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3ꎬ 31(6): 616~ 622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3 60616
东亚砂藓组织培养技术方法研究
张梅娟1ꎬ 沙 伟1ꎬ2∗
(1.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哈尔滨 150040ꎻ 2.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ꎬ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 以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配子体为外植体ꎬ 比较了不同消毒液对消毒效果的影响ꎬ 对接种
消毒外植体的培养基进行了尝试性筛选ꎬ 并研究了蔗糖浓度对东亚砂藓配子体生长的影响ꎮ 结果显示ꎬ 将东亚
砂藓配子体用 2%洗洁精溶液浸泡数分钟后ꎬ 再用 0 02%的升汞处理 45~60 s的消毒效果最佳ꎻ 有机培养基是
无菌外植体接种的最佳培养基ꎻ 3%的蔗糖更有利于无菌外植体产生的原丝体团和幼嫩配子体的生长ꎮ
关键词: 东亚砂藓ꎻ 外植体ꎻ 消毒方法ꎻ 培养基ꎻ 蔗糖浓度
中图分类号: Q94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3)06 ̄0616 ̄07
收稿日期: 2013 ̄06 ̄09ꎬ 修回日期: 2013 ̄10 ̄05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180ꎬ 31270254)ꎮ
作者简介: 张梅娟(1982-)ꎬ 女ꎬ 山东省海阳人ꎬ 博士研究生ꎬ 从事苔藓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E ̄mail: zhangmeijuan_002@
163 com)ꎮ 沙伟(1963-)ꎬ 女ꎬ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ꎬ 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ꎬ 研究方向为苔藓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shw1129@263 net)ꎮ
Research on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of Racomitrium japonicum
ZHANG Mei ̄Juan1ꎬ SHA Wei1ꎬ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ꎬ Harbinꎬ 150040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ꎬ Qiqihar Universityꎬ Qiqiharꎬ Heilongjiangꎬ 161006ꎬ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isinfectants on explants of Racomitrium japonicum were
studied here. Suitable inoculation media were screened tentativelyꎬ and the effects of sucrose
concentrations on growth of R. japonicum gametophy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concentration of 0 02% HgCl2 for 45-60 seconds was optimal for initiation cultures from
fragments of gametophytes pre ̄immersed in 2% detergent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 suitable
inoculation medium for sterile explants was organic culture medium MS. Protonemal colonies
and young gametophytes then grew well when 3% sucrose was added.
Key words: Racomitrium japonicumꎻ Explantsꎻ Sterilization methodꎻ Mediumꎻ Sucrose con ̄
centration
苔藓植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植物类群ꎬ 是
现存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ꎬ 总数仅次于被
子植物[1]ꎮ 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属
紫萼藓科砂藓属(Racomitrium)ꎬ 生于低海拔地区
的岩面、 岩面薄土或沙土上ꎬ 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黑
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南、 江西等南北各省ꎬ 日
本、 朝鲜、 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 越南、 澳大
利亚等地也有分布[2]ꎮ 东亚砂藓在群落、 茎叶及
假根结构、 生理上都具有对旱生环境适应的特征ꎬ
为典型的小型耐旱藓类ꎬ 是较好的抗旱基因资源ꎬ
也是从基因水平上研究藓类植物耐旱分子机理的重
要实验材料ꎮ 然而从野外采集的藓类材料往往来源
于不同的母本ꎬ 给实验带来了不便ꎬ 通过组织培养
的方法可以获得均一、 优质化的藓类材料ꎬ 这是进
行分子试验的最佳选择ꎮ
苔藓植物是进行组织培养最先选用的材料[3]ꎬ
但在很长时间内的相关研究极少ꎬ 直到 20世纪 50
年代末才开始增加这方面的工作ꎬ 并取得了一定进
展[4]ꎮ 然而ꎬ 由于苔藓植物个体微小ꎬ 叶片一般
由单层细胞组成ꎬ 对其消毒很困难ꎬ 成功率低ꎻ 但
孢子外有一层孢子壁的保护ꎬ 消毒较易ꎬ 成功率
高ꎮ 所以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大多是通过孢子
培养获得的[5-9]ꎮ Duckett等[10]认为ꎬ 进行苔藓植
物组织培养时若没有获得孢子体ꎬ 配子体就可作为
外植体进行消毒培养ꎬ 以便获得配子体再生体系ꎮ
目前ꎬ 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报道ꎮ Sabovljevic
等[8]用芦荟藓(Aloina aloides)、 角齿藓(Cerato ̄
don purpureus)和垫丛紫萼藓(Grimmia pulvina ̄
ta)等几种藓类的茎尖作为培养物ꎬ 成功培育出了
配子体ꎮ Ahmed 等[11] 以 Cratoneuron decipiens
的茎尖和叶片为原始培养物ꎬ 获得了无菌原丝体ꎬ
并成功得到了无菌配子体ꎮ 在国内ꎬ 高永超等[12]
用牛角藓(Cratoneuron filicinum)的幼嫩茎尖成功
获得了无菌材料ꎬ 并培养得到了疏松易碎的愈伤组
织ꎮ 李晓毓等[13] 对尖叶匍灯藓 ( Plagiomnium
cuspidatum) 配子体进行了组织培养ꎬ 初步建立
了其再生体系ꎮ Chen等[14]以暖地大叶藓(Rhodo ̄
bryum giganteum)茎尖为试验材料ꎬ 研究了组织
培养的条件ꎬ 并获得了无菌原丝体ꎮ 目前ꎬ 国内外
还未见利用东亚砂藓孢子体或配子体作为外植体进
行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ꎮ 在野外采集中ꎬ 东亚砂藓
的孢子体很难采到ꎬ 故我们以东亚砂藓配子体为材
料ꎬ 通过对其消毒方法、 接种培养基和蔗糖浓度进
行探索研究ꎬ 以期建立成熟的东亚砂藓配子体再生
体系ꎬ 为苔藓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
充足的纯正试验材料和奠定理论基础ꎬ 从而使苔藓
植物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ꎮ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配子体于
2009年 6月末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老黑山ꎬ 采
集后用封口袋保存带回实验室ꎬ 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条件: 20℃±1℃、 光照 12 hꎬ 光强 3000 lx)ꎮ
凭证标本(20090627)存放于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
学与农林学院标本馆ꎮ
1 2 试验方法
1 2 1 培养基的配置
基本培养基为: MS+0 9%琼脂ꎻ 改良的 Be ̄
neck+0 9%琼脂ꎻ 改良的 Knop+0 9%琼脂ꎮ pH
值均调至 5 8~6 2ꎮ
改良的 Knop培养基配方: Ca(NO3)24 H2O
1 g / Lꎬ MgSO47H2O025 g/ LꎬKH2PO4 0 25 g / Lꎬ
(NH4) 2SO4 0 5 g / Lꎬ Zn SO47H2O 微量ꎻ 改良
的 Beneck培养基配方: NH4NO30 2 g/ Lꎬ MgSO4
7 H2 O 0 1 g/ Lꎬ KH2PO4 0 1 g/ Lꎬ CaCl2 0 1 g / Lꎬ
FeSO47H2O微量ꎮ
1 2 2 消毒方法和接种培养基的筛选
选取长势较好的东亚砂藓配子体ꎬ 在自来水下
洗掉泥土杂物ꎬ 放入空培养瓶中ꎬ 用纱布盖好ꎬ 放
在水龙头下用自来水冲洗数小时ꎻ 用洗洁精浸泡
10 min左右(同时设置对照: 不用洗洁精溶液浸
泡)ꎬ 再于流水下冲洗 30 min左右ꎬ 转入超净工作
台ꎬ 分别用 70%酒精、 升汞、 次氯酸钙溶液进行
消毒ꎬ 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ꎬ 形成多种组合ꎮ 70%
酒精设置 4 个时间梯度 ( 10 s、 20 s、 30 s、
40 s)ꎻ 升汞设置 4 个浓度 ( 0 01%、 0 02%、
0 05%、 0 1%)和 4 个时间梯度 ( 15 s、 30 s、
45 s、 60 s)ꎻ 次氯酸钙设置 4 个浓度 ( 0 1%、
0 5%、 1%、 2%)和 4 个时间梯度(30 s、 60 s、
90 s、 120 s)ꎮ 各种消毒液消毒完后均于无菌水下
冲洗 7~8次ꎬ 每次至少停留 1 min以上ꎬ 尽可能洗
掉残留的液体ꎬ 减少对配子体的损害ꎮ 用刀片将外
植体切成 5~10 mm左右的小段ꎬ 分别接种于 1 2 1
所述培养基上ꎬ 于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
20℃±0 2℃、 光照 12 h、 光强 3000~5000 lx)ꎮ 每
个组合接种 10瓶ꎬ 每瓶接种 10个外植体段ꎬ 做 3
次重复ꎮ 接种完后ꎬ 每天观察其情况ꎬ 记录污染个
数和死亡个数ꎬ 将未染菌的外植体段继代到新培养
基上继续培养ꎬ 每种组合需继代数次ꎻ 10 d 后计
算其污染率、 成活率和死亡率ꎮ
1 2 3 蔗糖浓度筛选
将无菌的外植体继代到 MS 与不同蔗糖浓度
(0、 1%、 2%、 3%、 4%)组配的培养基上ꎬ 观察
不同蔗糖浓度对外植体生长状况的影响ꎮ
1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外植体的污染率、 成活率和死亡率[15]计算公
式为:
污染率=污染外植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100%ꎻ
成活率=返绿外植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100%ꎻ
716 第 6期 张梅娟等: 东亚砂藓组织培养技术方法研究
死亡率=死亡外植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100%ꎮ
用 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得出最佳方案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消毒液和接种培养基对东亚砂藓配子体
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ꎬ 70%酒精处理的外植体无论接
种到何种培养基上都无污染ꎬ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均未见返绿现象ꎬ 所接种个体全部死亡ꎮ 说明
70%酒精对东亚砂藓外植体的杀伤力特别大ꎬ 不适
合作为东亚砂藓的消毒液ꎮ 在后续结果分析不再考
虑此消毒液的影响ꎮ
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ꎬ 是一
种表面活性剂ꎬ 能够使蛋白质变性ꎬ 起到一定的杀
菌作用ꎮ 试验结果表明ꎬ 未用洗洁精溶液浸泡的外
植体在接种到上述所有培养基上后第 2天就有部分
染菌ꎬ 约 3 d后基本上全部染菌ꎻ 而用洗洁精溶液
浸泡过的外植体在 3 d后开始部分染菌ꎬ 说明洗洁
精对细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ꎮ
在以往的试验中ꎬ 消毒完的外植体一般接种于
某单一培养基上用于筛选最佳消毒方法ꎬ 但是无机
和有机培养基是否都可作为接种东亚砂藓消毒材料
的培养基并不知晓ꎬ 因此本试验对此进行了尝试性
的筛选ꎮ 结果发现ꎬ 用次氯酸钙和升汞处理的外植
体接种到改良的 Beneck 和 Knop 培养基上ꎬ 在培
养到第 6 天时外植体染菌率很高ꎬ 为 100%(图
1)ꎬ 在此基础上加大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ꎬ 也
得到同样结果ꎻ 而消毒时间太长、 消毒液浓度太高
时外植体则基本死亡ꎬ 故我们认为以改良的 Be ̄
neck和 Knop为基础的无机培养基不适合作为东
亚砂藓消毒外植体的接种培养基ꎮ 而接种到有机
MS培养基上的外植体染菌率相对较低ꎬ 当培养
10 d左右时发现ꎬ 无菌外植体基本不会再染菌ꎮ
故最终确定 MS培养基为接种东亚砂藓消毒外植体
的最佳培养基ꎮ
试验结果表明ꎬ 不同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对
接种到 MS培养基上外植体的影响是不同的ꎮ 次氯
酸钙因所含氯气很容易挥发ꎬ 对材料的毒害作用
小ꎬ 已成为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材料常用的消毒剂ꎮ
但从本试验结果也可看出ꎬ 用次氯酸钙消毒ꎬ 当培
养到第 10天时ꎬ 尽管外植体死亡率很低ꎬ 但污染
率极高ꎬ 达 60%以上(表 1)ꎬ 说明次氯酸钙不适
合作为东亚砂藓的消毒液ꎬ 故不做方差分析ꎮ 而升
汞的整体消毒效果较好ꎬ 用 0 02%升汞处理 45~
60 s的外植体ꎬ 在第 10天时存活率最高ꎬ 且差异
不显著ꎬ 污染率显著降低(表 2)ꎮ 随着升汞浓度的
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ꎬ 污染率和成活率显著降
低ꎬ 而死亡率显著升高ꎬ 甚至全部死亡ꎮ 所以东亚
砂藓的最佳灭菌方法是: 将外植体用 2%洗洁精溶
液预先浸泡 10 minꎬ 再用 0 02%的升汞处理 45~
60 sꎮ
2 2 蔗糖对东亚砂藓配子体的影响
蔗糖是藓类植物组织培养中最重要的碳源ꎮ 本
试验结果表明ꎬ 蔗糖浓度对东亚砂藓配子体的生长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 无菌配子体在 MS与不同蔗糖
浓度(0、 1%、 2%、 3%、 4%)组配的培养基上培
养约 20 d时ꎬ 大部分开始返绿ꎬ 当蔗糖浓度为 4%
图 1 改良的 Beneck培养基(A )和改良的 Knop培养基(B)上东亚砂藓染菌状况
Fig 1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Racomitrium japonicum on modified
Beneck medium (A) and Knop medium (B)
81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表 1 次氯酸钙对东亚砂藓配子体的消毒效果(培养 10 d)
Table 1 Influence of Ca(ClO) 2 on explants of R japonicum (cultured 10 d)
次氯酸钙(%)
Calcium hypochlorite
消毒时间(s)
Disinfection time
污染率(%)
Contamination rate
成活率(%)
Survivability rate
死亡率(%)
Death rate
0 1
30 10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60 10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90 96 67 ±1 15 3 33 ±1 15 0 00 ±0 00
120 93 33 ±1 15 6 67 ±1 15 0 00 ±0 00
0 5
30 94 00 ±2 00 6 00 ±2 00 0 00 ±0 00
60 92 67 ±1 15 7 33 ±1 15 0 00 ±0 00
90 88 67 ±1 15 11 33 ±1 15 0 00 ±0 00
120 83 33 ±3 06 16 67 ±3 06 0 00 ±0 00
1 0
30 84 67 ±1 15 15 33 ±1 15 0 00 ±0 00
60 78 00 ±2 00 20 00 ±2 00 2 00 ±0 00
90 74 00 ±2 00 22 67 ±3 06 3 33 ±1 15
120 70 00 ±2 00 25 33 ±1 15 4 67 ±1 15
2 0
30 75 33 ±2 31 20 67 ±1 15 3 33 ±1 15
60 68 00 ±2 00 27 33 ±1 15 4 67 ±1 15
90 60 00 ±2 00 31 33 ±1 15 8 67 ±1 15
120 59 33 ±2 31 30 67 ±1 15 10 00 ±2 00
表 2 升汞对东亚砂藓配子体的消毒效果(培养 10 d)
Table 2 Influence of HgCl2 on explants of R japonicum (cultured 10 d)
升汞 (%)
Mercuric chloride
消毒时间(s)
Disinfection time
污染率(%)
Contamination rate
成活率(%)
Survivability rate
死亡率(%)
Death rate
0 01
15 88 00 ±2 00 a 12 00 ±2 00 h 0 00 ±0 00 i
30 74 67 ±3 06 b 25 33 ±3 06 g 0 00 ±0 00 i
45 54 00 ±2 00 c 46 00 ±2 00 e 0 00 ±0 00 i
60 44 00 ±3 46 d 56 00 ±3 46 d 0 00 ±0 00 i
0 02
15 43 33 ±1 15 d 56 67 ±1 15 cd 0 00 ±0 00 i
30 23 33 ±1 15 e 66 67 ±1 15 b 10 00 ±0 00 h
45 12 00 ±4 00 f 76 00 ±6 00 a 12 00 ±0 00 h
60 6 00 ±0 00 g 76 00 ±0 00 a 18 00 ±0 00 g
0 05
15 12 67 ±3 06 f 66 00 ±2 00 b 21 33 ±2 31 f
30 12 00 ±2 00 f 60 67 ±1 15 c 27 33 ±2 31 e
45 2 67 ±1 15 gh 49 33 ±2 31 e 48 00 ±2 00 d
60 2 00 ±0 00 h 32 67 ±3 06 f 65 33 ±3 06 c
0 1
15 1 33 ±1 15 h 14 67 ±4 16 h 84 00 ±4 00 b
30 1 33 ±1 15 h 1 33 ±1 15 i 98 00 ±2 00 a
45 0 00 ±0 00 h 0 00 ±0 00 i 100 00 ±0 00 a
60 0 00 ±0 00 h 0 00 ±0 00 i 100 00 ±0 00 a
注: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p<0 05水平差异显著ꎬ 下同ꎮ
Note: Means with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 05 level The same below
时配子体则不返绿而褐化死亡ꎮ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长(约 40 d)ꎬ 可观察到 2 种生长情况: 在切口处
产生鲜绿的原丝体ꎬ 成团生长ꎻ 在叶腋处分化出新
的嫩绿配子体(图 2)ꎮ 不添加蔗糖时ꎬ 所分化出的
原丝体和配子体生长状况最差ꎻ 当蔗糖浓度为 3%
时ꎬ 原丝体团直径、 原丝体长度和分化出的配子体
数最大ꎻ 其余蔗糖浓度对其影响差异不大(表 3)ꎮ
另外ꎬ 在本试验过程中发现ꎬ 部分无菌配子体
茎段周围会产生一种粉红色的细菌(图 3)ꎮ Luretta
等[16]曾从苔藓植物原丝体中分离出该种细菌ꎬ 并
认为是一种甲烷氧化菌ꎻ Hornsehuh 等[17]在研究
葫芦藓原丝体发育时也发现有此菌ꎬ 且这种细菌在
少量分泌时会促进原丝体分化出芽体ꎮ 高永超
等[12]报道ꎬ 在牛角藓的愈伤组织培养中分离出一
916 第 6期 张梅娟等: 东亚砂藓组织培养技术方法研究
图 2 MS+3%蔗糖培养基上东亚砂藓生长状况(A: 原丝体ꎻ B: 配子体)
Fig 2 Growth status of R. japonicum on MS medium with 3% sucrose
(A: Protonemal colonyꎻ B: Gametophytes)
表 3 蔗糖对东亚砂藓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sucrose on protonemal colony
diameters ±SD induced from gametophytes of
R. japonicum in initial culture
蔗糖(%)
Sucrose
原丝体直径(cm)
Protonema
diameter
原丝体长度(cm)
Protonema
length
配子体数(个)
Number of
gametophytes
0 0 48±0 02c 0 43±0 03c 1 67±0 58c
1 0 68±0 02b 0 66±0 02b 5 67±0 58b
2 0 71±0 06b 0 68±0 01b 6 00±0 00b
3 1 05±0 03a 0 86±0 02a 10 67±1 15a
图 3 本试验中观察到的粉红色细菌
Fig 3 The pink bacterium observed in this experiment
种粉色细菌ꎬ 初步认定为一种杆状菌ꎮ 周甜甜[18]
在对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进行组织培养
时也分离出该粉红色的细菌ꎬ 但未鉴定ꎮ 本试验
所观察到的究竟是不是同一种菌ꎬ 尚待进一步
鉴定ꎮ
3 讨论
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一步就是材料的消
毒ꎬ 苔藓植物也是如此ꎮ 由于苔藓植物茎、 叶仅
有一层或几层细胞组成ꎬ 消毒不彻底染菌率高ꎬ
消毒过度会褐化死亡ꎬ 因此选择合适的消毒液种
类、 浓度和消毒时间是关键ꎮ Sabovljevic 等[7]发
现ꎬ 密枝尖喙藓(Eurhynchium praelongum)茎尖
在次 氯 酸 钙 浓 度 为 9% 时 存 活 率 最 高 (为
67 5%)ꎮ Rowntree[8]在研究几种藓类植物的新
消毒方法时发现ꎬ 用 0 5% NaDCC 对苔藓植物
的配子体消毒具有较好的效果ꎮ 郎玉卓等[19]采用
正交法对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消毒方法
进行了筛选ꎬ 结果显示最佳消毒方法为: 0 5%
NaClO+0 05% HgCl2消毒 60 sꎮ 梁红柱等[20]认
为ꎬ 适度的 NaClO溶液消毒外植体 30 s 有利于大
叶藓 ( Rhodobryum roseum) 配子体组织培养ꎮ
Chen等[14]用 0 1%的 HgCl2对暖地大叶藓的茎尖
消毒 8 min时存活率最高ꎮ 苔藓植物因长期生长于
野外ꎬ 茎段上所带杂菌较多ꎬ 容易使消毒不彻底ꎬ
Duckett等[10]曾用洗洁精作为表面活性剂对孢子体
进行消毒ꎬ 起到很好的作用ꎮ 本试验在消毒前加入
数滴洗洁精作为表面活性剂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ꎮ
本试验确定最佳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为: 0 02%
升汞消毒 45~60 sꎮ 另外ꎬ 本试验除了从东亚砂藓
外植体的切口处得到原丝体外ꎬ 有些在叶腋处还直
接分化形成了配子体ꎬ 这与 Chen 等[14]所得的结
02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果一致ꎮ
Basile认为[21]在进行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
时ꎬ 应至少尝试 3 种大量元素培养基以便挑选最
佳培养基ꎮ 不同苔藓植物对培养基质的要求是不
同的ꎬ 一直以来ꎬ 寻找每种苔藓植物的合适培养
基已成为研究的重点ꎮ 本试验选择 MS、 改良的
Knop、 改良的 Beneck培养基用于东亚砂藓组培
的初始试验ꎮ 其中 MS 培养基为有机培养基ꎬ 改
良的 Knop 和 Beneck 培养基为无机盐培养基ꎮ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发现ꎬ 消毒完的配子体接种到
无机盐培养基上时几乎所有材料都染菌ꎬ 而在有
机培养基 MS 上染菌率低ꎬ 生长状况较好ꎮ 分析
其原因可能是东亚砂藓所含基因及代谢机制不同
于其他苔藓植物ꎬ 存在一套独特的细胞分化机
制ꎬ 能在有机培养基上长势良好ꎬ 也可能是有机
物质调控了基因的表达ꎬ 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滋
生ꎬ 而促进了东亚砂藓配子体的生长ꎮ 目前ꎬ 还
未见有这种现象的相关报道ꎬ 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研究ꎮ
糖能为苔藓植物的生长提供碳源ꎬ 且对不同苔
藓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ꎮ Sabovljevic 等[22]指出果
糖能促进真藓(Bryum argrntewum)原丝体的生长
和配子体的分化ꎬ 但抑制了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的生长ꎮ Ahmed 等认为[11] 1%蔗糖对
Cratoneuron decipiens 配子体的生长起作用ꎬ 而
高浓度蔗糖(4%)会对配子体的生长产生负作用ꎮ
张楠等[23]研究发现ꎬ 蔗糖对细叶小羽藓(Haplo ̄
cladium microphyllum)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
显ꎬ 并抑制原丝体的生长ꎮ 本试验中ꎬ 高浓度的蔗
糖会使东亚砂藓无菌配子体褐化至死亡ꎬ 3%蔗糖
对促进配子体分化出新的原丝体和配子体效果明
显ꎮ Smeekens等[24ꎬ25]提出ꎬ 糖类在植物的整个生
活史中有很重要的信号转导功能ꎬ 糖类信号控制基
因的表达ꎮ 因而ꎬ 在东亚砂藓组织培养过程中ꎬ 糖
类也很有可能参与了信号转导ꎬ 从而调控配子体的
生长ꎮ
总之ꎬ 本研究虽然从技术方面看并不十分复
杂ꎬ 却成功解决了以东亚砂藓配子体为试验材料消
毒难的问题ꎬ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ꎬ 成本低ꎬ 省时
省力等优点ꎬ 可为其它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提供一定
的参考ꎮ
参考文献:
[ 1 ] 吴鹏程. 苔藓植物生物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98: 1-357.
[ 2 ] 黎兴江. 中国苔藓志: 第 3 卷[M]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ꎬ 2000: 54-57.
[ 3 ] Ohta Yꎬ Hirose Y. Ind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d callus from some liverworts of Jungerman ̄
niales[ J] . J Hattori Bot Labꎬ 1982ꎬ 53: 239 -
244.
[ 4 ] Hatcher R E. Sporeing development in the genus
Lepidolaena[ J] . J Hattori Bot Labꎬ 1963ꎬ 26:
10-14.
[ 5 ] Mehra P Nꎬ Pahwa M S.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Fossombronia himalayensis Kash. In vitro ̄effect of
sugarsꎬ auxinsꎬ growth substances and growth
inhibitors[J] . J Hattori Bot Labꎬ 1976ꎬ 40: 317-
395.
[ 6 ] Sharon E B B. The sporeing ontogeny of Pellia
epiphylla ( L.) Cord and Pellia neesiana (Gott.)
Limp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otonema
[J] . J Hattori Bot Labꎬ 1996ꎬ 79: 115-128.
[ 7 ] Sabovljevic Mꎬ Bijelovic Aꎬ Dragicevic I. In vitro
culture of mosses: Aloina aloides (K. F. Schultz)
Kindb.ꎬ Brachythecium velutinum (Hedw.) B. S.
G.ꎬ Ceratodon purpureus ( Hedw.) Brid.ꎬ Eu ̄
rhynchium praelongum ( Hedw.) B. S. G. and
Grimmia pulvinata (Hedw.) Sm. Turkish [ J] . J
Bryolꎬ 2003ꎬ 27: 441-446.
[ 8 ] Rowntree J K. Development of novel methods for
the initiation of in vitro bryophyte cultures for con ̄
servation[ J] .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ꎬ 2006ꎬ
87: 191-201.
[ 9 ] Vujicic Mꎬ Sabovljevic Aꎬ Sabovljevic M. Axeni ̄
cally culturing the bryophytes: A case study of the
moss Dicranum scoparium Hedw. (Dicranaceaeꎬ
Bryophyta) [ J ] . Botanica Serbicaꎬ 2009ꎬ 33
(2): 137-140.
[10] Duckett J Qꎬ Burch Jꎬ Fletcher P Wꎬ Matcham H
Wꎬ Read D Jꎬ Russell A Jꎬ Pressel S. In vitro
cultivation of bryophytes: a review of practicali ̄
tiesꎬ problemsꎬ progress and promise [ J ] . J
126 第 6期 张梅娟等: 东亚砂藓组织培养技术方法研究
Bryolꎬ 2004ꎬ 26: 3-20.
[11] Ahmed M G Uꎬ Shin S Lꎬ Lee C H. In vitro cul ̄
ture responses of Cratoneuron decipiens (Brid.)
G. Roth gametophytes for micropropagation [ J] .
Hort Environ Biotechnolꎬ 2011ꎬ 52(6): 614-620.
[12] 高永超ꎬ 沙伟ꎬ 张晗. 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牛角藓
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 植物生理学通讯ꎬ 2003ꎬ
39(1): 29-32.
[13] 李晓毓ꎬ 吴翠珍ꎬ 熊源新ꎬ 姜业芳ꎬ 杨志平ꎬ 何琳.
尖叶匍灯藓的组织培养及显微观察[J] . 山地农业
生物学报ꎬ 2006ꎬ 25(3): 217-222.
[14] ChenY Yꎬ Low Y Xꎬ Guo S Lꎬ Cao T. Successful
tissue culture of the medicinal moss Rhodobrum
giganteum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proliferation of
its protonemata [ J ] . Ann Bot Fennꎬ 2009ꎬ 46
(6): 516-524.
[15] 肖显华ꎬ 王顺珍ꎬ 林荣双ꎬ 郑秋生. 植物材料表面
消毒方法的改进 [ J] . 生物技术ꎬ 1999ꎬ 9 (1):
43-45.
[16] Luretta D Sꎬ Barbara B Lꎬ James A L. Bacteria
isolated from moss and their effect on moss devel ̄
opment[J] . Bot Gazꎬ 1981ꎬ 142(4): 512-518.
[17] Hornsehuh Mꎬ Grotha Rꎬ Kutsehera U. Epiphytic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bryophyte Funaria hy ̄
grometrica: Effeet of Methylobacterium strains on
protonema development [ J ] . Original Paperꎬ
2002ꎬ 682-687.
[18] 周甜甜. 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D] .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ꎬ 2009.
[19] 郎玉卓ꎬ 阚世超ꎬ 刘伟才ꎬ 周金川ꎬ 熊源新. 大羽
藓组培初代培养适宜消毒方法的筛选[J] . 安徽农
业科学ꎬ 2008ꎬ 36(34): 14892-14893.
[20] 梁红柱ꎬ 郭晓莉ꎬ 赵建成. 大叶藓属(Rhodobryum)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ꎬ 2010ꎬ 28(4): 21-25.
[21] Basile D V. A comparison of some macronutrient
media used to culture bryophytes[J] . Bryologistꎬ
1975ꎬ 78: 403-413.
[22] Sabovljevic Aꎬ Sabovljevic Mꎬ Grubisic Dꎬ Kon ̄
jevic R. The effect of sugars on development of
two moss species ( Bryum argenteum and Atri ̄
chum undulatum) during in vitro culture[J] . Belg
Journ Botꎬ 2005ꎬ 138(1): 79-84.
[23] 张楠ꎬ 杜宝明ꎬ 季梦成. 细叶小羽藓 (Haplocla ̄
dium microphyllum)配子体组织培养的消毒方法及
蔗糖浓度筛选[J] .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
学版ꎬ 2012ꎬ 38(3): 288-292.
[24] Smeekens Sꎬ Rook E. Sugar sensing and sugar ̄
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plants [ J] . Plant
Physiolꎬ 1997ꎬ 115: 7-13.
[25] Smeekens S. Sugar induce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plants[J] . Ann Rev Plant Physiol Mol Bioꎬ 2000ꎬ
51: 49-81.
(责任编辑: 张 平)
226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