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rocessing origin and finishing point of Rehmanniae Radix Preparata

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炮制终点判断依据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1656·
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炮制终点判断依据研究进展
邱建国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材科,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通过总结地黄炮制研究现状,对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判断炮制终点时的成分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存在的
问题,提出了以地黄寡糖作为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指标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别生地黄和熟地黄,以
及可作为熟地黄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地黄;熟地黄;炮制;寡糖;梓醇
中图分类号:R28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08 - 1656 - 05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rocessing origin and finishing point
of Rehmanniae Radix Preparata
QIU Jian-guo
Key Laboratory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the Plateau Environment Damag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Lanzhou 730050, China
Key words: Rehmanniae Radix; Rehmanniae Radix Preparata; processing; oligosaccharide; catalpol

自古至今,有关地黄炮制的资料相当丰富,同
时,在地黄炮制的理论、方法及检测手段上也遗留
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
加工成熟地黄后,其化学成分、性味、药理作用均发
生相应的改变,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
功效由清转补,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之功,而熟地
黄则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
地黄中的药效物质基础地黄寡糖可以改善脑缺
血再灌注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1];对谷氨酸诱
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能够减轻 H2O2
所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3];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
忆能力下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并且可以改善糖
尿病小鼠的体质量下降,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血
脂水平,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5];地黄
寡糖中的水苏糖、毛蕊花糖还是优良的双歧因子,
可促进短链脂肪酸增加,使肠道酸性化,有抑制腐
败产物生成,抑制胆固醇上升等排毒、解毒和提高
钙、镁等微量元素吸收的功效[6]。梓醇是地黄中环烯
醚萜苷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能够降低糖尿病模型
动物的血糖[7],改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8-9]。毛蕊花
糖苷是地黄中苯乙醇苷类主要化合物,具有显著的
肝脏保护活性;可以明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
大鼠胸主动脉的血管收缩[10]。但是,这些药效物质
基础在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后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地黄寡糖中的水苏糖量减少至无,而甘露三糖从无
到有;梓醇量也减少至无,毛蕊花糖苷也发生了一
定的改变。可见,地黄在炮制前后无论成分还是药
效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历代均很重视地黄
的炮制。
本文通过总结地黄炮制研究现状,对熟地黄炮
制的渊源及判断炮制终点时的成分和检测方法进行
综述。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黄寡糖作
为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指标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别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可
作为熟地黄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1 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和存在的问题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
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

收稿日期:2011-1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2643,30472186,30772773);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ZS051-A25-078)
*通讯作者 邱建国 Tel: (0931)8994676 E-mail: qjianguo@163.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1657·
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11]。
熟地黄 Rehmanniae Radix Preparata 为取生地
黄,按照《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录 IID 酒炖
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
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熟地黄;或取生地黄,按
照《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录 IID 蒸法,蒸至
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
即得熟地黄[11]。
最早记载地黄蒸制方法的医书是张仲景的《金
匮要略》:“生地黄二斤,蒸之如斗米饭久”。可见,
当时蒸制地黄已经具有现在熟地黄的雏形,只不过
当时先加工成粗颗粒后再蒸,而现在是蒸后再切制
成饮片。另外,最早记载酒蒸地黄的医书是南北朝
刘宋所撰的《雷公炮炙论》:“采生地黄,去白皮,
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
干”。宋《普济本事方》首次记载地黄“洒酒九蒸九
曝,焙干”。唐、宋时期地黄的炮制方法以清蒸和酒
蒸为主流,还出现了酒浸、酒洗、炒制、制炭、醋
制、姜制等炮制方法。元、明、清时期,地黄的炮
制由简单的蒸制(清蒸、酒蒸)及加少数辅料共制
(如醋制、姜制)发展到和许多药物共制,包括砂仁
制、黄连制、乳制、童便制、红花制及蛤粉制,其
中,砂仁制为《本草纲目》首次记载。
建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
黄的炮制方法有所改进。如蒸制地黄,传统采用常压
下长时间加热的方法,既费时费工,又消耗大量能源;
而现在采用加压的方法短时间蒸制,且炮制品的质量
和传统工艺无显著差别。另一方面,传统炮制熟地黄
采用鲜地黄或生地黄,也没有说明酒的种类(黄酒或
白酒)和比例。而《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规定:
“每 100 kg 生地黄,用黄酒 30~50 kg”[11]。熟地黄
因其炮制加工时间较长,工艺复杂,又没有操作性强
的检测手段,但是其市场需求量大,市场行情看涨,
所以部分药材销售商在利益的趋使下偷工减料,或是
炮制时间不够,或是所加黄酒数量不足或质量较差,
更有投机取巧者甚至以红糖代替黄酒,造成目前市场
上熟地黄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发生[1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自张仲景首载地黄蒸法以
来,蒸制始终是各个时期地黄炮制的主流,而且被
《中国药典》2010 年版定为法定方法,这种方法的
特点就是长时间蒸晒。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并
未作详细说明,如蒸多长时间为好?常压蒸还是加
压蒸?蒸后的成品以感官定性判断合格是否准确?
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的临床使用的影响?这些问
题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均没有相应的规定,所
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2 熟地黄炮制终点判断依据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方法主要靠手摸、目
测、品尝等感官分析,这种宽范围的感官标准给具
体操作带来困难,导致熟地黄的质量参差不齐,严
重影响临床疗效,且不利于炮制中药的现代化与标
准化。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熟地黄
炮制终点的方法迫在眉睫,并成为地黄研究的热点。
温学森等[13]考察地黄在加工炮制的 4 个不同阶
段(65 ℃烘焙 0、1 和 6 d,以及烘干样品切片后常
压蒸制 4 h)中糖类成分的变化,采用热水提取,
Sugar-pak-1 型阳离子凝胶柱(柱温 80 ℃),水为流
动相(体积流量 0.7 mL/min),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
结果显示,鲜地黄中有 3 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水苏
糖(11%~15%)、蔗糖(0.30%~0.92%)和梓醇
(0.27%~0.88%);经过加工炮制,不同阶段的 HPLC
色谱图发生了显著变化。烘焙 1 d 后出现 1 个显著
的单糖峰(保留时间为 10.2 min,推定为半乳糖),
生地黄中该峰更加显著,同时出现了棉子糖的色谱
峰。熟地黄中果糖和葡萄糖的色谱峰十分显著。研
究认为在烘焙阶段,鲜地黄中水苏糖发生了脱半乳
糖反应,而在炮制熟地黄时,由于蒸制又发生了脱
果糖反应。李更生等[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不同炮制阶段样品中梓醇、地黄苷 A 和地黄苷 D 3
种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量,结果表明地黄炮制
过程中 3 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降
低,但仍维持一定的量,尤其地黄苷 A、D 的量相
对稳定,其中单糖苷易于水解,而双糖苷、三糖苷
则相对稳定。王宏等[15]利用 HPLC 法对地黄中的 3
种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毛蕊花糖苷(苯乙醇苷
类)、梓醇(环烯醚萜苷类)、5-羟甲基糠醛(5-HMF,
美拉德反应物)进行了比较,通过成分量的变化规
律的研究,结果显示,毛蕊花糖苷及梓醇在鲜地黄
加工过程中均被破坏,毛蕊花糖苷在地黄中的平均
量依次为鲜地黄(0.243%)>生地黄(0.053 1%)>
熟地黄(0.025 7%);梓醇在地黄中的平均量依次为鲜
地黄(4.07%)>生地黄(1.53%)>熟地黄(0.267%);
5-羟甲基糠醛在地黄中的平均量依次为熟地黄
(0.034 0%)>生地黄(0.004 2%)>鲜地黄(未检
出)。曹建军等[16]采用 HPLC 指纹图谱技术检测生地
黄炮制成熟地黄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梓醇、5-HMF、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1658·
麦角甾苷等指纹的变化,并通过与标准熟地黄指纹
图谱的比较寻找最佳加工时间。结果显示,在炮制
过程中梓醇快速下降至几乎消失,5-HMF 呈直线上
升趋势,而麦角甾苷变化不明显,生地黄在蒸制 26
h 后所制样品与标准熟地黄相似性最大,因此 26 h
是熟地黄清蒸的最佳时间。
樊克锋等[17]利用 FT-IR 红外光谱法结合变温附
件对梓醇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并利用 HPLC 法,
检测酒制熟地黄整个炮制加工过程梓醇量的变化,
通过分析指标成分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寻求熟地黄
炮制加工的最佳“炮制终点”。结果表明,酒制熟地
黄炮制过程中,梓醇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同
时间段梓醇量的下降率不同。梓醇量下降的原因是
其热稳定性较低,在 90~100 ℃,其结构就发生变
化。因此,生地黄产地加工焙干时,温度不能太高,
以免梓醇的量下降;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时间不能
太短,以免“火候”不到。张西安等[18-19]基于红外
光谱-小波变换-核独立成分分析(IR-CWT-KICA)
法确定地黄炮制过程的终点,在地黄炮制过程中采
集样品进行 IR 测试,利用连续 CWT 对原始 IR 数
据进行噪音滤除与背景扣除,再对混合信号进行
KICA 分析,提取其中能够体现纯组分光谱特征轮
廓的独立组分(IC)信息,根据独立组分及其相对
强度变化趋势表征地黄炮制过程,建立了地黄炮制
过程的终点判断的新方法。商玉宽等[20]基于多元曲
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紫外光谱(MCR-ALS-UV)
法监控地黄炮制过程,采用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
二乘法分析测定的 UV 光谱数据,提取出 3 种组分
的 UV 光谱,并计算混合体系中其相对浓度,结果
表明,从混合组分中提取的 UV 光谱可以用来将炮
制过程中混合组分简单地定性,根据这些组分相对
浓度升降的变化趋势监控地黄炮制过程,确定炮制
终点。贾永等[21]对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在熟
地黄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过程
中与 TLC、HPLC 色谱指纹图谱及常规定量分析等
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
和 OPUS 软件对熟地黄饮片进行了聚类分析,不仅
生地黄和熟地黄可以明显地被区别开来,而且同样
可以将由不同贮存年限生地黄、不同炮制工艺、不
同炮制时间加工的熟地黄饮片分别进行了鉴别、区
分,弥补了常规鉴别分析方法的不足。
李卫先等[22-23]曾尝试用还原糖定量测定或红外
光谱指纹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邱建国等[24-26]对生
地黄和熟地黄中的地黄寡糖成分类型、定量测定、
提取影响因素、产地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产
地不同,生地黄中的寡糖成分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量变化较大;熟地黄中寡糖成分类型、量均有
显著性差异,梓醇的量也不同。因此,研究认为以
地黄寡糖作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能较好地区分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定量地判断熟
地黄的终点。
熟地黄炮制终点时的成分类型及其量究竟怎
样?究竟以什么成分作为指标成分,限量范围是多
少?目前所采用的以梓醇、毛蕊花糖苷、5-HMF、
麦角甾苷、地黄苷 A 和 D 作为熟地黄的指标性成分,
以及采用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IR-CWT-KICA、
MCR-ALS-UV等方法作为终点的判断均存在一定的
缺陷。众多资料显示,地黄中梓醇、毛蕊花糖苷等
成分稳定性差,在加工成熟地黄过程中这些成分降
解,同时糖衍生物 5-HMF 大量产生[27-30],而 5-HMF
对人体横纹肌及内脏有损害,具有神经毒性,能与
人体蛋白质结合产生蓄积毒性[31]。麦角甾苷、地黄
苷 A 和 D 在生地黄、熟地黄中的量均较高,为其主
要有效成分,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其在炮制过程
中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28,32-33]。在测定方法方面,
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准确度不够好,HPLC 法
虽然可以检测梓醇[11]、毛蕊花糖苷[11]及 5-HMF[28,34]
等成分,但是这些成分炮制过程中降解或有不良反
应,所以作为熟地黄的指标性成分并不妥当。熟地
黄在《中国药典》2005 年版只有性状鉴别和 5-HMF
的 TLC 法鉴别;在 2010 年版将 5-HMF 的 TLC 法鉴
别修订为毛蕊花糖苷的 TLC 法鉴别,并且增加了
HPLC 法测定毛蕊花糖苷的量;同时,在生地黄中也
增加了毛蕊花糖苷的定量检测,且含量限度和熟地
黄规定一样,即“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花糖苷
(C29H36O15)不得少于 0.020%”。而根据王宏等[5]的
研究结果,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中的量很少,所以
以毛蕊花糖苷作为熟地黄的标志性化合物及质量标
准的定量指标不太理想。目前最新报道,采用近红
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IR-CWT-KICA 法、MCR-
ALS-UV 法作为熟地黄炮制终点判断的新途径,但
是只能作为定性判断,不能作为定量检测,且这些
方法的结论都局限于实验室理论研究,脱离了工业
化生产。
笔者根据对地黄的成分、药效学、定量测定、
提取影响因素等系列研究[24-26]认为以地黄寡糖作为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1659·
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
分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定量地判断熟地黄的终点。
3 结语
地黄炮制是中药炮制的典型,中药炮制具有“不
及则功效难求,过之则性味反失”的说法,由此可
见熟地黄加工过程终点控制十分关键,既要保证生
地黄充分熟化,又要使加工时间最短以减少不良反
应、节约能源。因此,究竟以什么成分作为检测指
标,以什么仪器作为检测手段,以什么方法检测可
以达到科学性且大众化,熟地黄化学成分的特性使
之变得困难,但是熟地黄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之变
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地黄寡糖作为
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
分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定量地判断熟地黄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杨 菁, 石海燕, 李 莹, 等. 地黄寡糖对脑缺血再灌
注所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J]. 中国药理学
与毒理学杂志, 2008, 22(3): 165-169.
[2] 史佳琳, 杨 菁, 徐新利. 地黄寡糖对谷氨酸诱导海马
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 25(3):
421-425.
[3] 樊 淼, 杨 菁, 白 剑, 等. 地黄寡糖及其主要成分
对大鼠脑片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J]. 中药药理
与临床, 2009, 25(5): 64-67.
[4] 于 涛, 宋 扬, 杨 菁, 等. 地黄寡糖对糖尿病大鼠
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1):
5-8.
[5] 国 辉, 张 懿, 谭壮生. 地黄寡糖对实验性高血糖小
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J]. 毒理学杂志 , 2011, 25(2):
117-119.
[6] 王红梅, 张 鹏, 赵超英, 等. 水苏糖干粉对大鼠的亚
慢性试验 [J]. 首都公共卫生, 2011, 5(11): 37-38.
[7] 赵素容, 卢兖伟, 袁丽珍, 等. 地黄梓醇降糖作用的实
验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1): 171-172.
[8] 王金红, 孙启祥, 夏宗勤, 等. 地黄活性成分梓醇对转
基因CHO细胞M2受体的调节作用 [J]. 中国药理学通
报, 2006, 22(12): 1462-1466.
[9] Wang J, Liu Q, Zhang R, et al. Catalpol ameliorates beta
amyloid-induced degeneration of cholinergic neurons by
elevating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 [J]. Neuro-
science, 2009, 163(4): 1363-1372.
[10] 宋光西, 马玲云, 魏 锋, 等. 苯乙醇苷的分布及药理
活性研究进展 [J].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4): 169-171.
[11]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12] 邓寒霜, 王新军. 熟地黄加工炮制方法研究 [J]. 商洛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9(3): 116-118.
[13] 温学森 , 杨世林 , 马小军 , 等 . 地黄在炮制过程中
HPLC 谱 图 的 变 化 [J]. 中 草 药 , 2004, 35(2):
153-155.
[14] 李更生, 刘 明, 王慧森, 等. 地黄药材炮制过程中环
烯醚萜苷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科
技, 2008, 15(6): 440-442.
[15] 王 宏, 金亚红, 李鹏跃, 等. 鲜、生、熟地黄药材中 3
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33(15): 1923-1925.
[16] 曹建军, 梁宗锁, 杨东风, 等. 应用 HPLC 指纹图谱技
术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35(19): 2556-2560.
[17] 樊克锋, 汤法银, 孙素琴, 等. 酒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
梓醇的变化趋势及变化机理 [J]. 中国兽药杂志, 2007,
41(10): 22-24.
[18] 张西安, 董春红, 孙晓丽, 等. 基于红外光谱-小波变换-
核独立成分分析的地黄炮制过程终点确定 [J]. 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3): 179.
[19] Wang G Q, Dong C H, Shang Y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Radix Rehmanniae processing procedure using FT-IR
spectroscopy through nonnegative independent compon-
ent analysis [J]. Anal Biochem, 2009, 394(3): 827-832.
[20] 商玉宽, 董春红, 孙雨安, 等. 基于多元曲线分辨-交替
最小二乘-紫外光谱监控地黄炮制过程 [J]. 计算机与
应用化学, 2009, 26(3): 272.
[21] 贾 永.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熟地黄饮片质量控制中的
应用研究 [D]. 郑州: 河南中医学院, 2008.
[22] 李卫先. 用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还原糖含量的比较
[J]. 中医药导报, 2008, 14(11): 79-80.
[23] Yu L, Sun S Q, Fan K F, et al. Research on processing
medicinal herbs with mult steps in frared macro
fingerprint method [J]. Spectrochim Acta A, 2005,
62(1/3): 22-23.
[24] 邱建国, 贾正平, 张汝学, 等. 生地与熟地中糖类和梓
醇的比较研究 [J]. 中草药, 2010, 41(7): 1117-1119.
[25] 邱建国, 张汝学, 贾正平, 等. HPLC 法测定地黄及含
地黄成药中寡糖 [J]. 中草药, 2010, 41(12): 585-587.
[26] 邱建国, 张汝学, 贾正平, 等. 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寡
糖和梓醇的变化研究 [J]. 中草药 , 2011, 42(12):
2434-2437.
[27] 杨 雨. 地黄炮制品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J]. 药物分
析杂志, 2010, 30(7): 1332-1335.
[28] 蔡瑞利, 刘高胜, 龚千锋. 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1660·
研究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8(3): 41-43.
[29] 刘 方, 余绍玲. 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比较 [J].
中国药房, 2003, 14(6): 378-380.
[30] 罗燕燕, 张绍青, 索建政,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
黄中梓醇的含量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4, 29(1):
38-40.
[31] 赵新峰, 孙毓庆.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地黄中梓醇
的含量 [J]. 药物分析杂志, 2002, 22(6): 471-473.
[32] 李更生, 刘 明, 王惠森, 等. 生地黄与熟地黄中地黄
苷 A、D 的比较分析 [J]. 中成药, 2008, 30(1): 93-95.
[33] 边宝林, 王宏洁, 倪慕云.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总糖及几
种主要糖的含量测定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8):
469-470.
[34] 朱梅芬, 刘向前, 吴柱熹, 等. 地黄的炮制对梓醇和 5-
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7,
32(12): 1155-1157.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中草药》杂志 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期刊奖,《中草药》等 10种科技期刊获此殊荣。2011年 3月 18日于北京
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 12月 2日发布:《中草药》杂志 2010年总被引频次 6 178,名列我
国科技期刊第 14名,中医学与中药类期刊第 1名;影响因子 0.904,基金论文比 0.680,权威因子 2 269.200;
综合评价总分 76.6,位列中医学与中药学类期刊第 1名。连续 7年(2005—2011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
学术期刊”,再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首次设立,每 3年一届),荣获天津市第十届优秀
期刊评选特别奖。
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年 12月 22日发布:《中草药》杂志总被引
频次 16 359,影响因子 1.453,位列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第 1名,基金论文比 0.74,WEB下载量 39.1万次。
注册商标“中草药”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