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Aconiti Radix Preparata combined with Glycyrrhizae Radix in different ratios on monoester alkaloids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1101·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王峰峰 1, 2,宋兆辉 2,张兰兰 2,周水平 2,冯 锋 1*
1.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2. 天津天士力集团研究院 中药所,天津 300410
摘 要:目的 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
合理配伍。方法 HPLC 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
煎出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
煎出量的 40%。结论 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
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关键词:制川乌;甘草;配伍;单酯型生物碱;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3.1;R28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06 - 1101 - 04
Effect of Aconiti Radix Preparata combined with Glycyrrhizae Radix in different
ratios on monoester alkaloids
WANG Feng-feng1, 2, SONG Zhao-hui2, ZHANG Lan-lan2, ZHOU Shui-ping2, FENG Feng1
1.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2. TCM R&D Institute of Tasly Academy, Tianjin Tasly Group Co., Ltd., Tianjin 3004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oniti Radix Preparata (RAP) combined with Glycyrrhizae Radix (RG) in different
ratios on the decocted yield of monoester-type alkaloid from RAP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sciplines of various compatibilities.
Methods HPLC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monoester-type alkaloid in decoction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RAP and RG.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ous compatibilities on alkaloid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decocted yields of monoester-type alkaloid in the
decoct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G in the decoction. The monoester-type alkaloid in compatibility tended to be 20% of
RAP single decoction.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RG should be more than half of that of RAP when using together, which could make
the yields of monoester-type alkaloid stable and controllable and avoid the danger for use from the excessive toxicity of RAP.
Key words: Aconiti Radix Preparata (RAP); Glycyrrhizae Radix (GR); compatibility; monoester-type alkaloids; toxicity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川乌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制川乌为其炮制加工品。制
川乌味辛、苦、热,有毒;具有祛风除湿、温经
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心
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1]。制川乌的主要成
分为二萜型生物碱,其中量最高的是以苯甲酰新
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
为代表的 C19 单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是双酯
型生物碱水解脱去乙酰基的产物。现代药理学研
究表明,双酯型生物碱既是川乌和制川乌的有效
成分,又是其毒性成分,其水解产物单酯型生物
碱在保留了双酯型生物碱药理活性的同时毒性降
为原来的 1/200[2-3]。由于川乌和制川乌均为有毒
药材,因此在使用时常同甘草或白芍等药味配伍
使用以达到减毒的作用。以往配伍研究多集中在
双酯型生物碱[4-11],对单酯型生物碱量变化的研究
则较少,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制川乌与甘草不同
配伍比例下 3 种有代表性的单酯型生物碱的煎出
量,找出不同配伍比例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以指
导制川乌的临床应用。

收稿日期:2011-11-2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2010ZX09401-406)
作者简介:王峰峰(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川乌配伍减毒的研究。Tel: (022)26736053 E-mail: wangff666@126.com
*通讯作者 冯 锋 Tel: (025)83271517 E-mail: fengsunlight@163.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2.1108.R.20120511.0849.005.html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1102·
1 仪器与材料
MF10basic 粉碎机(德国 IKA 集团);Agilent
1200 液相色谱仪,配有四元低压梯度混合系统、二
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 Agilent 公司);XS205 分析
天平,MAX 81 g/220 g,d=0.01 mg/0.1 mg(瑞士
Metter Toledo 公司);Milli-Q 超纯水系统(美国
Millipore 公司)。
乙腈、四氢呋喃、异丙醇(均为色谱纯,德国
Merck 公司),无水乙醇、醋酸铵、醋酸(均为分析
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三氯甲烷(色谱纯,天
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二纯水(Milli-Q 制备),
蒸馏水(自制)。
苯甲酰乌头原碱(批号 PCM-CW-04-20100902)、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批号 PCM-CW-05- 20100925)、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批号 PCM-CW-06- 20101110),
均购自天津马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PLC 面积归
一化测定质量分数均大于 98%。
制川乌饮片、甘草饮片购自安国市药材市场,
经中国药科大学冯锋教授鉴定,分别为毛莨科植物
川乌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干燥母根的炮制
品、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的干
燥根茎。制川乌粉碎成最粗粉(全部通过 1 号筛),
备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12]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 CH3CN-THF(5∶3,A)-0.1
mol/L CH3COONH4水溶液(每1 000 mL加入0.5 mL
CH3COOH,B),梯度洗脱:0~48 min,15%~26%
A;48~49 min,26%~35% A;49~58 min,35% A;
58~65 min,35%~15% A;体积流量 1.0 mL/min;
柱温 30 ℃;检测波长 235 nm;进样量 10 μL。制
川乌配伍甘草合煎液谱图及甘草阴性样品谱图见图
1,阴性样品在相应位置无干扰。




1-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2-苯甲酰乌头原碱 3-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1-benzoylmesaconine 2-benzoylaconitine 3-benzoylhypaconitine

图 1 混合对照品 (A)、甘草阴性样品 (B) 和制川乌与甘草合煎液供试品 (C) 的 HPLC 图
Fig. 1 HPLC chromatograms of mixed reference substances (A), negative sample (B),
and decoction of ARP combined with GR (C)

2.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对照品适量,加异丙醇-三氯甲烷
(1∶1)混合溶液[12]制成含苯甲酰新乌头原碱150.44
μg/mL、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152.70 μg/mL、苯甲酰
乌头原碱 55.27 μg/mL 的混合溶液,作为混合对照
品储备液,备用。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1 制川乌单煎试验样品的制备 称取50 g制川
乌粗粉,加入 10 倍量 50%乙醇溶液,加热回流,从
溶液沸腾时开始计时,在 0.5 h 时停止加热,迅速冷
却,滤过,取续滤液 10 mL,用等量乙醚洗涤 1 次,
弃去乙醚层,再加入 2 mL 浓氨水,混匀,用 10 mL
乙醚萃取 2 次,合并萃取液,减压常温浓缩至干,
残渣用异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溶解,定
容到 2 mL,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照“2.1”项
下色谱条件测定。
2.3.2 制川乌与甘草配伍样品的制备 称取制川乌
粗粉 50 g,分别配伍甘草 12.5、25、50、75、100 g,
按照“2.3.1”项下方法,自“加入 10 倍量 50%乙
醇溶液”起操作。
2.3.3 阴性样品制备 称取 50 g 甘草饮片,按照
“2.3.1”项下方法,自“加入 10 倍量 50%乙醇溶液”
起操作。
2.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吸取混合对照品储备液 2、4、6、8、10 mL
置 10 mL 量瓶中,用异丙醇-三氯甲烷(1∶1)定容,
进样检测。分别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生物碱质
1
2
3
2
3
1
A B C
0 20 40 60 0 20 40 60 0 20 40 60
t / mi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1103·
量分数为横坐标(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Y=11.874 X-84.269,r=0.999 9;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Y=10.619 X-57.233,r=0.999 9;
苯甲酰乌头原碱 Y=10.619 X-57.233,r=0.999 4。
表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 0.30~3.00 μg、苯甲酰次
乌头原碱在 0.31~3.10 μg、苯甲酰乌头原碱在
0.11~1.10 μg 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按“2.1”项下色谱条件,重复进样混合对照品
储备液 6 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其 RSD,分别为苯
甲酰新乌头原碱 0.9%、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1.1%、
苯甲酰乌头原碱 0.9%。
2.6 稳定性试验
取制川乌甘草合煎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
色谱条件,分别在 0、4、8、12 h 时进样,测定峰
面积,计算其 RSD,分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1.5%、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3.9%、苯甲酰乌头原碱 2.9%。
表明样品在 12 h 内基本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取制川乌粗粉 50 g 6 份,每份配伍甘草 50 g,按
“2.3.2”项下方法平行处理,按照“2.1”项下色谱
条件测定峰面积,计算各成分质量分数的 RSD,分
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4.2%、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3.9%、苯甲酰乌头原碱 3.1%。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制川乌甘草合煎溶液 6 份,每份 10 mL。分
别加入相当于合煎液样品量 100%的苯甲酰新乌头
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混合对
照品,按照“2.3.1”项下方法,自“用等量乙醚洗
涤 1 次”起操作。计算得回收率分别为苯甲酰新乌
头原碱 98.5%(RSD 为 2.3%),苯甲酰乌头原碱
96.1%(RSD 为 4.1%),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97.8%
(RSD 为 1.9%)。
2.9 各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比较
制川乌单煎液及与甘草合煎液中各单酯型生物
碱量结果见表 1。以制川乌单煎液中 3 种生物碱的
量为 1,计算不同配比煎出液中 3 种生物碱对单煎
液中 3 种生物碱的比值,结果见图 2。
从表 1 和图 2 中可以看出,随着甘草配伍量的
增加,3 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逐渐减少。在甘草
配伍量小于制川乌量的一半时,单酯型生物碱减少
速率较快;在甘草配伍量大于制川乌的一半时,单
酯型生物碱减少速率较慢,且有趋向定值的趋势。
表 1 制川乌合煎与单煎时 3 种单酯型生物碱的量
Table 1 Contents of three kinds of monoester-type
alkaloids in different decoctions
制川乌与甘
草配伍比例
苯甲酰新乌
头原碱 / mg
苯甲酰乌头
原碱 / mg
苯甲酰次乌
头原碱 / mg
1∶2 87.66 11.18 85.32
1∶1.5 100.70 13.90 88.72
1∶1 108.04 13.04 99.02
1∶0.5 118.34 13.12 107.25
1∶0.25 110.79 18.68 142.07
1∶0 235.61 32.43 232.64




图 2 制川乌合煎时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同单煎时生物碱
总量比值变化图
Fig. 2 Ratio changes of total yields of monoester-type
alkaloids in different decoctions

由此变化规律来看,当甘草使用量为制川乌的一半
以上时,即可使溶液中的单酯型生物碱稳定在单煎
煎出量的 40%。
3 讨论
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制川乌中主要含单酯型生物碱,其毒性较川乌
中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亦不
可忽视其毒性。本研究中双酯型生物碱在药材中、
单煎液和合煎液中由于炮制和合用的减毒效果使双
酯型生物碱发生分解转化等变化,使其量显著降低,
均无法检出,因此不将双酯型生物碱作为考察对象,
而是将制川乌中所含量最多的 3 种单酯型生物碱作
为考察对象。
3.2 煎煮条件的确定
在前期试验中分别考察了药材粉碎程度、煎煮
时间、溶剂倍数、溶剂种类对制川乌中生物碱溶出
量的影响,发现药材粉碎程度、煎煮时间和溶剂倍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苯甲酰乌头原碱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1∶0 1∶0.25 1∶0.5 1∶1 1∶1.5 1∶2
配伍比例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1104·
数对生物碱溶出影响不大,溶剂种类是主要影响因
素。在 50%乙醇溶液中可以煎出最多的生物碱,因
此选择将药材粉碎成最粗粉,加入 10 倍量 50%乙
醇,煎煮 0.5 h 作为煎煮条件。通过对照品水解试验
发现,单酯型生物碱在 50%乙醇溶液中较稳定,因
此使用 50%乙醇不但可以煎出最多的生物碱,又能
够保证单酯型生物碱的稳定。
制川乌和甘草合煎液中成分复杂,直接测定时
甘草有干扰,无法准确测定单酯型生物碱的量。进
一步测定溶液 pH 值发现,煎煮液 pH 值均在 4~5,
生物碱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先用乙醚洗
去大量脂溶性杂质,再加氨水碱化萃取生物碱可以
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从《中国药典》2010 年版收录的多种复方制剂
来看,共有骨刺丸、骨刺消痛丸等 4 种制剂使用到
了制川乌和甘草药对[1],4 种制剂中制川乌和甘草
比例均为 1∶1。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当甘草使用量
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时,单酯型生物碱的煎出量趋
于定值。4 种成方制剂中使用等倍量的甘草即保证
了制川乌的药效又去除了部分毒性,同时使有效物
质单酯型生物碱总量趋于稳定可控的量。初步推测,
在配伍使用中甘草使用量至少是制川乌的一半,才
可以达到良好的减毒增效作用,这一推测有待进一
步药理实验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2] 杨 姝, 金振辉, 羊晓东, 等. 乌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007, 22(2): 293-298.
[3] 苏孝礼, 刘成基. 中药乌头去毒指数的测定 [J]. 中国
药科大学学报, 1992, 23(4): 229-233.
[4] 王 勇, 石 磊, 金东明, 等. 四逆汤煎煮过程中乌头
类生物碱的溶出和水解平衡 [J]. 中草药, 2003, 34(4):
311-314.
[5] 孙 兰, 周海燕, 赵润怀, 等. HPLC 法同时测定附子
中 6 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 [J]. 中草药, 2009, 40(1):
131-134.
[6] 许庆轩, 王 勇, 宋凤瑞, 等. 八味地黄汤各药味对附
子生物碱影响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J]. 中草药, 2005,
36(4): 519-522.
[7] 余成浩, 彭 成, 余葱葱, 等. 制川乌与白芍不同配伍
比例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 1-2.
[8] 何 伟, 王 宁, 秦 林, 等.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
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 [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9): 680-683.
[9] 郗瑞云, 刘永刚, 张宏桂, 等. HPLC-MSn 法研究次乌
头碱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7, 30(8): 539-542.
[10] 郑 琴, 陆浩伟, 郝伟伟, 等. 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水
解转化规律及含量计算方法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9): 652-656.
[11] 黄勤安, 张聿梅, 何 轶, 等. 乌头碱水解转化规律的
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20): 2143-2145.
[12] 张聿梅, 鲁 静, 蒋 渝, 等. 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
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 [J]. 药物分析杂志 ,
2005, 25(7): 8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