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ww卷 第 v期
u s s {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w o²1v
¤µqou s s {
核桃壳纤维素降解的 ƒ× 特征 3
邹局春t 郑志锋t ou 凌 敏t 张宏健t
kt1西南林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 昆明 yxsuuw ~u1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 txsswsl
摘 要 } 以傅里叶红外光谱kƒ× l为分析手段 o研究以苯酚为溶剂 !酸催化条件下核桃壳纤维素降解过程中其主
要化学基团特征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 }上述过程虽然可以用液化来描述 o但本质上是核桃壳纤维素的降
解反应 o纤维素分子链降解为低聚糖及葡萄糖等低分子物质 o最终导致吡喃环开环 ∀
关键词 } 核桃壳 ~纤维素 ~降解 ~ƒ×
中图分类号 }×±vxu1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v p stu| p sy
收稿日期 }ussy p s{ p su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kvsvzttvul资助项目 ∀
3 张宏健为通讯作者 ∀本文的 ƒ× 测试得到了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o在此深表谢意 ∀
∆εγραδατιον οφ Χελλυλοσε οφ Ωαλνυτ Σηελλ Βασεδ ον ΦΤΙΡ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σ
²∏∏¦«∏±t «¨ ±ª«¬©¨ ±ªtou ¬±ª ¬±t «¤±ª ²±ª¬¤±t
kt1 Φαχυλτψοφ Ωοοδ Σχιενχε ανδ ∆εχορατιον Ενγινεερινγ o Σουτηωε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Κυνµινγ yxsuuw ~
u1 ΜατεριαλΣχιενχε ανδ Ενγινεερινγ Χολλεγε o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 txsswsl
Αβστραχτ }
¼ °¨ ¤±¶²©ƒ× o·«¨ ¦¨¯¯∏¯²¶¨ ²©º¤¯±∏·¶«¨¯¯ º¤¶ ¬¯´∏¨©¬¨§¤±§§¨ªµ¤§¨§∏±§¨µ¤¦¬§¦¤·¤¯¼¶·¬±·«¨ ³µ¨¶¨±¦¨ ²©
³«¨ ±²¯ ©¬µ¶·¯¼q׫¨ √¤µ¬¤·¬²±²©°¤¬±¦«¨ °¬¦¤¯ ªµ²∏³¶²© ¬¯´∏¨©¬¨§¤±§§¨ªµ¤§¨§³µ²§∏¦·¶²©¦¨¯¯∏¯²¶¨ ¤¶¤©∏±¦·¬²±²©µ¨¤¦·¬²±·¬°¨
¥¤¶¨§²± ƒ× ¦«¤µ¤¦·¨µ¬¶·¬¦¶º¤¶§¬¶¦∏¶¶¨§¬±·«¬¶³¤³¨µq ¶¨∏¯·¶©µ²° ƒ× ¶³¨¦·µ¤¶«²º¨ §o¤¯·«²∏ª«·«¨ ¦²∏µ¶¨ ²©µ¨¤¦·¬²±
¦²∏¯§¥¨ §¨¶¦µ¬¥¨§ ¥¼ ¬¯´∏¨©¤¦·¬²±o·«¨ ³µ²¦¨¶¶ º¤¶¤ §¨ªµ¤§¤·¬²± ²© ¦¨¯¯∏¯²¶¨ ¶¨¶¨±·¬¤¯ ¼¯ ~ ¦¨¯¯∏¯²¶¨ º¤¶ §¨ªµ¤§¨§·² ²¯º
°²¯ ¦¨∏¯¤µ©µ¤ª°¨ ±·¶¶∏¦«¤¶²¯¬ª²¶¤¦¦«¤µ¬§¨¶o¤±§·«¨ ³¼µ¤±²¬§µ¬±ªº¤¶¥µ²®¨ ± ¤·¯¤¶·q
Κεψ ωορδσ} º¤¯±∏·¶«¨¯¯ ~¦¨¯¯∏¯²¶¨ ~§¨ªµ¤§¤·¬²±~ƒ×
近些年来 o液化降解已成为生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o但国内外学者对0液化0定义的认知却各有所
见 ∀一般认为 o液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o将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o通常以残渣率来衡量液化的程
度k¬± ετ αλqot||x ~≥«¬µ¤¬¶«¬ot||zl o这一过程和结果似乎是物理意义上的描述 ∀而降解则是一个化学概念 o
对于高分子物质而言 o降解反应指的是使高分子主链发生断裂并形成小分子物的化学过程k潘才元 ot||zl ∀
本文采用 ƒ× 手段 o分析以苯酚为溶剂 !酸催化条件下核桃壳纤维素的降解过程及其一些基团特征的
变化 o以期获得核桃壳降解的清晰认知 o同时获得核桃壳全壳利用过程中纤维素的状态及作用 o为核桃壳纤
维素的降解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核桃壳 }漾濞泡核桃壳 o采自云南省漾濞县 o气干 ~苯酚 }分析纯 o汕头市达濠区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
浓硫酸k|{ h l }分析纯 o重庆川江化学试剂厂 ~硝酸 }分析纯 o四川省德阳市化学试剂厂 ~乙醇 }分析纯 o汕头
市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
112 纤维素的获取
tl 纤维素原料的准备 }核桃壳粉k过 tss目lts ªo在索氏抽提器中用苯 p乙醇混合液kuΒt oϖΒϖl抽提
ts «o风干 ~ul 硝酸处理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 ts ª经苯醇抽提风干的核桃壳粉 o加入 uss °质量分数为 z h
的硝酸 o在 tss ∗ tts ε 下抽提 v «o得滤渣 ´ ~vl 碱处理k除去木质素l }将滤渣 ´装入三口烧瓶中 o加入 tss
°质量分数为 v h的 ¤溶液 o常温下机械搅拌回流 u «o然后抽滤得到滤渣 µ o即得粗纤维素 ~wl纤维素
的纯化 }粗纤维素用硝酸 p乙醇kwΒt oϖΒϖl混合溶液处理 o置沸水浴中加热摇荡 t «o过滤即得纯纤维素 ∀
核桃壳纤维素的得率按下式计算 }
ν µΜ ≅ tss o
式中 }ν为核桃壳纤维素的得率 oh ~ µ 为核桃壳纤维素的提取量 oª~ Μ为核桃壳原料 oª∀
113 纤维素的降解
取核桃壳纤维素与苯酚的质量比为 tΒv o取苯酚质量分数 v h的浓硫酸做催化剂 o置入密封玻璃试管中 o
在 tus ε 的条件下分别反应 vs !ys !tus °¬±o获得不同反应时间的产物 ∀反应产物经二氧六环Π水混合溶液
kwΒt oϖΒϖl溶解 !抽滤ktv杯l o得到液态产物和固态产物 ~液态产物置于真空干燥箱内k低于 ws ε l o减压
干燥至绝干 o密封贮存备测 ~固态产物于干燥箱中ktsv ? ul ε 条件下干燥至绝干 o密封贮存备测 ∀
114 ΦΤΙΡ 测定
核桃壳纤维素和其固态产物 o采用溴化钾压片法 o在 ¬¦²¯ ·¨ p xys红外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液
态产物的测定采用衰减全反射光谱k× l法 o× 的晶体材料为 ≥¬∀
u 结果与讨论
211 核桃壳纤维素的得率
原料经硝酸处理后 o得到滤渣 ´ o此时得率为 u|1z{ h ~经碱处理后 o得滤渣 µ o即得粗纤维素 o此时的得
率为 uu1sy h ~粗纤维素经纯化后 o最终的得率为 ty1st h ∀
由此可见 o同其他壳类物质相类似 o核桃壳中的纤维素含量是比较低的 o而木质素的含量则较高k郑志锋
等 oussyl ∀然而 o对于以木质素为主要成分的核桃壳全壳利用研究来说 o纤维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o探
明核桃壳全壳利用过程中纤维素的状态及作用 o以便为核桃壳的全壳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o同时也为核
桃壳纤维素的降解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图 t 核桃壳纤维素 ƒ× 谱图k
µ压片法l
ƒ¬ªqt ƒ× ¶³¨¦·µ∏° ²©¦¨¯¯∏¯²¶¨ ²© º¤¯±∏·¶«¨¯¯ k
µl
212 降解过程中核桃壳纤维素的基团特征变化
u1u1t 固态产物的基团特征变化 图 t为核桃壳纤维素的 ƒ× 谱图 o图 u为核桃壳纤维素固态降解产物
的 ƒ× 谱图 o其主要吸收峰及归属见表 t ∀
从图 t !u可以看出 o在液化和降解反应的前 ys °¬±之内 o核桃壳纤维素的固态产物与核桃壳纤维素的红
外光谱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o说明在液化和降解初期 o这些固态产物保留了核桃壳纤维素的主要基团特
征 o可以认为主要还是未及反应的核桃壳纤维素 ∀从液化的角度出发 o就是宏观物理概念上的残渣 o还没有
转化成液体状态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 o到 tus °¬±时 o固态产物的 ƒ× 谱图发生了显著变化 o其吸收峰频率 !
svt 林 业 科 学 ww卷
吸收峰强度和峰形都与 vs °¬±和 ys °¬±时的 ƒ× 谱图有着很大区别 o ) 伸缩振动峰 o≤ ) 伸缩振动峰
以及指纹区等都有较大变化 ∀据此表明 }在苯酚的参与下 o纤维素发生了一定的降解和其他反应 o此时 o固态
产物已经变成另外一种物质了 ∀虽然从液化的角度出发 o这类物质仍然属于残渣的范畴 o但从本质上来说 o
这类物质与液化初期的固态产物明显不同 ∀
从 tus °¬±固态产物的 ƒ× 谱图可知 o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明显变宽变钝 o且强度变小 ~u {|z ¦°pt
处的饱和 ≤ ) 伸缩振动 o强度很小 o峰形钝而宽 o说明固态产物中纤维素分子链中的 ≤ ) 减少 ~{|| ¦°pt
附近 oΒp ⁄p型吡喃苷中 ≤ ) 的弯曲振动吸收峰变小 o在 tus °¬±时 o{|z ¦°pt附近的峰已经消失 o说明吡
喃环可能发生了断裂 ∀因此认为 }随着液化时间的延长 o纤维素分子链逐渐降解成低聚糖等低分子物 o并最
终导致吡喃环开环 o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k≠¤°¤§¤ ετ αλqot||yl o这是典型的化学降解反应 ∀
表 1 核桃壳纤维素及其固态降解产物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及主要归属
Ταβ .1 ΦΤΙΡ αβσορπτιον πεακ λοχατιον ρανγε ανδ µαιν ασσιγνµεντσ οφ χελλυλοσε ανδ σολιδ
στατελιθυεφιεδ ανδ δεγραδεδ προδυχτσ οφ χελλυλοσε οφ ωαλνυτ σηελλ
吸收峰范围 °¨ ¤® ²¯¦¤·¬²±µ¤±ª¨Π¦°pt
纤维素
≤¨¯ ∏¯¯²¶¨
固态降解产物 ≥²¯¬§ ¬¯´∏¨©¬¨§ i §¨ªµ¤§¨§³µ²§∏¦·¶
vs °¬± tus °¬±
主要归属 ¤¬± ¤¶¶¬ª±°¨ ±·¶
v vys v v{s v wuw ) 伸缩振动 ≥·µ¨·¦«¬±ª¬± …2
u {|| u {|z u {|z 饱和 ≤ ) 伸缩振动 ≥·µ¨·¦«¬±ª¬± ¶¤·∏µ¤·¨§≤ …2
t ywu t ywx …2 ≤ 伸缩振动 ~≤ 缩醛 o戊半缩醛中的羰基的伸缩振动 ≥·µ¨·¦«¬±ª¬± ≤ o≤ ¶·µ¨·¦«¬±ª¬± ¦²±§¨±¶¨§¤¯§¨«¼§¨ ¤±§¶¨ °¬2≤x2¦²±§¨±¶¨§¤¯§¨«¼§¨
t wu| t wvt t wuy 亚甲基k ) ≤ul的变形振动 ⁄¨ ©²µ°¤·¬²±¬± ° ·¨«¼¯ ±¨¨ ªµ²∏³
t vzu …2 …2 ≤ ) 弯曲振动 o甲基对称变形振动
¨ ±§¬±ª¬± ≤ …2 o¶¼°°¨ ·µ¬¦¤¯ §¨©²µ°¤·¬²± ¬±° ·¨«¼¯
) t vzu ∗ t vt{ ) 羟基k ) l的面内弯曲振动 ±2³¯¤±¨ ¥¨ ±§¬±ª¬± «¼§µ²¬¼¯ ªµ²∏³
t tyv ∗ t sx| t tyw ∗ t sx{ t syx ≤ ) 键的伸缩振动 ~纤维素中环上 ≤ ) ) ≤的伸缩振动 ≥·µ¨·¦«¬±ª¬± ≤ …2 ¤±§≤…2 …2≤ ²©¦¨¯¯∏¯²¶¨ µ¬±ª¶
{|z {|| ) Βp ⁄p型吡喃苷中 ≤ ) 的弯曲振动
¨ §¬±ª¬± ≤ …2 ²©Β2⁄2³¼µ¤±²¶¬§¨
图 u 核桃壳纤维素固态降解产物 ƒ× 谱图k
µ压片法l
ƒ¬ªqu ƒ× ¶³¨¦·µ¤²©¶²¯¬§¶·¤·¨ ¬¯´∏¨©¬¨§¤±§§¨ªµ¤§¨§³µ²§∏¦·¶²©¦¨¯¯∏¯²¶¨ ²© º¤¯±∏·¶«¨¯¯ k
µl
图中 o曲线 ¤!¥!¦的反应时间依次为 vs !ys !tus °¬±o下同 ∀ ¤¨¦·¬²±2·¬°¨ ²©¤o¥o¦¬¶vs oys otus °¬±q׫¨ ¶¤°¨ ¥¨ ²¯º q
tvt 第 v期 邹局春等 }核桃壳纤维素降解的 ƒ× 特征
u1u1u 液态产物的基团特征变化 图 v是核桃壳纤维素液态降解产物kvs !ys !tus °¬±lƒ× 谱图k× 法l o
其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及主要归属见表 u ∀
图 v 核桃壳纤维素液态降解产物 ƒ× 谱图k× 法l
ƒ¬ªqv ƒ× ¶³¨¦·µ¤²© ¬¯´∏¬§ ¬¯´∏¨©¬¨§¤±§§¨ªµ¤§¨§³µ²§∏¦·¶²©¦¨¯¯∏¯²¶¨ ²© º¤¯±∏·¶«¨¯¯ k× l
表 2 核桃壳纤维素液态降解产物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及主要归属
Ταβ .2 ΦΤΙΡ αβσορπτιον πεακ λοχατιον ανδ µαιν ασσιγνµεντ οφλιθυιδ
λιθυεφιεδ ανδ δεγραδεδ προδυχτσ οφ χελλυλοσε οφ ωαλνυτ σηελλ
吸收峰范围 °¨ ¤® ²¯¦¤·¬²±µ¤±ª¨Π¦°pt
vs °¬± ys °¬± tus °¬±
主要归属
¤¬± ¤¶¶¬ª±°¨ ±·¶
v vus v vt| v vvu ) 伸缩振动 ≥·µ¨·¦«¬±ª¬± …2
u |zs u |zs u |yz 饱和 ≤ ) 伸缩振动 ≥·µ¨·¦«¬±ª¬± ¶¤·∏µ¤·¨§≤ …2
t x|x ∗ t wxv t x|{ ∗ t wxy t x|y ∗ t wxs 芳环骨架振动吸收带 ≥·µ¨·¦«¬±ª¥¤±§¬± ¤µ²°¤·¬¦∏±¬·¶
t vzt t vyz t vy{ ≤ ) 变形振动 o甲基对称变形振动 ⁄¨ ©²µ°¤·¬²±¬± ≤ …2 o¶¼°° ·¨µ¬¦¤¯ §¨©²µ°¤·¬²±¬± °¨ ·«¼¯
t tzt ∗ t swx t uuz ∗ t sw{ t uu| ∗ t swx ≤ ) 键的伸缩振动 o≤ ) ) ≤伸缩振动 ≥·µ¨·¦«¬±ª¬± ≤ …2 ¤±§≤ …2 …2≤
{{| ∗ y|u {y{ ∗ y|s {|s ∗ y|u 苯环上 原子面外变形振动k各种取代类型l ²∏·²© ³¯¤±¨ §¨©²µ°¤·¬²± ¬± ¤µ²°¤·¬¦µ¬±ª¶kµ¨³¯¤¦¨ °¨ ±·¬± ¤µ²°¤·¬¦µ¬±ª¶l
对比图 v和图 t o可以看出 }
tl 在纤维素的红外光谱中 ou {|z ¦°pt附近出现较明显的饱和 ≤ ) 伸缩振动吸收峰 o这在纤维素分子
链中是普遍存在的 ~而在核桃壳纤维素液态产物的红外光谱上k图 vl o饱和 ≤ ) 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很
小 o并略向高频方向移动 o出现在 u |zs ¦°pt附近 ∀这说明核桃壳纤维素分子链发生了一定程度地降解 o并
有新的物质k苯酚l与降解后的小分子发生反应 o从而使纤维素分子链中的饱和 ≤ ) 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 o
纤维素分子链中的氢键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o而氢键可以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 o氢键体系的破坏有可
能会导致其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
ul 核桃壳纤维素液态产物红外光谱图中 ot yss ¦°pt和 t xss ¦°pt附近有非常明显的苯环骨架振动带 ~
另一方面 o从 {|s ∗ y|u ¦°pt范围内的苯环上 原子面外变形振动可以看出 o其指纹区的取代明显加强 o取代
类型丰富 ∀这说明核桃壳纤维素的液态产物已经和苯酚发生了反应 o有可能形成了一些具有酚类性质的中
间产物 ∀vs !ys !tus °¬±的谱图 o整体上较为相似 o但 tus °¬±的谱图中苯环骨架振动带加强 o指纹区的取代
uvt 林 业 科 学 ww卷
类型更加丰富 ∀这说明 o反应一定时间后 o形成的酚类性质的中间体具有相对稳定性 o同时 o随着降解反应的
进行 o苯酚与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反应的量更多k图 vl ∀
另一方面 o因为杂芳环和苯环有相似之处 o呋喃结构在 t yss ¦°pt和 t xss ¦°pt处也有吸收谱带 o也有可
能是核桃壳纤维素降解后形成了具有呋喃结构的物质 o如糠醛或糠醛的衍生物 o这需要其他分析手段k如核
磁共振l加以证明 ∀
综上所述 o在苯酚存在 !酸催化条件下的上述反应过程 o实际上是核桃壳纤维素的降解反应 o降解而得到
的小分子物质 o这些小分子物质又和苯酚发生反应 o而得到多种具酚类物质性质的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在合
适的条件下就可能得到有效利用 ∀
213 对液化和降解反应的认知
根据以上的分析 o从 ƒ× 特征的角度 o提出了核桃壳纤维素酸性条件下苯酚液化和降解过程模型k图
wl ∀从模型可以看出 }所谓的液化 o就是将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o通常以残渣率为衡量指标 o但难
以概括液化产物的化学特征 ∀比如说 o宏观物理残渣和微观不溶性残渣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 o主要体现在它
们的化学特征不一样 ∀但是如果从降解的概念出发 o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区别 ~尤其是在反应的后期 o
是一种典型的降解反应 o降解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当然 o生物质的液化和降解是一个同时进行的动态过
程 o液化相对而言较为笼统 ∀
图 w 核桃壳纤维素酸性条件下苯酚液化和降解过程模型
ƒ¬ªqw ²§¨¯²©§¨ªµ¤§¤·¬²± ¤±§ ¬¯´∏¨©¤¦·¬²± ²©¦¨¯¯∏¯²¶¨ ²© º¤¯±∏·¶«¨¯¯ ¬± ³«¨ ±²¯ ∏±§¨µ¤¦¬§¦¤·¤¯¼¶·
综上所述 o反应过程中可以用液化的概念 o以残渣率等间接来反映反应的程度 o具有一定意义 ∀但从本
质上来说 o液化的过程其实是降解 o无论是固态产物还是液态产物 o只要降解的小分子具有一定的后续反应
活性 o就可以加以利用 ∀
214 基于 ΦΤΙΡ 的核桃壳纤维素的降解反应
根据核桃壳纤维素及其固态产物和液态产物的 ƒ× 谱图 o核桃壳纤维素可能存在如图 x所示的液化降
解途径 ∀
图 x 液化降解途径
ƒ¬ªqx ³³µ²¤¦«²© ¬¯´∏¨©¤¦·¬²± ¤±§§¨ªµ¤§¤·¬²±
以苯酚为液化试剂 o酸性催化条
件下 o核桃壳纤维素首先降解成低聚
糖 o进一步反应导致开环 ∀由于有过
量的苯酚存在 o这些物质和苯酚反应 o
形成多种具酚类物质性质的中间体 o
这与国内外研究报道具有相似性k¬±
ετ αλqousswl ∀这些具有酚类性质的中
间体由于酚羟基存在 o反应活性很好 o可以当作一种潜在的化工原料加以利用 ∀
vvt 第 v期 邹局春等 }核桃壳纤维素降解的 ƒ× 特征
v 结 论
tl 用液化来描述上述反应过程 o具有一定意义 ~但从本质上来说 o液化的过程其实是降解反应过程 ∀
ul 酸性条件下苯酚液化降解过程中 o核桃壳纤维素分子链逐渐发生化学降解 o生成低聚糖 o并最终导致
了葡萄糖的吡喃环开环 ∀
vl 降解过程中 o核桃壳纤维素的液化降解中间产物与苯酚发生反应 o可能形成多种具酚类物质性质的
中间体 ∀
参 考 文 献
潘才元 qt||z1高分子化学 q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ovty p vux q
郑志锋 o邹局春 o花 勃 o等 qussy1 核桃壳化学组分的研究 q西南林学院学报 ouykul }vv p vy q
¬± o≠¤² ≠ o≠²¶«¬²®¤ o ετ αλqt||x1¬´∏¨©¤¦·¬²± ²© º²²§¬±·«¨ ³µ¨¶¨±¦¨ ²©³«¨ ±²¯ ∏¶¬±ª³«²¶³«²µ¬¦¤¦¬§¤¶¤¦¤·¤¯¼¶·¤±§·«¨ ©¯²º ³µ²³¨µ·¬¨¶²©·«¨
¬¯´∏¨©¬¨§º²²§q²∏µ±¤¯ ²© ³³¯¬¨§°²¯¼°¨ µ≥¦¬¨±¦¨ ox{k{l }tyu| p tyvy q
¬± o≠¤² ≠ o≠²¶«¬²®¤ oετ αλqussw1¬´∏¨©¤¦·¬²± ° ¦¨«¤±¬¶° ²©¦¨¯¯∏¯²¶¨ ¬±·«¨ ³µ¨¶¨±¦¨ ²©³«¨ ±²¯ ∏±§¨µ¤¦¬§¦¤·¤¯¼¶¬¶q≤¤µ¥²«¼§µ¤·¨ °²¯¼° µ¨¶oxzkul }
tuv p tu| q
≥«¬µ¤¬¶«¬qt||z1¬´∏¨©¤¦·¬²± ²© º²²§¤±§¬·¶¤³³¯¬¦¤·¬²±q日本油化学会 owyktsl }tuuz p tuvy q
≠¤°¤§¤× o±² o«¤µ¤≥ oετ αλqt||y1≤«¤µ¤¦·¨µ¬½¤·¬²± ²©·«¨ ³µ²§∏¦·¶µ¨¶∏¯·¬±ª©µ²° §¬µ¨¦·¯¬´∏¨©¤¦·¬²± ²©¦¨¯¯∏¯²¶¨ q ´ q§¨±·¬©¬¦¤·¬²± ²©¬±·¨µ° §¨¬¤·¨¶¤±§·«¨
µ¨¯¨ √¤±·° ¦¨«¤±¬¶°¬± §¬µ¨¦·³«¨ ±²¯ ¬¯´∏¨©¤¦·¬²± ²©¦¨¯¯∏¯²¶¨ ¬±·«¨ ³µ¨¶¨±¦¨ ²© º¤·¨µq ²®∏½¤¬¤®®¤¬¶«¬owukttl }ts|{ p ttsw q
k责任编辑 石红青l
wvt 林 业 科 学 ww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