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ess of taxonomic study on Fritillaria (Liliaceae) medicinal plant

百合科贝母属药用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
百合科贝母属药用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王书军1,高文远1,于 琳2,肖培根3
(1.天津大学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
2.天津大学 理学院 化学系,天津 300072;
3.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 对近年来关于贝母属Fritilaria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行了综述。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分类学主要
从3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传统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根据植物中的特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分子水平上的
DNA芯片技术在基因分型和种类鉴别上的应用。通过比较发现,DNA芯片技术可为贝母属植物种属的验证与质
量控制提供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工具,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用于植物种类鉴别的方法。DNA芯片技术在植物种
类鉴别上的应用为分子水平上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贝母;分类学;形态;特征性化学成分;DNA芯片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7)16160906
[收稿日期] 2006051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E105001)
[通讯作者] 高文远,Tel:(022)87401895,Email:edwinwa@
hotmail.com
  百合科贝母属 Fritilaria包括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大
多数种类的鳞茎供药用,有清热润肺,止咳祛痰的功效,据记
载该属约有13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及北美洲的
温带地区,尤以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分布的种类
最为丰富[13]。国产贝母属植物约有43种、19变种,主要分
布于四川、新疆、甘肃、湖北、安徽、浙江等省。
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分类最早见于清代《本草纲目拾
遗》,书中按照功效明确的将贝母分为2大类:川贝母与浙贝
母。临床用药也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2大类群。现
代研究表明,这种分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4,5],“川贝”以川
贝母为主,包括西北和东北产的伊贝母和平贝母等,它们均
含有同一量大的生物碱———西贝素,均具清热润肺止咳之
功,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而“浙
贝”以浙贝母为主,包括长江流域地区产的湖北贝母,东阳贝
母等,它们含有2种量大的生物碱———浙贝甲素和浙贝乙
素,均具清热化痰、止咳、开郁散结之功,用于热痰咳嗽、肺
痈、乳痈、凛病、痰核。随着人们对贝母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和
发现,到目前为止,贝母类中药材已不下几十种。《中国药
典》2005年版收载的有川贝母、平贝母 F.usurensisMaxim、
伊贝母,浙贝母F.thunbergiMiq.以及湖北贝母F.hupehen
sisHsiaoetK.C.Hsia,而川贝母包括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
贝母 F.cirhosaD.Don、暗紫贝母 F.unibracteataHsiaoet
K.C.Hsia、甘肃贝母 F.przewalskiMaxim.exBatal.、棱砂
贝母F.delavayiFranch.等。伊贝母包括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新疆贝母 F.walujewiRegel和伊犁贝母 F.palidiflora
Schrenk[6]。
由于贝母属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外观形态上有相似之
处,且同一物种因产地不同性状上也有一些变异,不同的贝
母属药用植物由于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
异[7,8],这些都会造成贝母属药用植物临床应用的混乱。近
年来在药材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非正品,商品药材变得十分混
乱。另外由于对贝母属药用植物的调查与开发以及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陆续发表了一些新的贝母属植物种类并建立
了许多新分类群,这些新分类群的发表不仅引起了分类上的
混乱,而且更进一步增加了实际应用上的困难。为了能够更
好的区分贝母属药用植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对贝母属
药用植物进行正确的鉴别和分类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陆续研究了一些鉴别方法和分类规律,例如采用传
统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对贝母属药
用植物进行分类鉴定,又称之为传统分类学方法。采用现代
的鉴别技术———色谱法和光谱法以及差热分析等对贝母属
药用植物进行鉴别[2,914]。还有人探讨了指征性化学成分在
贝母属药用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DNA芯片技术的应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贝母属药用植
物的种类鉴别,本研究对此加以综述。
1 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
在贝母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
类是最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花被片的
·90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
颜色、雄蕊花丝长短、花粉表面纹蚀、叶表面特征(扫描电镜
观察)等。
罗毅波等[15]对中国横段山区及其临近地区的贝母属植
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确认该地区有贝母属植物8种1变
种,新归并4种、6变种、1变型和1栽培变种。该地区8个
种1个变种包括粗茎贝母 F.crasicaulis,中华贝母 F.sini
ca,梭砂贝母,高山贝母 F.fusca,甘肃贝母,暗紫贝母,长腺
贝母F.unibracteatavar.loninectarea,大金贝母 F.dajinensis
和米贝母 F.davidi。新归并的 4种为甘肃贝母中的 F.
przewalskif.emacula和F.przewalskivar.teselat,暗紫贝母
中的F.przewalskivar.discolor和 F.sulcisquamosa。6个变
种是指粗茎贝母中的 F.crasicaulis和 F.wabuensis,梭砂贝
母中的西藏贝母F.xizangensis和F.delavayivar.banmaensis
以及暗紫贝母中的 F.unibracteatavar.maculata,F.lix
ianensis,1个变型是指伊贝母中的 F.bhutanica,1个栽培品
种是指粗茎贝母中的F.omeiensis。
另外,他们还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贝母属植物进行
了修订[16]。确认该地区有3种1变种,新归并14种5变种。
该地区的3种1变种是指天目贝母 F.monantha,安徽贝母
F.anhuiensis,浙贝母和东贝母F.thunbergivar.chekiangen
sis。新归并14种包括天目贝母中的 F.lichuanensis,F.pu
qiensis,F.monanthavar.tonglingensis,F.huangshanensis,
F.qimenensis,F.ningguoensis,F.hupehensis,F.guizhouen
sis,安徽贝母中的 F.shuchengensis,F.anhuiensisform.
jinzhaiensis以及浙贝母中的F.austroanhuiensis,F.xiaobeimu
等。5变种是指 F.wuyangensis,F.ebeiensis,F.anhuiensis
var.albiflora,F.ebeiensisvar.purpurpea等。
张耀甲等[17]根据形态学特征对甘肃贝母属植物的分类
进行了研究,归并了6新种和4新变种1个新栽培品种,确
认甘肃贝母属有6种1变种,包括伊贝母 F.palidiflora,浙
贝母F.thunbergi,榆中贝母 F.yuzhongensis,甘肃贝母 F.
przewalski,暗紫贝母 F.unibracteata,太白贝母 F.taipaiensis
和舟曲贝母F.taipaiensisvar.zhouquensis。归并的6新种包
括兰州贝母F.lanzhouensi和短柱贝母 F.cirhosavar.bre
vistigma,两者归并为榆中贝母;文县贝母 F.wenxianensis和
平武贝母F.pingwuensis,两者归并为太白贝母;西北贝母F.
xibeiensis和川甘贝母 F.chuanganensis,两者归并为舟曲贝
母。4新变种1新栽培变种包括异色贝母F.przewalskivar.
discolor,甘南贝母F.przewalskivar.gannanica,陇南贝母F.
gansuensis,格纹贝母F.przewalskivar.teselata和漳县贝母
F.przewalskiMaxin.cv.Zhangxian(栽培变种)(4变种1栽
培变种归并为甘肃贝母)。然而,张莉娜等[18]通过实地调查
和查阅标本,对甘肃贝母17个居群(包括2个暗紫贝母居
群)性状的变异式样及变异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结
果表明,各居群在性状上变异显著,并呈现连续变化的规律,
其变化与地理分布和生境密切相关。综合对甘肃贝母各性
状的变异情况,她们对甘肃贝母各分类群作出如下处理:认
为陇南贝母F.gansuensis、无斑贝母 F.przewalskivarform.
emacula、异色贝母F.przewalskivar.discolor及彰县贝母 F.
przewalski应归入甘肃贝母,而格纹贝母 F.przewalskivar.
teselata仍作为甘肃贝母的一个新变种。
濮祖茂等[19]根据植物叶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对云南贝母
属药用植物川贝母 F.cirhosa,绿黄贝母 F.cirhosavar.
viridicaulis,紫花贝母,梭砂贝母 F.delavayi和粗茎贝母 F.
crasicaulis进行了研究,其中紫花贝母类群和粗茎贝母为首
次报道。研究发现,川贝母、绿黄贝母、和紫花贝母类群较近
缘,各种贝母叶表面特征均有一定差异。
2 以植物中的特征性成分为分类依据
自19世纪末,贝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人们的研
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并确定的化学成
分有100多种,主要包括生物碱、皂苷、萜类和甾体类等化合
物[20,21]。这些化合物的类型和数量在不同的植物中有着很
大的差异。结果表明,异甾体生物碱是主要的生物活性成
分,约占所有从贝母属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的727%,胆甾
体生物碱约占115%,剩余的非生物碱成分约占158%[1]。
人们在研究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具有生
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学成分生物碱上,主要是生物碱的分离和
结构鉴定以及药理活性的研究。另外,对非生物碱成分也进
行了一定的研究,从8种不同的贝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6
种非生物碱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脂肪酸、嘌呤、嘧啶等
类化合物[21]。
基于基本的分子组成,贝母异甾体生物碱被划分为 3
类:瑟文类(cevaninetype),杰文类(jervininetype)以及藜芦
胺类(veratraminetype),其中瑟文类生物碱在所有异甾体生
物碱中占主导地位。1992年,肖培根等[22]通过前人对贝母
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对18种贝母属植物中的78种异甾
体生物碱进行了归类整理,发现5α瑟文类异甾体生物碱为
该属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characteristicchemicalconstitu
ent),其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区的本属植物中,主要的5α瑟文
类异甾体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如图1所示。
  对浙贝甲素、浙贝乙素、炉贝甲素、川贝酮和西贝素5种
5α瑟文类异甾体生物碱在中国18种贝母属植物中的存在
状态分析发现,特征性成分在中国分布区内的该属植物类群
中的存在状态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高海拔地区如四川、甘肃
等本属植物种(川贝母F.cirhosa、康定贝母F.cirhosavar.
ecirhosa、梭砂贝母 F.delavayi、伊贝母 F.palidiflora等)中
未检出C13,C17双氢反式结构的5αcevanine异甾体生物碱,
只存在西贝素(在欧亚大陆有关种均检出)、川贝酮等 C13,
C17双氢顺式构型者;而低海拔地区如浙江、安徽、湖北等本
属植物种(浙贝母 F.thunbergi、安徽贝母 F.anhuiensis、鄂
北贝母F.ebeiensis、午阳贝母F.wuyangensis)中均存在C13,
C17双氢反式构型者如浙贝甲素、浙贝乙素,未检出C13,C17双
·01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
  
图1 5α瑟文类异甾体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氢顺式构型的5αcevanine类成分。这种现象表明,“浙贝”
和“川贝”的区分可以从其是否具有 C13和 C17双氢反式构型
和双氢顺式构型的 5αcevanine类异甾体生物碱的角度进
行。但是本属植物中也有2种类型特征性成分均存在的种
如湖北贝母和平贝母,根据现代临床用药和功效,一般将湖
北贝母划分为“浙贝”,而将平贝母划分为“川贝”。这与前
面的分析有一些不吻合,作者推断可能是由于该类群植物中
区系间过渡或异化发展的分支而引起。
随着人们对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又先后
发现了一些新类型的甾体生物碱以及一些已发现的甾体生
物碱在其他一些贝母属植物中的分布,其结构类型及其存在
植物见表1(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的异甾体生物碱)。
表1 异甾体生物碱在贝母属植物中的分布
名称 成分 文献
Fritilariamaximovizi 23isokuroyurinidine2) [23]
F.wabuensis(瓦布贝母) imperialineβNOxide(瓦布碱)1) [24]
F.ningguoensis(宁国贝母) ningpeisinoside(宁贝新苷)3) [25]
F.palidifloca(伊贝母) yibeissine(伊贝新)3) [26]
F.palidifloca(伊贝母) yibeinosideB(伊贝碱苷B)1) [27]
F.palidifloca(伊贝母) yibeinosideC(伊贝碱苷C)1) [28]
F.tortifola(托里贝母) tortifolisine3) [29]
F.siechuanica(华西贝母) siechuantine(华贝亭)3) [30]
F.taipaiensisvar.ningxiaensis(宁夏贝母) taipaienine(C去甲D高甾生物碱)1) [31]
F.ebeiensis(鄂北贝母) ebeiensine(鄂北新)2) [32]
F.thunbergi(浙贝母) zhebeinine(浙贝宁)1) [33]
F.thunbergi(浙贝母) peimine,peimimine(浙贝甲素,浙贝乙素)1) [34]
F.thunbergi(浙贝母) zhebeinone(浙贝酮)1) [35]
F.wabuensia(瓦布贝母) isoverticineβNoxide(异浙贝甲素氮氧化物)1) [36]
F.hupehensis(湖北贝母) hupeheninate1) [37]
F.palidifloca(伊贝母) yibeinosideA(伊贝碱苷A)1) [38]
F.imperialis(王贝母) impericine,forticine1) [39]
F.roylei sipeimine1) [40]
F.ebeiensisvarpurpurea ebeietinone1) [41]
F.persica persicanidineA;persicanidineB1) [42]
F.thunbergivar.chekiangensis dongbeinine,dongbeirine1) [43]
  注:贝母异甾体生物碱分为3种类型:1)瑟文类,2)杰文类,3)藜芦胺类
·11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
  从表1中可以看出,贝母属植物中生物碱的类型还是以
瑟文类异甾体生物碱为主,这与前人的分析结果相吻合,进
一步验证了瑟文类异甾体生物碱为贝母属植物的特征性成
分,将会进一步对贝母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一定的帮助。
小分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工作比较复杂,而
且它们在药用植物中的含量非常低,加之它们的成分复杂,
种类繁多,并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种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化
学成分已经完全研究透彻,这就使得小分子化学成分在贝母
属药用植物分类上显得有些复杂和不完善。众所周知,贝母
鳞茎的主体成分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大分子成分———淀粉。
其为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初生代谢产物,更容易表现为植物的
分类学特征。对于贝母属药用植物中淀粉的研究已经开展
了一部分工作,主要是对贝母鳞茎中的淀粉进行分离提取,
然后对其性质进行表征,从中找出这些淀粉在性质上的差
异,将这些性质上的差异用于不同贝母之间的区分和鉴
别[4446]。相比较小分子化学成分而言,使用简单的物理方法
就可以从贝母的鳞茎中获得淀粉,而且量比较大,对于不同
的贝母,淀粉结构和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研究不
同贝母属药用植物中的淀粉在中国分布区内主要种中的存
在状态,寻找结构和性质上的规律,为贝母属药用植物亲缘
关系的确定提供一些大分子方面的依据。
3 DNA芯片技术用于贝母的基因分型和种类鉴别
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贝母属药用植物,从分子水
平上开发新的用于鉴别不同贝母属植物来源的方法和技术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Cai等人[47]通过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研究
贝母5SrRNA空间区域分子的多样性对川贝母等4种贝母
进行了鉴定,这是首次通过5SrRNA空间区域序列的差异进
行的贝母鉴别。另外,他们[48]还通过研究托里贝母,裕民贝
母和浙贝母不同 DNA的提取方法,不同扩增条件对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产物的影响,为贝母类植物的分子生物学鉴
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李萍等[49]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技术对12
个贝母样品进行了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贝母样
品的总 DNA均为21kb左右,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
个扩增稳定且谱带清晰的引物,扩增产物共记录到27条谱
带,多态性片段25条,扩增产物大小为450~1904bp。这些
研究结果表明,贝母的种内相似性大于种间相似性,安徽贝
母与蒲圻贝母亲缘关系最远,浙贝母和蒲圻贝母亲缘关系最
近。
蔡佩欣等[50]通过对几个贝母种属中 26SrRNA基因的
D2和D3区域(≈320个碱)进行了研究。一个置于载玻片
上包含少量固定不动的寡核苷酸探针的 DNA芯片被开发出
来用于这些单核苷多态性的检测。基于26SrDNA基因D2和
D3区域顺序的变化,单核苷的多态性就被用来区分不同的
贝母属植物。通过提取来自多种贝母根茎的基因组DNA,对
26rDNA基因D2与D3区的多态性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
后将不同种属多态性片段的特异性寡核苷探针点置于经多
聚赖氨酸处理包被的芯片。用来自不同贝母的荧光素标记
的PCR产物与DNA芯片进行杂交,可在芯片特定位置检测
到不同种贝母荧光信号。通过研究发现,川贝母 F.cirhosa
中26SrDNA基因D2和D3区域顺序与暗紫贝母F.unibracte
ata,“Jianbei”(994%),“Tibet”(98%)和“Pearl”(993%)
中26SrDNA基因D2和D3区域顺序高度一致。由于这4种
贝母属植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为了区分这4
种贝母属植物,他们设计了一个单一的底板(F12910)和相应
的探针(F12910CP)。这样在F12910CP位置就可以观察到
不同的荧光信号用于区分这4种贝母属植物。
同样的原理,设计了 F56CP和 F6CP探针用来区分分
子水平上相似的平贝母 F.usurensis和伊贝母 F.delavayi,
F7CP和F8CP探针结合 F56CP和 F6CP探针可以用来区
分F.palidiflora和F.sp(不确定的)。
Li等[51]使用具有特定探针的 PCR技术对浙贝母、平贝
母、伊贝母、川贝母等7种贝母的5SrRNA空间区域序列进
行了分析,发现川贝母具有特定的序列,从而通过PCR技术,
设计一定的探针可以将川贝母与其他贝母区分开来。Wang
等[52]基于核醣体DNA内部转录空间序列的差异,使用诊断
性的PCR与 PCR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断长度多态
性)技术对伊贝母进行了鉴定。这些方法对于伊贝母的鉴定
即简单又有效。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传统形态学
分类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贝母属药用植物鉴定的主要方法,
但是对于形态接近的贝母属植物很难将其区分甚至无法进
行正确的鉴别。如果将形态分类上引入数量分类学将是一
个很好的分类学方法。
以贝母中的小分子化学成分为指导的贝母属植物分类
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不同贝母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比
较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贝母疗效不同的物质基础,为该属
植物的合理利用和新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初生代谢产物淀粉,由于植物来源的
不同结构和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贝母中淀粉的
研究,可以为贝母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一些大分
子方面的佐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
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分类和鉴定,尤其是限
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等技术。使得以前从经典形态学分类角度很难区分
的贝母属药用植物得到了鉴别,这对于贝母属药用植物的理
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DNA
芯片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待于人们继续研究。
总之,以上3种分类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3种方法的协
·21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
同配合使用可以使贝母属药用植物的分类研究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LinG,LiP,LiSL,etal.ChromatographicanalysisofFritilaria
isosteroidalalkaloids,theactiveingredientsofBeimu,theantitus
siv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herb[J].ChromatogrA,2001,
935:321.
[2]  HuaR,SunSQ,ZhouQ,etal.Discriminationoffritilaryac
cordingtogeographicaloriginwith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
troscopyandtwodimensionalcorelationIRspectroscopy[J].
PharmBiomedAnal,2003,33:199.
[3]  LiSL,LinG,ChanSW,etal.Determinationofthemajorisos
teroidalinbulbsofFritilaria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
tographycoupledwithevaporativelightscateringdetection[J].
ChromatogrA,2001,909:207.
[4]  肖培根.湖北贝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
(10):726.
[5]  李 飞,颜冬梅,刘红宁,等.国产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26.
[6]  中国药典[S].一部.2005:25,65,95,205,242.
[7]  于晓琳,季 晖,王长里,等.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
草药,2000,31(4):313.
[8]  张勇慧,阮汉利,吴继洲.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医药
导报,2003,22(11):797.
[9]  程存归,郭水良,陈宗良.FTIR直接测定法对川贝母和珠贝、
小东贝的区别鉴定[J].中草药,2002,33(3):262.
[10] 顾雪中,沈国芳.新疆贝母的紫外光谱鉴别[J].中草药,2001,
32(7):646.
[11] 王 曙,徐小平,谭昌勇,等.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的薄层色谱鉴
别[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3):219
[12] 房杏春,李 萍,田 琳,等.裂解高分辨气相色谱模式识别
在贝母类中药分类分析中的应用[J].ChinPharmSci,1992,1
(2):65.
[13] 程存归,刘幸海.差热分析法鉴定贝母类中药材的研究[J].中
草药,2004,35(2):210.
[14] 王书军,高文远,于九皋,等.淀粉的X射线衍射在鉴别贝母中
药材中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05.
[15] 罗毅波,陈心启.中国横断山区及其临近贝母属的研究[J].植
物分类学报,1996,34(5):547.
[16] 罗毅波,陈心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贝母属的修订[J].植物分
类学报,1995,33(6):592.
[17] 张耀甲,程 林.甘肃贝母属植物分类学研究[J]兰州大学
学报,1998,34(2):84.
[18] 张莉娜,张耀甲,孙记周.甘肃贝母性状变异式样的分析及分
类处理[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5):844.
[19] 濮祖茂,丁 侃,苏宝亮.云南贝母属药用植物叶表面扫描电
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1,20(1):11.
[20] 徐东铭,徐雅娟.贝母属植物中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中草
药,1991,22(8):132.
[21] 阮汉利,张勇慧,吴继洲.贝母属植物非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02,33(9):858.
[22] 余世春,肖培根.贝母属植物异甾体生物碱的存在及其分类学
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2,30(5):450.
[23] QianZZ,ToshihiroN.SteroidalalkaloidsofFritilariamaximow
iczi[J].Phytochemisry,1995,40(3):979.
[24] 苏 甫,王化远.瓦布贝母中一瓦布碱的2DNMR研究[J].波
谱学杂志,1999,16(4):353.
[25] 李清华,吴宗好,张联龙,等.宁国贝母中宁贝新甙的分离和结
构鉴定[J].药学学报,1991,26(10):794.
[26] 徐雅娟,徐东铭,黄恩喜,等.伊贝辛的分离和鉴定[J].药学学
报,1992,27(2):121.
[27] 徐雅娟,徐东铭,崔东滨,等.伊贝碱甙 B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J].药学学报,1993,28(8):192.
[28] 徐雅娟,徐东铭,崔东滨,等.伊贝母中伊贝碱甙C的分离和结
构鉴定[J].药学学报,1994,29(3):200.
[29] 张建兴,劳爱娜,徐任生.托里贝母中新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J].有机化学,1994,14(3):289.
[30] 王锋鹏,张 榕,王建忠,等.华贝亭的结构[J].天然产物研究
与开发,1994,6(3):1.
[31] 扈成浩,尚尔宁,林文翰,等.宁夏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
学学报,1993,28(7):516.
[32] 吴继洲,寇 冰,张玉娥.湖北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鄂贝新的结构解析[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1,20(2):89.
[33] 张建兴,劳爱娜,马广恩,等.浙贝母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
报,1991,26(3):231.
[34] 张建兴,劳爱娜,马广恩,等.浙江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
植物学报(英文版),1991,33(12):923.
[35] 张建兴,劳爱娜,黄慧珠,等.浙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浙贝
酮的分离和鉴定[J].药学学报,1992,27(6):472.
[36] 陈 茜,祝丽华,徐云峰,等.异浙贝甲素氮氧化物的分离和结
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4,39(5):348.
[37] ZhangYH,RuanHL,FangPH,etal.Anewsteroidalalkaloid
frombulbsofFritilariahupehensishsiaoetK.C.Hsia[J].
ChemResChinUniv,2004,20(6):804.
[38] 徐东铭,在原重倍,庄子升,等.伊贝碱甙A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J].药学学报,1990,25(10):795.
[39] ATTAURRAHMAN,MuhammadNA,MuhammadIC,etal.
NewsteroidalalkaloidsfromFritilariaimperialisandtheircholin
esteraseinhibitingactivities[J].ChemPharmBul,2002,50
(8):1013.
[40] JiangRW,MaSC,ButPPH,etal.Sipeimine,asteroidalal
kaloidfromFritilariaroyleiHooker[J].ActaCryst,2001,C57:
170.
[41] LiP,KitamuraYK,KanekoK,etal.Asteroidalalkaloidfrom
Fritilariaebeiensisvarpurpurea[J].Phytochemistry,1992,31
(6):2190.
[42] KazutomoO,YoshihiroM,YutakaS,etal.Cerveratrumalkaloids
frombulbsofFritilariapersica[J].Phytochemistry,1992,31
(10):3605.
[43] ZhangJX,LaoAN,XuRS.SteroidalalkaloidsfromFritilaria
thunbergivar.chekiangensis[J].Phytochemistry,1993,33(4):
·31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
946.
[44] WangSJ,GaoWY,ChenHX,etal.NewstarchesfromFritil
lariaspeciesmedicinalplants[J].CarbohydrPolym,2005,61:
111.
[45] 王书军,高文远,贾 伟,等.浙贝母和平贝母中淀粉的结晶
学、形态学和热性质研究及与马铃薯淀粉的比较[J].中草药,
2005,32(8):1216.
[46] WangSJ,GaoWY,JiaW,etal.Crystalography,morphology
andthermalpropertiesofstarchesfromfourdiferentmedicinal
plantsofFritilariaspecies[J].FoodChem,2006,96(4):591.
[47] CaiZH,LiP,DongTX,etal.Moleculardiversityof5SrRNA
spacerdomaininFritilariaspeciesrevealedbyPCRanalysis[J].
PlantaMed,1999,65:360.
[48] 蔡朝晖,李 萍,李松林,等.不同产地浙贝母的基因序列及生
物碱含量比较[J].中药材,2001,24(3):157.
[49] 卞云云,李 萍,高志千,等.RAPD技术在中药贝母类研究中
的应用[J].中药材,2001,23(1):13.
[50] TsoiPY,WooHS,WongMS,etal.Genotypingandspeciesi
dentificationofFritilariabyDNAchips[J].药学学报,2003,38
(3):185.
[51] LiYF,LiYX,LinJ,etal.IdentificationofbulbfromFritilar
iacirhosabyPCRwithspecificprimers[J].PlantaMed,2003,
69:186.
[52] WangCZ,LiP,DingJY,etal.IdentificationofFritilariapal
lidiflorausingdiagnosticPCRandPCRRFLPbasedonnuclearri
bosomalDNA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sequences[J].Planta
Med,2005,71:384.
ProgressoftaxonomicstudyonFritilaria
(Liliaceae)medicinalplant
WANGShujun1,GAOWenyuan1,YUJinglin2,XIAOPeigen3
(1.ColegeofPharmaceuticalsandBiotechnology,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2.SchoolofScienc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3.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andPekingUnionMedicalColege,Beijing100094,China)
[Abstract] Inthisreview,wedescribedthetaxonomicstudyoftheFritilariamedicinalplantintherecentyears.Thetaxonom
icstudyoftheFritilariamedicinalplantwascariedoutfromthreemainaspects:thetraditionalmorphologicalcharacter,thecharac
teristicconstituentsoftheplantandgenotypingandspeciesidentificationofFritilariabyDNAchips.Bycomparison,weconcluded
thattheDNAchiptechnologycanprovidearapid,highthroughputforgenotypingandqualityassuranceoftheplantspeciesverifica
tion.Itisthemostprosperousmethodofspeciesidentificationoftheplant.
[Keywords] Fritilaria;taxonomy;morphology;characteristicchemicalconstituent;DNAchip
[责任编辑 张宁宁]
《中国中药杂志》近况简介
《中国中药杂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
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并且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在国际上,被美国
医学索引MEDLINE及《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国际药学文摘》(IPA)、《分析文摘》(AA)等收录。
本刊为半月刊,每期页码为80页,定价12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中药杂志》总被引频次为
2587;影响因子为0.579;基金论文比例0.47。另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6)”:《中国中药杂志》总被引频次
为4676,影响因子为0938,5年影响因子1224,基金论文比047。
《中国中药杂志》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
选一等奖。荣获第五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获得2006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
·4161·
第32卷第16期
2007年8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6
August,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