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is an prominent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hot research spo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advanc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reasons and the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viewed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progress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fion with the state forestry ecoengineering recently. We proposed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future, which was referred to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principle of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supply the princip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eco restor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全 文 :第 ww卷 第 z期
u s s {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z
∏¯ qou s s {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3
张俊佩 张建国 段爱国 王军辉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北京 tsss|tl
摘 要 }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 o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
综合治理实践 o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 !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
漠化研究方向 ∀
关键词 } 中国西南部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o形成机制 ~环境评价体系 ~治理
中图分类号 }≥zt{1wv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z p ss{w p sy
收稿日期 }uss{ p su p ut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项目 }西南困难立地抗逆性优良乔灌木树种选择及快繁技术试验示范 ∀
3 张建国为通讯作者 ∀
Εχολογιχαλ Χοντρολ οφ Ροχκψ ∆εσερτιφιχατιον ιν Καρστ Αρεασ οφ Σουτηωεστερν Χηινα
«¤±ª∏±³¨¬ «¤±ª¬¤±ª∏² ⁄∏¤± „¬ª∏² • ¤±ª∏±«∏¬
k ΚεψΛαβορατορψοφ Τρεε Βρεεδινγ ανδ Χυλτιϖατιον οφ Στατε Φορεστρψ Αδµινιστρατιον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 Χηινεσε Αχαδεµψοφ Φορεστρψ Βειϕινγ tsss|tl
Αβστραχτ} •²¦®¼ §¨¶¨µ·¬©¬¦¤·¬²±¬± Ž¤µ¶·¤µ¨¤¶²©¶²∏·«º¨ ¶·¨µ± ≤«¬±¤¬¶¤± ³µ²°¬±¨ ±·µ¨ª¬²±¤¯ ±¨√¬µ²±°¨ ±·¤¯ ³µ²¥¯ °¨ ¤±§«²·
µ¨¶¨¤µ¦«¶³²·q׫¬¶³¤³¨µ¤±¤¯¼½¨ §·«¨ µ¨¶¨¤µ¦«¤§√¤±¦¨ ²©Ž¤µ¶·µ²¦®¼ §¨¶¨µ·¬©¬¦¤·¬²±o¬±¦¯∏§¬±ª·«¨ ©²µ°¤·¬²± µ¨¤¶²±¶¤±§·«¨
±¨√¬µ²±°¨ ±·¨ √¤¯∏¤·¬²±¶¼¶·¨°o¤±§µ¨√¬¨º¨ §·«¨ ¦²°³µ¨«¨ ±¶¬√¨ µ¨¦²√¨ µ¼ ³µ²ªµ¨¶¶²± Ž¤µ¶·µ²¦®¼ §¨¶¨µ·¬©¬¦¤©¬²± º¬·«·«¨ ¶·¤·¨
©²µ¨¶·µ¼ ¦¨²2 ±¨ª¬±¨ µ¨¬±ªµ¨¦¨±·¯¼q • ¨³µ²³²¶¨§·«¨ µ¨¶¨¤µ¦«²µ¬¨±·¤·¬²± ²©µ²¦®¼ §¨¶¨µ·¬©¬¦¤·¬²±¬±¶²∏·«º¨ ¶·≤«¬±¤¬±·«¨ ©∏·∏µ¨ o
º«¬¦«º¤¶µ¨©¨µµ¨§·² ¶·∏§¼ ²± ©²µ°¤·¬²± °¨ ¦«¤±¬¶° ²©µ²¦®¼ §¨¶¨µ·¬©¬¦¤·¬²±o·«¨ ³µ¬±¦¬³¯¨ ²© µ¨¶·²µ¬±ª √¨ ª¨·¤·¬²±o¤±§·«¨
¤³³¯¬¦¤·¬²± ²©·«¨ µ¨°²·¨ ¶¨±¶¬±ª·¨¦«±²¯²ª¼·²¶∏³³¯¼·«¨ ³µ¬±¦¬³¯¨©²µ·«¨ ¦²°³µ¨«¨ ±¶¬√¨ ¦¨²2µ¨¶·²µ¤·¬²±²©µ²¦®¼ §¨¶¨µ·¬©¬¦¤·¬²±q
Κεψ ωορδσ} ¶²∏·«º¨ ¶·¨µ± ≤«¬±¤~Ž¤µ¶·¤µ¨¤~µ²¦®¼ §¨¶¨µ·¬©¬¦¤·¬²± ¶¬·∏¤·¬²±~©²µ°¤·¬²± °¨ ¦«¤±¬¶°~·µ¨¤·°¨ ±·¤§√¤±¦¨ °¨ ±·~
¦¨²2µ¨¶·²µ¤·¬²±¦²∏±·¨µ°¨ ¤¶∏µ¨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 o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土壤严重侵
蚀 o基岩大面积裸露 o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k王世杰等 oussul ∀
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 u uss万 ®°u o约占陆地面积的 tx h o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 o包括中国西
南 !东南亚 !中亚 !地中海 !南欧 !北美东海岸 !加勒比 !南美西海岸和澳大利亚的边缘地区等k李玉辉 oussvl ∀
集中连片的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南部 !北美东部和中国西南地区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以贵州为中
心 o包括贵州大部分及广西 !云南 !四川 !重庆 !湖北 !湖南等省k区 !市l的部分地区 o面积达 xs多万 ®°u o是全
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 !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k苏维词 oussul ∀这里居住着 t亿多
人 o且以农业为主 o人地矛盾突出 o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 ∀部分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已接近或超过
所在地区总面积的 ts h o如贵州六盘水kuz1| h l !安顺kuw1y h l !黔西南kuv1w h l !毕节kty1t h l !黔南
ktw1y h l !铜仁k|1w h l及广西的百色与河池k  tu h l !云南滇东 !川渝的涪陵ktu1zz h l !泸州k|1x h l !万州
k| h l等 ∀更严重的是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目前仍在快速发展 o仅贵州省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 |vv
®°u o广西石漠化则以每年 v h ∗ y h的速度发展k王世杰等 oussvl ∀
t|z|年 ¨ªµ¤§首次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ot|{v年美国科学家促进会第 tw|届年会正式把
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等同地列为脆弱环境 ∀近 vs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喀斯特环境问题的研
究k蒋忠诚等 oussv ~黄秋昊等 ousszl o其生态环境特征和治理是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研究的热点 o虽取得了不
少成果 o但仍是未全面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
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 o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k黄秋昊等 ousszl ∀石漠化造
成区域性人地矛盾加剧 o生态系统结构性元素丧失 !功能异常 o表症为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 !物种濒
临灭绝等 ∀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o我国政府在/十五0工作报告中明确提
出/加快推进黔桂滇岩溶石漠化的综合治理0 ∀目前石漠化治理进展仍比较缓慢 o呈现局部好转 !整体加剧的
趋势 }一是石漠化环境非常脆弱 o条件差 o治理的难度大 ~二是石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 o而
且与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o牵涉的面广 o需要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k覃小群等 oussyl ∀本文从喀斯特
石漠化的成因 !评价体系和治理实践等 v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 o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
t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成因研究多集中在国内 o国外鲜有报道 ∀从本质上看 o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
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k王世杰 oussv ~王世杰等 oussv ~张殿发等 ousst¥~ussu ~李
阳兵等 oussxl ∀
111 自然因素
t1t1t 生态系统脆弱 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对土地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k张殿发等 o
ussul ∀岩石化学成分 !结构 !构造控制了土壤的形成条件 o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o地
形 !地貌控制了水土流失的水动力条件k王明章 oussv ~袁春等 oussv o‹∏±·²²±ot||u ~Š¤°¨ ¶ot||tl o这些因素综
合起来 o促成了岩溶生态系统的基底脆弱性 o其组合决定了石漠化发生的难易程度 ∀喀斯特地区基岩的大范
围裸露 o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成土方式 !土壤流失和岩溶发育阶段控制 o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 ∀
t1t1u 母岩成土困难 古环境演化为喀斯特石漠化提供了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物质 o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
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 ∀利用 ŠŒ≥技术研究发现 o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与岩性存
在明显的相关性 o石漠化分布区域的岩性主要以灰岩为主k李瑞玲等 oussvl ∀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
因之一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盐岩的造壤能力低 ∀根据桂 !黔 !滇 !湘 !鄂及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区 tt个样品的
平均溶蚀速度估算 o风化成土率为 tt·#®°u¤p tk柴宗新 ot|{|l ~根据贵州红黄土及广西红色粘土的化学成分
分析结果估算 o形成 t °土层需要剥蚀掉 ux °的岩层 o需要 ux万 ∗ {x万年 ∀
t1t1v 水土流失严重 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o由此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
地形坡度 o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 ∀石漠化典型区多集中在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k张殿
发等 ousst¤l o如乌江流域上游 o南盘江 !北盘江流域等红水河流域的上中游等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石漠化
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区别 o在地势陡峻的峰丛洼地 !峰林洼地及岩溶断陷盆地区 o石漠化程度较为严重 ∀石漠
化与地貌分布的空间关系也有很大的相关性k王世杰等 oussvl ∀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
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k张殿发等 ousst¤l ∀石漠化发生率随切割度增大而增大 o同一地貌单元中随相对高
差的增大而增大 ∀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 ≤ 层k过渡层l o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 o存在
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 o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 o降雨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k苏维词 o
ussul ∀西南岩溶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 !洞穴 o因此除了坡面侵蚀外 o水土还通过落水洞等向地下河流失 ∀
此外 o土壤抗蚀性能还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o有机质含量越低 o土壤抗蚀性越弱 ∀由于石灰土表层集中了土体
绝大部分的有机质 o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 o一旦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被剥蚀 o土壤抗蚀抗冲能
力将明显下降 ∀
t1t1w 森林调蓄功能丧失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岩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使土壤的侵
蚀强度降低 o加速石山区的风化成土过程 ~另一方面 o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蓄 o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以有效利
用 ∀表层岩溶带对降雨的调蓄能力与森林 !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石漠化地区 o随着森林植被的破
坏 o环境调蓄的功能减弱 o生境严酷 ∀
112 人为因素
t1u1t 人口增长过快 岩溶生态环境是一种对人类活动极敏感的脆弱环境 o宜耕地资源不足 o承受自然灾
害能力低 o土地质量差 o势必造成人口承载力低 ∀人口增长过快 !对土地掠夺式经营以及土地资源结构与农
村产业结构错位等加速了土地的石漠化进度k苏维词 oussul ∀t|w|年贵州省总人口 t wty1ws万 oussu年为
v {vz1u{万 oxv年间净增 u wus1{{万 o年均净增 wx1yz万 o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k李昌来 ousswl ∀人口剧增 o使
西南岩溶山区陷入/人口增加 ψ过度开垦 ψ土壤侵蚀性退化 ψ石漠化扩展0的恶性循环中k苏维词等 ot||xl ∀
t1u1u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乱砍滥伐 !滥垦滥耕 !铲草皮 !挖树根等活动严重破坏了喀斯特生态环境 o土地
x{ 第 z期 张俊佩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裸露 o暴雨季节的冲刷 o加剧了石漠化的演化和斑状 !星状土壤的水土流失 o加速了土地石漠化进程k胡衡生
等 ousstl ∀近年来尽管以矿业开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o但由于规模小 !管理
差 o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k李瑞玲等 oussul ∀
t1u1v 环境污染加剧 有毒有害废气物的排放对石漠化的影响也比较大 ∀云南省的蒙自 !个旧 !开远 !文
山 o广西的河池 !柳州等地的厂 !矿区多分布在重度石漠化区 o黑色和有色金属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物中含
有大量的铅 !锌 !砷 !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 o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的高强度酸雨 ∀个旧市酸雨出现
的频率为 xy h o酸雨 ³‹值为 u1|x ∗ x1x{ o严重影响了林木 !灌丛 !藻类 !苔藓等植物的生长 o不少地方的碳酸
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显白色k王宇等 oussvl ∀在破坏因子消除后 o这种严重退化坡地的生态
恢复过程至少需要 us年k≠∏¤±ot||zl ∀
u 石漠化环境评价体系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石漠化类型划分 !治理和评价的基础 ∀不同类型石漠化的评价 o应有不同
的评价指标 !标准和方法k李阳兵等 oussul ∀如李瑞玲等kusswl从石漠化科学内涵出发 o依据植被覆盖率 !岩
石裸露率 !平均土厚和植被类型等指标 o对喀斯特石漠化进行评价 ~周忠发kusstl运用遥感手段 o借助 א 影
像特征 !植被和土被比例 !侵蚀面积比例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平均流失厚度等数据 o来评价喀斯特石漠化
程度 ∀
已经开展的石漠化环境评价主要是依托 ŠŒ≥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 o现行的评价模型主要为
指数模型 !概率统计模型 !聚类分析模型 !生物指标模型等 ∀陈海波等kussvl采用层次分析 p模糊综合评价
方法对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o属于聚类分析评价模型 ∀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几种方法
相互渗透 !综合应用 ∀熊康宁等kussul对贵州各县与石漠化有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o结果表明 o对石
漠化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为植被覆盖率 !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百分比 !河网密度 !平均海拔高程 !大于 uxβ
坡地面积 !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 !多年平均降雨量等 ∀通过对这 |项因子进行数学分析 o建立石漠化影
响因子的综合动力模型 o得出岩溶石漠化动力指数 • ⁄⁄Œkµ²¦® §¨¶¨µ·¬©¬¦¤·¬²± §¼±¤°¬¦¬±§¨¬l o并根据 • ⁄⁄Œ指数
绘制了贵州省石漠化潜在趋势分区图 ∀胡宝清等kusswl以基岩裸露率 !植被k土被l覆盖率 !植被类型退化程
度 !土地生产力降低程度为石漠化程度指标 o以岩性构造 !地貌景观 !水文 !气候 !土壤 !植被等为孕灾环境与
形成条件指标 o以人类活动程度 !土地利用强度为驱动指标 o以石漠化灾情规模 !频次和密度为评价指标 o并
结合承载体易损性指标如建筑物 !基础设施 !经济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 !水和气以及土地资源 !人口及构成等 o
建立了岩溶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o为岩溶石漠化预警和灾害防治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
v 石漠化治理
311 退耕还林Π草
在土层浅薄 !植物繁殖体丰富 !属零星土体和石漠化立地类型的急坡耕地上 o退耕后自然植被容易恢复 o
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式k彭琴等 oussyl ∀对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多 !土层较深厚 !属于半连续土体类型
的陡坡耕地 o采用先林后退模式 o在林地中套种农作物 ∀林粮间作能减少土壤侵蚀 o也能保证耕地面积 o对于
贵州喀斯特山区来说 o是有发展希望的一项水土保持措施k彭琴等 oussyl ∀
312 封山育林
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 o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 o并辅以人促更新 o一般在封山 t !u年后可见草坡 ox年左右
可见灌木 otx ∗ vs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 ∀例如广西马山县弄拉村属岩溶峰丛地区 o经历大规模砍伐后 o
经过 vs年的封山育林 o目前 o森林覆盖率已达 |s h以上k周德全等 oussvl ∀祝小科等kusstl研究表明 }喀斯
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 v ∗ w年后 o群落盖度平均增长 vu1{ h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试验表明 }在
石漠化地区采用封山育林措施能取得理想效果 o封山 v年后 o植被覆盖率可提高 ts h ∗ vs h o封山 y年后植
被覆盖率可达 |s h以上 ∀贵州的茂兰林区 !广西木论林区的试验也证明 o通过封山育林措施 o石漠化地区森
林植被是完全可以恢复的k李宝辉 oussvl ∀
313 植树造林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造林试验表明 }在石漠化地区 o植苗造林的成活率一般可达 |s h以上 ∀
y{ 林 业 科 学 ww卷
t|世纪中叶 o意大利开始在裸露的喀斯特山上有计划地植树造林k李宝辉 oussvl ∀有些国家除了建立相应法
规外 o还成立植树社团k如 t{xt年的 Žµ¤¶植树会 ot{{t年的 ≤¤µ¬²¯¤海岸带植树会l及专门委员会 o进行树种
试验 o指导植树造林 ∀植树时一般选择那些能天然更新的树种 o并在一定的面积上实施kŽ¤·¬±®¤ot||zl ∀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o维琴察等省在被战争破坏的喀斯特土地上 o大面积种植冷杉k Αβιεσl等树种 o部分石漠化
喀斯特地段重新有了植被 ∀
314 兴建水保工程 ,实施条带种植
在一些缺水地区应实施节水工程 ∀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土层较深厚 !属于连续土体立地类型的陡坡耕
地上 o先将坡地修成窄面梯田 o田坎用石块砌成或保留原生植被带 o在田面外侧种植经济树种 o田面种植矮秆
农作物或中药材 o形成林农复合经营系统 o既满足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o又维护了农民利益 o实现生态 !经
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丘陵和缓坡低山应在进行坡改梯的同时 o加强防护林带的建设 o达到固土目的k彭琴等 o
ussyl ∀
条带种植k生物梯化l是指沿等高线种植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o形成栅篱植物带 ∀条带种植能明显减
小地表径流的侵蚀力 o有利于保护坡地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 o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o提高作物产量 o是一项费省
效宏有发展前景的坡地水土保持和持续农业管理技术措施k陈旭晖等 ot||{l ∀
315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o既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不毁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立体农业的具体内容因地
而异 o如 us世纪 |s年代在广西马山弄拉建立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k蒋忠诚 ousstl }耕地主要在洼地
底部 o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 ~山麓 !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优质经济林 !用材林 o间种药材 ~峰丛垭口和比较陡的
山坡主要发展金银花等藤本植物 o有土地段适当发展竹林 ~陡峻山峰地段则长期封山育林 o重点发展水源林 o
涵养表层岩溶水 ∀贵州也摸索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措施 o如/山顶带帽子0k封山育林l !/山腰系带子0k砌墙保
土 !坡改梯l及/山脚盖被子0k推广农用薄膜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l等 o也是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k胡绪江
等 ousstl ∀
发展/养殖 ) 沼气 ) 种植0三位一体模式 o以沼气为纽带 o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 o把发展沼气同退耕还林 !
封山育林及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 o是遏制石漠化成功的经验 ∀广西恭城县以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来代替传
统农业 o以养殖业为支撑的沼气已成为主要能源 o不但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 o石漠化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也由
t|{{年的 xw1v h o提高到 t||{年的 zw1w h k覃小群等 oussyl ∀
316 生态移民
对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 o移民也是一项有效的治理措施 o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 o生
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 ∀us世纪 |s年代以来 o广西环江县建立肯福 !城北等移民开发区 o并建立了一整套的
/林Π果 p草 p畜Π牧 p沼0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和/科技 n公司 n基地 n农户0的经营管理模式 o成功安置 z
万多人 ∀原石漠化地区封山 v年后 o植被覆盖率可提高 ts h ∗ vs h o封山 y年植被覆盖率可达 |s h以上 ∀
317 综合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 o涉及生态 !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o不能单一地提高生态效益 o
而忽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应该在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 o考虑到能源 !经济收入等经济
和社会问题 ∀为此 o在治理过程中 o应采取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o进行多学科交叉 !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开发
治理 ∀ /十五0期间 o通过开展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o在广西平果果化和环江古周峰丛洼地以及贵州花江岩溶峡
谷建立了石漠化环境生态重建示范区 o在解决干旱缺水 !生态脆弱 !居民贫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o成为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样板k梅再美等 ousswl ~/珠治0试点工程是以治水为龙头的山 !水 !田 !林 !路综合治理典
型工程 ou年来 o已在贵州的关岭 !晴隆 !兴义 !兴仁 o云南的富源等县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表明 }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带动了云南小江流域 !贵州大小井流域 !广西新埠江流域和湖南新田河流域经济
的发展 ∀
w 研究展望
喀斯特石漠化是强烈的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对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
必须实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 o尤其是地质学与生态 !农林业 !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 ~通过多学科的相互渗
z{ 第 z期 张俊佩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透 o协同开展事实分析 !机理探索和数值模拟研究 o把区域与全球研究相结合 o典型地带和大范围分析相结
合 o地面和遥感信息相结合 ~把研究目标中的应用问题和基础科学上的突破 !现状研究和演化历史有机地结
合起来 o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o通过研究环境演变规律和关键过程 o以全面和发展观点洞察其演化规
律性 o才有可能揭示石漠化发生 !发展和植被恢复的本质 o提高对石漠化演化趋势的预测能力 o为喀斯特石漠
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服务 ∀笔者建议在未来石漠化研究中 o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411 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
一方面 o收集近 xs年来石漠化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过程 !原因及特征等自然环境背景资料 o了解石漠化
土地时空变化过程和机制 o掌握自然因素对石漠化过程的正 !负面影响以及贡献率 o以地质学为基础 o并与生
态 !农林业 !社会 !经济学等学科之间交叉 o通过对/岩石圈 p土壤圈 p生物圈 p大气圈0中发生的各种过程及
其相互作用和演化背景的科学探索 o揭示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的根源和本质 o解决其形成问题 o促
进生态功能恢复 ∀同时 o把土地石漠化放在生态经济系统中 o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o研究喀斯
特生态经济系统的成因 !演化 !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o加强喀斯特石漠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驱动
机制研究 o特别是人类驱动力的研究 o确定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 !负面影响和贡献率 o揭示生态经济失
衡是导致石漠化的外在成因机制 ∀因此 o减少人为干扰 o减轻环境承载压力 o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
412 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
加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表水文生态过程和植被恢复重建机理的研究 o包括对主要植被抗逆机理 o生态
适应性 !生物多样性及稳定性 o典型区域水分平衡的动态性 o植被建设适度规模与涉及生态 !经济和社会三大
效益的生态综合工程复杂性的探索 o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413 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o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高新技术已成为现实 o为揭示石漠化成因和建立石漠化生态
环境恢复和建设理论奠定了基础 }如航片 !卫星图片的出现和解译 o可以让研究者占有更多的历史资料 o从
大范围尺度上分析和研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规律 ~通过植物孢粉分析 o研究者可以得到几万年或几亿年前的
树种组成 !分布规律以及演替规律等 ~此外 o美国的新林业和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迅猛发展 o使研究者以
全新的视角及方法 o进行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研究 o为遏制石漠化加剧及其植被恢复和建设服务 ∀
参 考 文 献
陈波海 o杨世松 o程伯禹 qussv q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Μ中国地质调查局 q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论文集 q南宁 }
广西科技出版社 o{w p |u q
陈旭晖 o周长华 o周丕东 qt||{1 生物梯化的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研究 q水土保持研究 oxkul }tyv p tyz q
柴宗新 qt|{|1 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 q山地研究 ozkwl }uxx p uys q
胡宝清 o王世杰 o严志强 o等 qussw1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及其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q地球科学进展 ot|kyl }twz p txu q
胡衡生 o吴 欢 o黄 励 qusst q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q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ot{kwl }t p w q
胡绪江 o陈 波 o胡兴华 o等 qusst q后寨河喀斯特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研究 q中国岩溶 ouskwl }vsx p vs| q
黄秋昊 o蔡运龙 o王秀春 qussz q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 q自然灾害学报 otykul }tsy p ttt q
蒋忠诚 o袁道先 qussv q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综述 Μ中国地质调查局 q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论文集 q南宁 }广西科技出版
社 otv p t| q
蒋忠诚 qusst q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 q广西科学 ozkwl }vs{ p vtu q
李昌来 qussw q对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思考 q贵州社会科学 ot{kzl }tu| p tvu q
李瑞玲 o王世杰 o张殿发 qussu q贵州生态环境恶化中的人为因素分析 q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outktl }wv p wz q
李瑞玲 o王世杰 o周德全 o等 qussv1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相关分析 q地理学报 ox{kul }vtw p vus q
李瑞玲 o王世杰 qussw q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 ) ) 以贵州为例 q热带地理 ouwktul }twx p tw| q
李阳兵 o谭 秋 o王世杰 qussx q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 !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 q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ovkvl }uz p vw q
李阳兵 o谢德体 o魏韩富 o等 qussu1 西南岩溶山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q中国岩溶 outktl }ux p u| q
李玉辉 qussv1意大利东北部喀斯特环境变化过程的分析 q生态学杂志 ouuktl }z| p {v q
梅再美 o王代懿 o熊康宁 o等 qussw1 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 ) ) ) 以贵州花江试验区查尔岩试验小区为例 q中国岩溶 o
uvkvl }uxv p ux{ q
彭 琴 o林昌虎 o何腾兵 qussy1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q贵州科学 ouwkvl }yy p zs q
苏维词 qussu q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q水土保持学报 otykul }u| p vu q
{{ 林 业 科 学 ww卷
苏维词 o周济祚 qt||x1 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0及防治对策 q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owkul }tzz p t{u q
覃小群 o朱明秋 o蒋忠诚 qussy1 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q中国岩溶 ouxkvl }uvw p uv{ q
王明章 qussv1 论岩溶石漠化地质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q贵州地质 ouskul }|vv p |v{ q
王世杰 qussu1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 q中国岩溶 outkul }tst p tsx q
王世杰 qussv q喀斯特石漠化 ) ) ) 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q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ouukul }tus p tuy q
王世杰 o李阳兵 o李瑞玲 qussv q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q第四纪研究 oukyl }yxz p yyy q
王 宇 o张 贵 qussv1滇东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对策 Μ中国地质调查局 q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论文集 q南宁 }广西科技出版社 o
uy p vx q
熊康宁 o黎 平 o周忠发 o等 qussu1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 p ŠŒ≥典型研究 q北京 }地质出版社 q
袁 春 o周常萍 o童立强 qussv1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q现代地质 otzkul }t{t p t{x q
张殿发 o王世杰 o周德全 qusst¤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 q水土保持通报 ou¯ kwl }t p x q
张殿发 o欧阳自远 o王世杰 qusst¥1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q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ottktl }zz p {t q
张殿发 o王世杰 o周德全 qussu1 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 ) ) ) 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 q农村生态环境 ot{ktl }y p ts q
周德全 o王世杰 o张殿发 qussv q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 q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ouukul }tuz p tvu q
周忠发 qusst1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 ) ) ) 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q贵州地质 ot{ktul }|v p |{ q
祝小科 o朱守谦 qusst1 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效果分析 q林业科技 oykyl }t p w q
Š¤°¨ ¶Œqt||t1׫¨ ²µ¬ª¬±²©·«¨ ·¨µ° Ž¤µ¶·¬±·«¨ ·¬°¨²©·µ¤±¶¬·¬²±²©Ž¤µ¶·kŽµ¤¶l©µ²° §¨©²µ¨¶·¤·¬²±·²©²µ¨¶·¤·¬²±Μ≥¤∏µ² ˜ o¤µ·¬·¨¯ ²¯ ∂ Š oƒµ¬ª² Š q°µ²¦¨ §¨¬±ª
²©·«¨ ¬±·¨µ±¤·¬²±¤¯ ¦²±©¨µ¨±¦¨ ±¨√¬µ²±° ±¨·¤¯ ¦«¤±ª¨¶¬± Ž¤µ¶·¤µ¨¤¶qŒ·¤¯¼}˜±¬√ µ¨¶¬·¼ ²©°¤§²√¤ot p { q
‹∏±·²²± ° • qt||u1‹¼§µ²ª¨ ²¯²ª¬¦¦«¤µ¤¦·¨µ¬¶·¬¦¶¤±§§¨©²µ¨¶·¤·¬²± ²©·«¨ ¶·²±¨ ©²µ¨¶·Ž¤µ¶·¤´ ∏¬©¨µ¶²©¶²∏·« ≤«¬±¤qŠµ²∏±§º¤·¨µou }tyz p tzy q
Ž¤·¬±®¤ ÷ qt||z1Œ°³µ²√¬±ª·«¨ ¶∏¦¦¨¶¶²© ¬¯°¨ ¶·²±¨ ∏´¤µµ¼ µ¨√ ª¨¨·¤·¬²±q≤¤√¨¤±§Ž¤µ¶¬≥¦¬¨±¦¨ ouwkvl }ttz p tux q
≠∏¤± ⁄ ÷ qt||z1 •²¦®¼ §¨¶¨µ·¬©¬¦¤·¬²±¬±·«¨ ¶∏¥·µ²³¬¦¤¯ ®¤µ¶·²©¶²∏·« ≤«¬±¤q Š¨ ²°²µ³«‘ƒ ots{ }{t p |s q
k责任编辑 于静娴l
|{ 第 z期 张俊佩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