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oordination of formula and patter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ased on pharmacodynamics-pharmacokinet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基于中药药效-药动学的中医药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2 期 2013 年 11 月

·3236·
·综 述·
基于中药药效-药动学的中医药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进展
周盼盼 1,王彦刚 2*
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2.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摘 要:结合不同医家对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药效-药动学相关研究等 3 方面,总结其
研究进展,进一步肯定其临床使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强调方剂与证相互作用中的对应关系;中医方
证相应理论可由药效学-药动学研究得到现代的科学诠释,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
关键词:方证相应;方剂;药动学特征;药效物质基础;中医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289.1;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22 - 3236 - 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22.025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oordination of formula and patter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ased on pharmacodynamics-pharmacokinet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ZHOU Pan-pan1, WANG Yan-gang2
1. Graduate School,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2. He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Key words: coordination of formula and pattern; prescription;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material basis for efficacy;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方剂是以证候为依据,根据君、臣、佐、使及
七情和合原则制定的针对某种证候的药物集合体;
证候是确定方剂的依据,又是方剂干预的对象。方
证对应是指方剂与证候两者间的对应性关系,即方
剂的主治病证范畴及该方组方之理法与病人所表现
出来的主要病症或病机相符合[1],简言之,就是方
与证要相符合。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的有机
结合体,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而方
证相应则是辨证论治的总目的。法依证立,方随法
出,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证,方证相应,
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及疗效。方剂是中
医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配伍是方剂的核心、特色
和优势。在“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
降沉浮”等抽象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方剂作用
于机体,通过影响和参与机体代谢来发挥药效,故
从方剂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来解释方剂
及其配伍规律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2]。本
文就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进展从理论、实验及临床
研究、药效-药动学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方证相应的理论认识
1.1 相关概念与内涵
方证相应首见于《伤寒论》:“病皆与方相应者,
乃服之”,指出在整个方证证治体系中普遍存在着相
关的证与方的对应关系,即治疗每一具体病证,皆
有其相对应的最佳方、首选方,且常以方名证,如
“桂枝证”、“柴胡证”等。宋代朱肱对方证相应理论

收稿日期:2013-08-15
作者简介:周盼盼(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究。Tel: 15932496941 E-mail: pan_pan_8866@163.com
*通信作者 王彦刚,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究。
Tel: (0311)85990276 E-mail: piwei001@163.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2 期 2013 年 11 月

·3237·
进一步阐述为“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
方治某病是也”,“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
服之”。《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不类经而类方”及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
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其认识更为深刻。
认识疾病在于“证”,“证”之精妙之处,古人称之
为“机”,辨证求机为高度的理性思维过程;施“方”
则是治疗疾病的过程。证随机转,方随证出,方因
证变是方证相应的一般规律。胡希恕认为“临证有
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执一法不如守一
方”,“方证辨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更是辨
证的尖端”[3]。
谢鸣[4]认为方证相应中“方”是指具有特定药味、
药量、剂型、用法等内容的用药形式,“证”则指特
定方剂所针对的具体病证。方药的功用体现治法,
治法与病证相对应,把方与证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
“方证相应”,即指一个方剂的功效和方剂内的药味
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及病理环节之
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和针对性。王阶等[5]认为方证相应
中“证”可以理解为证候要素,对方与证候要素相
对应进行临床施治和研究,可以提高中医临床应用
的灵活性和规范性,广泛深入寻找对应证候要素的
不同病种的方药配伍和组合,并在药味、药量等具
体用药方面进一步细化,强调用药对证的契合度,
尽力遵循方证传统理论,进行临床验证,以推动“证
候要素及应证组合”为主体的辨证体系的完善。不
同医家对“方证相应”理论的不同认识,极大丰富
了其内涵,并充分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临床进
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
1.2 主要表现形式
从方证相应的定义可以看出,方证相应不是方
与证的单一对应,而是方与主证、病机、症状、病
势、病位、病情、病性等相对应的综合体。主证是
决定证候性质的根本所在,针对主证处方用药,对
其兼证辨证化裁,以切中病情获取良效。如少阳病
的小柴胡汤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主
证,故见此为主证者,给予小柴胡汤,若兼夹他证
则适当加减,以获方证相应之效。随着病情变化,
辨证论治,以达到方与证的动态对应[1]。
方证相应的关键是主要的、关键的病机层面上
的对应,方剂所治病证有一定的病机,证候所体现
的病机应与方剂所针对的病机吻合[6],方能取效。证
与方剂应遵循定位、定势、定量以及定性同步原则,
以使方证相应达到较高的境界[7]。此外,方证相应还
包括药量与病情对应、煎服法与病情对应等[8]。宋姚
屏等[9]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方证相应应结合辨
证,从多维角度进行分析,结构维度(证的主次,
方剂的君、臣、佐、使)、性质维度(方、证的虚实
寒热)、程度维度(方、证的轻重不同)、位置维度
(证的病位、方的归经和作用部位)。综合应用各个
维度分析方证相应,揭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方证
相应的本质,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 方证相应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方证相应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探讨为中
医证候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2.1 实验研究方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理论和中药现代研究
的重要技术手段。现代药理学对“方”的评价多集
中在生化指标方面,对方与证的相应性证候指标的
相关研究较少。方证相应理论尤其是以方测证逆向
辨证方式的提出,为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
法学上的参考。筛选和建立了与临床相吻合的动物
模型制备方法,在相应方治疗下机体所发生的物质
变化视为该证候的物质基础,通过方剂对所建立的
证候动物模型的治疗,观察方剂对模型的影响,检
测模型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变化,这些变化即为
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亦是方剂的作用机制,从而为
方证相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王聪利等[10]通过对方证相应实验研究的总结,
将其分为一模一方、一模两方、一模多方及两模两
方 4 种模式,从而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存在对应关
系的方与证。
两模两方适用于 2 种相反证型与其各自对应的
方剂的实验研究,通过交叉治疗观察疗效,进而证
明方与证存在客观的对应性。李冀等[11-13]建立大鼠
胃溃疡寒、热证模型,使用寒热不同性质的大黄黄
连泻心汤、理中丸对 2 种模型进行交叉治疗,结果
证明了寒、热证模型与寒热属性的方剂的相关性,
从实验研究方面证明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
法则与“方证相应”模式的客观性。
一模多方重在从多个方中选择与某种证型相
对应的最佳方,以证实方证相应的科学性。刘丽梅
等[14]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根据溃疡性结
肠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证候特点,探索不同经方干预
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依据方证相应的原则,阐明
不同经方在不同阶段治疗该病的方证对应关系及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2 期 2013 年 11 月

·3238·
其中医病机,揭示中医证候的现代医学病理实质,
诠释不同经方对机体的整体调节机制,为提高临床
疗效奠定理论基础。高绍芳等[15]建立慢性萎缩性胃
炎(CAG)癌前病变模型,予以分组治疗观察疗效,
发现化浊解毒和胃方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及
维甲酸组,可明显改善和逆转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
的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影响胃黏膜组织细胞周
期蛋白 D1(Cyclin D1)、抑癌基因 PTEN mRNA 的表
达有关。王志坤等[16]复制 CAG 胃癌前病变模型,
结果发现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大剂量组优于其余 4
组,能明显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再生
基因 I(Reg I)的表达水平,进而逆转胃癌前病变。
郭敏等[17]应用不同浓度的化浊解毒含药血清干预
体外培养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含药
血清对其增殖及活化的影响,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结果证实化浊解毒方能够有效抑制活化的 HSC 增
殖和活性,并能够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 的表达,最终缓解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李佃
贵等[18]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长期实践,认为“浊毒”
是 CAG 临床许多疾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溃
疡性结肠炎、肝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基础,始终贯
穿于疾病的始终,从方证相应角度,探讨其可能的
治疗机制,为浊毒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方
法和思路,有利于浊毒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一模两方适用于功效相类似的方剂与其所对应
的相同功效证型的实验研究。陈素红等[19]制备大鼠
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分组给药,结果发现天麻
钩藤方、羚角降压方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能改善
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证候指标,降低收缩压,具有
一定的方证相应性。
一模一方的研究模式重在探讨方证之间的一一
对应关系,也是目前最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王文
萍等[20]基于方证相应理论进行了慢性间歇性缺氧
模型气阴两虚证候属性的初步研究,通过动物模型
验证方证的相应性。
2.2 临床研究方法
众多学者致力于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探讨,不
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任
锡禄[21]认为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实现方证相应的可
行性途径,循证医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以方统证”、
“以方统药”、“以方统病”的系统评价方法,使其适
合中医药文献的特点,以经方为研究对象进行方证
相应研究。潘大为[22]将层次分析法引入中医方证研
究,陈云慧等[23]运用贝叶斯方法对样本数据库进行
挖掘,包巨太等[24]提出“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
统模型”假说,均为方证相应的客观性研究提出了
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有学者通过回顾性分析,
归纳方证相应规律。郁祥[25]通过对 10 年间血府逐
瘀汤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其主要脉证及主治疾病,
符合原书所记载的“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建立了稳
定的血府逐瘀汤的方证相应关系,为临床准确辨证
施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寇爽等[26]通过对近 5 年
中医辨证论治酒精性肝病的文献总结,根据“以方
测证”、“方证相应”的原理,总结酒精性肝病的治
则及主要证素认识;关于温经汤[27]、归脾汤[28]、小
青龙汤[29]等方证相应规律的文献统计分析;从不同
角度发掘其稳定而规范的方证相应关系,使其客观
化,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
3 基于中药药效-药动学的方证相应理论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研究机
体对药物的作用,二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得到了
完美的统一。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
强调方剂与证相互作用中的对应关系;药动学与药
效学是药学研究密不可分的 2 个核心内容,强调药
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中各自动态变化的相互对应关
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医方证相应理论可由药效
学-药动学研究得到现代的科学诠释[30]。
3.1 方剂的药动学特征、方剂治疗药物监测与方证
相应
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
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
效部位、单味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量-时效关系。
方剂所含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但是并非所有的化学
成分都是方剂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方剂配伍的目
的就是通过不同中药中多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多
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疗作用。方剂中进
入体内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复方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
物质基础,更能代表方剂的整体药效[31-32]。通过分
析机体内中药化学成分组对“病机”与“康复”的
应答,阐明“方”与“证”的对应关系。
李嬛等[33]基于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深入探讨
方剂组方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转运环节
在体内的经时过程,以表达方剂中各种化学成分在
体内的相互作用与变化,提供科学客观的药动学参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2 期 2013 年 11 月

·3239·
数,明确作用机制,揭示配伍的合理性,为方剂配
伍的优化和方证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黄连解毒
汤由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组成,研究发现组方
中栀子苷在脑缺血模型动物体内的吸收效果要明显
优于正常组,表明临床应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脑缺血
疾病的合理性,证实栀子苷是复方治疗脑缺血“证”
的药效物质基础,从而明确了方剂与证的作用机制,
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方证相应思想[34]。方剂治疗药物
监测[35]指方剂临床治疗靶成分血药浓度监测,进行
方剂配伍-血清化学成分/靶成分-证效关系的研究,
建立可靠的方剂质量控制标准,阐明方剂药效物质、
方剂配伍规律,明确方证关系,尽可能地实施个体
化、量化的辨证施治方案,减轻毒副作用,达到最
佳疗效,并为实现方证相应提供现代科学基础。
3.2 方剂药效学物质基础与方证相应
方剂是理、法、方、药中重要的环节,体现了
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不同证的方剂的药效物质不
同,而用于同一证型而有不同临床表现的方剂,其
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也有差别。临床疗效不仅可作
为验证辨证论治整个过程正确与否的客观依据,而
且有助于阐释方剂的作用机制和方证相关理论。中
药复方临床应用是中医药辨证论证、方证对应整体
观治疗疾病的集中体现。在临床上,面对同一患者,
中医诊断为某证,西医诊断为某病,实际上二者是
基于同一病患机体上的内在统一体,而导致人体非
健康状态的根本因素可以构建证和病之间的本质联
系,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正是通过有效干预这一根本
因素来消除证或病,从而发挥药效[36]。有学者研究
认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是证与病相结合的有效成
分,亦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信号
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
起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最终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37],进一步明
确其客观存在的方证相应关系。
蒋海强等[38]从谱-组关系探索方剂药效物质基
础与作用靶点,旨在揭示传统方剂配伍机制,明确
中医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以进一步肯定方剂对特定
病证的整体治疗优势。蔡少青等[39]通过血清药物化
学和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
性中风的药效学,结果表明,其药物血清有拮抗去
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具有保护脑皮质细胞
以及细胞膜流动性免受缺氧的损害,从而发挥其治
疗缺血性中风(证)的作用,使方证相应关系更为
明确。Li 等[40]采用正交试验法组成 16 个不同配比
的酸枣仁汤处方,对这 16 个处方进行镇静和催眠的
药效学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 HPLC 指纹图谱,采
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将所得药
效学数据和不同处方指纹图谱中各指纹峰的峰面积
相联系,结果从 48 个色谱峰中确定了 13 个成分作
为酸枣仁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其治疗失眠证提供
了客观依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痰饮所致的呕眩
悸证,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或用
于化疗引起的呕吐,疗效较为满意。曾万玲等[41]通
过建立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特征图谱来探索小半夏加
茯苓汤止吐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小半夏加茯
苓汤及拆方的止吐强度趋势为原方>拆方>半夏,
其中复方中姜酚的量较高可能是该方药止吐药效的
物质基础之一。这些都为方证相应理论提供了现代
科学依据。
4 展望
方证相应关系是理、法、方、药的方剂辨证体系
的统一,是对方剂与证候二者间关系的一种阐述,其
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证候是处方的依据,反过来方
剂又是检验证候诊断是否正确的手段,证候所体现的
病机应与方剂所针对的病机吻合。中医临床用药主要
是用方剂治病,方证相应成为临床取效的前提,亦为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而方证对
应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抓住方证,寻找证与方
的对应关系,实现方证对应研究方法的客观化,阐
明方药起效的作用机制,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
可靠途径[23],同时也易于动物模型的设计,从而可
能找到方与证相对应的现代病理、生理模型和药理
学的结合点。通过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药效-药动
学研究,探求病证和方证的相关性,揭示证候的生
物学基础,进行证候的规范化、数据化及与疾病、
方剂的相关性研究,为证候的诊断规范与疗效评价
标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建立病、证、方结合的模
型评价指标体系,将为中医临床诊疗标准的制定提
供参考[42]。方证相应理论不仅是临床实践应遵循的
原则,也是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及促进中医药国
际化发展应有的重要内容与突破点。
参考文献
[1] 王 阶, 王永炎. 方证对应研究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20(1): 8-10.
[2] Stone R. Biochemistry: Lifting the veil on traditional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22 期 2013 年 11 月

·3240·
Chinese medicine [J]. Science, 2008, 319(5864): 709-710.
[3] 李国臣, 王冠民, 崔文艺. 胡希恕方证辨证说略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10): 39-41.
[4] 谢 鸣. “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 [J]. 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2): 11-12.
[5] 王 阶, 汤艳丽, 何庆勇, 等. 方证对应在中医辨证体系
构建中的思考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7): 837-839.
[6] 衷敬柏, 王 阶, 赵宜军, 等.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
究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2): 137-139.
[7] 袁冬生. 论方剂教学中的方证对应关系 [J]. 江西中医
药, 2000, 31(3): 4.
[8] 冯世纶. 认识经方方证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
47(1): 26-28.
[9] 宋姚屏, 雍小嘉, 蒋永光, 等. 从多维角度看方证相应
[J]. 新中医, 2007, 39(2): 6-7.
[10] 王聪利, 马 红, 蔡宝昌. 方证相应的实验研究模式
[J]. 吉林中医药, 2008, 28(12): 872-873.
[11] 李 冀, 谢 田, 于 海, 等.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
丸对消炎痛型及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
清 NO 和 ET 含量的影响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8): 1862-1864.
[12] 李 冀, 谢 田, 于 海, 等. 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
丸对消炎痛型及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胃
组织 EGF 和 TGF-а含量的影响 [J]. 中医药信息, 2011,
28(5): 52-55.
[13] 李 冀, 柴剑波, 李胜志, 等. 寒、热方剂对消炎痛型
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 GAS, MOT 含量的影响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20): 170-172.
[14] 刘丽梅, 陈 琳, 王瑞海, 等.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基础
研究的现状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 15(5):
334-336.
[15] 高绍芳, 李佃贵. 化浊解毒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
胃癌相关基因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0,
25(1): 34-37.
[16] 王志坤, 刘启泉. 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大
鼠 PCNA 及 Reg 基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成
药, 2012, 34(8): 1425-1428.
[17] 郭 敏, 李佃贵. 化浊解毒含药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
胞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5): 263-266.
[18] 李佃贵, 王彦刚. 浊毒理论临床应用进展 [A] // 中华
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
会论文汇编 [C]. 石家庄,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7.
[19] 陈素红, 吕圭源, 陈 宁, 等. 羚角降压方、天麻钩藤
方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方证相应性研究 [J]. 中国实
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1): 128-131.
[20] 王文萍, 柴程芝, 寇俊萍, 等. 基于“方证相应”理论
验证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气阴两虚证候属性的初步研
究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1): 50-52.
[21] 任锡禄.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J]. 光明中
医, 2007, 22(7): 1-2.
[22] 潘大为. 运用 AHP 法建立方证耦合模型: 一种方证研
究 的 新 思 路 [J]. 时 珍 国 医 国 药 , 2011, 22(5):
1226-1228.
[23] 陈云慧, 王 燕, 张 昱, 等.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方证
相应研究 [J]. 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3): 360-362.
[24] 包巨太, 吴范武, 图 娅, 等. 《伤寒论》方证对应规
律的可视化研究 [J]. 中医杂志, 2008, 49(5): 372-374.
[25] 郁 祥. 血府逐瘀汤方证相应研究 [J]. 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 2009, 21(6): 39-40.
[26] 寇 爽, 车念聪, 王 蕾. 酒精性肝病的遣方用药规律
探析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6): 872-877.
[27] 魏 春, 武亿红. 基于《金匮要略》温经汤方证相应规律
的文献统计分析 [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11): 1758.
[28] 李 童. 归脾汤方证相应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J]. 中
医学报, 2011, 26(5): 577-578.
[29] 李 童. 小青龙汤方证相应研究 [J]. 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报, 2011, 27(2): 176-178.
[30] 王战国, 胡惠玲, 兰 轲, 等.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
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J]. 中草药, 2009, 40(2): 169-1721.
[31] 秦昆明, 蔡 皓, 张 丽, 等. 方剂的化学成分及药效
物质 [J]. 化学进展, 2010, 22(12): 2436-2449.
[32] 岳鹏飞, 吴 彬, 郑 琴, 等. 基于多组分多维向量归
一的中药复方“总量”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J]. 药物评价研究, 2011, 34(5): 335-338.
[33] 李 嬛, 王文倩, 郭 辉, 等. 中药药动学——血药浓
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中草药
2012, 43(11): 2289-2294.
[34] 曾明飞, 潘林梅, 朱华旭, 等. 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
正常及脑缺血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J]. 中草药, 2010,
41(4): 617-620.
[35] 黄 熙, 陈可冀, 任 平, 等. 方剂治疗药物监测: 理
论与方法学初探 [A] //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
续发展——中国科协 2000 年学术年会文集 [C]. 西安:
中国科协, 2000.
[36] 张 宁, 李铁男, 任燕冬, 等. 基于方/证/病本质联系
的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构想 [J]. 时珍国
医国药, 2010, 21(5): 1284-1285.
[37] 乔 逸, 文爱东, 杨志福, 等.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新方法: “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 [J]. 第四军医大学
学报, 2008, 29(8): 673-675.
[38] 蒋海强, 李运伦, 周洪雷, 等. 从“谱-组关系”探索方
剂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靶点的研究思路 [J]. 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 2013, 37(3): 179-181.
[39] 蔡少青, 杨东辉, 徐秉久, 等. 从中药复方的研究寻找
中西医的结合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药
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 [A] // 第二次世界中西医
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 [C]. 北京: 第二次世界中西医
结合大会, 2002.
[40] Li Y J, Bi K S.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paration Suanzaoren
decoction [J]. Chem Pharm Bull, 2006, 54(6): 847-851.
[41] 曾万玲, 杜 薇, 何前松, 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水提物
特征图谱及其止吐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J]. 中国实验
方剂学杂志, 2013, 19(1): 150-153.
[42] 苗明三, 张玉林, 杨保新.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