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Identif ica tion Method of Garlic Resistance to Violet Leaf Spot

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09, 36 (5) : 763 - 770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收稿日期 : 2008 - 12 - 26; 修回日期 : 2009 - 04 - 28
基金项目 : 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D07B02) ; 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004BA516A09)3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2mail: chengzh@ nwsuaf1edu1cn)
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邹 燕 1 , 程智慧 13 , 程晓兰 1 , 王 一 2 , 牛 青 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 陕西杨凌 712100;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 以 G087 (抗病 )、G064 (中抗 )、G073 (感病 ) 大蒜为鉴别品种 , 对大蒜紫斑病的侵染途
径 , 抗性鉴定的接种叶龄、接种浓度、接种部位 , 接种后培养温度及调查时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苗期紫斑病菌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均可浸染大蒜植株 , 而花芽鳞芽分化期只可通过伤口侵入。抗病性鉴定
最适接种叶龄为 5叶期 ; 最适接种浓度为 1 ×106个 ·mL - 1 ; 离体接种法较活体接种法更简便快捷。离体接
种鉴定时 , 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鉴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接种后最适培养温度为 21 ℃; 最适调查时期为接
种后第 6天。以 G057 (抗病 )、G103 (中抗 )、G083 (感病 ) 大蒜为验证品种 , 离体接种鉴定结果显示 ,
建立的大蒜紫斑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可行 , 能如实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
关键词 : 大蒜 ; 紫斑病 ; 抗性鉴定 ; 离体接种 ; 活体接种
中图分类号 : S 633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32353X (2009) 0520763208
Stud ies on Iden tif ica tion M ethod of Garlic Resistance to V iolet L eaf Spot
ZOU Yan1 , CHENG Zhi2hui13 , CHENG Xiao2lan1 , WANG Yi2 , and N IU Q ing1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 orthw est A & F U 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2 College of A gronom y, N orthw est A &
F U 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 ina)
Abstract: The infection path of garlic violet leaf spot [ A lternaria porri ( ELL. ) Cif. ] an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inoculation leaf stages, inoculation spore concentration, inoculation position, culture tempera2
ture after inoculation and time to survey etc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identification cultivars G087 (R) , G064
(MR) , and G073 ( 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hogen of violet leaf spot infects garlic p lants through
both the wound and the natural orifices at seedling stage while at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stage it only invades
through the wound.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he op timal leaf stage is 52leaf stage, the op timal
spore concentration is 1 ×106 cfu·mL - 1 ; Inoculation in vitro is more simp le and rap id compared to inocula2
tion in vivo. For in vitro inocul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eaf face inoculation and leaf
back inoculation; The op timal culture temperature after inoculation is 21 ℃; The op timal time to survey dis2
ease index is the 6 th day after inoculation. U sing G057 (R) , G103 (MR) , and G083 ( S) as the verification
cultiv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p racticable to reflect the true resistance of garlic cul2
tivars to violet leaf spot.
Key words: garlic; violet leaf spo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inoculation in vitro; inoculation in vivo
我国是世界上大蒜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国家。2008年 , 我国大蒜的种植面积已达 6713万
hm2 , 总产量为 1 035万 t (苏钦东 , 2008)。由于大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用价值 , 如暖胃健脾、
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解毒杀虫等功效 (宋元林 等 , 2000) , 国内外的需求量逐年增大。
目前在大蒜生产中 , 由于一些病害的爆发流行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紫斑病 [ A lternaria porri
( ELL. ) Cif. ] 是大蒜的主要病害之一 , 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葱链格孢 , 主要危害大蒜叶部 , 也可
园   艺   学   报 36卷
危害到蒜薹和蒜头 , 大田生产中一般生长后期发病较初期重 , 严重影响大蒜的品质和产量 (房德纯
等 , 2002)。因此 , 选择和应用抗紫斑病的大蒜品种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 而目前关于大蒜紫斑病
抗性鉴定方法尚未见研究报道。作者通过对大蒜紫斑病的侵染途径、接种方法及接种时期等研究 , 探
讨建立大蒜紫斑病的鉴定方法 , 以期为大蒜品种资源评价和育种及大蒜栽培中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及其培养
供试病原菌是本实验室从大蒜田间典型病叶上分离、鉴定并保存的大蒜紫斑病 [A lterna ria porri
( ELL. ) Cif. ] 病菌 ; 培养基为马铃薯葱汁琼胶培养基 ( Potato Shallot Sucrose Agar Medium, 简称
PSSA; 其配方为 : 马铃薯 200 g, 葱叶 50 g, 蔗糖 20 g, 琼脂 10 g, 蒸馏水 1 L)。
供试大蒜品种为本课题组收集 ,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大蒜种质资源圃种植保存的 G087、
G057、G064、G103、G073、G083品种。将大蒜种瓣用 40%甲醛 300倍液浸泡 3 h进行消毒 (范双
喜 , 2004) , 然后用清水冲洗至少 15 m in, 种植于装有用敌克松杀菌处理的土壤的营养钵中 , 置于温
室培养。
112 大蒜鉴定品种的筛选
2007年 4月中旬和 10月下旬分别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场大蒜种质资源圃中大蒜品种资源
花芽鳞芽分化期和苗期紫斑病的发病情况 , 根据调查结果 , 并参考历年田间抗病性表现 , 选出有代表
性的 6个大蒜品种 , 分别是 G087 (抗病 , R )、G057 (抗病 , R )、G064 (中抗 , MR )、G103 (中
抗 , MR)、G073 (感病 , S)、G083 (感病 , S)。
大蒜品种的抗病程度划分标准用病情指数值来确定 , 分为免疫 ( I)、高抗 (HR )、抗病 (R )、
中抗 (MR)、感病 ( S)、高感 (HS) 6类 , 对应的病情指数值分别为 0、0101~7100、7101~14100、
14101~21100、21101~28100和 28101以上。
113 鉴定方法研究
11311 大蒜不同生育时期病菌侵染的途径  
供试品种选用 G087 (R)、G064 (MR) 和 G073 ( S) , 分别在苗期和花芽鳞芽分化期进行无伤口接
种法与伤口接种法接种试验。具体接种方法如下 :
无伤口接种法接种 : 用容积为 100 mL的喷壶向植株喷 1 ×106个 ·mL - 1的孢子悬浮液 (稀释好的
孢子悬浮液中滴一滴吐温以助于吸附 ) , 每株喷 4 mL, 然后放置在暗处 24 h并保湿使孢子萌发 , 之
后使其在温度 21 ℃左右的室内自然发病 , 7 d左右开始调查发病情况 (沈永杰 等 , 2007; 王风敏
等 , 2007)。每处理 3株 , 重复 5次 , 对照喷等量无菌水。
伤口接种法接种 : 用灭过菌的接种刀在叶中部垂直于叶脉处割一个约 5 mm的伤口 , 于伤口处滴
一滴 1 ×106个 ·mL - 1的孢子悬浮液 , 之后的处理方法参照无伤口接种法。每处理 3株 , 重复 5次 ,
对照在伤口处滴等量无菌水。
大蒜栽培株紫斑病调查分级标准 (杨德良 等 , 2001) :
0级 , 无病 ;
1级 , 叶片上有零星病斑或叶尖干枯面积占整片叶的 5%以下 ;
3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的 6% ~25% ;
5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的 26% ~50% ;
7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的 51% ~75% ;
9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的 76%以上。
根据离体接种预试验结果 , 叶中部打孔所得的叶圆片接种后变化较明显 , 所以本试验活体接种中
467
 5期 邹  燕等 : 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伤口接种在叶中部进行 , 离体接种的叶圆片或叶段也取自叶中部。
11312 适宜接种叶龄的确定  
供试大蒜品种为 G087 (R)、G064 (MR) 和 G073 ( S) , 采用离体叶面接种法接种 , 接种叶分别取
自苗期的 2~3叶期、4叶期和 5叶期。离体叶面接种法如下 :
将镜检确定无紫斑病菌孢子的健康大蒜嫩叶 (最大的功能叶 ) , 去掉两端 , 中间部分用剪刀剪成
长约 1 cm的小段 , 正面向上放在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 , 每皿放置 20片并加 10 mg·kg- 1的激动素溶
液 3 mL作培养介质兼保绿剂 , 然后用移液枪在每叶段上滴加 0105 mL浓度为 1 ×106个 ·mL - 1的孢子
悬浮液 , 重复 3次 , 每重复 5株 , 每株采一叶 , 对照皿叶段上滴等量的无菌水。待完成后培养皿用封
口膜密封 , 放在温度为 21 ℃、光照为 2 100 lx的培养箱中培养 , 光照时间 12 h·d - 1 , 6 d后调查发
病情况 , 并计算其病情指数 (石明旺 等 , 2000; 赵秀娟和吴定华 , 2001; 张志宏 等 , 2004)。
大蒜离体叶紫斑病调查分级标准 :
0级 , 叶色正常绿无泛黄症状 ;
1级 , 叶色介于黄和绿之间或黄色占总叶片面积小于 1 /3;
3级 , 黄色占总叶片面积大于等于 1 /3, 且小于等于 2 /3;
5级 , 黄色占总叶片面积大于 2 /3;
7级 , 叶色呈黄褐或褐色。
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数 ×相应级别 ) / (调查总叶数 ×最高病级 ) ] ×100 (曾华兰 等 , 2008)
11313 病菌适宜接种孢子浓度的确定 
供试大蒜品种为 G087 (R )、G064 (MR ) 和 G073 ( S)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 , 采用离体叶面接种
法 , 孢子悬浮液浓度设 1 ×105、1 ×106、1 ×107个 ·mL - 1共 3个处理 , 重复数和采样方法同 11312所
述。
11314 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方法的比较  
供试品种选用 G087 (R)、G064 (MR) 和 G073 ( S)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 , 活体接种采用伤口接种
法 , 离体接种采用离体叶面接种法。活体接种具体方法同 11311所述 , 以接种后第 15天的调查数据
为准 (根据 11311的试验结果可知 , 第 15天时供试品种均可发病 , 且病级分明 ) , 离体接种、重复
数和采样方法同 11312所述。
11315 叶面接种与叶背接种效果的比较  
供试品种选用 G087 (R)、G064 (MR) 和 G073 ( S) , 采用离体接种法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叶面
接种方法同 11312所述 ; 叶背接种时 , 以背面向上放置 , 其它处理均同叶面接种。接种浓度为 1 ×106
个 ·mL - 1。重复数和采样方法同 11312所述 , 以下各试验也同 11312所述。
11316 接种病菌后适宜培养温度的确定  
供试大蒜品种为 G087 (R )、G064 (MR ) 和 G073 ( S)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 , 采用离体叶面接种
法 , 接种浓度为 1 ×106个 ·mL - 1 , 接种后培养温度设 18、21、24 ℃共 3个处理。
11317 接种病菌后病情调查适宜时期的确定  
供试大蒜品种选用 G087 (R)、G064 (MR) 和 G073 ( S)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 , 采用离体叶面接种
法 , 接种浓度为 1 ×106个 ·mL - 1 , 调查接种后第 3天到第 7天每天的发病情况 , 筛选病情调查适宜
的时期。
11318 鉴定方法的验证  
供试大蒜品种选用 G057 (R)、G103 (MR) 和 G083 ( S) , 接种时期为 5叶期 , 采用离体叶面接种
法 , 接种浓度为 1 ×106个 ·mL - 1 , 第 6天调查发病情况。
567
园   艺   学   报 36卷
2 结果与分析
211 大蒜苗期和花芽鳞芽分化期病菌的侵染途径分析
苗期接种试验 , 接种 7 d后 3个品种不论是无伤口接种 , 还是伤口接种 , 植株都出现发病症状。
花芽鳞芽分化期接种试验 , 接种 7 d后只有伤口接种法接种的 G064 (MR ) 品种极少数叶片出现明显
紫斑 , 其余均未见明显病症 ; 接种 14 d后伤口接种法接种的所有品种均明显发病 , 并且发病后病害
的严重程度是 G073 ( S) 高于 G064 (MR) , G064 (MR) 高于 G087 (R) ; 而无伤口接种法接种的植株
依然未见病状。可见该病菌在大蒜苗期通过自然孔口 (指气孔、水孔、皮孔或蜜腺 ) 和伤口均可侵
染大蒜植株 , 而花芽鳞芽分化期是通过伤口侵染的。因此 , 在进行离体接菌鉴定时 , 苗期菌液在叶段
上或在伤口周围病菌都能侵入 , 而花芽鳞芽分化期只能在伤口处才能实现其侵染。
选用出苗期一致的 G087 (R) 和 G064 (MR) 品种进行苗期无伤口接种法和伤口接种法比较 , 接
种后发病过程见图 1。可以看出 , 发病初期 , 同品种伤口接种法的病情指数高于无伤口接种法 , 但随
着接种后天数的增加 , 两者差异趋于缩小。而同一方法接种的不同品种 ,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病情指数
一直都有明显差异 , 即可以有效区分品种的抗病能力。
从总体而言 , 接种后植株的发病情况都随天数的增加而加重。品种 G064 (MR) 较 G087 (R ) 发
病严重 , 和大田抗病性表现一致。可见 , 在进行离体接种鉴定时 , 不论病菌是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
入 , 其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具有相似性。
图 1 大蒜栽培株紫斑病伤口接种和无伤口接种后的发病情况
F ig. 1 The expression of garlic cultured stra in after inocula ting v iolet leaf spot by wound m ethod and no wound m ethod
212 适宜接种叶龄的确定
由表 1可知 , 2~3叶期鉴定 , 抗病品种的病情指数比中抗和感病品种都大 , 这与品种的田间抗
病性表现不相符 , 不适合作为抗性鉴定接种叶期 ; 4叶期鉴定 , 中抗、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处在同一
范围 , 表现为中抗 , 不能客观反映感病品种的抗性水平 ; 5叶期鉴定 , 各品种病情指数差异明显 , 且
与其抗性水平一致 , 所以认为 5叶期是大蒜紫斑病最佳接种时期。
表 1 大蒜不同叶龄接种的紫斑病发病 (病情指数 ) 情况
Table 1 The expression ( d isea se index) of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under d ifferen t inocula tion leaf stages
品种 Variety 2~3叶期 2 - 3 Leaf stage 4叶期 4 Leaf stage 5叶期 5 Leaf stage
G073 ( S) 141762 ±21182 aA 151476 ±11487 aA 231095 ±31665 aA
G064 (MR) 141286 ±31273 aA 141048 ±21182 abA 141048 ±01412 bB
G087 (R) 181810 ±31376 aA 111667 ±21062 bA 91524 ±21182 cB
  注 : 同列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病情指数在 0105和 01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下同。
Note: The different small or cap ital letter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sease index at 0105 and 0101 levels. The same below.
667
 5期 邹  燕等 : 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由表 1还可以看出 , 各品种的抗病性随叶龄增长的变化也不同。G087的抗病性随着叶龄的增加
而增强 ; G064的抗病性随叶龄的增加基本未变 ; G073的抗病性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减弱。
213 适宜接种病菌孢子浓度的确定
由表 2可知 , 当接种浓度为 1 ×105个 ·mL - 1时 , 抗病和中抗品种均表现为高抗 , 而感病品种表
现为中抗 , 不能客观地反映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 ; 当接种浓度为 1 ×107个 ·mL - 1时 , 抗病、中抗、
感病品种均严重发病 , 亦不能客观地反映各品种的实际抗病性 , 影响正确的抗性评价 ; 当接种浓度为
1 ×106个 ·mL - 1时 , 抗病、中抗、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值差异明显 , 且与品种田间抗病性表现一致 ,
是紫斑病抗性鉴定接种病菌的最佳浓度。
表 2 不同接种孢子浓度下大蒜紫斑病的发病 (病情指数 ) 情况
Table 2 The expression ( d isea se index) of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under d ifferen t inocula tion spore concen tra tion
品种 Variety 1 ×105 cfu·mL - 1 1 ×106 cfu·mL - 1 1 ×107 cfu·mL - 1
G073 ( S) 171619 ±31524 aA 251476 ±41185 aA 451476 ±71868 aA
G064 (MR) 61190 ±11487 bB 141762 ±21296 bB 241048 ±31221 bB
G087 (R) 41048 ±11091 bB 91762 ±11091 cB 201238 ±21887 bB
214 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方法的比较
由表 3可知 , 无论是离体接种法 , 还是活体接种法 , 各品种间病情指数的趋势都是一致的 , 而且
都与品种在大田的抗病性表现一致。因此 , 离体接种法和活体接种法都可用于大蒜品种的紫斑病抗病
性鉴定。
表 3 离体鉴定和活体鉴定效果 (病情指数 ) 的比较
Table 3 Com par ison of d isea se index in d ifferen t var ieties inocula 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品种 Variety 离体 In vitro 活体 In vivo
G073 ( S) 231095 ±31665 aA 261944 ±41985 aA
G064 (MR) 141048 ±01412 bB 191889 ±51890 bB
G087 (R) 91524 ±21182 cB 101337 ±51479 cC
215 叶面接种与叶背接种效果的比较
由表 4可知 , 同一品种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的鉴定结果相近 , 无显著性差异。而同一接种部位不
同品种的病情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在离体接种试验中 , 采用叶面接种或叶背接种都能如
实反映品种抗病性。
表 4 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与田间抗病性 (病情指数 ) 的比较
Table 4 The com par ison of leaf face and leaf back inocula tion results and the ir resistance to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品种 Variety 接种部位Position of inoculation
病情指数 D isease index
接种部位差异
D ifference in inoculation position
品种间差异
D ifference among varieties
G073 ( S) 叶面 Leaf face 231095 ±31665 aA 221619 ±31152 aA
叶背 Leaf back 221143 ±31273 aAB
G064 (MR) 叶面 Leaf face 141048 ±01412 bCD 151119 ±11655 bB
叶背 Leaf back 161190 ±11798 bBC
G087 (R) 叶面 Leaf face 91524 ±21182 cD 91881 ±11715 cC
叶背 Leaf back 101238 ±11487 cD
767
园   艺   学   报 36卷
216 接种病菌后适宜培养温度的确定
由表 5可知 , 培养温度对接种后发病影响很大 , 尽管各温度下 3个鉴别品种病情指数大小的趋势
一致 , 但同一温度下 3个鉴别品种间的差异大小不同 , 不同温度下同一品种病情指数差异也较大。培
养温度为 18 ℃时 , 3个鉴别品种的病情指数都偏小 , 抗病品种 G087表现为高抗 (HR ) , 中抗品种
G064表现为抗病 (R) , 感病品种 G073表现为中抗 (MR)。培养温度为 21 ℃时 , 3个鉴别品种的抗
性分级明显 , 且与大田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培养温度为 24 ℃时 , 感病品种 G073的病情指数下降 ,
但仍表现为感病 ( S) ; 中抗品种 G064和抗病品种 G087的病情指数增大且很接近 , 均表现为中抗
(MR)。因此认为 , 培养温度 21 ℃是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接种后最佳培养温度。
表 5 不同培养温度下大蒜紫斑病的发病 (病情指数 ) 情况
Table 5 The expression ( d isea se index) of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under d ifferen t culture tem pera ture
品种 Variety 18 ℃ 21 ℃ 24 ℃
G073 ( S) 161190 ±11487 aA 271381 ±21182 aA 211190 ±31934 aA
G064 (MR) 71381 ±01825 bB 151476 ±11487 bB 161905 ±21062 abA
G087 (R) 51476 ±21182 bB 91286 ±11237 cC 151714 ±01714 bA
217 接种病菌后适宜调查时期的确定
由表 6可知 , 各品种的病情指数都随接种天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增。接种后第 3天的病情指数值过
小 , 不便区别品种间的抗病性 ; 在第 4天和第 5天时 , 虽然各品种病指差异明显 , 但是病情指数都较
低 , 且第 4天时抗病品种和中抗品种都表现为高抗 , 而感病品种表现为抗病 ; 第 5天时 , 中抗和感病
品种都表现为抗病性。第 7天的病情指数值过大 , 3个鉴定品种都表现为感病 , 不利于正确的评价。
第 6天抗病、中抗、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层次明显 , 与品种的实际抗性水平一致 , 综合考虑认为是调
查的最佳时间。
表 6大蒜紫斑病离体接种后不同时期的发病 (病情指数 ) 情况
Table 6 The expression ( d isea se index) of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after inocula ting in vitro under d ifferen t days
品种 Variety 3 d 4 d 5 d 6 d 7 d
G073 ( S) 31095 ±01412 aA 91762 ±21062 aA 171857 ±21575 aA 231095 ±31665 aA 491048 ±71868 aA
G064 (MR) 21619 ±01412 aA 51476 ±01825 bB 121143 ±11429 bA 141048 ±01412 bB 451000 ±11429 aA
G087 (R) 01238 ±01412 bB 01952 ±01412 cC 21857 ±11237 cB 91524 ±21182 cB 271381 ±51068 bB
218 鉴定方法的验证
对用鉴别品种 G087 ( R )、 G064 (MR ) 和
G073 ( S) 建立的上述抗病性鉴定方法 , 用已知抗
性的品种 G057 (R)、G103 (MR) 和 G083 ( S) 进
行验证 , 鉴定结果 (表 7) 与验证品种的田间抗
病性一致 , 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 可用于大蒜
品种的紫斑病抗性鉴定。
表 7 验证品种的鉴定结果 (病情指数 ) 与
品种田间抗病性的比较
Table 7 The iden tif ica tion result of ver if ica tion var ieties
( d isea se index) and the ir resistance to garlic v iolet leaf spot
品种 Variety 鉴定结果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
G083 ( S) 261429 ±31113 aA
G103 (MR) 181333 ±11650 bB
G057 (R) 81095 ±11487 cC
3 讨论与小结
本试验在未见前人报道的情况下 , 对大蒜紫斑病不同时期病菌的侵染途径和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
较系统的研究 , 建立了一套简便、快捷、可靠的大蒜紫斑病离体叶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
867
 5期 邹  燕等 : 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大蒜紫斑病菌在苗期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都能侵染大蒜植株 , 而在花芽鳞芽分化期只有通过伤口
侵染 , 这可能因为苗期叶片发育尚未完善 , 色嫩绿或绿 , 角质膜 (主要由蜡质、几丁质和类脂物组
成的一层膜 ) (H. 惠勒 , 1979) 较花芽鳞芽分化期薄弱 , 而角质膜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病菌侵入的
能力 (贺学礼 , 2001) ; 还可能跟 Z. 吉罗利等 (1976) 在 《植物病理学方法 》中提到的植物成株抗
病性有关。就是说 , 有些植物在苗期表现感病 , 而成株期可能表现为抗病 , 但这种抗病性是相对的 ,
是植株在无外界影响 (如人为创伤 ) 的正常生长条件下的表现。此外 , 对于不同品种 , 病原菌在植
物体内的潜育期和发病后感染正常细胞的速度有所不同 , 但苗期潜育期的差别相对不很明显 , 这可能
与不同品种对该病菌的抗病遗传有关。发病初期伤口接种法的病情指数偏高 , 可能因为一方面伤口对
植物的代谢造成影响 , 另一方面没有表皮细胞的保护病菌也易于侵入 , 但随着天数的增加 , 伤口对植
物体本身造成的影响日益减小 , 而病菌侵入对植物生理方面的影响却日益明显 (高必达和陈捷 ,
2006) , 使两种接种方法的结果趋于一致。从本研究中图 1可看出 , 大蒜叶片上伤口产生的影响大概
两周后可忽略。可见 , 如除去伤口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 两种方法对不同品种的评价效果是相同的。
苗期接种鉴定 , 叶龄过小 , 难以获得准确的鉴定结果 , 这可能由于植株刚发芽不久 , 过于幼嫩 ,
抗病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 4叶期以后鉴定才能较准确的反映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但越到后期 , 鉴定所
需时间和成本也随之增加 , 而且要获得无菌叶片的难度也加大。所以苗期鉴定以 5叶期采样为宜。此
外 , 感病品种的抗性随叶龄的增加而减弱 , 可能与传递细胞的发育有关 , 随着植物的成长 , 传递细胞
质膜面积也随之明显加大 , 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吸收和与外界交换的生理活动能力等 (贺学礼 ,
2001) , 从而导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在细胞间的传递加快 , 加上其差的抗病力 , 最终表现为叶片发病加
快 ; 而抗病品种可能主要由于随着叶龄的增长 , 抗病机制更加完善 , 因而抗病能力更强。
植物的发病情况与接种浓度有很大关系 , 要实现其侵染必须要有一定的 “侵染数限 ”, “侵染数
限”的值反映了植物的抗病程度和病菌的致病性 (裘维蕃 , 1983)。本试验所设的 3个病菌浓度梯度
都能完成病菌的侵入过程 , 但采用 1 ×106个 ·mL - 1的孢子浓度更省时更准确 , 为最适宜的接种浓度。
离体接种和活体接种鉴定结果和大田表现情况一致 , 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可行性 , 但离体叶接
种更简便、快捷。此外 , 离体接种相对于活体接种还具有不受外界自然条件 (如风雨 , 降温等天气 )
影响的优势 , 且更易定量操作。
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鉴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可能由于大蒜是单子叶植物 , 其正面与背面的叶绿
素含量和气孔数都近乎相等 (贺学礼 , 2001) , 以致在病菌侵入途径和光合作用方面几乎没有差别。
G087、G064随温度的增加病情指数值都递增 , 而 G073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 这可能与品种来源
地及耐最温能力有关 , 从而造成毒素在体内代谢的差异。G073来源于云南陆良 (纬度 25°03′) , 为
早熟品种 , G064原产地是山东泰安 (纬度 36°10′) , 而 G087引自非洲 , 后两者都是中晚熟品种 , 可
见 , 24 ℃时 G073应离其生长最高温度限值最近 , 以致造成植物体代谢缓慢。
合适的调查日期对试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只有在合适的调查时期内完成试验 , 才能避免由于早
期发病不明显和晚期发病过重带来的对品种抗性的误判和抗性划分的困难。
References
Fan Shuang2xi. 2004. The book of modern vegetable technique.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27 - 128. ( in Chinese)
范双喜. 2004. 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全书.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27 - 128.
Fang De2chun, J iang Hua, W ang Hai2hong, J iang Yu2wen. 2002.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ulb crop s diseases and pests. Beijing: China Agri2
culture Press: 64 - 65. ( in Chinese)
房德纯 , 姜 华 , 王海鸿 , 蒋玉文. 2002. 葱蒜类蔬菜病虫害诊治.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64 - 65.
Gao B i2da, Chen J ie. 2006. Physiological p lant path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3 - 4. ( in Chinese)
高必达 , 陈 捷. 2006. 生理植物病理学.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3 - 4.
967
园   艺   学   报 36卷
He Xue2li. 2001. Botany. Xipian: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54 - 57, 51 - 54, 118 - 120. ( in Chinese)
贺学礼. 2001. 植物学. 西安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54 - 57, 51 - 54, 118 - 120.
Kiraly Z, Clement Z, Sori mossy F, Flauss J (Hungary) . 1976. Methods in p lant path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84 - 285. ( in Chinese)
Z. 吉罗利 , Z. 克里门 , F. 索里莫西 , J. 弗洛斯 (匈 ) . 1976. 植物病理学方法.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84 - 285.
Q iu W ei2fan. 1983. Translations of p lant pathology (5 th) .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 12 - 13. ( in Chinese)
裘维蕃. 1983. 植物病理学译丛 (五 )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2 - 13.
Shen Yong2jie, Cheng Zhi2hui, Zhang Zhi2qiang. 2007. Screen of the culture condition for p roduction of phytotoxin by garlic violet leaf spot. Jour2
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5 (9) : 157 - 160. ( in Chinese)
沈永杰 , 程智慧 , 张志强. 2007. 大蒜紫斑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的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5 (9) : 157 - 160.
ShiM ing2wang, Ren M in, W ang Yun2bing, W ang J i2tian, Zhu Dao2yuan. 2000. On resisted wheat powdery m ildew in detached leaf sequentand
medicament selected. 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2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8 (4) : 1 - 3. ( in Chinese)
石明旺 , 任 敏 , 王运兵 , 王吉田 , 朱道元. 2000. 小麦抗白粉病离体鉴定与药剂的选择.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 28 (4) : 1 - 3.
Song Yuan2lin, B i Si2yun, L iu Dong2zheng. 2000. The new culture technology of garlic onion scallion leek. Beijin: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 -
3. ( in Chinese)
宋元林 , 毕思芸 , 刘东正. 2000. 大蒜、洋葱、葱、韭葱栽培新技术.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 - 3.
Su Q in2dong. 2008. Analysis and p rospect on garlic p roduction and export.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3: 53 - 55. ( in Chinese)
苏钦东. 2008. 大蒜生产与出口状况分析及展望. 农产品加工 , 3: 53 - 55.
W ang Feng2m in, Zhang Lu2gang, L iu J ing, Zhang Hua2m in, Hui Mai2xia, Zhang M ing2ke. 2007.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black leaf spot in
sp ring summer Chinese cabbage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 36 (6) : 615 - 618. ( in
Chinese)
王风敏 , 张鲁刚 , 刘 静 , 张华敏 , 惠麦侠 , 张明科. 2007. 春夏大白菜黑斑病原鉴定和抗性方法比较. 植物保护学报 , 36 (6) :
615 - 618.
W heeler Hary (USA). 1979. Plant pathogenesi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0 - 11. ( in Chinese)
H. 惠勒 (美 ) . 1979. 植物病程.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0 - 11.
Yang De2liang, SongW en2hong, Cha Zhi2xiong. 2001. Control effects of 10% difenoconazole on garlic leaf blight. China Vegetables, (1) : 30 -
31. ( in Chinese)
杨德良 , 宋文宏 , 茶枝雄. 2001. 10%世高水分散粒剂防治大蒜叶枯病. 中国蔬菜 , (1) : 30 - 31.
Zeng Hua2lan, Ye Peng2sheng, He L ian, L i Q iong2fang, W ei Shu2gu. 2008.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eggp lant resources to verticillium wilt.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1 (3) : 655 - 658. ( in Chinese)
曾华兰 , 叶鹏盛 , 何 炼 , 李琼芳 , 韦树谷. 2008. 茄子品种资源抗黄萎病性鉴定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1 (3) : 655 - 658.
Zhang Zhi2hong, L iu Yan, Gao Xiu2yan, Du Guo2dong, Dai Hong2yan. 2004. Leaf disc assay for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of strawberry to pow2
dery m ildew and screening of fungicides.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31 (4) : 505 - 507. ( in Chinese)
张志宏 , 刘 艳 , 高秀岩 , 杜国栋 , 代红艳. 2004. 草莓抗白粉病的离体鉴定及农药的筛选. 园艺学报 , 31 (4) : 505 - 507.
Zhao Xiu2juan, W u D ing2hua. 2001. Studies on techniques of in vitro evaluation of fusaric wilt resistance in cucumber.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2
ricultural University, 22 (1) : 39 - 45. ( in Chinese)
赵秀娟 , 吴定华. 2001. 黄瓜枯萎病离体鉴定技术的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2 (1) : 39 - 45.
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