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difference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of different Astragalus populations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全 文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曹建军1,梁宗锁1,2,王渭玲1,段琦梅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杨陵 712100;
2.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陕西 杨陵 712100)
[摘要]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
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
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
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
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
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关键词] 黄芪;居群;生物学特性;白粉病;抗性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9099205
[收稿日期] 20070313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项目(20052)
[通讯作者] 梁宗锁,Tel:(029)87092162,Email:liangzs@
ms.iswc.ac.cn
  药典规定的中药用黄芪主要有2种,即膜荚黄
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和蒙古黄芪 A.membra
naceusvar.mongholicus,而蒙古黄芪为膜荚黄芪的
变种。两者同属黄芪属黄芪亚属的膜荚组[1]。在
黄芪长期栽培中,人工培育的黄芪品种不多,品种良
莠不齐,混杂退化严重。大量使用的是地方野生驯
化种、农家驯化种或野生种,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品
种分类整理及选育工作有待加强。国内对膜荚黄芪
与蒙古黄芪之间生物学特性差异报道较多,但膜荚
黄芪居群间差异还未见报道。2003~2004年,作者
从国内主要黄芪栽培地区引种10余份黄芪材料,在
栽培中发现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在形态、习性上有
较大差异,在膜荚黄芪中发现有一栽培类型与植物
志中描述的不同。因此本实验对引种的不同黄芪材
料作了形态、习性、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
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抗病性研究。为中
药黄芪品种的整理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6个具有代表性的野生或栽培居群(表1),材
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徐朗然研究
员鉴定。于2004年春分别栽培在陕西省旬邑县马
兰农场及陕西省杨陵区水肥、地势等条件相同的试
验田中。马栏农场每个小区25m×3m,每个材料
3个重复,杨陵每个材料随机单行种植,每个材料5
行,行长8m。
表1 材料
No 居群 变种 产地(引种地区)
1 鲁冀10号 膜荚黄芪 山东青州
2 鲁冀8号 膜荚黄芪 河北平山
3 蒙古黄芪 蒙古黄芪  陕西、甘肃、内蒙古等
地的蒙古黄芪的混合子

4 膜荚黄芪 膜荚黄芪  东北、安徽、甘肃等地
的膜荚黄芪的混合子代
5 安国主栽膜荚黄芪 膜荚黄芪 河北安国
6 旬邑野生膜荚黄芪 膜荚黄芪 陕西旬邑
1.2 方法
1.2.1 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 各居群形态,
开花习性进行直接观测记录,在膜荚黄芪开花前随
机抽取5株测从顶芽向下展开的第3或第4叶的叶
大小、小叶数,求平均值,株高为在膜荚黄芪开花时
各居群2年生植株大田郁闭高度,抗寒性测早霜危
害后各居群3个小区地上部分受害面积平均值。
1.2.2 居群间电泳图谱差异研究 在5~6月随机
采取各居群长1cm左右顶梢,切碎混匀取样,检测
茎叶中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同期在各居群中随机
采挖10株,洗净根部泥土,取根中部切薄圆片,混匀
·299·
第33卷第9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9
May,2008
取样检测根中同功酶及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
淀粉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电泳为垂直板电泳,样
品制备、染色方法参照张自立等[2]。采用捷达801
专业凝胶图像采集与分析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条带
分析。
以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条带有无用
二进制(0,1)表示,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相似性距
离系数采用平均欧氏距离系数,用最短距离法。
1.2.3 居群间对白粉病抗性差异研究 在杨陵于
白粉病始发期用笤帚扫叶接种。盛发期确定白粉病
病级,调查总体各居群每个病级发病的植株比例,计
算病情指数得抗白粉病特性。
白粉病病级划分及病情指数计算如下:
1级,级值(代表值):0,植株无病。
2级,级值(代表值):1,植株25%以下叶感白
粉病,感病部位主要在叶下表面。
3级,级值(代表值):2,植株25% ~50%的叶
感病,主要在叶下表面。
4级,级值(代表值):3,植株50% ~75%叶感
病,上表面有病斑。
5级,级值(代表值):4,植株75%~全株感病,
叶上表面有大量病斑。
  病情指数(DI)=∑

i=1
(ri·Gi)×100
ri,各病级级值/最大级值。Gi,各病级病株的比
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
2.1.1 不同黄芪居群形态特征及习性差异 蒙古
黄芪(3)叶短小、小叶数多、小叶小,叶色灰绿,植株
低矮,一年生植株不开花,较耐寒。膜荚黄芪(1,2,
5)叶及小叶均大但小叶数最少,植株高,不耐寒。
膜荚黄芪(4,6)叶大小、小叶数、植株高度居中,较
耐寒,其中旬邑野生膜荚黄芪(6)极耐寒。蒙古黄
芪在叶色、小叶大小、叶表皮毛等方面与膜荚黄芪明
显不同,其较小的叶面积及灰绿色的浅叶色是对其
起源地半干旱、强光环境的适应[3]。同时发现膜荚
黄芪不同居群之间也存在形态差异,居群(4,6)叶
上表面无毛或有疏毛与《中国植物志》中描述相同,
而居群(5)等叶上表面密生长柔毛,形态与《中国植
物志》中描述不同(表2)。
2.1.2 黄芪不同居群花期比较 由于一年生蒙古黄
表2 不同黄芪居群植株形态特征及习性(珋x±s,n=3)
居群
复叶长
/cm
小叶长
/cm
小叶宽
/cm
小叶数
叶上表皮
形态
大田植株郁闭
高度/cm
一年生植株
开花率/%
受早霜危害
面积/%
1 113±34a 246±060a 121±029a 115±16b 绿,被密毛 130±13b 731 883
2 109±14ab 237±025ab 122±006a 106±21b 绿,被密毛 152±22a 739 900
3 68±36c 096±033d 060±016c 158±62a 灰绿,无毛 66±4d 00 350
4 88±18bc 199±069b 096±022b 120±37b 绿,无毛或有疏毛 108±5c 776 400
5 103±18ab 240±053ab 125±014a 94±11b 绿,被密毛 127±16b 422 883
6 74±15c 144±020c 078±020bc 128±18ab 绿,无毛或有疏毛 70±9d 255 50
  注: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同列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芪不开花,开花率记录选取相邻的多年生蒙古黄芪。
现蕾率及开花率(图1,2)。蒙古黄芪花期最早,但一
年生蒙古黄芪不开花。膜荚黄芪中叶表多毛的居群
(1,2,5)花期晚,与蒙古黄芪花期不遇。叶表无毛或
有疏毛的居群(4,6)花期稍早,花期与蒙古黄芪花期
稍有重叠,但重叠时期蒙古黄芪仅存极少量残花。6
号旬邑野生膜荚黄芪当年开花率较其他膜荚黄芪低。
从花期可以看出晚花期膜荚黄芪(1,2,5)花期从8月
中旬才开始,而无霜期较短的陕西旬邑地区在10月
即进入霜期,因此无霜期较短的地区晚花期黄芪种子
可能来不及成熟地上部分即受霜害而枯死。在实验
中无论是多年生的还是一年生的晚花期黄芪均未收
到成熟的种子。可见,晚花期居群应起源于无霜期长
的地区,而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蒙古黄芪和花期早
的膜荚黄芪对短无霜期较适应。
图1 黄芪不同时期植株显蕾率
·399·
第33卷第9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9
May,2008
图2黄芪不同时期植株开花率
1,2,5开花持续至11月上旬受霜害为止
2.2 黄芪居群间过氧化物酶、淀粉酶同工酶及水溶
性蛋白电泳图谱比较及聚类分析
为了比较居群间电泳图谱差异程度和标记泳道,
选择黄芪代用品之一的斜茎黄芪A.adsurgens(直立
黄芪、沙打旺,黄芪属列萼亚属)做参照[4]。
2.2.1 不同黄芪电泳图谱差异 蒙古黄芪、晚花膜
荚黄芪、早花膜荚黄芪之间淀粉同工酶图谱差异较
大。晚花膜荚黄芪居群(1,2,5)茎叶中淀粉酶同工
酶活性较低,仅有极淡的一条带,蒙古黄芪(3)此带
明显,早花膜荚黄芪(4,6)茎叶中淀粉酶同工酶活
性较高,与晚花膜荚黄芪(1,2,5)差异较大。在根
中,蒙古黄芪(3)淀粉同工酶主要条带与早花膜荚
黄芪居群(4,6)相似,与晚花膜荚黄芪居群(1,2,5)
差异较大,晚花膜荚黄芪(1,2,5)与早花膜荚黄芪
居群(4,6)主要条带有明显差异(图3)。
图3 不同黄芪茎叶和根中淀粉同工酶图谱
  注:泳道标记1L,2L等示居群1,2等的茎叶中同工酶或可溶性
蛋白的泳道;1R,2R等示居群1,2等根中同工酶或可溶性蛋白的泳
道。S为斜茎黄芪,B为居群5中一株矮化、小叶少的病株。4X为居
群4中小叶变异的单株。图4,5泳道标记同
  蒙古黄芪和早花膜荚黄芪、晚花膜荚黄芪居群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相似,表明它们亲缘关系较
近。早花膜荚黄芪居群(4,6)茎叶中过氧化物酶同
工酶种类较晚花膜荚黄芪居群(1,2,5)多,蒙古黄
芪最少。在根中,蒙古黄芪(3)与早花的旬邑野生
膜荚黄芪(6)分别有独特的带2,但两带的迁移率不
同(图4)。
  
图4 不同黄芪茎叶和根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相
似,与斜茎黄芪(S)差异明显,显示蒙古黄芪和膜荚
黄芪亲缘关系较近。但蒙古黄芪茎叶中最丰富的可
溶性蛋白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3L带3)的迁
移率比膜荚黄芪小,斜茎黄芪迁移率最大。在根中,
蒙古黄芪(3)主要条带带3迁移率与早花膜荚黄芪
(4,6)相同,均比晚花膜荚黄芪品种稍大(图5)。
图5 不同黄芪茎叶和根中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
2.2.2 黄芪不同居群的聚类分析 以斜茎黄芪为
对照,通过比较斜茎黄芪与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电
泳图谱差异可以发现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存在明显
的亲源关系,它们与斜茎黄芪关系较远。同时显示
黄芪不同居群,尤其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早花膜
荚黄芪和晚花膜荚黄芪之间存在差异。为了定量各
种黄芪之间亲源关系远近,以电泳图谱为基础对以
上6个居群及斜茎黄芪进行聚类分析(图6)。
图6显示膜荚黄芪可分为2个类群,即叶上表
皮无毛或少毛的早花型膜荚黄芪(4,6)和叶多毛的
晚花型膜荚黄芪(1,2,5)。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聚
为1类。利用电泳图谱进行的居群间相似性分析结
果与居群间在形态、习性上的相似性一致。
根据形态、电泳图谱差异及聚类分析可知,蒙古
·499·
第33卷第9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9
May,2008
  
图6 黄芪6个居群及斜茎黄芪(Astragalusadsurgens
黄芪属列萼亚属)的聚类分析图
S为斜茎黄芪
黄芪与膜荚黄芪亲缘关系较近,但在形态及习性上
存在差异。蒙古黄芪小叶数多、小叶小、叶表呈灰绿
色,上表皮无毛。植株茎细弱,一年生植株及花后常
伏地生长,因此植株低矮。一年生植株不开花,两年
生及多年生植株早春萌发出土后即可见花序,类似
两年生植物,花期极早,在4~5月。
膜荚黄芪小叶数少、小叶大,叶表为绿色,上表
皮无毛或有毛,植株茎粗壮,木质化程度高,直立生
长,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才开始花芽分化,一年生
植株即可开花,花期在6月以后,与蒙古黄芪花期稍
有重叠。
在膜荚黄芪中存在1个原产于山东、河北叶上
表皮多毛的类型,与《中国植物志》描述不同,其小
叶数较少,花期在8~11月,较晚,抗寒性差,在无霜
期短的旬邑地区种子不能正常成熟。另1类型叶上
表皮无毛或有稀毛、小叶数较多,其花期在6~8月,
抗寒性较强,在旬邑地区可正常结实。两者花、果形
态基本相同,晚花期膜荚黄芪子房被毛更密。
因此可以把栽培的药用黄芪根据形态、来源分
为3个类型,把来源于变种蒙古黄芪的各品种归为
1个类型,把膜荚黄芪中来源于山东、河北等地的叶
上表皮被密毛、植株高大、花期晚的品种归为晚花型
膜荚黄芪,把原产自甘肃、陕西、东北等地的与《中
国植物志》描述相同的叶上表皮无毛或少毛、花期
早的品种归为早花型膜荚黄芪。
2.3 不同居群对白粉病抗性比较
白粉病发病开始于高湿中温时期,杨陵在8~9
月多雨,温度在20~30℃时易发病,持续到霜降后
植株枯萎。嫩枝、叶背易感病,老叶不易感病,叶表、
嫩茎、叶轴被白粉斑点或连成片,小叶最后变黄枯萎
脱落。在栽培中作者发现白粉病直接致死率低,死
亡植株多是由于感白粉病造成生长势降低进而使植
株感其他病害如根腐病等死亡。
晚花型膜荚黄芪(1,2,5)和蒙古黄芪(3)随白
粉病病情严重程度增加(病级上升)感病的植株比
率减小;而早花型膜荚黄芪(4,6)随白粉病病情严
重程度增加感病的植株比率上升,可见其易感白粉
病。同样,病情指数显示蒙古黄芪(3)极抗白粉病,
早花型膜荚黄芪(4,6)易感白粉病,其中旬邑野生
膜荚黄芪(6)最易感病。原产于山东、河北的晚花
型膜荚黄芪(1,2,5)比早花型膜荚黄芪(4,6)抗白
粉病,但抗性比蒙古黄芪弱得多。抗病性与聚类分
析结果有一致性(表3)。
表3 黄芪不同居群对白粉病感病情况
居群
各级值病株数
1 2 3 4
总株数 病情指数
1 33 25 5 1 67 381
2 26 14 11 6 57 487
3 9 4 1 0 49 102
4 2 6 14 13 37 730
5 58 22 9 2 93 368
6 5 5 6 30 46 832
3 讨论
张丽萍通过对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酯酶同工酶
差异研究,指出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酯酶同工酶差
异显著,两者应属于不同的种[5]。由于蒙古黄芪在
形态、生物学特性、分布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许
多研究者如史刚荣、王尔彤、赵一之等认为把蒙古黄
芪上升为独立的种较为合适[3,68]。本研究通过对
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之间形态及生理方面的差异研
究,认为两者之间分化程度已达到种间水平,赞同把
蒙古黄芪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种的观点,主要原因是
蒙古黄芪和晚花型膜荚黄芪花期不遇,完全隔离,仅
有极少量残花与早花型膜荚黄芪花期相遇,形成部
分隔离。一年生蒙古黄芪不开花,而一年生膜荚黄
芪可以开花。除《中国植物志所》记录的形态差异
外,两者在叶色、植株木质化程度等方面也存在差
异,造成植株外观、生长状态及形成的景观显著不
同。两者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
图谱存在差异。对白粉病抗性差异较大。更有力的
证据有待于通过两者杂交研究获得。
[参考文献]
[1] 傅坤俊,张振万,何善宝,等.中国植物志[M].第42卷,第1分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3.
[2] 张自立,俞新大.植物细胞和体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94.
·599·
第33卷第9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9
May,2008
[3] 王尔彤,刘鸣远.两种药用黄芪比较生物学研究[J].植物研
究,1996,16(1):85.
[4] 张东佳,杨永建,赵汝能.甘肃黄芪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2005,24(1):38.
[5] 张丽萍,史 静,陈 阳,等.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子酯酶同
工酶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34.
[6] 史刚荣.黄芪复合体(豆科)核型资料的聚类分析[J].植物研
究,2003,23(2):220.
[7] 史刚荣.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雌雄配子体及胚胎发育的比较
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
[8] 赵一之.中药黄芪植物分类及其区系地理分布研究[J].植物
研究,2006,26(5):532.
Studyondifferenceof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resistanceto
powderymildewofdiferentAstragaluspopulations
CAOJianjun1,LIANGZongsuo1,2,WANGWeiling1,DUANQimei1,2
(1.NorthwestSciTech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Yangling712100,China;
2.ShanxiResearchCenter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ngerprint&NatureProductLibrary,Yangling712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studydiferenceamongpopulationswhichbelongtoAstragalusmembranaceusandA.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onmorphology,habit,characteristicsofphysiologyand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andclassifytheminorderto
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breedingandimprovingvarieties.Method:Morphology,habits,isozymeandsolubleproteinelectrophore
togramswerecomparedamongthepopulations.Theywerecategorizedbyclusteranalysisbasedonthoseelectrophoretograms.Diferent
abilityof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wasalsostudiedthroughcomparingdiseaseindicesamongsixpopulations.Result:Theresults
showedA.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wasdistinctlydiferentfromA.membranaceus.TherewasaspecialtypeincoloniesofA.
membranaceus,whichshowedhairyupperepidermisofleafletsandlaterflorescence.Conclusion:Astragalusformedicinecouldbe
categorizedinthreetypesA.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A.membranaceusearlyflorescencetypeandA.membranaceuslateflo
rescencetype.AmongthemA.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ismostresistanttopowderymildew,whileA.membranaceusiseasily
infected,andtheearlyflorescencetypeisevenmoreeasilyinfected.
[Keywords] Astragalus;population;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powderymildew;resistance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收稿日期] 20070201
[通讯作者] 向增旭,Tel:(025)84395980,Email:zxxiang@njau.edu.cn
HPLC指纹图谱在金银花药材真伪
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向增旭1,高山林2
(1.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 中药材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5;
2.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区别金银花道地和非道地药材。方
法:色谱柱HypersilODS2(46mm×150mm,5μm),柱温20℃,流动相甲醇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mL
·min-1,检测波长238nm。结果:道地药材共有18个共有峰,非道地产区药材共有9个共有峰。结论:HPLC指纹
图谱能很好的区分道地和非道地金银花药材,为更好的控制金银花药材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699·
第33卷第9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9
Ma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