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lucose Uptake Stimulating Cell Model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全 文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胡海军1ꎬ3ꎬ 田维锋1ꎬ3ꎬ 逯艳婷1ꎬ3ꎬ 刘海洋1ꎬ 胡  敬1ꎬ 贡潘偏抽1ꎬ3ꎬ
王  芳1ꎬ3ꎬ 张玉梅2∗∗ꎬ 熊文勇1∗∗ꎬ 孔清华1∗∗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 昆明  650201ꎻ
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ꎬ 昆明  650223ꎻ 3 中国科学院大学ꎬ 北京  100049)
摘要: 植物是发现先导药物的天然宝库ꎬ 目前抗糖尿病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植物ꎮ 从植物中发现抗糖尿
病药物的关键在于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ꎮ 为获得一个更稳定、 筛选结果更可靠的抗糖尿病药物筛
选模型ꎬ 本文对基于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药物筛选模型进行优化ꎮ 文献报道的该类模型ꎬ 只将胰岛素作
为阳性对照ꎬ 而本文同时将胰岛素和罗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ꎬ 使模型更加稳定、 筛选结果更加可靠ꎮ 此
外ꎬ 本文还以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剂 Akt1 / 2抑制剂作为另一阳性对照ꎬ 使之还可应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
抑制剂的筛选ꎬ 扩展了该模型的用途ꎮ 最后ꎬ 对 16个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在该模型进行筛选ꎬ 其结果稳
定ꎬ 并发现 3个活性化合物ꎮ 进一步对活性化合物 X15、 X16进行浓度梯度实验ꎬ 结果表明ꎬ 两者的活性
都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ꎮ X15和 X16的细胞增敏活性的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
础ꎬ 并为后期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分子候选ꎮ
关键词: 3T3 ̄L1脂肪细胞ꎻ 抗糖尿病药物筛选ꎻ 细胞模型ꎻ 葡萄糖摄取ꎻ 天然产物
中图分类号: Q 9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5)06-821-07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lucose
Uptake Stimulating Cell Model
HU Hai ̄jun1ꎬ3ꎬ TIAN Wei ̄feng1ꎬ3ꎬ LU Yan ̄ting1ꎬ3ꎬ LIU Hai ̄yang1ꎬ HU Jing1ꎬ
GONGPAN Pian ̄chou1ꎬ3ꎬ WANG Fang1ꎬ3ꎬ ZHANG Yu ̄mei2∗∗ꎬ
XIONG Wen ̄yong1∗∗ꎬ KONG Qing ̄hua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tochemistry and Plant Resources in West Chinaꎬ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Kunming 650201ꎬ Chinaꎻ 2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Kunming 650223ꎬ Chinaꎻ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0049ꎬ China)
Abstract: The plants are great resources for digging leading compoundsꎬ and many current anti ̄diabetic drugs are
derived from plants. The key to discover compounds with anti ̄diabetic activities from plants rel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 ̄diabetic drug screening model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stable and reliable anti ̄diabetic drug screening
modelꎬ we optimized the screening model based on the glucose uptake of adipocytes. In the previous modelsꎬ insulin
was used as the only positive controlꎬ while in our model both insulin and rosiglitazone were used as positive con ̄
trolsꎬ which made the model more stable and reliable. Furthermoreꎬ we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to
screen the 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 inhibitorsꎬ and Akt1 / 2 inhibitor which was an inhibitor of 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 was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 In the endꎬ we screened 16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plants using this model
and identified three active compounds with glucose uptake stimulating activities. We also performed the dose ̄re ̄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5ꎬ 37 (6): 821~827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515046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 (292013312D11004)ꎻ 云南省科技厅 (39Y33H521261ꎬ 2014FA043) 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 Authors of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xiong􀆰wenyong@mail􀆰 kib􀆰 ac􀆰 cnꎻ kongqinghua@mail􀆰 kib􀆰 ac􀆰 cnꎻ zymei@xtbg􀆰 ac􀆰 cn
收稿日期: 2015-03-16ꎬ 2015-06-23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胡海军 (1986-)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抗 II型糖尿病药物筛选及机制研究ꎮ
sponse experiments of compound X15 and X16. Both showed significant dose ̄responses. These activities were first
reported at the cell levelꎬ providing fundamental data for their mechanisms study of the activities and for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drugs in future.
Key words: 3T3 ̄L1 adipocytesꎻ Anti ̄diabetic drug screeningꎻ Cell modelꎻ Glucose uptakeꎻ Natural products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
性疾病ꎮ 糖尿病的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
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ꎬ 特别是眼、 肾、 心血管及
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ꎬ 严重危害
健康 (Vinik 和 Vinikꎬ 2003)ꎮ 随着生活水平提
高、 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ꎬ 糖尿病
发病率迅速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 (Weill 等ꎬ
2004)ꎮ 国际糖尿病协会数据显示ꎬ 2011 年全球
糖尿病患者总数高达 3􀆰 66 亿ꎬ 预计这一数字到
2030年将达到 5􀆰 52 亿 (Whiting 等ꎬ 2011)ꎮ 糖
尿病患者中约有 90%~95%属于Ⅱ型糖尿病 (Al ̄
berti和 Zimmetꎬ 1998)ꎬ 它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相对缺乏) 所致 (Leney
和 Tavaréꎬ 2009)ꎮ 因此Ⅱ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研
究的重点ꎮ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Ⅱ型糖尿病
药物主要有磺脲类、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和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ꎮ 这些药物取得了较好的
疗效ꎬ 都能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明显下降ꎬ 但长
期使用后都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浓度ꎮ 此外ꎬ 这些
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ꎬ 如肝肾毒性、 浮肿、 腹
泻等ꎬ 因此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其应用受到一
定限制ꎬ 而且部分患者不能长期耐受其治疗
(Cheng和 Fantusꎬ 2005)ꎮ 因此ꎬ 新型降血糖药的
开发一直是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研究的重点ꎮ
抗Ⅱ型糖尿病药物有两种来源ꎬ 一种是通过
化学合成获得ꎬ 另外一种是从天然产物中获得ꎮ
通过化学合成来开发新型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成
本很高、 难度较大ꎬ 而且所得到的药物毒性往往
很大ꎮ 而从天然产物中获得抗糖尿病药物具有成
本低、 难度小、 药物毒性和副作用弱的优点ꎮ 因
此ꎬ 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出更好的、 高效低毒且作
用机理清楚的抗糖尿病药一直是当前Ⅱ型糖尿病
研究的热点ꎮ 而抗糖尿病药物开发的关键在于建
立高效、 可靠、 稳定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ꎮ
通过测定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来判断化合物的降糖
活性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方法ꎬ
已被广泛应用ꎮ 但已有的该类模型存在筛选结果
稳定性差、 可靠性不足的缺点ꎬ 因此本文对之前
报道的基于葡萄糖摄取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
(Xieꎬ 2005) 进行了优化ꎮ 在文献报道的模型中ꎬ
只将胰岛素作为阳性对照ꎬ 而本文同时将胰岛素
和罗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ꎬ 增加了模型的稳定性
和筛选结果的可靠性ꎮ 同时ꎬ 本文还以胰岛素信
号通路抑制剂 Akt1 / 2 作为阳性对照ꎬ 使该模型
还可应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筛选ꎬ 从而
扩展了该模型的用途ꎮ 植物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
的一个重要来源ꎬ 当前使用的处方药中ꎬ 有超过
25%来源于植物 (Smith 和 Clinardꎬ 2014)ꎮ 云南
地区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ꎬ 是发现先导药物的
资源宝库ꎮ 我们利用该构建好的模型对一批植物
来源的天然产物进行降糖活性筛选ꎬ 成功地发现
了 3个活性化合物ꎬ 我们还对其中两个化合物的
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ꎬ 为后续开展分子作用机
制、 结构修饰和可能深入开发奠定基础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化合物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
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ꎬ 小部分
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玉梅老师提供ꎮ 所
用到的材料包括: 3T3 ̄L1脂肪细胞 (ATCC)、 DMEM 高
糖和低糖培养基 (Hyclone)、 小牛血清 (GIBCO)、 胎牛
血清 (GIBCO)、 青霉素 /链霉素 (BI)、 胰蛋白酶 (BI)、
罗格列酮 (SIGMA)、 Akt1 / 2 抑制剂 (SIGMA)、 甲醛溶
液 (SIGMA)、 异丙基甲基黄嘌呤 (3 ̄isobutyl ̄1 ̄methylx ̄
anthineꎬ IBMX) (SIGMA)、 胰岛素 (Roche)、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ꎬ DEX) (Adamas)、 牛血清白蛋白 (上海
生工生物有限公司)、 葡萄糖检测试剂盒 (上海荣盛生
物有限公司)ꎮ
1􀆰 2  细胞培养及分化
将 3T3 ̄L1前脂肪细胞接种于 10 cm或 6 cm细胞培养
皿中ꎬ 用含 10%新生牛血清和 1%青霉素 /链霉素的高糖
DMEM培养基在 37 ℃、 10% CO2条件下培养ꎬ 待细胞长
满融合后饥饿 2 dꎬ 再加入含 0􀆰 5 mmol􀅰L-1 IBMX、 1
μmol􀅰L-1 DEX、 170 nmol􀅰L-1胰岛素、 1 μmol􀅰L-1罗格列
酮、 10%胎牛血清和 1%青霉素 /链霉素的高糖 DMEM 培
228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养基诱导分化 72 hꎬ 然后再换成含 170 nmol􀅰L-1胰岛素
和 10%胎牛血清的 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 24 hꎬ 诱导分
化 6~7 d后ꎬ 90%以上呈脂肪细胞表型ꎬ 可用于后续实
验 (Frost和 Laneꎬ 1985ꎻ Govers等ꎬ 2004)ꎮ
1􀆰 3  油红 O染色
用磷酸盐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ꎬ PBS) 清
洗细胞 1次ꎬ 先加入 10%甲醛溶液在室温下固定 10 minꎬ
再换新鲜的 10%甲醛溶液在室温下继续固定 1 hꎮ 之后
用蒸馏水清洗 1次ꎬ 再用 60%的异丙醇漂洗 1 次ꎬ 并充
分晾干ꎮ 最后加入油红 O溶液染色 10 minꎬ 蒸馏水清洗
2次ꎬ 观察并拍照ꎮ
1􀆰 4  胰岛素的葡萄糖消耗曲线
将分化好的 3T3 ̄L1 脂肪细胞接种到 96 孔板ꎬ 过夜
培养ꎬ 分别用终浓度为 0 nmol􀅰L-1、 0􀆰 1 nmol􀅰L-1、 0􀆰 5
nmol􀅰L-1、 1 nmol􀅰L-1、 10 nmol􀅰L-1、 100 nmol􀅰L-1、 200
nmol􀅰L-1的胰岛素处理 24 hꎬ 每个浓度设 3个重复孔ꎬ 然
后取培养基 10 μLꎬ 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
糖浓度ꎬ 以未接种细胞的空白复孔的葡萄糖含量均值为
初始值ꎬ 算出各孔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Zhou等ꎬ 2007)ꎮ
计算公式为:
    葡萄糖消耗量 n=(C空白孔-C给药孔)∗V (1)
1􀆰 5  罗格列酮的葡萄糖消耗曲线
将分化好的 3T3 ̄L1 脂肪细胞接种到 96 孔板ꎬ 过夜
培养ꎬ 分别用含有 1 nmol􀅰L-1胰岛素和 0􀆰 1 nmol􀅰L-1、 1
nmol􀅰L-1、 10 nmol􀅰L-1、 100 nmol􀅰L-1、 1 000 nmol􀅰L-1、
5 000 nmol􀅰L-1、 10 000 nmol􀅰L-1罗格列酮的培养基处理
脂肪细胞 24 hꎬ 每个浓度设 3 个重复孔ꎬ 然后取培养基
10 μLꎬ 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ꎬ 以
未接种细胞的空白复孔的葡萄糖含量均值为初始浓度ꎬ
算出各孔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ꎮ
    葡萄糖消耗量计算公式同 (1)
1􀆰 6  Akt1 / 2抑制剂的葡萄糖消耗曲线
将分化好的 3T3 ̄L1 脂肪细胞接种到 96 孔板ꎬ 过夜
培养ꎬ 分别用含有 200 nmol􀅰L-1胰岛素和 0􀆰 001 μmol􀅰
L-1、 0􀆰 01 μmol􀅰L-1、 0􀆰 1 μmol􀅰L-1、 0􀆰 5 μmol􀅰L-1、 1
μmol􀅰L-1、 5 μmol􀅰L-1、 10 μmol􀅰L-1 Akt1 / 2抑制剂的培
养基处理分化好的 3T3 ̄L1脂肪细胞 24 hꎬ 每个浓度设 3
个重复孔ꎬ 取培养基 10 μLꎬ 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培养
基中的葡萄糖浓度ꎬ 以未接种细胞的空白复孔的葡萄糖
含量均值为初始浓度ꎬ 算出各孔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ꎮ
    葡萄糖消耗量计算公式同 (1)
1􀆰 7  利用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筛选具有降糖活性的
天然产物
将分化好的 3T3 ̄L1 脂肪细胞接种到 96 孔板ꎬ 过夜
培养ꎬ 分别用含有 0􀆰 1 nmol􀅰L-1胰岛素和终浓度为 10
μmol􀅰L-1或 10 μg􀅰mL-1的化合物的培养基处理分化好的
3T3 ̄L1脂肪细胞 24 hꎬ 每个样设 3 个重复孔ꎬ 取培养基
10 μLꎬ 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ꎬ 以
未接种细胞的空白复孔的葡萄糖含量均值为初始浓度
值ꎬ 算出各孔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ꎮ
    葡萄糖消耗量计算公式同 (1)
活性化合物的葡萄糖消耗增加率 = ( n活性化合物 - n
0􀆰 1 nmol􀅰L-1胰岛素) / n0􀆰 1 nmol􀅰L-1胰岛素×100%
1􀆰 8  统计学处理
数据之间的比较用成对 t 检验ꎬ∗P < 0􀆰 05 为统计学
上有显著性差异ꎮ
2  结果
2􀆰 1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
2􀆰 1􀆰 1  3T3 ̄L1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  3T3 ̄L1 脂
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前是非脂肪细胞ꎬ 细胞内无脂
滴积累 (图 1: C)ꎮ 细胞经诱导分化 6 天后ꎬ 细
胞内出现脂滴ꎬ 呈现脂肪细胞形态 (图 1: Bꎬ
D)ꎮ 经油红 O 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聚
集大量脂滴ꎬ 呈桔红色ꎮ 染色结果显示ꎬ 约 90%
以上的 3T3 ̄L1 细胞被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ꎬ 可
用于后续葡萄糖摄取实验 (图 1: D)ꎮ
2􀆰 1􀆰 2  胰岛素ꎬ 罗格列酮和 Akt1 / 2 抑制剂在促
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建立、 优化及功能扩展中
的应用  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处理诱导分化后的
3T3 ̄Ll脂肪细胞ꎬ 结果显示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升
高ꎬ 葡萄糖消耗量也相应增加ꎬ 呈现剂量依赖关
系ꎬ 胰岛素在 10 nmol􀅰L-1浓度时ꎬ 脂肪细胞的
葡萄糖消耗量已经接近最大值 (图 2: A)ꎮ 上述
结果说明在我们的模型中ꎬ 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水
平可以很好地对药物刺激做出响应ꎬ 这与前述报
道一致 (Li等ꎬ 2009)ꎮ
罗格列酮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噻
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 (Mayerson 等ꎬ 2002)ꎬ
它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 γꎬ PPARγ) 的激动
剂ꎬ 可以改善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ꎮ 用
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处理诱导分化后的 3T3 ̄Ll
脂肪细胞ꎬ 结果显示ꎬ 罗格列酮可以促进细胞对
葡萄糖的摄取ꎬ 在 100 nmol􀅰L-1浓度时ꎬ 它的活
性最强 (图 2: Bꎬ C)ꎮ 将其用作药物筛选时的
阳性对照ꎬ 可增加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ꎮ
3286期                          胡海军等: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图 1  药物筛选及 3T3 ̄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流程ꎮ Aꎬ 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流程图ꎻ Bꎬ 3T3 ̄L1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ꎻ Cꎬ 3T3 ̄L1 前脂
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前没有脂滴积累 (20×)ꎻ Dꎬ 诱导分化 6天后ꎬ 在细胞内有大量脂滴积累ꎬ 可被油红 O染成红色 (20×)
Fig􀆰 1  The procedures of drug screening and 3T3 ̄L1 adipocytes differentiation. Aꎬ The procedure of screening active compounds from natural prod ̄
ucts. Bꎬ The differentiation procedure of 3T3 ̄L1 adipocytes. Cꎬ There are no droplets in 3T3 ̄L1 preadipocytes before differentiation (20×). Dꎬ Af ̄
ter 6 days of induction by induction cocktails (see methods)ꎬ the lipid droplets in adipocytes were appeared and stained by oil red O (20×)
图 2  胰岛素、 罗格列酮和 Akt1 / 2抑制剂在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建立、 优化及功能扩展中的应用ꎮ Aꎬ 胰岛素对 3T3 ̄L1 脂肪细
胞摄取葡萄糖的剂量效应关系ꎻ Bꎬ 罗格列酮的浓度为 0􀆰 1~100 nmol􀅰L-1范围时对 3T3 ̄L1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ꎻ Cꎬ 罗格列酮
的浓度为 1 nmol􀅰L-1 ~10 μmol􀅰L-1范围时对 3T3 ̄L1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ꎻ Dꎬ Akt1 / 2抑制剂对 3T3 ̄L1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
剂量效应关系 (n= 3)
Fig􀆰 2  The application of insulinꎬ rosiglitazone and Akt1 / 2 inhibitor in constructionꎬ optimization and usage extension of glucose uptake stimula ̄
ting cell model. A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l adipocy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 B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1 adipo ̄
cytes treated with 0􀆰 1-100 nmol􀅰L-1 rosiglitazone. C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1 adipocytes treated with 1 nmol􀅰L-1-10 μmol􀅰L-1 rosiglita ̄
zone. D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1 adipocy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kt1 / 2 inhibitor (n= 3)
428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 B (Protein Kinase
Bꎬ PKB / Akt) 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ꎬ
在胰岛素刺激下ꎬ 它可以被磷酸化ꎬ 进而促进葡
萄糖转运载体 4 (Glucose transporter 4ꎬ GLUT4)
的上膜转运ꎬ 增加细胞的葡萄糖摄取 ( Leto 和
Saltielꎬ 2012)ꎮ 因此 Akt1 / 2 抑制剂可以通过抑
制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ꎬ 从而抑制细胞对
葡萄糖的摄取ꎮ 如图 2D 所示ꎬ 200 nmol􀅰L-1的
胰岛素可以显著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ꎬ 但当
Akt1 / 2抑制剂与 200 nmol􀅰L-1胰岛素同时处理脂
肪细胞时ꎬ 胰岛素的这种促葡糖糖摄取作用可以
被抑制ꎮ 随着 Akt1 / 2 抑制剂浓度的增加ꎬ 葡萄
糖消耗量相应下降ꎬ 呈现很好的剂量依赖关系ꎮ
当 Akt1 / 2抑制剂的浓度达到 10 μmol􀅰L-1时ꎬ 可
将 200 nmol􀅰L-1胰岛素的促葡萄糖吸收活性完全
抑制ꎬ 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恢复到基线水平 (图
2: D)ꎮ 这说明该细胞模型的分子基础与先前报
道的理论背景相一致ꎬ 可扩展该模型用于筛选胰
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剂ꎬ Akt1 / 2 抑制剂可作为阳
性对照ꎮ
2􀆰 2  应用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筛选具有降糖
活性的天然产物
应用上述构建好的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有
针对性地对 16 个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产物进行
降糖活性筛选ꎮ 结果显示ꎬ X11、 X15、 X16 三
个化合物在 10 μg􀅰mL-1初筛浓度下显示出不同
程度地促葡萄糖吸收活性ꎬ 葡萄糖摄取量分别
提高了 27􀆰 4%、 49􀆰 7%和 13􀆰 9% (图 3: Aꎬ B)ꎮ
活性化合物 X11是 Alisol A 24 ̄acetateꎬ 它提取自
东方泽泻 (Alisma orientale) (图 3: C) ( Jin 等ꎬ
2012)ꎮ 活性化合物 X15 是从采自西双版纳的茜
草科单种属植物黄棉木 (Metadina trichotoma) 提
取的一种齐敦果酸型皂苷ꎬ 其化学名为 pyrocin ̄
cholic acid ̄3β ̄O ̄β ̄D ̄quinovopyranosyl ̄28 ̄O ̄β ̄D ̄glu ̄
copyranoside (图 4: A)ꎮ 而活性化合物 X16则是
从叶子花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中提取的另
一种齐敦果酸型皂苷ꎬ 其化学名为 3 ̄O ̄[β ̄D ̄xy ̄
lopyranosyl ( 1→3) β ̄D ̄methylglucuronopyranoxy ̄
late] oleanolic acid (图 4: B)ꎮ
2􀆰 3  对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进行浓度梯度实验
我们还进一步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浓度梯度实
验ꎬ 以验证其活性是靶点专一性而非假阳性ꎮ 由
于活性化合物 X11 样品量少ꎬ 不足以开展浓度
梯度实验ꎬ 并且其抗糖尿病活性已有文献报道
(Li和 Quꎬ 2012)ꎬ 因此本文并未开展 X11 的浓
度梯度实验ꎬ 而只对活性化合物 X15 和 X16 进
行了浓度梯度实验ꎮ 结果表明ꎬ X15 在 0􀆰 1 μg􀅰
mL-1 ~10 μg􀅰mL-1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剂量依
赖性ꎬ 其最大活性浓度为 10 μg / mLꎬ 葡萄糖摄
取水平可提高 40􀆰 1% (图 3: C)ꎮ 而活性化合
物 X16在 0􀆰 001 μg􀅰mL-1 ~ 1 μg􀅰mL-1浓度范围
内也存在很好的剂量依赖性ꎬ 最大活性浓度为 1
μg􀅰mL-1ꎬ 葡萄糖摄取水平可提高 41􀆰 8% (图
3: D)ꎮ 但随着 X16 浓度的进一步增加 (10 或
20 μg􀅰mL-1)ꎬ 其活性反而下降ꎬ 提示在高浓度
下 X16可能对细胞产生了其它影响ꎬ 造成促葡
萄糖吸收活性的下降ꎮ 结果表明ꎬ 该模型可以很
好地筛选出具有降糖活性的植物天然产物ꎬ 为进
一步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提供基础ꎮ
图 3  植物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活性化合物的早期发现ꎮ A 和 Bꎬ
对 16个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 (浓度为 10 μmol􀅰L-1或 10 μg􀅰
mL-1) 在该细胞模型中进行活性筛选 (∗表示活性化合物ꎬ n =
3)ꎻ Cꎬ 化合物 X11的化学结构
Fig􀆰 3  The screening of the natural compounds from plants and iden ̄
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unds. A and Bꎬ Screening of 16 natural com ̄
pounds using the glucose uptake stimulating cell model. (The concen ̄
trations of compounds are 10 μmol􀅰L-1 or 10 μg􀅰mL-1ꎬ ∗ represents
the active compoundsꎬ n=3). Cꎬ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 X11
5286期                          胡海军等: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图 4  活性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浓度梯度实验ꎮ Aꎬ 活性化合物 X15的化学结构ꎻ Bꎬ 活性化合物 X16的化学结构ꎻ
Cꎬ 活性化合物 X15浓度梯度实验 (n= 3)ꎻ Dꎬ 活性化合物 X16浓度梯度实验 (n= 3)
Fig􀆰 4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dose ̄response experiments of active compounds. Aꎬ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 X15. Bꎬ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 X16. C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1 adipocyte cell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X15 (n= 3).
Dꎬ The glucose uptake of 3T3 ̄L1 adipocyte cell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X16 (n= 3)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用于治疗
的巨额开支ꎬ 糖尿病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
会、 经济和健康问题ꎮ 目前ꎬ 常用的抗糖尿病药
主要有二甲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硫脲类和非
硫脲类等 (Nathan 等ꎬ 2009)ꎮ 由于目前临床上
使用的抗糖尿病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ꎬ 因此ꎬ
开发出新型的、 更高效安全的抗糖尿病药将具有
重要意义ꎮ 通常ꎬ 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开发过程
是从植物资源中分离出各种化合物ꎬ 建立化合物
库ꎬ 然后利用各种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从中筛
选出活性化合物ꎬ 再以这些活性化合物作为候选
化合物ꎬ 经过一系列修饰改造、 药效评价和安全
评价之后最终开发成新型抗糖尿病药 (图 1:
A)ꎮ 因此ꎬ 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依赖于各
种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的应用ꎮ
在本研究中ꎬ 我们首先进行了促葡萄糖摄取
细胞模型的构建ꎮ 该模型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能
否促进成熟 3T3 ̄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ꎬ 从而
判断该化合物的降糖活性情况ꎮ 3T3 ̄L1脂肪细胞
的培养是本研究的基础ꎬ 本研究所用 3T3 ̄L1脂肪
细胞的分化率均在 95%以上 (图 1: B)ꎬ 完全能
满足实验要求ꎮ 为了检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水平
是否可以对药物刺激做出灵敏响应ꎬ 我们用不同
浓度的胰岛素处理 3T3 ̄L1脂肪细胞ꎬ 然后检测其
葡萄糖摄取量的差异ꎮ 胰岛素是一种非常强的降
血糖药物ꎬ 它能通过促进 GLTU4上膜来增加细胞
对葡萄糖的摄取 (Saltiel 和 Kahnꎬ 2001)ꎮ 实验结
果表明ꎬ 在我们的体系中胰岛素可以显著地促进
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ꎬ 并且呈现很好的剂量依
赖关系ꎮ 在 10 nmol􀅰L-1浓度下ꎬ 3T3 ̄Ll 脂肪细胞
的葡萄糖消耗量已经接近最大值ꎬ 约为对照的 3
倍ꎮ 因此ꎬ 胰岛素可以作为筛选抗糖尿病药时的
阳性对照ꎬ 来判断待测化合物的活性情况ꎮ
罗格列酮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非胰岛素
抗糖尿病药ꎬ 本模型用其作为另一阳性对照ꎮ 罗
格列酮主要是通过与转录因子 PPARγ 结合ꎬ 激
活 PPARγꎬ 进而调控一些糖代谢和脂代谢相关
基因的表达 (Spiegelmanꎬ 1998)ꎮ 本研究发现罗
格列酮能显著地促进 3T3 ̄L1 脂肪细胞摄取葡萄
糖ꎬ 并且在 100 nmol􀅰L-1浓度下ꎬ 其活性达到最
大ꎮ 因此本模型选择罗格列酮作为筛选抗糖尿病
药物时的另一阳性对照ꎮ 当罗格列酮正常工作
时ꎬ 说明模型工作正常ꎬ 实验结果可靠ꎮ
我们的模型还可用于筛选胰岛素信号通路的
抑制剂ꎮ 200 nmol􀅰L-1胰岛素可以显著促进细胞
摄取葡萄糖ꎬ 通过检测化合物是否可以降低胰岛
素的这种促进效果ꎬ 可以筛选出胰岛素信号通路
628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7卷
抑制剂ꎮ 我们用已知的 Akt1 / 2 抑制剂来抑制胰
岛素信号通路ꎬ 发现它能显著地降低 3T3 ̄L1 脂
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ꎬ 并且呈现很好的剂量依赖
关系ꎬ 在 10 μmol􀅰L-1浓度下可将葡萄糖摄取量
恢复到基线水平ꎮ
植物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的一个重要来源ꎬ
其化学骨架具有多样性ꎬ 并且在植物中行使不同
的生物学功能ꎮ 我们应用构建好的抗糖尿病药物
筛选模型对 16 个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进行活性
筛选ꎮ 结果显示有 3 个化合物具有促进 3T3 ̄L1
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活性ꎬ 它们分别是 X11、
X15和 X16ꎮ 这三个化合物中ꎬ X11 已在 3T3 ̄L1
脂肪细胞中发现具有抗糖尿病活性 (Li 和 Quꎬ
2012)ꎬ 化合物 X15的抗糖尿病活性是首次被发
现ꎬ 而 X16之前只在体内报道过具有抗糖尿病
活性ꎬ 在细胞水平上属首次发现 (Matsuda 等ꎬ
1998)ꎮ 综上所述ꎬ 我们的模型可以非常有效地
筛选出植物中具有降糖活性的化合物ꎮ 今后ꎬ 我
们一方面将增加化合物数量、 扩大筛选范围ꎬ 以
筛选出更多的活性化合物类型ꎻ 另一方面将对活
性非常好的化合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
行体内药效评价ꎬ 从而为开发出更加安全、 有效
的抗糖尿病药提供基础ꎮ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玉梅副研
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
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海洋研究员提供的样品ꎮ
〔参  考  文  献〕
Alberti KGꎬ Zimmet PZꎬ 1998. Definitionꎬ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 ̄
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J] . Diabetic Medicineꎬ 15: 539—553
Cheng AYꎬ Fantus IGꎬ 2005. Oral antihyperglycemic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ꎬ
172: 213—226
Frost SCꎬ Lane MDꎬ 1985.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vicinal
sulfhydryl groups in insulin ̄activated hexose transport by 3T3 ̄L1
adipocytes [J]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ꎬ 260: 2646—
2652
Govers Rꎬ Coster ACFꎬ James DEꎬ 2004. Insulin increases cell sur ̄
face GLUT4 levels by dose dependently discharging GLUT4 into a
cell surface recycling pathway [J]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 ̄
ogyꎬ 24: 6456—6466
Jin HGꎬ Jin Qꎬ Kim AR et al.ꎬ 2012. A new triterpenoid from alisma
orientale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effect [J] .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ꎬ 35: 1919—1926
Leney SEꎬ Tavaré JMꎬ 2009. The molecular basis of insulin ̄stimula ̄
ted glucose uptake: signallingꎬ trafficking and potential drug tar ̄
gets [J] .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ꎬ 203: 1—18
Leto Dꎬ Saltiel ARꎬ 2012. Regulation of glucose transport by insulin:
traffic control of GLUT4 [J] .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 ̄
ologyꎬ 13: 383—396
Li JN (李晋南)ꎬ Liu MY (刘铭瑶)ꎬ Hou YT (侯玉婷) et al.ꎬ 2009.
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regulates glucose uptake in 3T3 ̄L1
adipocytes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 ̄
ogy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ꎬ 25: 556—562
Li Qꎬ Qu Hꎬ 2012. Study o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and metabo ̄
lism of alcohol extract of alismatis rhizoma [J] . Fitoterapiaꎬ 83:
1046—1053
Matsuda Hꎬ Li Yꎬ Murakami T et al.ꎬ 1998. Antidiabetic principles
of natural medicines. III. structure ̄related inhibitory activity and
action mode of oleanolic acid glycosides on hypoglycemic activity
[J] .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ꎬ 46: 1399—1403
Mayerson ABꎬ Hundal RSꎬ Dufour S et al.ꎬ 2002. The effects of ros ̄
iglitazone on insulin sensitivityꎬ lipolysisꎬ and hepatic and skele ̄
tal muscle triglyceride cont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 Diabetesꎬ 51: 797—802
Nathan DMꎬ Buse JBꎬ Davidson MB et al.ꎬ 2009. Medical manage ̄
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a consensus algorithm
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 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J] . Diabetes Careꎬ 32: 193—203
Saltiel ARꎬ Kahn CRꎬ 2001. Insulin signall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J] . Natureꎬ 414: 799—806
Smith JDꎬ Clinard VBꎬ 2014. Natural produc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morbid condition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ꎬ 54: e304—e321
Spiegelman Bꎬ 1998. PPAR ̄gamma: adipogenic regulator and thiazo ̄
lidinedione receptor [J] . Diabetesꎬ 47: 507—514
Vinik AIꎬ Vinik Eꎬ 2003. Prevention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J] .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ꎬ 9: S63—S80
Weill Jꎬ Vanderbecken Sꎬ Froguel Pꎬ 2004. Understanding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olescence [J] . Archives of Dis ̄
ease in Childhoodꎬ 89: 502—504
Whiting DRꎬ Guariguata Lꎬ Weil C et al.ꎬ 2011.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
[J] .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ꎬ 94: 311—321
Xie JQ (谢洁琼)ꎬ 2005.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screening for the anti ̄diabetic drugs [D].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Zhou Lꎬ Yang Yꎬ Wang X et al.ꎬ 2007. Berberine stimulates glucose
transport through a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insulin [J] . Metab ̄
olismꎬ 56: 405—412
7286期                          胡海军等: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