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草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全 文 :·研究报告·
甘草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冯 薇1,2,王文全1,赵平然3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2.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3.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收稿日期] 200704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2328);高等学校博
士学科点专项研究基金(0026006)
[通讯作者] 王文全,Tel:(010)84738623,Email:wwq57@126.
com
  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是常用中药材,甘草中三萜和黄酮类是重要的活性成
分[1],甘草酸和甘草苷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性
成分,由于有极强生理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
常被做为质量评价的依据[2]。然而甘草酸、甘草苷相
对含量较低,占药材质量多数的蛋白质、纤维、脂肪、
灰分等物质其含量变化及比例关系都对主要活性成
分含量有重要影响[3],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
旗、甘肃酒泉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采收期甘草中主要
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人工栽培
甘草中几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相关性规律。由于在人
工培育中可通过改变水、肥、光照等因素调控营养成
分含量,而甘草中三萜、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
体内合成代谢过程复杂,涉及到酶的种类、活性等因
素,不易人为调控,因此,利用相关性规律调控初生代
谢产物以达到改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目的,以指导
人工栽培甘草的生产和采收加工。
1 材料
1.1 甘草药材
甘草生药样品由王文全教授提供和鉴定,为甘
草G.uralensis根部。60℃干燥过夜并粉碎。
1.2 仪器及数据处理软件
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100色谱
工作站,SPSS100,UV-2100型分光光度计(UNICO仪
器有限公司),CXC-06粗纤维测定仪、SZF-06粗脂
肪测定仪(上海新嘉电子有限公司)、KDY-9830凯氏
定氮仪(北京市通润源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1.3 试剂
供含量测定用甘草酸铵、甘草苷(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批号分别为110731,111610),CALE
DON色谱纯乙腈,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的娃
哈哈纯净水。
2 方法
2.1 甘草苷测定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KMADiamonsil -C18分
析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 乙腈05%冰
醋酸(1∶4)。柱温25℃。检测波长276nm,按甘草苷
峰计算理论塔板数>4000。流速10mL·min-1。
2.1.2 供试液制备 取03g甘草粉末,精密称定,
加60%乙醇25mL,称重,(250W,20kHz)超声提取
30min,称重,补足损失重,过滤,收集续滤液,取上述
样品溶液08mL,用20%乙腈稀释定容至10mL,过
微孔滤膜。对照品和样品HPLC图见图1。
图1 甘草苷HPLC图
A.对照;B.样品;1.甘草苷
2.1.3 方法学考察 以甘草苷对照品制备标准曲
线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对照品的含量(μg)为横坐
标,得线性回归方程 Y=15984X-26385,R2=
09999,线性范围003283~105056μg。以甘肃
酒泉三年生栽培甘草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品溶液
12h内稳定,RSD016%(n=6),重复性 RSD
084%(n=6),精密度RSD053%(n=6);加样回
收率平均为979%,RSD16%(n=6)。
2.2 甘草酸测定
2.2.1 色谱条件 DIKMADiamonsil -C18分析柱
·6021·
第33卷第10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0
May,2008
(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1%冰醋酸
(42∶58)。柱温25℃。检测波长250nm,按甘草酸
峰计算理论塔板数>4000。流速10mL·min-1。
2.2.2 供试液制备 取 03g甘草粉末,精密称
定,加03%氨水50mL,称重,(250W,20kHz)超
声提取30min,称重,补足损失重,过滤,收集续滤
液,过微孔滤膜。对照品和样品HPLC图见图2。
图2 甘草酸含量测定HPLC图
A.对照;B.样品;1.甘草酸
2.2.3 方法学考察 以甘草酸对照品制备标准曲
线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对照品的含量(μg)为横坐
标,得线性回归方程 Y=78161X-15517,R2=
09999,线性范围01106~35392μg。以甘肃酒
泉三年生栽培甘草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品溶液24
h内稳定,RSD046%(n=6);重复性RSD039%;
精密度 RSD138%;加样回收率平均为 984%,
  
RSD208%(n=6)。
2.3 营养成分测定
2.3.1 粗蛋白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通过 KDY-
9830凯氏定氮仪测定甘草药材中粗蛋白的含量。
2.3.2 粗脂肪测定 采用索氏抽提法通过 SZF-
06粗脂肪测定仪测定甘草药材中粗脂肪的含量。
2.3.3 粗纤维测定 采用酸碱洗涤称重法通过
CXC-06粗纤维测定仪测定甘草药材中粗纤维的
含量。样品测定见表1,2。
表1 不同生长年限样品质量分数(n=3) % 
样品 甘草酸 甘草苷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杭锦旗一年生 100 074 1201 275 2466
杭锦旗二年生 175 096 1116 319 2516
杭锦旗三年生 184 069 1093 392 2736
杭锦旗四年生 191 096 1076 395 2842
杭锦旗五年生 190 080 1055 401 2860
酒泉一年生  158 072 1201 332 1772
酒泉二年生  151 094 1116 347 1962
酒泉三年生  297 189 949 455 2387
酒泉四年生  208 124 890 652 2583
3 结果与讨论
表2 不同采收期样品质量分数(n=3) % 
采收期
甘草酸
一年生 二年生 四年生
甘草苷
一年生 二年生 四年生
粗蛋白
一年生 二年生 四年生
粗脂肪
一年生 二年生 四年生
粗纤维
一年生 二年生 四年生
5月 249 317 260 103 143 200 1256 1320 898 497 363 344 2250 1902 2241
6月 146 265 192 073 054 145 1102 968 557 298 364 434 2588 2121 2506
7月 180 288 243 101 089 179 1204 1057 857 227 336 513 2359 2154 2180
8月 181 223 235 066 080 168 1166 1032 480 161 139 429 1893 2147 2343
9月 234 228 224 060 063 165 1198 1206 642 201 174 400 1734 1557 2464
10月 187 224 239 085 180 193 1230 1301 747 276 266 557 1823 1815 2857
  不同栽培年龄甘草中甘草酸均是在三年生达到
最高,而后随生长年限升高含量略有降低。不同栽
培年龄甘草中甘草苷无明显变化规律,同一产地甘
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变化大致相同,说明甘草
酸与甘草苷的含量变化均与产地有一定关系。
2个产地不同栽培年龄3种营养成分变化趋势
分别相同,粗蛋白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粗脂
肪和纤维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
不同采收期甘草中,一、二、四年生甘草苷含量
变化趋势相同,在5,7,10月较高,甘草酸含量在5
月份最高,随采收期变化无明显变化规律。
不同采收期甘草中,一、二、四年生甘草粗蛋白
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在5,7,0月较高,
而粗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中27份样品5
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其中甘草
苷与甘草酸(r=0464,P=0015)、粗脂肪呈正相
关(r=0512,P=0006),与粗蛋白呈负相关(r=
-0535,P=0004),粗蛋白与粗纤维(r=-0451,
P=0018)和粗脂肪呈负相关(r=-0510,P=
0007),粗纤维和粗脂肪间呈正相关(r=0562,
P=0002)。相关性规律可以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
例如调节生产中的水、肥、光照达到通过调节营养成
分的含量,间接调控有效成分含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凤嘉,胡金峰,虞亚川,等.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572.
[2] 中国药典[S].一部.2005:59.
[3] 张 继,姚 健,郭守军.乌拉尔甘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1999,19(6):181.
[责任编辑 张宁宁]
·7021·
第33卷第10期
2008年5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0
Ma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