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iological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Interaction in Soybean Plant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全 文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1): 109122 http://zwxb.chinacrops.org/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E-mail: xbzw@chinajournal.net.cn

本研究由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95),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L2014267)和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项目(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助。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温福, E-mail: wfchen5512@126.com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biochar_zwm@126.com
Received(收稿日期): 2014-05-09;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4-09-3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4-11-17.
UR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809.S.20141117.1020.001.html
DOI: 10.3724/SP.J.1006.2015.00109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张伟明 管学超 黄玉威 孙大荃 孟 军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 110866
摘 要: 以大豆品种铁丰 40 为试材, 在 2010—2011 年的大田试验中调查生物炭与不同用量化肥配施对大豆生长发
育、光合作用、产量与品质及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炭/肥互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豆株高、叶片净
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 增加了叶、茎干物重。炭/肥互作对大豆生长前期的氮、磷吸收影响不明显, 但随着生育期的
推进, 叶、茎对氮、磷吸收逐步增加, 单株氮、磷积累量明显提高。炭/肥互作提高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
重和产量, 平均比单施化肥增产 13.2%。其中, 在常规施肥量减少 15%、30%和 60%基础上增施生物炭, 2年平均产量
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 11.20%、11.00%和 8.17%, 平均增产 10.1%。并且炭/肥配施处理的蛋白质与脂肪总量明显优于单
施化肥处理, 表现为配施化肥量越少效应越明显。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减量增效”作用明显, 可应用于大豆生产。
关键词: 生物炭; 大豆; 产量; 生物学效应
Biological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Interaction in Soybean Plant
ZHANG Wei-Ming, GUAN Xue-Chao, HUANG Yu-Wei, SUN Da-Quan, MENG Jun, and CHEN Wen-Fu*
College of Agronomy,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Biocha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66,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biochar, as a soil amend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 chemical fertilizer on the
agronomic traits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oybean cultivar Tiefeng 40 during 2010 and 2011.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mixed with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plant height,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eaf transpiration rate, and also improved the leaf and stem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lthough the effect of biochar mixed with
fertilizer on N (nitrogen) and P (phosphorus) uptake in soybean was not obvious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stage, both leaf and stem
N and P uptak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late stage, and the accumulation per plant for both N and 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
proved. Moreover, biochar mixed with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pod number, seed number, and seed size per plant, resulting in an
average yield increase of 13.2%,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applying chemical fertilize alone. As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reduced by 15%, 30%, and 60%, the yield increased by 11.20%, 11.00%, and 8.17% respectively, with a yield increase of
10.6% on an average of two years. Meanwhile, the increase in total protein and fat contents was also dependent on the concentra-
tion of biochar mixed with fertilizer, the greater the biochar concentration, the greater the increase.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theory of “less fertilizer, but positive effects” for both yield and quality in Tiefeng 40. 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in
soybean production.
Keywords: Biochar; Soybean; Yield; Biological effects
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 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 事关“口粮安危”, 也引起了全
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半个世纪来, 与日俱增的全球
人口数量, 使地球资源与环境日益不堪重负, 对粮
食的需求总量大幅攀升。为满足这一巨大需求, 农
业化肥施用量也在持续、大幅增加。据粗略统计, 我
国化学肥料的使用总量接近世界的 1/3[1], 而利用率
却处于较低水平。大量养分流失, 使土壤越来越“薄”,
酸化、板结等现象严重, 特别是一些化学养分如氮、
磷等流失到江河、湖泊中, 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等
110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严重面源污染[2]。因此, 如何减少化肥投入, 提高作
物对肥料养分的利用效率, 同时减轻对土壤资源与
环境的破坏, 促进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的“双赢”可
持续发展,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生物炭是近年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得到
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生物炭(Biochar)是农林废弃物
等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裂解而形成的稳定的富碳
产物[3], 具有原材料来源广、孔隙结构好、吸附能力
强等显著特点, 是理想的农用基质材料。国内外研
究表明, 生物炭对氮、磷等作物所需养分有较好的
持留作用[4-5], 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
保水、保肥能力, 增加作物产量[6-11]。
生物炭的应用, 一方面可有效破解“秸秆焚烧”
难题 , 减轻环境污染 , 另一方面通过炭化还田 , 可
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和耕地质量、作
物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 充分发挥生物炭来源、
结构及其特性优势, 特别是生物炭对土壤性状、养
分离子、作物生长等的良好作用, 与化肥配施后可
望产生良好的“减量增效”作用, 对提高作物的肥料
利用效率, 提升土壤质量和肥力水平, 建立“低碳、
环保、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生产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以生
物炭与不同用量化学肥料配施, 研究其互作对大豆
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 明确
炭/肥配施的大豆生物学效应及其“量-效”关系, 并
探讨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 旨在为生物炭在农
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试验田种植大豆品种铁丰
40 (由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提供)。土壤为东北
地区典型棕壤土, pH 5.46, 含有机质 17.8 g kg–1、全
氮 1.36 g kg–1、碱解氮 52.9 mg kg–1、速效磷 22.7 mg
kg–1、速效钾 83.5 mg kg–1。生物炭材料为花生壳炭,
粒径 0.30~0.35 cm, pH 7.94, 含碳 60.60%、氮 1.38%、
磷 0.36%、钾 1.58%, 由辽宁金和福农业技术开发有
限公司生产提供(炭化温度为 400~450 )℃ 。
1.2 试验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 10个处理(表 1)。小区行长 5 m,
宽 3.6 m, 每小区 18 m2。每小区 6行, 行距 0.6 m, 株
距 0.11 m, 每穴 1株。播种密度为 1.5×105株 hm–2, 每
个处理 3 次重复, 总计 30 个小区。分别于 2010 年
和 2011年的 5月 18日播种, 播种前按表 1用量, 称
取相应肥料和生物炭, 混合后以“基肥”形式一次性
施入, 其后在大豆生长期间不再追肥, 大豆栽培管
理方式与当地常规管理方式相同。

表 1 试验设计
Table 1 Experiment design
处理
Treatment
小区施肥量(磷酸二铵)
Diammonium phosphate amount (kg)
肥料递减百分比
Fertilizer decline rate (%)
与肥料配施的小区施炭量
Biochar amount (kg)
CK — — —
RF 0.27 — —
15%RF 0.23 15 —
15%RF+C 0.23 15 2.70
30%RF 0.19 30 —
30%RF+C 0.19 30 2.70
45%RF 0.15 45 —
45%RF+C 0.15 45 2.70
60%RF 0.11 60 —
60%RF+C 0.11 60 2.70
CK: 不加肥料和生物炭; RF: 当地常规施肥处理; C: 生物炭施用量为 150 kg hm–2。
CK: no routine fertilizer and biochar; RF: routine fertilizer; C: biochar amount is 150 kg hm–2.

1.3 测定项目
于 2011 年大豆苗期(6 月 25 日)、开花期(7 月 30
日)、结荚期(8月 15日)、鼓粒期(9月 15日), 从每小
区选取 10株代表性植株, 调查株高; 于苗期、开花期、
鼓粒期, 从每小区取样3株, 将植株地上部叶、茎秆(包
括叶柄)等各器官分离, 在烘箱于 105℃杀青 30 min,
80℃烘至恒重, 用电子天平测定干物重; 在苗期、开花
期、结荚期的晴天上午 9:00 至 11:00 时, 从每小区选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11


择 5 株大豆主茎功能叶片 (倒四叶 ), 采用光合仪
(LI-6400 型, 美国)测定光合生理指标。于成熟期(10
月 5日)收获后 1个月内, 采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
(Foss241, 丹麦)测定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于苗期、
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 从每小区取 3 株代表性植
株, 分离各器官杀青、烘干后用小型植物粉碎机粉碎
过筛, 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MACRO cube, 德国)测
定氮含量, 采用钒钼黄比色法[12]测定磷含量。成熟期
将植株地上部各器官的氮、磷含量与其相对应器官干
物重的乘积相加算得单株养分积累量。
分别于 2010年和 2011年的成熟期(10月 5日), 选
择每小区中间行(去除边行)其中一行的中间部位, 随
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豆 10 株, 风干后室内考种, 调
查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
株荚重、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指标[13]。
从每小区取中间 3行(每行取中间 3 m), 收获并实测大
豆小区产量。
两年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采用 2010 年与
2011年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产量相关指标, 采用 2011
年数据统计分析土壤、作物等相关测定指标。利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7.0 软件处理与分析数据,
采用 Duncan’s 差异显著分析方法多重比较各处理,
并采用 SigmaPlot 12.5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图 1 所示, 在苗期, 炭/肥配施处理的株高均高
于单施化肥、常规施肥及对照。其中, 15%RF+C处
理比 RF、CK处理分别提高了 5.85%和 22.9%, 且与
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开花期, 炭/肥配施各处理亦
均高于单施化肥和 CK 处理。其中 , 30%RF+C、
45%RF+C 与其对应的 30%RF、45%RF 处理差异显
著。在结荚期, 炭/肥配施处理的株高与开花期表现
趋势相同。而至鼓粒期, 除 60%RF+C 处理仍高于
60%RF处理外, 其他炭/肥配施处理均低于单施化肥
处理, 但无显著差异。
总体上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
有助于促进大豆生长前期的作物生长, 但对生长后
期无明显影响。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处理间, 较高施肥
量与生物炭配施(15%RF+C、30%RF+C、45%RF+C)
对株高的促进效应相对明显, 而在后期较低施肥量
与生物炭配施(60%RF+C)的作用更明显。

图 1 炭/肥互作对不同生育期大豆株高的影响
Fig. 1 Interaction effect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soybean plant heigh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缩写同表 1。图中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之间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bbreviations are the same as given in Table 1.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112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2.2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地上部植株干物
质积累的影响
2.2.1 对大豆叶干重的影响 在苗期, 各炭/肥配
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 (图 2 )。其中 ,
30%RF+C处理最高, 对叶片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
明显。在开花期, 各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
和对照, 其中 30%RF+C、45%RF+C、60%RF+C 与
30%RF、45%RF、60%RF+C处理差异显著, 15%RF+
C、45%RF+C处理则高于 RF处理, 作用相对明显。
在鼓粒期, 叶干重表现为 RF>15%RF+C>30%RF+
C>60%RF+C>45%RF+C>15%RF>60%RF>30%RF>
45%RF>CK, 炭/肥配施处理整体上高于单施化肥处
理。其中, 15%RF+C、30%RF+C、45%RF+C、60%RF+
C处理分别比其对应的单施化肥 15%RF、30%RF、
45%RF、60%RF处理提高 31.0%、31.1%、27.7%、
14.5%, 平均提高 26.1%。可见, 与单施化肥相比, 炭
/肥配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大豆生殖生长期叶片
衰老, 增加叶片“源”物质积累, 促进作用明显, 其效
应与配施肥量正相关。
总体上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肥互
作对大豆关键生育期的叶片干物质积累有较为明显
的促进效应, 但与常规施肥相比, 作用不明显。

图 2 炭/肥互作对主要生育期大豆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Fig. 2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leaf at main growth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2.2.2 对大豆茎干重的影响 在苗期, 炭/肥配施
处理的茎干重整体上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 , 其中
15%RF+C 与 15%RF 处理差异显著, 且高于常规施
肥处理。在开花期, 各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
肥和对照。其中, 45%RF+C与 45%RF处理差异显著,
且高于其他处理, 促进作用明显。在鼓粒期, 炭/肥
配施处理的茎干重亦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 其中
15%RF+C 表现最高, 比常规施肥提高 26.6%, 作用
明显。
总体来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肥互
作对大豆茎秆干物质积累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效应,
利于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其中, 在苗期与鼓粒期,
15%RF+C 处理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 而在开花期,
45%RF+C处理的效应更明显(图 3)。
2.3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
影响
叶片净光合速率, 在苗期表现为炭/肥配施处理
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表 2)。其中, 30%RF+C、60%
RF+C与 30%RF、60%RF处理差异显著, 15%RF+C、
30%RF+C和 45%RF+C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则高于常
规施肥处理。在开花期, 各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其
他处理, 其中 45%RF+C 与 45%RF 差异显著。而至
结荚期, 各炭/肥配施处理亦保持了相同趋势, 均高
于单施化肥和对照。其中, 15%RF+C、30%RF+C、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13



图 3 炭/肥互作对主要生育期大豆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Fig. 3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stem at main growth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表 2 炭/肥互作对大豆主要生育期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影响
Table 2 Interactions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soybean net photosynthetic and transpiration rates at main growth stages
净光合速率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μmol CO2 m–2 s–1)
蒸腾速率
Transpiration rate (mmol H2O m–2 s–1) 处理
Treatment 苗期
Seedling stage
开花期
Flowering stage
结荚期
Pod-setting stage
苗期
Seedling stage
开花期
Flowering stage
结荚期
Pod-setting stage
CK 19.1 c 17.6 b 15.7 c 5.56 d 5.17 c 2.81 c
RF 22.8 ab 19.3 ab 22.9 a 8.30 a 8.15 a 3.72 ab
15%RF 21.3 b 18.9 ab 17.1 c 7.08 bc 5.32 c 3.16 bc
15%RF+C 23.0 ab 20.6 a 22.6 a 8.27 a 7.68 a 3.71 ab
30%RF 21.3 b 18.7 ab 16.0 c 6.77 c 6.52 b 3.12 bc
30%RF+C 23.2 a 19.4 ab 22.7 a 8.10 ab 7.75 a 3.66 ab
45%RF 22.7 ab 18.0 b 19.2 b 7.67 abc 6.49 b 3.47 ab
45%RF+C 23.1 ab 20.7 a 22.0 a 8.28 a 8.05 a 3.80 a
60%RF 19.3 c 18.8 ab 15.8 c 5.63 d 6.41 b 2.76 c
60%RF+C 22.8 ab 20.8 a 22.6 a 8.38 a 8.20 a 3.81 a
缩写同表 1。同一列中标以不同小写字母的值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bbreviations are the same as given in Table 1. Means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45%RF+C和 60%RF+C处理分别比 15%RF、30%RF、
45%RF、60%RF处理提高 32.6%、41.6%、14.7%和
42.8%, 平均提高 32.9%, 作用明显。
叶片蒸腾速率, 在苗期表现为各炭/肥配施处理
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其中, 15%RF+C、30%RF+
C、60%RF+C 与 15%RF、30%RF、60%RF 处理差
异显著。在开花期, 各炭/肥配施处理均显著高于单
施化肥处理, 表现为随配施肥量减少而提高。而在
结荚期, 与开花期表现趋势相同, 其中 60%RF+C与
60%RF处理差异显著, 且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可见,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在作物生长关键生育
期, 同步保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提
高了光合作用强度, 利于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促进
作物生长和最终产量形成。
114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2.4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
素的影响
表 3 表明, 大豆单株荚数在 2 年的表现趋势基
本相同。在 2010年, 炭/肥配施各处理比单施化肥处
理平均提高 17.3%, 且 15%RF+C、 30%RF+C、
60%RF+C处理比常规施肥平均提高 6.83%。在 2011
年 , 炭 /肥配施各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平均提高
20.4%, 且 15%RF+C、30%RF+C、60%RF+C处理比
常规施肥平均提高 6.8%。可见, 与单施化肥相比,
年际间炭/肥配施处理的单株荚数逐年提高, 与常规
施肥相比, 则基本持平。2年累计平均值的统计分析
表明, 所有炭/肥配施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平均提高 18.9%。炭 /肥配施处理 15%RF+C、
30%RF+C、60%RF+C高于常规施肥, 其中 15%RF+
C处理比常规施肥提高 14.6%, 差异显著。
单株粒数, 在 2010 年的炭/肥配施处理中, 除
45%RF+C处理外, 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
理, 平均提高 19.6%, 15%RF+C、30%RF+C 处理比
常规施肥平均提高 5.45%。而在 2011年, 所有炭/肥
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 平均提高 26.6%,
其中 15%RF+C、30%RF+C、60%RF+C处理比常规
施肥平均提高 10.5%。可见, 与单施化肥、常规施肥
相比, 炭/肥配施各处理的单株粒数在年际间有明显
提高。2年平均值的统计分析表明, 炭/肥配施各处理
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平均提高 23.1%。炭/肥配施
处理 15%RF+C、30%RF+C、60%RF+C高于常规施
肥, 其中 15%RF+C 处理显著高于常规施肥, 提高
15.2%。
单株粒重, 两年趋势基本相同, 炭/肥配施各处
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表现为 15%RF+C>30%RF+
C>60%RF+C>45%RF+C>15%RF>30%RF>45%RF>6
0%RF>CK。在 2010 年, 炭/肥配施处理比单施化肥
处理平均提高 28.5%, 其中 15%RF+C、30%RF+C处
理比常规施肥提高 8.13%。在 2011年, 炭/肥配施处
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平均提高 32.5%, 其中 15%RF+
C、30%RF+C 和 60%RF+C 处理比常规施肥提高
12.8%。与单施化肥、常规施肥相比, 炭/肥配施处理
的单株粒重在年际间有较大提高。2年累计平均值的
统计分析表明, 炭/肥配施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
30.4%, 其中 15%RF+C、30%RF+C处理比常规施肥处
理提高 12.0%, 且 15%RF+C与 RF处理差异显著。
百粒重, 2 年表现各有不同。在 2010 年, 炭/肥
配施处理 60%RF+C高于 60%RF处理, 其他炭/肥配
施处理低于相应单施化肥处理, 但无显著差异及明
显规律性。在 2011年, 炭/肥配施处理则均低于单施
化肥处理, 其中 30%RF+C与 30%RF处理差异显著。
2 年累计平均值的统计分析表明, 炭/肥配施处理整
体低于单施化肥各处理, 但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处
理间相差不大。
小区产量, 2年表现基本一致, 炭/肥配施处理均
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 表现为 15%RF+C>30%RF+
C>60%RF+C>45%RF+C>15%RF>30%RF>60%RF>
45%RF。其中, 15%RF+C、30%RF+C、60%RF+C处
理高于常规施肥。在 2010年, 炭/肥配施处理比单施
化处理平均提高 12.9%, 其中 15%RF+C、30%RF+C、
60%RF+C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 10.2%、10.2%、
8.71%, 平均提高 9.7%。而在 2011年, 炭/肥配施处
理则比单施化处理平均提高 13.6%, 其中 15%RF+
C、30%RF+C、60%RF+C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
12.1%、11.8%、7.62%, 平均提高 10.5%。与单施化
肥、常规施肥相比, 炭/肥配施处理的产量有逐年提
高趋势, 年均增幅分别为 0.74%、0.81%。由此可见,
炭 /肥配施处理的增产效应在年际间具有一定可持
续性。2年累计平均值的统计分析表明, 炭/肥配施处
理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 13.2%, 其中 15%RF+C、
30%RF+C、60%RF+C与 15%RF、30%RF和 60%RF
处理差异显著。同时 , 15%RF+C、 30%RF+C、
60%RF+C 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 11.2%、
11.0%和 8.17%, 平均增产 10.1%。
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提高
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作用明显, 与
单施化肥相比, 15%RF+C、30%RF+C 和 60%RF+C
处理的作用明显, 而与常规施肥相比, 15%RF+C、
30%RF+C处理的作用更明显。生物炭与化肥互作亦
对大豆产量表现良好的增产效应, 与单施化肥相比,
炭/肥配施处理的增产效应明显, 其中以 30%RF+C
处理最好。与常规施肥相比 , 炭 /肥配施处理
15%RF+C、30%RF+C、60%RF+C 表现出较好的增
产效果, 其中以 15%RF+C、30%RF+C 处理最为明
显。在大幅降低肥料施用量情况下, 配施生物炭仍
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应, 对农业生产上减少化肥投
入同时实现增产增收, 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现实意义。
2.5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由表 4 可知, 大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 60%RF+C>
45%RF+C>15%RF+C>30%RF+C>RF>60%RF>30%RF
>45%RF>15%RF>CK, 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
肥、常规施肥和对照处理, 其中 15%RF+C、45%RF+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15


表 3 炭/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Table 3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soybea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年份
Year
处理
Treatment
单株荚数
Pod number per
plant
单株粒数
Seed number per
plant
单株粒重
Grain weight per
plant (g)
百粒重
100-grain weight
(g)
小区产量
Plot yield
(g)
CK 63.6 e 89 d 21.9 c 23.8 ab 1623 c
RF 76.6 bc 125 ab 31.8 ab 23.1 b 1728 abc
15%RF 74.2 bc 112 bc 25.9 c 24.2 ab 1676 c
15%RF+C 87.4 a 135 a 35.6 a 23.8 ab 1904 a
30%RF 70.5 cd 109 c 25.1 c 24.8 a 1635 c
30%RF+C 80.1 b 129 a 33.2 ab 23.6 ab 1904 a
45%RF 66.8 de 105 c 24.5 c 24.0 ab 1612 c
45%RF+C 75.3 bc 104 c 26.3 c 23.6 ab 1701 c
60%RF 62.7 e 104 c 22.3 c 23.2 ab 1623 c
2010
60%RF+C 78.3 b 124 ab 30.4 b 23.7 ab 1878 ab
CK 56.6 d 87 d 19.5 c 24.3 a 1491 c
RF 75.8 abc 120 bc 28.7 ab 21.8 bc 1660 abc
15%RF 69.2 bcd 106 bcd 24.1 bc 23.2 abc 1627 abc
15%RF+C 87.3 a 148 a 34.2 a 22.7 abc 1861 a
30%RF 67.3 bcd 100 cd 24.0 bc 23.3 ab 1563 bc
30%RF+C 78.1 ab 128 ab 32.8 a 21.4 c 1856 a
45%RF 62.4 bcd 95 cd 23.0 bc 23.6 ab 1538 bc
45%RF+C 69.9 bcd 105 bcd 24.1 bc 23.4 ab 1636 abc
60%RF 60.7 cd 95 cd 20.5 c 24.2 a 1556 bc
2011
60%RF+C 77.4 ab 122 abc 29.9 ab 23.5 ab 1787 ab
CK 60.1 f 88 e 20.7 d 24.1 a 1572 c
RF 76.2 bc 123 bc 30.2 b 22.4 c 1711 bc
15%RF 71.7 bcd 109 cd 25.0 c 23.7 abc 1668 c
15%RF+C 87.3 a 141 a 34.9 a 23.2 abc 1902 a
30%RF 68.9 cde 104 d 24.5 c 24.0 a 1615 c
30%RF+C 79.1 b 129 ab 33.0 ab 22.5 bc 1899 a
45%RF 64.6 def 100 de 23.7 cd 23.8 ab 1591 c
45%RF+C 72.6 bc 110 cd 25.2 c 23.5 abc 1685 c
60%RF 61.7 ef 100 de 21.4 cd 23.7 abc 1606 c
两年
平均
Mean
60%RF+C 77.8 b 123 bc 30.2 b 23.6 abc 1851 ab
缩写同表 1。同一列中标以不同小写字母的值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bbreviations are the same as given in Table 1. Means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C 与 15%RF、45%RF 处理差异显著。炭/肥配施处
理间, 较低肥量与生物炭配施的促进效应相对明显;
大豆脂肪含量表现为炭 /肥配施处理均低于单施化
肥处理 , 但高于常规施肥和对照 , 且差异显著; 大
豆蛋白质与脂肪总量表现为 60%RF+C>45%RF+C>
30%RF+C>15%RF+C>60%RF>30%RF>45%RF>15%RF
>RF>CK, 炭 /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常规施肥和对照 ,
随配施肥量减少而增加。较低施肥量条件下配施生
物炭, 对提高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量的作用明显。
总体而言,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提升大豆蛋白
质和脂肪总量的效应较为明显, 且表现随配施肥量
减少而效应增大的趋势。
116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表 4 炭/肥互作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Table 4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soybean quality
处理
Treatment
蛋白质含量
Protein content (%)
脂肪含量
Oil content (%)
蛋白质与脂肪总量
Total protein and oil content (%)
CK 42.43 c 19.97 c 62.4 d
RF 42.86 abc 20.03 c 62.9 d
15%RF 42.47 c 21.50 ab 64.0 c
15%RF+C 43.37 ab 21.20 b 64.6 abc
30%RF 42.70 bc 21.43 ab 64.1 abc
30%RF+C 43.33 ab 21.23 ab 64.6 abc
45%RF 42.50 c 21.53 a 64.0 bc
45%RF+C 43.43 ab 21.20 b 64.6 ab
60%RF 42.83 abc 21.47 ab 64.3 abc
60%RF+C 43.47 a 21.27 ab 64.7 a
缩写同表 1。同一列中标以不同小写字母的值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bbreviations are the same as given in Table 1. Means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2.6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养分吸收特性的
影响
2.6.1 对氮吸收的影响 在苗期, 叶片氮含量表
现为 45%RF+C、60%RF+C高于 45%RF、60%RF处
理, 而 15%RF+C、30%RF+C则低于 15%RF、30%RF
处理。在开花期, 炭/肥施混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和
对照, 随配施肥量减少而提高。其中, 45%RF+C、
60%RF+C 与 45%RF、60%RF 差异显著。而到了结
荚期, 炭/肥配施处理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 其
中 15%RF+C、45%RF+C、60%RF+C 与 15%RF、
45%RF、60%RF差异显著。至成熟期, 炭/肥配施处
理亦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 , 其中 45%RF+C 与
45%RF差异显著, 且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总体来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在大豆生长初期,
生物炭与较少量肥料配施对叶片氮吸收有一定增促
作用。而随着生育期推进,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叶

图 4 炭/肥互作对大豆不同时期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Fig. 4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nitrogen content of soybean leaf at different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17


片氮吸收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大, 表现随配施肥量减
少而提高的趋势。但与常规施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
肥互作对促进叶片氮吸收的影响不明显(图 4)。
大豆茎秆的氮吸收如图 5 所示, 在苗期, 茎秆
氮吸收与叶片表现相似, 45%RF+C 与 60%RF+C 显
著高于 45%RF、60%RF 处理 , 但 15%RF+C 与
30%RF+C则低于 15%RF与 30%RF处理。在开花期,
茎秆氮含量表现为 15%RF+C、 60%RF+C 高于
15%RF、60%RF 处理, 而 30%RF+C、45%RF+C 则
比 30%RF、45%RF处理有所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到结荚期, 茎秆氮含量表现为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
单施化肥和对照。其中 , 30%RF+C、45%RF+C、
60%RF+C 与 30%RF、45%RF、60%RF 处理差异显
著。60%RF+C处理的茎秆氮含量最高, 且与常规施
肥差异显著。至成熟期, 除 60%RF+C处理外, 其他
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表现随配施肥
量增加而提高趋势。
总体来看,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促进大豆生长
前期茎秆氮吸收的影响不明显 , 但随着时间延长 ,
到大豆生育后期, 促进作用逐渐显现。而与常规施
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处理的大豆茎秆氮吸收
在生长前期略有降低, 但随着生育期推移在后期逐
渐升高, 至成熟期则整体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随配
施肥量增加而提高。

图 5 炭/肥互作对大豆不同时期茎秆氮含量的影响
Fig. 5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nitrogen content of soybean stem at different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在成熟期 , 大豆地上部单株氮积累表现为
15%RF+C>30%RF+C>60%RF+C>RF>45%RF+C>15
%RF>30%RF>45%RF>60%RF>CK (图 6), 炭/肥配
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处理。其中, 15%RF+
C、30%RF+C、60%RF+C与 15%RF、30%RF、60%RF
处理差异显著 , 且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 18.80%、
14.20%、6.99%, 平均提高 13.4%。可见, 生物炭与
化肥互作有效促进了大豆地上部植株对氮的吸收、
积累, 有利于提高大豆对肥料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
对促进大豆增产、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2.6.2 对磷吸收的影响 在苗期, 叶片磷含量表
现为 30%RF+C、60%RF+C处理高于 30%RF、60%RF
处理, 而 15%RF+C、45%RF+C处理则低于 15%RF、
45%RF处理, 但无显著差异。在开花期, 除 45%RF+
C处理外, 其他炭/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亦无显著差异。而到了结荚期, 炭/肥配施处理均高
于单施化肥处理 , 其中 15%RF+C、 30%RF+C、
60%RF+C 与 15%RF、30%RF、60%RF 处理差异显
著。至成熟期, 炭/肥配施处理亦均高于单施化肥处
理, 其中 15%RF+C与 15%RF处理差异显著。
总体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
对促进大豆苗期叶片的磷吸收没有影响, 但随着生
118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图 6 炭/肥互作对大豆单株氮积累的影响
Fig. 6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soybean nitrogen accumulation per plant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图 7 炭/肥互作对大豆不同时期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Fig. 7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phosphorus content of soybean leaf at different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育期推移, 对促进叶片磷吸收的作用逐渐显现, 并
呈稳定态势。而与常规施肥相比, 炭/肥配施处理的
叶片磷含量则有所降低, 作用不明显。
在苗期, 茎秆磷含量表现为炭/肥配施处理均高
于单施化肥处理 , 但无显著差异。在开花期 , 除
15%RF+C 处理外, 其余炭/肥配施处理均低于单施
化肥处理。而在结荚期,除 45%RF+C处理外, 其余
炭 /肥配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至成熟期 ,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19



图 8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不同时期茎秆磷含量的影响
Fig. 8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phosphorus content of soybean stem at different stages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45%RF+C、60%RF+C高于 45%RF、60%RF处理, 而
15%RF+C、30%RF+C 处理则低于 15%RF、30%RF
处理。
总体看, 与单施化肥相比, 炭/肥配施处理的茎
秆磷含量在苗期、结荚期有所提高, 而在开花期、成
熟期个别处理有所降低。与常规施肥相比, 炭/肥配施
处理则有所降低, 对促进茎秆磷吸收没有影响。
在成熟期 , 大豆地上部单株磷积累表现为
15%RF+C>30%RF+C>60%RF+C>RF>45%RF+C>1
5%RF>30%RF >45%RF>60%RF>CK (图 9), 炭/肥配
施处理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其中 , 15%RF+C、
30%RF+C、60%RF+C 与 15%RF、30%RF、60%RF
差异显著, 且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生物炭与化肥互作
对提高大豆单株磷素积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结构与理化特性, 施入土壤
后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
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 [1,4,6-10,14], 但有关生物炭与化
肥互作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表明 ,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株高、地上部植株干物质
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吸收、产量与品质等具
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效应的基础来源于生物炭独
特的结构及理化特性。首先, 生物炭具有孔隙结构
丰富、质轻、密度小等特性, 使其在施入土壤后可
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直接作用。生物炭的微孔丰富,
碳架结构清晰、明显、稳固[15], 因而可在土壤中起
到类似“海绵”的缓冲作用 , 使土壤总孔隙度提高 ,
质地趋于疏松, 通水、透气性增强, 土壤容重降低[16]。
这些良好的直接作用, 将有效改善土壤水、气、热
状况, 为作物生长尤其是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条件[17-18], 当生物炭与肥料共存时, 将有效增加根
系对水分、养分等的吸收利用, 这对满足大豆生长
初期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生物炭与化肥互
作对大豆生长前期的株高有一定提升效应, 且表现
配施肥量越大, 相对供给养分越多, 效应越大。但随
着大豆生育期推进, 尤其是由营养生长期转至生殖
生长期 , 作物对光合产物的分配重点由“源”转向
“库”, 生物炭与较高肥量(15%RF+C、30%RF+C、
45%RF+C)互作可能参与并调控了这一过程。根系所
吸收的养分及叶片光合产物, 更多被分配、输送用
于籽粒形成, 因而在大豆生长后期炭/肥配施处理的
株高有降低趋势;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 不仅可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 特别对土壤微
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活动和参与者——微生物, 产
120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图 9 炭/肥互作对大豆单株磷积累量的影响
Fig. 9 Interaction effects of biochar and fertilizer on the soybean plant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图柱上标不同的字母表示在 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Bars subscript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 among treatments.

生积极作用。生物炭的细小孔隙可为微生物生存繁
衍提供“庇护所”, 从而为它们的生长、活动等提供良
好的生存条件[19-21], 从而促使微生物数量、群落结
构及功能等发生改变, 同时也“催化”了土壤各种理
化反应进程。显然, 这些综合效应为促进大豆根系
吸收、养分合成与代谢、蛋白质形成等生理进程, 提
供了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基础。因而, 生物炭与肥
料配施各处理的光合生理功能明显提高, 特别在大
豆生育关键期(苗期、开花期),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处
理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同步提高, 利于加快光
合生理进程 , 积累更多光合产物 , 而在结荚期 , 表
现较低蒸腾速率与较高光合速率协同, 利于减少光
合产物消耗, 增加产物积累。生物炭与化肥互作使
大豆光合效率有效提升, 促进了植株光合产物的积
累与分配, 因而使大豆叶、茎干物重明显提高, 这在
大豆关键生育期都得到了体现。值得一提的是, 这
些促进效应不仅在大豆生长前期, 且在全生育期均
有不同程度体现, 表现出一定可持续性, 说明生物
炭与化肥互作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正向、可持
续效应。
另外, 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强吸附力,
在与肥料配施过程中可对肥料起到一定吸附和持留
作用。研究表明, 生物炭对氮、磷等养分离子有较
强的吸附能力[4-5]。因而,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可避免
氮、磷等养分流失, 增加对氮、磷等养分离子的持
留性能, 提升可利用肥料养分总量和适时供应强度,
从而为不同时期根系及地上部植株生长提供及时、
有效的养分供应。但从不同生育期的试验结果来看,
这种效应体现具有一定时间性。在作物生长初期 ,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叶片、茎秆的氮、磷吸收影响
不明显 , 这可能由于生物炭与肥料配施时间过短 ,
尚处于“松散式结合”状态, 生物炭对养分离子的吸
附过程、量级等受时间限制, 尚未发挥有效作用。
而土壤中有机-无机复合胶体、阳离子等, 亦可能与
生物炭对肥料养分产生竞争性吸附作用, 因而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其作用发挥。而从营养生长角度, 在
作物生长初期, 氮、磷吸收养分则可能被优先分配
用于根系形态建成 , 从而影响其他器官的养分吸
收。但随着生育期推进,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的叶片、
茎秆的氮、磷吸收逐步增强。这可能与随着时间延
长, 生物炭与肥料结合的“点、面”逐渐增多, 吸附、
持留“量级”增大, 使其吸附性能得以有效发挥。特别
是, 由于土壤生态环境改善使土壤微生物繁衍数量
及其活动功能增强, 可能促使生物炭与肥料呈相对
“紧密结合”状态, 因而增加了养分固持总量, 从而
提高了可利用养分总量, 促进了大豆养分吸收。此
外, 生物炭亦可能对土壤各种有机物质产生吸附而
发生“催化”反应, 形成新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有机酸
第 1期 张伟明等: 生物炭与化学肥料互作的大豆生物学效应 121


或腐殖酸类等物质, 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
体肥力, 促进作物养分吸收。但客观地说, 生物炭所
能吸附的范围、总量及其持留、释放性能是有一定
限度的。在特定时间和土壤环境条件下, 生物炭可
能存在“吸附饱和阈值”, 若在一定范围内过饱和则
可能出现土壤、根系等与其产生竞争性“吸附抑制”
作用。而不同处理所吸附的肥料养分量及其持留、
释放量, 也可能因土壤生态环境、时间等因素而各
异, 因而生物炭与化肥互作的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期
表现不同。在大豆生长初期, 较高肥量与生物炭互
作, 除被生物炭可吸附的饱和阈值范围内的肥量外,
仍可提供相对较多养分, 因此其对株高、茎叶干物
重、光合作用等的促进效应相对明显。但由于土壤
中氮、磷等元素存在相互作用, 根系对氮、磷亦有
选择性吸收效应, 以及不同时期大豆植株对氮、磷
养分的分配、转运数量和速率等, 使炭/肥互作不同
处理的叶、茎养分的吸收浓度不同。但随着生育期
推进, 生物炭所吸附养分可能有一定程度释放, 加
之作物对养分的消耗, 使其吸附的可利用养分总量
逐渐减少, 而同时低肥量所能提供的养分量也相对
较小。因此, 在植株养分积累与最终产量形成中, 较
高肥量与生物炭配施仍表现出较好的促进效应。
生物炭在炭、肥互作过程中起着主导调控作用,
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增加养分持留、减少流失, 增
强光合、养分吸收等生理功能, 使土壤整体供肥性
能有效提高, 为作物生长提供“适时、充足”的养分来
源, 从而促进了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养分吸收和生长
发育等, 也为最终产量和品质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具有较
好的增产提高品质效应。特别是在常规施肥量明显
减少(降低 15%、30%和 60%)条件下, 生物炭与肥料
配施仍优于常规施肥, 增产效果良好, 产投比明显
提高。而在品质上,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也优于单施
化肥和常规施肥。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产量与品质
所体现的“减量增效”作用, 可能来源于炭、肥互作优
化了土壤容重和水、气、热条件以及微生物等土壤
生态环境条件 , 特别是提升了土壤总体供肥水平 ,
为大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而, 促进了大豆
初期生长, 明显提高了大豆关键生育期光合作用能
力和叶、茎干物质积累, 增强了大豆生长中、后期
的氮、磷养分吸收能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充足的
养分供应, 高光效生产潜力, 协调的“源-库”物质
积累等, 促使大豆增产提高品质, 并体现良好的“减
量增效”作用。
产量构成因素中,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处理的单
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小区产量在两年
试验中逐年提高, 表现出一定可持续效应。这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 ,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或可能存在“累
积或叠加”效应, 且可能具有一定可持续性。生物炭
具有的多微孔碳架, 高度羧酸酯化和芳香化结构和
高 C量(60.6%), 使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机碳都更
具生物化学和热稳定性, 因而可能在土壤中长期存
在而发挥持续作用, 对促进作物低碳、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但生物炭与化肥互作的中、长期效
应及其“量-效”关系, “生物炭-土壤-肥料”的作
用过程、机制等等,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4 结论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可促进大豆生长发育, 提高
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增强植株氮、磷养分吸收; 生物
炭与化肥互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提高品质效应, 优于
单施化肥。在常规施肥量减少 15%基础上增施生物
炭(150 kg hm–2)的产量最高;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
减少化肥投入, 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具有重要
意义和现实价值; 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可应用于大豆
生产, 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References
[1] 闫湘, 金继运, 何萍, 梁鸣早.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 450–459
Yan X, Jin J Y, He P, Liang M Z.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f increasing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Sci Agric Sin, 2008, 41:
450–4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全为民, 严力蛟.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
防治措施. 生态学报, 2002, 22: 291–299
Quan W M, Yan L J.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
lution on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its control measure.
Acta Ecol Sin, 2002, 22: 291–2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3] Antal M J, Gronli M. The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arcoal
production. Industr Engin Chem, 2003, 42: 1619–1640
[4] Mizuta K, Matsumoto T, Hatate Y, Nishihara K, Nakanishi T.
Removal of nitrate-nitrogen from drinking water using bamboo
powder charcoal. Bioresourc Technol, 2004, 95: 255–257
[5] Steiner C, Teixeira W G, Lehmann J, Nehls T, Macêdo J L V,
BlumW E H, Zech W. Long term effects of manure, charcoal, and
mineral: fertilization on crop production and fertility on a highly
weathered central Amazonian upland soil. Plant Soil, 2007, 291:
275–290
[6] Novak J M, Busscher W J, Laird D L, Ahmedna M W, Don W,
Niandou M A S. Impact of biochar amendment on fertility of a
southeastern coastal plain soil. Soil Sci, 2009, 174: 105–112
122 作 物 学 报 第 41卷

[7] Oguntunde P G, Abiodun B J, Ajayi A E. Effects of charcoal pro-
duction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ghana. J Plant Nutr Soil Sci,
2008, 171: 591–596
[8] Kleiner K. The bright prospect of biochar. Nat Rep Clim Change,
2009, 3(6): 72–74
[9] Liu X Y, Zhang A F, Ji C Y, Joseph S, Bian R J, Li L Q, Pan G X,
Paz-Ferreiro J. Biochar’s effect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the de-
pendence o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 meta-analysis of literature
data. Plant Soil, 2013, 373: 583–594
[10] Partey S T, Preziosi R F, Robson G D. Short-term interactive ef-
fects of biochar, green manure,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properties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Agric Res,
2014, 3: 128–136
[11] Lehmann J. A handful of carbon. Nature, 2007, 447: 143–144
[1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pp
39–264
Bao S D. The 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 Bei-
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0. pp 39–264 (in Chinese)
[13] 邱丽娟, 常汝镇.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Qiu L J, Chang R Z. Descriptors and Data Standard for Soybean.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6 (in Chinese)
[14] Zhao X, Wang J W, Wang S Q, Xing G X. Successive straw bio-
char application as a strategy to sequester carbon and improve
fertility: a pot experiment with two rice/wheat rotations in paddy
soil. Plant Soil, 2014, 378: 279–294
[15] 陈温福, 张伟明, 孟军. 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 中国农
业科学, 2013, 46: 3324–3333
Chen W F, Zhang W M, Meng J.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re-
search of biochar utilization in agriculture. Sci Agric Sin, 2013,
46: 3324–333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 Bapat H, Manahan S E, Larsen D W. An activated carbon product
prepared from milo (Sorghum vulgare) grain for use in hazardous
waste gasification by chemchar cocurrent flow gasification.
Chemosphere, 1999, 39: 23–32
[17] Blackwell P, Krull E, Butler G, Herbert A, Solaiman Z. Effect of
banded biochar on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and fertilizer use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an agronomic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Aust J Soil Res, 2010, 48: 531–545
[18] 张伟明, 孟军, 王嘉宇, 范淑秀, 陈温福. 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
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3, 39: 1445–1451
Zhang W M, Meng J, Wang J Y, Fan S X, Chen W F. Effect of
biochar on roo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in rice. Act Agron Sin, 2013, 39: 1445–1451 (in Chi-
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Kim J S, Sparovek G, Longo R M, De Melo W J, Crowley D.
Bacterial diversity of terra preta and pristine forest soil from the
Western Amazon. Soil Biol Biochem, 2007, 39: 684–690
[20] Rondon M, Lehmann, J, Ramírez J, Hurtado M. Biological nitro-
gen fixation by common beans (Phaseolus vulgaris L.) increases
with biochar additions. Biol Fert Soils, 2007, 43: 699–708
[21] Warnock D D, Lehmann J, Kuyper T W, Rillig M C. Mycorrhizal
responses to biochar in soil concepts and mechanisms. Plant Soil,
2007, 300: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