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学术探讨·
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佟海英1,高学敏1,王 淳1,钟赣生1,张建军1,那生桑2
(1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临床中药教研室,北京 100029;
2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摘要] 通过对中药与蒙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学体系的异同,以期相互借鉴,优势互
补,拓展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中药;蒙药;药性;比较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5060603
[收稿日期] 20071021
[通讯作者] 高学敏,Tel:(010)64286167,Email:zylab208@
163com
传统医药知识是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民族性、
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均属于传统医
学范畴,但又各成体系,别具特色。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1]。蒙药是在蒙古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
物[2]。两者在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方面既有相同之点,又
有不同之处。比较研究这两种传统医药体系的药性理论,找
出优势,进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促进传统医药事业的发
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中、蒙医认识病因病机的比较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
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
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
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
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
互影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或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虫
兽伤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
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疾病由此而生[3]。
蒙医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的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元学说的影响,吸收了藏医及
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和汉医学知识,并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
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的基
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论、辨证诊断理论和重病因辨证施治理
论。蒙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三根、七素、三秽构成。人体内
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感觉器官之间,通过黑脉(血
管)与白脉(神经)的运行传导作用相互联系、互相调节。其
中三根学说是蒙医理论基础的核心,并贯穿于蒙医理论体系
的各个方面。蒙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
动,主要是体内具有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即:赫依、协日、巴
达干。因其为人体生命的本源、根本,故称之为三根[4]。蒙
医将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7种基本物质———食物精
华、血液、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和使其不断生化的精华
统称为七素,3种主要排泄物粪、尿、汗称为三秽。七素为三
根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以保身体发育成长。七素、三秽的
吸收、排泄运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
过程,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蒙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
也是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与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
切联系。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与自
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蒙医理论明确
指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
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七
素的任何一方出现病变,则相互为害,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
平衡受到破坏,导致发生疾病。近代蒙医将发病的根源归纳
为赫依、协日、巴达干、血液、黄水、黏虫6种,它是疾病发生
的内因,并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把发病部位归纳为
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
中医和蒙医都以整体观以及天人相应为基本核心,都认
为自然界由阴阳两大类物质及五行元素或五元构成,它们相
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但也有
所区别,蒙医讲的赫依相似于中医学 “气和风”,认为是推动
人体生命功能的力量渊源。协日相似于中医学 “火和热”,
是推动脏腑及七种精华进行机能活动的热能和物质基础。
巴达干相似于中医的 “土、水和湿”,是人体消化食物,调节
体液机能和内分泌物质的能源[5]。中医认为人体发病原因
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虫毒等,而蒙
医认为主要与内因(三根七素)、外因有关。蒙医的外因含
·606·
第33卷第5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5
March,2008
有中医六淫之风、寒、暑、湿之邪。外感疾病中,中医和蒙医
都注重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内伤杂病中,中医更注
重七情、饮食劳逸;蒙医更注重三根、七素之变化。
2 中、蒙药治病机理的比较
中药的治疗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
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蒙药治疗疾病以扶正祛邪、调理三根、消除病因而达到治疗
目的。因此,中药和蒙药都以宏观的、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
能为主,消除病因而达到治病目的,但两者之间因基本理论
的差异而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3 中、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
31 中药的药性
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点的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药性理论与认识疾病的理论密切相关:认识药物的四气
(寒、热、温、凉)以便针对疾病性质,“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
药”。五味不但反映药物的真实滋味,更注重描述药物的作
用,证有虚实,当选用作用与之相适宜的药物治疗,或补或
泻,或散或涩。不同药物的气、味相同,则作用相似;气、味不
同,作用不同;不同的气味组合,使药物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作
用。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的向上、向下、
向外、向内的趋向性,认识药物升降浮沉,便于调畅气机的升
降出入。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的具体部位。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毒性的
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
影响及损害性。当今《中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1],也是关注用药安全性
的体现。
32 蒙药的药性理论
321 药物六味 指甘、酸、咸、苦、辛、涩等基本6味。此
外,蒙药还有复合味,是指一种药物或方剂中有两种以上味
道的称之为复合味,共有57种,这57种复合味克服赫依、协
日、巴达干三根的盛、衰、消、长的74种病证,并调和机体而
达到康复目的。蒙医认为药味是由五元中除“空”以外的四
种基本元素(土、水、火、气)在药物形成过程中经过复杂的
生化而产生。如甘味以水、土含量为主;酸味以火、土含量为
主等。味之效能主要表现在如辛味具有健胃开郁、通经开窍
等效能;甘味具有增强体力、强壮体质、清赫依、协日等效能。
322 药性 指药物性能,也就是药理作用。蒙药最基本
的性能在于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协日、巴达干的偏盛偏衰。
药性有药味性能和本性性能两种。药味性能总结为重、油、
寒、钝、轻、糙、热、锐等8种。药物“本性”是指它显现出来
的功能和固有的内在性能而言。本性性能不是通过“味”而
显现出来,而是内在性能。
323 药力 指的是药性之精华转化的能量,称之为力,即
热药和寒药具有的功力。一般分为热性和寒性两大类。
324 药效 也称药能,即药物效能,是指克制赫依、协日、
巴达干之20种基本性质而言。如克制赫依特性有软克糙,
重克轻,温克凉,腻克细,固克动等。药物诸效能是药味之效
能,药味之效能源于诸元素,原因是六味源于五元,味之效能
与元素效能合和而成药物效能。
325 药物消化 是消化与被消化二者相遇则药物原味起
了变化或不变的结果。消化药物和饮食之能,称之为胃能,
共有三种(腐熟巴达干、消化协日、调火赫依)。蒙药的消化
分为胃三能生成之消化、以六味为主消化和药物本能的消化
等三种。胃三能消化系指不断运转之胃消化能与药物和饮
食相运行消化,最后甘、咸二味转化后为甘;酸味转化后仍为
酸等。六味为主消化是指被消化之各种药物与胃三能分别
相遇而后变化为何味的规律,最终规律为甘味略甘、酸味略
酸等。药物本能的消化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能在胃三能
的作用下,而不同于一般味消化规律而言,如甘味消化后为
酸等[6]。
由此可见,中药与蒙药在药性理论方面有相似之点,但
也颇有不同之处,中药有四气,而蒙药只分为寒、热二性。中
药和蒙药通过药物的药味反映药物的功效,而蒙药从药物作
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药物具有的重、油、寒、钝、轻、
糙、热、锐等药性;以药味、药效、药力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
和应用。中药以升降浮沉和归经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和
作用归属。而蒙药没有系统的升降浮沉和归经理论,笔者认
为,主要与蒙医三根理论的秉性以及六基症理论有关,如素
有药王[2]之称的诃子具有祛变形三根,调理体素之功效,可
用于治疗赫依、协日、巴达干病;文冠木治疗热性协日乌苏病
等。而三根理论较抽象,没有具体指人体哪个部位或脏器、
经络,所以不能系统的整理为归经理论。至于毒性,两种传
统药学均很重视。
4 中、蒙药药性理论诠解药物作用的比较
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按各自的理论体系对药
物作用的认识已很成熟,且各有见地。如蒙药常用药物诃子
味涩、性平,具有祛变形三根,调理体素之功效,现代研究表
明具有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抗氧化、抗诱变、止泻、
抗消化道溃疡、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解痉作用,其广谱抗菌作
用支持了蒙医用治热证理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强心作用支
持了蒙医治疗心脏病之经验[7]。这与中药将诃子视为味苦
酸涩、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之功有较大差异。
再如:中药学认为乌头具辛热之性,性散不收,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蒙药学不仅用乌头,还用草乌芽、
草乌叶、草乌花等,除了有祛除寒湿、止痛和调节“赫依”(气
机)的功效外,也重视乌头祛除杀灭瘟疫病原“黏”的药
性[8]。文冠木为蒙医常用药材,具有燥协日乌苏,清热,消
肿,止痛功效[6],现代研究表明具有抗炎[9]和抗佐剂性关节
炎作用[10]。因此,中药和蒙药相互借鉴成熟的用药经验,不
但可扩大应用范围,而且能提高临床疗效。
·706·
第33卷第5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5
Marc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