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孙卫邦!,,周 俊!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
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归纳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木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
的感性认识和栽培中对木兰科植物形态分类的体会,同时又吸取了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资
料,提出中国产木兰科植物分为 亚科、’属、亚属和 !(组的新建议。
关键词:中国木兰科;化学成分;分属;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1.).’, ’2 34# 54.,#)#
6*7,’+.*/#*#
-./ 01234567!,,89:. ;<6!
(! !#$%#& ’#()%))* +, -+).#/,01%#*(* 23.4*$/ +, 53%*#3*(,=<6>267 #$%%&,?@265;
6.#7%#& 8+9*()9/ :#%;*9(%)/,/56A267 !%%’(,?@265)
!8)3&*/3:45B1C D6 E@1 565FGB2B 56C <6C1HBE56C267 DI 5FF E@1 5J52F5KF1 H1B15HL@ H1I1H16L1B D6 E@1 LF5BB2I23
L5E2D6 DI M576DF25L151 56C LD>K261C N2E@ E@1 H1B
O5O1H @5B OHDODB1C 5 61N 7161H2L C2J2B2D6 BGBE1> DI E@1 ?@261B1 M576DF25L151 26ED ’ 7161H5, B
9#: $’&;):M576DF25L151 DI ?@265;?@1>2L5F LD6BE2E<16EB;Q161H2L C2J2B2D6;/1N OHDODB5F
木兰科 M576DF25L151首先由 ;
5L151、五味子科 -L@2B56CH5L151、水青树科 T1EH5L16EH5L151、领春木科 U
7F1H系统编写,木兰科范围包括了木兰族、八角族 TH2K P SFF2L2151和五味子族 TH2K P -L@2B563
CH151(刘玉壶,!**#)。故本文讨论的木兰科植物仅指狭义木兰科中的中国种类。木兰科
植物的分类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属划分上的争议。许多学者围绕对属的划分,从形态学特征
到 V/+水平上寻找分类证据,但尚未能够彻底解决该科的分属问题,木兰科内属的分类
处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对中国木兰科的分属问题提出的建议是供讨论之用。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 W !&(
!/3* >’3*,./*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 , %R , $,%%& , %’ ,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孙卫邦(!*#& ,)男,副研究员,从事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园林植物学研究。
! 木兰科植物的分类系统回顾
对木兰科分类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对其分类系统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者有
!#$%、&’(()#、刘玉壶、耿萱(*+,# -.#/)、陈宝(、0))1.2))3等。英国木兰科分类学
者 !#$%(4567,4589,457:)经过多年研究,发表了 !#$% ;%+1.3,他把木兰科分 6族 46
属。我国从事木兰科植物研究的学者刘玉壶,在对 !#$%系统进行修订补充,于 45:9年
发表了刘氏系统(<’,’+ ;%+1.3),把木兰族和鹅掌楸族提升为亚科,他又将把木兰亚科划
分为 6族(含笑族 =’>?.(’.. 和木兰族 =/#)(’..)9 亚族 49 属,这样木兰科共有 4@ 属
(刘玉壶,45:9)。随后刘玉壶教授又对其系统进行修订,发表了他的最新系统(刘玉壶,
4557,6AAA),把木兰科划分为 6亚科、6族(=/#)(’)’$..和 =’>?.(’..)、@亚族(=#/(’B
.1’’#.,=/#)(’’#.,C(>’3#$D’’#.,E(3.DD’((’’#. 和 =’>?.(’’#.)、48 属。荷兰学者 0))1.B
2))3(45:@,45:7)同意刘氏系统中对亚科和族的划分,但把属合并成 7个属。后来 0))1B
.2))3(6AAA)又对木兰亚科进行了大胆的分类学处理,木兰亚科仅包括了厚壁木属
!#$%&’() !#$%和木兰属 *+(,&-
分开,其对木兰亚科内分属的处理与 0))1.2))3(6AAA)基本一致。
按刘玉壶教授的观点,中国共有木兰科植物 6亚科 6族 44属 55种,属种分别占全世
界的 7HI和 9AI,中国的云南、广西和广东既是木兰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又是其原始种
类分布的集中地区,很可能是起源中心(刘玉壶等,455@)。因此中国的木兰科植物是研
究木兰科的起源、进化、地理分布和系统分类的重要类群。根据刘玉壶教授的分类系统,
我国除有木兰属(*+(,&-
L?.#/)、鹅掌楸(9-’-,6.(6’,(
当前木兰科植物分类系统研究的焦点,是各家分类系统难于统一的核心。尽管刘氏分类系
统在我国已被广泛采用,有关学者也对中国木兰科植物分类系统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
(L?.#等,455H;;?’等,6AAA;刘玉壶,4557)。本文对我国木兰科植物的分属问题是以
刘玉壶系统为基础,既赞成 6亚科 6族的观点,又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个新建
议。
中国木兰科植物分类的建议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分类学家对木兰科内的分类处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各
家分类系统和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作者多年对该科植物野外调查和对栽培植
物的性状观察等感性认识以及对木兰科分类系统应用的体会,主要考虑在建立一个尽可能
地反映植物自然演化路线的系统,同时还适当考虑该系统进行植物识别时其形态特征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如果可能应带来应用上的方便。结合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结果,我们就中
国产木兰科植物分类的初步处理是:
A94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68卷
! ! 木兰亚科 #$%&’(&)*+,-+-./&/
木兰族 01-$(&)*+,-/&/
2 3 木兰属 !#$%&’ 4-**3
木兰亚属 #$)/*#5 !#$%&’
常绿木兰组 #$%&’() !#$$#%#&
盖裂木组 #$%&’() ’&$&(%&
皱种木兰组 #$%&’() )*+#,-./01%(%
单性木兰组 #$%&’() 2%01#&
木莲组 #$%&’() 3&45$#0+#&
木莲亚组 #*+,$%&’() 3&45$#0+#&
华盖木亚组 #*+,$%&’() 3&45$#0+#&.+1(%
天女木兰组 #$%&’() 6*&%&
雌蕊群柄组 #$%&’() !*4-/-,#(%
长蕊木兰组 #$%&’() 7$8#%&4,1&
玉兰亚属 #$)/*#5 ()&$’
玉兰组 #$%&’() 9($&4#&
望春玉兰组 #$%&’() :(01501#&
紫玉兰组 #$%&’() ’($#/&.+1(%
含笑族 01-$(-67/,-/&/
8 3 含笑属 !’*+,&’ 4-**3
含笑组 #$%&’() 3#8;0$#&
肖含笑组 #$%&’() 3#8;0$#-/.#.
双被组 #$%&’() <#8;$&%*.
异被组 #$%&’() 74#.-8;$&%*.
观光木组 #$%&’() ’.--45#-,04,1-4
合果木组 #$%&’() =&1&%#8;0$#&
!! ! 鹅掌楸亚科 #$%&’4-1-+./*.1+-./&/
9 3 鹅掌楸属 -’.’%/,$/.%$ 4-**3
中国产木兰科植物分属(亚属)检索表
-! 叶片全缘,很少先端分裂;种皮与果皮分离,成熟心皮为)*(! 木兰亚科 #$%&’-,: (&)*+,-+-./&/)
.! 花朵顶生或同一植株上偶有少数腋生的花朵⋯⋯⋯⋯⋯⋯⋯⋯⋯⋯⋯⋯23 木兰属 !#$%&’ 4-**3
/! 常绿或落叶,花蕾单生枝顶,无苞鳞,药室内向纵裂,)*果有喙⋯木兰亚属 #$)/*#5 !#$%&’
/! 落叶,花蕾单生或集生枝顶或叶腋,有苞鳞,药室侧向或近侧向纵裂,)*果无喙或稀具短喙
⋯⋯⋯⋯⋯⋯⋯⋯⋯⋯⋯⋯⋯⋯⋯⋯⋯⋯⋯⋯⋯⋯⋯⋯⋯⋯⋯⋯⋯玉兰亚属 #$)/*#5 ()&$’
.! 花朵腋生或同一植株上偶有少数顶生的花朵⋯⋯⋯⋯⋯⋯⋯⋯⋯⋯⋯⋯⋯83 含笑属 !’*+,&’ 4-**3
-! 叶片 0 1 -2裂,先端平截或微凹,形如鹅掌;种皮与果皮愈合,成熟心皮翅果状(!! ! 鹅掌楸亚科
#$%&’-,: 4-1-+./*.1+-./&/)⋯⋯⋯⋯⋯⋯⋯⋯⋯⋯⋯⋯⋯⋯⋯⋯⋯⋯/ 3 鹅掌楸属 -’.’%/,$/.%$ 4-**3
-0-.期 孙卫邦等: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由这一中国产木兰科分类的初步处理中看出,我们既尊重了刘玉壶的研究成果,同时
又考虑了其他学者的有益建议。由于多数学者认为木兰科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在系统
演化上意义重大。因此我们的这一处理仍属初步建议,主要目的是听取意见。因对于属以
下分组分种的处理,涉及的问题较多,也将在听取意见深入研究后再作处理。
!# 赞同刘玉壶对亚科的划分
将鹅掌楸族提升为亚科由刘玉壶(!#$)首先提出,%&&’()&&*(+,,,)系统也保留木
兰亚科 -./0&12&3(.(和鹅掌楸亚科 4252&3(035&23(.(的划分。这两个亚科划分的依据是充分
的,它不但得到了形态学分支分析的支持(李捷,!6),也得到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
的支持(728等,!9.;:;8*.等,!;<=2等,+,,,;>2*等,+,,!)。
!! 鉴于木兰亚科内花的着生位置(顶生或腋生)是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故建议把木
兰亚科中国产的 ##属合并成木兰属 !#$%&’ $% 和含笑属 !’()*&’ $% !个属,在木兰属
中又分为木兰亚属 &’()*+’, !#$%&’ 和玉兰亚属 &’()*+’, +,&$’ %
归并后的木兰属包括了原有花朵顶生的木兰属、木莲属、盖裂木属(!#$% ?8@@ A)、
长蕊木兰属、华盖木属、单性木兰属、焕镛木属和拟单性木兰属。归并后的含笑属包括了
原有花朵腋生的含笑属、合果木属和观光木属。最近,有的研究者基于对木兰亚科花的着
生式样、胚珠数目和花的性别等性状观察结果,也主张类似的归并处理(龚洵等,+,,B)。
+C+C! 木兰属与原有 6个属的关系
新加坡植物学家耿萱(>(0/,!6#)对木兰属、木莲属、盖裂木属和香木兰属进行了
深入研究后同意 D.211&0(!#EE)的观点:木兰属应是一个涵盖木莲属、盖裂木属和香木兰
属的大属,主张归并为木兰属。耿萱认为,在以上几个属中最该归并的应是木莲属,因为
仅以每心皮中胚珠数量来界定两个属难以使人信服,在 F.03G系统的检索表中也指出木兰
属中少数种类的基部心皮内也有 B H $个胚珠的现象,不可能清楚的进行属的划分。龚洵
等(!)的研究表明,山玉兰(&’()#* +,#-.* I5A)每心皮中有 B H 6个胚珠的现象,
进一步表明了用心皮内胚珠数量进行两个属的划分有其困难。F.03G系统和刘氏系统中木
兰属既有落叶种类,也有常绿类群,而木莲属则均为常绿植物。在我国江西宜春发现的落
叶木莲(俞志雄,!$;郑庆衍,!9.,!9);<80等,!)则打破了木莲属全为常绿
乔木的观点。这样,木兰属和木莲属几乎没有可以区别的形态学特征。耿萱认为没有果是
不可能把盖裂木属、香木兰属与木兰属区分开来,就是从木材、花、枝节、幼苗、叶片的
解剖特征或甚至花粉的形态也很难进行区分(>(0/,!6#)。叶绿体基因组中 %/>基因系
列构建的系统树也不支持木莲为一独立的属,但建议作为木兰属的一个亚属或组来处理
(<=2等,+,,,)。
从形态特征看,笔者认为单性木兰、焕镛木、拟单性木兰、华盖木和长蕊木兰的稳定
特征也不足进行属的划分,应是组或种划分的依据。具有 E H 6个花被的单性花是单性木
兰的主要特征,很显然它是从木兰属衍生而来(%&&’()&&*,+,,,)。焕镛木与单性木兰的
区别在于前者的成熟心皮革质,背缝线开裂(刘玉壶,!6)。拟单性木兰的花两性或杂
性(雄花两性异株),托叶不与叶柄连生,小枝竹节状,雌蕊群具柄,幼叶在芽中不对折
而抱住幼芽(刘玉壶,!E;胡先+和郑万钧,!9!),现在看来,这些特征用于分属也
难于使人信服,事实上 F.03G(!+6,!E$,!6#)早就把它合并到木兰属内。华盖木的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E卷
特征是幼叶的卷叠式是平展的、叶柄无托叶痕、木材导管分子的细胞壁有螺线加厚(刘玉
壶,!#)。华盖木的解剖学特征与木兰属多数种类、盖裂木和香木兰等没有显著的区别
(张哲增,!$%,!&’;成俊卿等,!&(;唐耀,!$)),其合生的心皮与木兰属的许多组
的种类一致,很有可能华盖木是木兰和木莲的过渡类型(*++,-.++/,’000)。长蕊木兰区
别其它木兰科植物的特征是雌蕊群具柄,不超出雄蕊群,心皮离生,每心皮有 ’ 1 (胚珠
(刘玉壶,!#)。事实上雌蕊群具柄并不是长蕊木兰独有的特征,而是含笑属的普遍特
征,在 23456系统中木兰属雌蕊群柄组 7-8,9+4 !#$%$&’() 中的种类也有具柄的雌蕊群;至
于每心皮胚珠 ’ 1 ( 个的种类在木兰属中也有(23456,!’$,!#%;龚洵等,!)。因
此,长蕊木兰区别于其它木兰科的明显特征仅为其雄蕊群超过雌蕊群。)*+:基因系列分
析结果不支持单性木兰、拟单性木兰和华盖木分为独立的 ) 个属(7;9 等,’000)。 #&,<
基因系列构建的系统树也表明,华盖木与木兰属雌蕊群柄组、盖裂木与长蕊木兰、盖裂木
和木兰亚属及玉兰亚属中不同种类等在同一系统分支上(:9/等,’00!),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这些属之间极为近缘的关系。
植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邓世民等,’00!,’00’;=>+ 等,’00!;王桂芳等,’00!;
?>等,’00!;宋万志等,!&%),以厚朴酚(/3@4+A+A)和厚朴酚为代表的新木脂素类化
合物、以表木兰素 B(-C9/3@4+A94 B)和丁香脂素(D6E94@3E-D94+A)为代表的双呋喃木脂素
类化合物、以木兰士宁(/3@4+D;9494)为代表的四氢芳基萘类木脂素、以!F细辛醚(!F3DF
3E+4-)和阿克甘 G(38,-+D95- G)为代表的苯丙素及苷类化合物、以及以丁香醛为代表的简
单取代苯类化合物是木兰属中分布最广泛的成分,也可以被认为是木兰属中最具代表性的
特征成分。云南拟单性木兰( - H (##*#.#/’/ I> -J I> -, K;-4@)和华盖木(0 H /’#’1()
=3L)中的主要成分均为木脂素或简单取代苯类化合物(程永现等,’00!;?34@ 等,
’000),表明它们的化学成分与木兰属植物十分接近,从成分研究结果和化学分类学的角
度,似乎它们分别单独成为一个属的意义不大,更倾将其与木兰属合并。
’H’H’ 含笑属与合果木及观光木的关系
原有含笑属、合果木属和观光木属的共同特征是花的着生方式均为明显的腋生状,雌
蕊群具显著的柄。从形态上看,)个属的主要区别局限于聚合果的特征上:含笑的心皮各
各分离形成疏离的聚合果;合果木和观光木的心皮果时完全合生成紧密的聚合果,但前者
果瓣肉质,后者的果瓣厚木质(刘玉壶,!#,!&%;胡先+,!%0;陈焕镛,!#))。合
果木和观光木的花粉形态与木材解剖特征近似含笑属(刘玉壶,!&%;成俊卿等,!&(;
张哲增,!$%;唐耀,!$))。2*B分析结果显示,以上 )个属的植物在同一系统分支上
(7;9等,’000;:9/,’00!)。因此,含笑、合果木和观光木三者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有关研究表明,含笑的花是着生在极度缩短的小枝(ME38;6.A3D,D)顶端,从这个意义
上可以说是顶生(*++,-.++/,!&(,’000;<9@A3E,’000;李捷,!$)。笔者在栽培植物
中也发现白花含笑(0’1,.2’* *23* 2K)等少数种有花朵为顶生的植株,中国植物志中的云
南含笑(0 H (##*#.#/’/
有花朵腋生的类群(丁宝章等,!&(;赵天榜等,!)。有关 2*B系列也难于支持把含
笑属和木兰属独立(BQ>/3 等,!;:9/等,’00!)。因此,<9@A3E(’000)和 *++,-.++/
)%!’期 孙卫邦等: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等主张把含笑属也归并为木兰属,这样中国木兰科就只包括木兰属和鹅掌楸两个
属。我们未采用这种主张,因为它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根据现有观察结果,含笑属花朵腋生的着生方式仍应是一个比较可取的特征,在含笑
属某些种类中偶尔发现有比例极少顶生花类,同样在木兰属中偶有腋生花朵种类,在实际
应用中并不影响从形态特征上进行两个属的区分。解剖学的研究也表明木兰属和含笑属的
导管存在差异(刘德仪等,#$%&)。虽然现有的 ’()研究结果难于支持用花朵着生位置来
划分木兰属和含笑属,但这些结果都没有能够彻底解决木兰科的系统发育问题。正如 *+,
所说:!#-基因系列分析没能完整地解决木兰科中被其它特征或数据所支持的属间的界
定,对于木兰科而言 !#- 基因的进化速率不高,所能得到的信息量也不足(*+, 等,
!#);要解决木兰科的系统发育问题,无疑还要寻找进化速率更快的基因,进行多基因
系列分析研究极为必要(*+,等,!#;./+等,!)。事实上,作者在瑞士期间就试图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寻找适合木兰科分子系统研究的基因,所做 !$%&’ 和 !$(&) 两个基因
(约 #% 01)的系列分析结果显示其进化速率也很慢,用于木兰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基本不
可行。可以说,目前分子系统学领域还没有找到适用于木兰科属间关系研究的基因。
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林佳等,#$$$;熊江等,!#;程永现等,!!;洪鑫等,
#$$&2,#$$&0),以小白菊菊内脂(1234/5678+95)和广木香内脂(:7;4<678+95)为代表的吉玛
烷型倍半萜、以!=桉醇(!=5<95;,78)和不加宁(028:/2+6)为代表的桉烷倍半萜和以含笑
内脂(,+:/58+78+95)为代表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及倍半萜内脂主要分布在含笑属植物中,
这三类倍半萜可被认为是含笑属植物中比较重要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我们从合果木
(* > +$&,,-!&&(?+5335)@<)中发现的 A个倍半萜成分全部为小白菊内脂及其衍生物(李石生
等,!#),从观光木( . > --/01 B/<6)中亦发现小白菊内酯(C26D 等,!)。因此,
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合果木和观光木也无单独成属的必要,可以并入含笑属。
因此含笑属归并为木兰属的依据尚有不足,作者同意刘玉壶先生用花朵着生位置为分
属的依据,仍主张含笑为一独立的属。鉴于合果木属和观光木属是木兰科中寡种或单种
属,划分这些属的特征用于划分组或种更为清晰、适用,主张把它们归入含笑属。
!>!>E 木兰亚属 .
似,外轮花被片退化为萼片状,花药内向开裂,后者的外轮花被片与内轮花被片形态相
似,大小近相等或外轮花被片退化为萼状,花药内侧向开裂或侧向开裂(刘玉壶,#$$F;
B2882G2H,#$$I)。木兰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已被众多分类学者所普遍采用,在 (745077,
(!)最近的处理中也保留着两个亚属的处理,本文不再详述。傅大立(!#)对木兰
亚属和玉兰亚属的分类史及形态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后,主张恢复玉兰属 40,$!&$ .12:/,
笔者在对河南木兰属植物的研究中也发现玉兰亚属的一些特殊类型(.<6等,#$$$;赵天
榜等,#$$$,!),但不同基因系列分析结果对玉兰亚属的系统位置的处理则不尽相同
(J+<等,#$$A2,#$$A0;./+等,!;)K<,2等,!;*+,等,!#)。在没有更多证据
支持以前,笔者仍保留两个亚属的划分。
II#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F卷
〔参 考 文 献〕
丁宝章,赵天榜,陈志秀等,!#$ % 中国木兰属腋花、总状花序的首次发现和新分类群[&]%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成俊卿等,!#$ % 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玉壶,!) % 中国植物志第 (,卷(第 !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哲增,!-’ % 香花木的木材解剖[&]% 植物学报,!%(+):!$)—!$-
唐耀主编,!-( % 云南热带材及亚热带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
./012 3,45678 9:,;2<28= >,!% *=?7@0?2A B5C?=D78C =E *2D8=?62(*2D8=?62@727)68E7AA7F EA=1 @BGH. I7J078@7I 28F 7K=?0L
M6=82AC F6K7AD78@7 =E M57 E?=A2? I@78MI[&]% ! #$%& ’(),!!&:+!—(,)
:26??=8 3,!#)) % *71=6A7 >0A ?2 N216??7 F7I *2D8=?62@7I[&]% *+$%),%-$,’:!—!)
O2??2<2C G&,!’ % 457 P=A?F =E *2D8=?62I[*]% Q.>:461R7A SA7II,)(—-!
O578 :9,H==M7R==1 3S,!(% H=M7I =8 *2D8=?62@727 TTT:457 *2D8=?62@727 =E O5682[&]% *%% .-)),/0- 1,& 2$0+,($(’):
—!!,’
O578 3U(陈焕镛),!)( % . 87< D780I 28F 2 87< IB7@67I =E *2D8=?62@727 EA=1 O5682[&]% *3&$ 45&,&$6 7-%(植物分类学报),
((’):+#!—+#’
O578D UV(程永现),976 *9(雷茂林),W5=0 &(周俊),+,,+% >7IJ06M7AB78=6FI EA=1 .-34(#-$ #$3(- 28F M576A @571=M2X=8=16@
I6D86E6@28@7[&]% *3&$ 1,& 8/%%$%(云南植物研究),&)(!):!+—!(+
O578D UV(程永现),W5=0 &(周俊),428 H3(谭宁华),+,,!% 457 @5716@2? @=8IM6M078M =E $0$9:(0-$ 5/%%$%(%)-)[&]% *3;
&$ 1,& 8/%%$%(云南植物研究),(():($+—($)
G28FC &Y,!+- % 457 D787A2 =E *2D8=?62@727[&]% <(= 1/##,!&’(-):+$-—+)’
G28FC &Y,!)’ % *2D8=?62@727[.]% T8:30M@568I=8 &,457 D787A2 =E E?=<7A68D B?28MI,.8D6=IB7A127[O]% Q;:O?2A78F=8
SA7II,ZXE=AF,$’—$)
G28FC &Y,!-# % . A7K6I7F I0AK7C =E M57 D780I .$>%,#-$ M=D7M57A <6M5 .$%>#-(&-$ 28F .-34(#-$[.]% T8:4A7I7F7A H[,*2D8=?62
[O]% 9=8F=8:N2R7A \ N2R7A,+—(-
G78D >*(邓世明),O578D UV(程永现),W5=0 &(周俊), (& $#,+,,!% *2D8=J068=87 28F 87=?6D828I EA=1 .$>%,#-$ 0,)&0$&$
[&]% *3&$ 1,& 8/%%$%(云南植物研究),(!):!+!—!+$
G78D >*(邓世明),G26 3N(戴好富),W5=0 &(周俊),+,,+ % . 87< D?C@=I6F7 EA=1 .$>%,#-$ 0,)&0$&$[&]% *3&$ 1,& 8/%%$%
(云南植物研究),&)(():(-—’,,
N6D?2A ]:,+,,, % SA=?7BM6@ RA28@5 686M62M6=8 68 .-34(#-$ 28F .$>%,#-$ I0RD780I 8/#$%-$ BA=K6F7I R2I7I E=A @=1R682M6=8I 68 I0RE216?C
*2D8=?62@727[.]% T8:960 U3 (& $#(刘玉壶等),SA=@77F68DI =E M57 68M7A82M6=82? IC1B=I601 =8 M57 E216?C *2D8=?62@727[O]%
:76^68D:>@678@7 SA7II,!’—+$
N0 G9(傅大立),+,,! % H=M7I =8 8/#$%-$ >B2@5[&]% ! ?/4$% 1,& ’()(武汉植物学研究),!(():!!—!#
[=8D V(龚洵),90 UV(鲁元学),W528D US(张彦萍), (& $#,!% G6I@=K7AC =E ( _ - =K0?7I 68 =87 @2AB7? =E .$>%,#-$ +(#$;
@$5-[&]% *3&$ 1,& 8/%%$%(云南植物研究),&!(+):!-(—!-)
[=8D V(龚洵),>56 >3(施苏华),S28 UW(潘跃芝), (& $#,+,,(% .8 =RI7AK2M6=8 =8 M57 1268 M2X=8=16@ @52A2@M7AI =E I0RE21L
6?C *2D8=?6=6F727 68 O5682[&]% *3&$ 1,& 8/%%$%(云南植物研究),&*(’):’’-—’)$
3=8D V(洪鑫),P28D :[(王斌贵),W5=0 &(周俊), (& $#,!#2% H7< I7IJ06M7AB787 EA=1 .-34(#-$ 5/%%$%(%)-)[&]% *3&$
1,& 8/%%$%(云南植物研究),&$(’):’)’—’)#
3=8D V(洪鑫),P28D :[(王斌贵),W5=0 &(周俊), (& $#,!#R% . 87< I7IJ06M7AB787 2?@=5=? EA=1 .-34(#-$ 5/%%$%(%)-)
[&]% A4-% A4(: B(&&,(!,):(—’,
30 V>(胡先+),!’,% $0$:-34(#-$,2 87< D780I =E *2D8=?62@727[&]% 7/%5$&)(%-$(中山大学学报),):!’+—!’$
30 V>(胡先+),W578D P&(郑万钧),!$!% $0$9:(0-$,2 87< D780I =E *2D8=?62@727 EA=1 I=0M5L<7IM O5682[&]% *3&$ 45;
&,&$6 7-%(植物分类学报),!(!):!—(
30M@568I=8 &,!+! % 457 E216?C P68M7A2@727[&]% <(= 1/##,!#$—!!
$’!+期 孙卫邦等: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 &’,()*+, -%.%/0 120.30/4[5], 6/0.7%:10/$#,(—89
:%.; <,(+)*, =>% ?%2$4$.03$@. @A 3>% ;%.# !#$%&’(50;.@2$07%0%)[!], ()*+$,’-.&&+/’$ 0’$#1%)+,!!!:(8)—(B(
:$4 C,10/D EF,:$4 GH, +/ &,8II(, 1>J2@;%.%3$7 /%203$@.#>$K# $. A04$2J 50;.@2$07%0% $.A%//%? A/@4 .?>6 #%L%.7%#[!], 234
+) 5 -%/,##(9):)()—)8*
’$ !(李捷),(++) , & 720?$#3$7 0.02J#$# @A 50;.@2$07%0%[!], 26/ -%/ 7.$$$(云南植物研究),$%(9):B98—BMN
’$ CC(李石生),=0. O<(谭宁华),P>@ !(周俊), +/ &,8II(, 1>J3@7>%4$702 0.? 7>%4@30Q@.@4$7 #3?$%# @. 8’)’%*+$*)%$
69’$+$,+ 0.? :)3’69+&’ ;’&&%$’’(50;.@2$07%/0%)[!], 26/ -%/ 7.$$$(云南植物研究),&’(():((M—(8I
’$. !(林佳),<0@ R!(郝小江),’$0.; -G(梁光义),(+++, E>%4$702 7@.#3$3%.3# A/@4 !’69+&’ ,19+)$/9 E, G, F
[!], 26/ :9)3 0’$(药学学报),’((B):8IB—8IN
’$ HG(刘德仪),F C5(吴树明),’$ P’(李正理),(+)*, E@4K0/03$S% 0.03@4$702 #3?$%# @. 3>% S%##%2 %2%4%.3# @A E>$.%#%
!#$%&’ 0.? !’69+&’[!], 26/ -%/ 0’$(植物学报),&&:*+—(I+
’$ G<(刘玉壶),(+*9 , & K/%2$4$.0/J #3?J @. 3>% 30Q@.@4J @A 3>% A04$2J 50;.@2$07%0%[!], 26/ :9%/= 0’$(植物分类学
报),&&(8):*+—(I+
’$ G<(刘玉壶),(++) , >%%$<%.$#’ ’0T—& .%T ;%.# @A 50;.@2$07%0% A/@4 E>$.0[!], -.&& -%/ ?+,(植物研究),$)(9):
BMB—BMN
’$ G<(刘玉壶),8III, C3?$%# @. 3>% K>J2@;%.J @A 50;.@2$07%0%[&], U.:’$ G< +/ &(刘玉壶等),1/@7%%?$.;# @A 3>% $.V
3%/.03$@.02 #J4K@#$4 @. 3>% A04$2J 50;.@2$07%0%[E], W%$X$.;:C7$%.7% 1/%##,B—(B
’$ G<(刘玉壶),R$0 O<(夏念和),G0.;
[!], 5 @)%1 0.;/)%1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9):(—(8
’@ RH,F C<,50 GW, +/ &,8II(, C%#L$3%/K%.@$?# A/@4 !#$%&’ #)$*’A&%)[!], :&$/ !+*’6,*)(B):BM9—BM)
O@@3%Z@@4 <1,(+*M, O@3%# @. 50;.@2$07%0% U[!], -&.3+,’$:NN—*)
O@@3%Z@@4 <1,(+*), O@3%# @. 50;.@2$07%0% UU[!], -&.3+,’&:B9B—B*8
O@@3%Z@@4 <1,8III, H$AA%/%.3 2@@D# 03 3>% 720##$A$703$@. @A 3>% 50;.@2$07%0%[&], U.:’$ G, <, +/ &(刘玉壶等),1/@7%%?V
$.;# @A 3>% $.3%/.03$@.02 #J4K@#$4 @. 3>% A04$2J 50;.@2$07%0%[E], W%$X$.;:C7$%.7% 1/%##,8N—B)
Y$ G’,E>0#% 5F,10/D# E[,(++M0, & 7>2@/@K20#3 HO& K>J2@;%.%3$7 #3?J @A 3>% %0#3%/. $0V%0#3%/. O@/3> &4%/$70 ?$#X.73 #%7V
3$@. ?’*%,1+)3.3 @A !#$%&’(50;.@2$07%0%)[!], 23+) 5 -%/,#&((8):(M*8—(M**
Y$ G’,E>0#% 5F,10/D# E[,(++MZ, 5@2%720/ ?$S%/;%.7% $. 3>% %0#3%/. $0V%0#3%/. O@/3>%/. &4%/$70 ?$#X.73 #%73$@. ?’*%4
,1+)3.3 @A !#$%&’(50;.@2$07%0%)[!], 23+) 5 -%/,#&((8):(M*+—(M+*
C>$ C<,!$. <,P>@.; G, +/ &,8III, 1>J2@;%.%3$7 /%203$@.#>$K# @A 3>% 50;.@2$07%0% $.A%//%? A/@4 7KHO& 3/: #%L%.7%#[!],
@9+%) 211& (+$+/,$+$:+8M—+BI
C@.; FP(宋万志),E>%. !5(陈建民),!$ YG(季庆义),(+*9 , C3?$%# @. 3>% 4%?$7$.02 K20.3# @A 50;.@2$07%0%[!], 26/
:9)3 0’$(药学学报),$%(B):8(B—8(+
C. FW(孙卫邦),P>0@ =W(赵天榜),(+++, =>% >$#3@/J @A 723$S03$@. 0.? #% @A 4%?$7$.02 R$.J$ $. <%.0.,E>$.0[!], !#4
$%&’, 5%.)$& %A /9+ !#$%&’ 0%6’/<,**(8):8I—89
C. FW(孙卫邦),P>%.; YG(郑庆衍),(+++, H%7$?@# !$#&’+/’ $. G$7>.,!$0.;Q$,E>$.0[!], !#$%&’, 5%.)$& %A
/9+ !#$%&’ 0%6’/<,**(8):(*—(+
F0.; W-,<@.; R,’$ ’, +/ &,8III, E>%4$702 7@.#3$3%.3# @A 3T@ E>$.%#% 50;.@2$07%0% K20.3#, @,%%$#’%*+$*)%$ %*%).3 0.?
!$#&’+/’,/).3 ,’$’6.3,0.? 3>%$/ $.>$Z$3$@. @A K203%2%3 0;;/%;03$@.[!], :&$/ !+*’6,**(N):M((—M(N
F0.; -6(王桂芳),P>0.; CG(张守尧),P>0.; PG(张忠义), +/ &,8II(, H%3%/4$.03$@. @A 40;.@2@2 0.? >@.@D$@2 $. 7@/3%Q
40;.@2$0 @AA$7$.02$# 0.? 3>%$/ #K%/7/$3$702 A2$? %Q3/073 ZJ 70K$220/J \@.% %2%73/@K>@/%#$#[!], B9’$ :9)3 5(中国药学杂志),
’*(9):8NM—8N)
F C<,’@ RH,50 GW, +/ &,8II(, =T@ .%T ;%/407/0.@2$?%# A/@4 !#$%&’ #)$*’A&%)[!], 5 2,’$ C/ :)%* ?+,,’(():
+M—(I8
R$@.; !(熊江),H0$ <6(戴好富),G$ G6(易元芬), +/ &,8II(, ]@23$2% 7@4K@.%.3# @A 3>% 2%0S%# @A !’69+&’ A&%)’;.$*
[!], C/ :)%* ?+, D+E+&%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M):(B—(9
N9(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8N卷
! #$(俞志雄),%&&’( !#$%’()*&—) *+, -+*. /0 12-*/3425+2+ 06/7 894*2[:]( +,*& +’-, .#/ 0’1(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
#92*- ##(张哲增),%&=; ( >//? 2*2@/7A /0 @9+ *+, -+*. 2’()*&3*-4% B2, /0 12-*/3425+2+ 06/7 894*2 4* 6+32@4/* @/ 2334+? -+*C
+62[:]( +,*& 5$* 64##(云南植物研究),#(D):;E&—;==
#92/ FG(赵天榜),89+* #$(陈志秀),H* >G(孙卫邦),;<<<( I* @9+ .+5@4/* ?4J4.4/* /0 .K-+*. 64(& K2.+? /* @9+
J2642K434@A /0 2&’#$(& 4* L+*2*[)]( M*:B4 !L )* &((刘玉壶等),N6/5++?4*-. /0 @9+ 4*@+6*2@4/*23 .A7O/.47 /* @9+ 02743A
12-*/3425+2+[8]( G+4P4*-:H54+*5+ N6+..,Q;—QE
#92/ FG(赵天榜),H* >G(孙卫邦),H/*- BR(宋留高), )* &(,%&&&( ) *+, .O+54+. /0 2&’#$(& 06/7 L+*2*[:]( +,*&
5$* 64##(云南植物研究),$!(;):%E<—%E;
#9+*- S!(郑庆衍),%&&Q2( ) 6+J4.+? *27+ /0 L2*7342*[:]( 0 7#’ 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T
#9+*- S!(郑庆衍),%&&QK( ) *+, .O+54045 *27+ /0 2’()*&[:]( +,*& :;<*$*&1 !#(植物分类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滇东南红河地区种子植物》一书已出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税玉民主编的《滇东南红河地区种子植物》一书 ;<
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园等兄弟单位合作研究的结晶。所研究的
红河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南邻越南,地处北纬 ;;U;TV W ;’U’QV,东经 %<%U’EV W %<’U%TV,总面积约 D; &D%平
方公里。该书记录了红河地区野生种子植物 ;;&科、%QD<属和 QTTE种,每种包括种的中文名、俗名、拉丁
学名、重要异名、红河地区的小产地以及重要的文献或凭证标本及其存放地点,还列出了每种的生境和海
拔,并附有部分种的用途;此外,也简要论述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植被类型和种子植物的区
系特点。全书共计 %’<万字,定价 %T<元。该书可供植物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生物多样性、自
然保护和植物资源开发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者参考。需要者请与税玉民同志联系。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邮编:TQ<;<’
电话:<=E% X Q;%Q=<’ 电子邮件:A7.94Y7243Z [4KZ 25Z 5*或 .94A74*Y9/@7243Z 5/7
’(() *+,-./ 01 20-34( 5(360- 6- ’7 89--,-,:46-, 6/ ;9<+6/4()
F9+ K//[ @4@3+?“H++? N32*@. /0 L/*-9+ \+-4/* 4* H] !**2*,894*2”,2. OK34.9+? 4* 894*+.+ ,4@9 ]*-34.9
@62*.32@4/* 4* ;<
59+5[34.@ ,4@9 QTTE .O+54+. /0 %QD< -+*+62 4* ;;& 027434+. /0 .++? O32*@. ,43?3A 34J4*- 4* L/*-9+ 6+-4/* 4. 6+5/6?+? 9+6+(
]J+6A .O+54+. 4*53?+. @9+ 894*+.+ *27+,@9+ 3/523 *27+,@9+ 32@4* .54+*@4045 *27+,@9+ 47O/6@2*@ .A*/*A7.,@9+ 3/C
5234@4+. /0 L/*-9+ 6+-4/* @/-+@9+6 ,4@9 34@+62@6+. /6 47O/6@2*@ .O+547+*. ,4@9 ?+O/.4@+? 9+6K2647 5/?+.,0/33/,4*- ,4@9
92K4@2@ 2*? 23@4@?+. 2*? O26@3A ,4@9 @9+ [+A .+.( G+.4?+.,@9+ /@34*+ /0 -+/-62O9A,724* J+-+@2@4/* @AO+. 2*? 03/64.@45
592625@+6. /0 .++? O32*@. 4* L/*-9+ 6+-4/* 26+ K64+03A ?4.5..+? 4* @9+ K//[( M@ 4*53?+. %,’<<,<<< ,/6?.,2*? 4@.
O645+ 4. aH) b ’<( M@ 4. -//? 6+0+6+*5+ ,/6[ @/ K/@2*4.@.,@+259+6. 2*? .@?+*@. /0 *4J+6.4@4+. 2*? .59//3.,2*? ,/6[C
+6. /0 K4/?4J+6.4@A ( 8/66+.O/*?+*5+:H94 ! X 14*(
)??6+..:c*74*- M*.@4@@+ /0 G/@2*A,@9+ 894*+.+ )52?+7A /0 H54+*5+,c*74*-,L+43/*-@2* TQ<;<’,!**2*
O6/J4*5+,894*2(
] X 1243:A7.94Y7243Z [4KZ 25Z 5*,/6 .94A74*Y9/@7243Z 5/7
E’%;期 孙卫邦等: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