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 Plant Orychophragmus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2): 189~198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 10􀆰 3724 / SP􀆰 J􀆰 1142􀆰 2014􀆰 20189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胡 欢ꎬ 王 倩ꎬ 刘建全∗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 成都 610064)
摘  要: 诸葛菜属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资源植物ꎬ 本文主要综述了该属植物的系统位置、 属内种及变种的
分类学地位、 组织培养及属间杂交、 抗逆性、 营养价值和驯化栽培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ꎮ 基于诸葛菜属植物
已有的研究基础及成果ꎬ 并针对该属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ꎬ 如物种形成及其界定、 适应性机理及优良基因资
源的发掘、 杂交育种与新种质创建等ꎬ 对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展望ꎮ 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为将诸葛菜作
为研究植物进化、 驯化以及如何高效利用野生资源植物的一个重要模式代表种提供了依据ꎮ
关键词: 诸葛菜ꎻ 分类ꎻ 属间杂交ꎻ 营养成分ꎻ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9􀆰 74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2 ̄0189 ̄10
      收稿日期: 2013 ̄07 ̄22ꎬ 修回日期: 2013 ̄10 ̄20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331102)ꎮ
  作者简介: 胡欢(1990-)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发育研究(E ̄mail: huhuancd@gmail􀆰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刘建全ꎬ 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ꎬ 主要从事资源植物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研究(E ̄mail: liujq@
nwipb􀆰 ac􀆰 cn)ꎮ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 Plant Orychophragmus
HU Huanꎬ WANG Qianꎬ LIU Jian ̄Quan∗
(Key Laboratory for Bio ̄resources and Eco ̄environmentꎬ College of Life Scienceꎬ Sichuan Universityꎬ Chengdu 610064ꎬ China)
Abstract: Orychophragmus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genus with diverse uses and high
economic value. Hereꎬ we briefly reviewed past advances in the taxonomyꎬ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ꎬ tissue cultureꎬ intergeneric hybridsꎬ resistanceꎬ nutrient constituents and
cultivation of this important resource genus. We also suggested a series of future study
strategies for key issues in this genusꎬ such as species delimitationꎬ speciation historyꎬ
adaptation mechanismꎬ genetic resources miningꎬ cross-breedingꎬ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se studies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e for studying plant evolutionꎬ domest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resources such as Orychophragmus.
Key words: Orychophragmusꎻ Taxonomyꎻ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ꎻ Nutrient constituentsꎻ
Research advances
    诸葛菜又名二月兰ꎬ 乡间也称之为野油菜ꎮ 关
于诸葛菜的名字由来ꎬ 在古书«刘宾客嘉话录»中
有记载“诸葛所止ꎬ 令军种蔓菁ꎮ 􀆺􀆺蜀人呼蔓菁
为诸葛菜ꎮ”时至今日ꎬ “诸葛菜”这一名称通常指
代两种植物ꎬ 一为芜菁(即蔓菁ꎬ Brassica rapa)ꎬ
俗称大头菜ꎬ 即古书中记载的诸葛菜ꎻ 二是«中国
高等植物图鉴»中记载[1] 的诸葛菜 (即二月兰ꎬ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ꎮ 可能由于与芜菁部
分形态特征类似ꎬ 后者被误称为古书中所记载的诸
葛菜ꎮ
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植物为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年生草本植物ꎬ 其花
蓝紫色、 淡红色或白色ꎬ 成疏松总状花序ꎻ 花萼合
生ꎬ 内轮萼片基部囊状ꎻ 花瓣宽倒卵形ꎬ 侧蜜腺近
三角形ꎬ 无中蜜腺ꎻ 花柱短ꎬ 柱头 2裂ꎻ 长角果线
形ꎬ 4棱或压扁ꎬ 熟时 2瓣裂ꎬ 果瓣具锐脊ꎬ 顶端
有长喙ꎮ 近 20 年来ꎬ 由于该属植物具有在花卉、
油料、 蔬菜和饲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开发价值ꎬ 受
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ꎬ 并开展了比较全面、 深入系
统的研究ꎬ 如系统分类、 杂交育种、 细胞遗传学、
组织培养及转基因体系的建立等ꎮ 本文主要目的是
综述这些研究成果ꎬ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该属、
同时也是针对其它资源植物类群的一系列研究思
路ꎬ 以期为各种资源植物的深度发掘与利用提供参
考与依据ꎮ
1  诸葛菜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位置
1􀆰 1  诸葛菜属种及变种的分类地位
早期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 33 卷记载[2]ꎬ 我
国产诸葛菜属 1种及 3变种ꎬ 即: 诸葛菜 O. viola ̄
ceusꎬ 以及变种湖北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hu ̄
pehensis、 缺刻叶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inter ̄
medius 和毛果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lasio ̄
carpusꎮ 1998年谭仲明等[3]发表了太白诸葛菜 O.
taibaiensis 和铺散诸葛菜 O. diffusus 两个新种ꎬ
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将湖北诸葛菜由变种级上升至种
级水平 O. hupehensisꎮ 其中ꎬ 太白诸葛菜主要分
布在陕西省太白山ꎬ 与诸葛菜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植
株通常无毛ꎬ 上部叶不裂或大头羽状分裂ꎬ 具叶
柄ꎬ 花序轴纤细ꎬ 花排列稀疏ꎬ 长角果细线形ꎬ 种
子黄褐色或近褐色ꎻ 铺散诸葛菜主要分布在浙江余
杭ꎬ 与湖北诸葛菜的主要区别特征为其茎铺散ꎬ 叶
全部大头羽状分裂ꎬ 顶裂叶心形或肾形ꎬ 长角果较
短ꎮ 1999年出版的«四川植物志»又增加了近全缘
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subintegrifolius和同型叶
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homaeophyllus 两变
种[4]ꎮ 但是ꎬ Al ̄Shebhaz 等[5]在对诸葛菜属进行
全面修订时ꎬ 把上述所有物种和变种都合并为诸葛
菜 O. violaceus一个种ꎻ 并将原来分别位于碎米荠
属和葱芥属中的两个种心叶碎米荠 (Cardamina
limprichtiana)和大叶葱芥(Allaria grandifolia)合并
为一个种ꎬ 重新组合为诸葛菜属心叶诸葛菜 O.
limprichtianusꎬ 故诸葛菜属仅包含两个种ꎬ 诸葛
菜和心叶诸葛菜ꎬ 并且这一观点为 Flora of China
所采纳[6]ꎮ 吴金清和赵子恩[7]随后根据长江三峡
库区的标本ꎬ 建立了独立的新种秭归诸葛菜 O.
ziguiensisꎬ 并给出了它与诸葛菜的区别特征: 柔
弱草本ꎬ 多分枝ꎬ 茎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或羽状复
叶ꎬ 种子为圆柱状长圆形ꎻ Wang等[8]也在诸葛菜
种下发表了两个分布于黑龙江省的新变种ꎬ O. vio ̄
laceus var. odontopetalus(花瓣上部有 5个及以上
的钝齿ꎬ 茎和花柄被有微柔毛)和 O. violaceus
var. variegatus(花瓣具有白、 紫彩斑ꎬ 上部叶通
常无分裂ꎬ 叶缘具钝齿)ꎬ 并且指出这两个变种和
原变种诸葛菜的形态差异在田间试验八年之后仍能
稳定存在ꎮ
根据形态学对诸葛菜属种及变种分类地位的确
立存在较大争议ꎬ 同样ꎬ 基于其它生物学证据进行
的属下分类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ꎮ 如张鹍等利用
SEM观察了诸葛菜属所有记录种(8 种)的花粉形
态ꎬ 发现其花粉纹饰无显著区别ꎬ 支持将它们全部
合并为一个种处理ꎻ 而心叶碎米荠和大叶葱芥的花
粉显著小于诸葛菜属植物ꎬ 因此不支持将它们合并
到诸葛菜属中ꎬ 并且作为该属一个种-心叶诸葛菜
的分类观点[9]ꎮ 孙莉等[10]通过对诸葛菜属植物幼
苗形态特征的比较发现ꎬ 诸葛菜幼苗密被白色柔
毛ꎬ 子叶存在四级和五级叶脉ꎻ 而湖北诸葛菜和太
白诸葛菜幼苗被稀疏柔毛ꎬ 子叶少四级脉、 无五级
脉ꎻ 铺散诸葛菜幼苗无毛ꎬ 边缘具锯齿ꎻ 并且这 4
个种的下胚轴长度和直径也各不相同ꎬ 故支持将它
们作为 4个独立的种来处理ꎮ 心叶碎米荠和大叶葱
芥幼苗的形态性状与诸葛菜相似ꎬ 但与铺散诸葛
菜、 湖北诸葛菜和太白诸葛菜差异较大ꎬ 两者与诸
葛菜属植物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ꎬ 但是否为诸葛菜
属成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 Zhou等[11]对该属植物
染色体数目的检测发现ꎬ 诸葛菜 2n = 24ꎬ 铺散诸
葛菜 2n = 20ꎬ 湖北诸葛菜 2n = 22ꎬ 太白诸葛菜
2n = 24或 48ꎻ 根据染色体数目的不同将会导致
直接的生殖隔离ꎬ 作者支持它们作为 4个独立的种
来处理ꎮ 同时基于 ITS序列和 matK 序列的碱基变
异分析也发现ꎬ 湖北诸葛菜、 太白诸葛菜和诸葛菜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ꎬ 应作为独立的种来处理ꎻ 构建
的诸葛菜属原有四个种(不含心叶诸葛菜)的系统
发育树由两支组成ꎬ 一支为湖北诸葛菜和太白诸葛
菜ꎬ 另一支为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ꎮ 吴林园等[12]
以采自南京的花颜色和果实被毛状况具有一定差异
09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的四个诸葛菜变异类型为材料ꎬ 利用两个叶绿体
DNA片段和 ITS 序列分析发现ꎬ 虽在一个叶绿体
DNA片段和 ITS 序列上各检测到一个碱基变异ꎬ
但与花颜色和果实被毛状况不存在相关性ꎬ 认为诸
葛菜的白色花可能为特化现象ꎬ 而果实具毛是个不
稳定的性状ꎬ 并支持将毛果诸葛菜变种(O. viola ̄
ceus var. lasiocarpus)并入诸葛菜的分类观点ꎮ
1􀆰 2  诸葛菜属的系统分类位置
尽管诸葛菜属的属间界定仍然存在较大争议ꎬ
如是否应把心叶碎米荠(碎米荠属)和大叶葱芥(葱
芥属)合并到该属ꎬ 并且这两个属与诸葛菜属的属
间界限如何? 以该属模式植物诸葛菜 (O. viola ̄
ceus)为代表种ꎬ 已有很多研究对诸葛菜属的系统
位置进行过探讨ꎮ 基于十字花科 50 个属 ITS、 cp ̄
DNA、 trnL、 ITS / trnL序列变异分析构建的系统发
育树支持诸葛菜属属于芸薹族( Trib. Brassiceae
Hayek) [13]ꎬ 这与早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吻
合[2ꎬ5]ꎮ 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一结论ꎬ
German等[14]利用 ITS 序列分析构建的十字花科
121个属的系统发育树显示ꎬ 诸葛菜属并不属于芸
薹族ꎬ 而是和山嵛菜族 Eutremeae山嵛菜属(或盐
芥属)的一个种(Eutrema parvulum = Thellungiella
parvulum)聚成一小支ꎮ Khosravi 等[15]根据 ITS
序列构建的十字花科系统发育树中ꎬ 诸葛菜属与线
果芥属 Conringia组成一独立分支ꎬ 并与 Isatideae
族形成姊妹群ꎮ Zhao 等[16]基于核基因组 Chs 片
段序列变异分析发现ꎬ 诸葛菜和白芥子属 Sinapis
亲缘关系较近ꎬ 聚成一小支后与 Isatideae 族、 Si ̄
symbrieae族、 芸薹族共同组成十字花科的第二谱
系支( linage Ⅱ)ꎮ Couvreur等[17]利用线粒体基因
组 nad4 intron 1序列变异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诸葛菜属是十字花科第二谱系支( linage Ⅱ)的一
孤立 类 群ꎬ 与 Isatideae 族、 Sisymbrieae 族、
Schizopetaleae 族和芸薹族无直接的姊妹亲缘关
系ꎮ Liu等[18]基于叶绿体、 线粒体和核基因等不同
类型的 DNA片段序列变异分别构建了十字花科的
系统发育树ꎬ 并讨论了诸葛菜属的系统分类位置ꎮ
由叶绿体 DNA trnS ̄G 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
示ꎬ 诸葛菜属与线果芥属先聚成一独立分支ꎬ 并与
Sisymbrieae族构成姊妹群后ꎬ 一起和 SisyIsatide ̄
ae族、 芸薹族共同组成十字花科的第二谱系ꎻ 而
以线粒体基因组 nad 7第二内含子序列构建的系统
发育树上ꎬ 诸葛菜属嵌入芸薹族中ꎬ 并与 Isatide ̄
ae族、 Sisymbrieae 族、 Iberideae 族、 拟南芥族
Arabideae、 Calepineae 族、 Thalspideae 族、
Alysseae族和山嵛菜族共同组成十字花科的第二
谱系ꎻ 根据核基因组 PI 基因第一内含子序列构建
的系统发育树上ꎬ 十字花科第二谱系支包括 Isati ̄
deae 族、 Sisymbrieae 族、 芸薹族、 山嵛菜族、
Calepineae族和 Thalspideae 族ꎬ 而诸葛菜属位
于 Isatideae族和 Sisymbrieae 族的基部ꎬ 故作者
建议将诸葛菜属与线果芥属作为独立的一个族来
处理ꎮ
2  组织培养和属间杂交研究
2􀆰 1  组织培养和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与其它十字花科植物一样ꎬ 诸葛菜的叶和叶柄
具有较强的器官分化能力[19]ꎮ 此外ꎬ 其花柄切段
和花托部位在离体条件下也具有较强的花芽分化能
力ꎬ 可直接诱导出小花及花枝开花[22ꎬ23]ꎮ 对诸葛
菜的花粉悬浮培养较易获得单倍体植株ꎬ 经染色体
组加倍处理后ꎬ 可得到诸葛菜纯合二倍体植株[24]ꎮ
诸葛菜的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为单细胞、 内起
源、 合子胚发育方式[20]ꎬ 即以诸葛菜无菌苗的下
胚轴组织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ꎬ 利用 PEG 介导转
化诸葛菜原生质体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21]ꎮ 与诸
葛菜类似ꎬ 湖北诸葛菜、 铺散诸葛菜的组织培养也
十分容易ꎬ 它们的叶柄、 叶片同样具有极强的器官
分化能力ꎬ 但器官发生方式不同ꎮ 湖北诸葛菜的叶
柄和叶片都是直接器官发生途径ꎬ 而诸葛菜叶柄是
通过体细胞胚、 叶片是间接器官发生途径来获得再
生植株的[25-27]ꎮ
2􀆰 2  与芸薹属的属间杂交及其亲和性
诸葛菜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ꎬ 2n =
24ꎬ OO)最早与甘蓝型油菜 ( Brassica napusꎬ
2n = 38ꎬ AACC)进行属间杂交尝试ꎬ 并从属间杂
种(2n = 31)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的杂种植株
(2n = 25ꎬ 在表型上为亲本中间型ꎬ 且雄性不
育) [28]ꎮ 采用胚拯救技术ꎬ 李旭峰等[29]获得了油
菜 OguCMS(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诸葛菜的属
191  第 2期                  胡 欢等: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间杂种(2n = 31)ꎬ 且杂种获得率为 0􀆰 0072%ꎮ
徐传运和李再云[30]以诸葛菜和甘蓝型油菜品种属
间杂交的 F4世代中出现的五倍体单株(AACCOꎬ
2n = 50)为材料ꎬ 经连续多代自交直至获得 F12群
体ꎻ 细胞学观察表明 85􀆰 3%的 F12单株具有与甘蓝
型油菜相同的染色体数目ꎬ 未发现混倍体ꎻ F12群
体单株中仅有少量来自诸葛菜的特异 DNA 片段ꎬ
并发现少量的缺失条带和新条带(杂交双亲都不具
有的条带)ꎬ 发生了明显的遗传渗入现象ꎮ 通过比
较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Brassica
junceaꎬ 2n = 36ꎬ AABB)和白菜型油菜(Brassi ̄
ca campestrisꎬ 2n = 20ꎬ AA)的属间杂交交配性
发现ꎬ 以芥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或白菜型油菜做
母本均能获得杂交种ꎬ 而以诸葛菜为母本则不能获
得杂交种ꎻ 芥菜型油菜和诸葛菜杂交后代中假杂种
出现的频率较高ꎬ 且大多数 F1植株为偏母植株ꎻ
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获得了 18 株属
间杂种ꎻ 诸葛菜和白菜型油菜杂交获得的杂种植
株ꎬ 其形态上为双亲中间型ꎬ 花粉育性低ꎬ 具有预
期的染色体数(2n = 22)ꎬ 为稳定的属间真杂种ꎬ
是油菜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31-34]ꎮ
朱旺升等[35]采用胚拯救方法还获得了埃塞俄
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ꎬ 2n = 34ꎬ BBCCꎬ 起
源于甘蓝和黑芥)与诸葛菜的属间杂种混倍体
(2n = 14 ~ 34)ꎻ 发现 2n = 34细胞的频率最高ꎻ
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ꎬ 所有体细胞和
PMCs中均不含有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ꎬ 2n = 34
的体细胞和 PMCs中均包含了来自黑芥(B. nigraꎬ
2n = 16)的 16条染色体ꎬ 诸葛菜探针信号大多与
黑芥探针信号重叠ꎮ 胡大有等[36]以黑芥(Brassica
nigraꎬ 2n = 16ꎬ BB)为母本、 诸葛菜为父本进行
了属间正向杂交(杂交结籽率为 0􀆰 72%)ꎬ 获得了
1株真杂种ꎬ 而反交组合未能获得成功ꎻ 真杂种植
株性状表现为中间型ꎬ 且雄性不育ꎮ 黑芥与诸葛菜
杂交后代中假杂种出现的频率较高ꎬ 可能是异源父
本花粉诱导的孤雌生殖所致ꎮ
对诸葛菜属与芸薹属的属间杂交亲和性初步研
究表明ꎬ 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障碍ꎬ 主要表现为受
精前障碍ꎮ 瞿波等[37]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诸葛菜
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过程中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识
别反应ꎬ 发现正反交的花粉与柱头间识别反应是完
全不同的: 诸葛菜花粉与油菜柱头的不亲和性主要
表现是ꎬ 在柱头表面上花粉管出现扭曲、 膨胀、 分
枝等现象ꎬ 而诸葛菜柱头与油菜花粉之间的不亲和
性主要是表现为ꎬ 柱头对花粉粒的粘附能力非常弱
或花粉粒被抑制不能萌发ꎮ 王幼平等[38]发现以诸
葛菜为父本分别与甘蓝型油菜、 羽衣甘蓝、 白菜型
油菜杂交时ꎬ 受精前有一定的亲和性ꎻ 而和白菜型
油菜、 芥菜型油菜、 埃塞俄比亚芥杂交时存在受精
前障碍ꎻ 他认为通过蕾期授粉是克服属间杂交不亲
和性的有效方法之一ꎮ 王爱云等[39]发现诸葛菜花
粉很难在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
柱头上黏附和萌发ꎬ 且与这三种类型油菜柱头的亲
和力存在显著差异ꎬ 其中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的属
间杂交组合受精前亲和性最好ꎬ 这与王幼平等[38]
发现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受精前亲和ꎬ 而
与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受精前不亲和的报道有
一定区别ꎮ 对于诸葛菜属其它物种与芸薹属的杂交
试验也进行过尝试ꎬ 如吴俊等[40]以甘蓝型油菜
Ad ̄2为母本ꎬ 诸葛菜、 湖北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
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ꎬ 发现不同诸葛菜属物种(或
生态型)作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的亲和性基本一
致ꎬ 其中湖北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的
亲和性弱于诸葛菜与甘蓝型油菜的亲和性ꎬ 且诸葛
菜属植物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存在受精前生殖隔离
障碍ꎮ
2􀆰 3  属间杂交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兰永珍和周太炎[41]首次报道了毛果诸葛菜
(O. violaceus var. lasiocarpus) 的染色体数为
2n = 24ꎮ 李子先等观察到诸葛菜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 24ꎬ 种内变种染色体存在次缢痕位置多态
性、 臂比变异以及核型对称性和不对称系数的变
异[42]ꎮ 李再云和刘后利[43]通过观察诸葛菜的染色
体减数分裂过程ꎬ 提出该物种可能为自然多倍体ꎬ
最低染色体基数为 x = 3ꎮ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ꎬ 诸
葛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频率存在较大的种内变
化ꎬ 60. 68%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 24ꎬ 其
它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则呈 6的倍数变化ꎬ 从而推
测诸葛莱可能是四倍体[44]ꎮ 张莉俊等[45]对不同居
群的诸葛菜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检测与分析ꎬ 发现体
29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细胞染色体组成以 2n = 2x = 24 为主ꎬ 并出现了
较高频率的 B 染色体ꎮ 对诸葛菜属其它物种的染
色体数目也进行了观察ꎬ 其中铺散诸葛菜 2n =
20ꎬ 湖北诸葛菜 2n = 22ꎬ 太白诸葛菜 2n = 24或
48[11]ꎮ
对诸葛菜属与芸薹属的属间杂交种染色体的组
成和变化研究较多ꎮ 如对诸葛菜和芥蓝属间杂种的
减数分裂观察发现ꎬ 中期Ⅰ的花粉母细胞中ꎬ 染色
体数目稳定(21)ꎬ 单价体的形成占绝对优势ꎬ 二
价体的形成较少(0 ~ 3个)ꎻ 仅观察到极少数芥蓝
和诸葛菜染色体配对ꎬ 从而推测芥蓝与诸葛菜染色
体组之间的同源性较低[46]ꎮ 并且ꎬ 诸葛菜和芥蓝
属间杂种的两个亲本染色深浅存在差异ꎬ 可能是两
组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浓缩速度不同所致ꎬ 从而导
致两组染色体行为不同步[47]ꎮ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
菜属间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ꎬ 存在两种染色体分离
方式ꎬ 一种是细胞内的 31 条染色体呈两组分离ꎬ
同时产生具有 19 与 12 条染色体的两类配子ꎻ 另
一种是在后期Ⅰ至末期Ⅰꎬ 花粉母细胞内以 6个二
价体形式出现的 12 条染色体落后在赤道板附近ꎬ
而被排斥在末期核之外ꎬ 这些落后二价体很有可能
来自于诸葛菜[48ꎬ49]ꎮ 对诸葛菜和甘蓝型油菜杂种
高世代(F8 ~ F10)材料的遗传变异分析发现ꎬ 这些
反复自交的杂种高世代材料细胞中已不含诸葛菜染
色体ꎬ 多数植株都为少于 38 条染色体的亚倍体ꎻ
与白菜型油菜杂种的减数分裂配对结果显示ꎬ 这些
亚倍体后代细胞中丢失的可能正是来自 C 基因组
的染色体ꎻ 随着世代的增加ꎬ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
有向甘蓝型油菜 2n = 38升高和回归的趋势[50]ꎮ
3  诸葛菜的抗逆性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
3􀆰 1  诸葛菜的抗逆性研究
盐(NaCl)胁迫对诸葛菜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ꎬ 且胁迫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ꎬ 在高
浓度盐(2􀆰 0%)胁迫下ꎬ GA3对诸葛菜种子发芽率
的影响不明显ꎻ 当 NaCl 浓度为 50 ~ 200 mg / L
时ꎬ GA3可显著缓解盐胁迫对其种子萌发的抑制作
用[51]ꎮ 诸葛菜对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ꎬ
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缓解水分胁迫ꎬ 在轻度水分胁
迫下ꎬ 诸葛菜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ꎻ 在
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ꎬ 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显著
升高的趋势[52]ꎮ 在土壤干旱胁迫过程中ꎬ 随着胁
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增加ꎬ 诸葛菜叶片含水
量、 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逐渐下降ꎬ MDA 质量摩尔
浓度、 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
增加ꎻ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ꎬ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
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53]ꎮ 在不同浓度及不同
组合的复合胁迫中ꎬ 轻度盐碱胁迫处理对诸葛菜叶
片和根系细胞膜透性影响很小ꎻ 500 mg / L Pb 单
一胁迫处理对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ꎬ 但 Pb + Cd 复合胁迫处理对叶片光合色素
的合成具一定的破坏作用ꎬ 其中类胡萝卜素对胁迫
处理更敏感ꎻ 盐碱胁迫及盐碱与 Pb、 Cd 复合胁
迫中ꎬ 叶片和根系的 POD活性、 SOD活性、 可溶
性糖和 Pro 含量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ꎬ 且根系中
POD活性和 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叶片[54]ꎮ 对诸
葛菜试管苗进行低温(5 ~ 7℃)处理 7 d 后ꎬ 培养
基中添加适量的 GA3(2 mg / L)ꎬ 并将培养基中
NH4NO3含量减半可加速现蕾和开花[22]ꎮ 用铜、
铅和钴三种重金属处理油菜和诸葛菜叶片后ꎬ 诸葛
菜碳酸酐酶活性均受到抑制ꎬ 但抑制常数不同ꎬ 其
中铜最小ꎬ 铅次之ꎬ 钴最大[55]ꎮ
3􀆰 2  诸葛菜中抗逆相关基因的克隆
杜世章等[56]从诸葛菜苗期的 cDNA 文库中筛
选和克隆了一个新的过氧化物酶基因 OvRCIꎬ 盐
诱导后其表达增加ꎬ 说明该基因在诸葛菜中是一个
诱导型表达基因ꎮ 此外ꎬ 从正在萌发的诸葛菜种子
中ꎬ 钱磊等[57]获得了长度为 160 bp的植物防御素
cDNA片段ꎬ 为诸葛菜植物防御素基因功能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ꎮ 根据拟南芥 Toc33 基因的编码序列ꎬ
廖问陶等[58]设计同源引物ꎬ 扩增出诸葛菜叶绿体
外膜蛋白转运器构件蛋白基因 Toc33ꎬ 得到的两个
片段长度分别 1475 bp和 1573 bpꎻ 通过同源性比
较发现ꎬ 这两个片段之间的同源性达到 88%ꎬ 分
别命名为 OvToc33 ̄1 和 OvToc33 ̄2ꎻ 而与拟南芥
Toc33 基因编码区的同源性分别高达 91􀆰 8%和
92􀆰 4%ꎬ 且该基因表达的蛋白是高度保守的ꎮ 倪雪
莉等[59]利用诸葛菜的花瓣基因组总 DNA和 cDNA
对查尔酮合成酶基因(OvCHS)进行了克隆ꎬ 并与
拟南芥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AtCHS 比较发现ꎬ 两基
391  第 2期                  胡 欢等: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因的相似性为 88􀆰 64%ꎻ 氨基酸序列中仅存在几个
氨基酸残基的差异ꎬ 相似性达 95􀆰 95%ꎻ 进化分析
显示ꎬ OvCHS与同为十字花科植物的拟南芥和甘
蓝型油菜聚为一组ꎬ 但与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
近ꎮ 此外ꎬ 宋小玲等[60]以抗除草剂草甘膦和草丁
膦转基因油菜为父本、 诸葛菜为母本ꎬ 在人工授粉
条件下研究了抗性基因向诸葛菜的潜在基因漂移ꎬ
结果表明ꎬ 授以转基因油菜的花粉后诸葛菜不能结
实ꎬ 即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抗性基因向诸葛菜漂移
的可能性较小ꎮ
4  诸葛菜属的营养成分和驯化栽培研究
4􀆰 1  诸葛菜属植物的营养成分
诸葛菜种子千粒重约 3􀆰 76 gꎬ 每株植株的种
子产量可达 23􀆰 8 g[61ꎬ62]ꎮ 诸葛菜种子的脂肪酸组
成中ꎬ 芥酸、 亚麻酸含量低ꎬ 棕榈酸、 油酸和亚油
酸的含量为总脂肪的 89􀆰 8%ꎬ 即诸葛菜为高亚油
酸低芥酸种质ꎬ 其种子油是品质优良的食用
油[63-65]ꎮ 诸葛菜的嫩枝产量高达 36400 kg / hm2ꎬ
嫩枝富含蛋白质、 铁、 钙、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B1、
Cꎬ 并包含 7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61ꎬ62]ꎮ 诸葛菜的
茎叶水解提取物含有 3 种黄酮醇甙元(槲皮素、 山
柰酚和异鼠李素)ꎬ 其总黄酮甙元含量较高[66]ꎬ 具
有抗氧化活性、 抗菌消炎、 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
渗透性、 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ꎻ 使用微波辅助能
快速、 无污染地提取诸葛菜中的黄酮类物质[67、68]ꎮ
总之ꎬ 诸葛菜营养价值高ꎬ 且具有一定的药用功
效ꎬ 其种子的含油量高ꎬ 为典型的高亚油酸低芥酸
种质ꎬ 是集蔬菜、 饲料和油料作物兼用的一类新型
经济植物ꎮ
4􀆰 2  诸葛菜属植物的驯化栽培
诸葛菜属产于中国ꎬ 在东北、 华东、 华中以及
西北均有分布ꎮ 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不同的分布生境
导致了诸葛菜属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多样性ꎬ 对该属
模式种的驯化栽培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与研究ꎮ 赵云
等[69]对诸葛菜属植物资源进行了收集与评价ꎬ 以
期筛选出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ꎬ 为生产和
育种服务ꎻ 以四川大学原有诸葛菜(来自江苏南
京)为对照ꎬ 将诸葛菜属植物的生育期按产地或来
源不同分为两类: 生长在长江流域的诸葛菜生育期
较短ꎬ 菌核病发病率较高ꎬ 但病情指数低于对照ꎬ
普遍适应成都的气候条件ꎬ 可选出作为育种材料使
用ꎬ 有望在生产中应用ꎮ 而生长在北方的诸葛菜生
育期较长ꎬ 病毒病发病率较高ꎬ 难于直接利用ꎬ 但
株型较好ꎬ 可作为育种材料使用ꎮ 黄邦全等[70ꎬ71]
把诸葛菜作为油料作物在成都地区进行了驯化栽
培ꎬ 并分析了栽培措施对诸葛菜菌核病发生的影
响ꎬ 比较结果表明ꎬ 播种期对诸葛菜菌核病的发生
影响极为显著ꎬ 播种越早ꎬ 发病越严重ꎻ 栽植密
度、 施氮量对诸葛菜菌核病发病率影响不显著ꎬ 但
播期、 栽植密度和施氮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ꎻ 诸
葛菜在成都地区以 10 月中旬播种、 栽植密度以
1􀆰 8 × 105株 / hm2为宜ꎬ 这样既可以减轻菌核病的
发生ꎬ 又可获得较高的单株产量ꎬ 即提高实际产
量ꎮ 此外ꎬ ‘二月兰’作为一个重要的、 成熟的花
卉商用品种ꎬ 已有多家公司出售其种子ꎬ 在我国各
公园、 小区以及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ꎮ
5  展望
综上所述ꎬ 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的种质资源ꎬ 诸葛菜属植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ꎬ 并开展了资源收集与驯化栽培、 杂交育种、 组
织培养、 抗逆性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等研究ꎮ 为了
深入发掘诸葛菜属植物作为药用功能或保健蔬菜、
饲料及油料作物等方面的潜在利用优势ꎬ 还需要对
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验证与实践ꎮ 基于诸葛菜
属植物已有的研究基础及成果ꎬ 我们对该属中还存
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展
望ꎬ 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也适合于以中国为主要
分布地区的其它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植物类群
(科、 属或组)ꎻ 采用此策略对这些类群进行深入
而系统的研究ꎬ 可为中国资源植物的研究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全面高效利用中国本土的野生植物遗传
资源做出原创性贡献ꎮ
5􀆰 1  诸葛菜属的系统位置、 物种形成及其界定
确定诸葛菜属的系统位置对于开展远缘杂交育
种具有关键意义ꎬ 而属内分类和物种形成则能为收
集野生资源并从中选育优异种质提供基础ꎮ 以往在
进行诸葛菜属系统位置及与十字花科其它属亲缘关
49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系的研究时ꎬ 大多采用一些保守 DNA 片段来分析
其与相关属的系统发育关系ꎬ 采用不同的分类群及
DNA分析片段所揭示的诸葛菜属系统位置却存在
冲突[13-18]ꎬ 这可能与其为多倍体起源有关系ꎬ 同
时此结果也表明诸葛菜属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杂交起
源的属ꎮ 此外ꎬ 在已报道的系统发育研究中ꎬ 分类
群中没有完全包括芸薹族、 山嵛菜族等族中所有可
能与诸葛菜属有亲缘关系的属ꎬ 因此ꎬ 若要对该属
系统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时ꎬ 需尽可能多的采集族、
以及每个族中的代表属作为分类群进行分析ꎬ 确定
该属可能的属间亲缘关系ꎻ 应尝试利用多个核基因
的单拷贝基因片段和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来构
建系统发育树ꎬ 这不仅能提高分支支持率ꎬ 而且也
可能阐明其可能的杂交起源ꎻ 利用染色体原位杂交
技术和属间杂交来确定或排除其可能的杂交起源
假设ꎮ
根据诸葛菜属的形态学特征ꎬ 如角果、 植株和
萼片是否被毛、 叶片及裂片形状等发表了 11 个种
及变种[2-8]ꎬ 但该属究竟有多少个物种难以确定ꎮ
对已有记载的诸葛菜属物种中ꎬ 应该如何来确定它
们的种间界限? 是否由于自然授粉或人工杂交ꎬ 导
致各分类单元( taxonomic units)之间的形态变异?
诸葛菜属与近缘属之间的属间界限如何? 是否应把
心叶碎米荠和大叶葱芥合并到诸葛菜属中? 要解决
该属物种及变种的分类学问题ꎬ 应采用居群和物种
生物学的原理、 方法ꎬ 特别是利用分子证据进行探
索: (1)以居群为单位收集每个分类单元ꎬ 采样范
围尽量覆盖其分类区ꎬ 统计检验其形态变异在居群
内、 居群间、 分类群(种、 变种)间的连续性和间
断性ꎻ (2)采用 DNA 条形码(DNA Barcoding)和
其它分子标记(SSR、 AFLP 和 SRAP 等)来研究分
类群(种、 变种)可能存在的遗传分化和遗传界限ꎻ
(3)通过杂交确定这些分类群间或分类群内个体间
的生殖隔离程度ꎮ 在采用居群和物种生物学的方法
在对诸葛菜属物种分类地位研究的基础上ꎬ 再结合
形态学特征、 遗传数据可对该属的物种划分ꎬ 特别
是物种形成历史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ꎮ 此外ꎬ 还要
分析该属植物的一些重要资源经济性状(如高亚油
酸、 低芥酸等)在不同地理分布生态型中的分布、
含量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ꎬ 阐明其变化规
律ꎬ 为该属野生资源的高效、 合理利用提供坚实的
基础ꎮ
5􀆰 2  适应性、 抗逆性和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
诸葛菜属在中国广为分布ꎬ 从南到北、 从东到
西都有其种群散布ꎬ 其地理分布范围涵盖了各种土
壤类型及气候变异因子ꎮ 为何诸葛菜属植物对生态
因子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 属内各种生态型或表
型是否已形成适应本地生态因子的特有基因型? 如
何发掘与克隆这些适应性或抗逆基因? 控制该属高
亚油酸、 低芥酸的关键基因有哪些ꎬ 它们是如何起
作用的? 要解释以上问题ꎬ 需借助比较功能基因学
研究手段进行深入剖析ꎮ 诸葛菜属植物与模式植物
拟南芥亲缘关系相对较近ꎬ 在基因注释、 同源基因
克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ꎮ 此外ꎬ 该属植物生活周
期短、 容易栽培和结实ꎬ 实验室管理相对粗放ꎬ 是
一个非常容易操作的“近模式植物”ꎮ 但是ꎬ 诸葛
菜属植物可能是(异源或同源)多倍体ꎬ 与拟南芥
相比ꎬ 应存在近期的基因组加倍事件ꎬ 使多数同源
基因发生了重复(多个不同的拷贝)ꎬ 从而导致直
接克隆和比较基因功能存在一定的困难ꎮ 发掘诸葛
菜属植物的优异基因资源ꎬ 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工作: (1)通过‘common garden’和‘ trans ̄plan ̄
tation’比较不同生态型和表型的生态适应性ꎬ 包括
对土壤、 温度等的适应差异性ꎻ (2)选择不同生态
型研究各种胁迫处理下的转录组序列变异ꎬ 并通过
差异表达初步确定关键候选基因 ( candidate
gene)ꎻ (3)利用不同适应性差异的生态型植株构
建杂交群体ꎬ 通过 QTL 定位检测各个代表性基因
位点对适应性或表型差异的贡献ꎬ 或群体基因组方
法对这些代表性基因可能的适应性选择信号进行检
验ꎻ 再经过克隆获得主效基因区间及其序列变异ꎻ
(4)获得控制抗逆性和关键性状(如高亚油酸、 低
芥酸)的候选基因ꎬ 分析序列变异及其关联的生理
性状、 油脂成分、 功能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等ꎬ 并通
过转基因进一步验证其功能ꎻ (5)将获得的抗逆性
基因应用到诸葛菜属植物或其它作物的遗传改良
中ꎬ 推广利用这些重要的基因资源ꎮ
5􀆰 3  种质创新及驯化栽培
诸葛菜属植物的杂交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把诸
葛菜属中优异种质资源通过远缘属间杂交引入到规
591  第 2期                  胡 欢等: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模化栽培的油菜等作物中ꎬ 这无疑是将来的一个重
要研究方向ꎬ 这一技术是通过杂交把诸葛菜属的优
异基因(如高亚油酸、 低芥酸、 抗逆性等关键基
因)以染色体片段的形式转移到油料作物中的ꎬ 需
要在杂交后代中发展相关的详细检测方法ꎬ 选育具
有目标性状的优良单株ꎮ 另外ꎬ 还可通过获得控制
这些优异性状的关键基因ꎬ 对诸葛菜属植物及其它
油料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和种质创制ꎮ
诸葛菜属植物本身也是尚未完全驯化的野生资
源植物ꎬ 故利用诸葛菜属的另一重要途径则是将其
驯化为具有不同用途及种植目的的栽培种ꎬ 如蔬
菜、 花卉和油料作物等ꎮ 在驯化或野转家栽培过程
中ꎬ 还可采用野生资源系统选育、 多倍化、 转基因
等方式ꎬ 筛选适合不同用途且抗逆性强的新品种ꎮ
实际上ꎬ 诸葛菜属植物已经作为观赏花卉在中国大
面积栽培ꎮ
参考文献:
[ 1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82.
[ 2 ]   周太炎ꎬ 郭荣麟ꎬ 蓝永珍ꎬ 陆莲立ꎬ 关克俭ꎬ 安争
夕. 中国植物志: 第 33 卷: 十字花科[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87: 98-101.
[ 3 ]   谭仲明ꎬ 许介眉ꎬ 赵炳祥ꎬ 张小亮. 中国诸葛菜属
(十字花科)新分类群[J] . 植物分类学报ꎬ 1998ꎬ
36(6): 544-548.
[ 4 ]   谭仲明ꎬ 张兆清ꎬ 赵云ꎬ 周颂东. 十字花科[M] / /
李伯刚. 四川植物志.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ꎬ
1999: 1-168.
[ 5 ]   Al ̄Shehbaz IAꎬ Yang G. A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endemic Orychophragmus ( Brassicaeae ) [ J ] .
Novonꎬ 2000ꎬ 10(4): 349-353.
[ 6 ]   Cheo TYꎬ Lu LLꎬ Yang Gꎬ AI ̄Shehbaz IA. Flora
of China: Vol. 8 [M] . Beijing: Science Pressꎻ
St. Louis: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ꎬ
2001: 26-27.
[ 7 ]   吴金清ꎬ 赵子恩. 长江三峡库区诸葛菜属(十字花
科)一新种[J] . 武汉植物学研究ꎬ 2003ꎬ 21(6):
467-488.
[ 8 ]   Wang Lꎬ Ma XJꎬ Yang CP. Two new infraspecific
taxa of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 Brassicace ̄
ae) in northeast China [ J] . Novonꎬ 2012ꎬ 22
(1): 109-113.
[ 9 ]   张鹍ꎬ 邱明ꎬ 金孝锋. 诸葛菜复合体(十字花科)的
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9ꎬ 8(3): 214-217.
[10]   孙莉ꎬ 杨王伟ꎬ 张漪ꎬ 金孝锋. 诸葛菜属及近缘类
群(十字花科)的幼苗形态及其分类学意[J] . 杭州
师范大学学报: 2012ꎬ 11(4): 337-341.
[11]   Zhou LRꎬ Yu Yꎬ Song RXꎬ He XJꎬ Jiang Yꎬ Li
XFꎬ Yang Y.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complex (Brassicace ̄
ae) endemic to China [J] . Acta Bot Yunnanicaꎬ
2009ꎬ 31(2): 127-137.
[12]   吴林园ꎬ 高兴ꎬ 彭斌ꎬ 郭建林ꎬ 王荣富ꎬ 杭悦宇.
基于 3个 DNA 序列的不同确定形态类型诸葛菜的
遗传关系分析及后代性状观察[J] . 植物资源与环
境学报ꎬ 2010ꎬ 19(1): 75-79.
[13]   Warwick SIꎬ Sauder CA. Phylogeny of tribe Bras ̄
siceae( Brassicaceae) based on chloroplast re ̄
striction site polymorphisms and 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nd chloroplast trnL in ̄
tron sequences [ J] . Can J Botꎬ 2005ꎬ 83 (5):
467-483.
[14]   German DAꎬ Friesen Nꎬ Neuffer Bꎬ Al ̄Shehbaz
IA. Contribution to ITS phylogeny of the Brassi ̄
caceaeꎬ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me Asian taxa
[J]. Plant Syst Evolꎬ 2009ꎬ 283(1-2): 33-56.
[15]   Khosravi ARꎬ Mohsenzadeh Sꎬ Mummenhoff K.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Old World Brassi ̄
caceae from Iran based on nuclear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 J ] . Biochem Syst Ecolꎬ 2009ꎬ 37
(2): 106-115.
[16]   Zhao Bꎬ Liu Lꎬ Tan DYꎬ Wang JB.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Brassicaceae species
based on Chs sequences[J] . Biochem Syst Ecolꎬ
2010ꎬ 38(4): 731-739.
[17]   Couvreur LPꎬ Franzke Aꎬ Al ̄Shehbaz IAꎬ Bakker
FTꎬ Koch MAꎬ Mummenhoff K. Molecular phylo ̄
geneticsꎬ temporal diversificationꎬ and principles
of evolution in the Mustard Family(Brassicaceae)
[J] . Mol Biol Evolꎬ 2010ꎬ 27(1): 55-71.
[18]   Liu Lꎬ Zhao Bꎬ Tan DYꎬ Wang JB.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Brassicaceae in China: insights
from a non ̄coding chloroplastꎬ mitochondrialꎬ
and nuclear DNA data set [ J ] . Biochem Syst
Ecolꎬ 2011ꎬ 39(4): 600-608.
69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19]   徐晓昕ꎬ 许智宏. 诸葛菜组织培养中的器官形成
[J] . 实验生物学报ꎬ 1987ꎬ 20(4): 503-505.
[20]   张雪梅ꎬ 罗鹏. 诸葛菜外植体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
的研究[ 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1995ꎬ
32(5): 587-593.
[21]   周冀明ꎬ 卫志明ꎬ 许智宏ꎬ 刘世贵ꎬ 罗鹏. PEG 法
介导转化诸葛菜下胚轴原生质体获得转基因植株
[J] . 遗传学报ꎬ 1996ꎬ 23(1): 69-76.
[22]   Luo Pꎬ Ye Qꎬ Zhang XMꎬ Lan LQ. Study on the
flower development of test ̄tube plantlets of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J] . Dev Reprod Biolꎬ
1998ꎬ 7(1): 63-68.
[23]   张雪梅ꎬ 李琳ꎬ 李旭峰ꎬ 罗鹏. 诸葛菜花柄切段和
花托离体培养中直接长出小花 [ J] . 广西植物ꎬ
1999ꎬ 19(3) : 243-245.
[24]   贾勇炯ꎬ 唐琳ꎬ 林宏辉ꎬ 陈放ꎬ 王幼平. 诸葛菜离
体花粉粒诱导形成花粉植株的研究[J] . 四川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1999ꎬ 36(6): 1106-1110.
[25]   吴俊ꎬ 李红梅ꎬ 李琳ꎬ 吴书惠ꎬ 高辉ꎬ 李旭峰. 铺
散诸葛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 . 四川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0ꎬ 37(Sup.): 1-5.
[26]   吴俊ꎬ 罗勤ꎬ 游大慧ꎬ 祁星华ꎬ 刘志斌ꎬ 杨毅ꎬ 李
旭峰. 湖北诸葛菜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 四川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4ꎬ 41(5): 1088-1090.
[27]   吴俊ꎬ 祁星华ꎬ 王轶ꎬ 罗勤ꎬ 王茂华ꎬ 杨毅ꎬ 李旭
峰ꎬ 谭仲明. 铺散诸葛菜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J] . 园艺学报ꎬ 2004ꎬ 31(5): 679-681.
[28]   李再云ꎬ 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属间新杂种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ꎬ 1995ꎬ 14(1): 33-37.
[29]   李旭峰ꎬ 吴俊ꎬ 李琳ꎬ 吴书惠ꎬ 刘晓军. 油菜 Ogu
CMS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获得[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0ꎬ 37(2): 257-260.
[30]   徐传运ꎬ 李再云.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 F12
群体的品质及遗传分析[ J]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ꎬ
2011ꎬ 33(1): 20-24.
[31]   王爱云ꎬ 李枸ꎬ 胡大有. 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
杂交的子房培养及杂种鉴定[J] . 中国油料作物学
报ꎬ 2009ꎬ 31(2): 143-148.
[32]   王爱云ꎬ 李枸ꎬ 胡大有. 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
杂种的获得及鉴定[J]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ꎬ 2008ꎬ
30(1): 35-39.
[33]   王爱云ꎬ 李枸ꎬ 胡大有. 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
杂种的获得及其特性[ J] . 西北农业学报ꎬ 2010ꎬ
19(3): 70-75.
[34]   乔海云ꎬ 李菲ꎬ 张淑江ꎬ 章时蕃ꎬ 孙日飞. 大白菜
与诸葛菜属间杂交及 GISH 鉴定[ J] . 园艺学报ꎬ
2009ꎬ 36(10): 1473-1478.
[35]   朱旺升ꎬ 徐晶ꎬ 华玉伟ꎬ 李再云. 埃塞俄比亚芥与
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J] . 西北
植物学报ꎬ 2005ꎬ 25(4): 662-667.
[36]   胡大有ꎬ 王爱云ꎬ 吴金花. 黑芥与诸葛菜远缘杂交
研究[J] . 种子ꎬ 2008ꎬ 27(5): 9-13.
[37]   瞿波ꎬ 傅丽霞ꎬ 刘后利ꎬ 李再云. 甘蓝型油菜与诸
葛菜杂交时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J] . 中国油料ꎬ
1996ꎬ 18(1): 1-3.
[38]   王幼平ꎬ 罗鹏ꎬ 何兴金. 诸葛菜与芸苔属属间杂交
时花粉 ̄雄蕊相互作用的研究 [ J] . 广西植物ꎬ
1997ꎬ 17(4): 371-374.
[39]   王爱云ꎬ 李枸ꎬ 胡大有. 诸葛菜与芸苔属间花粉与
柱头相互作用的研究[J]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ꎬ 2006ꎬ 32(3): 232-236.
[40]   吴俊ꎬ 李旭峰ꎬ 李琳ꎬ 吴书惠ꎬ 谭仲明ꎬ 秦金红.
油菜诸葛菜属植物杂交亲和性研究[J] .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ꎬ 1999ꎬ 21(5): 412-416.
[41]   兰永珍ꎬ 周太炎. 中国芸苔族(Brassicese)2 种 3
变种染色体的观察[J] . 西北植物研究ꎬ 1981ꎬ 1
(1): 62-64.
[42]   李子先ꎬ 曹熙德ꎬ 刘东旭ꎬ 刘俊ꎬ 张作仕ꎬ 贾勇炯.
中国种诸葛菜变种群的核型研究[ J] . 作物学报ꎬ
1994ꎬ 20(5): 595-600.
[43]   李再云ꎬ 刘后利. 诸葛菜染色体的减数分裂配对研
究[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ꎬ 1995ꎬ 14(5): 435-
439.
[44]   吴沿友ꎬ 蒋九余ꎬ 帅世文ꎬ 姚良珍. 诸葛菜的细胞
遗传学研究 [ 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1996ꎬ 9 (3):
38-41.
[45]   张莉俊ꎬ 段超ꎬ 戴思兰. 北京地区二月兰 4 个居群
的核型分析[R] . 2006 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北
京: 北京林业大学ꎬ 2006: 2504-2512.
[46]   殷家明ꎬ 罗鹏ꎬ 蓝泽蘧. 芥蓝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
减数分裂观察[ 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1999ꎬ 1(1): 136-139.
[47]   罗鹏ꎬ 殷家明ꎬ 吴沿友ꎬ 蓝泽蘧. 芸苔族植物两个
属间杂种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0ꎬ 37(Sup.): 30-32.
[48]   李再云ꎬ 吴建国ꎬ 石淑稳ꎬ 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与
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J] . 遗传学报ꎬ
1997ꎬ 24(4): 373-379.
791  第 2期                  胡 欢等: 重要资源植物诸葛菜属的研究进展
[49]   石淑稳ꎬ 李再云ꎬ 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
杂种小孢子胚发生和小苗的形态[ J] . 中国油料ꎬ
1994ꎬ 16(1): 63-64.
[50]   Zhao ZGꎬ Du DZꎬ Li ZY. Morphological and cy ̄
togenetic analysis on the advanced generations of
generic hybrids between Brassica napus and
Orychophragmus violaceu[J] . Agric Sci Technolꎬ
2012ꎬ 13(7): 1410-1414.
[51]   韩建秋. 外源 GA3对 NaCl 胁迫下二月兰种子萌发
的影响[ J] . 上海农业学报ꎬ 2012ꎬ 28(2): 59-
62.
[52]   李龙梅ꎬ 王毅承ꎬ 严海鸥. 二月兰对水分胁迫生理
生化的相应[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ꎬ 2012ꎬ 33
(2): 34-36.
[53]   刘晓东ꎬ 潘秀秀ꎬ 何淼. 土壤干旱胁迫对二月兰幼
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 2011ꎬ
39(7): 32-34.
[54]   Zhang XAꎬ Wang ZHꎬ Zhang XQꎬ Li MYꎬ Zuo J.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and saline ̄alkali on
growthꎬ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Orycho ̄
phragmus violaceus [ J ] . Agric Sci Technolꎬ
2012ꎬ 13(7): 1478-1483.
[55]   吴沿友ꎬ 张红萍ꎬ 吴德勇ꎬ 李国祥ꎬ 刘建. 重金属
对油菜和诸葛菜的碳酸酐酶抑制作用[J] . 安徽农
业科学ꎬ 2006ꎬ 34(24): 6430-6431.
[56]   杜世章ꎬ 王劲ꎬ 李旭锋. 从诸葛菜 cDNA 文库中立
筛选过氧化物酶基因[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ꎬ 2003ꎬ 40(6): 1187-1190.
[57]   钱磊ꎬ 卢永波ꎬ 王洪斌ꎬ 刘施佳ꎬ 严碧云ꎬ 张亮ꎬ
李旭峰ꎬ 杨毅ꎬ 吴俊. 诸葛菜植物防御素基因克隆
与原核表达研究[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9ꎬ 49(3): 791-794.
[58]   廖问陶ꎬ 赵志伟ꎬ 王茂林ꎬ 赵云. 诸葛菜(Orycho ̄
phragmus violaceus)Toc33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序
列分析[ 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3ꎬ
40(1): 163-167.
[59]   倪雪莉ꎬ 黄余磊ꎬ 梁刚良ꎬ 鲍笑笑ꎬ 蒋明. 诸葛菜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OvCHS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J] . 台州学院学报ꎬ
2010ꎬ 32(3): 42-48.
[60]   宋小玲ꎬ 强胜. 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杂草诸葛菜
的潜在基因漂移 [ 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03ꎬ 31
(4): 526-529.
[61]   Luo Pꎬ Huang BQꎬ Yin JMꎬ Chen ZLꎬ Chen YHꎬ
Lan ZQ. A new forage genetic resource Orycho ̄
phragmus violaceus(L.) O. E. Schulz[J] . Genet
Resour Crop Evolꎬ 1998ꎬ 45(6): 491-494.
[62]   李新华ꎬ 贺善安ꎬ 任冰如ꎬ 盛宁. 诸葛菜的营养成
分及作为新型蔬菜的评价[ J] . 植物资源与环境ꎬ
1997ꎬ 6(3): 8-12.
[63]   张兆清ꎬ 罗鹏ꎬ 李旭峰. 四川野生十字花科油料植
物资源研究 [ 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1990ꎬ 3 (3):
19-22.
[64]   罗鹏ꎬ 蓝泽蘧ꎬ 黄建ꎬ 李再云. 珍贵油料植物诸葛
菜的研究[J] . 自然资源学报ꎬ 1991ꎬ 6(3): 206-
210.
[65]   孙小芹ꎬ 庞慧ꎬ 郭建林ꎬ 彭斌ꎬ 白明明ꎬ 杭悦宇.
十字花科 58属 94种野生植物种子脂肪酸组分分析
[J] . 林产化学与工业ꎬ 2011ꎬ 31(6): 46-54.
[66]   翁德宝ꎬ 汪海峰ꎬ 翁佳颖. 诸葛菜茎叶中黄酮类化
合物的研究 [ J]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ꎬ 2000ꎬ 19
(5): 13-15.
[67]   王欣ꎬ 李向ꎬ 王红庆. 诸葛菜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方法和抗氧化性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07ꎬ
35(27): 8667-8669.
[68]   王欣ꎬ 夏新奎ꎬ 徐固华. 微波辅助萃取诸葛菜中的
总黄酮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07ꎬ 35(22):
6705-6706.
[69]   赵云ꎬ 王茂林ꎬ 王海燕ꎬ 张义正ꎬ 谭仲明. 成都冬
播中国产诸葛菜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育表现[J]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1998ꎬ 35(6): 971-
974.
[70]   黄邦全ꎬ 罗鹏ꎬ 彭云强ꎬ 莫鉴国ꎬ 杨世尧ꎬ 方晓燕.
诸葛菜的驯化栽培研究Ⅰ. 栽培措施对诸葛菜菌核
病发生的影响[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2000ꎬ 13(2):
75-77.
[71]   黄邦全ꎬ 罗鹏ꎬ 彭云强ꎬ 莫鉴国ꎬ 杨世尧ꎬ 方晓燕.
诸葛菜的驯化栽培研究Ⅱ. 栽培措施对诸葛菜籽粒
产量的影响[ 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2000ꎬ 13 (3):
124-126.
(责任编辑: 刘艳玲)
89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