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标志布氏田鼠工具效果初探(简报)



全 文 :第 4 卷
V o l
.
4 N o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C A
1 9 9 6 年
1 9 9 6
标志布氏田鼠工具效果初探 (简报 )‘
海淑珍 施大钊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 1 0 0 0 9 4 )
武晓东
(内蒙古农牧学院 , 呼和浩特 01 0 0 18 )
张耀星
(锡盟鼠防站 , 正镶白旗 0 271 10)
对草原小型地栖鼠类种群动态进行有效监测需要进行大样本量的跟踪才能准确地了解其
动态规律以及影响其生存条件的环境因素。 由于国外的方法昂贵 , 在我国尚难普及 。 因此 , 需
探索适于我国情况的跟踪工具 。 作者在 内蒙古干草原曾采用三种捕捉工具进行布氏田 鼠种群
标志流放工作 , 现初报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自然环境 试验区分别设在内蒙古呼盟新巴 尔虎左旗 、锡盟正镶 白旗 、太仆寺旗干草原 ,
其海拔 9 0 0 一 1 4 0 0 m , 年均气温 0 . 5 一 1 . 9℃ , 年降水量 3 6 3 一 3 9 2 m m 。 大陆性气候明显 。 植被
建群种为克 氏针 茅 (S tiPa 走划zo v ii ) 、小 叶锦鸡 儿 (。ra 邵 n a m ic ro P人yl za )、 冷 篙 (A r te m is ia
fr 心id a )及杂类草。 植被盖度 5 一 20 % , 草群高度 7 一 16 c m 。 布 氏田鼠为优势种 。
1
.
2 捕 鼠器 的构造与使用
1
.
2
.
1 触动式触动笼(简称触动笼 ) , 是用铁丝编织成的长方形笼子 , 体积为 13 x 巧 x 3 0 c m ,
其笼 口向下以适于布氏田 鼠进笼 , 笼两侧 为活门 , 取鼠时打开侧 门 。 笼内有接触钩 , 钩上捆些
青草 , 鼠入笼后触动青草即可关闭笼 口 。 使用时 , 将笼 口紧贴鼠洞 , 当鼠出洞后即可入笼 。 为
防止入笼 鼠被灼晒 、淋雨 , 在笼内放置少量棉花 、青草或将笼稍加遮盖 。
1
.
2
.
2 She r m a n 捕鼠器(简称 Sher 器 ) , 依加拿大动物学家所赠样品制作 。 材料用 白铁皮 , 鼠
巢外缘 为 25 X 巧 X 12 c m ; 由可伸缩式进 口和 鼠巢两部分组成 。 进 口 后端的翻板能连续捕鼠 。
捕鼠前在巢内放置新鲜嫩草 , 可起到引诱和调节温度的作用。 使用时将进 口对准 鼠洞或置于
土丘上可连续捕 鼠。 取 鼠时将进 口 取掉即可 。
1
.
2
.
3 那氏捕鼠筒 (简称那氏筒 ), 为内蒙古镶黄旗防疫站那木吉拉发 明 。 筒 用白铁皮制成 ,
长 25 c m , 直径约 7c m 。 一端用铁丝编成网状 , 以免鼠入筒后逃窜 , 一端用铁片制成活 门 。 使用
时将筒插入鼠洞 , 待鼠出洞时即钻入筒中。 取鼠时需将活门打开 , 鼠再从原路退出 。
1
.
3 研究方法 将样地内所有 鼠洞编号 , 捕捉活鼠。 如遇降雨 、大风及时收 回 , 待天气转好时
再重新安放 。 捕 鼠前先将样地 内所有沿洞堵住 , 翌日将捕 鼠器置于被 鼠掏开的洞 口 , 日出前放
置 , 日落后收起 , 连续放置三天 。 其间每隔 30 分钟左右检查一次 , 将捕获的鼠切趾标志后原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文革 、武爱 、 巴图 、薛小平 、宝力高 、李凯兵 、刘小龙等同专 , 一并致 以衷心谢意
第 3 期 海淑珍等 :标志布氏田鼠工具效果初探(简报 )
放回。 初捕鼠采用切趾法编号 、标志 , 记录体重 、性别 、年龄 、繁殖发育状况和捕捉位置等 , 再原
地放回 。 重捕鼠除不切趾外 , 记录内容与初捕相同。 以中号鼠铁捕获率作为对照 , 比较各捕鼠
器的效果 。 即在标志过的样地洞口布铁 。 鼠铁布于洞 口 (有些需稍加整理 ) , 不置饵料 。 布铁
后每隔 30 分钟检查一次 , 及时将捕到 的鼠收起 。 并在原地重新布放 。 连续捕打五天 , 将洞 内
的鼠基本捕尽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捕 鼠效果比较 均以 6月份捕 鼠的结果进行 比较 (表 1 )。
表 1 三种捕鼠器的捕捉效果比较
T a ble 1 Co m P
a r iso n o n the e ffe e tiv e n e s w ith 3 liv e t r a p s
捕鼠器 活捕 liv e c a p t u r e
老体 成体 亚成体
对照 N o . o f C K
幼体 总数 老体 成体 亚成体 幼体
J N o
.
0 A S J
捕获率 %
1Iv e r t r aP s
总数
N o
.
l5
() A
(R
a te o f e a p tu r e )
触动笼
S r lek e r tr a P
Sh e r
. 捕鼠器
Sh er m a n t r aP
那氏筒
N a m u jila

st ra p
4 3 2 4 1 8 5 5 4 6
.
8 8
2 8
.
5 7
2 8 4 12 5 7 3 1 4 1 6 5 9 0
.
3 2
N o
.
= n u m be r
,
O = o ld
,
A = a d u lt
,
S = S u ba d u lt
,
J= j
u v en ile
三种捕 鼠器的捕捉率以那氏筒最高 , 其捕获率达 90 . 犯 % ;而触动笼的捕捉率明显低于前
者 , 其效率为对照组的 46 . 8 % ; 以 Sher m an 器的效果最差 , 三天 内仅为对照组的 28 . 57 % 。 由
于那氏筒可捕捉到各年龄组的个体 , 且其捕获率没有显著差异 (F = 5 . 53 , P > 0 . 05 ) 。
2
.
2 布氏田鼠的重捕 使用三种捕鼠器的重捕结果如表2
表 2 三种捕鼠器重捕效果比较 (5 一 8 月 )
T a ble 2 CO m p
a riso n o n the e ffe e t o f r ee a p e r t u r e d fo r 3 liv e e a p r a t u r es (M
a y t o A u g
.
)
捕鼠器
L iv et r a Ps
标志总数
N o
.
o f
r em a k er s
重捕鼠
1 个月后
A fte r 1 m o n th
重捕率(% )
R a te o f r ee
.
R eea p t u r e d v o le s
3 个月后
Af t
e r 3 m o n th s
重捕率 %
R a t e o f r e e
.
触动笼
S tie ke r t r a P
S he r
. 捕 鼠器
S h erm
a n t ra P
那氏筒
N am uj sla

st r a p
5 5
.
5 1 5
.
6 6
2 8
.
0 5 2
.
4 4
8 0
.
9 1 5 1
.
4 9
那氏筒的重捕率在三个月后仍可达 5 1 . 49 % 。 实际上 19 94 一 19 9 5 年的太 仆寺旗的样地
跨年度跟踪标志中 , 使用该筒成功地跟踪了 1 , 5 35 只鼠 。 其中有 21 只的标志期达 1 年以上 。
这对于了解该 鼠的种群更替 、生态寿命等数据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 而使用触动笼标志 , 其最长
草 地 学 报 1 9 9 6 年
跟踪期仅为 7 个月。 S her m an 器的重捕率则明显不适于对布氏田鼠的跟踪标志。
2
.
3 三种捕 鼠器的工作比较如表3
表 3 三种捕鼠器的平均工效
T a ble 3 Co m p
a r iso n o n m ea n effie ie n ey w ith 3 liv e t r a p s
捕鼠器
L iv e t r a Ps
巡视工效
平均安放时间(只/ 小时 ) (只 / 人 , 小时 )
se t tin g (N
o
,
/ h
r
) (R
o u n d in g
N o
.
/ m
a n
.
h r
回收工效 (只/ 人 . 小时)
T a k in g
b a e k (N
o
.
/ m
a n
.
h r )
捉鼠用时
(平均只 / 分)
Clu t e he d tim e
a v e r a g e N o/ M i
n
触动笼
Stiek er t r a P
S he r
. 捕鼠器
S h erm
a n t r a P
那氏筒
(N
a u zila

s t r a p )
1 5
.
4 土 2 . 6 > 10 00 6 8 士 4 . 8 1 . 5 0 士 0 . 0 9
4 6
.
5 士 8 . 2 约 50 1 16 士 2 9 . 7 1 . 2 2 士 0 . 0 4
2 86
.
3 士 37 . 4 > 800 4 2 7 士 1 6 . 3 0 . 3 2 士 0 . 0 6
3 讨论
应用标志流放研究 田鼠的种群动态最基本的条件是各年龄组和性别的鼠是否有相 同的机
率被捕获 。 这点对研究者是非常重要的 , 否则其结果将不足以代表种群的特征 。 以此标准 , 即
可分出三种捕鼠器的优劣 。 捕鼠笼对幼鼠和亚成体鼠的捕获率偏低 ;且成鼠的捕获率与对照
有较大差异 。 其结果虽可反应种群的基本变动趋势 , 但这对研究种群的实际结构并不理 想 。
She
r 器与对照相 比 , 两者不仅在数量上相差悬殊 , 而且幼 鼠和亚成体鼠几乎没有被捕 到过 。
显然这一工具不能用来研究布氏田 鼠种群。 而那氏筒所捕获的各年龄组均与对照组接近 , 且
幼鼠捕获率超过对照 。 其数量变动的趋势是与对照组完全相 同 。 说明用它标志布氏田鼠种群
是可行的 。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已标志鼠的重捕机率有多少 ? 这意味着对种群是否可以实施有效的
监测 。 三种捕鼠器中那氏筒的重捕是相当成功的。 而另二种捕鼠器的效果则明显较差 。 究其
原因 , 主要是触动笼的开 口距鼠洞 尚有小的距离 (一般约 1 一 3 c m ) , 已标志的 鼠会对 鼠笼有所
警惕 , 常会另掘通道从笼 口旁钻出 。 S her m an 捕 鼠器则因其不能直对鼠洞 , 田鼠往往在其旁边
从容出入 , 不进笼 。 由于那氏器插入洞比且开 口档片有孔能让洞中的鼠见到光线 , 使 田鼠出
洞时无选择余地 , 因而捕获率最高 。
三种捕 鼠器无论哪种均有其优于其它种类的长处 。 捕 鼠笼在观察是否有鼠入笼 、 鼠在笼
内的活动有较宽松空间等优点 。 而 She r 捕鼠器可连续捕鼠能够减少巡视次数 , 放置方便 。 工
作强度较 小。 那氏捕 鼠筒的优点在前文的比较 中已述 , 它的主要问题有 , ¹ 巡视间隔不能过
长 , 特别在天气较热的时候 , 鼠入筒后会热 昏迷 。 而频繁的巡视又会影响 鼠的活动 。 盛夏时 ,
只好在中午将其收回 , 待气温下降后再放 , 失去一部分个体被捕捉 的机 会 。 º 在巡视时 , 检查 ‘
者需弯腰 、俯视 , 其工作强度相当大 。 这是很繁重的劳动 。 » 那氏筒的适用范围较窄。 这些都
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 , 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