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2·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蒋 俊 1, 2,贾晓斌 1, 3*,陈 斌 1,李 平 2,蔡宝昌 3,吴 浩 3
1.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28
2. 镇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江苏 镇江 212008
3.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
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
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
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
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
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药性;组分结构假说;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炮制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03 - 0422 - 06
Establishment of drug property vectors equ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hypothesis of components structure
JIANG Jun1, 2, JIA Xiao-bin1, 3, CHEN Bin1, LI Ping2, CAI Bao-chang3, WU Hao3
1.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Additive and Condiment Testing, Zhenjia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Zhenjiang 212008, China
3.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is a complex system which has its corresponding material base, that is components
structure, and the drug property is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its complicated components structure on human beings. The
compounds/constituents in each CMM ma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rug property (cold, hot, warm, and cool). Different constituents
(intra- or inter-) have different properties. Constituents/compositions with the same drug property could increase the drug property,
while opposite could offset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property (cold or hot) could be demonstrated by vector. Drug property in each
constituent/composition of CMM is the plus of each drug property vector. Based on the newest research methods of CMM drug
property, the hypothesis of components structure was combined with CMM drug property vector to eatablish model of drug property
vectors equation of CMM and explore the nature of drug property. This new though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y on compatibility
and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CMM.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drug property; hypothesis of components structure; model of drug property vectors
equation; processing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理论,也
是中医药的传统特色。长期以来,中药药性一直是
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持续
被列为国家重点资助研究方向。随着对中药药性研
收稿日期:2011-12-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944);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ZYPZ002);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专项课题(2006);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项目(2011KJ48)
作者简介:蒋 俊,硕士,工程师。Tel: (0511)88855307 E-mail: jiangjuntcm2007@hotmail.com
*通讯作者 贾晓斌 Tel: (025)85637809 E-mail: jxiaobin2005@hotmail.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3·
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方法已被应用于中药药
性的表征。从化学组分到分子骨架、相对分子质量;
从生物学效应到物理化学能量考察;从整体药理实
验到器官、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迄今,在
中药药性的技术表征和方法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
硕成果,但是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人体的作用性
质和功效的高度概括和综合体现,仅选择某种指标
恐难以涵盖中药药性的本相。因此,笔者认为,在
现有研究基础上,应将多种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指标
综合起来,借助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将多种新
颖参数与中药药性重新整合,构建适用于阐述中药
药性的模型方程,这也将是中药药性研究的新的发
展方向。本课题组基于“组分结构”假说,并结合
前期研究基础,首次提出了构建中药药性“药性矢
量结构方程”模型的设想。
1 中药药性的研究现状
1.1 中药药性相关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至今尚未阐明。中药药性
的现代研究以四性与物质基础的研究最为突出,寒
凉、温热药性是其所含有效成分作用于机体的客观
反映,但哪些成分起寒凉作用,哪些成分起温热作
用,是药物单一成分的作用还是所含多种成分的综
合表现,或是由药物刺激使中枢或某些器官产生新
的物质起作用尚不明确[1]。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众多科学家对中药药性本质及其物质基础进行了不
同程度的探索研究。
有研究发现附子、乌头等热性药均含有去甲乌
药碱,认为去甲乌药碱是温热药的物质基础之一[2];
严永清等[3]对 460 味常用中药的研究发现,辛温药
大多含有挥发性成分;以生物碱为主要活性成分的
药物中,苦寒药约占 1/3,其中清热药多为苦寒药,
且以生物碱为主要成分。苦寒药中含有苷类化学成
分者,也较其他气味药物多,包括蒽醌苷、强心苷、
皂苷、黄酮苷等;黎晓敏等[4]检测了 368 味中药的
11 种无机元素,并借助计算机分析比较了被测各元
素与中药寒凉、平、温热间的关系。富含无机元素,
尤其是高铁、低锰是寒凉类中药的元素基础;含元
素总量低,尤其是低铁、高锰是温热类中药的共同
属性;低钾可能是平性药的元素谱征。可见,中药
中复杂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均与其中药药性有一
定的相关性。
1.2 中药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主要有生物热动力学评
价体系[5-11]、冷热板差示法[12-13]、基础代谢评价
法[14-17]、免疫印迹法[18]、通道蛋白 mRNA 表达量
研究[19-23]等方法。肖小河课题组建立了中药药性的
生物热动力学评价体系和冷热板差示法,以及基于
动物行为学的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评价方法。王厚
伟课题组选用典型寒、热中药的水提物作对照抗原,
免疫动物后制备相应的寒、热对照抗原抗体,以之
与其他中药水提物作斑点免疫印迹,根据杂交信号
强度,比较不同药性中药间的物质基础相似度,并
对杂交信号进行轨迹定量扫描分析,根据同一中药
与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的杂交信号进行聚类分析,
并得到中药药性寒、热程度的距离图谱。姜廷良课
题组采用原代培养 DRG 神经元,体外观察中药成
分对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 PCR(real
time PCR)法检测基因的表达量,建立了寒热中药
成分与TRPV 1和 TRPM 8通道蛋白mRNA表达的
相关性。
2 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的研究思路
2.1 中药药性有其物质基础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是由无机离子、有机大分
子和有机小分子等组成的有序的整体,具有“3 个
结构层次多维结构”,即“组分结构”。3 个结构层
次:一是单体成分,是组成物质基础最基本的单元;
二是同类成分有机组合形成的组分,同类成分内各
单体成分之间存在配伍关系;三是由多组分构成的
整体,其各组分间存在配伍关系,它们彼此交互构
成多维结构。
中药药性是由多组分构成,不同的组分体现不
同程度的药性,且不排除热性药物中含有寒性组分,
寒性药物中也可能含有热性组分,也不排除同一组
分中存在不同的药性成分。热性药物吴茱萸中生物
碱类成分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作用于脐部后,吴
茱萸碱会使脐部的温度升高,吴茱萸次碱则使脐部
的温度降低,因此,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不
同的寒热药性。如同手性药物 D-和 L-维拉帕米在生
理溶液中,刺激频率加快时 L-维拉帕米的负性肌力
作用增强,D-维拉帕米的负性肌力作用在刺激频率
减慢时最强,即两种异构体作用强度不等,且作用
机制各异。
2.2 中药药性是可量化的
中药药性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最终所体
现出的药性应该是由不同的成分/组分的药性矢量
加和体现。同时,“药物的量”与“药性矢量”之间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4·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传统的药性理论中有药性矢量
的概念,即为“寒、热、温、凉”,但这样的区分较
为笼统,为进一步阐明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本课
题组认为中药药性具有“药性矢量加和性”。中药方
剂配伍以及中药炮制过程就是改变中药本身的组成
结构的过程,使其中与药性相关的多组分/成分发生
不同程度的量变和药性向量重组,最终表现为增强
或减弱。
本课题组基于组分结构假说[24-27],构建中药“药
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着重阐述中药药性的药性
矢量加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中药炮制机制,
尤其是中药“反制”炮制机制。
3 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的建立及药性矢量加和
3.1 药性矢量结构方程的建立
药性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具有矢量性,选择单
一指标难以确定药性矢量,但如何将多个指标与药
性矢量(ξ)这一潜在因子相关联是本课题的研究重
点。选择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分析技术,对药性矢量相关的多变量进行线性回归
分析,不但可以建立药性矢量与多个可检测变量的
关联,还可以建立药性矢量与其他相关的潜在因子
(药量 w)的结构关系方程(图 1)。
图 1 结构方程数学模型路径分析图
Fig. 1 Path analysis diagram of mathematic model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ξ= Φiw+di,其中 Φi 为斜
率,di 为误差项
A
B
C
D
E
F
=
g1 h1
g2 h2
g3 h3
g4 h4
g5 h5
g6 h6
ξ
w
+
a
b
c
d
e
f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矩阵形式
gi、hi为因子载荷矩阵,ξ、w 是潜在因子矩阵,a、b、c、
d、e、f 是误差项矩阵,Φi是潜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
即 A=g1 ξ+h1w+a
B=g2 ξ+h2w+b
C=g3 ξ+h3w+c
D=g4 ξ+h4w+d
E=g5 ξ+h5w+e
F=g6 ξ+h6w+f
数据处理
a
b
c
d
e
f
微量热量 B
ATPase酶活力 A
mRNA表达量 F
耗氧量 C
总抗氧能力 D
SOD水平 E
药性矢量 ξ g3
g4
g5
g1
g6
g2
用药剂量 w
h1
h2
h3
h4
h5
h6
Φi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5·
3.2 药性矢量结构方程分析
以斜率 Φi 区分不同的组分,每个组分的斜率 Φi
固定,即药性属性(寒、热、温、凉、平)固定,不
随药量的变化出现药性属性变化,见表 1。但随药量变
化的幅度存在差异,当组分的药量均从 0 增加到 h 时,
组分 1 的热性强度较组分 2 增加的幅度更大(图 2)。
表 1 药性矢量结构方程与药性属性
Table 1 Drug property vectors equation and drug nature
药性矢量方程曲线与
横轴夹角(θ) / (°)
斜率(正/负) 药性
+ 0~15
−
平性
+ 温性 15~45
− 凉性
+ 热性 45~75
− 寒性
+ 大热 75~90
− 大寒
图 2 药性矢量结构方程示意图
Fig. 2 Diagram of drug property vectors equation
3.3 药性矢量加和
以萸黄连为例,分析药性矢量加和:分别将黄
连和吴茱萸的药量带入其药性矢量结构方程,计算
出黄连的药性矢量(n)和吴茱萸的药性矢量(m),
绘制两者矢量加和曲线(ξ=m+n)和黄连药量曲
线(w=w 黄连)的交点,连接原点和点(w 黄连,m+
n)的曲线,即为萸黄连的药性矢量结构方程(图 3)。
4 结语
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基于动物行为学考察
了萸黄连炮制前后饮片及多组分/成分的“寒热”药
性差异[28];采用 HPLC、LC-MS 等联用技术,分析
图 3 萸黄连药性矢量加和示意图
Fig. 3 Drug nature vector diagram of Evodiae Fructus
plus processed Coptidis Rhizoma
检测生黄连饮片及萸黄连饮片中成分,并对炮制前后
物质基础进行相应数理统计分析,比较了炮制前后多
组分量的变化[29-30]。研究表明,萸黄连的寒性较黄连
低;吴茱萸汁整体上表现出热性,但其中有机酸部分
确是寒性组分,体现为寒性,其中生物碱和苦味素类
组分体现为热性;萸黄连炮制前后,黄连中原有的生
物碱类成分的量无显著性变化,萸黄连中增加了吴茱
萸中酚酸类、苦味素类和生物碱类等多种药效成分。
因此,萸黄连的寒性降低,不是其中原小檗碱型生物
碱类成分的量降低所致,可能是辅料中这些成分所产
生的辛热作用,抵抗了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部分寒性
所致;另外,用吴茱萸汁“反制”黄连后,能增强黄
连对某些病症的疗效[31]。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得出结
论中药的药性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其成分/组分可表
现出相应的药性属性,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
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
相反则相互抵消[32-35]。
中药配伍和炮制能改变中药药性的实质也是通
过改变不同药性药物之间的配比,使得不同药性组
分/成分的“组分结构”发生重组,从而药性矢量重
新加和,导致药性矢量结构方程的改变,最终体现
为药性的改变。如左金丸类方,通过改变黄连和吴
茱萸的配比,改变其“组分结构”,最终实现了药性
的改变;反制炮制的萸黄连,通过炮制加入了吴茱
萸中的成分,改变了黄连的“组分结构”,从而改变
其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最终也改变了萸黄连的药性。
●
w=w 黄连
吴茱萸
斜率 Φ1
药性矢量 ξ
热性
矢量
m
)θ 吴茱萸
)θ 黄连 θ 萸黄连 饮片/组分
的量 w
ξ=m+n
萸黄连
斜率 Φ3
黄连
斜率 Φ2
寒性
矢量
n
m+n
(w 黄连,m+n)
ξi=Φi wi+di,其中 Φi 为斜率,
di 为误差项
●
)θ
0
药性矢量 ξ
热
性
矢
量
组分 1,
斜率 Φ1
组分 2,斜率Φ2
组分 3,斜率 Φ3
组分 4,斜率 Φ4
组分 5,
斜率 Φ5
寒
性
矢
量
h
ξ=Φiw+di,其中 Φi 为斜率,
di 为误差项
组分/成分的量 w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6·
参考文献
[1] 叶定江, 张世臣. 中药炮制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3.
[2] 赵兴业. 中药寒热药性生理生化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
[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严永清, 吴建新. 药物的辛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
的关系 [J]. 中药通报, 1987, 12(1): 53-56.
[4] 黎晓敏, 贾仁勇, 王 健, 等.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
素关系的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8): 502.
[5] 肖小河. 中药药性研究概论 [J]. 中草药, 2008, 39(4):
481-484.
[6] Kong W J, Wang J B, Xing X Y, et al. Antifungal
evaluation of cho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on Candida
albicans by microcalorimetry and chemometrics [J]. Anal
Chim Acta, 2011(689): 250-256.
[7] Kong W J, Jin C, Xiao X H,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s of two bile acid derivatives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J]. J Hazard
Mater, 2010, 179: 742-747.
[8] Dai C M, Wang J B, Kong W 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atechin on Escherichia coli
growth by microcalorimetry [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0, 30: 284-288.
[9] Fan D L, Xiao X H, Ma X J. Calorimetric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rotoberberine alkaloids in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growth [J]. Thermo-
chim Acta, 2008, 480: 49-52.
[10] Yan D, Jin C, Xiao X H, et al.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berberines alkaloids in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by
microcalorimetry [J]. Biochem Biophys Methods, 2008,
70: 845-849.
[11] 孔维军, 赵艳玲, 山丽梅, 等.微量热法研究黄连与吴
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 [J]. 中草药 , 2009,
40(12): 1893-1897.
[12] 周灿平, 王伽伯, 张学儒, 等. 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
学评价的黄连及其炮制品寒热药性差异研究 [J]. 中国
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2009, 39(7): 669-676.
[13] 赵海平, 赵艳玲, 王伽伯, 等.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
药大黄和附子寒热药性差异的表征 [J]. 中国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2009, 39(8): 803-808.
[14] Murakami Y, Higashi Y, Matsunaga N, et al. Circadian
clock-controlled intestinal expression of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mdr1a in mice [J].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5(5): 1636-1644.
[15] Desai V G, Moland C L, Branham W S, et al. Changes in
expression level of genes as a function of time of day in
the liver of rats [J]. Mutat Res, 2004, 549(12): 115-129.
[16] Akhtar R A, Reddy A B, Maywood E S, et al. Circadian
cycling of the mouse liver transcriptome as revealed by
cDNA microarray is driven by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J]. Curr Biol, 2002, 12(7): 540-550.
[17] Kornmann B, Preitner N, Rifat D, et 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liver gene expression by ADDER a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isplay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 [J]. Nucleic Acids Res, 2001, 29(11): E51.
[18] 王厚伟. 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策略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10): 1503-1504.
[19] 隋 峰 , 杨 娜 , 张畅斌 , 等 . 寒热性中药成分对
TRPV1和TRPM 8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J]. 中国
中药杂志, 2010, 35(12): 1594-1596.
[20] McKemy D D, Neuhausser W M, Julius 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old receptor reveals a general role for
TRP channels in thermosensation [J]. Nature, 2002, 416:
52.
[21] Proudfoot C J, Garry E M, Cottrell D F, et al. Analgesiam
ediated by the TRPM 8 cold receptor in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J]. Curr Biol, 2006, 16: 1591.
[22] Caterina M J.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as
participants in thermosensation and therm oregulation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7, 292:
R64.
[23] Romanovsky A A. Thermoregulation: Some concepts
have chang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thermo-
regulatory system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7, 292: R37.
[24] 贾晓斌, 陈 彦, 李 霞, 等.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新思路和方法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08, 23(5):
420-424.
[25] Feng L, Jia X B, Jiang J, et al. Combin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prunella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J]. Molecules,
2010, 15: 7893-7906.
[26] Feng L, Jia X B, Zhu M M,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otal phenols of Prunella vulgaris L. in vitro and in
tumor-bearing mice [J]. Molecules, 2010, 15(12):
9145-9156.
[27] Feng L, Jia X B, Shi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wo
polysaccharides from Prunella vulgaris L. and evaluation
on their anti-lung adenocarcinoma activity [J]. Molecules,
2010, 15(8): 5093-5103.
[28] 蒋 俊, 贾晓斌, 李 平, 等. 基于动物行为学考察萸
黄连“反制”前后的药性差异研究 [J]. 中华中医药杂
志, 2011, 24(9): 1177-1181.
[29] 蒋 俊, 贾晓斌, 李俊松, 等. 萸黄连炮制前后物质基
础差异性研究 [J]. 药物分析杂志, 2011, 30(1): 43-47.
[30] 蒋 俊, 贾晓斌, 陈 彦, 等. HPLC-DAD 法同时测定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427·
炮制辅料吴茱萸汁中绿原酸、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
和吴茱萸次碱 [J]. 中草药, 2010, 41(3): 396-398.
[31] 蒋 俊, 贾晓斌, 陆晓辉, 等. 萸黄连对大鼠实验性胃
溃疡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0, 25(12):
2130-2132.
[32] 蒋 俊, 高成林, 贾晓斌, 等. 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
况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 [J]. 中草药 , 2009, 40(9):
1492-1495.
[33] 蒋 俊, 贾晓斌, 薛 璟, 等. 黄连的炮制历史沿革及
其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2): 156-158.
[34] 贾晓斌, 蒋 俊, 陈 斌, 等. 萸黄连炮制研究进展及
炮制机理研究思路和方法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0): 1314-1317.
[35] 蒋 俊, 贾晓斌, 封 亮, 等. 中药炮制: 反制与反佐
制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9): 1177-1181.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售过刊信息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 2009年 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编辑出版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年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改刊)、
《药物评价研究》(2009年由《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改刊)。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中草药》杂志合订本:1974—1975年、1976年、1979年、1988—1993年(80元/年),1996、1997
年(110元/年),1998年(120元/年),1999年(135元/年),2000年(180元/年),2001—2003年(200元
/年),2004年(220元/年),2005年(260元/年),2006—2008年(280元/年),2009年(400元/年),2010
年(400元/年),2011年(550元/年)。
《中草药》增刊:1996年(50元),1997年(45元),1998年(55元),1999年(70元),2000、2001
年(70元),2002—2007年(65元/年),2008、2009年(55元/年)。凡订阅《中草药》杂志且提供订阅凭
证者,购买增刊 7折优惠,款到寄刊。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合订本:2010年(150元/年),2011年(150元/年)。
《现代药物与临床》合订本:2009年(120元/年),2010年(120元/年),2011年(120元/年)。
《国外医药 • 植物药分册》合订本:1996—2008年(80元/年),2006—2008年(90元/年)。
《药物评价研究》2009年单行本每册 15元,2010年合订本(120元/年),2011年(120元/年)。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1993—2006年合订本(全套 2040元),2007—2008年单行本,每册定
价 30元,全年订价 210元(6期+年索引)。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 308号 网 址:www.中草药杂志社.中国
邮 编:300193 www.tiprpress.com(在线投稿)
电 话:(022)27474913 23006821 开户银行:兴业银行天津南开支行
传 真:(022)23006821 账 号:44114010010081504
电子信箱:zcy@tiprpress.com 户 名:天津中草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