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ristolochic acid I in rats

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研究



全 文 :马兜铃酸 Œ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研究
苏 涛t o屈 磊t o张春丽u o蔡少青v o李晓玫t
kt q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肾内科 o北京 tsssvw ~u q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o北京 tsssvw ~
v q北京大学 药学院 o北京 tsssv{l
≈摘要  目的 }研究口服马兜铃酸 Œk„„2Œl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方法 }以tuxŒ标记的 „„2Œ作为示
踪剂 o给予大鼠一次口服关木通水煎剂 ts ª#®ªp t和tuxŒ标记 „„2Œk含 „„2Œvz qu °ª#ptl的混合药液 o测定全血tuxŒ2„„2Œ
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 o采用 v°{z程序拟合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同时测定肝 !肾等 |种脏器中的tuxŒ2„„2Œ含
量 o计算 Œ⁄h !分布比值 o观察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o分析比较 „„2Œ在不同脏器的分布特点 ∀结果 }大鼠一次口
服关木通水煎剂后 o„„2Œ迅速吸收入血 o于 vs °¬±达到高峰 o持续至 t qx «o随后其浓度逐渐降低 o于 uw «后仅存微量 o
给药后 ts §时 y{ q| h的 „„2Œ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 ∀经拟合其特征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 o所得参数显示 }口服
„„2Œ在 s qzw «达峰k Τ°¤¬l o达峰浓度k Χ°¤¬ls q|u °ª#pt o分布半衰期kτtruΑls qy{ «o消除半衰期kτtruΒl us qwy «o表观分
布容积kς/ Φl{z qv| °o总清除率 ≤k¶l x q{x °#«p tks qts °#°¬±p tl ∀服药后 „„2Œ迅速分布至全身 ox °¬±时即已达
到分布比值的高峰 ouw ∗ w{ «处于最低水平 ~而后 „„2Œ在肝 !肾的分布比值又不断增高 o肝脏在第 w §达峰 o而后再次
下降 ~在肾脏则继续升高 o至观察结束k第 ws §l最为突出 o明显高于其他脏器k Π s qsxl ∀结论 }„„2Œ口服后吸收迅
速 o在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 o可能在肝脏进行部分代谢 ~肾脏组织分布多 !清除缓慢 o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与
其长期肾毒性有关 ∀
≈关键词  马兜铃酸 Œ~药物代谢动力学 ~分布 ~蛋白结合率 ~肾脏
≈中图分类号  • u{x q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wlsz2syzy2sy
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相关肾病k„„‘l是一类特
殊的药物相关性肾病 o其病理改变以肾小管坏死 !萎
缩和肾间质快速纤维化为特征≈t2w o{  ∀由于马兜铃酸
Œk„µ¬¶·²¯²¦«¬¦¤¦¬§2Œo„„2Œl在此类中药的马兜铃酸成
分中含量较高 o外源性 „„2Œ确实具有直接肾毒性损
伤作用 o故目前一般认为 „„2Œ可能是导致肾损害的
主要毒性成分≈v2y  ∀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人们注意
到 o除部分患者是在过量用药后短期内发生急性
„„‘以外 o临床上多数患者均为长期间断用药 o并在
停药数月乃至数年后逐渐出现进展性肾衰竭 o其中
少数患者还可伴发泌尿系肿瘤≈t ow oz  o提示此类药物
的肾毒性可能与马兜铃酸类成分的体内蓄积有关 ∀
然而 o迄今为止关于马兜铃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
料甚少 o尤其是口服马兜铃酸后药物分布的长时间
≈收稿日期  ussw2sw2uy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k|{x工程l专项基
金项目
≈通讯作者  3 李晓玫 oר¯ }kstslyyxxttuu2uv{{ o∞2°¤¬¯}¬¬¤²°¨ ¬¯
ƒ °¨ §°¤¬¯q¦²° q¦±
动态变化特点尚鲜为人知 ∀本实验以tuxŒ标记的
„„2Œ作为示踪剂 o初步探讨口服 „„2Œ在正常大鼠体
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o旨在为阐明 „„‘的发病机制
提供实验依据 ∀
1 材料和方法
1 q1 实验动物
正常雄性 •¬¶·¤µ大鼠 y|只 o体重 tyx ∗ t{s ªo购
自中国科学院动物所 ∀实验前进行适应性喂养 t
周 o自由饮食和饮水 ∀
1 q2 材料
1 q2 q1 试剂
‘¤tuxŒ购自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所 ∀ „„2Œ
由北京大学药学院作者自植物中提取纯化 o纯度 
|{ h ∀ Šƒuxw硅胶板 !氯胺 × !偏重亚硫酸钠 !二甲基
亚砜k⁄≥’l等均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
1 q2 q2 关木通水煎剂制备
关木通 Αριστολοχηιαε µανσηυριενσισ Ž²°q产地东
北 o购自北京市仁康中药材有限公司 o经本组药学院
研究者鉴定 ∀取适量经清水浸泡 ws °¬±o煮沸后文
火煎煮 vs °¬±o反复 u次 ∀将所得水煎药液加热浓
#yz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
缩 !过滤至含生药 yz ª#ptk„„2Œ含量为 s qtttu
°ªl ow ε 保存备用 ∀
1 q2 q3 tuxŒ2马兜铃酸2Œ的标记及分离提纯
tuxŒ标记采用氯胺 × 法标记 }取 „„2Œ wss Λªo
‘¤2tuxŒktz qw °≤¬#Λªptl u °≤¬与 s qx °²¯ #pt °…≥
k³‹ z qsl混匀 o加入氯胺 × ts °ª#pt震荡反应 v ∗ w
°¬±后 o以偏重亚硫酸钠中止反应 ∀采用薄层色谱法
对标记物进行分离提纯 o计算tux2Œ2„„2Œ的标记率为
xy q{ h ∀最终得到 uy qz °≤¬#°pt的tuxŒ2„„2Œ溶液 o
测定其放化纯度为 tss h o置 w ε 冰箱保存备用 ∀
1 q2 q4 关木通2tuxŒ2„„2Œ混合药液的制备
取制备好的关木通水煎剂 v °o加入tuxŒ2„„2Œ
t qsyzΛ≤¬kwsˏl o得到关木通和tuxŒ2„„2Œ混合物
ks qvxy Λ≤¬#°ptl o经 ‹°≤方法测定并计算其中共
含 „„2Œ为 s qttty °ª#Λ≤¬pt o约等于 s qt °ª#Λ≤¬pt ∀
其中未标记 „„2Œ占|| qyw h otuxŒ标记 „„2Œ仅占
s qvy h o浓度 vz qu Λª#°pt ∀
1 q3 实验方法
大鼠分为 u组 ∀第 t组 uz只 o禁食 tx «后 o给
予关木通2tuxŒ2„„2Œ混合药液kv °r只l灌胃 t次 o分
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kx ots otx °¬±os qx ot ot qx ou ov o
uw «l各处死 v只 o用于全血tuxŒ2„„2Œ含量及药物代
谢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另一组大鼠 wu 只 o同法给
药 o并按照计划处死时间计算各自半衰期的不同后
以tuxŒ2„„2Œ追加衰减量 o于不同时间点k给药后 s qx o
t ou ox ots «ot ou ov ow ox o| oty ovs ows §l各处死 v只 o
结合第 t组大鼠的实验数据 o用于 „„2Œ体内分布的
动态观察 ∀
1 q3 q1 动物处理和标本留取
麻醉大鼠自腹主动脉取血处死 o所得全血经测
定放射性计数后 o常温 t xss µ#°¬±pt离心 tx °¬±o留
取血浆 w ε 保存待用 ∀同时留取心 !肝 !脾 !肺 !肾 !
胃 !膀胱以及大网膜脂肪和右下肢大腿肌肉组织 o洗
净血污并吸去水分后 o分别称重 ∀
1 q3 q2 检测指标
1 q3 q2 q1 全血tuxŒ2„„2Œ含量 用 Χ放射免疫计数器
kƒp uss{°l测定全血各 tss ˏ的放射性计数k¦³°#
tss ˏptl o经计算得到全血 „„2Œ浓度kΛª#°ptl ∀
1 q3 q2 q2 „„2Œ代谢动力学参数 根据各时间点全
血tuxŒ2„„2Œ浓度的测定均值 o应用 v°{z药代动力学
程序 o并根据 „Œ≤k判断模型拟合度的指标l值判断
选择最佳模型 o计算获得各项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
1 q3 q2 q3 各脏器tuxŒ2„„2Œ含量和残余量测定 用 Χ
放射免疫计数器kƒuss{ p °l测定所取每一脏器
的tuxŒ2„„2Œ含量 o以该脏器单位重量的放射性计数
k¦³°#ªptl表示 ∀计算脏器的tuxŒ2„„2Œ残余量 o分别
以 Œ⁄h值k单位重量脏器放射性计数占投入放射性
剂量的百分数l和分布比值k单位质量脏器放射性计
数和全血放射性计数的比值l表示 ∀
1 q3 q2 q4 tuxŒ2„„2Œ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 ³«¤§¨¬
Šp xs色谱柱用 t h牛血清白蛋白封闭 t ∗ u «os qu
°²¯#pt °…≥冲洗 ∀取各组血浆样品 {ss ∗ t sss ˏ
测定总放射性计数后上样过柱 o收集每 t °流出相
共 us份 o分别进行放射性计数 o计算蛋白结合率 o计
算公式为流出相第 t峰的 ¦³°r样品总 ¦³°o数据单
位以 h表示 ∀
以上放射性计数均进行衰变校正 ∀
1 q4 统计学处理
各时间点样品结果均以 ξ ? σ表示 ∀同一时间
不同脏器 o或者同一脏器不同时间测定值之间的比
较采用多组间秩和检验k≥°≥≥ ts qs统计学软件l o及
两两组间比较k≥„≥统计学软件l oΠ s qsx为差异
有显著性 ∀
2 结果
2 q1 全血tuxŒ2„„2Œ含量变化的时间曲线
由图 t可见 o给予大鼠关木通2tuxŒ2„„2Œ混合药
液单次灌胃后 o全血当中tuxŒ2„„2Œ含量迅速增高 o于
vs °¬±后达到峰值 o并持续至 |s °¬±o随后其含量逐
渐下降 o于 u ov ouw «后其含量分别下降至峰浓度的
yx qu h oyw q{ h和 tt qt h ∀
2 q2 tuxŒ2„„2Œ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所测得的各时间点全血 „„2Œ浓度经过计算机
拟合 o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k图 ul o计算所得
„„2Œ代谢动力学参数 o结果见表 t ∀
2 q3 tuxŒ2„„2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测定结果发现 }口服给药 s qx «时tuxŒ2„„2Œ的血
浆 蛋白结合率为ktw qy ? w qxl h ~给药ts§时为
ky{ q| ? ts qvl h ∀
2 q4 给药后不同时间 !不同脏器tuxŒ2„„2Œ的 Œ⁄h变

由图 v ow可见随着时间的逐渐延长 otuxŒ2„„2Œ在
不同脏器被不断清除 ~自给药后 t ∗ u §起其 Œ⁄h均
呈显著减低k Π s qsxl ∀至给药后 ws §tuxŒ2„„2Œ在
肾脏的 Œ⁄h占到第 t位k Π s qsxl ∀
#zz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
表 t tuxŒ2„„2Œ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rΛª#°pt Αr«pt …rΛª#°pt Βr«pt Ž¤r«pt ¤ª·¬° r¨« ς/ Φr° τtruΑr« τtruΒr«
s q|x t qsv s qyv s qsv v quz s qst {z qv| s qy{ us qwy
τtruŽ¤r« Žutr«pt Žtsr«p t Žtur«p t „˜≤rΛª#°pt ≤k¶lr°#«p t ≤k¶lr°#°¬±pt Τk³¨ ¤®lr« Χ°¤¬rΛª#°pt
s qut s qxu s qsz s qwz t| qts x q{x s qts s qzw s q|u
注 }ς/ Φ为表观分布容积 oτtruΑ为分布半衰期 oτtruΒ为消除半衰期 o≤k¶l为总清除率
图 t 大鼠口服关木通2tuxŒ2„„2Œ混合药液后全血
„„2Œ浓度变化的时间曲线k与 u «比较 3 Π s qsxl
图 u 经 v°{z程序拟合的血管外
给药二室模型的药时曲线
图 v 给药后 w{ «内不同脏器tuxŒ2„„2Œ的 Œ⁄h变化
2 q5 不同脏器tuxŒ2„„2Œ的分布比值变化
表 u所示 o给予大鼠口服 t次关木通2tuxŒ2„„2Œ
混合药液后 o所有脏器当中tuxŒ2„„2Œ的分布比值都在
x °¬±时达到高峰 o其中胃的tuxŒ2„„2Œ含量明显高于
其他脏器 o是膀胱的x q|v倍 o心脏的vs qz倍k Π 
s qsxl ∀肾脏 !心脏 !脾脏 !肺脏 !肌肉和脂肪中tuxŒ2
„„2Œ的分布比值虽然在 uw «内有所波动 o但基本上
图 w 给药 w{ «后不同脏器tuxŒ2„„2Œ的 Œ⁄h变化
保持较稳定的水平k各点 Π  s qsxl ~胃 o膀胱和肝
脏tuxŒ2„„2Œ的分布比值在 uw ∗ w{ «后即明显降低
k各点 Π s qsxl o这一变化趋势与血液中tuxŒ2„„2Œ浓
度的变化有所不同 ∀比较 uw «内各脏器分布比值之
间未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k Ё s qsxl ∀
图 x显示了部分脏器tuxŒ2„„2Œ分布比值在 uw «
以后的长时间动态变化 ∀可见tuxŒ2„„2Œ虽然在给药
后 t ∗ u §时在所有测定脏器当中的分布比值都已达
到了最低水平 o而后却又有所回升 ∀这一变化在肝
脏出现最早 o随后是肾 !肺 !肌肉 !胃 !心脏 o脾脏出现
最迟 o先后在给药后 u ow ows §时出现分布比值的升
高 ∀比较不同时间各脏器分布比值的差别可见 }给
药 u §时 o肝脏 其他脏器 o分别是心脏的 v qux倍 o
肾脏的 t qwt倍k Π s qsxl ~w §时 o肝 !肾 其他脏
器 o分别是心脏的 v qsy倍和 u qux倍k Π s qsxl o而
肝 !肾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ty §时 o各脏器之间无
显著性差异 ~第 vs ows §时 o肾脏的分布比值显著高
于其他脏器 o居首位 o其增高的程度分别为 uw «!第 w
§水平的 u qxy倍和 w q|y倍k Π s qsxl ∀另外 o肝脏
变化趋势较为特殊 o其tuxŒ2„„2Œ的分布在第 u ow天升
高后 o于第 ty天时再次降低 o之后未再变化 ∀
3 讨论
含马兜铃酸类成分的中药导致肾损害的毒性成
分 !体内代谢和作用特点是临床毒理学研究的热点
问题 ∀在以往对马兜铃属植物药的研究中 o得到鉴
定的化学成分包括马兜铃酸类及其衍生物 !生物碱
类 !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黄酮类 !苯丙素酚类等 o其中
#{z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
图 x uw «后各脏器tuxŒ2„„2Œ分布变化的时间曲线
与其他脏器比 ϖ Π s qsx ~与肾脏及其他脏器比
3 Π s qsx ~与其他脏器比 f Π s qsx
马兜铃酸类为目前公认的主要毒性成分≈x  ∀国内外
学者曾分别采用皮下或腹膜内注射 „„2Œ的方法模
拟出类似 „„‘的肾脏病理模型≈y o|  o证实 „„2Œ确实
是导致 „„‘的主要肾毒性药物成分之一 ∀笔者应
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关木通与放射性标记 „„2Œ
的混合液 o对单次口服给药后 „„2Œ在正常大鼠体内
的代谢特点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 o所采用的方法灵
敏度高 o简便易行 o虽不能分辨是原型药物亦或混有
其代谢产物 o所测到的放射性只能代表 „„2Œ和其代
谢产物的总和 o但所得结果应可代表此类中药毒性
成分 „„2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
有关马兜铃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报告甚少 ∀国
内曾有学者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体内各组织
马兜铃酸k„„2ŒrŒŒ混合物l的分布情况 o发现静脉注
射给药 tx °¬±后 o„„2ŒrŒŒ混合物在肾脏分布最多 o
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 o计算所得消除半衰期k ΤtruΑl
为 vw °¬±o表观分布容积k ςδlusu °#®ªpt o清除率
≤¯ µw °#°¬±pt#®ªpt≈ts  ∀然而 o由于该研究所用的
静脉给药途径与 „„‘患者为口服用药不相符合 o因
此这一结果仅限于药理学研究所用 ∀国外学者曾采
用薄层色谱法研究大鼠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特点 o
结果发现 o„„2Œo„„2ŒŒ口服后大部分转化为马兜铃
内酰胺2Œoµ k„2Œo„2ŒŒl形式 o并可经过尿 !粪排
出≈tt  ∀由于检测方法敏感性的限制以及缺乏长时
间的动态观察 o该研究结果也无法对 „„类药物的慢
性毒性影响做出评价 ∀笔者最近发现 o部分 „„‘病
人在停药 t年之内其血浆中仍能测到 „成分 ~国外
学者在长期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肾移植的病人中发
现肾和膀胱组织能测到 „„2⁄‘„加合物≈tu  ∀这些结
果提示 o„„类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组织中可能以某
种形式蓄积 o并可能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和肿瘤
形成 ∀在本研究中 o笔者首次获得了单次口服给药
#|z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
后直至 ws §的药物脏器代谢分布数据 ∀结果显示 o
„„2Œ口服后吸收和分布迅速 o在给药 ts §k约 tu个
ΤtruΑl所测得的 „„2Œ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y{ q| h o提
示极微量的 „„2Œ与蛋白结合可能与其体内蓄积有
关 ∀长达 us qwy «的消除半衰期及仅有 x q{x °#«pt
的清除率说明 „„2Œ属于长半衰期药物 o自体内的清
除非常缓慢 o如果临床给药间隔过短或用药时间过
长均可能造成药物的体内蓄积 ∀本研究采用口服给
药所得到的分布 !消除半衰期要长于静脉给药途径 o
符合口服给药的特点 o也与临床上服用含有马兜铃
酸的中成药导致 „„‘的患者多为间断 !长期服药而
致病≈t 的现象相符 ∀
对 „„2Œ分布特点的分析发现 o„„2Œ口服后可迅
速分布到多种脏器 o其分布半衰期为 s qy{ «o由于采
用口服灌胃给药 o故最初胃内峰值水平最高 ∀大多
数脏器或组织中 „„2Œ含量及分布比值均于 uw ∗ w{ «
降至较低水平 ∀在给药后 w{ «内 o仅有胃 !膀胱和肝
脏内tuxŒ2„„2Œ的分布比值明显下降 o提示在此期间绝
大多数的 „„2Œ都能经胃肠道 !尿液 !肝脏所清除 ∀
然而在各脏器 „„2Œ总含量不断下降的同时 o其分布
比值又有显著升高 o说明 „„2Œ有向这些脏器再
分布的趋势 ∀这一现象在肾脏尤为突出 o给药后
w ∗ | §时肾脏和肝脏的分布同时居于首位 o而至第
vs ows §时肾脏的tuxŒ2„„2Œ分布比值远远超过其他脏
器而独居第一位 o进一步证实 „„2Œ确实具有在肾脏
分布的特异性和蓄积性 ∀值得注意的是 o肝脏中
„„2Œ的分布在给药后uw«降至最低而后升高 o第
u ∗ |天一直处于最高水平 o随后又逐渐降低 o表明
„„2Œ在肝脏组织的代谢与其他组织有所不同 o提示
其可能部分经肝脏代谢或在肝脏有所蓄积 o有文献
报告含马兜铃酸中药也可引起肝损害≈tv otw  o是否与
此代谢特征相关值得探讨 ∀
≈参考文献 
≈t  李晓玫 o杨 莉 o于 阳 o等 q木通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及其
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q中华内科杂志 ousst owsktsl }y{t q
≈u  陈 文 o谌贻璞 o李 安 o等 q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
现 q中华医学杂志 ousst o{tkt{l }ttst q
≈v  ∏±¬½ ¤µ·¬±¨ ½  ≤ o‘²µ·¬¨µo ∂ µ¨¨ µ¨¶·µ¤¨·¨± ° o ετ αλq°µ²ªµ¨¶¶¬²±
µ¤·¨ ²© ≤«¬±¨ ¶¨ «¨µ¥ ±¨ ³«µ²³¤·«¼}¬°³¤¦·²© „µ¬¶·²¯²¦«¬¤©¤±ª¦«¬¬±2
ª¨¶·¨§§²¶¨ q Νεπηρολ ∆ιαλ Τρανσπλαντ oussu otzkvl }ws{ q
≈w  ≤²¶¼±¶° q„µ¬¶·²¯²¦«¬¦¤¦¬§¤±§. ≤«¬±¨ ¶¨ «¨µ¥¶±¨ ³«µ²³¤·«¼. }„ µ¨2
√¬¨º ²©·«¨ √¨¬§¨±¦¨ ·²§¤·¨ q ∆ρυγ Σαφ oussv ouyktl }vv q
≈x  王 瑛 o潘竞先 o高建军 o等 q中药关木通中的抗肿瘤成分研
究 q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ousss ovuktl }t{ q
≈y  ≤²¶¼±¶° o ⁄¨ «²∏¬° o Š∏¬²·≠ o ετ αλq ≤«µ²±¬¦¤µ¬¶·²¯²¦«¬¦¤¦¬§
·²¬¬¦¬·¼¬±µ¤¥¥¬·¶}¤°²§¨¯²©≤«¬±¨ ¶¨ «¨µ¥¶±¨ ³«µ²³¤·«¼‚ ΚιδνεψΙντ o
usst ox|kyl }utyw q
≈z  ‘²µ·¬¨µo¤µ·¬±¨ ½  ≤ o≥¦«° ¬¨¶¨µ‹ ‹ o ετ αλq˜µ²·«¨ ¬¯¤¯ ¦¤µ¦¬±²2
°¤¤¶¶²¦¬¤·¨§ º¬·«·«¨ ∏¶¨ ²©¤ ≤«¬±¨ ¶¨ «¨µ¥k¤µ¬¶·²¯²¦«¬¤©¤±ª¦«¬l q
Νεω Ενγλϑ Μεδ ousss ovwu }ty{y q
≈{  ∂¤±«¨µº ª¨«¤° o ⁄¨ ³¬¨µµ¨∏¬  o׬¨¯¨ °¤±¶≤ o ετ αλq •¤³¬§¯¼ ³µ²2
ªµ¨¶¶¬√¨ ¬±·¨µ¶·¬·¬¤¯ ©¬¥µ²¶¬¶¬± ¼²∏±ªº²°¨ ± }¤¶¶²¦¬¤·¬²± º¬·«¶¯¬°°¬±ª
µ¨ª¬° ±¨¬±¦¯∏§¬±ª ≤«¬±¨ ¶¨ «¨µ¥¶q Λανχετ ot||v ovwt }v{z q
≈|  郑法雷 o张晓明 o黄庆元 o等 q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的
建立及其意义 q中华医学杂志 ousst o{tkt{l }ts|x q
≈ts  相正心 q马兜铃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及药代动力学
研究 q药学学报 ot|{w ot|kvl }uuw q
≈tt  Žµ∏°¥¬¨ª¨¯ Š o ‹¤¯¯¨ ±¶¯ ¥¨¨ ± o  ±¨±¬¦®¨ • ‹ q ≥·∏§¬¨¶ ²± ·«¨
°¨ ·¤¥²¯¬¶° ²© ¤µ¬¶·²¯²¦«¬¦¤¦¬§¶Œ ¤±§ ŒŒq Ξενοβιοτιχα o t|{z o tz
k{l }|{t q
≈tu  ≥¦«° ¬¨¶¨µ‹ ‹ o …¬¨¯¨µ≤ „ o • ¬¨¶¶¯ µ¨  o ετ αλq ⁄¨ ·¨¦·¬²± ²© ⁄‘„
¤§§∏¦·¶©²µ° §¨¥¼ ¤µ¬¶·²¯²¦«¬¦¤¦¬§¬± µ¨±¤¯ ·¬¶¶∏¨ ©µ²° ³¤·¬¨±·¶º¬·«
≤«¬±¨ ¶¨ «¨µ¥¶±¨ ³«µ²³¤·«¼q Χανχερ Ρεσεαρχη ot||y oxy }usux q
≈tv  ¨√¬  q „¦∏·¨ «¨ ³¤·¬·¬¶¬± ¤ ³¤·¬¨±·∏¶¬±ª¤ ≤«¬±¨ ¶¨ «¨µ¥¤¯ ·¨¤) ¤
¦¤¶¨ µ¨³²µ·q Πηαρµ Ωορλδ Σχι ot||{ ousktl }wv q
≈tw  •²¶¶¬¨¯¯²  • o¤¦²±¬∞o•¤² °  o ετ αλqŒ±§∏¦·¬²± ²©«¨ ³¤·¬¦±²§2
∏¯ ¶¨¬±·«¨ µ¤·¥¼ ¤µ¬¶·²¯²¦«¬¦¤¦¬§q Χανχερ Λεττ ot||v oztkt2vl }{v q
Στυδιεσ ον πηαρµαχοδψναµιχ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σ οφ αριστολοχηιχ αχιδ Ιιν ρατσ
≥˜ פ²t o ±˜ ¨¬t o‹„‘Š ≤«∏±2¯¬u o≤„Œ ≥«¤²2 ¬´±ªv oŒ ÷¬¤²2° ¬¨t
(t . Ρεναλ ∆ιϖισιον , 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Φιρστ Ηοσπιταλ, Βειϕινγ tsssvw , Χηινα ;
u . ∆επαρτµεντ οφ Νυχλεαρ Μεδιχινε , 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Φιρστ Ηοσπιταλ, Βειϕινγ tsssvw , Χηινα ;
v . Σχηοολ οφ Πηαρµαχευτιχαλ Σχιενχεσ , 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ειϕινγ tsssvw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ײ¶·∏§¼ ³«¤µ°¤¦²§¼±¤°¬¦¦«¤µ¤¦·¨µ¬¶·¬¦¶¥¼ ²µ¤¯ ¤§°¬±¬¶·µ¤·¬²± ¤µ¬¶·²¯²¦«¬¦¤¦¬§Œ k„„2Œl ¬±µ¤·¶q Μετηοδ :
„©·¨µ²±¨ 2·¬°¨²µ¤¯ ¤§°¬±¬¶·µ¤·¬²± ²© Αριστολοχηιαε µανσηυριενσισ §¨¦²¦·¬²±ts ª#®ªp t ¤±§tux Œ ¤¯¥¨¯¨ §„„2Œk¦²±·¤¬±¬±ª„„2Œvz qu Λª#°ptl o
#s{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
º«²¯¨¥¯²²§¦²±¦¨±·µ¤·¬²± ²©tux Œ2„„2Œ¤±§·«¨ ¥¬±§¬±ªµ¤·¨ ²©¶¨µ∏° ¤¯¥∏°¬± º µ¨¨ §¨·¨¦·¨§¬± y| ±²µ°¤¯ º¬¶·¤µ°¤¯¨µ¤·¶q  ·¨¤¥²¯¬¦§¼±¤°¬¦
³¤µ¤° ·¨¨µ¶º µ¨¨ ¦¤¯¦∏¯¤·¨§¥¼ ³µ²ªµ¤° v°{z º¬·«¤·º²¦²°³¤µ·° ±¨·°²§¨¯q׫¨ §¬¶·µ¬¥∏·¬²±µ¤·¬²¤±§Œ⁄h ²©±¬±¨ √¬¶¦¨µ¤²µ·¬¶¶∏¨ º µ¨¨ ° ¤¨2
¶∏µ¨§¤±§¦²°³¤µ¨§º¬·«²·«¨µ∏±·¬¯·«¨ ws·«§¤¼qΡεσυλτ : „©·¨µ²µ¤¯ ¤§°¬±¬¶·µ¤·¬²±o„„2Œ º¤¶µ¤³¬§¯¼ ¤¥¶²µ¥¨§¬±·²·«¨ ¥¯²²§¤±§µ¨¤¦«¨ §¬·¶
³¨¤®¤·vs °¬±∏·¨¶¤±§ ¤¯¶·¨§·¬¯¯ |s °¬±∏·¨¶q„„2Œ¦²±¦¨±·µ¤·¬²±¬±·«¨ ¥¯²²§ªµ¤§∏¤¯ ¼¯ §¨ ¦¯¬±¨ §¤©·¨µº¤µ§¶quw «²∏µ¶ ¤¯·¨µo²±¯¼ ©¨ º „„2Œ
¦²∏¯§¥¨ §¨·¨¦·¨§q…¼·«¨ ts·«§¤¼oy{ qx h ²© „„2Œ ³µ¨¶¨±·¨§¤¶·«¨ ¥¬±§¬±ª·¼³¨ º¬·«¶¨µ∏° ¤¯¥∏°¬±q°«¤µ°¤¦²§¼±¤°¬¦³¤µ¤° ·¨¨µ¶º µ¨¨
¦¤¯¦∏¯¤·¨§¤¶©²¯ ²¯º¶}×°¤¬s qzw «o Χ°¤¬s q|u Λª#°pt o τtruΑs qy{ «o τtruΒus qwy «o ς/ Φ {z qv| °o≤k¶l x q{x °#«p tks qts °#
°¬±p tl q ’±·«¨ ²·«¨µ«¤±§o¤©·¨µ²µ¤¯ ¤§°¬±¬¶·µ¤·¬²± „„2Œ º¤¶µ¤³¬§¯¼ §¬¶·µ¬¥∏·¨§·²¤¯¯·«¨ √¬¶¦¨µ¤²µ·¬¶¶∏¨ oº«²¶¨ ³¨ ¤®¤³³¨ ¤µ¨§¬± x °¬±2
∏·¨¶¤±§·«¨ √¤¯¯¨ ¦∏¯¤º¤¶©µ²° uw·²w{ «²∏µ¶q׫¨ §¬¶·µ¬¥∏·¬²±µ¤·¬²²©„„2Œµ²¶¨ ¬±·«¨ ®¬§±¨ ¼ ¤©·¨µuw «²∏µ¶o¤±§¬·¶«²º §¨·«¨ «¬ª«¨¶·¯ √¨¨¯
¬±·«¨ ®¬§±¨ ¼ ¤±§¬±·«¨ ¬¯√ µ¨¥¼·«¨ w·«§¤¼ ¦²°³¤µ¨§º¬·«²·«¨µ²µª¤±¶²µ·¬¶¶∏¨ k Π s qsxl q‹²º √¨ µ¨o·«¨ §¬¶·µ¬¥∏·¬²±µ¤·¬²²©„„2Œ¬±·«¨
®¬§±¨ ¼ ¥¨¦¤°¨·«¨ °²¶·§²°¬±¤±·²±¨ ¤©·¨µ·«¨ vs·«¤±§·«¨ ws·«§¤¼ ¦²°³¤µ¨§º¬·«·«¨ ²·«¨µ¶k Π s qsxl qΧονχλυσιον : „„2Œ¬¶µ¤³¬§¯¼ ¤¥2
¶²µ¥¨§¤©·¨µ²µ¤¯ ¤§°¬±¬¶·µ¤·¬²±¬±µ¤·¶qŒ·¶§¬¶·µ¬¥∏·¬²± «¤¶·«¨ ²µª¤±¶³¨¦¬©¬¦¬·¼oº«¬¦«¬¶¦«¤µ¤¦·¨µ¬½¨ §¤¶·«¨ ³²¶¶¬¥¯¨³¤µ·¬¤¯ ° ·¨¤¥²¯¬¶°¬±·«¨
¬¯√ µ¨¤±§·«¨ ¤¦¦∏°∏¯¤·¬²±¬±·«¨ ®¬§±¨ ¼ ¥¨¦¤∏¶¨ ²©µ¤·«¨µ¶¯²º µ¨¨¯¬°¬±¤·¬²±q׫¨ ¦«¤µ¤¦·¨µ¬¶·¬¦¶°¤¼ ¥¨ µ¨ ¤¯·¨§·²·«¨ ²¯±ª·¨µ° ±¨ ³«µ²·²¬¬¦¬·¼
²© „„2Œq
[ Κεψ ωορδσ] ¤µ¬¶·²¯²¦«¬¦¤¦¬§Œ~³«¤µ°¤¦²®¬±¨ ·¬¦¶~§¬¶·µ¬¥∏·¬²±~¥¬±§¬±ªµ¤·¨ ²©¶¨µ∏° ¤¯¥∏°¬±~®¬§±¨ ¼
≈责任编辑 古云侠 
蒺藜皂苷对人肝癌细胞 …∞2zwsu
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孙 斌 o瞿伟菁 3 o张晓玲 o杨煌建 o庄秀园 o章 平
k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o上海 usssyul
≈摘要  目的 }探讨蒺藜皂苷k≥××l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2zwsu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 ∀方法 }
应用 ××与 ≥• …法检测蒺藜皂苷对人肝癌细胞 …∞2zwsu的抑制作用 o采用形态学观察以及流式细胞术kƒ≤ l检测了
≥××诱导人肝癌细胞 …∞2zwsu凋亡的效应 o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zwsu细胞 …¦¯2u蛋白表达 ∀结果 }≠ ≥××能够剂
量依赖地抑制人肝癌细胞 …∞2zwsu的增殖 ~ 细胞显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 oƒ≤  出现凋亡峰 ~≈ ≥××能降低 …∞2
zwsu细胞的 …¦¯2u蛋白表达 ∀结论 }≥××在体外能抑制 …∞2zwsu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o其诱导凋亡作用的途
径之一是下调 …¦¯2u蛋白表达 ∀
≈关键词  蒺藜皂苷 ~肝癌细胞株 ~生长抑制 ~细胞凋亡
≈中图分类号  • u{x q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wlsz2sy{t2sw
蒺藜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 Τριβυλυσ τερρεστρισ qo
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 o蒺藜全草中含有
的甾体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蒺藜皂苷k≥××l具
有抗衰老作用 o并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增长≈t  o其单体
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u  ∀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也
证明 ≥×× 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效
应≈v  o但关于 ≥×× 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以及诱导
凋亡方面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 ∀本试验以人肝癌细
胞株 …∞2zwsu为对象 o观察了 ≥××对于 …∞2zwsu细
≈收稿日期  ussv2sz2ty
≈通讯作者  3 瞿伟菁 oר¯ }ksutlyuuvust|
胞的抑制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o并初步探讨了 ≥××
促细胞凋亡作用的可能机理 ∀
1 材料与方法
1 q1 材料
1 q1 q1 细胞株及培养 人肝癌细胞株 …∞2zwsu o购
自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 o培养于含
ts h灭活小牛血清 ot ≅ tsx ˜#pt青霉素 otss °ª#
pt链霉素的 • °ŒtywskŠŒ…≤’l培养基中 ovz ε ox h
≤’u培养箱中培养 ∀
1 q1 q2 试剂与仪器 噻唑蓝k××l购自 ∞• Ž公
司 ~丫啶橙购自 „°µ¨¶¦²公司 ~磺基罗丹明 …k≥• …l !
#t{y#
第 u|卷第 z期
ussw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z
∏¯¼ ous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