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
杜 凡1 ,2 , 杨宇明2
??
, 李俊清1 , 尹五元2
( 1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 100083; 2 西南林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24 )
摘要 :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 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 , 入侵植物薇甘菊 (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但是 , 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 , 均未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 , 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 , 即假泽兰 ( Mikania cordata (Burm . f .)
B . L . Robinson) 和薇甘菊 ( M. micrantha) , 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
菊的生物学习性 , 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 , 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 ,
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 云南 ; 假泽兰属 ; 假泽兰 ; 薇甘菊 ; 外来入侵种
中图分类号 : Q 948 , Q 9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 2700(2006)05 - 505 - 04
A Review of Mikania and the Impact of M. micrantha
( Asteraceae) in Yunnan
DU Fan
1 , 2
, YANG Yu-Ming
2 **
, LI Jun-Qing
1
, YIN Wu-Yuan
2
(1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China; 2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 China)
Abstract : Exotic invasive species have long been known to bringabout serious damages to ecosystem, which has imposed
great threats to national eco-safety . Sincethe late 1990s, ecological impacts caused by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a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ifferent walks of society . No existing literature on M. micrantha,
however, relates anything concerning its distribution in Yunnan Province .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taxonomic
study on the specimen collected in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authers identified two species of Mikania Wild in
Yunnan, namely M . cordata and M. micrantha . The present research also depicts the impacts of M . micrantha in De-
hong, a pefecture in Southwestern Yunnan . Considering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pecies, the author predicts there
are possibilities of spreadingof the species in Dehong prefecture, and possibly diffusing over other areaswith identical cli-
mate patterns as Dehong . In thewakeof this, it is highly advised tha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lative research insti-
tutes pay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and take effectivemeasures to deal with situation .
Key words: Yunnan; Mikania; Mikania cordata; Mikania micrantha; Exotic invasive species
外来入侵植物水葫芦 (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 Solms .) 、紫茎泽兰 (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 R . M . King et H . Robinson) 和飞机草
( Chromolaena odorata ( L .) R . M . King et H .
Robinson) 等对云南生态和经济造成的危害已经
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 , 作为世界上最有害
的 100 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薇甘菊 ( Mikania
micranthaH . B . K .) ( IUCN, 2001) , 在我国的危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6 , 28 (5) : 505~508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
?? ?通讯作者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 - mail : yymbamb@yahoo. com. cn
收稿日期 : 2006 - 01 - 12 , 2006 - 07 - 24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 杜凡 ( 1957 - ) 男 , 教授 , 主要从事植物多样性研究。工作单位 : 西南林学院。E - mail : kmdufan@163 . com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 (2003CB415102) ; 云南
省环境工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地 ( A3003015)
害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李震宇和谢焱 , 2002; 徐
海根和强胜 , 2004)。然而 , 一直以来 , 学术界均
认为云南只有同属的假泽兰 ( M. cordata) , 而没
有薇甘菊 , 因而薇甘菊在云南相应地区造成的危
害也未被认识。本文作者经过调查和标本研究 ,
证实了云南既有假泽兰 , 也有薇甘菊 , 并指出了
德宏州已经存在薇甘菊入侵危害。
1 中国假泽兰属植物的基本情况
菊科 ( Asteraceae) 假泽兰属 ( 薇甘 菊属 )
( Mikania Wild .) 约 415~ 430 种 , 主产热带美
洲 , 9 种见于旧热带 ( 吴征镒等 , 2003 ) 。长期
以来 , 《海南植物志》 ( 第 3 卷 , 1974 )、《中国植
物志》 (第 74 卷 , 1985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下册 , 1984) 乃至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
(2003) 等相关文献认为 , 我国只有 1 种假泽兰
属植物 , 即假泽兰 ( 粪箕藤、米甘草 ) Mikania
cordata ( Burm . f .) B . L . Robinson, 分布于华南
和云南东南部 , 是旧热带的原生种。《云南植物
志》 (13 卷 , 2003 ) 也认为云南仅有假泽兰 , 分
布于滇东南屏边、河口、建水和滇西南盈江 , 但
是认为该种原产地为南美洲。近年来 , 孔国辉等
(2000 a, b ) 和王伯荪等 ( 2001 ) 先后证实我国
有 2 种假泽兰属植物 , 即假泽兰和薇甘菊 ( Mi-
kania micrantha H . B . K .)。并指出假泽兰产我
国台湾、海南和云南东南部 ; 薇甘菊原产中南美
洲 , 19 世纪后传播至东南亚、我国香港和广东 ,
但是未提及云南有分布。也就是说 , 至今所有相
关文献均认为云南只有假泽兰 , 而没有薇甘菊。
但是 ,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的确认
1995 年 , 作者对滇西南德宏州境内的铜壁关
自然保护区进行科考时 , 于盈江、瑞丽、陇川各
县发现薇甘菊的广泛分布和危害 , 最初也将其误
认为假泽兰 ( M. cordata) 而未引起重视 , 仅一般
性的记录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考
(1999)”中。以后随着外界薇甘菊文献的增多 ,
根据其生态表现 , 怀疑滇西南的种类应该是薇甘
菊 , 而非假泽兰。最近 , 通过查阅昆明植物研究
所馆藏假泽兰属植物标本 , 作者确认该属在云南
存在假泽兰和薇甘菊 2 个种 , 而非以往文献所载
仅 1 种。两者的区别以检索表形式列出如下 :
1 . ?花器较小 , 总苞片长 3 .5~4 .5 mm, 头状花序长 4~
5 .5 mm, 花冠长 3~3 .5 mm, 瘦果长 1 .5 mm
⋯⋯⋯⋯⋯⋯⋯⋯⋯⋯⋯⋯⋯⋯ 薇甘菊 M . micrantha
1 . ?花器较大 , 总苞片长 5~7 mm, 头状花序长 7~ 7 .5
mm, 花冠长 3 .5~5 mm, 瘦果长 3 mm
⋯⋯⋯⋯⋯⋯⋯⋯⋯⋯⋯⋯⋯⋯⋯ 假泽兰 M . cordata
从所查阅的标本来看 , 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
的标本 ( 冯国楣 5227 , 1954 - 10 - 28 ) 与海南标
本 (S . K . Lau 28294 , 1936 - 12 - 1 ) 特征几乎完
全一致 , 与上述假泽兰的花部特征相同 , 应该是
假泽兰。这与 《中国植物志》 和 《云南种植植物
名录》 (1984) 中的记载相吻合。
采于盈江的标本 (Lin Qin 770805 , 1983 - 10
-26 ) 和瑞丽的标本 ( 杜凡 , 何菊 , 丁涛 293 ,
2004 - 11 - 10 ) 与香 港标本 ( Hu et But 19933 ,
1991 - 11 - 26) , 花部器官均小 , 与上述薇甘菊的
花部特征相同 , 其他形态特征相互间也几乎没有
区别。而且这几号标本显示的特征同来自泰国的
标本 (Tatemi Shimizu, et al 27371, 1979 - 12 - 15 )
和阿根廷标本 (吴征镒 198 , 1981 - 04 -21) 也是一
致的。这里的香港标本、泰国标本和阿根廷标本
均被国内外不同作者定名为薇甘菊 ( M. micrantha
H . B . K .)。因此 , 云南盈江、瑞丽的标本并非
如 《云南植物志》 记载属假泽兰 , 而应该是薇甘
菊 ( 图 1 )。
也就是说 , 云南有 2 种假泽兰属植物 , 分布
于滇东南的是假泽兰 ( M. cordata) , 分布于滇西
南德宏州的是薇甘菊 ( M. micrantha)。据目前调
查所掌握的情况 , 滇东南尚未发现薇甘菊分布 ,
而滇西南尚未见到假泽兰。
3 薇甘菊在云南的危害现状
以往文献认为我国大陆最早的薇甘菊标本于
1984年采自深圳 ( 孔国辉等 2000a, 王伯荪等
2003)。而昆明植物所的标本表明 , 1983 年林芹
(Lin Qin 770805 , 1983 - 10 - 26 ) 就已经在滇西南
盈江县铜壁关采到了薇甘菊的标本 , 这实际上应
该是迄今我国大陆最早采集到的薇甘菊标本的记
录 ! 至于薇甘菊何时进入云南 , 现在虽未确知 ,
但是据瑞丽市等嘎村上了年纪的人介绍 , 至少在
6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上世纪 60 年代早期 , 他们就已经知道薇甘菊的
存在和危害了。目前薇甘菊在云南省西南部德宏
州境内海拔 1 100 m以下的荒地、路边、林缘和
疏林中已经大量散布。在盈江县的那邦坝、洪奔
河、盈江坝、芒允坝、卡场坝等地 , 在陇川县的
吕良坝等地 , 在瑞丽县的瑞丽江河谷、等嘎坝、
邦宾坝、龙江河谷等地 , 以及在铜壁关自然保护
区的原始林中 , 薇甘菊的分布已经十分普遍 , 其
危害已经十分突出了。
图 1 薇甘菊形态
Fig . 1 Morphology of Mikania micrantha
野外调查表明 , 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藤本 ,
它可以攀缘在乔木、灌木和其他物体上达到 10 m
以上高度 , 中小乔木和灌木常常因为其树冠被薇
甘菊所完全覆盖而逐渐死亡。在无外物可以攀附
时 , 薇甘菊则沿着地面匍匐生长 , 几乎每个节部
都能很快形成不定根系 ( 图 2) , 牢固占据生境 ,
然后迅速向四周蔓延 , 进而覆盖整个生境 , 所到
之处 , 其他植物个体基本死亡。所以 , 薇甘菊的
覆盖能 力、扩 展 能 力 和 排 异 能 力 比 飞 机 草
( Chromolaena odorata) 和紫茎泽兰 ( Ageratina ad-
enophora) 更强 , 因而其危害的程度也就更大。
作者进行的野外测定表明 , 薇甘菊的藤茎一个夜
晚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 20 cm, 这种现象与其英
文名字“Mile-a-minute Weed”的含义不谋而合。
由于生长迅速 , 而且十分难以铲除 , 盈江县的老
百姓将薇甘菊称为“山兵草”, 形容它像活动在
中 - 缅边界山区的缅甸景颇族“山兵”一样 , 具
有极强的生存力。野外观察还表明 , 薇甘菊是强
阳性杂草 , 种子小而轻、靠冠毛随风散布 , 但是
其幼苗要在足够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所以薇甘
菊主要侵占旷野、耕地、林缘、人工林和天然次
生林 , 在郁闭度小于 60% ~70%的森林环境中 ,
薇甘菊仍然能够在林中更新和生长。在郁闭度大
于 70% 的森林中 , 薇甘菊则基本上难以生存 ,
不形成危害。薇甘菊对生境热量的要求也很高 ,
在滇西南海拔 1 100 m以上基本不能越冬。
图 2 薇甘菊的不定根
Fig . 2 Adventitious root of Mikania micrantha
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 , 可
以预言 , 薇甘菊还将进一步在滇西南德宏州扩
散。而且 , 云南南部自东南部 , 如临沧、西双版
纳、思茅、红河乃至文山等地州市海拔 1 100 m
以下的热区范围是薇甘菊的易扩散区 ( 图 3 )。
云南省及有关地区的政府、林业、农业和环境保
护部门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已经存在薇甘菊
的区域 , 要进行锄灭和防治工作 ; 对尚未发现薇
甘菊的区域 , 要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在发
现薇甘菊入侵的早期阶段 , 应该组织人力 , 进行
机械铲除 , 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具体的防治方
法可以参考广东的一些作法 ( 王勇军等 , 2003;
殷祚云等 , 2003 )。但是作者认为 , 有效阻止薇
甘菊扩散和危害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好热区的原生
植被、恢复热区森林和提高森林的郁闭度。无数
事实表明 , 凡是原生植被保存较好的生境 , 薇甘
菊就难以进入或必然退出。而一旦原生植被破
坏 , 薇甘菊等外来入侵种就趁势而入 , 并且由于
其传播途径的广泛性 , 实际上是防不胜防的。而
且迄今使用过的所有化学防除、生物防除乃至人
工机 械防 除 方 法 , 效 果 都 不 大 ( 殷 祚云 等 ,
7055 期 杜 凡等 :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2003) 。保护当地的原生生态系统、恢复生境 ,
实际上是防止包括薇甘菊在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形
成危害的根本措施。
图 3 薇甘菊在云南的分布现状及潜在扩散区
Fig . 3 Present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Mikamia
micrancha in Yunnan
至于假泽兰 ( M. cordata) 是否是外来种 ,
目前有两种说法 : 《中国植物志》 等多数文献认
为假泽兰是旧热带原生种 ; 而 《云南植物志》 认
为是南美洲的外来种。从实际情况看 , 假泽兰在
云南东南部没有形成危害 , 反而已经很难见到 ,
与薇甘菊及其他菊科的外来植物易于扩散的特征
似乎明显不同 , 表现出原生种的特点。但是要澄
清此问题 , 还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查和考证。
致谢 在查阅标本时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张燕
女士给予了热情帮助。
〔参 考 文 献〕
广东 ?省植物研究所 , 1974 . 菊科 . 海南植物志 ( 第 3 卷 )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380—381
石铸 ?, 1985 . 菊科 . 中国植物志 ( 第 74 卷 ) [ M ]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69—70
庄璇 ?, 2003 . 菊科 . 云南植物志 ( 第 13 卷 ) [ M ]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45—46
李震 ?宇 , 谢焱 , 2002 . 中国外来入侵种 [ M ] .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69
吴征 ?镒 , 1984 . 云南种植植物名录 ( 下册 ) [M ] . 昆明 : 云南科
技出版社 , 1405
吴征 ?镒 , 路安 民 , 汤 彦 承 等 , 2003 . 中 国 被 子植 物 科 属综 论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925
徐海 ?根 , 强胜 , 2004 .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 M ] . 北京 : 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37—140
IUCN ?, 2001 . 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M ] .
Auckland: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Kong ?GH ( 孔 国 辉 ) , Wu QG ( 吴 七 根 ) , Hu QM ( 胡 启 明 ) ,
2000a . 外来杂草薇甘 菊 (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在
我国出现 [ J ] . J Trop Subtrop Bot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
8 (1 ) : 27
Kong ?GH ( 孔国 辉 ) , Wu QG ( 吴 七根 ) , Hu QM ( 胡启 明 ) , et
al , 2000b . Further Supplementary Dataon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Asteraceae) [ J ] . J Trop Subtrop Bot ( 热带亚热带植
物学报 ) , 8 (2 ) : 128—130
WangBS ( 王 伯荪 ) , Liao WB ( 廖 文波 ) , Miao RH ( 缪汝 槐 ) ,
2001 . Revison of Mikania from China and the key of four relative
specie [ J ] .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 40 ( 5) : 72—75
Wang ?BS (王伯荪 ) , Liao WB ( 廖文波 ) , Zan QJ ( 昝启 杰 ) , et
al , 2003 . The spreadsof Mikania micrantha in China [ J ] . Acta
Scientiarum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 中山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 42 ( 4) : 47—54
Wang ?Y J ( 王勇军 ) , Zan QJ ( 昝启杰 ) , Wang ZJ ( 王彰 九 ) , et
al, 2003 . 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Prevention on the invaded
Weed—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 J ] . Ecologic Science
( 生态科学 ) , 22 (1) : 58—62
Yin ?ZY ( 殷祚云 ) , Li XC ( 李小川 ) , He LP ( 何立 平 ) , et al ,
2003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logical control of Mikania micran-
tha H . B . K . [ J ] . Forestry Scienceand Technology of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林业科技 ) , 19 (4 ) : 17—22
8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