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lymor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Analysis of Wild Alfalfa Population(Medicago sative L.) in Deqin Area

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全 文 :第 15 卷 第 4 期
Vol. 15 No. 4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07 年 7 月
Jul. 2007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7) 04-0306-06
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毕玉芬, 车伟光, 顾 垒
(云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 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 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 Med icago sativa L. )发现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 主要分布于澜沧江、金
沙江流域海拔 2000~ 3000 m 的干热河谷和森林边缘,是白刺花( S ophora viciif olia Hance)灌丛的草本成分之一,
并在农区大量生长,调查表明, 野生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分布明显受降水量的影响;在干热河谷地区正常生长,但不
能离水源太远;在自然群落中的竞争力较弱, 当群落另有优势种时其物候期明显推迟; 其根系发达, 具有很强的水
土保持能力;在水分及管理较好的条件下分枝可达 800/ m2 以上; 在自然状态下产草量达 5 kg / m2 以上; 染色体为
2n= 32,系四倍体。考证分析结果初步认为: 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来源由我国青海和甘肃传入西藏, 然后在横断
山脉南部峡谷地区生存下来,并沿河流方向逐渐向下游传播;在德钦地区的扩展可能与藏传佛教的传播活动有关。
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是云南发现的唯一成群落分布的苜蓿资源, 其多样的形态和地理分布特征, 孕育着丰富的
遗传基础,特别是在干热地区生存可能孕育特异性种质。
关键词: 野生苜蓿; 群落特征; 来源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Polymor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Analysis of Wild Alfalfa
Population (Medicago sative L. ) in Deqin Area
BI Yu-fen, CHE We-i guang, GU Lei
( Departman t of Grassland Science, Yunnan A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China)
Abstract: Deqin w ild alfalfa ( Med icago sat iv a L. ) w as found in Deqin County of Diqing T ibetan Autono-
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 ince. The w ild alfalfa populat ions dist ribute mainly in xerotherm ic valleys
or the ver ge of forests at the alt itude of 2000-3000 m in dr ainage area of Lancang River and the Jinsha Riv-
er. Being a component of shr ubbery layer o f Sophor a vici if ol ia Hance, they can f lourish in farmland are-
as. Invest igat ion show that r ainfall w as the most influent ial ecolog ical factor for their dist ribut ion. T hey
grew normal ly in lo cat ions close to w ater sources in xerothermic valleys. T hey g rew poor in natural com-
munit ies; if other species dom inated, their phenophase w ould be retarded. They show ed an abundant ro ot
system which could be benef icial for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 ion. T hey gave a t remendous grow th density
as more than 800 ramificat ions/ m
2
w ith ample w ater supply and favorable management ; they produced
more than 5 kg/ m2 in natural condit ion. Karyotyp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Deqin alfalfa is tetraploid, 2n= 32.
The invest ig ation of their origin show ed: the first , it must had been dispersed to T ibet from Q inghai
Pro vince and Gansu Province in ancient times, then surv iv ed in southern canyon o f t ransect mountains
w here f ine liv ing conditions of fered; then gr adually passed down along rivers. downst ream reaches; the
second, alfalfa. s dist ribut ion in Deqin areas might had some relat ions w ith Buddhism ( Buddhism prevalent
in T ibet ) disseminat ion.
Deqin w ild alfalfa populat ions are the unique alfalfa g ermplasm distr ibut ing as communit ies found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the div er sity o f geog raphical dist ribut ion and morpholog ical character ist ics it may
收稿日期: 2007-01-15; 修回日期: 2007-03-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 30260075)、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5C0041M)和教育部/ 春晖计划0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毕玉芬( 1960-)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 biyufenynnd@ sina.
com
第 4期 毕玉芬等: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contain r ich genetic foundations, especially ones grow ing normally in xerothermic val ley s may contain u-
nique germ lasm.
Key words: Wild alfalfa; Populat ion characterist ics; Orig in
紫花苜蓿(M edicago sativa L. ) (下称苜蓿)多
年生豆科牧草为各类家畜喜食,具有产草量高、营养
丰富、适应性强、生长寿命长等优良性状和改良土
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能力而被誉为/牧草之王0。
欧美等国家将苜蓿作为重要的作物进行栽培, 苜蓿
的理论研究和品种改良工作受到普遍的重视, 特别
是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国栽培苜蓿的历史悠久, 目前苜蓿种植面积居世
界第 5位,遍及北方各省区,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
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云南有 4种野生苜蓿 [ 2]。由于云南发展畜牧业
需要大量的豆科牧草,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对野生苜
蓿资源和引进苜蓿资源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 3~ 13] , 认
为苜蓿在云南栽培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乏适应
的苜蓿品种,特别是缺乏耐酸性、耐瘠薄和耐干热条
件等苜蓿品种。野生资源或地方品种资源往往蕴涵
着育种所需要的特殊种质资源 [ 14] , 可通过杂交、转
基因等育种手段实现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源遗传物质
的结合,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因此,收集本地苜蓿
品种资源,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改良技术研究极
为迫切。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有野生苜蓿分
布,是一种宝贵的苜蓿品种资源。目前对这一资源
的了解几乎处于空白。本项研究以野生德钦地区苜
蓿为研究对象, 对其起源、种群分布特点、形态多样
性和遗传基础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对开发本地
苜蓿资源,加快云南苜蓿品种的改良和育种进程具
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 1 野生苜蓿分布区地理及气候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
经 98b36c~ 99b33c, 北纬 27b33c~ 29b15c)。全境东
西长 68 km,南北长 188 km, 总面积 7596公顷。地
处横断山脉,境内有怒山山脉、澜沧江、云岭山脉和
金沙江相间并列。最高海拔 6740 m (梅里雪山卡格
博峰) ,最低 1840. 5 m(燕门巴东乡河入江口) ,平均
海拔 3559 m。属高原性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垂直
变化大,立体气候特征突出。野生苜蓿分布于澜沧
江和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以云岭山脉背风
东坡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奔子栏为例: 该地海拔
2025. 3 m, 年均气温16. 5 e ,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为
36. 5 e 和- 7. 4 e , \0 e 积温 5962. 6 e , \10 e 积
温 5312. 7 e ; 干湿两季分明, 年均降水量 313. 9
mm,其中 5 - 10 月占全年的 93. 7% ; 相对湿度
50%,焚风效应( Foehn ef fect )显著,年蒸发量2811.
2 mm ,相当于降水量的 9倍[ 15]。
1. 2 野生苜蓿分布区土壤和植被
土壤以褐土为主[ 16] , 另有红壤、棕壤、暗棕壤、
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新积土)等。境内植物种类
繁多,由于地势起伏强烈, 环境条件差异显著,植被
水平差异和垂直变化突出,海拔由低到高依次大致
可分为如下几类: 干热河谷植被带、中山温凉区针阔
混交林带、高山寒温带云冷杉林植被带、高山草甸植
被带、极高山高寒荒漠植被带[ 17]。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野生苜蓿分布区植被特点
在德钦地区的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
地带,由南至北均有野生苜蓿分布,且只生长于水分
条件较好的农业区、以及冲积扇落叶阔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的林缘。分布海拔下限可达澜沧江和金沙江
江边,上限约为 3000 m ,即森林带的分布下限。
野生苜蓿在横断山脉南部峡谷地区的分布并不
仅限于德钦县, 沿两条河流的上游, 可达西藏的芒
康、盐井及四川的巴塘、得荣一带, 向南可达维西县
和中甸县。
按照5中国植被6对植被区划的单位、命名与编
号的规定,野生苜蓿分布地区所属的植被区划为 Ø
A-i 3 横断山脉南部峡谷, 云、冷杉林、硬叶栎林区,
约占北纬 27b40c~ 30b,东经 97b~ 103b30c,其中分布
有野生苜蓿的地区涵盖了本区内东经 100b以西、北
纬 29b30c以北的所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形、气候等
因素的复杂性,本区的植被类型相当复杂。
该区在海拔 2800~ 3200 m 以下为干热河谷灌
丛,普遍分布着以白刺花( Sophora vici if ol ia Han-
ce)、细刺蓝芙蓉( Cer atostigma gr if f i thii Clarke)、
307
草 地 学 报 第 15卷
白草( Pennisetum centr asiat icum T zvel. ) [ 15、17、18] 组
成的旱生灌丛, 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山坡基本裸露,
土壤侵蚀面积大。
在海拔 2800~ 3800 m 分布有高山松林( P inus
densata Mast . )、云南松林 ( P. yunnanensi s Fran-
ch. )和华山松林 ( P . armandi Franch. ) , 3000 ~
3900 m 阴坡为丽江云杉林 ( Picea l ik iangensis
( Fr anch. ) Pritz . )、川西云杉林 ( P. l ik iangensis
var . bal f ou-r iana ( Rehd. et Wils. ) H illier ex
Slav in) ,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gui f ol ioides Rehd.
et Wils. )和黄背栎( Q. pannosa Hand. Mazz. )。常
在 3000~ 4000 m 之间形成大面积的纯林或矮林、
灌丛,并经常与松林或云杉林在不同坡向交替出现。
以上森林带的海拔下限即野生苜蓿的分布上限。野
生苜蓿分布的灌丛植被类型(单位: 群系)为白刺花
灌丛 ( Sophora vici if ol ia Hance) , 建群种为白刺
花, 亚建群种为小角柱花 ( Cer atostigma minus
Stapf)、头花香薷 ( Elshol tz ia cap ituliger a C. Y.
Wu)、灰毛莸( Caryop ter is f or r e-st ii Diels) [ 18, 19]等,
分别构成不同的群落景观, 外貌灰绿色, 覆盖度
30%~ 60% ,可分为灌木、草本两层(表 1)。其他伴
生物种还有仙人掌( Opunt ia di l leni i ( Ker-Gaw l. )
Haw . )、清香木( P istasia w einmanni-f olia Poiss.
ex Franch. )、小叶荆 ( Vi tex negundo var. micro-
phy lla Hand. Mazz. )、疏毛花椒( Zantho-xy lum p i-
losulum Rehd. et Wils. )
[ 20]等,在北纬 30b以南为一
些亚热带干热河谷成分所替代。在砾质化很强的地
段,灰毛莸和头花香薷或小角柱花构成较大面积的
矮灌丛,盖度不超过 20% ,高度也不超过 40 cm。这
样的灌丛在德钦县佛山乡极为常见, 由于过于干旱,
苜蓿无法生存。白刺花灌丛主要是由于森林遭到严
重破坏后,长久不能恢复,致使环境日益干旱而形成
的比较稳定的群落, 如果没有措施是很难发展为森
林的。苜蓿在天然白刺花灌丛中数量甚少,主要还
是由于干旱和土壤所致。在水分相对充足的农业区
和林缘,常可见苜蓿与白羊草( Bothr iochloa ischae-
mum ( L. ) Keng)、早熟禾( Poa spp. )、蒿属( Ar te-
misia spp. )植物等成为草本层的优势种, 甚至形成
苜蓿的单优群落。
表 1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分布区灌丛植被成分
Table 1 Component o f the shrub veget ation w ith wild alfalfa dist ributed
分层
Layer
亚层
Sub layer
高度( cm)
H eight
分盖度( % )
Coverage
物种
Species
灌木层
Shru b layer
第一亚层, Fir st s ub layer 100~ 200 20~ 40 白刺花、锦鸡儿( Caragana spp. )、皱叶醉鱼草( Budd le j a
cr isp a Ben th. )、圆叶丁香( S y ringa w ar di i )等
第二亚层, S econ d su b layer 30~ 50 小角柱花、细刺蓝芙蓉、头花香薷、灰毛莸等
草本层
H erb aceous layer
第一亚层, Fir st s ub layer 40~ 60 10~ 20 毛莲蒿( Ar temisia v est i ta Wall. )、灰苞蒿( A . rox bur ghiana
Bess . )、香茶菜( R abd osia spp. )等
第二亚层, S econ d su b layer 10~ 30 白草、白羊草、苜蓿、两头毛( I ncar v il l ea ar guta Royle)、画眉草( Erag rosti s spp. )、早熟禾等
第三亚层, Thi rd su b layer < 5 卷柏(S e lag ine lla spp. )等
2. 2 野生苜蓿分布区土壤特点
调查样点的表层土壤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分布
区域的土壤 pH 值均呈弱碱性, 土壤类型全部为褐
土,褐土开垦后,经长期耕种, 土壤熟化程度提高, 耕
层深厚可达20 cm以上, 土质疏松,土壤由碱性趋向
中性。表明德钦地区的野生苜蓿适应中性偏碱的土
壤环境。
2. 3 野生苜蓿种群
在德钦县佛山乡和奔子栏乡农业区,在野生苜
蓿旺盛生长群落中, 选取 4个采样点。由于采样点
位于农田, 总面积较为狭小, 故采用 1 m2 的正方形
样方,记录总株数、总分枝数、高度、分盖度(目测)、
鲜草重和物候期。每样点做 5个样方, 数据取算术
平均值(表 2)。
由样方调查可知, 水分条件是决定群落中苜蓿
的多少和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灌溉良好、稍加管
理就能得到相当高的产草量。另一方面,野生苜蓿的
竞争力不强,在群落中另有优势种时虽能正常生长,
但植株矮小,物候期也随之推迟。在干燥地表生长的
小叶型苜蓿表明其有一定的耐干旱能力,但必须有一
定的土层厚度, 离水源也不能太远,在当地广布的干
旱砾质表土( Arid tony opsoil)苜蓿是无法生存的。
2. 4 野生苜蓿染色体核型分析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 4n= 4x
= 32= 30 m+ 2 sm( 2SAT ) ,其中 16对染色体为中着
丝点染色体, 1对带有随体。可见,该苜蓿为四倍体。
308
第 4期 毕玉芬等: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表 2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调查
T able 2 Sampling investig ation of w ild a lfalfa in Deqin areas
地点
Location
地形
L andfo rm
株数
Numbe of
indiv idua l plant
分枝数
Number o f
ramification
高度
Height
( cm )
分盖度
Coverage
( % )
鲜草重
Fresh weight
( kg/ m2 )
物候期
Phenophase
备注
Remark
佛山乡, 楚巴
Chuba o f Fushan
t ownship
冲积扇边缘坡地, 灌溉良
好, 海拔约2400 m.
H illside fields beside t he
edge of alluv ial apron, irr-i
g ate well, about 2400 m a-
bove sea level
173. 6 815. 8 25. 8 100 5. 01
盛花期
Full blo om
田埂侧面为单一苜蓿群落, 起护坡
和水土保持
The single community o f M ed-i ca-
go sativa beside t he field bank,
specially f or slope pro tec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 ion
佛山乡, 纳古
N agu o f Fushan
t ownship
冲积扇上方平地, 灌溉良
好, 海拔约2500 m.
L evel land above the allu-
v ial apron irr ig ate well, a-
bout 2500 m above sea lev-
el
47. 4 379. 2 12. 4 40 2. 4
现蕾期
alabastrum
优势种为白羊草, 苜蓿为第二亚
层,据查曾为栽培苜蓿地
The dom inant plant is B. ischae-
mum , M. sat iva is the sub-layer,
once alfalf a is cult ivat ed here
佛山乡, 宗大
Chuba o f Fushan
t ownship
干燥坡地, 海拔 2200 m.
Dry hillside fields, about
2200 m above sea lev el
13. 4 91. 2 32. 1 10 0. 7
盛花期
Full blo om
散生苜蓿(小叶型) , 伴生蒿、山蚂
蝗(Desmodium spp. )等
M. sat iva( small leaf type ) is scat-
tered, A rtemi sia spp. and Desmo-
dium spp. , etc. att end
奔子栏
Benzilan
t ownship
江边平地, 灌溉良好, 海拔
约 2050 m .
T he level land along t he
river , irr igat e we ll, about
2050 m above sea lev el
93. 0 269. 0 16. 6 25 1. 5
开花期
F lowering
苜蓿(大叶型)为田埂杂草, 优势种
为早熟禾, 伴生马鞭草 ( V erb ena
nail si nalis L. )、金挖耳 ( Carp e-
sium spp. )等 M. sat iva ( big lea f
type ) is a s Weeds o f t he f ield
bank, Poa spp.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Ver-bena of f ici nalis ,
Carp esium spp. , etc. at tend
表 3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染色体组型分析
Table 3 Karyot ype analysis of Deqin alfalfa
染色体编号
Num ber of
ch rom osomes
相对长度
Comparative
length (% )
臂比
Rat io of lon g
arm / short arm
类型
Type
染色体编号
Number of
chromosom es
相对长度
Comparat ive
length( % )
臂比
Ratio of long
arm/ short arm
类型
Typ e
1 7. 67 1. 11 m 9 6. 06 1. 5 m
2 7. 43 1. 19 m 10 5. 82 1. 25 m *
3 6. 87 1. 43 m 11 5. 82 1. 25 m
4 6. 79 1. 00 m 12 5. 65 1. 33 m
5 6. 62 1. 00 m 13 5. 65 1. 19 m
6 6. 46 1. 00 m 14 5. 65 1. 00 m
7 6. 46 1. 00 m 15 5. 49 1. 06 m
8 6. 30 1. 05 m 16 5. 25 1. 17 m
注: / * 0带有随体的染色体,随体未计入臂长; Note: / * 0 Indicates th e ch romosome w ith s atel lit e, the satellit e was n ot cou nted into the
arm long
2. 5 野生苜蓿形态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多年生草本,高 15~ 50 cm。主根粗壮,深入土
层,长 2~ 6 m,直径 2~ 3 cm; 侧根不发达,着生根瘤
较少。根颈粗大,多露在地表,少有深入土中者。茎
直立、斜升以至平卧, 多分枝, 绿色或带紫色, 四棱
形,粗 1~ 3 mm; 托叶长 5~ 6 mm; 叶柄长 1~ 1. 5
cm; 小叶大小相近, 或顶生小叶较大, 纸质, 先端钝
圆,具由中脉伸出的齿尖, 上面无毛或被白色长柔
毛,鲜绿色至深绿色, 下面被白色贴服柔毛, 或仅沿
中脉处微被毛,灰绿色,有时两面皆有弯曲硬毛;小叶
柄长约2 mm,顶生小叶柄略长于侧生小叶柄。总状
花序腋生,具花 5~ 15朵;总花梗长1. 5~ 4 cm,挺直;
苞片三角形,长约2 mm;花长5~ 10 mm; 花梗短,长
约2 mm;萼筒钟形, 长3~ 4 mm ;花冠紫红色至深紫
色,花瓣均具长瓣柄,旗瓣长圆形,先端微凹,有时具
小尖头,明显较翼瓣和龙骨瓣长, 翼瓣较龙骨瓣稍
长,龙骨瓣颜色浅,几乎为白色, 或仅先端呈紫红色;
子房线形,被短柔毛, 花柱短,柱头点状, 胚珠多数。
荚果螺旋状紧卷 2~ 4 圈, 中央近无孔, 直径 5~
309
草 地 学 报 第 15卷
9 mm, 近无毛, 熟时棕色至褐色。种子肾形, 长约
2 mm,平滑, 黄色或棕色; 花期 6 - 8 月, 果期 7 -
10月。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因当地气候差异较大, 不同
居群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调查中发现, 对野
生苜蓿形态特征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是水分, 依水
分条件的不同分为大叶和小叶两个生态型:
大叶型 特征为主根较细, 入土较浅; 植株较
矮,基部分枝少,茎直立, 节间短; 叶子宽大而薄, 多
呈倒卵形,先端凹陷或缺刻明显, 被毛极少, 颜色嫩
绿至鲜绿, 质地柔嫩。该类型分布于水分充足的地
区,如沟渠两侧和灌溉良好的农田田埂。
小叶型 特征为主根粗壮,入土较深;茎斜生或
伏生,节间长;叶子窄小而厚, 多呈卵形或长卵形, 先
端缺刻不明显, 两面密被贴伏柔毛且有弯曲硬毛, 颜
色暗绿至灰绿, 质地粗糙。该类型分布于干旱地区,
如迎风且植被稀少的坡地。
以上所述两个类型体现了野生苜蓿对不同水
分条件的适应, 但均为单优群落的典型特征, 且两
者之间存在过渡类型。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以及
某些极端条件下将表现出适应变化条件的不同
特征。
2. 6 野生苜蓿的来源分析
在德钦县干旱贫瘠的干热河谷灌丛中, 苜蓿是
很难生存的,其生长的地方主要在田边、沟渠两岸和
林缘等地,表明苜蓿在这里和人类活动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当地对德钦地区野生苜蓿的来源有一种说法:
19世纪末由传教士经由缅甸进入云南带来苜蓿种
子。德钦一带过去是由滇入藏的/茶马古道0行经之
地,人口和物资流动大,优良的牧草很容易因此而扩
散到沿途所有适宜生长的地方, 这是在金沙江和澜
沧江流域传播的原因。
但调查中另一发现与上述观点不同,即当地的
藏族和傈僳族称呼这种牧草的发音是/ MUSU0, 接
近汉语的/苜蓿0, 而不是 alfalfa、clover、lucerne 或
者某种其他欧洲语言的发音。而/苜蓿0这个词的汉
语发音是从中亚地区的语言引进的,而这些地区主
要是佛教(藏传佛教)。因此, 苜蓿在德钦也可能与
佛教(藏传佛教)的传播活动有关,有理由认为苜蓿
由青海和甘肃方向传入西藏, 然后在适宜其生长的
横断山脉南部峡谷地区生存下来,并沿河流方向逐
渐向下游传播。
3 讨 论
苜蓿原产于近东、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
土库曼高地等地 [ 21]。我国是在公元 119 年张骞第
二次出使西域时, 从乌孙(今伊犁河南岸)带回苜蓿
种子。引入后先在长安种植, 以后不断扩展。明朝
时,除了西北各省外, 已扩展到中原、华北和东北。
20世纪 80年代, 西起新疆、东到江苏北部, 包括黄
河流域以北的 14个省区都有苜蓿的分布,但主要分
布在西北及华北地区。长江以南经过试种,苜蓿对夏
季的湿热气候和酸性土壤适应不好,所以未被推广。
横断山脉南部峡谷地区和苜蓿原产地以及苜蓿
在中国栽培的地区都有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离,但为
何在德钦县出现大面积的野生苜蓿分布就是一个耐
人寻味的问题。通过考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钦地
区野生苜蓿是 19世纪末由缅甸进入云南的欧洲传
教士带来了苜蓿种子,并使之在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
传播开来。相关的历史事实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德钦
县还有整个迪庆州仅有的两座天主教堂就是佐证。
据记载,苜蓿于公元前 200年传入意大利, 公元
1550年前后传入法国, 1650 年前后传入英国, 1750
年传入德国和奥地利。18、19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世
界各地的活动除了传播宗教和文化, 的确也传播了
一些经济物种。然而这种/欧洲传教士传入说0尚有
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 苜蓿能否在短短数十年的
时间里传播到遍布两条大河流域、数万平方公里的
地域值得怀疑;其次,传教士从缅甸方向进入德钦,
而缅甸等南亚国家的气候并不适合栽种苜蓿;最后,
当地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和傈僳族)称呼这种牧草
的发音是/ MUSU0,接近汉语的/苜蓿0发音。
关于/传入说0可能有更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更
为久远的过去由青海和甘肃方向传入西藏,然后在
适宜其生长的横断山脉南部峡谷地区生存下来, 沿
河流的方向逐渐向下游传播; 另一方面/苜蓿0这个
词的汉语发音是从中亚地区的语言引进的,苜蓿在当
地的传播也可能和佛教(藏传佛教)的传播活动有关。
因此苜蓿在横断山脉南部峡谷地区的野生分布就可
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以上观点均有待进一步考证。
4 结 论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分布于澜沧江、金沙江流域
310
第 4期 毕玉芬等:德钦地区野生紫花苜蓿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海拔 2000~ 3000 m 的干热河谷和森林边缘, 是白
刺花灌丛的草本层成分之一。当地土壤呈中偏碱
性。降水量是影响其生长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能在干热河谷地区生存, 且具有
很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在水分及管理较好的条件下
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在自然状态下, 可达到 5
kg / m2 以上的产草量。
德钦地区野生苜蓿染色体分析结果为 2n= 32,
系四倍体。是云南发现的唯一成群落分布的苜蓿资
源,其多样的形态和地理分布特征,孕育着丰富的遗
传基础,特别是在干热地区生存可能孕育特异性钟
质。德钦地区野生苜蓿用于喂猪、喂牛羊等草食家
畜。因此,开发苜蓿资源对于缓解优良牧草缺乏问
题具有重大意义,必将为云南苜蓿品种的改良和新
品种的选育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 1] 耿华珠,吴永敷,曹致中,等. 中国苜蓿 [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95. 1-7
[ 2] 奎嘉祥,钟声,匡崇义. 云南牧草品种与资源[ M ] . 昆明,云南
科技出版社, 2003. 68
[ 3] 毕玉芬,车伟光,李季蓉. 利用 RAPD 技术研究弱秋眠性苜蓿
遗传多样性[ J] . 作物学报, 2005, 31( 5) : 647-652
[ 4] 毕玉芬,王晓云,区力松. 云南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
究[ J ]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9( 2) : 144-147
[ 5] 毕玉芬,李季蓉,车伟光. 弱秋眠性苜蓿饲用潜力的研究[ J]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2) : 252-257
[ 6] 顾垒. 云南野生苜蓿资源和利用潜力研究[ D] . 昆明: 云南农
业大学博士论文集, 2004
[ 7] 李寄蓉. 弱秋眠性苜蓿营养潜力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D] . 昆
明:云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集, 2003
[ 8] 孙仕仙. 苜蓿品种的筛选及栽培利用技术的研究[ D] .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集, 2005
[ 9] 何承刚,毕玉芬, 姜华.苜蓿种子产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0( 4) : 359-362
[ 10] 王新海,毕玉芬,奎嘉祥. 耐酸性苜蓿的研究进展 [ J ] .云南农
业大学学报, 2005, 20(5) : 705-709
[ 11] 何承刚,毕玉芬.苜蓿的花密量和访花蜜蜂数量对种子产量的
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 12) . 1388-1391
[ 12] 吴丽芳,毕玉芬,奎嘉祥. 影响苜蓿花药培养因素的探讨 [ J ] .
四川草原, 2005,总第 119期( 10) : 17-20
[ 13] 吴丽芳,毕玉芬,奎嘉祥. 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苗诱导技术
的研究[ J] .中国草地, 2005, 27( 6) : 28-33
[ 14] 毕玉芬. 论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问题( J ) . 国
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 1997, ( 4) : 1-5
[ 15] 云南省地市州县概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分册[ M ] , 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 1988. 98
[ 16] 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云南土壤[ 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 1996. 298
[ 17] 吴征镒. 中国植被[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750
[ 18] 朱家籹. 拉汉英种子植物名称(第二版) [ M ]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2001. 746
[ 19] 侯宽昭.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 [ M ]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1982. 457
[ 20] 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饲用植物志 第一卷[ M ]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7. 550
[ 21] 云锦凤. 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 M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21-222
(责任编辑 孟昭仪)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