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Further Studies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etasequoia

水杉的未尽事宜



全 文 :水杉的未尽事宜
马金双?
( 布鲁克林植物园 , 纽约 , 美国 )
摘要 : 主要阐述与水杉有关的三个问题 : 首先是水杉研究的教训 , 特别是从编辑、作者和学者的角度 ; 其
次讨论水杉研究的不明之处 , 包括王战的标本是如何到达吴仲伦之手而转送给郑万钧的 , 薛纪如和华敬灿
谁先打听到小河的原产地 , 三木茂的论文是如何到达中国而胡先?又是如何得到的 ; 并讨论了水杉的栽培
及栽培品种的注册以及水杉原产地的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及宣传 ; 最后建议成立水杉博物馆 , 编写中国植
物采集史 , 编写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新续编。
关键词 : 水杉 ; 历史 ; 教训 ; 建议 ;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Q-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 2700(2006) 05 - 493 - 12
Further Studies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Taxodiaceae)
MA Jin-Shuang
( Brookmyn Botanic Garden, 1000 Washington Avenue, Brooklyn, New York, 11225 - 1099 , USA )
Abstract : The lessons fromthe research work onthe natural history, unfinished storyof the discovery, andexisted ques-
tions on protectionof nativetree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and relative proposals on bo-
tanical historyof China, including Metasequoia Museum, Collection Historyon the Chinese plants, and TheEast Asiatic
Bibliography of Plant Taxonony and Systematics, arealso presented .
Key words: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istory; Suggestion; China
自 《水杉未解之谜的初探》 一文 ( 马金双 ,
2003a) 发表以来 , 很多人在问我的下文。我也
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总结出来。在
此 , 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 就是水杉的研究
教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与此有关的建议。
研究教训
在过去 6 年多的时间里 , 我所体会到的与水
杉研究有关的教训很多 , 在此举几个与编者和学
者等有关的学术方面的典型事例。
之一是 1982 年 《中国林业》 发表了“水杉发
现的经过”一文 (薛纪如和印嘉佑 , 1982) , 而编辑
在未与作者沟通的情况下在文前加入了一段与文章
内容不同的论述 , 至使作者不得不于第二年又把自
己的观点重复发表一次 (印嘉佑 , 1983)。这是印嘉
佑 2003 年 8 月 4 日告知笔者的。这段不寻常的内
容 , 后来在水杉的研究中引起很多混乱 (王希群
等 , 2004a)。之二是 《植物杂志》 2003 年的两篇有
关水杉的报道 (孙启高 , 2003; 李承森等 , 2003)
与同年笔者在该刊发表的另一篇水杉文章 (马金
双 , 2003b) 相比较 ,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不同见
解: 前者如干铎在水杉发现中的作用 (见 35 页第 1
~5行 ) , 后者如胡先? 1946 年春所见到的标本其
实并非完全由薛纪如采集 (见 18 页第 6~8 行)。笔
者赞成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 但更主张以事实为证。
同一年出版的期刊中 , 不同的文章就同一事件在关
键问题上的论述存在差异 , 作为同一责任编辑并未
对此加以任何附带的说明 , 这是非常不妥的。这样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6 , 28 (5) : 493~504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 ?通讯地址 : 华盛顿大道 1000 号 , 布鲁克林 纽约 11225 - 1099 . E - mail : jinshuangma@ bbg.org
收稿日期 : 2005 - 02 - 20 收稿
的工作非但不能对作者和读者负责 , 还可能会增加
更多的麻烦。之三 , 2004 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发表了“水杉发现过程的系统研究”
一文 (王希群等 , 2004a)。让人费解的是作者已见
到本人于 《云南植物研究》 发表的文章 (马金双 ,
2003a) 并在文中加以引用 ( 王希群 等 , 2004a,
P26) , 但仍然把胡先? 1946年春见到水杉的事实写
成 1946 年秋 (王希群等 , 2004a, P27)。这种不负责
任的做法不应该发生在我们专门从事水杉研究的学
者之中。同一作者 2004 年在 《生物多样性》 发表了
关于水杉的另一篇文章 (王希群等 , 2004b)。作者
在正文中引证了笔者的两篇文章 , 但在文献引证部
分均未被列出 , 这会给读者的阅读和考证带来困
难。之四 , 2003 年 《植物学报》 45 卷 (增刊 ) 在题
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进展 IV . 活化石植物水杉”
一文中称胡先?在美国的导师是“在 Arnold树木园
工作的Merrill 博士” (刘艳菊等 , 2003)。事实是胡
先? 1913~1916 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仅是本科 ,
1924~1925 年留学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
是 John GorgeJack (Sax, 1949)。另一方面 Merrill 博
士 1902~1923 在菲律宾马尼拉 , 1924~1929 在加州
大学农学院 , 1930~1935 在纽约植物园 , 而到达哈
佛大 学 的 Arnold 树 木 园 是 1935 年 以 后 的 事
(Howard, 1956; Robbins, 1958; Schultes, 1957) , 而
此时胡先?已获得博士学位并离开美国十年。这在
中国植物学史上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 (陈德懋 ,
1993)。这种将自己学科奠基人的导师都写错的这种
做法实属不该。同一文的另一处与事实相悖的地方
是 , 作者称薛纪如是 1947 年水杉采种人之一 , 其实
薛纪如只是 1946 年早春 (二月和五月) 去过两次磨
刀溪 (所采的标本后来被订为模式 ) , 这在他本人
的文章中交代得非常清楚 (Hsueh, 1985) , 而真正
的采种人是华敬灿 (张卜阳 , 2000)。这样的错误 ,
虽然是作者的原因未加以注意 , 但期刊的主编、编
辑和审稿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我建立的 水杉网站 ( www.metasequoia.org)
自 2003 年 4 月征求栽培水杉的信息至今 , 得到
的回馈信息可以说覆盖了全世界所有水杉栽培的
国家与地区 ; 提供信息的人员包括大学教授、植
物学爱好者、植物园园林工人、餐馆工作人员、
退伍军人甚至家庭妇女。然而遗憾的是 , 至今没
有一条反馈信息来自水杉的原产地中国。我关于
水杉的文章 (马金双 , 2003 a, b ) 发表后 , 我收
到两封分别来自江西和四川的电子邮件。这两封邮
件都是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卖植物 , 却均未提及他们
那里的水杉栽培情况。2004 年底 , 我回国时曾在北
京、昆明和都江堰等地谈到这种情况 , 很多人对此
不是非常理解 , 因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 我们的
国情就是如此。固然 , 作为发展中国家 , 我们不可
能要求普通公民都有很强的科普意识 , 但我们的学
者应该有 ! 2003 年夏我到沈阳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
研究所做有关水杉的报告。去听报告的仅有为了拿
学分的十几个研究生 , 研究人员中除了王战当年的
几个从事分类的学生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参加 , 而接
待人员告诉我这已经是很多的了。2004 年我到中国
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报告。尽管人很多 , 但主
要是学生。学者们中除了主持会议者和几个朋友
外 , 几乎没有其他人参加。我并非在此计较我的讲
座有多少人 , 我只想说明我从中体会到的国内的学
术气氛与理念。这方面我想举二个典型的例子。从
上世纪 50 年代至本世纪初到过哈佛大学植物标本
馆的中国植物分类学者一定知道 309 室的 Michael
A . Canoso ( Collections Manager, Emeritus, 1920~
2005)。他 50 年代初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正式退休一直在哈佛大学标本馆从事管理
工作。90 年代中期笔者作访问学者时他退休数年 ,
但每周二的学术报告他从来都按时出席。可能因为
是管理人员 , 他一生从未发表过任何有关学术方面
的文章 , 但所有的学术活动他都参加; 众所周知的
胡秀英博士在哈佛期间也是如此: 尽管退休多年 ,
只要上班所有的报告她从不漏过 , 而且还经常参与
讨论。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差距。
未尽事项
这里主要列举前文 ( 马金双 , 2003a) 发表
后 , 而今还没有解决的主要细节问题 , 并对水杉
的栽培品种的注册、原产地的资源保护、旅游开
发与宣传等事宜进行评论。
第一 , 王战的标本是如何到达吴仲伦之手而
转送给郑万钧的 ?
这是一个当事人双方各执己见而又没有旁证
的命题。据王战在自己的材料中称他觉得自己的
标本是新种从而让吴仲伦带给郑万钧鉴定 (甄士
明 , 1984 年 6 月 , 关于水杉采集与研究的历史真
494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相 , 油印稿 , 共五页。据王战的学生、中国科学
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的谭征祥先生 2003 年向笔者证
实 , 此文为王战个人所写)。而吴仲伦则通过自己
的传记阐明是自己发现王战的定名“水松”不对 ,
于是征得王战同意后带回一份标本给郑万钧鉴定
(金宝善 , 1985)。笔者向该传记的执笔人、中国
林业科学院的蒋有绪求证。他说“我是根据吴先
生生 前的 面述 整理 , 并经 他过 目后 发表 的”
(2002 年 12 月 23 日蒋有绪发给笔者的传真 )。
第二 , 谁先打听到小河的水杉原产地 ? 是薛
纪如还是华敬灿 ?
这是另一个当事人双方留下矛盾的命题。薛
纪如在 1985 年的文章中称自己打听到小河原产地 ,
但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并没有前往 ( Hsueh,
1985)。可是华敬灿在 1990 年写给湖北省恩施自治
州林业局林业志编委的信中称 , 他到磨刀溪后 ,
“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 , 在七岳山东南的小河、
水杉坝一带 , 发现还分布有大量的天然水杉” (张
卜阳 , 2000)。华敬灿 2002 年 8 月于他在北京的家
中亲自告诉笔者 , 郑万钧并没有告诉他小河等地的
水杉; 如果薛纪如当年打听到了小河原产地 , 郑
万钧派他采种及调查时不会不告诉他。
第三 , 三木茂的论文是如何到达中国的 ? 胡
先?又是如何得到的 ?
三木茂描述 Metasequoia 的文章发表于 1941
年秋 (Miki , 1941 ) , 而胡先?早已于 1940 年 2
月 (中国农历春节后 ) 离开北平 , 并于 1940 年
10 月于江西泰和杏岭就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 ,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春才回到北平 ( 王咨
臣等 , 1986 , 施浒 , 1996 , 马金双 , 2003a)。所
以 , 胡先?根本不可能像日本学者所说那样在北
平直接收到了三木茂的论文 ( 斋藤清明 , 1995 )。
那么 , 胡先?于抗战胜利后 1946 年春回到北平
不久见到的三木茂的论文是哪里来的呢 ? 据笔者
推测有几种可能 : 之一是当年日本占领下的静生
生物调查所在投降时留下的。这种推测的依据是
抗战胜利后静生生物调查所复员傅书遐的工作之
一就是“奉胡师命 , 先清理日本人窃走又退还的
宝贵书刊” (吕烈英 , 1988) 。另日本学者斋藤清
明 2004 年 9 月 22 日给笔者的电子信件中提到当
时在北平的日本植物学家 , 京都大学毕业的筱田
治 (Osamu Shinoda, 1899 - 1978 ) 确实收到了三
木茂的文章。据笔者考证后者就是当年在华的日
本著名 731 细菌部队的研究人员。这与国内学者
对静生生物调查所在日本占领期间历史的考证是
吻合的 (胡宗刚 , 2000 )。遗憾的是当代日本学
者对这方面的问题十分敏感 , 以致笔者至今无法
对此深入探讨。之二是当年北平图书馆收藏该杂
志。这是因为北平图书馆原来就有这种杂志 , 而
且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是合同单位 , 即北平图书馆
拥有杂志权 , 但保管权则在静生生物调查所 (胡
宗刚 , 2000)。据庐山植物园的胡宗刚先生“静生
所图书室之建设”一文的考证 (待发表稿件 ) , 日
本的植物学杂志可能在太平洋战争 (即 1941 年 12
月 8 日 ) 发生前就已到达静生生物调查所。之三
是不排除胡先?名望辈出 , 广交同仁而从其他的
渠道得到这个杂志或单行本。傅书遐 1968 年 9 月
21 日写的外调证明材料“1946 年春天我在北京静
生生物调查所工作 , 工作之一是整理大量的植物
分类有关的论文单行本 , 包括公家的和胡先?私
人的”(马金双 , 2003a) 也是旁证之一。当然 , 以
上仅为推测而已 , 因年代久远 , 历史记录不全 ,
又没有详细调研 , 特交待于此。胡先?当年的论
文并没有具体交待得到这个论文的过程 , 他当时
的助手傅书遐也没有对此留下直接证据。笔者在
前文考证中罗列了国内的传说并引用了吴征镒的
旁证 (马金双 , 2003a) , 即傅书遐先看到三木茂
的文章然后转给胡先?。但该文发表后胡先?的
后人认为笔者的文章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与杨隆兴
和干铎的说法有所不同 , 有“一面之词”之嫌。
由于没有旁证 , 对此笔者诚恳地接受这一建议。
第四 , 水杉栽培品种的注册及原产地的资源
保护、旅游开发及宣传
自 1947 年底到 1948 年初郑万钧和胡先?把
水杉种子寄往世界各地 , 已近 60 年了 ! 在这半
个多世纪里 , 水杉已经成功地在南美洲、北美
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和亚洲安家落户。水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引种栽培已经培养出很
多栽培品种。据法国一位业余爱好者统计 (Nu-
gue, 2005 ) , 全世界目前已经注册的品种至少 20
个 , 其中较早的是来自美国国家树木园的“Na-
tional” ( De Vos, 1963 , Wyman, 1963 ) 。然而这
些注册的品种中没有一个来自水杉原产地中国。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植物学界与园艺学界的遗憾。
5945 期 马金双 : 水杉的未尽事宜
实际上早在 80 年代初的报道来自湖北潜江的变
种 ( 龙耀华和吴越 , 1984 ) 就是栽培品种 , 而且
是园艺学界非常好的品种。90 年代初 , 河南的
林业 工作 者又 报道 了两 个变 种 ( 赵天 榜等 ,
1993) , 实际上也是栽培品种。不知这两个变种
中的前者是否和近来刚流到海外的品种“Bonzai”
为同一物 ( 笔者 2005 年初于美国滨州的 Morris
Arboretum见到几年前引自上海的新品种 )。这些
均为园艺界的珍品 ,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好
的市场潜力 , 值得我们园艺界重视。
水杉资源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国内有很大进展
( 李晓东等 , 2003 , 2005; 李作洲 , 2003; Chen
等 , 2003; Li 等 , 2005 ) , 但与国外对水杉的研
究相比还有差距。90 年代初华中农业大学的李
明鹤与美国新泽西州 Rutgers University 的 John E .
Kuser合作进行水杉异地引种试验。中方从水杉
原产地 50 多株母树采种 , 美方在新泽西和俄亥
俄州等地进行多处栽培试验。如今这批引种已经
近 15 年了 , 美国方面几个参加栽培的单位 ( 主
要是树木园 ) 每年都有专门测量与登记并有十分
严格的观察记录。这是迄今为止水杉在海外的最
大引种株系 , 为水杉种质资源的异地保护开创了
先河。我们的原生母树有近 5800 株 , 国内目前
已知的栽培范围从东北的沈阳到广东的广州一
带 , 从川西卧龙到东部沿海 (王希群等 , 2005 ) ,
然而这么大的栽培范围 , 是否有这样大规模异地
试验呢 ? 笔者至今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
水杉是中国人的骄傲 , 是“世界园林之母”的
中国对世界植物学界和园艺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 然
而全世界只有中国湖北利川等原产地的植株最大 ,
数量也最多 , 任何人想看百年以上的水杉非到中国
不可 ! 然而从利川县城到小河等水杉主要原产区的
路至今还是以土路为主 , 每逢雨季 , 小型汽车根本
无法进入 , 这实为遗憾之事 , 而令我不解的是水杉
管理站成立 30 多年来至今没有自己的宣传品与纪
念品 , 更谈不上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 来访人员没
有登记 , 所以也不知历史上有多少专家、学者来过
这里 , 多少人采集过标本 ! 管理站对来访者不收取
任何费用而自己又陷入缺乏经费的困境。
有关建议
自研究水杉以来 , 我有很多感慨与想法 , 有
些是来自水杉本身的 , 有些是由研究水杉而引起
的。现提出这些不是十分成熟的想法供同行讨论。
第一 , 关于建立水杉博物馆的倡议
过去 6 年多的时间里我收集了世界上千份以
上的文献资料 , 包括信件、手稿、相片、回忆
录、油印件、单行本、文章、报刊、杂志等。其
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的 , 也是十分难得的 , 诸如胡
先?亲笔签名的水杉原始论文的单行本 , 王战在
水杉发现后拍摄的他本人亲自采集的第一份标本
的彩色相片等。还有水杉的第一份标本 ( 王战
118 号 , 1943 年 7 月 21 日采自模式树 ) , 自水杉
发现后一直下落不明直到 2002 年笔者于南京江
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找到 (Ma and Shao, 2003 )。
遗憾地是这么珍贵的遗产至今仍在一个废弃的
“标本馆”里而无人过问。尽管我对此呼吁过
(马金双 , 2003a; Ma andShao, 2003) , 但这样的
工作对当前国内浮躁的学术界好象并不重要。水
杉历史上这些十分珍贵的资料如果不及时抢救再
等一代人就来不及了 ; 任何人包括我在内 , 保管
材料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 而建立一个博物馆或纪
念馆则是最好的永久保存的方式 ; 后代也可通过
这样的机构有机会了解历史。事实上 , 在水杉这
个事件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试想如果
当年所有当事人都健在时就建立这样的纪念馆或
博物馆 , 水杉历史上的悬案将不会存在 , 留给我
们的则是完整的史实。关于此事 , 我曾于 2003
年 10 月 31 日给王战工作过半个世纪的单位领导
写信呼吁建立水杉博物馆 , 但几年过去了一直没
有回音。本人在此声明 , 如果国内任何单位愿意
筹建这样的机构 , 我将捐出我全部的有关收藏 ,
并协助他们收集一切其它有关资料。
第二 , 抢救历史的资料 , 编写中国植物采集史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但在我国又十分落后的
一角。在此以水杉为例仅举两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其一是老一辈的中国植物学者一定记得或听说
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造反派文革间去胡先?家
抄家 , 而胡先?终生的收藏在文革中散失遗尽的事
实 (张大为等 , 1996)。可有谁会想到他的这些珍贵
的遗物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地下室里
沉睡了多年后的最终归宿呢 ? 注册笔名“小蚂蚁”
于“中国植物科学民间学术网站”《原本山川 , 极
命草木》 上的帖子 (www. emay. com. cn) 写道 :
694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发表于 : 星期四 三月 24 , 2005 7∶54 pm
文章主题 : 胡步曾先生的藏书
鄙人颇喜读专业以外的杂书 , 经常在图书馆
东翻西检。前不久在植物研究所图书馆看到一堆
没有整理好的旧书 , 中、西文都有 , 满纸灰尘 ,
大多已遭虫蛀。随手一翻 , 不禁大惊 , 原来这些
书均为胡老步曾先生藏书 ! 胡老亲笔“H . H .
Hu”赫然在上。中文书多为古籍、佛经 , 英文
书多为西方文史经典。其中多册为鄙人多年欲读
而不能得者 , 如 H . G . Wells 的 《The outline of
history》 ( 即 《世界史纲》, 梁思成先生曾译出 ,
想来是乃父梁起超 ( 任公 ) 先生命他译的 ) ;
GeorgeBrandes的 《Main currents in nineteenth cen-
turyliterature》 (即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为西
方文学批评巨著 , 鲁迅先生常引用 ) ; 人文主义
大师 Irving Babbitt 的 《Rousseau and romanticism》
和 《Themastersof modern French criticism》 ( Babbitt
为吴宓 ( 雨僧 ) 先生在哈佛留学时的导师 , 步曾
先生也曾在哈佛留学。归国后雨僧先生和步曾先
生一 起 办 《学 衡》, 可 谓 渊 源 有 自 ) ; Marchl
Proust的 《The past recaptured》 ( 即 《追忆逝水年
华》) 以及一些名家诗集。此外 , 还有 《A stu-
dent’shistory of philosophy》 也很让人欢喜。最可
惊异者 , 还有一本 《Sadism and masochism》, 足
可见步曾先生读书之广。很可惜 , 其中的 《Main
currents in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 和 《The
past recaptured》 都非全本 , 只剩一册。
问以图书馆管理人员这批书来自何处 , 为何
如此残缺不全。彼告以在不久前清理植物研究所
标本馆地下室杂物时发现 , 当时正要用卡车当废
品拉走 , 偶被图书馆管理人员看见 , 出于职业习
惯捡出数十本。其余拉走者不知凡几 , 都已“黄
鹤一去不复返”也 ! 如此败家子行为 , 不知本所
大师遗物之珍贵 , 视文物图籍如敝屣 , 令斯文堕
地 , 让人欲哭无泪 , 岂只扼腕叹息而已哉 !
其二是神农架的勘查历史。笔者在研究水杉
的过程中 , 从王战先生的遗物中见到我国历史上
比较详细的民国期间于 1945 年刊印的 《神农架
探察报告》 ( 所有原件均在王战先生的女儿王安
莉处 )。鉴于我国植物学史和林学史上都没有详
细记载这一历史资料 , 现将原始报告的有关重要
内容简单摘录整理如下。
本人见到的原始资料共两部分 , 其一是 《神
农架探查报告》 ( 作者可能是房县县长贾文志 ) ,
其二是由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王战和毛杰执笔
的有关报告 ( 详见附件一 , 除文字用简体外 , 其
它保持原貌 )。据笔者的考证 , 这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对神农架的大规模考察 , 并且记载的内容十
分全面、详细 , 为我国植物学史和林学史上的十
分重要而珍贵的历史资料。遗憾的是最近中国林
业出版社出版的自然保护区系列丛书 《神农架自
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 朱兆泉和宋朝枢主编 ,
1999) 却对此只字未提。笔者旅居海外 10 年 ,
特别是研究水杉以来 , 深感中国植物采集史料工
作急需整理 (马金双 , 2001 ) , 并对其可行性进
行过探讨。现将我关于编写 《中国植物采集史》
的想法附上供同仁参考 ( 附件二 )。
第三 , 召开大型水杉国际学术会议 , 编写
《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 新续编
2002 年 8 月 5~7 日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
开的“首届国际水杉研讨会”参加的中外人士仅
有 40 人 (马金双 , 2003b)。这 40 人中 , 除去一
些植物爱好者外 , 真正的学者并不是很多 , 加之
各种不明的原因 , 我国学术界只有武汉植物园和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等数名学者参加 , 其他单位几
乎没有 , 林学界一个也没有到会。于是 , 我在回
到北京后曾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探讨
举行规模更大的有关会议的可能性 , 后来更有孙
启高发来信函表示愿意筹办等 , 但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没有办成。同年我在北京华敬灿家里也听到
同样的呼声。华敬灿当时虽然已经 82 岁 , 但是他
非常希望水杉的工作能够深入 , 特别是从林学的
角度。华敬灿谈到文革后林学界很想做 , 但郑万
钧故去后就没有人出面了; 湖北林学界也曾试过 ,
但亦无下文。召开大型的水杉学术研讨会 , 中国
确实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 特别是在林学、
园艺、生态、旅游、植物学、生物多样性、古植
物学与地质学等多方面多学科。如今世界上第一
本水杉的英文专著已经出版 ( LePage等 , 2005 ) ,
但只有一篇中国学者署名的文章 ( Leng, 2005 )。
第二届国际水杉研讨会于 2006 年 8 月 6 日到 10 日
于 Bryant University, Smithfield, Rhode Island, and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举行 ( 详
细情 况 参 见 : http:??web.bryant.edu?china?metase-
7945 期 马金双 : 水杉的未尽事宜
quoia.htm)。由于多种原因 , 中国学者只有 3 人
出席会议。我们的优势已经不多 ; 期待国内的学
者们能在不久的将来迎头赶上。
中国是一个地域及植物大国 , 但我们的研究
地位与此并不相称。我们的经典分类工作至今没
有搞清 , 对于周边的国家我们也没有发言权 , 更
没有影响力。日本早在 60 年代就开始对喜马拉
雅地区大规模的采集与研究 , 最后出版多卷本的
《尼泊尔植物名录》 ( Hara, 1966 , 1971; Ohashi ,
1975) ; 现日本正同英国联手准备 《尼泊尔植物
志》 (Watson and Blackmore, 2003 )。更不为人知
的是日本正在缅甸大规模采集 , 并全力准备 《缅
甸植物志》 (Tanaka, 2004)。几年前越南学者等
在北越靠近中国的地方发现了一种新的裸子植物
Xanthocyparis vietnamensis ( Averyanov, 2002; Far-
jon等 , 2002) 。该种在命名发表时模式标本送给
了美国、英国、还有隔着中国的俄罗斯 ; 三号引
证的标本最起码十份以上没有一份给中国。不用
说日本不把我们当对手 , 就是在植物学研究方面
如此落后的越南都瞧不起我们。最近出版的 《原
色韩国植物图鉴》 (李永鲁 , 2004) 引用了多个
版本的 《日本植物志》, 甚至还有 《苏联植物
志》, 但没有 《中国植物志》。这不能不值得我们
深思。中国在东亚有其它国家无法取代的地缘优
势与资源优势 , 但遗憾的是东亚植物分类中非常
重要的工具书如 《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 仍
然是美国人几十年前的工作 (Merrill and Walker,
1938; Walker, 1960) 而我们至今没有承接下来。
基于此 , 笔者对编写新续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
讨。在此寄予国内同仁 , 希望他们为中国的经典
植物分类争一席之地 ( 附件三 )。
致谢 笔者再次就水杉成文 , 从内心感谢编者、读者和
学者的厚爱 , 除了前文中已经提及的同行和朋友外 , 笔
者在此十分感谢中国林业科学院的蒋有绪先生在百忙中
回函解答我的问题 , 王战先生的女儿王安莉女士提供有
关资料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王向华女士在百
忙中帮我修饰全文 , 还有 《云南植物研究》 的编辑、审
稿人员和主编对我多年的鼓励与支持。
〔参 考 文 献〕
马金 2双 , 2001 . 云南植物采集史略读后感 [ J ] . 云南植物研究 ,
23 ( 3) : 350—351
马金 ?双 , 2003a . 水杉未解之迷的初探 [ J ] . 云南植物研究 , 25
( 2) : 155—172
马金 ?双 , 2003b . 水杉发现大事记 - 六十年的回顾 [ J ] . 植物杂
志 , 3 : 37—40
王咨 ?臣 , 胡德熙 , 胡德明等 , 1986 . 植物学家胡先?博士年谱
[ J ] . 海南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4 ( 1 ) : 78—94 , & 4
( 2) : 75—89
龙耀 ?华 , 吴越 , 1984 . 水杉一新变种 (丛枝水杉 ) [ J ] . 植物研
究 , 4 (1) : 146—152
印嘉 ?佑 , 1983 . 活化石 - 水杉的发现经过纪略 [M ] . 林业史园林
史论文集 , 第一辑 , 30—31 , 北京林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专刊
朱兆 ?泉 , 宋 朝枢 主编 , 1999 . 神农 架自 然保 护区 科学 考 察集
[ M] .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孙启 ?高 , 2003 . 胡先?的古植物学情结 [ J ] . 植物杂志 , 5 : 18
吕烈 ?英 , 1988 . 怀念书 遐同志 [ J ] . 武汉 植物学研 究 , 6 ( 1 ) :
84—86
李承 ?森 , 刘岩 , 李向阳等 , 2003 . 水杉史话 [ J ] . 植物杂志 , 6 :
35—36
李永 ?鲁 , 2004 . 原色韩国植物图鉴 [M ] . 改订增补版 , 数学社 ,
汉城 , 1—1270
刘艳 ?菊 , 李承森 , 王宇飞等 , 2003 .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进展 IV .
活化石植物 - 水杉 [ J ] . 植物学报 , 45 ( 增刊 ) : 59—63
陈德 ?懋 , 1993 . 中国植物分类学史 [M ] . 武汉 : 华中师大出版
社 , 1—356
张卜 ?阳 , 2000 . 活化石水杉 [M ]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169
张大 ?为 , 胡德熙 , 胡德琨主编 , 1996 . 胡先?文存 [ M ] . 下卷 ,
中正大学校友会 , 江西师范大学印刷
赵天 ?榜 , 陈志秀 , 陈建业等 , 1993 . 垂枝水杉和长梗水杉 [ A ] .
见 : 中国植物学会编 , 中国植物学会六十周年学术报告及
论文摘要汇编 [M ] , 153
金宝 ?善主编 , 1985 . 中国现代农学家传 第 1 卷 [M ] . 长沙 : 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472—479
施浒 ?, 1996 . 胡先?传 , 胡先?文存 [ M ] . 下册 , 851—890 , 中
正大学校友会发行
胡宗 ?刚 , 2000 .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复员 [ J ] . 中国科技史料 ,
21 ( 1) : 52—60
斋藤 ?清明 , 1995 . Metasequoia [M] . 中央公论社 , 日本 , 1—238
薛纪 ?如 , 印嘉佑 , 1982 . 水杉发现的经过 [ J ] . 中国林业 , 2 : 31
Aver ?yanov LV, 2002 . The history of discovery and natural habitats of
Xanthocyparisvietnamensis ( Cupressaceae) [ J ] . Turczaniwia , 5
(4 ) : 31—39
Chen ?XY , Li YY , Wu TY , et al, 2003 . Size-class Differences in Genetic
Structure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Taxodiaceae )
Plantation in Shanghai [ J ] . SlivaeGenetica, 52 (3- 4) : 107—109
DeV ?os F , 1963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National’ [ J ] . Ameri-
can Horticultural Magazine, 42 ( 3) : 174—177
Farj ?on A , Hiep NT, Harder DK , et al , 2002 . A new genus and spe-
cies in Cupressaceae ( Coniferales) from northern Vietnam, Xantho-
cyparis vietnamensis [ J ] . Novon, 12 : 179—189
Hara ?H , 1966 . TheFloraof Eastern Himalaya [ M] . Tokyo: Universi-
894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ty of Tokyo Press, 1—744
Hara :H , 1971 . The Flora of Eastern Himalaya [ M ] . second report .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393
Howa 7rd RA, 1956 . Elmer Drew Merrill 1876 - 1956 [ J ] . Journal of
Arnold Arboretum, 37 (3 ) : 197—216
Hsue )h CJ , 1985 . Reminiscences of collecting the type specimens of
Metasequoia glyptostoboides [ J ] . Arnoldia, 45 (4) : 10—18
Leng 1Q, 2005 . CuticleAnalysis of Living andFossil Metasequoia [ A] . In:
LePage BA , Williams C , Yang H eds ., The Geobiology and Ecology
of Metasequoia, Topics in Geobiology [M ] . vol . 22 , Springer
LePa &ge BA , Williams C , Yang H , 2005 . The Geobiology and Ecology
of Metasequoia [ M ] . Series: Topics in Geobiology, vol . 22 ,
XXV , 1—434 , Springer
Li X ?D (李晓东 ) , Huang HW (黄宏文 ) , Li JQ ( 李建强 ) , 2003 .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relict plant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J ] .
Biodiversity Science ( 生物多样性 ) , 11 ( 2) : 100—108
Li X ?D ( 李 晓东 ) , Yang J ( 杨 佳 ) , Shi QF ( 史 全 芬 ) , et al ,
2005 . Allozym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eight cultivated popu-
lations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J ] . Biodiversity Science
( 生物多样性 ) , 13 (2 ) : 97—104
Li Y ?Y , Chen XY , Zhang X , et al , 2005 . Genetic differences be-
tweenwild and artificial populations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implications for species recovery [ J ] . Conservation Biology, 19
(1) : 224—231
Li Z ?Z ( 李 作洲 ) , Gong JJ ( 龚俊 杰 ) , Wang Y ( 王 瑛 ) , et al ,
2003 . Spatial structure of AFLP genetic diversity of remnant popula-
tion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Taxodiaceae) [ J ] . Biodiversity
Science (生物多样性 ) , 11 ( 4) : 265—275
Ma J #S, Shao GF , 2003 . Rediscovery of the‘ first collection’of the
‘Living Fossil’,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J ] . Taxon, 52
( 3) : 585—588
Merr ?ill ED, Walker EH , 1938 .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
ny [ R] .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1—719
Miki 1S, 1941 . On the changeof flora in EasternAsiasinceTertiary Period
( I ) . The clay or lignite beds flora in Jap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inus trifolia beds in Central Hondo (with plates 4 - 7 and 21 text
figures) [ J ] . Japanese Journal of Botany, 11 (3 ) : 237—304
Nugu +e C , 2005 . Cultivars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A ] . In:
LePage BA, Williams C, YangH eds ., TheGeobiology and Ecolo-
gy of Metasequoia, Topics in Geobiology [M ] . vol . 22 , Springer
Ohas &hi H , 1975 . The Flora of Eastern Himalaya [ M ] . third report,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458
Robb /ins WJ , 1958 . Elmer Drew Merrill 1876 - 1956 [ J ] . Biogr Mem
Natl Acad Sci USA , 32 : 273—333
Sax ?K , 1949 . John George Jack, 1861 - 1949 [ J ] . J ournal of Arnold
Arboretum, 30 (4 ) : 344—347
Schu ltes RE, 1957 . Elmer Drew Merrill-An Appreciation [ J ] . Taxon,
6 : 89—101
Tana ka N , 2004 . Plant inventor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the flora of
Myanmar [ A ] . Program & Abstac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4: Asian Plant Diversity and Systematics,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 C] . Sakura, Japan, July 29-August 2 , 2004
Walk ?er EH , 1960 .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supple-
ment 1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 1—552
Wang ?XQ ( 王 希 群 ) , Ma LY ( 马 履 一 ) , Guo BX ( 郭 保 香 ) ,
2004a .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discovery course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Cheng [ J ]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
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3
(1) : 22—28
Wang ?XQ (王希群 ) , Ma LY ( 马履 一 ) , Guo BX ( 郭保 香 ) , et
al , 2004b . The conservation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and
its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 [ J ] . Biodiversity Science (生物多
样性 ) , 12 (3 ) : 377—385
Wang ?XQ ( 王希群 ) , Ma LY ( 马履一 ) , Tian Hua ( 田华 ) , et al ,
2005 . Introduction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 in
China [ J ] . Guihaia ( 广西植物 ) , 25 ( 1) : 40—47
Watson MF , Blackmore S, 2003 . The First Editorial Meeting for the
Flora of Nepal [ J ] . Newsletter of Himalayan Botany, 31 : 20—22
Wyman D, 1963 . New plants registered [ J ] . Arnoldia, 23 ( 9 ) :
111—118
附件一 : 神农架探查报告
其一 , 《神农架探查报告》, 16 开 , 竖排本 , 黑色油
墨铅印 , 共 67 页 , 并附有探查路线 (表一 ) 和行程纪要
(表二 ) 各一页 (均为双 16 开 ) , 竖排本 , 手写蜡纸 , 黑
色油墨刊印。本报告没有执笔人及其所属单位 , 也没有
注明刊印日期 ; 但内容显然出自房县县长贾文志或他的
执笔人 ; 另地形图一页 (未见 )。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因篇幅所限 , 不能完全记录于此 , 仅供参考。
目录 (2 页 )
甲 : 神农架探察之起源
壹 , 神农架之传闻 (略)
贰 , 探查之动机
文治民国三十年九月 , 调任房县县长 , 查知房县幅
员辽阔 , 号称千里 , 而群山高崇 , 地瘠民贫 , 推求其
故 , 盖人未尽其力 , 地未尽其利有以致之。治理之道 ,
非先从事开发地利以养民不为功 , 此内在之需要也。旋
下乡考察 , 知于东南深山不毛之地 - 宋洛河铜厂 , 日人
平陵贞干 , 江元意一等曾于民国十一年组武当公司 , 从
事大规模开采 , 并建有洋房二百余件 , 后虽为匪扰尔停
办 , 而迄今遗迹犹存。又美人著名植物学家威尔荪 , 受
美景园艺公司及哈佛大学之委托 , 来我川鄂康滇各省调
查森林十一年 , 采集标本六万余号 , 曾来神农架附近之
老君山一带探采。于已知我蕴藏之富 , 外人早已虎视眈
眈 , 无微不至 , 无远费届。若我再货其余地 , 人将起尔
图之 , 此种侵略 , 实足发吾人猛省 , 引值此坑建房殿 ,
资源亟待补充之际 , 果有实践当前 , 而不开发 , 宁非吾
人之耻 , 此外来之刺激也 , 由此内在之需求外来之刺
9945 期 马金双 : 水杉的未尽事宜
激 , 遂于兴办各种建设之外 , 将传说之久之神农架 , 决
心探查 , 已备开发。而揭破种种神话之谜。妥即文电交
驰 , 迭向上级呈请 , 当广峰指示 , 经两年来之酝酿 , 今
竟得如愿以偿 , 实幸事业也。
叁 , 探查前之初步工作 (略 )
肆 , 探查团之产生 (略)
乙 : 探查团之组成
壹 , 编制 : 团长一人 , 副团长二人 , 下设总务 , 技
术 , 警卫三组。总务组分文书会计 , 饮食住宿医药摄影
通讯输送等事务 , 分别指定专人负责 , 并用公役八名 ,
炊事兵六名 , 通讯兵四名 , 挑夫二十五名 , 输送夫二十
五名 ; 技术组分森林农艺畜牧工矿药物等事务 , 分别约
请专家负责 , 并雇用采药四人 , 木匠六人。警卫内设卫
兵班机三十名 , 狩猎一班 , 即十五名 , 并雇用号兵一
名 , 传达兵两名。
贰 , 人事 : 团长一人 , 房县县长贾文治 , 副团长两
人 , 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 , 湖北省农业改进
所林业组主任魏儒林 , 总务组长房县政府建设科长傅亦
悦 , 并兼文书会计 , 技术组长鄂北农场场长庄巧生 , 警
卫组长上瓮区区长徐云鸿 , 平湖乡长许清安担任饮食住
宿 , 县防疫队医师赵子融担任医药 , 县商会理事冯达安
任摄影 , 上瓮区指导员冯云清担任输送通讯 , 王魏两副
团长及毛杰陈哲夫担任森林药物 , 王庆延教授及庄巧生
场长担任农艺畜牧工矿土壤。
叁 , 经费 (略 )
肆 , 设备 (略 )
丙 : 探查行程纪要
壹 , 探查路线 (附表一) :
9 月 20 日房县至上达河 , 21 日上达河至天主堂 , 22
日天主堂至范家娅 , 23 日范家娅至朱家沟 , 24 日在朱家
沟 , 25 日朱家沟至九道梁 , 26 - 30 日在九道梁 , 10 月 1
日九道梁至乡峪沟 , 2 日乡峪沟至坑子 , 3 日坑子到大九
湖 , 4~5 日在大九湖 , 6 日大九湖至坪阡 , 7 日坪阡至朱
公坪 , 8 日朱公坪至台子上 , 9 日在台子上 , 10 日台子上
至神农架 , 11~15 日在神农架 , 16 日神农架至麝子沟 ,
17~20 日在麝子沟 , 21 日麝子沟至菜子哑 , 22 日菜子哑
至拌水河 , 23 日拌水河至麻湾 , 24 日麻湾至杜家川 , 25
日杜家川至房县县城。历时 36 天 , 行程 1180 华里。
贰 , 行程纪要 (附表二) (略)
丁 : 探查情形 (略 )
壹 , 地形 : 一 , 神农架 ; 二 , 九湖
贰 , 山脉 : 一 , 神农架山脉之分布 ; 二 , 九湖山脉
之分布
叁 , 河流 : 一 , 神农架附近河流之分布 ; 二 , 九湖
附近河流之分布
肆 , 气候
伍 , 土质
陆 , 森林 : 一 , 森林 之分布 ; 二 , 森 林之情况 ;
三 , 森林带及林木种类 ; 四 , 森林面积及材积 (共记载
93 块标准地样方 ) ; 五 , 森林之障害 ; 六 , 森林之主附
产物———1 , 主产物 : 子 , 军事用材 ; 丑 , 建筑及器具用
材 ; 2 , 附产物 : 子 , 香菌 ; 丑 , 白木耳 ; 寅 , 黑木耳 ;
卯 , 药用植物 ; 辰 , 森林动物 ; 巳 , 其他
柒 , 农作
捌 , 畜牧
玖 , 矿产
戊 : 开发意见 (略 )
壹 , 森林管理 贰 , 森林利用 叁 , 垦殖畜牧
其二 , 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王战和毛杰执笔的有
关报告 ( 共四部分 , 每部分均为四页 , 双 16 开 , 竖排
本 , 手写蜡纸 , 黑色油墨刊印 , 刊印时间均为 (民国 )
三十四年三月 , 即 1945 年 3 月 )。简介如下 :
《鄂北森林调查报告书之一 (神农架之森林 )》, 目
录如下 :
一 , 位置与范围 二 , 森林带及主要林木
三 , 林况及地况 四 , 利用
五 , 抚育及更新 六 , 蓄积及生长
七 , 运输概况 八 , 设处管理之建议
《鄂北森林调查报告书之二 (武当山森林寺庙森林
之现状 )》。奉派鄂北森林承湖北省政府之介绍得参加房
县神农架原始林探查团 , 抵房县后开始筹备以入林用物
一时不克备齐利用时机前往调查武当山之寺庙林。因时
间有限 , 由山阳登顶从后山阴面下 , 自房往返公历九
日 , 采得林木标本九十号。
《鄂北森林调查报告书之三 (鄂西利川毛坝纸业之
调查 )》。 (略 )。《鄂北森林调查报告书之四 (沿途所见
之古树及树木水平分布之情形)》。
一 , 沿途所见之古树
此次行程约七千余里 , 沿途所见之古树甚显最老大
而未见记载者有三株 :
(一) 水松 ( Glyptostrobus pensilis (后改为 Chienioden-
dron sinenseCheng& Wu, 笔者注 ) , 土名水杉 , 生于四川万
县谋道 (磨刀) 溪乡街南首之路旁庙侧 , 树高达二十公
尺 , 主干短而端直 , 胸径二公尺许 , 树冠广大生势极旺 ,
约千年以上之古树 , 不仅为四川之初次发见者 , 即其故
乡亦未见有若老之大树也 , 其附近田埂上有幼树四株 ,
山坡上有壮树一株 , 生长均茂 , 届系老者之天然下种也。
按此树原分布于华南 , 广东及福建有之 , 四川未有记载。
访问来源及年龄居民均不能答 , 系采自华南绝无疑问也。
视其生长之旺 , 及结实之丰 , 在川东是有最大繁殖及推
广之可能。调查时适值新叶萌发 , 老果齐落 , 采标本数
份 , 现存本所陈列室供资研究。种子之采集已托万县高
0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级农业职业学校鄢校长代为设法收集。据其来函云 , 已
函承专员公署令谋道溪乡公所即行采集。如能在渝市育
苗推广 , 则其观赏价值较诸鱼骨松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 ) 铁坚树 ( Keteleeria davidiana) 见于湖北兴山湘
坪乡当阳河西岸周大坤之家旁 , 高达三十公尺 , 直径六
围 , 约十公尺 , 干笔直 , 树冠呈圆锥状 , 生长甚旺 , 结
实及丰 , 居民敬之为神。. . . . . . 。
(三 ) 柳杉 ( Cryptomeria japonica) 见于武当山斗姥
间 , 两株并列 , 高近三十公尺 , 经达六公尺。. . . . . . 。
二 , 沿途所见树木水平之情形
本调查自渝出发 , 经万县 , 利川 , 恩施 , 建始 , 巴
东 , 兴山 , 保康 , 房县 , 。。。南起重庆 , 北抵均县 , 自北
纬二十九度至三十三度 , 经过地区。. . . . . . 。
附件二 : 关于编写 《中国植物采集史》 的建议
目的与意义 :
近代中国植物学者自己开始研究我国植物已经近百
年了 ; 加之外国人的工作 , 我们的历史已经近三百年
了 , 特别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 , 欧美日等国在中国的
采集达到历史上空前程度。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一本比
较完整的历史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历史事件与事
实将很难恢复 , 越是拖延 , 对我们回复历史就越难。这
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不仅是对今天的我们 , 更重
要的是对明天的后代。
目标与内容 :
编写第一本 《中国植物采集史》, 记载过去三百年来
中国版图上发生的主要采集事件、采集人员与队伍、采集
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采集的历史背景、采集的主要发现、
采集所得标本的现在存放地或去处、活植物的栽培地以及
后人的研究成果等 , 并辅以采集路线图、采集标签、以及
采集日记、采集史话、回忆录、参考文献目录等。
记载范围 :
本书以有采集活动为上限起点 , 下限为本书截稿时
止 , 中国版图内 (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 全部采集事
件 , 一并载入。
组织与职责 :
本项目组织者负责总体规划 , 指导全书的编研 , 审
稿与统稿及地区合作者及具体编写人员的选定等。
地区和作者自愿加入 , 并开展本地区的工作 , 协助地
区间的文献收集 , 审定编录名单初稿 , 同时可以组织地区
审稿。下面为可能的合作单位候选名单及其负责的地区 :
西南 : 昆明所 , 成都生物所 - (云、贵、川、藏、俞)
华南 : 华南所 , 中山大学 - (琼、粤、桂、闽、含
港、澳、台)
华北 : 植物所 - (晋、豫、冀、鲁、蒙、含京、津 )
西北 : 西北所 - (青、甘、夏、陕、新
东北 : 生态所 - (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
华东 : 武汉所 , 江苏所 , 南京大学 - (湘、鄂、皖、
浙、赣、苏、含沪 )
出版顺序 :
不按省区或地区 , 以采集人队为单位 , 先完成者组
成一卷先出版 , 共计划三卷。
编写体例 :
一 , 总则
本指南由组织者起草 , 经地区合作者讨论修改 , 征
求全国合作者的意见 , 定稿后由全体参加编写人员作为
编写时的唯一准则并参照执行 ; 如工作中发现问题 , 可
随时指出 , 经过订正 , 再参照执行。
二 , 细则
采集人?队 : 包括采集队的全体组成的来源与隶属、
领队与分工、个人的生平与简单传记 , 包括后人的回忆
录、采集史话、传记等出版物简介。
入选标准 :
1 , 凡有新分类群者 , 主要是种及以上等级 ;
2 , 凡有重大发现者 , 如望天树、银杉、水杉等 ;
3 , 凡有主要出版物者 , 如孙航、周浙昆等 《雅鲁藏
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种子植物》;
4 , 中国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之特殊专门采集 ;
5 , 国家组织的各种综合考察 , 如可可西里等 ;
6 , 中外合作的各种主要的、大规模的采集 , 如中
英、中美、中日等 ;
7 , 外国人的各种考察与采集 , 如 Wilson、Henry、
Smith等 ;
8 , 特种用途的考察与采集 , 如中草药等 ;
9 , 在某一地区的特定考察与采集等。
采集时间 : 从本队的出发到返回 , 包括每日的具体
行程、采集号数、地点、海拔等。
采集目的 : 具体任务 , 包括指定的和临时加入的等。
采集路线 : 以时间和活动为主要线索 , 逐日说明 ,
并辅之以采集路线详图。
采集内容 : 包括植物种类、标本号数、标本份数等。
采集结果 : 研究人员与主要研究成果 , 所发现的新
类群及主要文献 , 后人的订正等。
采集品 (包括模式 ) 存放地及活植物栽培地 : 分别
记载今日所存放的标本馆或植物园 , 以及由此才继而发
展为后来的大规模引种 , 栽培等。
三 , 名称
人名 :
1 , 中国人以中文名称列出 , 后加括号列出当时使
用的外文拼写全名和国际公认的缩写 ; 若该采集人的活
动是 1949 年以前 , 必须用威式音标 , 不能用汉语拼音 ;
若该采集活动发生在 1949 年至 1958 年期间 , 也应参照
上面的意见执行除非另有拼法 ; 如该采集发生在 1958 年
1055 期 马金双 : 水杉的未尽事宜
之后 , 而又没有具体的外文名称时必须用汉语拼音 ;
2 , 日本人参照中国人名称处理 , 但先日文 , 后中文 ;
3 , 其他西方外国人名一律按原名列出 , 后加括号
列出国际公认的缩写 , 一律不翻译成中文 , 除非有自己
的中文名称 ; 西方人的全名可从哈佛大学的网站上找到
(详见电子参考文献部分 ) ;
4 , 国际公认的缩写请参照 R . K . Brummitt & C . E .
Powell , 1992 ,“Authors of Plant Names”, Kew, Royal Botan-
ical Gardens。如果没有国际公认的缩写 , 或与原采集记
录不一致时 , 请注明 , 并采用原采集记录 ; 若原采集记
录不一致 , 参照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傅立国主编 ,
1993 年 , 科学技术出版社 ) 挑选最常用的和最常见的作
为唯一标准并在全书统一应用之 , 同时加以说明 , 包括
未采用的名称等 ;
5 , 所有记录的采集人员尽量书写出生和卒逝日期 ,
并赋予外文缩写之后 ; 如 E . H . Wilson ( 1876 - 1930 ) ,
C . T . Hwa (1920 borne) , 而不用 C . T . Hwa (1920 - )。
地名 :
1 , 原地名不论大小 , 一律以原名 (采集时的名称 )
为基准 ; 若与现名不同 , 现名放在括号内 ;
2 , 若原地名采集者使用的语言非中文或没有中文 ,
以原文为准 , 并加注当时和现在的中文于括号内 ;
3 , 县级市以上地名应标定地理位置 (经纬度 ) , 除
非原文中已标定 ;
4 , 文中所涉及的一切外国单位 , 均以原文刊出 , 并
加中文名称于括号内 ;
5 , 外国国名一律用原文外加中文。
学名 :
1 , 所有学名均以拉丁名列出 , 其后同时标注中文名
称 (中文名称以中国植物志为唯一参考标准) , 若中国植
物志没有记载或记载不同 , 请具体说明并标出文献出处 ;
2 , 所有学名均以原发表时的隶属列出 , 若后来更改隶
属 , 应记载转移后的隶属 , 并标具体出处及具体参考文献 ;
3 , 所有学名均以中国植物志为准 , 除非在该志出
版后 , 又有更新的修订 ; 但必须引证具体出处 ; 若作者
认为中国植物志的处理不合适 , 可表明自己的观点 , 并
说明理由 ;
4 , 由于本书为采集史 , 有关分类群的争议不作为重
点研究内容 ; 具体情况以标明出处为主 , 提供信息便可。
四 , 标本馆缩写
所有的标本和模式标本存放地一律按国际通用的 In-
dex Herbariorum (8 edition, 1990 , 已上网 , 见下面的电子
参考文献 ) 和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 1993) 引证 , 没
有例外 ; 即使原文的新分类群有指定的模式存放地代号
(指作者自己制定的 , 而不与国际接轨的 ) , 也必须与国
内外公认的标准统一 , 且加注说明。
五 , 文献引证
不论是原始文献还是一般参考文献 , 一律按原文列
出 , 并参考 B-P-H: Botanico-Periodicum-Huntianum ( 1968 )?
supplement (1973) 引证 ; 该书已有网上资源 , 详见哈傅
大学的数据库 (电子参考文献)。
指导文献 : 本工作的起点文献及必须查询的文献。
Bret ?schneider E , 1898 . 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
eries in China (两册)
Merr ?ill ED, Walker EH, 1938 . A Bibliographyof Eastern Asi-
atic Botany?supplement by E . H . Walker, 1960
王文 ?采 , 1963 , 中国植物采集史 (油印本 ) , 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
中国 ?植物学会 , 1993 ,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 科学技术
出版社
靳淑 ?英 , 1994 , 中国高等植物新分类群模式标本文献汇
编 , 科学出版社
电子文献 :
Botanists: http:?www.huh.harvard. edu?databases?index.html
Kew Record: http:??www. rbgkew.org.uk?bibliographies?KR?
KRHomeExt. html
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http:?www. ipni.org?in-
dex. html
Index Herbariorum: http:?www.nybg.org?bsci?ih?
原始文献 : 本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 必须查找 , 包括采集
记录、采集日记、采集报道或亲身回忆录、采集标本、
原始新分类群文章等。
参考文献 : 补充第一手文件的文献 , 即二手文献。
中国 ?植物学会 , 中国植物学史 , 1994 年 , 科学出版社
中国 ?植物学会 ,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 1993 年 , 科学技
术出版社
陈德 ?懋 , 中国植物分类学史 , 1993 年 , 华中师大出版社
中国 ?植物学会 , 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 , 第一、二、三、
四册 , 1983 年~1995 年 , 科学出版社
中国 ?植物志编委会 , 中国植物志 , 1~80 卷 , 1959 年~
2004 年 , 科学出版社
国内外 , 中外文各种期刊 , 杂志 , 内部出版物等。
其他文献 : 后人的回忆录、传记、生平介绍、文集、有
关史料等。这是很好的一部分 , 特别是原始文献不全
时 , 可以引用 ; 但引用时必须加以说明。
地方文献 : 因各省区各不相同 , 从略。
六 , 说明
第一 , 原始资料的查找与原始文献的考证是本工作
质量好坏的关键 , 也是本项工作能否准时完成的根本保
证。这一点组织者必须十分清楚。
第二 , 本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 , 组织者考虑在各大
地区寻找适当的具体合作人选 , 这样既保证工作的全
2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面 , 同时也可适当加快进度。
第三 , 本工作将先汇总编录名单 ; 然后地区合作者
审核 ; 据此计划具体的编写 ; 最后是初审 , 会审和编辑。
第四 , 本项目的一些工作在国内是不可能完成的 ,
而且这一部分的任务是相当重的。这也是本人目前的一
个有利条件 ; 笔者也愿为此工作尽职尽责 , 善始善终 ,
并协同国内的同仁一道 , 负责全部海外的工作 , 保证项
目的如期实施与完成。
附件三 : 关于编写 《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
新续编的建议
目的 :
本工作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与整理 , 编写比较完整
的、覆盖东亚地区全部高等植物种类的分类学 (广义 )
文献工具书 , 并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 提供完整的
网上数据服务 , 供国内外学者及同仁使用。
意义 :
东亚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 , 同时也是北
半球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 不但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
同时具有众多的原始类群与代表 , 是世界植物学宝库中最
耀眼的明珠。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 本地区的植物分类与
系统学工作为世界上各国所瞩目 , 同时又不断地采集、研
究、发表 , 所研究成果可谓遍布世界各地 , 更有数不清的
语种 , 查不明的期刊 , 以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
没有一套完整的文献目录。中国是一个植物大国 , 我们的
植物分类学工作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家底的
初步清查情况。但我们目前的成绩与我们植物大国的地位
还很不相称。因此 , 编写一套完整的《东亚植物分类学文
献目录》是我们中国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内容 :
第一 , 全书覆盖的内容包括全部高等植物 , 即苔
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 ;
第二 , 全书覆盖整个东亚 ( 包括中国、日本、朝
鲜、俄罗斯远东 , 直至喜马拉雅地区各国 ) 的全部文
献 , 而且包括南亚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及西伯利亚、中亚
等地的重要文献 , 同时兼收北半球其它权威文献 ;
第三 , 包含全部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的文献及其有
关学科的全部文献 ;
第四 , 包括全部学者的背景资料 ( 即全名、缩写、
生辰年月、研究特长、隶属单位和全部出版物 , 按年代
先后记载 ) ;
第五 , 按作者姓氏编制整个目录 , 再按地区编制国
家和地区的索引 , 按类别编制学科索引 , 按分类群编制
学名索引 , 最后按分类群编制隶属索引以供参考。
可行性分析 :
第一 , 历史资料 : 东亚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版过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 Merrill and Walker,
1938) 和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supple-
ment 1》 (Walker, 1960) ; 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后续 , 而且
已中断近半个世纪 ; 另外 , 该书所载内容为广义的植物
学 , 而不仅仅是分类学与系统学。该地区的另一个工作
就是近年出版的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Systematic Botany,
1949- 90》 ( Chen et al, 1993 ) , 它不仅是阶段性的工作 ,
而且仅是中国学者的。还有中国植物学会主持 , 王忠训
主编的 4 册《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 不仅中断了近 20 年 ,
而且仅仅是 1857 年以来中国学者的工作。还有中国植物
志编委会出版的非正规出版物 《中国植物志参考资料》,
不但停刊 10 年 , 而且记录不全。这些虽然都是我国植物
学文献史上十分重要的工作 , 但都是有限的资料 , 更谈
不上完整 , 也无法形成东亚植物学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第二 , 现状简述 : 中国植物学家自 1916 年钱崇澍的
第一篇毛茛属新种发表至今已 90 年了。近百年来中国学
者发表了很多分类学研究成果 , 特别是完成举世瞩目的
80 卷 126 册的 《中国植物志》, 不仅在人才的培养上做
出了显著的成绩 , 而且还积累了无数研究资料。今天的
中国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家处在中国植物学历史上最好
的时期 , 不但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 , 同时具有优越的科
研条件。如果我们今天不很好地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 ,
明天我们就会被人抛在后面。目前对东亚地区植物研究
的国家不仅有英美和日本 , 而且已将目标伸向喜马拉雅
和南亚地区。这无疑对我们构成一种压力。
第三 ,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为分类学提供了非常好的
机遇。建立一个这样的数据库已经不是什么高深秘密 ,
因为网络技术为我们的国内外交流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工
具。虽然文献的录入工作量很大 , 但中国的劳动力十分
便宜 ,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 这些困难都能够克服 ,
关键是看我们的决心、信心、勇气与胆量。
第四 , 近年来 , 世界各国 , 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的各个机构与研究单位 , 方方面面的学者 , 均尽其所能
完成各种数据库及信息中心。网上的资源和数据已经到
了日新月异、分秒不同的地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
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在世界
上有影响的工作较少 , 基础条件亦非特别优越 , 可谓先
天不足。然而 , 经过近百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 中国
科学院的几个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主力研究所已在资料和
人才方面有了很好的积累。这些科研机构若能联合组织
一个精干的团队 ,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事程序 , 则完
全有可能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当然一些不利条件如文献
资料不全及收集困难、经费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会影响
到项目的实施。这种困难应于项目实施前做充分的估计
并预先提出解决的方案。
编制体例 :
一 , 人名
3055 期 马金双 : 水杉的未尽事宜
按文章或出版物正规英文名排列 ( 详见 Brumitt and
Powell , 1992) , 括号内加注本国名 (如果不同的话)。
中国人名称以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为例 (详见
傅立国主编 1993)。
其他国家的人名以 《植物标本馆索引》 为例 (详见
Holmgren, 1990)。
二 , 文献名
中外文献均以 Botanico-Periodicum-Huntianum ( 1968) ?
Supplement (1973) 为缩写之例 , 同时以索引方式作为附
录给出全称。
原始文章的标题和英文摘要除英文外 , 均应加入括号
以示不同语种 , 并给出具体语种 , 同时表示摘要存在与否。
三 , 分类群
所有分类群均以属为单位 , 外加国家或地区关键
词 , 而不涉及到具体的种或种下单位。全书最后附以属
的隶属单位 - 科 , 以便查对。
四 , 行政隶属
所有收载的国家或地区均以原始文献为准 , 若与现
行隶属有出入时 , 再加入现行隶属于括号内以示区别。
所有现行隶属均按联合国所收载的国别为例 , 无例外。
五 , 学科划分
本工作包括的有关学科划分如下 :
原则: 1~10 等项必收 ; 11以后其他学科考虑适当收载 ,
1 , 总论 : 进化论、标本馆、研究所、植物园与树木
园、会议通知、简介、采集与考察、书评与新书介绍
2 , 工具书 : 植物志、树木志、草本植物志、图谱、
图说、图志、图鉴、纪要、文献、索引、目录、检索表、
词典、词汇、手册、名录、资料、进展、文集、研究报
告、名词与名称、论文汇编
3 , 分类学与系统学 : 专著、修订、新种新分布报
道、植物系统及其评论、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4 , 命名法及法规 : 国际植物法规、国际植物学大会
及有关出版物
5 , 植物学拉丁文 :
6 , 植物学史 : 采集史、分类史、研究史、人物介
绍、专家传记
7 , 分支分类学 : 分支系统学、分支分类学
8 , 植物地理与区系学 : 植物地理、植物区系、分布
与成分
9 , 实验分类学 : 细胞学、遗传学、染色体、酶学、
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10 , 其他
11 , 解剖学 : 形态学、胚胎学、生殖生物学、孢粉学
12 , 古植物学与古生物学 : 大化石、微化石、分布
学、地史与地质、系统与演化、化石新类群
13 , 生态学与地植物学 : 生态系统、植物调查与植被、
指示植物、森林、草原与荒漠、群落、个体生态、群体生态
14 , 水生植物学 :
15 , 保护生物学 :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珍稀
濒危及保护植物、红皮书、自然遗产、侵入植物、杂
草、传粉生物学、动植物相关报道
16 , 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 : 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
性报道、系统综述
17 , 经济植物学 : 药用、观赏、民族、栽培、有毒、
资源、有用、园艺、林业
索引 : 全书共有如下索引 :
1 , 人名索引 (即主题 ) 2 , 学科索引
3 , 类群索引 4 , 地区索引
附录 : 全书共包括以下附录 :
1 , 期刊目录 2 , 作者目录 - 包括西文与原文
3 , 行政区目录 4 , 标本馆目录
标准参考文献 : 以下是本工作的标准参考文献 , 也是本
工作的必备工具书 :
中国 ?植物学会编 , 王忠训主编 , 1983 - 1995: 中国植物学
文献目录 , 第一 , 二 , 三 , 四册 , 科学出版社
中国 ?植物志编委会编 , 1974 - 2001 , 中国植物志参考资
料 ,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出版
Chen ?SC , et al , 1993 .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Systematic Bot-
any, 1949 - 1990 , Guangdong Scienceand Technology Press
Kana ?i H, 1994 . List of Literatures related to Plant Taxonomy
and Phytogeography of Japan, Part I & II . (1887 - 1993) .
Kew, 4Royal Botanical Gardens, Kew Record (1970 - )
Merr ?ill ED, Walker EH, 1938 . A Bibliographyof Eastern Asi-
atic Botany,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Walk ?er EH, 1960 .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supplement 1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参考文献 :
傅立 ?国主编 , 1993 ,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 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Bret ?schneider E , 1898 . 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
eries in China (2 volumes)
Brum ?itt RK , Powell CE, 1992 . Authors of Plant Names .
Kew, Royal Botanical Gardens
Holm ?gren PK , 1990 . Index Herbariorum, 8ed, NewYork Bo-
tanical Garden
电子文献 :
Botanists: http:?www.huh.harvard. edu?databases?index.html
Kew Record: http:??www. rbgkew.org.uk?bibliographies?KR?
KRHomeExt. html
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http:?www. ipni.org?in-
dex. html
Index Herbariorum: http:?www.nybg.org?bsci?ih?
4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