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Wheat Cultivars in Mid-Shaanxi Area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全 文 :第26卷 第3期 作 物 学 报 V ol. 26KN o. 3
2000 年5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M ayK2000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X
许为钢1 胡 琳1 吴兆苏2 盖钧镒2
;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K河南郑州K450002M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K江苏南京K210095G
提 要 对陕西关中地区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L 结果表明K在现
代栽培技术条件下K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1倍; 95% GK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
23. 1% 和58. 4% K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千粒重增加K在90年代则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较
大幅度增加K单位面积穗数相对稳定L 现代矮秆品种产量结构的分析表明K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在注
意群体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关系上着重提高穗粒数L 还对625~ 650 kg ö 667 m 2的产量结构进
行了优化K并对目前该地区所育成的部分大穗品种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L
关键词 小麦M遗传改良M产量M产量结构M关中地区
Studies on Genetic Improvemen t of Y ield and Y ield Componen ts of
W hea t Cultivars in M id-Shaanx i Area
XU W ei2Gang1 HU L in1 WU Zhao2Su2 GA I Jun2Yi2
@1 H enan A cad em y of A g ricultural S ciencesYZ hengzhouY450002[ 2N anj ing A 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YN anj ingY210095S
Abstract T he p resen t study w as aim ed at studying the genetic imp rovem en t 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 ts of w heat cultivars grow n in M id2Shaanx i area over last 60 years. 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re w ere two tim es ; 95% Gof increase of yield fo r new cultivars in comparison w ith the
landraces under the curren t culture techn iques. T he biom ass w as increased by 23. 1% and the
harvest index increased from 0. 272 to 0. 429 w hen imp roved cultivars compared w ith the lan2
draces. T he m ain changes of yield componen ts w ere increase of thousand kernel w eigh t befo re
1990 s and increase of thousand kernel w eigh t and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at sam e tim e in
1990 s. T he num ber of sp ikes in un it area almost unchanged. T he yield componen ts of modern
dw arf cultivars w ere analyzedKw h ich show ed that the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should be in2
creased on the basis of coo rdinating yield componen ts to increase yield in future. T he yield com 2
ponen ts w ere also op tim ized fo r 625~ 650 kg and the yield componen ts of big sp ike cultivars in
th is area w ere analyzed.
Key words W heatMGenetic imp rovem en tMYieldMYield componen tMM id2Shaanx i area
研究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展及其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是小麦品种产量
育种的一项基础工作K为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者所高度重视[ 1~ 6 ]L 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
的主要产区之一K该地区60多年来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使小麦产量水平不断提高K建国以来
较大规模的品种更换已进行了5次L 本文对关中地区这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的
X 本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经费资助L
收稿日期P 1998203226K接收日期P 1999202227

遗传改良作一分析L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21个K其包括品种演变的代表品种9个P 蚂蚱麦; 地方种G、碧蚂1号、丰产3
号、矮丰3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881、西农1376、陕160K覆盖40~ 90年代关中地区的5次
品种更换L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关中地区曾种植过的矮秆丰产品种7个P 陕7859、小偃107、
豫麦13、83S502、豫麦29、西农88、90; 9G4L 90年代关中地区育成的大穗品种5个P N C332、
93F4301、陕167、84; 加G79、分33K这些大穗品种虽然未大面积生产利用K但体现了目前的一
种育种倾向L
1. 2 田间试验
1994~ 1996年两个年度的田间试验在西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K试验地中壤土质K每
667 m 2施底肥油渣30 kgK尿素20 kgK过磷酸钙30 kgK冬季结合灌溉追施尿素8 kgK磷酸二氢
钾4 kgL 1994年和1995年均为10月3日播种K随机区组设计K小区面积6. 67 m 2K行长3. 33 m K
行距0. 25 m K8行区K播量12万粒 ö 667 m 2K6个重复K其中3个重复作为产量测定区K3个重复
作为样品采集区L 试验期间适时用药剂防病防虫K并对高秆及易倒伏材料搭架防倒L
1. 3 结果与方法
在测产区中K收获前调查各小区群体穗数K成熟收获时除去小区两端行头各0. 33 m 及小
区边行K然后收获脱粒计产L 在采样区中K按各材料的成熟期每小区取样20株K测定穗粒重、
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指数K群体生物学产量由每小区0. 5 m 2的样品烘干测定L 对测定数据
采用 SA S6. 03软件包进行相应的联合方差分析、单一自由度比较和通径分析L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改良
对两年的籽粒产量、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收获指数及群体生物学产量的
测定数据进行两年一点的联合方差分析L 结果表明; 联合方差分析表略GK这7个性状的试验
误差均较小K变异系数为3. 21%~ 6. 40% K试验精确度较高K7个性状在品种间存在着极显著
的差异K虽然气候条件对部分性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K但在两年试验中品种间的变化规律极
其相近K因而以两年试验资料的平均值进行分析L
历次品种更换中代表品种两年试验资料的平均值列于表1K以地方品种蚂蚱麦为基准所
计算的各性状遗传改良进度列于表2L
籽粒产量由地方品种蚂蚱麦到第五次品种更换呈上升趋势K按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改良史
60年计算K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1. 58% L 单一自由度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略G表明K第一、
二次品种更换和第五次品种更换产量上升幅度较大K达到差异显著水平K特别是第五次品种
更换K其较前一轮品种平均增产106. 1 kg ö 667 m 2L
群体穗数除第三次品种更换时矮丰3号较地方品种蚂蚱麦增加49. 8% K而其它四次品种
更换中群体穗数变化甚小L
穗粒重在品种更换过程中K除第三次品种更换时多穗型品种矮丰3号较前一轮明显降低
以外K其它四次品种更换均有所增加K单一自由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二、四、五次品种更换
3533期        许为钢等P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表1 历次品种更换中代表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
Table 1 Y ields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var ieties released in var ious per iods
品 名
V ariety
品种更换
次序; 时间G
O rder; tim eG
of variety
substitution
籽粒产量
Grain
yield
; kg ö 667 m 2G
穗数
No. of sp ike
; 100002head
ö 667 m 2G
穗粒重
Grain w t.
per sp ike
; gG
穗粒数
Grain no.
per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gG
生物学
产量
Yield of
biom ass
; kg ö 667 m 2G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蚂蚱麦M azham ai 0 ; 40sG 235. 1 39. 6 0. 60 26. 1 22. 9 866. 3 0. 272
碧蚂1号 B im a 1 1 ; 50sG 272. 6 41. 7 0. 65 22. 9 28. 4 905. 4 0. 301
丰产3号 Fengchan 3 2 ; 60sG 330. 3 42. 1 0. 79 24. 2 32. 7 948. 4 0. 349
矮丰3号 A ifeng 3 3 ; 70sG 340. 1 59. 2 0. 58 23. 6 24. 4 928. 2 0. 367
小偃6号 Xiaoyan 6 4 ; 80sG 352. 1 41. 0 0. 86 24. 0 35. 8 966. 0 0. 354
陕 229 Shaan 229 5 ; 90sG 419. 4 44. 3 0. 95 30. 1 31. 5 1004. 3 0. 417
西农 881 Xinong 881 5 ; 90sG 454. 1 44. 5 1. 02 26. 7 38. 4 1110. 9 0. 409
西农1376 Xinong 1376 5 ; 90sG 488. 6 35. 0 1. 39 34. 4 40. 3 1052. 7 0. 461
陕 160 Shaan 160 5 ; 90sG 470. 8 35. 7 1. 32 36. 3 36. 4 1097. 6 0. 429
表2 历次品种更换中代表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度; % G
Table 2 Improvement progress of y ields and yield components at var ious per iods; % G
品种更换次序; 时间G
O rder ; tim eGof
variety substitution
籽粒产量
Grain
yield
穗数
No. of sp ike
穗粒重
Grain w t.
per sp ike
穗粒数
Grain no.
per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生物学产量
Yield of
biom ass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1 ; 50sG 16. 0 5. 3 8. 2 - 12. 1 16. 5 4. 9 11. 0
2 ; 60sG 40. 5 6. 3 33. 4 - 7. 1 43. 1 9. 2 28. 4
3 ; 70sG 44. 7 49. 8 - 2. 7 - 9. 2 6. 8 6. 2 23. 0
4 ; 80sG 49. 8 3. 5 44. 3 - 2. 9 56. 6 11. 5 30. 4
5 ; 90sG 95. 0 0. 7 90. 6 22. 5 60. 4 23. 1 58. 4
60年平均 A verage of 60 years 1. 58 0. 01 1. 51 0. 37 1. 01 0. 38 0. 97
中穗粒重显著增加K60年代品种更换的穗粒重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1. 51% L
穗粒数在前四次品种更换中均低于密穗型地方品种蚂蚱麦K直到第5次品种更换时才出
现较大幅度的增加K平均值达到31. 9粒K比地方品种蚂蚱麦增加22. 5% L
千粒重在第一、二、四、五次品种更换中分别比地方品种蚂蚱麦增加16. 5%、43. 1%、
56. 6% 和60. 4% K第五次品种更换中的平均值达到36. 7 gL 而第三次品种更换的代表品种矮
丰3号千粒重仅比蚂蚱麦增加6. 8% K千粒重的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1. 01% L 单一自由度比
较结果表明K从地方种至第四次品种更换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K而第四次至第五次之间差
异不显著L
群体生物学产量以地方品种蚂蚱麦最低K仅866. 3 kg ö 667 m 2K在历次品种更换中生物学
产量呈增加趋势K第五次品种更换时达到1066. 5 kg ö 667 m 2K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0. 38% L
单一自由度比较结果表明K从地方种至第四次品种更换过程中K后一轮较前一轮差异不显
著K仅是第五次品种更换时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前一轮品种的生物学产量L 然而K将早期的
高杆品种; 地方品种、第一、二次品种更换G与后期的矮秆品种; 第三、四、五次品种更换G相
比较K生物学产量则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K生物学产量提高的速度有增加的趋势L
收获指数由地方品种蚂蚱麦的0. 272逐渐提高到第五次品种更换时的0. 429K单一自由
度比较结果表明在历次品种更换中收获指数均有显著的提高K其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
0. 97% L
453                 作  物   学  报                 26卷

2. 2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遗传改良中产量构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分析
5次品种更换中代表品种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列于表
3K其表明3因素对产量的正向直接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K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千粒重> 穗粒
数> 群体穗数L 群体穗数由于与穗粒数、千粒重之间存在着负相关K所以其通过这两者对产
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K从而抵销了正向的直接效应K结果对产量的总效应甚小; - 0. 2581GL
表3 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Table 3 Path analysis of spike numberKGra in number per spike and 1000-gra in weight about y ield
通径
Path
直接作用
D irect effect
通过其它产量因素的间接作用
Indirect effect by other factor
总效应
Total effect
穗数
Sp ike num ber
0. 51363 3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0. 3712
- 0. 4005 - 0. 2581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0. 64853 3
穗 数 No. of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0. 2940
 0. 4146 0. 7691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0. 75003 3
穗 数 No. of sp ike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ek
- 0. 2743
 0. 3585 0. 8342
 3 3 P 表示达到1% 显著水平M3 3 P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 of p robability.
穗粒数经群体穗数对产量存在着负效应K但效应值较小K穗粒数不仅对产量具有显著的
直接正效应K而且通过千粒重对产量还具有一定的正向间接作用K所以穗粒数对产量的总效
应较大; 0. 7691GL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K而通过群体穗数和穗粒数两者的间接作用较小; 仅为
- 0. 2743和0. 3585GK因而千粒重对产量总的正向作用最大; 0. 8342GL
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上述通径分析结果说明K在关中小麦品种的遗传改
良过程中K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提高对产量的作用较大K特别是千粒重的作用最为显著L
表4为收获指数、生物学产量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K其表明两者对产量均具有显
著的直接正向作用K但收获指数的直接作用较大L 然而生物学产量通过收获指数对产量具有
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 0. 5740GK所以生物学产量对产量的总效应仍较大K其效应值与收获指
数对产量的总效应值相近L 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在关中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过程中K收获指
数、生物学产量的提高对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L
表4 收获指数和生物学产量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Table 4 Path analysis of biomass y ield and harvest index about y ield
通径
Path
直接作用
D irect effect
通过其它因素的间接作用
Indirect effect by other factor
总效应
Total effect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0. 65343 3 生物学产量B iom ass yield 0. 3297 0. 9818
生物学产量B iom ass yield 0. 37643 3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0. 5740 0. 9466
 3 3 P 表示达到1% 显著水平M3 3 P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 of p robability.
2. 3 关中地区现代矮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的分析
表5为关中地区16个现代矮秆品种的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结果K其表明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均具有显著的直接正效应K但群体穗数
和穗粒数对籽粒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大超过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直接作用L 然而K由于群体穗
数与穗粒数、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K所以群体穗数通过这两者对籽粒产量又具有
负的间接效应K特别是通过穗粒数对籽粒产量具有较大的负效应K最终结果是群体穗数对籽
粒产量的总效应甚小K仅有- 0. 0554L穗粒数由于与千粒重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K其仅是通
5533期        许为钢等P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表5 矮秆品种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Table 5 Path analysis of spike numberKgra in number per spike and 1000-gra in weight about y ield in dwarf var ieties
通径
Path
直接作用
D irect effect
通过其它产量因素的间接作用
Indirect effect by other factor
总效应
Total effect
穗数
Sp ike num ber
1. 48973 3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1. 1928
- 0. 3524 - 0. 0554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1. 61373 3
穗 数 No. of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1. 0982
 0. 0730 0. 5857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0. 6487
3 3 穗 数 No. of sp ike
穗粒数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 0. 8094
 0. 1815 0. 0209
 3 3 P 表示达到1% 显著水平M3 3 P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 of p robability
过群体穗数对籽粒产量具有一定的负效应K但对籽粒产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K故穗粒数对籽
粒产量仍具有较大的总效应; 0. 5857GL 千粒重虽然对籽粒产量具有一定的正效应K但由于其
与群体穗数之间的负相关K从而通过群体穗数对籽粒产量又存在着一定的负向间接效应K结
果是对籽粒产量的总效应甚小K仅为0. 0209L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K现代矮秆小麦品种产量构
成因素间的协变关系不同于高杆品种K提高穗粒数对籽粒产量的增效作用最大L
关于收获指数、生物学产量对籽粒产量的作用K由于在现代矮秆品种中收获指数与生物
学产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r= 0. 0802GK因而二者对籽粒产量的作用主要就是直接作用K通
径系数分别为0. 6199和0. 7105K几乎与二者对籽粒产量的总效应; 0. 6768 ö 0. 7602G相等L
2. 4 625~ 650 kg ö 667 m 2产量水平的品种产量结构优化
以关中地区16个现代矮秆品种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试验数据为样本K对
625~ 650 kg ö 667 m 2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进行优化K以期获得超高产育种的产量结构选育模
式L
设P X 1= 穗数; 万穗 ö 667 m 2GMX 2= 穗粒数; 粒ö 穗GMX 3= 千粒重; gGMY = 籽粒产量; kg ö
667 m 2GL
经逐步回归建立包含X 1、X 2、X 3之间交互效应; X 1X 2、X 1X 3、X 2X 3G在内的回归方程P
Y = 3274. 5611 - 53. 1684X 1 - 54. 2938X 2 - 90. 6325X 3 +
0. 4512X 1X 2 + 1. 4145X 1X 3 + 1. 4970X 2X 3  @r = 0. 96583 3 S
  设置约束条件; 见表6GKX 1、X 2、X 3取步长为1K求解方程K并按 X 20. 05取舍方程L
X 2 = ∑
3
i = 1
@X i - Xv iS2 ö S 2i
  所获优化模式列于表6K其反映了在不同群体穗数条件下K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最佳构成K
值得注意的是当穗数< 30万穗 ö 667 m 2时方程无解K这表明在现有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条件下K要实现目标产量K所选育的品种必须具有30万穗 ö 667 m 2以上的群体K若穗数低于30
万穗 ö 667 m 2K则必须在现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协变关系上有所突破K这有待于新种质的创
造、发现和引入L 表6所列方程解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特点是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千粒重的变
幅较小K而穗粒数的变化较大K这表明在产量结构三因素中主要应着重提高穗粒数K这也与
前述现代矮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相吻合L
2. 5 目前关中地区超高产育种中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上存在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超高产育种中K育种者趋向于大穗品种的选育K先后育成了几
个外部形态貌似大穗的新品种K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L此处K对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653                 作  物   学  报                 26卷

表6 625~ 650 kgö 667 m 2产量结构的优化
Table 6 Optim ization of y ield components for 650 kgö 667 m 2
约束条件 Condition 优化结果 Result
穗数
X 1
Sp ike num ber
10000 head ö 667 m 2
穗粒数
X 2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千粒重
X 3
10002grain
w eigh t ; gG
籽粒产量
Y
Grain yield
; kg ö 667 m 2G
穗数
X 1±S X 1
Sp ike num ber
; 10000 head ö 667 m 2G
穗粒数
X 2±S X 2
Grain num ber
per sp ike
千粒重
X 3±S X 3
10002grain
w eigh t ; gG
25~ 30 30~ 55 35~ 55 方 程 无 解
30~ 35 30~ 55 35~ 55 639. 4 33. 5~ 35. 0 41. 1~ 45. 2 37. 8~ 41. 4
35~ 40 30~ 55 35~ 55 638. 7 36. 0~ 39. 3 37. 4~ 43. 7 36. 4~ 41. 7
40~ 45 30~ 55 35~ 55 637. 5 40. 8~ 44. 1 33. 3~ 39. 9 36. 0~ 41. 5
45~ 50 30~ 55 35~ 55 638. 3 45. 4~ 48. 7 31. 1~ 36. 4 35. 7~ 40. 5
50~ 55 25~ 55 35~ 55 638. 1 50. 5~ 53. 6 29. 4~ 33. 7 35. 4~ 39. 1
表7 目前关中地区主要大穗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结构
Table 7 Y ields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big spike var ieties in M id-Shaanx i area
品 名
V ariety
籽粒产量
Grain
yield
; kg ö 667 m 2G
穗数
No. sp ike
; 10000 head
ö 667 m 2G
穗粒重
Grain w t.
per sp ike
; gG
穗粒数
No. grain
per sp ike
千粒重
10002grain
w eigh t
; gG
群体生物
学产量
Yield of
biom ass
; kg ö 667 m 2G
单茎生物
学产量
Yield of
biom ass
; g ö stem G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第五次品种更换
F ifth substitution
458. 3 39. 9 1. 17 31. 9 36. 7 1066. 5 2. 67 0. 429
NC332 401. 1 37. 9 1. 06 30. 8 34. 7 988. 0 2. 61 0. 406
93F4301 445. 0 35. 7 1. 26 32. 9 38. 8 984. 6 2. 76 0. 452
陕167 Shaan 167 513. 1 34. 4 1. 50 45. 9 32. 6 1212. 6 3. 54 0. 422
84; 加G79 84; addG79 425. 6 22. 4 1. 91 45. 3 41. 6 974. 4 4. 39 0. 428
分33 Fen33 354. 2 35. 6 1. 01 29. 6 33. 9 872. 0 2. 45 0. 406
N C332、93F4301、陕167、84加; 79G和分33等5个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作一分析; 见表
7GL
在这5个品种中K穗粒重超过第五次品种更换即目前推广品种平均值的只有93F4301、陕
167和84加; 79GK而N C332和分33的穗粒重均未超过目前推广品种的平均值L就产量而言K也
只有陕167超过目前品种平均值; 458. 3 kg ö 667 m 2GK达到513. 1 kg ö 667 m 2L
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K大穗品种的穗数较少K特别是84加; 79GK穗数仅22. 4万ö 667 m 2L 穗
粒数93F4301、陕167和84加; 79G均大于推广品种平均值; 31. 9粒ö 穗GK陕167和84加; 79G分别
达到45. 9和45. 3粒K而千粒重以84加; 79G较高K陕167较低L 即亩穗数下降、穗粒数增加是3
个大穗品种的共性K而千粒重的表现因材料而异L 按照本文前面所建立的625~ 650 kg ö 667
m
2的产量构成因素优化模式K这3个品种在产量构成3因素上都有一个因素存在着严重的不
足L 这表明超高产育种应加强在产量构成3因素上进一步的协调改进K这不仅关系到同化物
积累与分配特性的改进K还涉及到品种发育特性的进一步改良L
从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角度来看K虽然93F4301、陕167和84; 加G79单茎生物量高于目
前推广品种K其中84; 加G79达到了4. 35 g ö 茎K但群体生物学产量只有陕167显著高于目前推
广品种K达到1212. 6 kg ö 667 m 2K其余大穗品种均低于目前推广品种L 收获指数除93F4301显
著高于目前推广品种的平均值; 0. 429GK达到0. 452以外K其余品种收获指数也低于目前推广
品种的平均值L 这一状况表明K超高产育种尚需注意群体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进一步提
高L
7533期        许为钢等P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3 讨论
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遗传改良在陕西关中地区获得了很大进展L 据张波统计[ 7 ]K在现代
品种出现以前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产量以经惠渠灌区最高K但也仅在130 kg ö 667 m 2左右K而
目前生产上已达到350 kg ö 667m 2以上K增产幅度在1. 7倍K这是遗传改良和生产条件改善的综
合结果L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K在现代栽培技术和防病、虫、倒伏条件下K目前的推广品种比
地方品种增产近1倍; 95% GK这是对品种产量生产能力进行遗传改良获得的进展L
在本世纪80年代K许多学者经研究认为产量提高主要是收获指数改良的结果K而生物学
产量始终未获得提高[ 1K4 ]L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矮秆品种几乎均为小麦矮
化育种成功后的早期矮秆品种K这些矮秆品种在育种上的进步也主要是解决了当时高秆品种
抗倒性、耐肥水等特性上的严重缺陷K由于矮秆抗倒性、耐肥水性的改良K以及株高降低导
致收获指数的增加而使产量提高K但在同化物积累特性上并未获得明显的改良进展L 在本研
究中也可观察到关中地区首轮矮秆品种: 矮丰3号F生物学产量表现出类似情况L 然而K当本
试验将供试材料延伸到90年代推广品种时K我们即可发现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在收获指数
提高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K并且尚未表现出停止的趋势L 据有关计算结果表明K
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光合生产潜力在光能利用率为0. 5% 时K生物学产量可达到2100
kg ö 667 m 2 [ 8K9 ]K这高出本研究实测现有推广品种生物学产量1倍之多K这说明小麦品种生物
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尚大有潜力L
对现代矮秆品种产量结构分析和625~ 650 kg ö 667 m 2产量构成3因素的优化结果表明K矮
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明显不同于早期的高杆品种K矮秆品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应在注意亩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关系上着重提高穗粒数L 这说明器官发育特性上的
遗传改良是品种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K育种工作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L
目前关中地区育成的一些大穗新品种在穗粒数或千粒重上的增加幅度不能补偿群体穗数
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效应L 这与产量结构乃至群体形态结构有关[ 10 ]K因此产量结构的调整必须
联系其它相关性状的同步改进L
参 考 文 献
1 吴兆苏K魏燮中L 中国农业科学K1884K17; 3GP 14~ 22
2 田笑明L 作物学报K1991K17; 4GP 297~ 307
3 杜振华K孙芳华K陈孝等L 见P 庄巧生K杜振华主编L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L 北京P 中国农业出版社K1996L 1~ 14
4 A ustin R BKJ B ingham KR D B lackw ellKet al. J A g ric S ciY1980K94P 675~ 689
5 Feyerherm A M KK E KempKG M Paulsen. A g ron J K1988K80P 998~ 1001
6 V an L illD KJ L Purchase. E uphy ticaK1995K82P 79~ 87
7 张波L 西北农牧史L 西安P 陕西科技出版社K1989K388
8 牛文元L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L 北京P 中国农业出版社K1982K54~ 90
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编L 河南小麦栽培L 郑州P 河南科技出版社K1988L 10
10 许为钢K胡琳K姚建华等L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K1996K24; 6GP 20~ 24
853                 作  物   学  报                 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