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anti-MRSA effec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s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中药成分联合抗生素抗MRSA作用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87·
中药成分联合抗生素抗 MRSA 作用的研究进展
韩宗其 1, 2,左国营 1*,郝小燕 2
1.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 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2. 贵阳医学院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医院内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需要不断
寻求新型抗菌药物及抗菌方法。通过将活性微弱的中药成分联合抗生素协同使用成为新的抗菌治疗措施。现就其联合作用方
法、联合抗菌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联合抗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成分;抗生素;联合用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01 - 0187 - 09
Advances in studies on anti-MRSA effec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s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HAN Zong-qi1, 2, ZUO Guo-ying1, HAO Xiao-yan2
1. Center for Natural Medicines, Kunming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Kunming 650032, China
2. College of Pharmacy,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04,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s; antibiotics; combined medicati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引起医院内和社区
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于 1961 年首先在英国发现[1],随
后 MRSA 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MRSA 具有多
重耐药性,对 β-内酰胺类等几乎所有临床常用抗生素
表现出耐药性。万古霉素曾一度被认为是治疗 MRSA
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但 1997 年日本首次报道分离出
了中介度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intermediate
Vancomycin-resistant S. aureus,VISA)[2],美国相继报
道了 3 例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S. aureus,VRSA),更是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
关注[3-5]。因此,寻求新型抗 MRSA 药物及治疗方法已
成为药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研究备受国内外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具
有抗 MRSA 作用[6-7]。中药成分和药效的特殊性,
细菌很少对其产生耐药性。但是,中药成分的抗菌
活性一般较弱,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通过将
活性微弱的中药成分联合抗生素使用,探索其对常
用抗生素的增效作用,有望成为耐药菌感染新的治
疗措施。本文综述近 10 年来中药成分与抗生素联合
抗 MRSA 作用的研究进展,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1 中药成分与抗生素联合抗菌研究的实验方法
1.1 微量棋盘稀释法(checkerboard microdilution
assay)
该方法是联用的 2 种药物以二维棋盘纵横 2 个
方向分别进行 2 倍的倍比稀释。药物相互作用效应
通过计算最小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ices,FICI)来判断。FICI=FICA+
FICB=A 药联合用时的 MICA(联合)/A 药单用时的
MICA(单用)+B 药联合用时的 MICB(联合)/B 药单用时
的 MICB(单用);FICI≤0.5 为协同效应,0.5<FICI≤1
为相加效应,1<FICI≤2 为无关作用,FICI>2 为拮
抗效应[8]。
1.2 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ing curves)
在含有定量抗菌药物(A、B、A+B)试管和

收稿日期:2011-04-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C 81073126);云南省后备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08PY001)
作者简介:韩宗其(1985—),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抗菌活性研究工作。
Tel: 15130075466 E-mail: hanzongqi@126.com
*通讯作者 左国营 Tel: (0871)4774941 Fax: (0871)5414186 E-mail: zuoguoying@263.net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88·
无药试管内接种同种定量菌悬液,接种后孵育不同
时间,取定量的各管内的孵育液转种平板,进行菌
落计数。联合用药组菌落计数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减
少≥2log10 CFU/mL 时为协同作用,减少或增加≤
1log10 CFU/mL 时为无关作用,联合后增加≥
2log10 CFU/mL 时定义为拮抗作用[9]。
1.3 E-test 法
利用琼脂扩散法的原理,将含有浓度递减抗
菌药物的塑料带垂直交叉置于琼脂平板上,交叉
点为药物各自的 MIC 值,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
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
物浓度标记即为联合后该药对细菌的 MIC,通过
计算 FIC 指数(同微量棋盘稀释法)判断药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10]。
1.4 多药组合杀菌试验(multiple combination
bactericidal test)
通过测定药物的血药峰浓度值确定其用药浓
度。将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入微孔板的同一孔中,并
加入定量菌悬液,孵育一定时间后,于无混浊孔取
样 10 μL 转接种至琼脂平板上继续培养 24 h,检测
杀菌率[11]。
1.5 方法比较
目前,对于药物协同作用的判断,尚没有统一
的标准[12]。以上 4 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10,13]见表 1。
表 1 4 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with merits and demerits of four methods
方 法 优 点 缺 点
微量棋盘稀释
法(较常用)
操作简单,结果较直观 尚未经临床试验验证,结果为抑菌浓度非杀菌浓度
时间杀菌曲线
(较常用)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所
认可;提供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数据
易受接种量影响;较少浓度梯度测定导致结果判定困难;
过于依赖某一时间点所呈现的结果;耗费时间较长,操
作也比较繁琐
E-test 法 操作简单,结果较直观 为市售制品,对于非市售抗生素类的中药成分不适用
多药组合杀菌
试验
可同时测定多种药物联合作用效果;可用
于体内试验
通过测定血药峰浓度得到的浓度不一定真实地反映其体
内浓度

4 种方法测定结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Grzybowska
等[14]同时应用棋盘法和 E-test 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与
其他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时发现,2 种方法结果的一
致率为 55%。White 等[10]用时间杀菌曲线、棋盘法
和 E-test 3 种方法检测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多种
抗生素对不同菌株的联合协同作用,棋盘法、E-test
法与时间杀菌曲线法结果的一致率分别为 44%~
88%和 63%~75%。
2 各类抗生素与中药成分的联合抗 MRSA 作用
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与
中药成分的联合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 β-内酰
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
菌素类、单酰胺环类、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
剂等。此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
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
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
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15]。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产
生 4 种 PBPs(PBP1~PBP4),只有 MRSA 表达由
mecA 基因编码的 PBP2a,其特性是对 β-内酰胺类
抗生素亲合力很低。当其他 PBPs 被 β-内酰胺类抗
生素抑制时,PBP2a 取代其他 PBPs 的生物合成功
能,使细菌得以生存[16]。
中药成分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抗 MRSA
作用研究较多,按照化合物不同结构类型进行分析。
2.1.1 与酚类成分的联合作用 全球每天有上亿人
饮茶,茶叶中的天然酯型儿茶素类成分一直以来都
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儿茶素类在茶多酚中的量在
65%~80%。文献报道[17-19]儿茶素单体表没食子儿
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
1)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1late,
ECG,2)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 有协同抗
菌作用。
Hu等[17]研究EGCG与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抗
MRSA 作用,发现 EGCG 在 25 mg/L(其单用对
MRSA 的 MIC 为 100 mg/L)时,氨苄西林/舒巴坦
的 MIC90 由 32 mg/L 降低至 4 mg/L,达到其敏感点。
同时发现对于无论是否产生 β-内酰胺的菌株,协同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89·
效果都几乎相同。Hu 等[18]还研究 EGCG 在 1/4 MIC
浓度时与多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抗 MRSA 效
果,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 G、氨苄西林等)、头孢
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美唑等)和碳青霉烯类(亚
胺培南、帕尼培南和美罗培南),发现 EGCG 与碳
青霉烯类协同作用最强。Zhao 等[20]为了阐明 EGCG
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 MRSA 作用机制是否
与 PBP2a 有关,采用 RT-PCR 技术检测经 EGCG 处
理的 MRSA 菌株,结果 EGCG 在 25 mg/L 时未抑制
PBP2a mRNA 表达;乳胶凝集反应中,经 EGCG 处
理的菌株在凝集强度和凝集时间上与未经处理的菌
株没有任何差别,说明协同机制与 PBP2a 的产生无
直接关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肽聚糖与 EGCG 和
苯唑西林混合培养,发现联用时对MRSA-74的MIC
由 32 mg/L 又逆转为 256~512 mg/L,而作为参照
的脂多糖却无此影响,可见 EGCG 是与肽聚糖直接
结合的。通过结合诱导破坏细菌细胞壁,干扰其生
物合成,可能是 EGCG 协同作用的主要机制。
华德兴等[21]发现 ECG 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协同抗 MRSA 效果比 EGCG 明显;以 RT-PCR 技术
检测 ECG 和 EGCG 对自溶酶基因 lytM 和 lgrA 表达
的影响,结果随着 ECG 和 EGCG 浓度的增高,2
种自溶酶基因表达上调,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
EGCG 对 PBP2a 表达的影响,结果 EGCG 质量浓度
加大到 100 mg/L 时,PBP2a 表达基本消失,据此推
测 ECG 或 EGCG 联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
的协同作用是由于二者在抑制PBP2a的表达下调的
同时使自溶酶基因 lytM 和 lgrA 的表达上调,导致
自溶酶分泌增多,从而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
细菌细胞壁合成。
Shimizu 等[22]从熊果叶中分离得到鞣料云实精
(corilagin,3),并发现此化合物能够显著降低苯唑
西林、头孢美唑等各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
的 MIC,但对于不表达 PBP2a 的 MRSA 未见协同
抑制作用,提示鞣料云实精可能作用于 PBP2a,而
非其他 PBPs。此化合物与其他类型抗生素联用未见
协同作用。Tellimagrandin I(4)与鞣料云实精结构
类似,由 Shiota 等[23]从玫瑰花中提取分离得到,发
现 tellimagrandin I能够将苯唑西林抗MRSA的MIC
从 128~512 mg/L 降低至 1~2 mg/L,对其他 β-内
酰胺类抗生素亦有协同抗 MRSA 作用。Shiota 等[24]
使用荧光标记青霉素 G 检测 PBP2a,发现培养基中
含有鞣料云实精或 tellimagrandin I 时,PBP2a 几乎
完全失去了与青霉素 G 的结合能力,PBP2 和 PBP3
的结合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说明使 PBPs
尤其是 PBP2a 灭活,是这两种化合物降低 β-内酰
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Tellimagrandin I
与 EGCG 都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因此进行构效关
系研究应该成为探寻新的抗菌药物的一个重要发
展方向。
2.1.2 与黄酮类成分的联合作用 文献报道黄芩中
的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baicalin,5)、黄芩素
(baicalein,6)、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
(wogonoside)、黄芩新素 I(skullca pflavone I)、黄
芩新素 II(skullca pflavone II)等具有抗菌活性。黄
芩苷、黄芩素联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 具有
显著协同抗菌作用[25-28]。陈勇川等[25]发现在黄芩苷
的干预下,苯唑西林对 26 株 MRSA 的 MIC 整体下
降了 2~4 个倍比稀释度,黄芩素使苯唑西林的 MIC
下降了 3~5 个倍比稀释度,均呈浓度依赖性,提示
二者具有恢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 敏感性
的可能。PBP2a 乳胶凝集试验显示,加入黄芩苷、
黄芩素后,PBP2a 乳胶凝集的量随所加药物量的增
加而呈减少的趋势,表明黄芩苷和黄芩素均有抑制
MRSA 的 PBP2a 表达的效力,提示黄芩苷、黄芩素
可能通过抑制 mecA 基因的表达逆转 MRSA 的耐药
性。但 Fujita 等[26]研究发现黄芩素对 PBP2a 没有较
强的抑制作用,因此黄芩苷、黄芩素作为多重耐药
细菌逆转剂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6, 7-二羟基黄酮(6, 7-dihydroxyflavone,7)与
黄芩素有极其类似的结构,分离自半枝莲,可明显
降低苯唑西林、甲氧西林、帕尼培南等 β-内酰胺类
抗生素对 MRSA 的 MIC,也可增强链霉素对 MRSA
的敏感性,但效果不及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强。经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6, 7-二羟基黄酮对 PBP2a 表
达没有影响。其协同抗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29]。
从苦参根中得到的 sophoraflavanone G(8)与氨苄
西林、苯唑西林联合对抗 MRSA 时亦表现出明显的
协同作用[30]。Lee 等[31]首次报道了卷柏科植物成分
异柳杉素(isocryptomerin)的抗菌活性及与头孢噻
肟联用时对 MRSA 的协同抗菌作用。
2.1.3 与生物碱类成分的联合作用 Yu 等[32]发现
小檗碱(berberine,9)能够明显降低氨苄西林和苯
唑西林对 MRSA 的 MIC,与氨苄西林为相加作用,
与苯唑西林为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小檗碱对多种
细菌有抗菌活性,能够干扰酿脓链球菌向宿主细胞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0·
附着,可阻断大肠杆菌向红细胞或上皮细胞附着,
其抗附着活性是由选择性抑制菌毛的合成而介导
的[33-34]。Yu 等[32]发现小檗碱也能够抑制 MRSA 对
人成龈纤维细胞的附着和侵袭能力。对抗生素的增
效作用可能与其作用方式有关,小檗碱能够与 DNA
结合调节基因表达,氨苄西林和苯唑西林通过抑制
细菌细胞壁合成起作用。
本课题组发现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10)、
汉防己乙素(demethyl-tetrandrine,11)与头孢唑林
联合抗 MRSA 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35]。已有研究表
明,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起增效
作用,并认为由于白色念珠菌的 CDR1 与哺乳动物
的 MDR1 高度同源,所以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的增
效机制与其在体外逆转多药耐药(MDR)介导的肿
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机制相似,即汉防己甲
素可能通过下调 CDR 的表达或影响其功能而增加
氟康唑的抗菌活性[36-37]。两种成分与头孢唑林的协
同增效作用,是否也与逆转细胞的 MDR 有关,其
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细胞分子水平研究。
2.1.4 与其他成分的联合作用 Muroi 等[38]主要从
构效关系方面研究漆树酸(anacardic acid)及其结
构类似物(12~21)与甲氧西林的协同抗 MRSA 作
用。化合物 12~15 为天然 C15 漆树酸类成分,16~
21 为合成其类似物。研究发现 C15 漆树酸结构中的
双键虽不是引起抗菌作用的本质因素,但是随着烷
基侧链中双键的增多,单用时抗菌活性增强。可是
与甲氧西林协同作用效果却随着双键的增多而降
低。化合物 16~21 中没有双键存在,随着烷基侧
链长度的增加,单用及协同抗菌效果均增强,碳原
子达到 10~12 个时抗菌效果最好。这些化合物侵入
细胞膜依赖于其亲脂性,烷基链长度在 C10~C12 的
漆树酸能达到亲水、亲脂平衡。低亲脂性不能使其
通过细胞脂质屏障,高亲脂性又会使其集中在细胞
膜的脂质区域。另外,空间位阻及双键的立体化学
结构均会影响化合物活性。漆树酸与甲氧西林协同
抗菌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 β-内酰胺酶有关,
仍需进一步研究。化合物 1~21 的结构式见图 1。
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中药成分的联合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改变膜结构的完整性而发挥

OHO
HO
OH O
OHO
HO
O
O
OH
HO
O
OH
OH
2
8
9
4
5
O
O N
OCH3
OCH3
N
HH3C
OCH3
OCH3
N CH3
H
O
O
OCH3
H3CO
7
12
2
6 baicalein 7 6, 7- dihydroxyflavone 8 sophoraflavanone G 9 berberine 10 tetrandine
N
HH3C
OH
OCH3
N
CH3
H
O
O
OCH3H3CO
7
12
2
HO
COOH
R
12 R=
13 R=
14 R=
15 R=
16 R=CH3
6
17
18
19
20
21
R=
R=
R=
R=
R=
11 demethyl-tetrandine anacardic acids
图 1 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抗 MRSA 的中药成分结构
Fig. 1 Structur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s combined with β-lactam antibiotics against MRSA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1·
强有力的杀菌作用[39]。此类药物可影响细菌蛋白质
合成的全过程,阻碍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
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止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
致细菌死亡。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
良反应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从而限制了
其广泛使用,如果能通过联合用药在减小其用量的
情况下增强其活性,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
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2)为
甾体类化合物,能够部分协同庆大霉素抗 MRSA。
有研究表明,细菌质膜的不渗透性和细菌对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耐药有很大关系,当 20-羟基蜕皮激素与
膜相互作用时增加质膜的不稳定性,庆大霉素借此
破坏细胞的生存。同时,20-羟基蜕皮激素与氨苄西
林联合对抗 MRSA 作用也呈现较好的协同作用[40]。
Sung 等 [41] 报 道 了 韩 国 红 参 总 皂 苷
(ginsenosides)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方式。红参总皂
苷包含人参皂苷 Rb1(23,25%)、Rb2(11.9%)、
Rc(12.5%)、Rd(6.1%)、Re(13.4%)、Rf(4.4%)、
Rg1(14.6%)、Rg2(3.6%)、Rg3(3.4%)、Rh2(3.6%)
及一些小分子皂苷。为了阐明红参皂苷的抗菌作用
机制,通过测定模拟细菌膜的带负电荷 PC/PG(1∶
1)脂质体中钙黄绿素的释放,发现 100 mg/L(MIC)
红参皂苷能够诱导 52.1%的钙黄绿素释放,说明红
参皂苷通过破坏细胞膜发挥抗菌活性。研究还发现,
红参皂苷与卡那霉素联合抗 MRSA 作用为协同或
相加作用,与头孢噻肟为相加作用。卡那霉素通过
与核糖体 30S 或 50S 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而起
杀菌作用,而头孢噻肟通过阻断转肽酶反应抑制细
胞壁合成而起作用。红参皂苷通过改变质膜的渗透
性增加卡那霉素进入细胞质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其
抗菌活性,这也是红参皂苷与卡那霉素协同作用优
于头孢噻肟的原因。
高良姜黄素(galangin,24)从高良姜中分离得
到,对 MRSA 的 MIC 为 62.5~125 mg/L,与庆大
霉素联合作用 FIC 指数为 0.19~0.25,表现显著的
协同作用[42]。α-曼果斯廷(α-mangostin,25)从倒
捻子树皮中分离得到,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和 MRSA 的 MIC 分别为 6.25、6.25~12.5 mg/L,
与 庆 大 霉 素 联 用 对 VRE 的 FIC 指 数 为
0.451±0.069,与万古霉素联用对 MRSA 的 FIC 指
数为 0.441±0.131,呈现协同或相加作用[43]。
2.3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中药成分的联合作用
此类药物必须进入菌体内才能发挥抑菌作用,
在胞浆内,药物与核糖体 30S 亚基的 A 位特异性结
合,阻止氨基酰 tRNA 进入 A 位,阻碍肽链延长和
蛋白质合成。药物尚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导致胞内核苷酸及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细
菌 DNA 的复制[15]。
已明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
制:1)细胞中质粒携带的 tetK 基因介导的四环素
外排作用;2)转座子基因 tetM 介导的核糖体保护
作用[26]。Fujita 等[26]发现黄芩素能够明显增强四环
素对大肠杆菌 KAM32/pTZ1252(质粒 pTZ1252 携
带基因 tetK,而 KAM32 缺少多药外排泵基因 acrB
和 ydhE)的作用。四环素的外排量可通过翻转囊泡
观 察 其 摄 取 量 , 由 于 tetK 基 因 的 存 在 ,
KAM32/pTZ1252 囊泡对四环素的摄取量明显高于
KAM32。而加入黄芩素(25 mg/L)可显著减少这
种摄取量,据此推断黄芩素能强烈抑制 tetK 介导的
四环素外排泵作用。黄芩素同样能够恢复四环素对
MRSA 的抑制作用,也与上述作用机制有关。
2.4 喹诺酮类抗生素与中药成分的联合作用
喹诺酮类是以 4-喹诺酮(或称吡酮酸)为基本
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DNA
回旋酶或拓扑异构酶 IV 而影响 DNA 的合成,而导
致细菌死亡[15]。
Liu 等[44]从月桂树中分离得到对 MRSA 具有抑
制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3-O-α-L-(2″, 4″-di-
E-p-香豆酰基 )-鼠李糖苷 [kaempferol-3-O-α-L-(2″,
4″-di-E-p-coumaroyl)-rhamnoside , 26] 和山柰酚 -
3-O-α-L-(2″-E-p-香豆酰基-4″-Z-p-香豆酰基)-鼠李糖
苷 [kaempferol-3-O-α-L-(2″-E-p-coumaroyl-4″-Z-p-
coumaroyl)-rhamnoside,27],并发现 2 个化合物能
大幅度增强亲水性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和环
丙沙星)的抗 MRSA 活性,但对疏水性喹诺酮类药
物则不具有此作用。拓扑异构酶 IV 包含两个亚基
ParC 和 ParE,DNA 回旋酶包含亚基为 GyrA 和
GyrB。有报道称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作用于大肠杆
菌的 GyrB 亚基,2 个化合物作用于拓扑异构酶 IV,
且同属黄酮类化合物,金黄色葡萄球菌 N315 中的
ParE 和 GyrB 的氨基酸序列有 52%的一致性和 85%
的相似性,所以推断 2 个化合物作用于 ParE,同时
诺氟沙星抑制 ParC,从而达到协同的效果,并认为
此推断比较合理。
胡椒碱(piperine,28)是存在于黑胡椒和荜茇
中的主要生物碱,能够显著降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2·
葡萄球菌(包括 MRSA)的 MIC。Khan 等[45]发现
胡椒碱能够增加溴化乙锭在突变菌株中的累积率,
明显减少其外排率,与外排抑制剂利血平的结果是
类似的,提示胡椒碱可作为外排抑制剂抑制环丙沙
星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排出。
2.5 糖肽类抗生素与中药成分的联合作用
目前 MRSA 感染的治疗,万古霉素仍为首选。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是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
阻断细胞壁合成,造成细胞壁缺陷而杀灭细菌,尤
其对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菌呈快速杀菌作用[15]。
Sato 等[46]从刺桐属植物 Erythrina zeyheri Harv.
中分离得到 6 个异黄酮类化合物(erybraedin A 和
eryzerin A~E),并测定它们对 VRE 和 MRSA 的抗
菌活性,结果 erybraedin A 对 VRE 表现出最强的抑
制作用,MIC 为 1.56~3.13 mg/L,eryzerin C 次之
(MIC 6.25 mg/L),它们对 MRSA 的 MIC 为 3.13~
6.25 mg/L。Erybraedin A(29)和 eryzerin C(30)
分别与万古霉素联合作用于VRE的FICI为0.530 6~
1.0 和 0.515 3~0.75,对 MRSA 的 FICI 为 0.612 5~
1.0 和 0.75~1.0,均为相加作用。有报道称异黄酮
类化合物能够强烈抑制 MRSA 细胞内胸腺嘧啶、尿
嘧啶、亮氨酸和葡萄糖的结合;sophora avanone G
及其相关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减少细胞膜的流动性,
说明细菌细胞膜是黄酮类化合物的一个有效靶点。
黄酮与万古霉素对细菌作用方式的不同也许是它们
协同抗菌的机制。
丹参酮(tanshinone,31)是丹参中的活性成分
之一,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
素的 MIC 为(0.23±0.27)mg/L,与万古霉素单用
对 MRSA 的 MIC(0.71±0.42)mg/L 比较差异极显
著(P<0.001);FIC 平均为 0.75,呈相加作用[47]。
Mahboubi等[48]发现Zataria multiflora Boiss. 挥发油
有较强的抗 MRSA 活性,MIC 为 0.25~1.0 mg/L,
与万古霉素联用能明显增强其抗菌活性。化合物
22~31 的结构式见图 2。
3 结语
本文综述了从中药中得到的 31 个有效成分与
各类抗生素联合抗 MRSA 的增效作用,涉及几乎所


图 2 与其他类抗生素联合抗 MRSA 的中药成分机构
Fig. 2 Structur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ounds combined with other antibiotics against MRSA
HO
HO
OH
O
HO
OH
OH
O
O
OH
HO OH
O
H
H
OHH
H
O O
O O
HO OH
OH
OH
OH
HO
HO
O
HHO
OH
HO
OH
OHO
OH
OH
O
O
O
HO
OH
OH
O
Me
O
O
O
OH
HO
OH O
OHR1O OR2
OHO
O
HO
CPC
TPC
N
O
O
O
O
O
H
H
HO
OH
O OH
OH
HO
O
O
O
22 20-hydroxyecdysone 23 ginsenosides Rb1 24 galangin
25 α-mangostin 26 R1=R2=TPC
27 R1=CPC R2=TPC 28 piperine
29 erybraedin A 30 eryzerin C 31 tanshinone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3·
有的植物成分类别,体现了丰富的植物化学多样性,
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
除上述提到的单体成分外,国内外学者还对多种挥
发油与抗生素的联合作用进行过研究,许多提取物
的联合应用效果也较明显[49],值得进一步对有效提
取物进行分离研究。同时,中药中单体成分的量较
低,对于分离难度大而活性又较好的成分,可对其
进行合成路线的探索。(2)许多学者均发现黄酮等
多种类别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联合抗菌活性,综合
前人的报道,可以对已明确成分的植物进行针对性
筛选,减少活性筛选中的盲目性。(3)多数联合抗
菌作用的研究仅限于体外活性结果,尚需深入研究
有效成分的体内外药理学作用,深入探讨其构效关
系与联合抗菌作用的机制,以进一步明确这些化合
物成为抗生素抗 MRSA 增效剂的潜力。
在临床上,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广泛,如在抗
癌、抗炎,抗 HIV、高血压治疗方面都发挥了很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抗感染治疗方面的联合用药多为
抗生素之间的联合,中药成分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
在临床治疗方案中并未见报道[50]。
中药成分联合抗生素使用,能减少抗生素用量、
提高疗效,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甚至能够逆转细菌
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对于新型抗菌剂尤其是
抗耐药菌药物的开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可望成为
抗 MRSA 感染治疗的一个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Jevons. “Celben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 [J]. Br J Med,
1961, 5219(1): 124-125.
[2] Hiramat S K, Hanaki H, Ino T, et al.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linical strain with reduced
vancomycin susceptibility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7, 40(1): 135-136.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Pennsylvania
[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 51(40):
902-903.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to vancomycin-United
States [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 51(26):
565-567.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New York
[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4, 53(15):
322-323.
[6] 戴文君, 张秀环, 黄贵修, 等. 见血封喉内生真菌的分
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J]. 中草药 , 2009, 40(6):
955-957.
[7] 杨明炜, 陆付耳, 徐丽君, 等. 20 种清热解毒中药对耐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的影响 [J]. 中草药,
2004, 35(7): 799-800.
[8] Lin E, Stanek R J, Mufson M A. Lack of synergy of
erythromycin combined with penicillin or cefotaxime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 vitro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 47(3): 1151-1153.
[9] 郑宝英, 张 杰.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 [J]. 中国抗生素
杂志, 2007, 32(6): 324-328.
[10] White L, Burgess D S, Manduru M,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in vitro methods of detecting synergy:
Time-kill, checkerboard, and E-test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6, 40(8): 1914-1918.
[11] Aaron S D, Ferris W, Henry D A, et al. Multiple
combination bactericidal antibiotic testing for cystic
fibrosispatients infected with Burkholderia cepaci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1: 1206-1212.
[12] Wagner H, Ulrich-Merzenich G. Synergy research:
approach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hytopharmaceuticals
[J]. Phytomedicine, 2009(16): 97-110.
[13] Saiman L. Clinical utility of synergy testing for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cystic fibrosis: ‘the motion for’ [J].
Paediatr Respir Rev, 2007(8): 249-255.
[14] Grzybowska W, Banaszczyk R M, Tyski S. Comparison
of checkerboard and E test method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two antibiotic combination [J]. Med Dosw Mikrobiol,
2005, 57(1): 65-75.
[15] 杨宝峰, 苏定冯. 药理学 [M]. 第 6 版.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2005.
[16] Fuda C, Suvorov M, Vakulenko S B, et al. The basis for
resistance to beta-lactam antibiotics by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iol Chem, 2004, 279(39): 40802-40806.
[17] Hu Z Q, Zhao W H, Hara Y, et al.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synergy with anpicillin/sulbactam against 28
clinical isolate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1, 48: 361-364.
[18] Hu Z Q, Zhao W H, Asano N, et al.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synergistically enhances the activity of carba-
penem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2, 46(2):
558-560.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4·
[19] Stapleton P D, Shah S. Modulation of β-lactam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catechins and gallate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4, 23(5): 462-467.
[20] Zhao W H, Hu Z Q, Okubo S, et al. Mechanism of
synergy between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β-lactam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1, 45(6): 1737-1742.
[21] 华德兴, 彭 青, 黄 春, 等. Ecg/Egcg 与 β 内酰胺类
抗生素对 MRSA 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 [J]. 中国感染
与化疗杂志, 2010, 10(2): 123-126.
[22] Shimizu M, Shiota S, Mizushima T, et al. Marked
potentiation of activity of β-lactams against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corilagin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1, 45(11): 3198-3201.
[23] Shiota S, Shimizu M, Mizushima T, et al. Restor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β-lactams 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tellimagrandin I from rose red
[J]. FEMS Microbiol Lett, 2000, 185: 135-138.
[24] Shiota S, Shimizu M, Sugiyama J, et 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corilagin and tellimagrandin I that remarkably
potentiate the activity of β-lactams against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Microbiol Immunol,
2004, 48(1): 67-73.
[25] 陈勇川, 谢林利, 熊丽蓉, 等. 黄芩苷/黄芩素对耐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的逆转作用研 [J]. 中国
药房, 2008, 19(9): 644-646.
[26] Fujita M, Shiota S, Kuroda T, et al. Remarkable synergies
between baicalein and tetracycline, and baicalein and
β-lactam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Microbiol Immunol, 2005, 49(4): 391-396.
[27] 刘 琴, 温桂兰. 黄芩苷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
A 的协同作用 [J]. 医学信息, 2010, 23(2): 18-20.
[28] Liu I X, Durham D D, Michael R, et al. Baicalin synergy
with β-lactam antibiotic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other β-lactam-resistant
strains of S. aureus [J]. J Pharm Pharmacol, 2000, 52:
361-366.
[29] Sato Y, Shibata H, Arakaki N, et al. 6, 7-Dihydroxy-
flavone dramatically intensifi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or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to β-lactam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4): 1357-1360.
[30] Cha J D, Moon S E, Kim J Y,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phoraflavanone G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ophora
flavescen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Phytother Res, 2009, 23: 1326-1331.
[31] Lee J Y, Choi Y, Woo E R, et al. Antibacterial and
synergistic activity of isocryptomerin isolated from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
19(2): 204-207.
[32] Yu Y H, Kim K J, Cha J D,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berberi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mpicillin or
oxacill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J Med Food, 2005, 8(4): 454-461.
[33] Sun D, Courtney H S, Beachey E H. Berberine sulfate
blocks adherence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 to epithelial
cells, fibronectin, and hexadecane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8, 32: 1370-1374.
[34] Sun D, Abraham S N, Beachey E H. Influence of
berberine sulfate on 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Pap
fimbrial adhesin in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8, 32: 1274-1277.
[35] 李 杨. 异喹啉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体外抗菌活性研
究 [D]. 昆明: 昆明医学院, 2010.
[36] 肖桂林, 张 莉, 张 宏, 等.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氟康
唑的体外增效作用 [J].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7, 28(3):
183-186.
[37] 王凯丽, 张 宏, 蒋红浩, 等.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
白念珠菌活性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J]. 中国人兽
共患病学报, 2007, 23(5): 474-478.
[38] Muroi H, Nihei K, Tsujimoto K,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nacardic acids and methicillin against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ioorg Med Chem,
2004, 12: 583-587.
[39] 谭 艳, 方治平.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
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2003,
24(2): 65-69.
[40] Kim E S, Jeong S I, Kim J H,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20-hydroxyecdysone with ampicillin
and gentamic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
coccus aureus [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 19(12):
1576-1581.
[41] Sung W S, Lee D G. The combination effect of Korean
red ginseng saponins with kanamycin and cefotaxime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iol Pharm Bull, 2008, 31(8): 1614-1617.
[42] Lee Y S, Kang O H, Choi J G,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galangin with gentamici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J
Microbiol, 2008, 46(3): 283-288.
[43] Sakagami Y, Iinuma M, Piyasena K G N P,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α-mangostin against vancomyci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195·
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 and synergism with
antibiotics [J]. Phytomedicine, 2005, 12: 203-208.
[44] Liu M H, Otsuka N, Noyorin K,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kaempferol glycosides purified from Laurus nobilis and
fluoroquinolones 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iol Pharm Bull, 2009, 32(3): 489-492.
[45] Khan I A, Mirza Z M, Kumar A, et al. Piperine, a
phytochemical potentiator of ciprofloxacin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 50(2): 810-812.
[46] Sato M, Tanaka H, Oh-Uchi T,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isolated from Erythrina zeyheri against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and their combinations
with vancomycin [J]. Phytother Res, 2004, 18: 906-910.
[47] 段德军 , 温桂兰 .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
MRSA 的抑制作用 [J]. 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4):
363-364.
[48] Mahboubi M, Bidgoli F G. Antistaphylococcal activity of
Zataria multiflora essential oil and its synergy with
vancomycin [J]. Phytomedicine, 2010, 17: 548-550.
[49] Adwan G, Mhanna M. Synergistic effects of plant extracts
and antibiotics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J]. Mid East J Sci Res, 2008,
3(3): 134-139.
[50] Hemaiswarya S, Kruthiventi A K, Doble M. Synergism
between natural products and antibiotics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J]. Phytomedicine, 2008, 15:
639-652.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1 年 3 月 18 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
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
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设立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2007 年首次开奖,每 3 年评选 1 次。第
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期刊奖。经期刊奖评委会办公室精心组织,认真评选,从全国 1 万多
种期刊中评选出 59 种获奖期刊,其中期刊奖 20 种(科技类和社科类期刊各 10 种),提名奖 39 种(科
技类期刊 19 种,社科类期刊 20 种)。
本届期刊奖评委会评委共 40 位,主要由期刊出版界专家、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各学科领域的著
名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长期从事期刊管理的领导组成。本次评选组织工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
公开原则,获奖期刊代表了我国期刊业的最高水平,集中体现了我国期刊业近年来改革发展的突出
成就,也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出版行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体现了鼓励原创,激励创
新,推动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导向,必将激励更多的出版单位、出版人肩负责任,坚守阵地,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多出精品力作。
《中草药》杂志于 1970 年创刊,40 余年来,几代编辑工作者一直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普及与
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杂志以“新”——选题新、发表成果创新性强,“快”——编辑出版速度快,
“高”——刊文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高为办刊特色,载文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严格遵守
国家标准和国际规范,在此次评选中以优质的编校质量,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最终脱颖而出。这是《中草药》杂志继获得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新中国
60 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奖项后取得的又一巨大荣誉!
衷心感谢广大读者、作者、编委和协作办刊单位长期以来对《中草药》杂志的关心和支持! 让
我们携起手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攀登,把中草药杂志社办成“汇集知识的渊薮、传播真理
的阵地、探索奥秘的殿堂”,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