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embrane used for separation of the effective parts and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



全 文 :#综述#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
王 姣 o姜忠义 3 o吴 洪 o王艳强
k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 o天津 vssszul
≈摘要  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 !绿色的特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
究和应用 ∀作者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o分析了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的适用性和技术
优势 ~对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纯化用的常见膜材料如聚砜 !醋酸纤维素 !聚丙烯腈等高分子材料以及无机
材料等进行性能比较 o并列举了应用实例 ~提出了选择膜的一些主要考虑 }膜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膜的通量和选择
性 !膜污染 !膜面预处理等 o为正确选膜提供参考 ∀
≈关键词  中药 ~分离 ~膜材料 ~
≈中图分类号  • u{w1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xlsv2styx2sy
≈收稿日期  ussv2tt2ts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ksuvt{uut qtl
≈通讯作者  3姜忠义 oר¯ }ksuuluz{|s{{u oƒ¤¬}ksuuluz{|utwv o
∞2°¤¬¯}½«¼­¬¤±ªƒ·­∏q¨§∏q¦±
自 us世纪 |s年代以来 o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 !
节能 !绿色等特点吸引了中药生产领域研究者的广
泛兴趣 o并在 v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应用 }分离
纯化 o降低有效成分的损失 o有效去除非有效成分 ~
浓缩 o提高药效成分浓度 o减少剂量 ~制剂生产 o包括
制备注射液 !口服液等 ∀然而 o从文献报道来看 o研
究者在选膜时更注重对膜孔径大小的选择 o而往往
忽略了膜材料对分离的影响 o造成选膜过程带有一
定的盲目性 ∀
1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体系的适用性及原理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o通常含有无机盐 !生
物碱 !氨基酸和有机酸 !酚类 !酮类 !皂苷 !甾族和萜
类化合物以及鞣质 !蛋白质 !淀粉 !纤维素等 o其相对
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百万道尔顿≈t  ∀一般来讲 o药
物有效成分生物碱 !黄酮 !苷等的相对分子质量较
小 o大多数不超过 t sss ~相对分子质量高的物质主
要是蛋白质 !淀粉和纤维素等非药用性成分或药用
性较差的成分 ∀当然也有一些高分子质量的化合物
如某些多糖 !天花粉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或疗
效 o可作为特例考虑≈u  ∀
由此可见 o由于植物药成分的多元化 o适宜的深
加工分离技术应使产物具有某一分子质量区段的多
种成分k有效组分或有效部位l ∀现代膜分离技术
k如微滤 !超滤l正是利用/筛分0机理即膜孔径大小
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离提纯 o因而在中药生产中日益
受到青睐 ∀
在膜分离的过程中 o膜和药液中各种成分的相
互作用大体可分为 v种 ∀
111 截留作用
当膜孔小于悬浮粒子或大分子的尺寸 o粒子或
大分子以其几何形状被阻挡 o不能进入并通过膜 o而
与透过液分离 o这称为孔外截留或表面截留 ~当膜孔
大于粒子或大分子的尺寸 o它们能够进入膜孔内部 o
而被膜内的网络截留 o这称为孔内截留 ∀
112 架桥作用
粒子在膜孔的入口处因堆积而发生 / 架桥现
象0 o使得小于膜孔的粒子也能被截留 o可能造成/微
滤0变成/超滤0 ∀
113 吸附作用
溶质对膜的吸附是膜 !溶剂 !溶质之间相互作用
的结果 o最主要的是膜表面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o包括
双电子层作用≈v  !范德华力≈w  !立体空间作用≈w 及由
布朗运动产生的相互作用力≈x  ∀
2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体系的特点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 o膜分离用于中药体系
有其独特的优势 }≠分离时无相变 o特别适用于中药
中热敏性物质的分离 !浓缩 ∀  分离不耗用有机溶
媒k尤其是乙醇l o可以缩短生产周期 o降低有效成分
#xy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的损失 o且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 ≈分离选择性高 o
选择合适的膜材料进行过滤可以截留中药提取液中
没有药理作用的鞣质 !淀粉 !树脂和一些蛋白质 o而
又不损失有效成分 o提高制剂的质量 ∀ …膜分离适
用范围广 o从热原 !细菌等固体微粒的去除到溶液中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离 ∀  可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
操作 o易与其他过程耦合 o满足中药现代化生产的要
求 ∀目前 o膜分离技术在日本的汉方药生产中已有
应用 o并有产品上市 ∀但膜技术在中药领域的推广
应用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o究其原因 o最主要的是 }
≠膜孔易堵塞 o通量随之衰减迅速 o导致生产效率下
降 o膜寿命缩短 ∀  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 o成分复
杂 o其有效成分尚未完全弄清 o限制了膜技术的应
用 ∀ ≈对膜技术在中药体系应用的研究不够系统深
入 ∀这些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
向 ~同时一些成功的范例也证明 o膜分离技术在中药
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中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
阔 ∀
3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材料
膜的种类有很多 o包括不同材料 !不同孔径和不
同型式的膜 ∀一旦分离体系选定 o膜的孔径和型式
易于确定 o但膜材料的选择并非如此简单 ∀
笔者以 t|{| ∗ ussv年发表的关于 / 膜技术用
于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0 的文章为依据 o
粗略地统计了各种膜材料在中药制剂生产 ! 实验中
使用的频次 ∀目前在中药制剂生产中使用最为广泛
的是聚砜 k°≥l 类膜材料 o其中双酚 „ 型聚砜
k°≥ƒl 约占总数的 uy h o聚砜酰胺 k°≥„l 占 y h ~
纤维素材料中的醋酸纤维素 k≤„l 和三醋酸纤维
素 k≤ׄl 分别占 tv h 和 z h ~聚丙烯腈 k°„‘l
占 y h ~无机陶瓷膜作为低污染的新型膜材料 o在
应用中也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o其中三氧化二铝
k„¯ u’vl 约占总量的 uu h ∀除此以外 o其他的膜材
料的使用约占总数的 us h ∀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材料可分为
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 u大类 ∀
311 高分子材料
在中药体系的超滤过程中 o大部分采用的都是
高分子膜材料及它们的改性膜 !共混膜 ∀常用高分
子膜材料的性能见表 t ∀
表 t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高分子膜材料的性能≈y2{ 
材料
抗张强度
r°¤
Τ°¤¬
r ε
耐强酸 耐强碱 ³‹ 耐水 耐有机溶剂 介电常数 玻璃化温度r ε
°≥ƒ x{ ∗ {v |s 良 良 t ∗ tv 良 溶于氯代烃 !芳烃及二甲基甲酰胺等一些
极性溶剂 o并在酮类 !酯类中发生溶胀
v1s ∗ v1x t|s
°∞≥2≤ tss p 良 良 p 良 p w1x uys
°≥„ p zs 中 良 u ∗ tu 良 溶于二甲基甲酰胺等一些极性溶剂 p p
≤„ w{ ∗ ttv vs 劣 劣 v ∗ z 良 溶于氯仿及丙酮 o并在二氯甲烷中溶胀 v1u ∗ v1y p
≤ׄ yu ∗ tts vs 中 劣 u ∗ | 良 耐溶剂性类似于 ≤„ o比 ≤„略优 v1u ∗ v1{ tsx otxz
°„‘ xx ∗ yu wx 盅 中 u ∗ ts 良 可溶于二甲基甲酰胺等一些将性溶剂 o而不
溶于醇 !醚 !酯 !酮等常用溶剂
p |x
31111 聚砜类 主要包括 °≥ƒ !酚酞型聚醚砜k°∞≥2
≤l和 °≥„ v种 ∀其结构式分别为 }
由于结构中的硫原子处于最高的价态 o加上邻
近苯环的存在 o使这类聚合物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o
能耐酸 !碱的腐蚀 ∀其中 °≥ƒ经硫化可以得到带负
电荷的荷电膜 ) ) ) 硫化聚砜 o和 °≥ƒ相比 o在一定的
使用条件下它的抗污染性能更强 ∀
刘洪谦等≈| 用截留分子质量 y1s ∗ z1x万的 °≥ƒ
对生脉饮口服液的超滤澄清与精制 o对成品有效成
分含量等方面做比较 o发现新工艺能减少有效成分
的损失并增强了口服液的稳定性 o在 t{个月贮藏期
内仍为澄清透明 !无沉淀产生 o而原工艺制备的口服
液只放置 y个月就有不同程度的沉淀产生 ∀
张玉忠等≈ts 用 °∞≥2≤ 中空纤维膜超滤双黄连
粉针药液 o处理过程透过速率变化不明显稳定在 ux
#k°u«lp t o处理后药液固体成分下降了 x1u h ∗
y1{ h o有效成分基本不变 o这表明 °∞≥2≤ 膜可以除
#yy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去部分杂质 o并有较好的抗污染性 ∀
袁小红等≈tt 用截留分子质量为 t万的 °≥„ 平
板膜超滤制备益气回阳注射液 o与原有工艺活性炭
吸附法相比 o样品中的非药用性大分子被截留 o而乌
头类生物总碱的平均含量由 t1vw{ Λª#°pt提高到
tt1ux{ Λª#°pt ∀
31112 醋酸纤维素类 包括 ≤„和 ≤ׄ o区别在于
酯化程度不同 o前者含醋酸 xt1{ h o后者含醋酸
yt1{x h ∀其结构式为 }
该类物质的亲水性好 !成孔性好 !材料来源广
泛 !成本低 o但耐酸碱和有机溶剂的能力差 o应用范
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
张学著等≈tu 用截留分子质量约为 y1z万的 ≤„
中空纤维膜超滤通宣理肺口服液 o使澄明度 !外观形
状有很大改善 o经试验发现有效成分指标无明显变
化 o超滤后的大剂量组的止咳作用优于超滤前 o经氨
水引咳小白鼠的平均咳嗽次数由 z1z降到 t1{ ∀
冯汉鸽等≈tv 用 ≤ׄ超滤膜制备麻黄雾化液 o其
工艺流程较水醇法大大缩短 o样品的澄明度有显著
改善 o而其有效成分黄麻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差异 o
超滤前后仅相差 s1u h ∀
31113 °„‘ 是一种乙烯类聚合物 o结构式如下 }
它的侧链上含有一个强极性基团 ) ≤‘o但它的
亲水性不是很强 o耐溶剂性良好 ∀
李淑莉等≈tw 使用截留值为 t万的 °„‘膜研究
z种中药煮提液 o经 ‹°≤ 检测 o丹参饮 !四妙勇安
汤 !黄连解毒汤 !理中汤 w种体系的有效成分的回收
率都在 ys h以上 o而四妙勇安汤中绿原酸的回收率
达 zv h o高于传统的醇沉法的回收率 ∀
312 无机膜材料
在中药体系的微滤过程中 o很多情况下采用的
是 „¯ u’v或氧化锆kµ’ul无机陶瓷膜 ∀它们具有优
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强度 o在中药体系的
应用中突出优点在于其抗污染性能强 o对药液的前
处理要求不高 o膜可以反复再生 o操作过程稳定 ~缺
点是成本比较高 ∀
„¯ u’v≈z 具有突出的物理性质 o硬度是所有氧化
物中最高的 ∀熔点 u sxs ε o使用温度可达 tvs ε o
最广泛使用的是具有刚玉六角结构的 Α2„¯ u ’v作为
无机陶瓷膜的基膜 ∀
µ’u≈z 与 „¯ u’v相比 o具有常温下为绝缘体而高
温下具有导电性质的优良性质 ∀由于 µ’u是一种弱
酸性氧化物 o对碱液及许多酸性液体k热浓硫酸 !氢
氟酸 !磷酸除外l都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
敖自华等≈tx 用孔径为 s1u Λ° 的 „¯ u ’v无机陶
瓷膜错流微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 tz h ∗ t{ h银
杏水解液 o处理后 o可溶性固形物减少了 w1w h o蛋
白质和酚类的截流率分别为 tv h和 ts h o同时截留
了常规方法不易去除的脂类物质的 zs h o这显示了
技术的优越性 ∀
陈丹丹等≈ty 用孔径为 s1u Λ°的 µ’u陶瓷膜过
滤生地黄 !黄芪水提液 o主要除去了固体悬浮微粒及
胶体粒子 o微滤后其浊度分别降低到处理前的
s1t h和 s1v h o固体含量降低到 {z1t h和 {u1u h ∀
4 膜选择的主要考虑
411 膜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在选择膜时 o首先要针对药液的性质 o依化学配
合禁忌找出可用的膜材料 o再针对其操作温度 o操作
压力 o酸碱度适用范围k温度 !压力和酸碱度适用范
围的选择可以参考表 tl o操作条件k比如 o是否须要
消毒杀菌l o逐一评估 o并剔除不适用的滤材 o以保证
膜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
41111 耐溶剂性 中药煎液体系一般采用水 !乙醇
或醇水混合物作溶剂 ∀常用的膜材料中只有 ≤„类
膜材料在乙醇或醇水混合液中的稳定性差 o可以用
溶解度参数法加以分析 ∀
首先混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Μ ,可以由 u溶剂
的溶解度参数 ∆Σt , ∆Σu(∆水 € uv1w ¦¤¯trur¦°vru o∆醇 €
tu1|y ¦¤¯trur¦°vru≈tz l用下式计算 }
∆Μ = ∆Σt <Σt + ∆Σu <Σu
根据溶解度参数相近相溶的原则可知 o一般当
¿∆t p ∆u¿ t1z ∗ u1s ¦¤¯trur¦°vru时 o高聚物会发生
溶解≈t{  ∀已知 ≤„ 的溶解度参数 ktu1zs ¦¤¯trur
¦°vru≈tz l o就可以得到粗略的比较结果了 ∀值得注
意的是 o膜的溶解度参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o会根据
不同厂家和不同制膜工艺有所不同 ∀
41112 膜的消毒杀菌 膜的消毒杀菌方法主要有 u
#zy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种 }一种是高温蒸气杀菌法 o优点是不会在药液中产
生无残留而污染药液 o但它的选用对膜材料的耐温
性要求很高 ∀常用膜材料只有无机陶瓷膜的温度可
以达到 tss ε 以上 o可以采用高温蒸气杀菌 ∀
更为普遍一种杀菌方法是化学杀菌法 ∀杀菌剂
一般带有氧化性成分 o选用某种杀菌剂要与膜材料
的 ³‹适用范围和膜的耐药性相匹配 ∀笔者试将几
种常用膜材料的耐药性由强到弱排序 }„¯ u’v 聚砜
类  °„‘ ≤ׄ  ≤„ ∀一般情况下 o吸附在膜上的
污染物质仅使用杀菌剂效果不好 o往往需要采用清
洗与杀菌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洗涤效果 ∀
412 膜通量和选择性
膜通量和选择性是表征分离膜性能的 u个参
数 o直接影响膜过程实现与否 ∀中药煎液 o尤其是复
方体系成分十分复杂 ∀根据一定分离的要求 o选择
合适的截留分子质量 o即要使有效成分充分的保留
下来 o又要考虑保证膜通量尽可能大 ∀王继先等≈t| 
采用截留分子质量为 t万 !u万 !v万 !x万的 °≥膜超
滤海螺报春花提取液 o以提高其澄清度 ∀实验发现 o
用截留分子质量越小的超滤膜 o越能保证超透过液
的澄清度 o同时也截留掉越多的有效成分 o膜的通量
也越小 o影响实际的生产效率 ∀考虑到截留分子质
量为 v万的膜组件所得的透过液已足够澄清 o实验
选择了截留分子量为 v万的超滤膜 ∀在中药的分离
纯化中 o也可以用/有效成分的通量0来表征膜的性
能 o其优点是可以直接通过有效成分产量评价膜的
性能 o符合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纯化分离最大
限度保留有效成分的要求 o不足之处是忽略了透过
液中其他成分的含度 ∀
另外 o膜过程会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有一定的
影响 o要根据提取物和截留物的不同选择膜材料 ∀
实验发现用 ≤„膜和 °≥膜超滤对有机酸类 !环烯醚
萜苷类 !氮苷类 !单萜苷类的含量影响比较小 o对挥
发油成分含量影响明显 ∀而生物碱类成分有对超滤
膜有较强的选择性 o使用 °≥膜生物碱的截留率远远
大于 ≤„膜≈us  ∀目前这方面的报道还不多 o有待于
研究的系统开展 ∀
413 膜污染
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
效部位分离中广泛应用的瓶颈 o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方面 ∀
41311 膜材料 一般认为在水体系中 o亲水膜较疏
水膜耐污染 ∀几种高分子膜材料的亲水性由强到弱
是 }°≥  °„‘ °≥„  ≤ׄ  ≤„ ∀
膜材料的污染程度与药液的主要污染物的特性
有很大关系 ∀有人≈ut 将中药煮体液中 v种主要污
染物的纯品溶液用同一孔径的 °≥膜和 °≥2硫化聚砜
共混膜k°≥2硫化聚砜共混膜比 °≥膜的亲水性好l进
行超滤实验 o发现对于蛋白质k鸡蛋清l和鞣质来说 o
°≥膜相对通量衰减较用 °≥2硫化聚砜共混膜缓慢 o
而用 °≥膜超滤果胶时 o相对通量则衰减得较快 ∀即
此种情况下处理大量含有蛋白质和鞣质的药液适合
采用疏水 °≥膜 o而处理含有果胶较多的药液时用亲
水的 °≥2硫化聚砜共混膜效果可能会更好 ∀
膜表面的荷电性也与膜材料密切相关 ∀一般来
说 o当膜表面与溶质带同种电荷时 o会减小吸附污
染 ~反之则增加污染 ∀
41312 膜孔径的大小及分布 膜污染可以分为孔
内污染和孔外污染 ∀污染物的尺寸大于最大的膜
孔 o只有孔外污染发生 ∀但两种污染都存在吸附和
物理沉积≈uu  ∀就药液来说 o污染物涉及蛋白质 !胶
体 !微生物 !不溶的碳水化合物等等 o尺寸分布很宽 o
不能保证污染物不进入膜孔 ∀就膜孔来说 o它一般
是个分布范围k核孔膜例外l o分割分子量的敏锐性
也会对膜污染产生重大影响 ∀对一些蛋白质含量高
的药液来说 o由于吸附现象严重 o较小的膜孔比较大
的膜孔耐污染 ∀欧兴长≈ut 等用截留值分别为 t万 !
u万和 x万的聚砜膜超滤了水蛭煮提液 o其相对通
量变化的趋势较接近 o且截流值较大的膜 o相对通量
衰减更快 o证明超滤过程中孔内吸附蛋白质随着孔
径增大而增大 o造成膜通量衰减较快 ∀但黄连解毒
汤 !四妙勇安汤 !黄芪煮提液 !五倍子煮提液ku个复
方 ou个单味药l植物类中药煮提液在同样的条件下
进行超滤操作 o通量随着膜孔的增大 o变化趋势不一
致 ∀目前 o对这一现象还没有合理解释 ∀
41313 膜结构≈w ouv  对于超滤和微滤膜k基于筛分
机理l o对称结构较不对称结构更易被堵塞 ∀不对称
结构的膜 o粒子基本被截留在表面 o不易在孔内堵
塞 o易被剪切流带走 o即使在膜表面孔上产生聚集 !
堵塞 o也可以用反洗很容易带走 ∀
对于中空纤维膜 o尤其是内压的 o双皮层较单皮
层易堵塞 ∀双皮层膜的内外均存在孔径分布 o有些
大分子透过内皮层孔而在外皮层更小孔处被截流而
产生堵孔 o并且反洗也不能恢复性能 ∀所以中药煎
#{y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液中分离常使用平板膜 o而在污染比较小的体系中
可使用中空纤维膜 o比如提高口服液的澄明度 !注射
液去除热原 ∀
孔隙率对膜污染的影响表现在低孔隙率的膜由
于与溶液的较大的接触表面 o而使污染变得很严重 ∀
414 膜面预处理
为了减少污染物对膜面的吸附污染 o降低膜清
洗的费用 o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o可以在过滤前进行膜
面的预处理 o就是将膜面具有吸附活性的部分 o以一
种对膜分离特性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小分子化合
物覆盖住 o以防止膜材料与溶液中的组分发生作
用≈v  ∀但是这些小分子在膜表面的吸附 o会造成对
膜孔减小 o膜的初始通量下降 ∀过滤过程中 o小分子
还会从膜表面脱落 o污染滤液 o使膜孔变得更开放 o
令更大的分子通过膜≈uw  ∀因此 o在中药分离纯化中
慎用膜面预处理法 ∀
≈参考文献 
≈t  姜忠义 o吴 洪 q超滤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q现代化工 o
ussu outkul }tuu q
≈u  郭立玮 o金万勤 o彭国平 qut世纪的植物药深加工现代化技术
) ) ) 膜分离 q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k自然科学版l ousss oty
kul }yx q
≈v  刘茉娥 q超滤膜污染机理的研究及控制 q水处理技术 ot|{| o
txkvl }tyv q
≈w  刘忠洲 o续曙光 o李锁定 q微滤 !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与清洗 q
水处理技术 ot||z ouvkwl }t{z q
≈x  ∞ • ≤²µ±¨ ¬¯¶¶¨± o ׫ √¤± §¨± …²²°ª¤¤µ§o ‹ ≥·µ¤·«°¤±±q °«¼¶¬¦²2
¦«¨ °¬¦¤¯ ¤¶³¨¦·¶²©³²¯¼°¨ µ¶¨¯¨ ¦·¬²±©²µ∏¯·µ¤©¬¯·µ¤·¬²± ¤±§ °¬¦µ²©¬¯·µ¤2
·¬²± ° °¨¥µ¤±¨ ¶q Χολλοιδσ Συρφαχεσ Α: Πηψσιχοχηεµ Ενγ Ασπεχτσ , t||{
ktv{l }u{v q
≈y  杨少华 o孙国庆 q平板式共混超滤膜的研究 q水处理技术 o
t||w ouskyl }vyx q
≈z  兰文艺 q实用环境工程手册 q第三分册 q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oussu qtvv q
≈{  汪 锰 o王 湛 o李政雄 q膜材料及其制备 q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oussv quv{ q
≈|  刘洪谦 o屈凌波 o贾金付 q生脉饮口服液超滤技术研究 q中草
药 ot||y ouzkwl }us| q
≈ts  张玉忠 o李 然 o李 泓 o等 q超滤法处理双黄连粉针药液 q
水处理技术 ot||z ouvkxl }uxw q
≈tt  袁小红 o胡学军 o钟燕珠 q超滤法在益气回阳注射液制备工
艺中的应用 q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ousst ozkwl }tv q
≈tu  张学著 o张萍菊 q超滤法提高通宣理肺口服液质量的研究 q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oussu ovvkyl }u{v q
≈tv  冯汉鸽 o张亚志 o胡三豪 q超滤法制备麻黄雾化液的实验研
究 q时珍国药研究 ot||v owktl }vu q
≈tw  李淑莉 o欧兴长 o宋志前 o等 qz种中药煮提液体系超滤的初
步研究 q时珍国医国药 ousss ottkul }ttu q
≈tx  敖自华 o王 璋 o许时婴 q陶瓷微滤膜错流过滤银杏水解液 q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ousss ot|kyl }xzs q
≈ty  陈丹丹 o郭立玮 o刘爱国 o等 qs1u Λ°无机陶瓷膜微滤枳实 !
陈皮水提液理化参数与通量变化关系的研究 q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k自然科学版l oussv ot|kvl }txt q
≈tz  潘 岚 o周志军 o刘茉娥 q渗透汽化膜材料的选择 q高分子材
料与工程 ot||z otvkvl }tv{ q
≈t{  张效林 o薛伟明 o王 康 o等 q侧柏叶乙醇提取液的超滤膜精
制过程研究 q现代化工 ot||z oz }uu q
≈t|  王继先 o岳鹏翔 o张肇鲲 o等 q超滤澄清海螺报春花提取液的
研究 q包装与食品机械 ousss ot{kyl }tx q
≈us  彭国平 o郭立玮 o徐丽华 o等 q超滤技术应用对中药成分的影
响 q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k自然科学版l oussu ot{kyl }vv| q
≈ut  欧兴长 o李淑莉 o杜启云 q膜材质及截留值对中药超滤通量
影响的研究 q中草药 ousss ovtkttl }wu{ q
≈uu  ‹∏¬°¬± ¤o∏¬¶ƒ ‹¤®¬° o ≤«µ¬¶·²³«¨µ‘…²º°¤±oετ αλ. ƒ¤¦·²µ¶
¤©©¨¦·¬±ª ° °¨¥µ¤±¨ ©²∏¯¬±ª µ¨§∏¦·¬²± ¥¼ ¶∏µ©¤¦¨ °²§¬©¬¦¤·¬²± ¤±§
¥¤¦®³∏¯¶¬±ªq ϑ Μεµ Σχι , usst ot{| }uxx q
≈uv  卞晓锴 o陆晓峰 o施柳青 q蛋白质超滤过程及超滤膜的表面
改性研究现状 q膜科学与技术 ousst outkwl }wy q
≈uw  „ ¤¤µ·¨±¶o° ≥º¤µ·o ∞ ° ¤¦²¥¶q  °¨¥µ¤±¨ °µ¨·µ¨¤·° ±¨·} „
° ·¨«²§©²µµ¨§∏¦¬±ª©²∏¯¬±ª¥¼ ±¤·∏µ¤¯ ²µª¤±¬¦°¤·¨µoϑ Χολλοιδ Ιντερ2
φαχε Σχι , usss ouut }tvz q
Μεµ βρανε υσεδ φορ σεπαρατιον οφ τηε εφφεχτιϖε παρτσ
ανδ χοµ πονεντσ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 Χηινεσε µεδιχινε
• „‘Š ¬¤²oŒ„‘Š «²±ª2¼¬o • ˜ ‹²±ªo • „‘Š ≠¤±2 ¬´¤±ª
(Σχηοολ οφ Χηεµιχαλ Ενγινεερινγ ανδ Τεχηνολογψ, Τιανϕ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Τιανϕιιν vssszu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 °¨¥µ¤±¨ ¶¨³¤µ¤·¬²±o¤¶¤± ©¨©¬¦¬¨±·¤±§ªµ¨ ±¨·¨¦«±²¯²ª¼o«¤¶©²∏±§°²µ¨ ¤±§°²µ¨ µ¨¶¨¤µ¦«¤±§§¨√¨¯²³° ±¨·µ¨³²µ·¶¬±
·«¨ ¶¨³¤µ¤·¬²± ¤±§³∏µ¬©¬¦¤·¬²± ²©·«¨ ©¨©¨¦·¬√¨³¤µ·¶¤±§¦²°³²±¨ ±·¶²©·µ¤§¬·¬²±¤¯ ≤«¬±¨ ¶¨ ° §¨¬¦¬±¨ q׫¨ ¥¤¶¬¦³µ¬±¦¬³¯¨¤±§ ° ¦¨«¤±¬¶° º¤¶
#|y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µ¶·§¨¶¦µ¬¥¨§¬±·«¬¶³¤³¨µo¤±§·«¨ ¤³³¯¬¦¤¥¬¯¬·¼ ¤±§·¨¦«±²¯²ª¬¦¤¯ ¤§√¤±·¤ª¨ º¤¶¤±¤¯¼½¨ §¤¦¦²µ§¬±ª¯¼ q׫¨ ±o·«¨ ¶¨³¤µ¤·¬²± ³¨µ©²µ°¤±¦¨ ²©
¦²°°²±¯¼ °¨³¯²¼¨ §° °¨¥µ¤±¨ °¤·¨µ¬¤¯¶¬±¦¯∏§¬±ª³²¯¼° µ¨¬¦°¤·¨µ¬¤¯¶¶∏¦«¤¶³²¯¼¶∏¯©²±¨ ¶o¦¨¯¯∏¯²¶¨ ¤¦¨·¤·¨o³²¯¼¤¦µ¼¯²±¬·µ¬¯¨ ¤¶º¨¯¯¤¶¬±²µ2
ª¤±¬¦°¤·¨µ¬¤¯¶º¤¶¦²°³¤µ¨§²∏·¤±§·«¨ ¤³³¯¬¦¤·¬²± ¬¨¤°³¯ ¶¨º µ¨¨ ³µ¨¶¨±·¨§qƒ¬±¤¯ ¼¯ o·«¨ °¤­²µ¦²±¶¬§¨µ¤·¬²±¶¬±¦«²²¶¬±ª·«¨ ° °¨¥µ¤±¨ °¤2
·¨µ¬¤¯¶º µ¨¨ ·¨±·¤·¬√¨¯¼ ¬¯¶·¨§o¬±¦¯∏§¬±ª·«¨ ³«¼¶¬¦¤¯ ¤±§¦«¨ °¬¦¤¯ ¶·¤¥¬¯¬·¼o·«¨ ©¯∏¬ ¤±§¶¨¯¨ ¦·¬√¬·¼o ° °¨¥µ¤±¨ ©²∏¯¬±ªo¤±§³µ¨·µ¨¤·° ±¨·²©
° °¨¥µ¤±¨ ¶∏µ©¤¦¨ q
[ Κεψ ωορδσ] ·µ¤§¬·¬²±¤¯ ≤«¬±¨ ¶¨ ° §¨¬¦¬±¨ ~ ©¨©¨¦·¬√¨¦²°³²±¨ ±·¶~¶¨³¤µ¤·¬²±~ ° °¨¥µ¤±¨ °¤·¨µ¬¤¯ ~¶¨¯¨ ¦·¬²±
≈责任编辑 刘  
雷公藤甲素的研究进展
刘明星 o董 静 o杨亚江 3 o杨祥良 o徐辉碧
k华中科技大学 药物研究所 o湖北 武汉 wvsszwl
≈摘要  查阅有关雷公藤甲素近 ts年来国内外的文献资料 o选取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及学术意义的内容 o按雷
公藤甲素的药理 !药代学 !毒理 !临床应用及其半合成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o拟对雷公藤甲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雷公藤及雷公藤甲素是目前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 o鉴于它们的两面性k生物活性及毒性l o利用现代高科技
手段 o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剂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u{x qx ~• u{x1y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xlsv2stzs2sx
≈收稿日期  ussv2sx2ts
≈基金项目  国家 {yv计划项目kusst„„ut{sxtl
≈通讯作者  3 杨亚江 oר¯ } ksuzl{zxwztwt o∞2°¤¬¯} ¼­¼¤±ªƒ
°¤¬¯q«∏¶·q¨§∏q¦±
雷公藤甲素k·µ¬³·²¯¬§¨ o以下简称 ×° o分子结构
见图 tl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 Τριπτερψγιυµ ωιλφορδιι
‹²²®1 ©1中分离出的活性最高的环氧化二萜内酯化
合物 o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o其相关效价比
雷公藤总苷高 tss ∗ uss倍≈t  ∀经药理和临床试验
表明其具有免疫抑制 !抗炎 !抗生育及抗肿瘤等生物
活性 ~×°应用于临床在发挥药效作用的同时有很大
的不良反应 ∀目前 o关于 ×°的研究报道较多 o为了
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o作者从 ×°的药理 !
药代学 !毒理 !临床应用及其半合成等 x个方面 o综
述了近 ts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 ×°的药理作用研究
11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11111 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 o×°能作用淋巴细胞而对

图 t 雷公藤甲素的化学结构
免疫系统起抑制作用 ∀刘世新等≈u 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干扰淋巴细胞 ⁄‘„合成抑制其免疫功能和
损害其细胞结构 ∀林科雄等≈v 通过实验检测发现
×°能诱导活化的 ≤⁄w n o≤⁄{ n ×细胞凋亡 o但其诱
导 ×细胞凋亡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
由于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 o
为了进一步研究 ×°对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及其机
制 o以哮喘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实验 ∀
×° 能显著地降低豚鼠哮喘模型的气道反应性
k…‹• l o同时可抑制淋巴细胞产生的嗜酸细胞活力
增强k∞∂∞„l o嗜酸性粒细胞k∞²¶l活化是降低 …‹•
的重要机理≈w  ∀李志奎等≈x 首次观察了 ×°对 ∞²¶
细胞凋亡 !细胞活性的影响 o试验结果表明 o×°具有
#szt#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