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flections on key scientific problem of formula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2549·
·综 述·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陆 茵,王爱云,郑仕中,陈文星,陶 丽,张伟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省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针对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不能回归到临床,指导中医师遣方用药进行思考,通过深
入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及特点,认为合理的复方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是制约中药复方研究的瓶颈,有必要密切联系
生命学科的发展另辟蹊径,创新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方剂;中药复方;病证结合;靶分子组合;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12 - 2549 - 03
Reflections on key scientific problem of formula
LU Yin, WANG Ai-yun, ZHENG Shi-zhong, CHEN Wen-xing, TAO Li, ZHANG Wei-wei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Pharmacolog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Key words: formul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rmula;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arget molecular combination;
research thinking

“973”和“十一五”等招标指南中提出以经典
方剂为研究对象,构建适合复方中药作用特点的、
科学客观的有效性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通过对中
药复方有效成分群的辨识,开展效应与物质成分
群、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并开展中药复方体内
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揭
示复方疗效的客观性,同时,以药性理论与配伍理
论阐释中药疗效的合理性,为指导中药复方研发提
供科学依据。
而中药复方研究至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
展,还不能回归到临床,指导临床中医师谴方用药。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复方研究评价体系还
未真正建立。如中药研究仅仅以模拟现代医学发病
原理进行复制的动物模型为核心的实验体系或西
医临床的诊疗手段还无法准确评价中药复方的科
学内涵[1]。由于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
法,动物实验结果也就不能真正代表中医几千年来
临床实践的结果。因而国内许多著名的老中医认为
现代中医的研究实际上是将中医学翻译成西医学。
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思考,
以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1 现有的病证结合模型不能反映方剂的方证对应
关系
在《中医沉思录》一书中对以往证的动物模型
的制备及思路提出了很多问题,认为模型在名义上
与中医相联系,实际上难以做到。通过查阅近年来
有关病证结合的文献资料[2-3]发现:建立病证结合动
物模型多是根据西医理论塑造疾病模型,根据中医
理论塑造证候模型,再把二者结合起来。
根据现有报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文献的分析,现
有病证结合模型距离阐明证的本质仍有较大差距
的原因:一是缺乏动态的、连续的和演化性的观
察;二是缺乏证型之间严格的相互比对;三是现
有的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多是在西医理论

收稿日期:2011-05-05
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8BAI51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727,3077276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BK2007239,BK2010085);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课题资助项目(08-A-012);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09KJA360002);
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SBZ200900175)
作者简介: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丹阳人,研究方向为活血化瘀中药及其复方抗肿瘤血管生成及对肿瘤转移、肿瘤
微环境的影响。Tel: (025)86798154 Fax: (025)86798188 E-mail: luyingreen@126.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2550·
塑造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中医理论塑造证候
模型,再把二者结合起来。如用糖皮质激素制备
“阳虚”动物模型、口服大黄苦寒泻下制备“脾虚”
模型等,或采用物理、化学和机械性刺激方法使
动物生活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同时兼有证的模型。
但这类病证结合模型人为施加因素较多,影响动
物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很难达到病与证都符
合动物模型的要求。
如何将中医证候与疾病模型关联起来,从而建
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
程中的关键问题。在长期开展人类疾病模型的表型
分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疾病的动物模型
外在生物学的行为、生化、生理过程的表征不同,
如 db/db 糖尿病小鼠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其动物的
表型不同。动物表型是指生物体应对各种遗传和环
境变化的反应,是生物体基因功能、发育以及生化
生理过程的表征。通过表型分析,可以确定动物模
型的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特征,从而理解疾
病各种失调的分子机制,与临床中医对于证的认识
有共同之处。证候是中医的专用术语,是通过望、
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
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它是病机的
外部表现。
因此,本课题组提出是否能够通过不同类型动
物模型的表型分析研究,通过辩证,从中发现反映
证候特征的动物表征,并根据动物表现的证候特征,
选方探证,从而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国际上已经建
立 4 种不同类型约 20 多种糖尿病疾病动物模型(如
诱发性糖尿病模型、自发性糖尿病模型、转基因糖
尿病模型、基因敲除糖尿病模型等)[4],通过对模
型动物在糖尿病发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态、行为、
生理、细胞及分子等各个层次的标准化、系统性的
表型分析,开展与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同时,形
成与国际基准对接的疾病模型的表型分析与中医证
候关联技术体系或相关技术标准,开展糖尿病病证
结合模型的应用示范研究,推动形成动物疾病模型
与中医证候关联研究的共享技术网络,为中药药理
学及中药复方药效的评价与应用提供技术服务。
2 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有别于单一化合物的作用,
具有系统性、复杂性
方剂作用的特点:“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
之妙用”。以配伍为特色的中药复方具有数千年的经
验积累,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5]。以四物汤为例,
综合分析近几年来四物汤的研究[6-9],发现四物汤中
的各味中药所含成分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药
效物质基础可以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包括挥发油、
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大分子(肽、蛋
白、糖肽及多糖等)。四物汤的活血、补血、调经作
用是四物汤的最终效应,其内在机制应该是方中的
活性物质群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因微效经整合
发挥作用的结果(图 1)。但关于中药及方药如何通
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中药的整合作用,多数研究
还停留在概念上或多个生物活性指标的评价上,没
有真正地能够阐明中药复方多靶点的作用具体作用
在何靶,几个靶,靶与靶之间的关联,与终末效应
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

图 1 四物汤有效成分群与功效关联研究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effective components group and efficacy of Siwu Decoction




化学分离分
析集成技术
计算机虚拟
筛选技术
生物色谱等
离技术
现代生物集
成技术
功 效
关联性
有效成分群
活血功效
补血功效
调经功效
有效成
分群 1
有效成
分群 2
有效成
分群 3
成分 靶点
I
II
III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2551·
3 伴随着生命学科的蓬勃发展,中药复方的现代研
究必须与时俱进
“中医学理论浸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
必然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有隔阂”。而现今,随
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中国中医也因为从现代医学
的角度无法印证或者目前还无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
诠释清楚而地位不断下降[10]。
陈竺院士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阐明了复方是如何
在分子水平上体现“君、臣、佐、使”的,这一研
究受到了国际主流科学界的积极评价[11]。陈竺院士
课题组采用主要有效成分四硫化四砷、靛玉红、丹
参酮 IIA 代替传统的雄黄、青黛和丹参配伍,从分
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角度,详尽阐明了复方黄黛片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和配伍关
系;用生物化学方法,在分子水平阐明中药复方多
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说明中药复方配伍原则
的合理性,在分子水平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是完
全有可能的。
姜廷良等[12]通过桂枝汤功效的实验研究发现
桂枝汤中的有效成分可分别对细胞调节网络中的神
经递质、神经肽、前列腺素合成代谢系统以及胞内
信号转导通路的多个因子、多种环节起作用。
基于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体系[13],疾病是
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分子
引起的一些基本生理和病理现象,药物需要作用一
系列疾病相关的靶分子组合(组合药靶),或许方剂
作用的优势就在于此。因此寻求现代医学病症和中
医辩证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中医证候的
客观综合指标体系,进而复制出符合该指标体系的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此为基础,选择对证治疗药
物,从方证对应的角度着手用药,可以深入系统地
阐明中药复方的体内作用机制,从而揭示中医药的
科学内涵。这也是解决中医药现代化,找到中医药
与现代医学共同语言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中药复方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化
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信息科
学、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进行研究。
近年来,从系统观、信息结构、复杂性的角度,探
索生命现象与疾病本质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
前沿和热点。人体系统生物医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的
蓬勃发展,为方剂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新思路和新方
法。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与中医整体观相一致,
为方剂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从整体论出
发,以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等为手段,探索解决中
医药学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同时从方剂研究的实践
以及疾病的复杂现象和复杂性特点出发,提出复杂
系统研究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这对于推进方剂
理论研究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战国, 胡慧玲, 兰 轲, 等.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
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J]. 中草药, 2009, 40(2): 169-172.
[2] 王 阶, 张凤兰, 王永炎. 病证结合理论源流及临床应
用 [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4): 40-42.
[3] 刘丽梅, 王瑞海, 陈 琳, 等.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在证
候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2010, 16(1): 88-90.
[4] Kadowaki T. Insights in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from knockout mouse models [J]. J Clin Invest,
2000, 106(4): 459-465.
[5] 陈丽华, 刘丽丽, 朱卫丰.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现状与思
考 [J]. 中草药, 2009, 40(12): 1998-2000.
[6] Zhu M, Tang Y, Duan J A, et al. Roles of paeoniflorin and
senkyunolide I in SiWu decoction on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tion activities [J]. J Sep Sci, 2010, 33(21):
3335-3340.
[7] 高 月, 马增春, 梁乾德, 等. 四物汤的方证结合研究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2010, 12(2):
211-216.
[8] 郭 平, 梁乾德, 胡剑江, 等. 四物汤对放射线致血虚
证小鼠骨髓Epo和G-CSF基因表达的影响 [J]. 中国中
药杂志, 2005, 30(15): 1173-1176.
[9] 廖芳仪, 陈建霖, 张瑛玲, 等. 四物汤对永生化卵巢上
皮细胞株 IOSE 的 GnRH mRNA 表现量的影响 [J]. 成
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3): 60-63.
[10] 肖小河, 肖培根, 王永炎. 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
题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2): 119-123.
[11] Wang L, Zhou G B, Liu P, et al. 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2): 4826-4831.
[12] 姜廷良. 桂枝汤现代研究与应用 [M].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11.
[13] 张伯礼. 系统生物学将推动中药复杂体系的深入研究
[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4):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