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INDUCTION OF ADVENTITIOUS BUD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RICE SHANGNONG HEINUO

水稻上农黑糯07不定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0 +1 2 , 3/ . 4 + 5/ . 67 / 0 8 79 7 / −: 3
水稻上农黑糯 ; 不定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
李 瑶‘ 郭文俊‘ 倪德祥& 潘重光# 沈大棱‘
∀ 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 , & 复旦大学环境资源系 上海 & 。。) # #∃
∀ # 卜海农学院 <海 & ;   ;  ∃
提 要 水稻 ∀= −> ?/ 9/ 50 ≅/ ∃上农黑糯 ; 种子经激素 & , ) 一Α 和 Β Χ 诱导 , 得到愈伤组织 , 改
用 ΔΕ Ε 和 Φ 一 4Ε , 并经反复筛选 , 得到再生频率极高的不定芽无性繁殖系 。 不定芽最快可以每
月 ∋ 倍的速度繁殖 , 是研究水稻性质 , 制备水稻人工种子和水稻基因工程的好材料 。经石蜡切
片观察 , 证明水稻再生植株的形态发生是通过不定芽的途径 。 从这些再生植株中筛选到一些
变异品系 。
关键词 水稻 , 不定芽 , 石蜡切片 , 形态发生
目前 , 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 已有很多报道 , 但大多是利用胚性愈伤组织通过体细胞
胚方式再生的 。水稻组织培养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周期长 , 愈伤组织随着继代时间的增长而
再 生频率降低 , 以至后来难以再生 。 这样给水稻基因工程中得到转基 因植株带来困难 。
  ∋  年 , 秦瑞珍等第  次报道水稻通过不定芽再生植株〔” , 大大提高了再生植株频率及
速度 。 作者又以上海特种稻上农黑糯为材料 , 经反复筛选 , 得到再生频率极高的水稻不定
芽无性繁殖系 。
 材料与方法
上农黑糯 ; ∀简称 “ ; ” ∃的种子 , 剥去颖壳 , 用 & 拌Γ Η Ι < ϑ , ) 一Α 溶液浸泡过夜 , 用洗涤
精和 自来水反复冲洗 。 然后用 。Κ Λ的异汞灭菌 ! 一 &; Ι 6. , 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 , 将米
粒接种在 Μ Ν Ο & 拼Γ Η Ι < ϑ , ) 一Α Ο ; Κ ! 拌Γ Η Ι < Β Χ 诱导培养基上 , 于 &! ‘Π 黑暗培养 。 待胚
长出愈伤组 织后 , 切除胚乳和幼芽 , 将愈伤组织移至 Μ Ν Ο  拌Γ Η Ι < ΔΕ Ε Ο ; Κ ! 拜Γ Η Ι <
Φ 一4Ε 分化培养基 上 , 分化 出绿苗 。  个 月后 , 将绿苗的顶端切除 , 置于 Μ Ν Ο # 拌Γ Η Ι <
Φ 一4Ε Ο ; Κ & 拜Γ Η Ι < Θ Ε Ε 苗增殖培养基上 , 待苗长高后仍切除顶部 。 如此反复继代 , ϑ /
后 , 筛选到不定芽 。
将得到的小不定芽用不同的激素处理 , 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法进行石蜡切片〔&〕 。
收稿 日 %   Φ 一; 一& , 修回日 %   Φ 一 ; 一  。 第一作者 % 女 , #& 岁 , 副教授 ∀博士 ∃ 。
Κ 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第 # 期 李瑶等 % 水稻上农黑糯 ; 不定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 实验结果
& Κ  上农黑糯 ; 不定芽的诱导及形态发生
上农黑糯 ; 的种子在含 & , ) 一Α 及 Β Χ 的培养基上 , ϑ Ρ 后开始露出胚芽 ,  周后 , 从
胚芽基部开始膨大 , 切除胚芽后 , 继续培养 , &! Ρ 后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图版 Δ %  ∃ 。
当用 Φ 一4Ε 和 ΔΕ Ε 代替 & , ) 一Α 和 Β Χ , # ; Ρ 后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苗 , 其分化频率
仅 & Λ 。 将绿苗的顶端切除 , 转移到 Μ Ν Ο # 陀 Η Ι < Φ一4 Ε Ο ; Κ & 拜Γ Η Ι < Θ Ε Ε 培养基上继
代培养 , 开始只有绿苗的基部长出少量 的侧芽 , 经过反复继代 , 0 / 后筛选到一丛繁殖快 、
再生频率极高的不定芽丛 ∀图版 Δ % Φ ∃ 。 当芽丛转入新的分化培养基一周后 , 在芽的四周长
出许多白色 、形似愈伤组织的透明突起 Σ这些突起很快变绿 , 成为新的不定芽丛 。经石蜡切
片观察 , 发现在带芽的愈伤组织切片上 , 有明显外起源的不同大小不定芽 ∀图版 Δ % & , # ∃ Σ
局部切面上见到正在旺盛分裂的分生细胞团 , 也有进行组织分化的鸟巢状的维管结节 ∀图
版 Δ % ) , ! ∃ Σ芽体与愈伤组织结合很紧密 , 苗端维管系统的分化呈平行状 , 叶原基间隔分
化 。 这些特点充分表明芽体的形成是通过不定芽途径的 。
为了掌握 “; ”不定芽的最佳生长条件 , 分别用不 同的激素组合和不同激素浓度培养
“ ; ”不定芽 , 其激素配比如表  。
表  培养不定芽的激素配比
Χ / Τ 07  Χ 37 Υ − + Υ + − 5 6+ . + 1 Υ 3 >5 + 3+ −−. + . 7 6. 7 , 05 , − 6. Γ / Ρ ≅ 7 . 5 656+ , 9 Τ , Ρ 9 ∀“Γ Η Ι < ∃
激 素 培养基编号 Θ + Κ + 1 Ι 7 Ρ 6, Ι
ς3> 5 + 3+ − Ι + . 7  & # ) ! Φ ∋   ;   &
Θ Ε Ε ; ; Κ  ; Κ & ; Κ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一 一
Φ一4 Ε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 Κ ; 一 # Κ ; # Κ ;
ΒΧ琳Δ4Ε
表 & 不同激素处理后的不定芽数 、根数和鲜重
Χ / Τ 07 & Χ 37 . , Ι Τ 7 − + 1 / Ρ ≅ 7 . 565 6+ , 9 Τ, Ρ 9
. , Ι Τ7 − + 1 − + + 5 9 / . Ρ 1− 7 9 3 Ω 7 6Γ 3 5 / 157 −
5 − 7 / 5Ι 7 . 5 + 1 Ρ 6117 − 7 . 5 ς3> 5 + 3 + −Ι + . 7
培养基编号
Θ + Κ + 1
Ι 7 Ρ 6, Ι
鲜重 ∀Γ ∃Ξ − 7 90飞
Ω 7 6Γ 06 5
不定芽数
Θ , . 6Τ 7 − + 1
/ Ρ ≅ 7 . 5 65 6+ , 9
Τ , Ρ 9
根数
Θ , . 飞Τ 7 −
+ 1 − + + 5 9
将约 ; Κ   的“ ; ”不定芽丛 ∀约 # ( )
个不定芽∃接入以上培养基中 , 每种处理接
&; 个左右样品 , 培养 &! Ρ 后统计其鲜重 、
不定芽数和根数 , 并计算统计结果的平均
值 ,详见表 & 。
数据中鲜重和芽数并不按比例增减 ,
这是因为在不同培养基中芽生长的大小不
同而造成 , 其中芽数是衡量培养条件的第
一标准 。 在这十几种处理中 , 每 &! Ρ 鲜重
最多增加 倍左右 , 芽数最多增加 ∋ 倍 。因
此“ ; ”不定芽繁殖很快 , 再生频率极高 。
从以上结果可看出 , 当 Φ一4 Ε 浓度为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拼Γ Η Ι <时 ∀第 一 ! 组 ∃ , 不定芽增殖的量随 Θ Ε Ε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Θ Ε Ε 浓度从 。(
; Κ ! 拜Γ Η Ι < ∃ Σ当 Θ Ε Ε 浓度增加到  拌Γ Η Ι < 时 , 新芽增殖的数目稍有减少 , 但芽长大 , 因
此 鲜重最大 。 总 的说来 , 第 ) 组不定芽繁殖最好 ∀图版 Δ %  ∃ , 即 Θ Ε Ε 的最适浓度为
; Κ ! 拌Γ Η Ι < 。 当 Θ Ε Ε 浓度为 ; Κ & 拜Γ Η Ι < ∀第 # , Φ (  组 ∃ , Φ一4Ε 浓度为 。时 , 不定芽长出
根 , 而芽的死亡率最高 Σ随着 Φ一4 Ε 浓度的升高 ∀从 。( ! 陀 Η Ι < ∃ , 芽数和鲜重都逐渐增
加 , 但不如 Θ Ε Ε 的浓度影响大 Σ而且当 Φ 一4Ε 浓度增至 ! 拌Γ Η Ι < 时 , 继代次数增多会导
致不定芽增殖变慢 , Φ一4 Ε 的最适浓度为 # 拌Γ Η Ι < 。 当改用其他激素分别代替 Φ一4 Ε 和
Θ Ε Ε 时 ∀第 ; ( & 组 ∃ , 不定芽繁殖情况都不如 Φ 一4 Ε 和 Θ Ε Ε Σ但 Β Χ 和 Θ Ε Ε 的激素组
合使不定芽长出很好的根 , 芽长高成苗 ∀图版 Δ % ∃ 。
因此用 Μ9 Ο # 拼Γ Η Ι < Φ 一4Ε Ο ; Κ ! 拜Γ Η Ι < Θ Ε Ε 长期稳定保存繁殖不定芽 , 用 Μ Ν Ο
 拼Γ Η Ι < Β Χ Ο ; Κ ) 拌Γ Η Ι < Θ Ε Ε 使芽长成苗并移栽到大 田 。
& Κ & 上农黑糯 ; 不定芽的变异
不定芽在继代培养基中繁殖 ϑ / 后 , 将芽移入 ΜΝ Ο  拌Γ加< Β Χ Ο 。Κ ) 陀 Η Ι < Θ Ε Ε
中 。 & ! Ρ 后将长出根的成熟苗移栽到大 田里 , 待结实后 , 记录其变异情况 。 衡量变异的指
标分别有株高 、穗长 、每穗粒数 、颖壳颜色 、米色 、千粒重等 。 从 &! 棵植株中发现了 ∋ 棵变
异株 , 结果如表 # 。
表 # 上农黑摇 ; 不定芽植株后代性状
Χ / Τ 07 # Χ 3 7 Υ 37 . + 5> Υ 7 + 1 Υ 0/ . 5 + 119 Υ −6. Γ 9 1− + Ι Ν 3 / . Γ . + . Γ Ψ 7 6. , + ;
株系 株高 ∀7 Ι ∃ 穗长∀士 Ν ∃ ∀7Ι ∃
Θ + Κ + 1 9 5− / 6. Ψ 7 6Γ 35 + 1 9 5− / 6. < 7 . Γ 53 + 1 7 / −
每穗粒数 ∀士 9∃Ζ − /6. . , Ι Τ 7 −
ς7 − 7 / −
颖壳颜色Ζ 0, Ι 7 7 + 0+ − 米Ζ − / 6. 鸟+− 千粒重∀Γ∃2 7 6Γ 3 5 Υ7 −53 + , 9 / . Ρ Γ − /6. 9
弓Ρ月任支月性幼∗八Γ一[,,自一 乙!∀#曰∃%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 / . 0 ( % / − 1 黑色无芒
(− / , . 0 − / ) ( 1 − )% / % 0 − . / ) 1 黑色无芒
(∗ / ) % 0 ( / + % 1 −  ( / & 0 ∗ % / % 1 浅黑无芒
() / . % 0 − / , % 1 ( % . / & 0 − , / ) 1 浅黑无芒
( ∗ / , & 0 − / & ( 1 − && / , 0 ) ( / ∗ 1 黄色无芒
( ( / ( & 0 − / + % 1 −+ ) /  0 ) ) /  1 浅黑有芒
− / . ( 0 − / + ∗ 1  . / , 0 − . / + 1 浅黄有芒
( ( / , % 0 − / ∗ . 1 −( ( / . 0 − + / ( 1 浅黑有芒
有少量谷粒 , 但没有灌浆 , 呈空稻粒状态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白色
黑色
白色
黑色
实验中观察到 , 不定芽中存在大量的变异 , 随机移栽的 (+ 棵苗中就有 . 棵变异 , 其变
异 比例高达 (. 2 , 明显高于 自然条件下的变异 比例 3其 中有好的变异 , 但也有不好的变
异 , 如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或减少 , 米色改变等 。 通过筛选 , 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性状 , 如
高产或高质量品系 。 这些变异株还需进一步选育 。
) 讨论
目前 , 有关水稻组织培养及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途径大 多是通过体细胞胚再生
植株 , 其再生频率不高 3而且胚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 不利
于长期保存 。水稻组织培养的重要 目的之一就是建立外源基因的转化系统 , 而 目前水稻转
第 # 期 李瑶等 % 水稻上农黑孺 ; 不定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化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是原生质体直接转化法 。 ϑ 3 / . Γ 等报道每  ∴ 0护 个原生质体再生 
棵苗〔# , , 即便有很高的转化频率 , 也需培养 ; 倍这个数目的原生质体 , 才能得到  棵转化
植株 。
为了克服水稻组织培养中再生植株的困难 , 提高再生频率 , 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水稻基
因工程 , 我们探索用不定芽无性繁殖系再生水稻植株 。 关于水稻不定芽的报道极少 , 秦瑞
珍等第  次报道从水稻花粉中得到了不定芽 ∋ & ; # 无性繁殖系〔, 〕。 ∋ & ; # 来源于花粉的
组织培养 , 我们检测了其不定芽的倍性 , 发现部分芽是单倍体 , 部分是二倍体 。从我们的实
验结果看 , ∋ & ; # 不定芽的可育性不高 。
上农黑糯是从贵州省农家种惠水黑糯经 ! 年系统选择并于    ; 年定形的新品种 。为
了得到一个新的不定芽系统 , 经 & 年的筛选得到上农黑糯不定芽 。 它能以每月 ∋ ( ; 倍的
速度繁殖 , 稳定保存 Σ当在 Μ Ν Ο Β Χ Ο Θ Ε Ε 培养基 中 , 芽迅速长大 , 并长出根 。 上农黑糯
不定芽与 ∋ & ; # 不定芽相比 , 前者的同步性远远好于后者 , 而且可育性也比后者强得多 。
因此上农黑糯 ; 不定芽是一个很好的转化受体系统 。
“ ; ”不定芽不仅可 以作 为转化的受体系统 , 还可 以用来筛选新的水稻 品系 。 因为
“ ; ”不定芽和其他水稻培养细胞一样 , 其再生植株中存在广泛的变异 , 组织培养本身就是
一种最方便的遗传育种手段 。 体细胞变异的机制还不清楚 , 有人试图将遗传变化与染色
体异常联系起来 , 但还不成功 。 可能与 Α Θ Ε 扩增 , 基因失活 、重组和转座子作用有关 。
水稻组织培养中通常观察到的变异包括分孽数 、植株高度 、叶长 、穗长 、繁殖率和种子
数目等 。 如 = + . 。 等报道了水稻花粉培养中普遍发生的变异 、白化和多倍体〔)〕。 原生质体
培养再生植株中也普遍存在变异 , 如更多的分孽 , 更多的穗 , 还发现再生植株中出现二倍
体 , 四倍体及非整倍体 〔! 〕。
组织培养中的变异还与培养的时间长短有关 。Ν/ 07 3 等研究了台北 #;  悬浮细胞中线
粒体 Α Θ Ε 中的变异〔的 , 发现培养  个月时没有显著变异 , 但培养 #; 个月后出现差异 。
Μ , . 7− 等用 8 Ξ< ς 分 析 从水 稻愈 伤组 织 , 细胞 悬 浮液和 原 生质体的再 生植 株的核
Α Θ Ε 〔 , , 发现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中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 8 Ξ < ς 变异显著增加 Σ两倍的培
养时间造成 8 Ξ< ς 四倍的变化 。 在“ ; ”不定芽中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变异也越多 。 表 #
中的数据是从培养 & 年不定芽的再生苗中筛选出来的变异 , 但大部分的苗仍然为正常苗 。
这些变异虽然为水稻育种提供 了潜在的途径 , 但当运用于基因工程中时 , 又希望减少变
异 , 以得到稳定的转化植株 ,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秦瑞珍 Κ 长时期保持高频率再生能力的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无性系的建立 Κ 植物学报 ,   ∋ , #  ∀  ∃ % ∋ #; ( ∋ #)
曾小鲁主编 Κ 实用生物学制片技术 Κ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Κ ∋ 一 #
Μ , 007 − ] , 4 − + Ω . ς Χ Ψ , Ψ / − 5 ⊥ 7 ! − − / 0Κ Α Θ Ε ≅ / − 6/ 56+ . 6. 5 69 9 , 7 7 , 05, − 7 一 Ρ 7 − 6≅ 7 Ρ − 67 7 Υ 0/ . 5 9 Κ 了,0 − + − 月ςςΔ Ζ 7 , % − 5 ,
   ; , ∋ ; % Φ #一 Φ 
∀∃Γ , − / Ψ , Β > + ? , ⊥ / ∗ , Ψ / > / 93 6 _ + − / 0 Κ Ξ 67 0Ρ Υ7 − 1+ − . 6/ . 7 7 / . Ρ 7> 5 +0+ Γ > + 1 Υ − + 5 + Υ 0/ 9 5 Ρ 7 − 6≅ 7 Ρ − 67 7 ∀=卿? / 9/ 50≅ / ∃ %
36Γ 3 > 67 0Ρ / . Ρ 0+ Ω Ρ 7 Γ − 7 7 + 1 ≅ / − 6/ 56+ . + 1 1+ , − [/ Υ + . 67 / 7 , 056≅ / − 9 Κ ,3 7 + − 月ς Δ Ζ 7 , % 7 − ,  ∋ , ) % Φ ;一 16 Φ
∀∃+ . + Β Κ 8 67 7 Τ − 7 7 Ρ 6. Γ 53 − + , Γ 3 5 69 9 , 7 7 , 05 , −7 Κ Δ. % ϑ / ⊥ − 6 Ε Ψ 7 Ρ Κ ς 0/ . − 4 −7 7 Ρ 6. Γ / . Ρ Ζ 7 . 7 5 67 ] . Γ 6. 7 7 − 6. Γ Κ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Μ / 0/ > 9 6/ % Ν Ε 4 8 Ε ∀∃ ,   ∋ ∋ Κ &  一 & # 
Ν/ 073 Θ Μ , Ζ , Υ 5/ Ψ Ν , Ξ6. 73 8 ς 7 5 / 0 Κ Ν 5 / Τ 6065> + 1 Ι 65 + 73+ . Ρ − 6/0 Α Θ Ε 6. 5 69 9 , 7 一 7 , 05 , − 7 Ρ 7 7 009 + 1 − 67 7 Κ 了,人£。 − 月ςςΔ
Ζ 扮此 7 − ,    ; ,  % # )& 一# ) Φ
? 3/ . Γ Ω , 2 , 8 Κ ] 1167 67 . 5 − 7 Γ 7 . 7 − / 5 6+ . + 1 5− / . 9 Γ 7 . 67 Υ 0/ . 5 9 1−+ Ι − 67 7 Υ −+ 5+ Υ 0/ 9 5 9 / . Ρ 7 + − − 7 7 5 0> − 7 Γ , 0/ 5 7 Ρ 7 ∴ Υ− 7 9 ⎯
9 6+ . + 1 53 7 1+ − 7 6Γ . Γ 7 . 7 6. Υ 0/ . 5 9 Κ ’3+ − ΕςςΔ Ζ7 , % 7 5 ,  ∋ ∋ , Φ % ∋ # ! ( ∋ ) ;
Χ Ψ ] ΔΘ Α α Π Χ Δ= Θ = Ξ Ε Α β ] Θ Χ ΔΧ Δ= α Ν 4 α Α Ν
Ε Θ Α ς < Ε Θ Χ 8 ] Ζ ] Θ ] 8 Ε Χ Δ= Θ = Ξ 8 ΔΠ ]
ΝΨ Ε Θ Ζ Θ = Θ Ζ Ψ ] ΔΘ α =
< 6 _ / + Ζ , + 2 7 . [, . ’ Θ 6 Α 7 ∴ 6/ . Γ , ς/ . Π 3+ . Γ Γ , / . Γ # Ν 37 . Α / 07 . Γ ’
∀ Δ + 95 65 , 57 可 Ζ 7” 7 − 6: 9 , Ξ , Ρ / , % α , %Δ≅7 −9 65> Ν3 / . Γ 3 / 6 & ; ; ) # # ∃
∀ & Α7 Υ/ − 5Ι7 . 5 + 1 ] . ≅ 6− + Ι 7 . 5/ 0 8 7 9 + , − 7 7 9 4 6+ 0+ Γ > , Ξ , Ρ / . α . 6≅ 7 − 9 65 > Ν3/ . Γ 3/ 6 & ; ; ) # # ∃
∀# Ν 3 / , % Γ 3 / 6 Ε Γ − 67 , 6− , + Π= 00巴Γ 7 Ν 3/ . Γ 3 /6 & ;   ;  ∃
Ε Τ 95− / 7 5 Χ 3 7 9 7 7 Ρ 9 + 1 − 67 7 ∀=即? / 9 / 5 6≅ / ∃ Ν 3/ . Γ . + . Γ Ψ 7 6. , + / − 7 6. Ρ , 7 7 Ρ 5+ 1+ − Ι 7 / 006
Τ> Μ Ν Ι 7 Ρ 6, Ι 9 , ς Υ 07 Ι 7 . 5 7 Ρ Ω 653 ϑ , ) 一Α / . Ρ Β Χ Κ Ψ 6Γ 3 1− 7 χ , 7 . 7 7 + 1 − 7 Γ 7 . 7 − / 57 Ρ ς0/ . 5 9
/ − 7 Γ + 5 1− + Ι 537 7 / 006 Τ> , 9 6. Γ Υ 3 >5 + 3+ − Ι + . 7 ΔΕ Ε / . Ρ Φ 一4Ε / 15 7 − Ι / . > 5 6Ι 7 9 + 1 9 , Τ7 , 0⎯
5, − 7 Κ Χ 37 9 Υ 7 7 Ρ + 1 − 7 Γ 7 . 7 − / 5 6+ . 7 / . − 7 / 7 3 5+ ∋ 5 6Ι 7 9 Υ 7 − Ι + . 53 Κ Χ 369 ! / . 6Ρ 7 /0 Ι / 5 7 − 6⎯
/ 0 1+ − − 67 7 Τ / 9 67 − 7 9 7 / − 7 3 / . Ρ Τ 6+ 57 73 . + 0+ Γ > Κ ς / − / 116. 9 7 7 5 6+ . + Τ 9 7 − ≅ / 56+ . 7 + . 16− Ι 9 53 / 5
53 7 − 7 Γ 7 . 7 − / 5 6+ . ! 53 − + , Γ 3 537 Υ / 53 + 1 / Ρ ≅ 7 . 5 65 6+ , 9 Τ , Ρ 9 Κ 2 7 / 09 + 9 7 07 7 −7 Ρ 9 + Ι 7 ≅ / − 6⎯
/ . 5 9 1− + Ι 53 7 − 7 Γ 7 . 7 − / 5 6+ . ς0/ . 59 Κ
Β 7 > Ω + − Ρ 9 8 67 7 , Ε Ρ ≅ 7 . 5 65 6+ , 9 Τ , Ρ 9 , ς/ − / 116. 9 7 7 56+ . , Μ + − Υ 3+ Γ 7 . 7 9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