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野芋种子形成丛生芽的微繁殖



全 文 :大野芋种子形成丛生芽的微繁殖!
龙春林!,程治英!,蔡秀珍!,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湖南 长沙 &!%%’!)
摘要:大野芋(!#$%&’% (’(%)*+%)的成熟种子(褐色)和未成熟的种子(淡黄色)在 !()*
培养基上均能萌发,种子萌发率最高达 $%+,种子没有休眠期。在室温下,种子在 !(&)* ,
!+蔗糖培养基上,寿命约可达 !年。种子在 )* , -. /0·12! , 3..%4$ /0·12!的培养基上,
产生丛生芽。增值率 !5&(#% 6。生根培养基为 )*, 7..%48 /0·12!,生根率达 9$+以上。通过
诱导大野芋种子产生丛生芽,建成了快繁无性系,并成功地实现了种子的离体保存。本研究
工作的完成,对于芋头的这一野生近缘种的保存和利用、芋头品种的改良,均具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大野芋;丛生芽;微繁殖;种子
中图分类号:: 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8 2 ;%%(%%$)%8 2 %8; 2 %&
!#$%&$%&’(’)%* %+ !#$%&’% (’(%)*+% ,- .$%/010
2304 +$%5 61104
1<7= >?@AB1CA!,>DE7= F?CBGCA0!,>.3 HC@BF?IA!,
(! ,-).’)( /)&*’*-*+ 0 1*%)2,!3’)+&+ 4$%5+.2 0 6$’+)$+&,J@A/CA0 #$%%&,>?CAK;
!##+(+ 0 7’0+ 6$’+)$+&,8-)%) 9:.%# ;)’<+:&’*2,>?KA0L?K &!%%’!,>?CAK)
7,4)$’#):M?I /KN@OI LII6L(POQRA)KA6 C//KN@OI LII6L(SC0?N TISSQR)QU !#$%&’% (’(%)*+% LNKONI6 NQ
0IO/CAKNI KUNIO N?IT RIOI 0OQRA QA !()* /I6CK UQO 8% 6KTLV M?I 0IO/CAKNCQA OKNI RKL @W NQ $%+ V M?IOI
CL AQN 6QO/KAXT PI?KYCQO CA 0C0KANIKA LII6LV M?I SQA0IYCNT QU LII6L XQ@S6 PI KS/QLN QAI TIKO CU N?IT RIOI
LNQOI6 QA !(&)* , !+ L@0KO /I6CKV M?I LII6 KA6 LII6SCA0L RCN? ?IC0?N QU ! X/ XQ@S6 WOQ6@XI P@6 XS@LNIO
QA N?I /I6CK QU )* , -. /0·12! , 3..%4$ /0·12!,KA6 N?I WOQSCUIOKNCQA OKNI XQ@S6 PI !5&(#% 6V M?I
/I6CK UQO OQQNCA0 RKL )* , 7..%48 /0·12!,KA6 N?I OQQNCA0 OKNI XQ@S6 PI QYIO 9$+ V M?I L@XXILLU@S CAB
6@XNCQA QU P@6 XS@LNIOL ’) <’*: UOQ/ LII6L RQ@S6 PI YKS@KPSI CA !#$%&’% POII6CA0 KA6 X@SNCYKNCQA,KA6 LIB
SIXNCQA QU UCAI XSQAI QU ! 4 (’(%)*+%,KA6 IZWSQOKNCQA,@NCSC[KNCQA KA6 WOQNIXNCQA QU ! 4 (’(%)*+% OILQ@OXILV
81- /%$04:!#$%&’% (’(%)*+%;>OQR6I6 P@6L;)CXOQWOQWK0KNCQA;*II6L
大野芋(!#$%&’% (’(%)*+% DQQ\V U V),又名水芋、山野芋、滴水芋、抬板蕉、抬板七、
大芋荷等,为天南星科(.OKXIKI)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生于海
拔 !%% ] ! !%% /的沟谷密林或石灰岩下湿地或林下石缝中(吴征镒和李恒,!9;9)。大野芋具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9:(8):8; ] 88%
7#)’ 2%)’*#’ ;3**’*#’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J*>HB* B^!!;)
收稿日期:%%& 2 %; 2 %9,%%& 2 !% 2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龙春林(!9#& 2)男,湖南人,理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丛生的长圆状心形叶,叶色碧绿。被长而粗壮的淡绿色叶柄盾状撑起,叶柄具白粉,株型十
分优美,不经改造即可作为观赏植物加以开发;其叶做猪饲料;叶柄可做蔬菜;其根茎入药
(李延辉等,!#),有解毒、消肿、祛痰、镇痛之功效,但仅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
国内开展过大野芋细胞学、分类鉴定(吴征镒和李恒,!$;曹利民和龙春林,
%&&’)及花粉形态工作(杨雪等,%&&();国外的大野芋种间杂交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研
究()*+,+等,!-),解释了芋属中三倍体的来源;运用叶绿体 ./0序列分析方法,探讨
了大野芋和芋属其它种的进化关系(1+*232等,!);/45+6等(!-$,!-#)及 738+699
等(!$)对芋头 ! : #$%&’() 和野芋 ! : #$%&’() ;+8: )’(*+%,-%. 的种子胚进行过形态和生
理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野芋种子产生丛生芽的微繁殖,至今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大野芋利用种子进行的快速繁殖,不仅有利于大野芋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而且有利
于芋头这一作物的品种改良和育种。大野芋长期生长在温暖潮湿地区,据我们初步观察,
其种子不适宜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保存。浆果成熟 ! < % ,便腐烂、发霉变质。其内种子
易感染杂菌造成活力下降或丧失,大野芋种子的离体培养成功能解决种子保存问题,而且
保持了种子的变异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材料。但是大野芋这一种质并不是在各个分布地
或某一分布地年年开花结果,所以至今无人利用种子。目前,各地种植的芋头,以高产优
质为选择标准,造成栽培品种单一,一旦病害发生,该作物将毁于一旦。我们以食用芋近
缘野生近缘种大野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种子产生丛生芽的过程,用每 !粒种子建成了
一个无性系。该项工作对扩大芋的遗传基础,进行芋头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具有较大意
义。大野芋是无性繁殖作物,与其它种群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甚少,有性繁殖将有助于大
野芋遗传物质的交换,保持其遗传多样性。若将它与食用芋进行生物技术育种,将对提高
食用芋生长量、抗逆性等有效。我们所做种子再生植株的技术是育种获得成功的前提。
! 材料和方法
!! 材料 大野芋种子
!# 方法
!:%:! 外植体消毒 适时采收的大野芋橘黄色浆果,在水中挤出种子,去掉杂质和上浮的种子,清洗干
净后,过 $&=乙醇,用 &:%= >?@A% 液消毒 %& 5B6,无菌水冲洗 ’ < C次,每次 C 5B6,用干燥的无菌滤纸
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待接种。
!:%:% 培养条件 种子萌发培养基为!!D%17;丛芽诱导和培养基为17 E F0%(5?DG,单位下同) E
H00&:%C,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为#17E /00&:(。糖浓度!、#为 %=,为 (=,培养温度为 %# I %J,光照强
度 % &&& AK,光照时间 !% LD,,培养基用琼脂固化,M> C:-。种子萌发试验每处理接种数为 !&&粒,(次重复。
!:%:( 种植练苗基质 消毒过的腐叶土与珍珠岩(%N!)混合。
# 结果
#! 大野芋在昆明的生长发育特性
大野芋在昆明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 < (月间,有部分叶呈现枯倒
伏,根茎以休眠方式度过低温时期。’月初,大野芋出新叶,以后叶片不断增加,至每株
C < #叶现花苞。花期为 ’ < 月,每个佛焰花序寿命 $ ,左右。花后 ( < ’个月浆果成熟。
最适浆果采收期短(% < ( ,)。否则长而软果柄因果重难以支撑而倒伏在地,被动物(如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卷
鼠类等)取食或腐烂霉变,致使种子失去活力。
!! 大野芋种子萌发与保存
大野芋饱满的种子近纺锤形,长 ! ,宽 #$% ,种子表面呈褐色。种子顶尖有一
小黑点,可与芋属其它种相区别。在光学显微镜下,大野芋种子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
胚。胚较小,包含有胚芽、胚轴、胚根和一个未发育的子叶。种子在培养基!上,吸胀后
&’ (左右种子萌发,首先下胚轴伸长,顶出二裂状的单子叶,然后下胚轴基部出现根。这
表明大野芋种子没有休眠期。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约 )’ (,种子萌发率可达 %’*,第一片长
心形真叶生长,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种子苗每月长叶约 #片。当种子苗高约 % + ) ,,- +
%片叶,根系健壮时,可用以移植。培养中发现,未熟的淡黄色种子(指极核受精后发育
的胚乳处于游离核时期,用支撑物夹住,徒手切片时为水状物)和成熟的褐色种子(胚乳
形成了细胞结构,且充满整个胚囊)在培养基!上,能正常发育。种子大小在宽 # 和
长 #$% 以下的在培养基上未能萌发。
为了筛选种子萌发培养基最适的无机盐浓度,我们设计 ./ 0 !*蔗糖,#1!./ 0 !*蔗
糖和 #1-./ 0 !*蔗糖 &种培养基,种子在 ./ 0 !*蔗糖和 #1!./ 0 !*蔗糖培养基上培养 #
个月,种子萌发率分别达到 #’*和 &’*,培养 &2 (,两种培养基上的种子萌发率均达到
%’*,而 #1-./ 0 !*蔗糖培养基上的种子,培养 %) (仅个别萌发。为了提高 #1-./培养
基上种子的萌发率,我们又设计了光和暗两种处理(其它的培养条件相同)。培养 )’ (
后,光下培养种子个别萌发,而暗处理下种子萌发率达 %*。这说明培养基无机盐浓度过
低不利于种子萌发,暗培养能提高种子萌发率。
种子离体保存,我们采用降低无机盐浓度和碳源的方式,即用 #1-./ 0 #*蔗糖培养
基,保存种子 !%% + -’’ (,转接到培养基!上,种子又恢复萌发能力。
!# 丛生芽的诱导
将高度为 # ,以下的种子苗转移到培养基上,&’ + %’ (后,在试管苗基部膨大处或
叶柄处形成丛芽。每苗可产生 #’多个不定芽,同时在基部形成淡黄绿色致密的颗粒状愈
伤组织,或坚实的块状愈伤组织,其上能形成不定芽丛。丛芽分化率高达 3’*以上。这
些丛芽块可切割、断代,达到增殖的目的。增值率为 # 4 & + -1)’ (。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基
上使用高剂量的细胞分裂素(56% + 3、78%和 9:;#%)对丛芽分化不利,表现为分化丛芽
所需培养时间的延长,平均为 -’ (以上。分化率仅为 !%* + &’*,每株产生丛生芽数为 !
+ &芽,极少能达到 #’个不定芽。另外高剂量细胞分裂素的使用,使大野芋的生长受抑
制,还产生畸形根,如大野芋根尖膨大为白色、直径 ’$& ,左右的小球,或根系呈球状
或块状生长,体积达 ’$& + # ,&。
种子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 (左右种子膨大,呈现白色状物,约 &’ (形成淡黄绿
色致密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可切割继代增殖。这种致密、绿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过约 #个
月培养出现丛芽(%芽左右1粒),丛芽分化率约 ))*(表 #),产生了丛芽的组织块可切割
继代,增殖率为 # 4-1)’ (。
!$ 生根培养
丛生试管芽达到 ! ,高时,可切割为单芽,接种到培养基#上,约 #% (生根,形成
完整试管苗。生根率 2%*以上。
2!&&期 龙春林等:大野芋种子形成丛生芽的微繁殖
表 ! 植物激素对大野芋种子产生丛生芽的影响
!#$% & ’((%)* +( ,+-.+/0 +/ )-+12%2 #320 (-+. 0%%20
培养基(.4·56 &) 苗次产生丛生 每粒种子产生 丛芽分
芽所需天数(2) 丛生芽数 化率(7)
89 : ;<= : ><<= &=? 单芽 @
89 : ;<= : ><<@A= B? C D ?芽 C=
89 : ;<<@A= &=? & D C芽 =
89 : ;<<@AC &@B C D ?芽 &@
89 : ;89 : H!= &=? 单芽 @
89 : IJK&= : F<<& &=? 单芽 @
#$ 移栽
当试管苗高 = ).左右,L片叶和
根 ?条以上,根长 & D C ).,揭去封口
膜,用镊子轻轻地将植株取出,注意不
要伤及根和叶片,用水洗净根部黏附的
培养基,将根放入杀菌剂中浸泡 = .J/,
栽到已准备好的基质上,浇透定根水,
注意保湿,避免阳光直射。注意观察苗
状况,加强管理、通风和补水。移出后 ?@ 2便可用粗放大田管理模式。移活率 M=7以上。
% 讨论
大野芋每个果内含种子量多达 ? L@@粒左右,但由于花粉量的不足或花粉不萌发,导致
受精失败(将另文报道),所得饱满种子量不足种子总数的一半。发育不完全的种子,大小
为 & ..N &A= ..,在培养基上不萌发。包含在浆果内种子成熟采收时间极短(C D ? 2),采
收不及时会造成种子活力丧失,再加上大野芋从种子萌发到幼苗期生长缓慢,这给种子繁殖
带来一定难度。大野芋主要靠无性繁殖,繁殖速度慢。大野芋种子不休眠,可随采随播。室
温下,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种子寿命可达 &年左右。大野芋种子丛生芽的诱导比芋属其它
种(如异色芋 !#$%&’% ()*)+,(-##./和李氏香芋 ! A #’()01’%) 等)容易,这可能与它们的生理
年龄幼化有关。诱导丛生芽最适培养基为 89 : ;苗高度在 & ).时,诱导丛生芽产生比高度在 C D = ).的试管苗更容易。种子长成种子苗用于
定植,整个周期约需 L个月。种子形成丛生芽到定植需 L D =个月。快繁无性系建成后,整
个繁殖周期需 ? D L个月。
〔参 考 文 献〕
李延辉,裴盛基,许再富,&MMGO 西双版纳高等植物名录[8]O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CL
吴征镒,李恒,&MBM O 云南植物志[8]O 北京:科学出版社,P+$ O :BB=—BE@
Q+ 58(曹利民),5+/4 Q5(龙春林),C@@L O Q,-+.+0+.% /3.#%-0 +( %J4,* !#$%&’% *R /2 S-T+*TK%0 +( (JU% 0K%)J%0 +))3--J/4
J/ Q,J/[V]O 2$*% 3* 4.00%0(云南植物研究),&(?):?&@—?&G
>T./ 5W,X%## ’,Y3 I, )* %#,&MEG O 9*-3)*3-% /2 J/ UJ*-+ 4-+1*, +( ZT4+*J) %.#-T+0 +( !-+( !#$%&’% )&$.#)0*% U-A %0*5
’6.+./)[V]O 200%#& 7 3*%0-,$’:GC?—G?@
>T./ 5W,X%## ’,Y3 I, )* %#,&MEBO ’((%)*0 +( 4-+1*, -%43$*+-0 /2 4$3*.J/% +/ J/ UJ*-+ 2%U%$+K.%/* +( ZT4+*J) %.#-T+0 +( *-+
(!#$%&’% )&$.#)0*% U-A %0*’6.+./)[V]O 200%#& 7 3*%0-,$(:=&B—=C?
[S2 \,\.#$J YY,&MEM O Q,-+.+0+.% #%,UJ+-0 J/ .%J+0J0 +( *,% J/*%-]0K%)J(J) ,T#-J20 !#$%&’% )&$.#)0*%(5O)9),+** /2
! A 1’1%0*)% \++SO ([V]O !-*#1’%,$):?EM—?M?
9*-/00 89,8J),/2 V^,<-2J**J V,&MBMO 9%%2 0*+-4% /2 4%-.J/*J+/ /2 0%%2$J/4 K-+$J(%-*J+/ J/ *-+,!#$%&’% )&$.#%0*%(5O)
9),+**[V]O 200%#& 7 3*%0-,)%:G@?—G&C
!,- 8,93%(/_J 9,[),JJ !, )* %#,&MMM O W,T$+4%/%*J) -%$*J+/0,JK0 +( *-+,!#$%&’% )&$.#)0*%(5O)9),+** /2 -%$*%2 *R #T
/+/])+2J/4 ),$+-+K$0* ^>< 0%‘3%/)% a/4 b(杨雪),X/4 \(王红),5+/4 Q5(龙春林),C@@?O W+$$%/ .+-K,+$+4T +( *,% 4%/30 !#$%&’%(<-)%%)(-+. Q,J/
[V]O 2$*% 3* 4.00%0(云南植物研究),$(=):G@?—G@E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CB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