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odeling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Branches Within the Crowns of Pinus sylvestris Stands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枝解析的方法,于2002、2003年共测定53株林木(年龄17~38年,直径8.61~21.5cm,树高7.48~18.24m)的树冠变量,建立树冠内一级枝条个数的预估模型,并对一级枝条在树冠内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级枝条个数在树冠有效冠内垂直方向上呈现一“多”一“少”的趋势,在有效冠以下,随着着枝深度的增加,枝条个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枝条的水平分布可以用均匀圆形分布进行很好地拟合,表明圆形分布统计量是分析枝条方位水平分布非常有用的工具。

Models for estimating total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live crown were developed in Pinus sylvestris stands in Maoershan experiment farm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Data of crown attributes were collected from 2002 to 2003 and from 53 sample trees ranging from in age from 17 to 38 a,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from 8.61 to 21.5 cm and total height(HT) from 7.48 to 18.24 m. The total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in upper part of crown in vertical location show tendency with alternating variation in per whorl, and linear decreasing with the depth into the crown(DINC) in lower part of crown. Analysis of branch azimuths on a whole-tree basis indicated that a uniform distribution was appropriate an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for consecutive whorls of the same number of branches. Overall the models were suitable in dynamic simulating tree crown structure of Pinus sylvestris stands.


全 文 :第 wv卷 第 ts期
u s s z年 ts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v o‘²1ts
’¦·qou s s z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3
刘兆刚 李凤日
k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txsswsl
摘 要 }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o采用枝解析的方法 o于 ussu !ussv年共测定
xv株林木k年龄 tz ∗ v{年 o直径 {1yt ∗ ut1x ¦° o树高 z1w{ ∗ t{1uw °l 的树冠变量 o建立树冠内一级枝条个数的预估
模型 o并对一级枝条在树冠内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一级枝条个数在树冠有效冠内垂
直方向上呈现一/多0一/少0的趋势 o在有效冠以下 o随着着枝深度的增加 o枝条个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枝条的水
平分布可以用均匀圆形分布进行很好地拟合 o表明圆形分布统计量是分析枝条方位水平分布非常有用的工具 ∀
关键词 } 樟子松 ~一级枝条 ~垂直分布 ~水平分布 ~圆形分布
中图分类号 }≥zx{1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ts p sst| p s|
收稿日期 }ussy p tu p s{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樟子松人工林枝条生长及节子大小预测模型的研究0kvsvzttyvl o国家/十一五0攻关课题子课题/林业
生产经营信息化0 ∀
3 李凤日为通讯作者 ∀
Μοδελινγ οφ Σπατιαλ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οφ Πριµαρψ Βρανχηεσ Ωιτηιν
τηε Χροωνσ οφ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 Στανδσ
¬∏«¤²ª¤±ª ¬ƒ ±¨ªµ¬
k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 txsswsl
Αβστραχτ } ²§¨ ¶¯©²µ¨ ¶·¬°¤·¬±ª·²·¤¯ ±∏°¥¨µ²©³µ¬°¤µ¼ ¥µ¤±¦«¨¶¤±§¶³¤·¬¤¯ §¬¶·µ¬¥∏·¬²± º¬·«¬±·«¨ ¬¯√¨ ¦µ²º± º¨ µ¨ §¨ √¨ ²¯³¨ §
¬±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 ¤²¨µ¶«¤± ¬¨³¨µ¬°¨ ±·©¤µ° ²©‘²µ·«¨¤¶·ƒ²µ¨¶·µ¼ ˜±¬√¨ µ¶¬·¼q⁄¤·¤²©¦µ²º± ¤·µ¬¥∏·¨¶º¨ µ¨ ¦²¯¯¨ ¦·¨§
©µ²° ussu·²ussv ¤±§©µ²° xv ¶¤°³¯¨·µ¨ ¶¨µ¤±ª¬±ª©µ²°¬± ¤ª¨ ©µ²° tz·²v{ ¤o§¬¤°¨ ·¨µ¤·¥µ¨¤¶·«¨¬ª«·k⁄…‹l ©µ²° {1yt·²
ut1x ¦° ¤±§·²·¤¯ «¨¬ª«·k‹×l ©µ²° z1w{·²t{1uw °q׫¨ ·²·¤¯ ±∏°¥¨µ²©³µ¬°¤µ¼ ¥µ¤±¦«¨¶¬± ∏³³¨µ³¤µ·²©¦µ²º±¬± √¨ µ·¬¦¤¯
²¯¦¤·¬²±¶«²º ·¨±§¨±¦¼ º¬·«¤¯·¨µ±¤·¬±ª√¤µ¬¤·¬²±¬± ³¨µº«²µ¯o¤±§ ¬¯±¨ ¤µ§¨¦µ¨¤¶¬±ª º¬·«·«¨ §¨³·«¬±·²·«¨ ¦µ²º±k⁄Œ‘≤l ¬±
²¯º¨ µ³¤µ·²©¦µ²º±q„±¤¯¼¶¬¶²©¥µ¤±¦«¤½¬°∏·«¶²± ¤º«²¯ 2¨·µ¨¨¥¤¶¬¶¬±§¬¦¤·¨§·«¤·¤∏±¬©²µ° §¬¶·µ¬¥∏·¬²± º¤¶¤³³µ²³µ¬¤·¨ ¤±§
¤¶·µ²±ª³²¶¬·¬√¨ ¦²µµ¨ ¤¯·¬²± º¤¶©²∏±§©²µ¦²±¶¨¦∏·¬√¨ º«²µ¯¶²©·«¨ ¶¤°¨ ±∏°¥¨µ²©¥µ¤±¦«¨¶q’√¨ µ¤¯¯·«¨ °²§¨ ¶¯º¨ µ¨ ¶∏¬·¤¥¯¨¬±
§¼±¤°¬¦¶¬°∏¯¤·¬±ª·µ¨¨¦µ²º±¶·µ∏¦·∏µ¨ ²©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q
Κεψ ωορδσ}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³µ¬°¤µ¼ ¥µ¤±¦«¨¶~√¨ µ·¬¦¤¯ ²¯¦¤·¬²±~«²µ¬½²±·¤¯ §¬¶·µ¬¥∏·¬²±~¦¬µ¦∏¯¤µ§¬¶·µ¬¥∏·¬²±¶
树木的地上部分主要由树干 !树枝 !树叶等部分组成 o其中枝 !叶组成的树冠是高大乔木进行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主要部位 o其大小 !结构 !形状及其在林分中的分布形式直接决定了
树木个体的各组分生物量 !生长活力和生产力 o并反映了林木在林分中的长势情况 ∀组成树冠枝条的主要功
能有 u个 }一是作为叶片的支撑体 o决定着叶片的空间分布 ~二是连接叶片与树木整体 o担负着它们之间的
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枝条和叶片形成的空间排布格局作为树冠的构成单位 o对它的清楚认识是了解树
木生长发育的前提k马克明等 ousssl ∀
一级侧枝是构成树的骨架 o它的长短及其空间排列对树的形状起着支配作用 o因此枝条的生长规律是研
究树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树木有机物生产量的基础 ∀国外许多学者在树冠形状和结构的研究上都应用了枝
条等树冠变量 ∀猪濑光雄kt|{ul 利用枝解析的方法分析过冷杉k Αβιεσ φαβριl侧枝的径向生长和材积生长 ∀
铃木悌司等kt||ul 研究了北海道的代表针叶树库页冷杉k Αβιεσ σαχηαλινενσισl的枝生长模型k一次枝 !二次枝
以下的枝生长模型l o得出轮生枝个数是以 x为平均值 !标准偏差 t1su的正态分布 o从枝的着枝角度 !枝生长
量 !枯枝着枝年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描述 ∀有学者认为树干顶端新枝的数量受林地密度的影响
k≤¤µ·¨µετ αλqot|{yl o而也有研究表明每个轮枝内的枝条数量主要与树干的年高生长有关k≤²¯ ¬¯± ετ αλqo
t||ul ∀‹¤¶«¬°²·²kt||s ~t||tl用枝条的属性因子研究了树冠形态的变化 o认为光环境是影响树冠形状和结
构的主要因素 ∀ ¤ª∏¬µ¨等kt||tl应用林分变量和相对着枝深度建立了树冠内主要枝条基径的预估模型 o
ײ°¥¯ ¶¨²±等kt||sl研究了林分变量如立地和立木度对树木枝条大小的影响 o但是这些只研究最大的枝条或
最大枝条的平均值 o而所有枝条的大小和位置依然研究很少 ∀ ¤ª∏¬µ¨ 等kt||sl为花旗松k Πσευδοτσυγα
µενζιεσιιl幼龄林建立了各轮枝枝条数量的预估模型 o并分析了各轮枝内枝条的相对频数分布 o构造了模型来
预测花旗松每年一级新生枝条基径和垂直分布 o但枝条的方位角分布没有研究 ~⁄²µ∏¶®¤等kt||wl所建模型
包括火炬松k Πινυσταεδαl人工林总枝条数 !各轮枝枝条数及其水平分布模型 o但他们并没有建立有关树冠内
枝条垂直分布的模型 ∀
近些年来 o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树冠结构进行了专项研究 ∀韩兴吉 kt|{xl探讨了油松 k Πινυσ
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l树冠枝生长规律 ∀赵天傍kt||sl对望春玉兰k Μαγνολια βιονδιιl幼树的枝条分布状态 !侧枝数量 !
着枝角大小和轮枝间距离等一般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祝宁等kt||xl对药用植物刺五加k Αχαντηοπαναξ
σεντιχοσυσl的构件和基本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臧润国等kt||{l初步分析了热带树木的基本结构和热带树木
结构的总体特点和基本规律 ∀李俊清等kusstl研究了欧洲水青冈k Φαγυσ σψλϖατιχαl的结构与形态多样性关
系 ∀李凤日等kt||yl !李凤日kusswl !¬等kusswl研究了长白落叶松k Λαριξ ολγενσισl的树冠形状 !结构及林分
动态 ∀刘兆刚等kussxl对樟子松k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l人工林树冠结构的分形进行了分析 ∀
研究树冠结构规律特征对于深入研究树木的生长及其进行树冠的动态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要描述樟子
松的树冠结构 o必须对组成树冠各结构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o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它们之
间的数学模型 ∀由于树冠变量的直接测定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o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应用枝解析技术 o利
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描述樟子松的树冠一级枝条数目预估模型 o并探讨树冠枝条空间分布规律 o
为进一步研究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规律及动态生长模拟提供理论基础 ∀
t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分别于 ussu和 ussv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不同年龄 !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
人工林中有代表性的林分 o设置固定标准地 tx块k其中 ussu年设置 z块 oussv年设置 {块l o所选林分均未
经过间伐 o生长正常 ∀在每块标准地选取冠形良好 !无病虫害的解析木 v ∗ x株 ∀
将解析样木仔细伐倒以免损坏树冠 o以至少有 t个活枝的轮枝的位置来确定树冠的基部 ∀将解析木的
树干严格按 t °区分段进行区分 o并在每个区分段的中央位置锯取树干解析圆盘 ∀树冠部分也严格按 t °
区分段进行区分 o树梢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足 t °的梢头 ∀从树梢端开始 o在每一树冠区分段内分别轮枝逐枝
进行编号 o对每轮枝内的全部枝条进行枝条因子测定 o包括 }总着枝深度k⁄Œ‘≤l !枝条的方位角k 5l !着枝角
度kΗl !基径k…⁄l !枝长k…l和弦长k…≤l !弓高k…„‹l等 ∀
xv株样木总共测量 u u|{个活枝条 o其中作为拟合数据的枝条有 t |{y个 o检验数据的枝条 vtu个k表 tl ∀
112 研究方法
t1u1t 一级枝条个数预估模型 应用 wx株拟合解析木分别统计了每株樟子松树冠内的所有活枝数k Ν¥l o
并将年龄k„Š∞l !胸径k⁄…‹l !树高k‹×l !冠长k≤l !冠长率k≤h l !枝下高k‹≤…l及林分密度k≥⁄l !地位指数
k≥Œl !郁闭度等林木和林分变量及变量的形式变换作为自变量来拟合各种模型 o利用比较拟合优度 o确定最
佳模型 o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活枝总个数的预估模型 ∀
t1u1u 枝条的空间分布 tl枝条的垂直分布 探讨枝条的垂直分布可以从 u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预估轮
枝的高度模型 ~二是确定每轮内枝条的数目 ∀
由于樟子松树木生长的特点 o每年只形成一轮枝条 o且每轮枝条在树干上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别 o因此预
估轮枝的高度与预估该轮枝内单个枝条的高度是一致的 ∀确定轮枝的高度尝试采用下列 u种方法 }一是通
过建立轮枝高度与轮枝序 !林木变量和林分变量的回归模型 ~另一种方法是将相对着枝深度k• ⁄Œ‘≤l划分
为 ts个等级 o探讨每个等级内枝条频数分布情况 ~然后利用 • ¬¨¥∏¯¯ 分布 !Š¤°°¤分布 !正态分布等进行拟
合 o得出最优的分布函数 o并探讨分布函数的估计参数与林分和树木变量的关系 ∀
确定每轮枝条内的数目主要有 u种途径 }一是建立轮枝内枝条数目与林木 !林分及枝条变量的模型 ~二
是描述性分析轮枝内枝条数量的分布情况 ∀
su 林 业 科 学 wv卷
表 1 樟子松人工林样木 !样枝因子一览表
Ταβ .1 Συµ µ αρψ οφ σαµ πλε τρεε ανδ βρανχη αττριβυτεσφορ Μονγολιαν Σχοτσ Πινε πλαντατιον
因 子
ƒ¤¦·²µ
模型拟合数据 ƒ¬·¬±ª§¤·¤©²µ°²§¨ ¶¯ 模型检验数据 ∂¤¯¬§¤·¬²± §¤·¤©²µ°²§¨ ¶¯
平均值
 ¤¨±
最小值
¬±q
最大值
¤¬q
标准差
≥⁄
平均值
 ¤¨±
最小值
¬±q
最大值
¤¬q
标准差
≥⁄
样木 ≥¤°³¯¨·µ¨¨k ν € xvl ν € wx ν € {
胸径 ⁄¬¤°¨ ·¨µ¤·¥µ¨¤¶·«¨¬ª«·k⁄…‹lΠ¦° tw1u{ y1xs uy1{s w1{t tx1ww {1ss u{1ts z1{z
树高 ײ·¤¯ «¨¬ª«·k‹×lΠ° tt1zw z1ws t{1|s v1yx tu1uv {1|x t{1{s w1v{
冠长 ≤µ²º± ¯¨ ±ª·«k≤lΠ° x1tt u1|z {1ss t1us x1tw v1sx {1ss t1{x
冠幅 ≤µ²º± º¬§·«k≤ • lΠ° u1zz t1tv x1s{ t1sw u1y| t1{x v1yv s1zu
枝条总数 ײ·¤¯ ±∏°¥¨µ²©¥µ¤±¦«¨¶³¨µ·µ¨ k¨‘…• l ww1wu us1ss yz1ss tt1uv wt1tv u{1ss yt1ss tt1s{
轮枝数 • «²µ¯ ±∏°¥¨µ²©¥µ¤±¦«¨¶³¨µ·µ¨ k¨ • ‘…l ts1vt y1ss uu1ss v1sz tt1tv y1ss t{1ss w1w|
全部枝条 ײ·¤¯ ±∏°¥¨µ¶²©¥µ¤±¦«¨¶k ν € u u|{l ν € t |{y ν € vtu
总着枝深度 ⁄¨ ³·«¬±·²¦µ²º±k⁄Œ‘≤lΠ° uwz1ts v1ss ||u1ss tx|1|w uzt1w| ut1ss {sy1ss tz{1vz
方位角 …µ¤±¦«¤½¬°∏·«¤±ª¯ k¨ 5lΠkβl tzx1t{ s1ss vxx1ss tsv1uv ty|1s{ s1ss vxx1ss ts{1ws
着枝角度 „±ª¯¨²©²µ¬ª¬±kΗlΠkβl w|1su z1ss tvx1ss t{1w| w|1wu ts1ss tvs1ss t{1xt
基径 …µ¤±¦«§¬¤°¨ ·¨µk…⁄lΠ¦° t1|s s1t{ {1tx t1sx u1ts s1vw x1zx t1t|
枝长 …µ¤±¦«¯¨ ±ª·«k…lΠ¦° tvv1vy u1ss x{x1ss |t1{y twx1zw z1ss wzs1ss |{1uv
弦长 …µ¤±¦«¦«²µ§¯¨ ±ª·«k…≤lΠ¦° tuy1ws u1ss xys1ss {y1z| tvy1{{ z1ss wty1ss |t1v{
弓高 …µ¤±¦«¤µ¦«¨¬ª«·k…„‹lΠ¦° tv1yz s1ss tvs1ss tv1zt ty1yu s1ss ttx1ss tx1zv
ul枝条的水平分布 研究枝条的水平分布主要包括 u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探讨枝条的方位角的分布 ~
二是研究具有相同枝条数相邻轮枝间枝条方位角的关系 ∀
由于树木的每轮枝条在树干上的位置是呈环形分布的 o因此由 …¤·¶¦«¨¯¨·kt|{tl和 ¤µ§¬¤kt|zul提供的圆
形分布统计量是用来分析这类数据有用的工具 ∀均匀圆形分布可用下列函数表示
φk 5l € tuΠks [ 5 [ uΠl o
式中 5 为弧度 ∀
≠圆形分布的平均角及其假设检验
设有 ν个角度 Αt oΑu o, oΑν o令 cΑ表示角的样本均数 o简称平均角 o其计算公式为
ξι € ¦²¶Αι oψι € ¶¬±Αι ocξ €
Ε
ν
ι € t
ξι
ν €
Ε
ν
ι € t
¦²¶Αι
ν ocψ €
Ε
ν
ι € t
ψι
ν €
Ε
ν
ι € t
¶¬±Αι
ν oρ € cξ
u n cψu ∀ ktl
cΑ €
¤µ¦·ª ψξ 当 ξ  s
t{sβ n ¤µ¦·ª ψξ 当 ξ  s
|sβ 当 ξ € s o且 ψ  s
uzsβ 当 ξ € s o且 ψ  s
不定 当 ξ € s o且 ψ € s
∀ kul
角的标准差公式为
Σ € p u¯ ±ρ∀ kvl
当一组数据中所有 Αι 都等于同一数值 o则这组数据无变异 oΣ € s o而 ρ€ t ~当一组数据中的 Αι 均匀地
分布在圆周上 o则 ρ€ s o而 Σ则因为平均角不存在而无法计算 ~但当 ρ趋向于 s时 oΣ趋向于无穷大 ∀ ρ的
取值的范围在 s ∗ t之间 oΣ值的范围在 s ∗ ] 之间 oΣ可称为圆标准差或平均角离差 o简称角离差 o通常以 ρ
表示角度资料的集中趋势量度 oΣ表示其离散趋势量度 ∀
当基本参数计算处理后 o就可进一步进行平均角均匀性检验 ∀检验是基于所有 Αι 都是均匀分布在圆周
的一个总体 o其集中趋势量度 Θ€ s o但在此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 o所得 Θ的估计值不一定为 s o因此 o当
同一个样本资料算得平均角 cΑ和 ρ后 o此 cΑ是否有意义k即是否来自 Θ€ s的总体l必须进行均匀性检验 ∀
此时 oΗs }Θ€ s即为均匀分布 o不存在平均角 ~ Ηt }ΘΞs即为非均匀分布 o存在平均角 ∀
tu 第 ts期 刘兆刚等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均匀性检验方法是 }根据样本大小 ν算得的 ρ查表 o如 ρ大于或等于表中界值 o则 π [ Αo即在相应的水
平上拒绝 Ηs o表示存在集中趋势 o平均角有意义 ~如 ρ小于表中界值 o则 π  Α则拒绝 Ηs o认为是均匀分布 o
不存在集中趋势 o故平均角无意义 ∀
应用 xv株树中的每株树分别确定枝条方位角是否符合均匀圆形分布 o均值向量是否存在集中趋势度
量 o枝条平均方位角是否意义 ∀
圆 p圆相关性检验
当观察到 ν对角度数据kΑι oΒιl时 o可以研究 Α和 Β之间的相关性 o称为圆 p圆相关性 ∀其计算方法与
圆形统计量是否均匀分布有关 o当 Α和 Β都呈均匀分布时 o可用 Η检验法来检验其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的
计算公式为
∆ι € Αι p Βι ocξ €
Ε
ν
ι € t
¦²¶∆ι
ν ocψ €
Ε
ν
ι € t
¶¬±∆ι
ν oρn € cξ
u n cψu ∀ kwl
Υι € Αι n Βι ohΞ €
Ε
ν
ι € t
¦²¶Υι
ν ocζ €
Ε
ν
ι € t
¶¬±Υι
ν oρp € hΞ
u n cζu ∀ kxl
ρ € °¤¬kρn oρp l ∀ kyl
Η € ρ ν ∀ kzl
圆 p圆相关分析要求成对样本角度数据符合均匀圆形分布 ∀本文选择具有相邻的轮枝 o且每轮枝具有
相同数目的枝条 ∀正相关和负相关同时检验用来确定相关系数 o正相关表明当成对的角度一个增加时 o另一
个也增加 ~负相关正好相反 ∀每一成对轮枝的枝条k相邻的具有相同数目的枝条l按方位角排序后 o按上式
计算匹配枝条的角度差k和l o然后计算相关系数 ∀
首先分别样木统计具有相同枝条数目的相邻轮枝的匹配对数 o然后应用 ⁄°≥z1sx统计软件的圆 p圆相
关分析确定相邻轮枝之间的相关系数 ∀
u 结果与分析
211 一级枝条个数预估模型
通过每株树木实测总枝条个数与林木及林分变量的简单相关分析发现 o樟子松人工林的一级枝条总个
数k Ν¥l只与冠长k≤l有关 ∀试图引进其他的林木和林分因子 o如胸径 !树高 !年龄等 o但方程均没有明显地
改进 o因为这些变量提供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树冠冠长变量中 ∀通过模型的优选 o本文应用冠长因子建立了直
接预估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总数量的回归方程
Ν¥ € tv qyt| n y qsvv≤oΡu € s qwty o ≥∞ € zx qwtz o Ν € wx ∀ k{l
式中 }Ν¥为一级枝条总个数 o≤为冠长 ∀
212 枝条的空间分布
u1u1t 枝条的垂直分布 tl轮枝高度模型 通过简单相关分析 o发现轮枝高度与年龄 !胸径 !树高 !轮枝号 !
枝下高 !冠长 !立地指数 !每公顷株数 !林分平均高 !林分平均直径均有显著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变
量组合和因子筛选分析 o建立樟子松人工林轮枝高度模型
‹…• € αs n αt „Š∞ n αu ’…• n αv ⁄…‹ n αw Ν n αx≥Œo ktul
式中 }‹…• 为轮枝高度 o„Š∞为林木年龄 o’…• 为轮枝序 oΝ为每公顷株数 o≥Œ为立地质量 oαs !αt !αu !αv !
αw !αx 均为参数 ∀
参数估计值和拟合统计量见表 u ∀结果表明 }樟子松人工林轮枝高度位置随林分年龄和林木胸径的增
大而向上移动 o不同林分条件下 o立地条件越好 !林分密度越大 o轮枝高度越高 ∀同一林分中 o相同年龄同样
大小的林木 o同一轮枝高度并没有显著差别 ∀残差图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 o拟合效果较好k图 tl ∀
ul枝条垂直分布 在试图应用几种分布函数k‘²µ°¤¯ !• ¬¨¥∏¯¯ ! Š¤°°¤和 ²¯ª ‘²µ°¤¯l对树冠内的枝条进
行拟合后 o发现樟子叶松人工林枝条垂直分布并不适合任何一种分布函数 ∀将所有树冠内活枝条根据相对
uu 林 业 科 学 wv卷
表 2 轮枝高度预估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与拟合优度 ≠
Ταβ .2 Παραµετερ εστιµατεσ ανδ φιττινγ γοοδνεσσφορ µ οδελ οφ εστιµατινγ ωηορλσ ηειγητ
参数
°¤µ¤°¨ ·¨µ¶ Β
估计值
°µ¨§¬¦·√¤¯∏¨¶
标准误差
≥·§q∞µµq Τ
Π水平
Π2¯ √¨¨ ¯
拟合优度 ƒ¬·¬±ªª²²§±¨ ¶¶
ν ≥∞ Σψqξ Ρu
αs p {1wuz yu t1suw xu| p {1uux | s1sss sss
αt t1suu |z{ s1xsw vs s1stu t{x wt1v{{ x s1sss sss wwx s1zu| s1{xw s1|xw
αu p s1wss {sz p s1wxt |x s1stu twv p vz1ut| s s1sss sss
αv s1utw |zs s1tzs uz s1stu u{{ tv1{xy | s1sss sss
αw s1twv tz{ s1sss xt s1sss szs z1vus z s1sss sss
αx s1s|{ usw s1u{w vu s1swx {ws y1usu x s1sss sss
≠ ≥∞ € Ε kψι p ⊥ψιluν p π oΣψoξ € Ε
kψι p ⊥ψιlu
ν p π oΡ
u € t p • ≥≥×≥≥ € t p
Ε
ν
ι€ t
kψι p ⊥ψlu
Ε
ν
ι € t
kψι p cψιlu
q
图 t 轮枝高度模型的残差分布图
ƒ¬ªqt • ¶¨¬§∏¤¯ ©²µ°²§¨¯²© ¶¨·¬°¤·¬±ªº«²µ¯¶«¨¬ª«·
着枝深度绘制折线图k图 ul o可以看出 o在接
近有效冠前k相对着枝深度 s1x ∗ s1y处l o其
形状为波浪状 o即一 / 峰0一 / 谷0 o说明枝条
在垂直方向上的枝条个数呈现一 / 多0一
/少0的趋势 o这是因为有效冠内相邻着生的
轮枝条其竞争很激烈 o无论是对于空间的竞
争还是对于光的竞争 o致使相邻轮枝枝条个
数受到了限制 ∀在有效冠以下 o随着着枝深
度的增加 o枝条个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这
可能主要是由于树冠上部枝条的摭挡 o减弱
了下部枝条对光的直接获取能力 o自然整枝
的结果 ∀
vl每轮枝条的个数 首先应用 wwx轮拟
图 u 枝条的垂直分布
ƒ¬ªqu ∂ µ¨·¬¦¤¯ §¬¶·µ¬¥∏·¬²± ²©¥µ¤±¦«¨¶
合轮枝样条数目数据与林木因子 !林分因子
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o挑选相关系数较大的变
量 o做逐步回归分析 o剔除方程中不显著变
量进行简化 o重复这一过程 o直至能把引起
残差自相关的不显著变量进一步剔除为止 ∀
建立每轮枝条数目预估模型
‘…• € y qzs{ p s qtxu’…• p s qts‹× o
Ρu € s quvu o ≥∞ € u qsvv o Ν € wxy ∀
ktvl
式中 }‘…• 为每轮枝条数目 o‹× 为林木树
高 o’…• 为轮枝序 ∀
结果表明 }每轮枝条的数目与林分立地
条件 !林分密度等因子无关 o与树高和轮枝
序呈负相关 ∀但通过方程建立预估每轮枝
条的个数效果并不很理想 o不论如何变换模
型 o相关指数均不超过 s1ux ∀
为了进一步描述樟子松人工林树冠轮生枝内枝条数量的分布特性 o对样木所有轮枝内的枝条数量进行
统计 o并计算每轮枝枝条的个数和相对应的频数 !相对频数 !累计频数以及累计相对频数 o结果见表 v ∀从统
计表分析可以看出 o所有样木 wxy个轮生枝内的枝条数量从 t到 tu不等k平均值为 w1x o标准差为 t1yl ∀在
所有轮生枝中 o有 x个枝条的是最多的 o占 vy1y h ∀枝条数量在 v ∗ y的轮枝数约占 {s h ∀各轮生枝个数出
现数量/ t0基本是在冠顶或冠底 o在冠顶是因为极个别梢头出现了分杈或枯死现象 o在冠底大部分都出现在
vu 第 ts期 刘兆刚等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表 3 各轮生枝内枝条个数统计表
Φιγ .3 Οβσερϖεδ φρεθυενχιεσ ανδ περχενταγε οφ βρανχη νυµ βερ
包含的枝条个数
Œ±¦¯∏§¨§±∏°¥¨µ¶
²©¥µ¤±¦«¨¶
轮枝频数
ƒµ¨ ∏´¨ ±¦¬¨¶
³¨µº«²µ¯
累计轮枝频数
≤∏°∏¯¤·¬√¨ ©µ¨ ∏´¨ ±¦¬¨¶
³¨µº«²µ¯
相对轮枝频数
• ¨¯¤·¬√¨ ©µ¨ ∏´¨ ±¦¬¨¶
³¨µº«²µ¯Πh
累计相对频数
≤∏°∏¯¤·¬√¨µ¨ ¤¯·¬√¨
©µ¨ ∏´¨ ±¦¬¨¶Πh
t u| u| y1vx| yx y1vx| y
u uy xx x1zst zx tu1syt w
v w{ tsv ts1xuy vu uu1x{z z
w z{ t{t tz1tsx uy v|1y|v s
x tyz vw{ vy1yuu {t zy1vtx {
y zt wt| tx1xzs t{ |t1{{y s
z ux www x1w{u wy |z1vy{ w
{ ts wxw u1t|u |{ ||1xyt w
| t wxx s1ut| vs ||1z{s z
tu t wxy s1ut| vs tss1sss s
最后一轮轮枝 ∀每轮枝条超过 |
个 枝 条 的 情 况 极 少 o只 占
s1ww h o本文所调查的 wxy 个轮
枝中 o只有一个轮枝出现 |个枝
条 o另有一个轮枝出现 tu个枝条
这种特殊情况 o这 u个轮枝均来
自 ½usv样地三级木 o可能由于这
株样木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
或其他自然灾害后又重新萌发新
的枝条 o导致这 u轮轮枝枝条数
量多于正常轮枝内的数量 ∀
u1u1u 枝条的水平分布 tl枝
条的方位角分布 本文中枝条方
位角数据是以树木生长的北向为 sβ所测 ∀分别 xv株解析木数据应用方位角数据进行圆形分布检验 o表 w列
出了每株树的平均向量长度 !平均角及检验统计量 ∀
表 4 枝条方位角的平均角和平均向量长度及其拟合统计量
Ταβ .4 Μεαν ανγλε ανδ µεαν ϖεχτορ λενγτη οφ βρανχη αζιµ υτησ ανδ φιτ στατιστιχσ
解析木
„±¤¯¼·¬¦¤¯ ·µ¨¨ ¶¬±Α ¦²¶Α
参数 ρ
°¤µ¤°¨ ·¨µ¶ρ ρ€ s1sx ρ€ s1st
平均角
 ¤¨± ¤±ª¨¯
标准差
≥⁄
½ust p ° s1szy x{ s1suy xz s1s{t sxv s1ut| w s1uzt t zsβxuχ tu{βuyχ
½ust p t p s1syv uu s1stu zy s1syw w|s s1uut u s1uzv v u{tβuxχ tvwβ|sχ
½ust p u s1svt t| s1stx ss s1svw ysz s1uys u s1vut t ywβt|χ tw{βvzχ
½ust p v p s1syx {{ s1sst |x s1syx |ts s1utw v s1uyw { uztβwuχ tvvβvzχ
½ust p w p s1stt zt s1syv tv s1syw usy s1uut u s1uzv v vw|βvsχ tvwβtyχ
½ust p x p s1sty su s1szu {y s1szw yst s1uwt { s1u|{ x vwzβvyχ tvsβvvχ
½usu p ° s1suw yz p s1ss| wu s1suy wsy s1uxw x s1vtw t ttsβxwχ txwβu{χ
½usu p t p s1sxs tt s1swu ts s1syx ww{ s1uyy v s1vu{ x vtsβusχ tvvβw{χ
½usu p u p s1svy zv s1ss| ty s1svz {x{ s1uxw x s1vtw t u{sβysχ twyβvzχ
½usu p v s1s|v {t s1s{w wy s1tuy uvv s1uz| | s1vwx t w{βssχ ttyβvwχ
½usu p w p s1twy ts s1sy| wt s1tyt zxs s1vus s s1v|v | u|xβuxχ ts|βuuχ
½usu p x s1ss{ yv s1s|t xu s1s|t |vs s1uyy v s1vu{ x xβuvχ tuxβttχ
½usv p ° s1ssz vs p s1swv vz s1swv |{w s1uys u s1vut t tzsβuzχ twvβtvχ
½usw p ° p s1sss tt s1uxy wz s1uxy wzw s1vs| y s1v{t v vx|βx|χ |wβvtχ
½usw p t p s1suw tx s1stx vy s1su{ ytz s1uv| x s1u|x z vsuβuzχ txuβwxχ
½usw p u s1suv z| s1sss sx s1suv z|w s1uxz v s1vtz x {|βxvχ txyβwsχ
½usw p v s1su{ uy s1su{ {{ s1sws wsv s1uz| | s1vwx t wsβuvχ twxβ|sχ
½usw p w s1ttt wx s1ssz vs s1sts wvu s1uyy v s1vu{ x wxβvxχ tzvβxsχ
½usw p x s1sxs sx p s1szy wt s1s|t vwx s1u{z x s1vxw w twyβwyχ tuxβutχ
½usx p t p s1svs xs p s1stu s| s1svu {tu s1utz y s1uy{ | uw{βuuχ tw|βwzχ
½usx p u p s1swt vv p s1ss| |v s1swu xsw s1uut u s1uzv v uxyβu|χ twvβysχ
½usx p v p s1svv zy s1svu wy s1swy {vx s1utt t s1uys | vtvβxuχ twtβwyχ
½usx p w p s1ssu wz p s1sww xt s1sww x{s s1uuy { s1u{s u t{vβtsχ twuβxwχ
½usx p x s1svv sz p s1sut ty s1sv| uxy s1uxz v s1vtz x tuuβvzχ twxβw{χ
½usy p t p s1t{z |v p s1s|w wx s1uts vvv s1utz y s1uy{ | uwvβt|χ tstβtsχ
½usy p u s1swz zs s1svx {u s1sx| yw| s1uuv s s1uzx x xvβysχ tvyβvsχ
½usy p v p s1sxx tx p s1svx t| s1syx wut s1uvs { s1u{x t uvzβu{χ tvvβw{χ
½usy p w p s1ssu y{ p s1s|| {u s1s|| {x| s1uxt { s1vts { t{tβvuχ tuuβysχ
½usy p x p s1s|w {s p s1tsw xy s1twt tws s1uxz v s1vtz x uuuβtuχ ttvβuvχ
½usz p ° s1tus {{ s1s{x xs s1tw{ syt s1uwy y s1vsw x xwβwwχ tttβx|χ
½usz p t s1suv vs p s1svv |y s1swt t{t s1utu z s1uyu { twxβvuχ twwβwvχ
½usz p u s1s|z u| p s1swv sz s1tsy v|v s1uuy { s1u{s u ttvβxvχ tutβtzχ
½usz p v p s1suz zv s1svz st s1swy uw| s1uw| u s1vsz y vuvβtsχ twuβwsχ
½usz p w s1swz s{ p s1ssz {v s1swz zuy s1u{v y s1vw| y ||βuyχ twtβusχ
½usz p x s1sv{ ys s1suv {x s1swx vzx s1u{z x s1vxw w x{βtzχ twuβvsχ
wu 林 业 科 学 wv卷
续表 ≤²±·¬±∏¨
解析木
„±¤¯¼·¬¦¤¯ ·µ¨¨ ¶¬±Α ¦²¶Α
参数 ρ
°¤µ¤°¨ ·¨µ¶ρ ρ€ s1sx ρ€ s1st
平均角
 ¤¨± ¤±ª¨¯
标准差
≥⁄
½vst p u p s1s|x us p s1stv tx s1sty uvt s1uww u s1vst x utxβxxχ tywβu|χ
½vst p ° s1sxv v{ p s1sww ts s1sy| uv| s1uy| x s1vvu w tu|βvwχ tvuβuwχ
½vst p v s1suy |s s1sts vy s1su{ {uu s1vss t s1vy| { y{βxyχ txuβvyχ
½vst p w p s1svu us p s1s|x x{ s1tss {x| s1u{x z s1vxw w t|{βvzχ tuuβwwχ
½vst p x s1swt ut s1stx u| s1swv |xw s1vux y s1wss z y|βv{χ twvβtwχ
½vst p ≠ s1sy| {| p s1sss {v s1sy| {|v s1uwt { s1u|{ x |sβwtχ tvuβtsχ
½vsu p ° s1svz uz p s1sxu sx s1syw suu s1uvz u s1u|u | twwβuwχ tvwβusχ
½vsu p ° p s1txv zt s1sxt |s s1tyu uvz s1uzy v s1vws z u{{βwsχ ts|βtyχ
½vsv p t p s1ssy tz p s1syx uw s1syx xvu s1uwy y s1vsw x t{xβuwχ tvvβwyχ
½vsv p u p s1stx us s1stu {s s1st| {zv s1uww u s1vst x vtsβzsχ tysβuwχ
½vsv p v s1su| uy s1szs || s1szy z{v s1uwy y s1vsw x uuβuwχ tu|βw|χ
½vsv p w s1suy yw p s1svw s| s1swv ux| s1uyv u s1vuw z twtβysχ twvβvyχ
½vsv p x p s1ssx wt p s1ssz u{ s1ss| szt s1vtw z s1v{z w utyβv{χ tzxβwvχ
½vsw p ° s1svv {v p s1ssy |v s1svw xvt s1uwy y s1vsw x tstβvxχ tw{βv|χ
½vsx p ° s1sus zx s1t{x wt s1t{y xzu s1uxt { s1vts { yβuvχ tswβx|χ
½vsy p ° s1svx s{ p s1szw vv s1s{u t|t s1vvz { s1wtx w txwβwwχ tu{βxsχ
½vsz p ° s1sv{ xw s1s{z {u s1s|x |sv s1vss t s1vy| { uvβwuχ tuwβwsχ
½vs{ p ° s1svx uz s1sy{ {y s1szz vy{ s1us| x s1ux| s uzβzsχ tu|βvzχ
„¯ ¯ s1ssx s{ p s1sss su s1ssx sz{ s1svy x s1swx s |sβtuχ t{yβtwχ
图 v 枝条方位角的水平分布图
ƒ¬ªqv ’¥¶¨µ√ §¨¥µ¤±¦«¤½¬°∏·«§¬¶·µ¬¥∏·¬²±
¤q⁄…‹ € ut1u ¦° o‹× € t{1x ° o„Š∞€ v{ ¤~¥q⁄…‹ € tx1z ¦° o‹× € ts1zx ° o
„Š∞€ t| ¤~¦q全部观测数据 ׫¨ ±¨·¬µ¨ §¤·¤¶¨·q
从表 w可以看出 o反映集聚
程度的 ρ值都很小 o接近于 s ∀
进一步均匀性检验结果表明全
部 xv株解析木 ρ值均小于表中
界值 s1sx o不存在集中趋势 o故
方位角的平均角无意义 ∀枝条
方位角的分布符合均匀圆形分
布 ∀
不同林分条件和不同大小
的单株样木枝条方位角的水平
分布见图 v¤!¥o图 v¦绘制了全
部解析木枝条方位角分布图 ∀
ul圆 p圆相关分析 应用
圆 p圆相关分析的前提条件是 }
tl相邻两轮枝具有相同枝条数
目 ~ul每轮枝条的水平分布均
符合均匀圆形分布 ∀在 xv株解
析木中共选择每轮包含 w个以
上枝条数目的相邻轮枝 twu对
且每轮枝条水平分布符合均匀
圆形分布 ∀每轮中小于 w个枝
条的成对轮枝没有考虑 o因为包
含 t !u !v个枝条的轮枝由于样
本数太少首先无法验证轮枝是
否符合均匀圆形分布 o另外统计
软件 ⁄°≥z1sx也无法计算圆 p
圆相关分析统计量 ∀因此本文
中剔除了包括 w个枝条以下的
配对轮枝 ∀表 x 列出了所有样
xu 第 ts期 刘兆刚等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木匹配的轮枝对数及圆 p圆相关分析的统计量 ∀
从表中可以看出 o随着每轮包含的枝条个数增多k从 w到 z个l o圆 p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逐渐增大 o由
于包含 {个枝条的轮枝仅有一轮 o相关系数统计量有所降低 ∀相邻轮枝圆 p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twu对轮
枝相关系数均为正相关 o其中 tuz对轮枝均通过了 Η统计量检验 o相关显著或极显著kπ  s1sx或 π  s1stl ∀
表 x轮枝对数中 o包含 w !x个枝条个数的轮枝对数括号内的数字即为没有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成对
轮枝个数 o包含 y个枝条以上的轮枝对数中全部通过了 Η统计量检验 ∀由此进一步说明随着每轮包含枝条
个数的增多 o相关系数拟合优度越来越好 ∀
表 5 圆 − 圆相关分析匹配的轮枝对数及相关系数统计量
Φιγ .5 Παιρσ οφ ωηορλσφορ χιρχυλαρ χορρελατιον αναλψσισ ανδ δεσχριπτιϖε στατιστιχσ
οφ χαλχυλατεδ χορρελατιον χοεφφιχιεντσ
每轮包含枝条个数
…µ¤±¦«¨¶±∏°¥¨µ¶³¨µº«²µ¯
轮枝对数
°¤¬µ¶²© º«²µ¯¶
相关系数 ≤²µµ¨ ¤¯·¬²± ¦²¨©©¬¦¬¨±·
平均值  ¤¨± 标准差 ≥⁄ 最小值 ¬±q 最大值 ¤¬q
w uvk|l s1{xx w{w s1tuz tsz sytt su s1||y t|
x |tk{l s1|tz vwz s1tsz {z| s1wuu wu s1||z xz
y uv s1|us |zt s1sxu xyt s1z|v yy t
z w s1|zt ysv s1stt vsu s1|yu vx s1|{{ s{
{ t s1{|| z ) s1{|| z s1{|| z
进一步分析包含 w !x !y个
枝条匹配轮枝的平均角度差
k由于包含 z !{个枝条的样本
数较少 o没有进行分析l分别为
{1| !p v1w 和 t1x ∀可以看出
随着包含枝条个数的增加 o平
均角度差的绝对值减少 ∀平均
角度差的这种规律可以为建立
相邻轮枝位置关系的模型提供
基础 ∀一旦确定了具有相同枝条的某一轮枝的位置 o通过角度差可以获得它相邻的下一轮枝k或上一轮枝l
枝条的方位角 ∀
图 w绘制了单株样木枝条水平分布的俯视图 ∀图中的标记表明枝条水平投影位置 o每一圆代表一轮轮
枝 o最内的圆代表第一轮轮枝 o以此类推 o最外面的圆代表冠基部最后一轮活轮枝 ∀为了方便比较 o绘制的图
形仍然以图 v的样木为例 ∀在所有样木中 o具有相同枝条轮枝间的正的相关系数都比负的相关系数要大 ∀
本文没有考虑相邻轮枝间枝条数目不等的情形 o因为无法进行统计量分析 ∀
图 w 样木枝条的水平分布
ƒ¬ªqw ’¥¶¨µ√ §¨¥µ¤±¦«¤½¬°∏·«§¬¶·µ¬¥∏·¬²±©²µ¶¨¯¨ ¦·¨§¶¤°³¯¨·µ¨ ¶¨
¤q⁄…‹ € ut1u ¦° o‹× € t{1x ° o„Š∞€ v{ ¤oν € yu ~
¥q⁄…‹ € tx1z ¦° o‹× € ts1zx ° o„Š∞€ t| ¤oν € xu q
v 结论
本文应用 xv株解析木k其
中拟合样木 w{ 株 o检验样木 x
株l的实测树冠变量因子定量描
述了樟子松人工林树冠一级枝
条的空间分布 ∀建立的预估模
型能较好地预测树冠内总枝条
数目 ∀
由于樟子松树木生长的特
点 o每年只形成一轮轮枝 ∀因此
预估一级枝条在树干上的高度
位置与预估该轮轮枝在树干上
的位置是一致的 o本文通过林分
和林木变量的筛选组合建立了
预估樟子松轮枝的高度预估模
型 o相关指数 Ρu 为 s1|xw o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估一级枝条在树干上的高度位置 ∀但建立预估轮
枝内的枝条个数的模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o模型的相关指数很难超过 s1ux ∀因此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樟子松
人工林树冠轮生枝内枝条数量的分布状况 o所有调查的样木轮生枝内的枝条数量从 t到 tu不等 o有 x个枝
条的轮枝是最多的 o占 vy1y h ∀枝条数量为 v ∗ y的轮枝数约占 {s h ∀各轮生枝个数出现数量/ t0基本是在
冠顶或冠底 o比例较小 ∀
全部 xv株样木枝条的方位角分布符合均匀圆形分布 o因此应用均匀圆形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樟子松人
工林枝条的水平分布 ∀同时也对具有相同枝条个数的相邻轮枝进行了圆 p圆相关分析 o结果表明 o所有的相
yu 林 业 科 学 wv卷
邻配对轮枝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 o并且大部分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
参 考 文 献
韩兴吉 qt|{x q油松树冠枝生长规律的探讨 q北京林学院学报 ozkvl }xs p x|
李凤日 qussw q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模拟 q林业科学 owskxl }ty p uw
李凤日 o王治富 o王保森 qt||y q落叶松人工林有效冠动态研究kŒl }有效冠的确定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uwktl }t p {
李俊清 o臧润国 o蒋有绪 qusst q欧洲水青冈k Φαγυσσψλϖατιχαλql构筑型与形态多样性研究 q生态学报 outktl }txt p txx
刘兆刚 o刘继明 o李凤日 o等 qussx q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的分形分析 q植物研究 ouxkwl }wyx p wzs
马克明 o祖元刚 qusss q兴安落叶松分枝格局的分形特征 q植物研究 ouskul }uvy p uws
臧润国 o蒋有绪 qt||{ q热带树木构筑学研究概述 q林业科学 ovwkxl }ttu p tt|
赵天傍 qt||s q望春玉兰幼龄树体结构规律 q河南林业科技 okul }ty p us
祝 宁 o陈 力 qt||x q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q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oy| p zv
铃木悌司 o大崎惠一 o佐藤创 o等 qt||u1 v ¶ × ¨ p ‚ s ¬ ˜ f ⁄ r | Κ γ κ ‹ Œ ¡ ⁄ 单木 Ν形状表示 q日林志 ozwkyl }xsw p xs{
猪濑光雄 qt|{u1 单木间 Ν竞合关系 Κ β Η Ε ± ‹ Œ ¡⁄ Ν成长 ¥ Š ®k第 t报l树冠 Ν发达 Η材积成长量 q林试研报 ovt{ }tsv p tuz
…¤·¶¦«¨¯¨·∞qt|{t q≤¬µ¦∏¯¤µ¶·¤·¬¶·¬¦¶¬± ¥¬²¯²ª¼ q„¦¤§¨ °¬¦°µ¨¶¶o²±§²±
≤¤µ·¨µ• ∞o¬¯¯ µ¨Œ  o Ž¯¬±®¤ Žqt|{y q • ¨¯¤·¬²±¶«¬³¶¥¨·º¨¨ ± ªµ²º·«©²µ° ¤±§¶·¤±§§¨±¶¬·¼¬±¬°°¤·∏µ¨ ⁄²∏ª¯¤¶2©¬µqƒ²µ≤«µ²±oyu }wws p wwx
≤²¯ ¬¯± ƒ o ‹²∏¯ ¬¯¨µƒ qt||u1 …µ¤±¦«¬±¨ ¶¶²© ‘²µº¤¼ ¶³µ∏¦¨ ¬± ±²µ·«¨¤¶·¨µ± ƒµ¤±¦¨ }³µ¨§¬¦·¬±ª·«¨ °¤¬± ¦µ²º± ¦«¤µ¤¦·¨µ¬¶·¬¦¶©µ²° ∏¶∏¤¯ ·µ¨¨ °¨ ¤¶∏µ¨° ±¨·¶q„±±
≥¦¬ƒ²µow{ }xtt p xv{
⁄²µ∏¶®¤° ƒ o…∏µ®«¤µ·‹ ∞qt||w q ²§¨ ¬¯±ª·«¨ §¬¤° ·¨¨µ¤±§ ²¯¦¤·¬²±¤¯ §¬¶·µ¬¥∏·¬²± ²©¥µ¤±¦«¨¶º¬·«¬±·«¨ ¦µ²º± ²© ²¯¥¯²¯ ¼¯ ³¬±¨ ·µ¨ ¶¨¬± ∏±·«¬±±¨ §³¯¤±·¤·¬²±q
≤¤± ƒ²µ• ¶¨ouw }uvyu p uvzy
‹¤¶«¬°²·² • qt||s q„±¤¯¼¶¬¶²©·«¨ °²µ³«²¯²ª¼ ¤±§¶·µ∏¦·∏µ¨ ²©¦µ²º±¶¬± ¤¼²∏±ª¶∏ª¬¶·¤±§q×µ¨¨°«¼¶¬²¯ oy }tt| p tvw
‹¤¶«¬°²·² • qt||t1 ≤¤±²³¼ §¨ √¨ ²¯³°¨ ±·¬± ¼²∏±ª¶∏ª¬¶·¤±§¶¬± µ¨ ¤¯·¬²±·²¦«¤±ª¨¶º¬·«¤ª¨ ¬± ¦µ²º± °²µ³«²¯²ª¼ ¤±§¶·µ∏¦·∏µ¨ q×µ¨¨°«¼¶¬²¯ o{ }tu| p twv
¬ƒ ±¨ªµ¬o¬¤ • ¬¨º ¬¨qussw1 ²§¨ ¬¯±ª ²¯¦¤·¬²±¤¯ §¬¶·µ¬¥∏·¬²±²©¥µ¤±¦«¨¶º¬·«¬±·«¨ ¦µ²º±¶²© Λαριξ ολγενσι󷵨 ¶¨¬± ≤«¬±¤q²∏µŽ²µ¨¤± ƒ²µ≥²¦o|vkyl }vvx p
vwv
¤ª∏¬µ¨ ⁄ „ o Ž¨µ¶«¤º „ o‹¤±± ⁄ • qt||t q°µ¨§¬¦·¬±ª·«¨ ©¨©¨¦·¶²©¶¬¯√¬¦∏¯·∏µ¤¯ µ¨ª¬°¨²± ¥µ¤±¦«¶¬½¨ ¤±§¦µ²º± º²²§¦²µ¨ ¬± ⁄²∏ª¯¤¶2©¬µqƒ²µ≥¦¬ovz }tws|
p twu{
¤ª∏¬µ¨ ⁄ „ o²¨ ∏µ o…¨ ±±¨ · • ≥ qt||s q≥¬°∏¯¤·¬±ª¥µ¤±¦«§¬¤°¨ ·¨µ¤±§¥µ¤±¦«§¬¶·µ¬¥∏·¬²±Μ…∏µ®«¤µ·‹ ∞q• ¶¨¨¤µ¦«¬±©²µ¨¶·°¨ ±¶∏µ¤·¬²±ªµ²º·«¤±§¼¬¨ §¯q
∂¬µª¬±¤°²¯¼·¨¦«±¬¦Œ±¶·¬·∏·¨ ¤±§≥·¤·¨ ˜±¬√ µ¨¶¬·¼ ≥¦«²²¯ ²©ƒ²µ¨¶·µ¼ ¤±§ • ¬¯§¯¬©¨ • ¶¨²∏µ¦¨¶°∏¥¯ ƒ • ≥ p u p |s o{x p |w
¤µ§¬¤Ž∂ qt|zu q≥·¤·¬¶·¬¦¶²©§¬µ¨¦·¬²± §¤·¤q„¦¤§¨ °¬¦°µ¨¶¶o²±§²±
ײ°¥¯ ¶¨²± ⁄oŠµ¤¦¨ ≤ o ±¯ª¯¬¶≤ ≥ qt||s1 • ¶¨³²±¶¨ ²©µ¤§¬¤·¤³¬±¨ ¥µ¤±¦«¦«¤µ¤¦·¨µ¬¶·¬¦¶·²¶¬·¨ ¤±§¶·²¦®¬±ªΜ¤°¨ ¶• ‘oפµ¯·²± Š q‘¨º ¤³³µ²¤¦«¨¶·²
¶³¤¦¬±ª¤±§·«¬±±¬±ª¬± ³¯¤±·¤·¬²±©²µ¨¶·µ¼q‘ ƒµ≥ µ¨√ ƒ•Œ …∏¯¯otxt }uu| p uvt
k责任编辑 石红青l
5林业科学6启动作者信息库建设
ussz年 |月 o中国林学会主办的5林业科学6获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0…类立项 ∀为打造
精品期刊 o5林业科学6编辑部进一步加强作者队伍建设 o启动了作者信息库工作 ∀信息库的建立 o可以加强
对重点作者的跟踪 o及时掌握他们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本人在学术水平 !学术地位方面的提高 o也能为优
秀审稿人的遴选准备基础材料 ∀目前已向 ussz年 t ∗ z期发表论文的 uss多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出调
查函 o征集他们专业方向 !在研方向 !代表性论文 !详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o征求对5林业科学6的意见和建
议 ∀此项工作得到了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o短短 us多天已收到近百名作者的回复信息和 tz条作者建议 ∀
通过建设作者信息库 o将进一步加强5林业科学6编辑部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o提高来稿数量和质量 o不断提高
5林业科学6的办刊水平 ∀
zu 第 ts期 刘兆刚等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