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ssessment on capacities of ecosystem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frica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年 9月 第 22卷 第 9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 2014, 22(9): 99510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1161140355)资助
吴炳方, 主要从事农业、水资源及生态遥感研究。E-mail: wubf@irsa.ac.cn
收稿日期: 20140715 接受日期: 20140720
DOI: 10.13930/j.cnki.cjea.140843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
吴炳方1,2 刘 健2,3 张林秀2,3 于秀波2,3 李发东2,3 李晓松1,2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 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通过对比分析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评估非洲生态系统研究和监测能力及差距, 提出构建非
洲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框架与方案, 形成洲际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及监测网络布局设计; 并通过建立典型监测
站, 作为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网的示范和培训基地, 为非洲提供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示范, 为提升非洲乃至全
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支持。
关键词 非洲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监测网络 示范 培训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4)09-0995-07
Assessment on capacities of ecosystem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frica
WU Bingfang1,2, LIU Jian2,3, ZHANG Linxiu2,3, YU Xiubo2,3, LI Fadong2,3, LI Xiaosong1,2
(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Ear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Management Partnershi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Beijing 100101,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of seri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capacity of ecosystem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in Africa and gaps to the developed networks, proposed the frameworks and
programs for building Africa ecosystem monitoring network. The paper also advanced to form the continental ecosystem assessment
methods, finish the Africa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AERN) layout design, and build a typical station, as a demonstration and
training base for Africa ecosystem monitoring network. These jobs provide a model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Africa’s abilit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Africa; Ecosystem management; Ecosystem monitoring network; Demonstration; Training
(Received Jul. 15, 2014; accepted Jul. 20, 2014)
生态系统管理是管理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
稳定的有效方法, 旨在满足既注重生态又不阻碍人
类发展的未来需求。气候变化不断加剧, 生态系统
管理已被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特别在
增强脆弱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和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方面起关键作用。联合国环境署2010—2013年中
长期计划的6个优先领域之一——“各国利用生态系
统方法增进人类福祉”。
非洲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区之一, 其中撒
哈拉南部非洲的粮食安全、水资源紧缺、人类健康、
土地退化等最为敏感[1−4]。为有效、可持续地管理非
洲生态系统, 保证其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监测生
态系统变化与保护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
必须得到增强。当前, 气候变化正不断加剧非洲大
陆的贫困、水资源紧缺、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
失, 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尽早行动起来建设生态系统
观测网络。目前, 南非和坦桑尼亚正在建立国家长
期生态研究网络, 赞比亚等国家也对建立长期生态
研究网络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非洲已经充分认识
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2009年非洲30多个国家环境
部长签署了《内罗毕宣言》, 强调了开展生态系统
管理, 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可见, 建立
99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的重要性已经被非洲国家广泛
认识到接受, 建立区域及至洲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
已经成为非洲生态系统管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发
展趋势。
非洲国家众多, 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目前
非洲国家的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
段, 主要形式仍然以国家为主导, 这种方式对于中
国、美国这样的洲际大家是可行的, 但对于非洲大
陆来说, 这种方式在空间布局上缺乏国家间的协调
和协同, 这就导致了布局不合理、监测标准不统一、
观测结果可比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总体来说, 无
论是在生态系统网络建设经验还是在管理体系及监
测方法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严重影响了非洲生
态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降低了非洲应对气
候变化的能力。如何在处于发展中阶段的非洲国家,
建设洲际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并在建设初期协调好,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非洲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作用,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 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管
理能力不足, 迫切需要洲际尺度的生态系统观测网
络的建设, 促进非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2000年10月, 中非双方共同倡议成立了中非合
作论坛。近年来, 在论坛框架下, 中非双方加强全面
合作, 共同落实了减债、免关税、鼓励相互投资、
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开展旅游合作、
密切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随着中非合作日
益增强, 西方世界关于“中国进军非洲”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掠夺这块黑色大陆丰富的能源资源”, 把“非
洲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原料供应地”的偏见频频见
于报端, 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西方
世界将非洲当作自己的自留地, 别人不能进入; 中
非的合作渠道相对狭窄, 在环境、水资源和生态系
统管理方面比较迟后等。
随着中非合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 加大
与非洲在科技方面的合作是必然的, 合作领域包括
农业生物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质勘查、生态
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
究与管理能力评估既符合中非合作的大趋势, 又可
以通过在非洲最迫切需求的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
技术示范及学术交流, 将中国成功的生态系统网络
建设经验在非洲推广应用。
中国通过20 多年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的建设, 现在已经发展到40个站, 覆盖了全
国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在生态系统监测及管理方
面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做法和技术可供借鉴, 特别
是将监测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及国家决策紧密地结合
起来, 直接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的做法, 对全球多
数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5], 得到了UNEP、非洲国家
的认可。非洲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反差巨大、很多
生态类型中国并不具备(如Savana等), 如何在非洲
成功推广CERN经验, 并从中得到反馈提升CERN的
研究水平 , 这都是CERN面向全球发展应承担的责
任和需求。因而, 首先开展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
测能力评估, 明确非洲生态系统管理的差距及需求,
并与中国生态系统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非
洲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的布局方案, 然后通过与UNEP
联合将CERN的成熟经验进行推广, 通过示范站点进
行推广与培训, 最终建成非洲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服
务于非洲的生态系统管理, 是保证非洲生态系统可
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同时, 非洲
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的建设也将为其他计划的开展提
供支持, 如生态系统适应(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EBA)和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等。综上, 中国CERN的成功经验
特别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 而UNEP的多边合作机制
则是CERN经验在非洲成功推广的前提。
1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目的是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开展联网式动态
观测研究, 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气候、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覆被等方面的生态学问题。目前已经建成
并在运行的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在国家尺度上的有 :
美国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英国的环境变化
研究监测网络 (ECN)、中国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在区域尺度上有: 泛美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IAI)、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和欧洲全球变化
研究网络(EN-RICH)[6]。总体来说, 非洲仅有极少数
国家开始了生态网络的建设工作, 而且正处于起步
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生态监测网络的作用, 在
起步阶段做好协调, 以便更好发挥非洲生态系统网
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US-LTER)和美国国
家生态观测网络 (NEON)以及中国的CERN值得关
注。US-LTER通过3年多的研讨和论证, 制定了未来
10年的发展规划, 并将发展服务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
科学(ISSE)作为未来的核心工作, 将建立超级计算机
基础设施作为新的技术平台(cyber-infrastructure), 将
社会经济的观测与研究纳入到生态站的观测与研究范
畴。该计划的实施将把环境科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使US-LTER具有应对当前和未来环境问题研究所必
备的集成、合作和综合研究的能力[7−9]。美国国家科
第 9期 吴炳方等: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 997


学基金会(NSF)通过大型研究设备和设施建设的专
项经费 , 支持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EON)建设 ,
NEON充分考虑了区域的代表性 , 将全美分成20个
区域 , 并设置了相应的观测网络 , 投入3.3 亿美元
建设一个总部和20个核心站, 形成基于无线传感器
网络、对地观测和流动观测相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平
台, 20个核心站的10 m观测塔可收集和处理CO2通
量、叶片湿度等生态参数[6]。
中国的CERN目前生态站的总数已增加到40个,
在其平台上又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
究网络, 发展和完善了农田养分循环与N、P、K平
衡实验平台, 以及生物多样性大样方监测体系。未
来的10年规划中, CERN将全面实现空、天、地一体
化的实时自动观测; 建设基于e-science和虚拟网络
平台的科研环境, 并建成亚洲区域长期生态系统研
究中心[10]。
近年来,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呈现出如
下主要趋势:
1)区域综合研究与大型联网观测越来越重要
单个生态站所能代表的生态区和生态系统类型
是有限的, 它所揭示的生态系统变化规律不能无限
地外推。因此, 如生态站不形成研究网络系统, 就很
难开展区域和全国层面的综合研究。基于生态站的
网络化研究重点是开展同一类区的比较和不同区域
之间的对比研究。网络化研究重点是解决区域层面
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类型地区, 如不同热量梯度或
水分梯度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变化的?
其水分与养分变化对生物区系有何影响? 在全球变
暖的情景下, 他们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
生态站的网络化研究, 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网络
化研究要为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
指导, 进而在更大范围开展联网研究, 为解决区域
及至全球层面的重大生态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
于联网观测来讲, 观测与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
网络化研究的基本前提。就当前来说, 生态观测站
都是以国家为主进而放大到洲际尺度或全球尺度 ,
由于机制、权益、经费及权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无
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在观测内容与标准上, 尚严重
缺乏国家间的协调和协同, 尽管其重要性已经得到
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
2)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观测网络中日益得到
重视
遥感监测, 是将我们对点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的
认知与理解推广到大范围、连续区域的惟一手段。
遥感可以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
响, 而且还可通过生态系统过程模型预测未来生态
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遥感与地面观测的结合可提供
大量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相关信息, 而且基于遥感的
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识别、不同生态系统关键生理
生化参量的提取, 也为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及服务
功能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因而, 生态系统
研究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态站的观测数据, 还要同遥
感、模型及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以便对生态系统一
些基本规律的认识能够在面上应用, 为可持续生态
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 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把遥感
观测与地面观测的结合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地面观
测与遥感观测的耦合, 在具备将点尺度关于生态系
统的认知向区域尺度推广能力的同时, 对生态系统
观测网络的布局及观测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总
体来说, 以前的站网规划及布局是没有考虑遥感的
作用的, 在大尺度(洲际乃至全球)方面布局时更是
缺乏依据。一个站点的空间辐射范围有多大, 如何
组网才能结合遥感推广到整个区域尺度上, 这均取
决于地表的异质性。遥感是获取大区域、多层面地
表异质性的惟一手段, 因而在遥感支持下的生态观
测站该如何布局,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
是亟待研究的。另外 , 由于遥感观测信息为面上信
息 , 因此地面观测在校方布置、大小设计、代表性
等方面均需要考虑 , 以使地面观测信息与遥感信
息能够匹配 , 以便未来更好地开展在区域尺度上
的推广。
3)长期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
愈趋紧密
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内的生态站应具备长期观
测、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这三重功能, 每个生态站
均是代表某类生态系统的“观测−试验研究−示范
站”。长期观测是基础, 试验研究是支撑, 示范推广
是目的, 最终实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服务于生态建
设, 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的目标[11−12]。
生态系统只有经过长期的连续观测, 才能够捕
捉到其变化的信息。对于每一种生态系统, 除了研
究它的静态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生态系统
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没有长期定位观测 ,
就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数据。因此, 位于各典型生
态区的生态站, 首先是一个长期定位观测站, 其观
测仪器、观测项目、观测频率等都应有明确的规范。
再者, 生态站应强调试验研究。为了探讨生态系统
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探索优化管理模式, 就必须特
别强调试验研究。另外, 在长期观测与试验研究的
基础上, 生态站应注重示范推广。经过在生态站多
年的观测与试验研究, 筛选出生态系统管理优化模
99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式, 这样就可以将该优化模式和技术措施向周边地
区示范和推广, 进而指导更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
建设。没有示范推广, 关起门来搞纯科学研究是毫
无意义的。
2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评估非洲生态系统研究和监测能力及差距,
提出构建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框架与方案, 形
成洲际生态系统评估与布局的方法与监测网络的设
计方法, 并通过典型监测站的建立, 作为非洲生态
系统监测网的示范和培训基地, 为非洲提供一个生
态系统管理的示范, 为提升非洲应对气候变化的能
力提供支持。利用CERN的知识和经验, 促进非洲生
态系统研究, 提升我国在生态系统管理的学术领导
地位和政策影响。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洲际生态系统监测
能力评估方法和洲际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布局设计方
法, 包括3个方面:
1)洲际生态系统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开展洲际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监测能力评估方法
研究, 建立科学、系统的洲际生态系统监测能力评
估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非洲主要地区(东
非、中非、西非、南非等)进行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
调研和需求分析, 对非洲大陆的生态系统监测与管
理能力进行评估, 明确非洲在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
方面的不足, 并探讨提升非洲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
能力, 从而为非洲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立提供目
标导向支持。
2)洲际生态系统网络布局设计方法研究
针对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能力的不足与未
来生态系统恢复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并结合中
国CERN在观测网络布局、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示
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经验 , 同UNEP与非洲相关
专家一起开展非洲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立可行性研
究 , 重点解决生态观测站辐射范围定量评价方法 ;
在考虑国家和区域平衡的情况下, 开展涵盖非洲主
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地、农田、湖泊、沼泽、
荒漠)生态观测站点的布设和观测内容(生物、土壤、
水、大气)设计, 从而提高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
能力, 有效改善非洲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3)非洲典型生态系统示范站点建设
选择非洲具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作为监测试点,
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 , 建立AERN生态系统研究观
测站(野外观测用房、实验与材料准备室、综合服务
室), 并配备相关监测设备, 获取气象、土壤、生物、
水文等基础信息, 进行生态系统定位观测; 总结典
型非洲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经验; 指导开展监测站
点的示范推广。以本项目建设的AERN生态系统监测
站为野外培训基础, 对参与AERN(Africa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的成员
国、研究机构及个人进行业务培训; 由中国科学院
和联合国UNEP共同对示范站点运行进行技术支持,
派驻短期科研人员进行生态系统监测研究。
3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技
术路线
对全球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美国的LTER、英
国的ECN、中国的CERN及南非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等)
基本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 建立洲际生态系统监测
与研究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及召开非洲生
态系统管理论坛, 对非洲大陆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
能力进行系统评估, 找出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
方面的差距与不足。针对非洲生态系统本身特点及
其管理现状 , 通过召开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论坛 ,
探讨提升非洲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能力、应对气候
变化的途径、技术与机制, 在全面总结CERN在生态
系统研究、监测、示范、能力建设及决策支持等方
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 研究在非洲推广CERN建立
非洲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的可行性, 并完成总体框架
的设计, 以提高中国生态系统管理的国际影响力。
然后, 选取一个典型生态系统作为试点, 通过开展
一个生态系统基本站的建设, 并开展相应的观测与
研究, 为非洲其他国家与地区提供一个标准化的、
集观测、试点和示范为一体的生态观测站。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 研究内容主要分
为3部分 , 分别为洲际生态系统监测能力评估方法
研究、洲际生态系统网络布局技术研究及试点建设。
1)洲际生态系统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科学、系统地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能力评
估, 需要一套成熟的、可操作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本研究将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经济性
等原则, 通过专家论证、专家咨询、内部讨论及与
用户沟通等过程, 确定洲际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能
力评估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的支持下, 通过如
下手段获取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能力的相关数
据进行评估:
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ILTER有关国家与地区的成员网络 , 特别是非洲有
关国家的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生
态系统管理上的主要现状及特点。
实地调研。结合项目内容和在非洲召开的国际
生态系统管理论坛, 开展实地调查与研究, 掌握第
第 9期 吴炳方等: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 999



图 1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研究技术路线
Fig. 1 Research sketch map of assessment on capacities of ecosystem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frica
一手的非洲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信息。
政策咨询。通过非洲生态系统管理论坛、气候
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高层论坛等, 向主要利益相
关方进行政策咨询。
2)洲际生态系统网络布局设计方法研究
非洲主要生态环境挑战分析。基于遥感与地面
调查的方法, 掌握非洲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 并对
主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召开非洲
生态系统管理论坛, 明确非洲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
挑战, 并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途径、技术与机制。
生态观测站辐射范围及代表能力分析。生态站
的代表性主要取决于所代表生态系统类型及不同
水、热状况。因而, 研究通过基于遥感的生态系统
类型及水分、热量等基础地理信息结合, 划分不同
生态站的辐射范围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生态观测站
的布局与建设。
生态观测站网络设计。针对非洲的主要生态环
境挑战, 分别设计洲际网络, 这些网络都应当既有
试验, 又有观测, 而且应当由遍布各地, 代表森林、
草地、农田、湖泊、沼泽及荒漠不同生态系统, 针
对该观测站网络的核心任务开展工作的许多野外站
组成。野外站的数量及位置取决于建设目标、生态
观测站的代表能力以及已有基础。最终, 将这些网
络合并组成非洲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并形成非洲生
态系统观测网络设计方案。
3)AERN生态系统监测试点研究
AERN生态系统监测试点选取非洲最为典型的
生态系统, 遴选出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敏感、具有
可行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指标, 并通过生态系统
观测站的建设实现这些关键指标的获取, 加强非洲
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研究, 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
能力。
建设项目包括气象观测、涡度通量观测、固定
样地观测。观测内容主要涉及当地长时间序列气象
100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观测, 水碳通量年际变化监测, 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植被郁闭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数据遥感监测等。
实验示范则通过对于典型非洲生态系统定位观测 ,
遴选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生态系统服务监
测指标, 兼顾可操作性、易推广性的原则, 建立生态
系统服务监测体系, 为AERN的建设提供示范。另外
建立 培训基地 , 以项目建设的生态系统监测站为
野外培训基础 , 联合国环境署出面组织 , 对参与
AERN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的成员国、研究机构及
个人进行业务培训。
4)合作方式与特色
联合国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负责环境事务的机
构, 在制订全球环境议程方面具有政治领导地位。
联合国环境署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生态系
统的可持续管理及其与绿色经济的融合, 实施了如
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台(IPBES)、联合国
森林减排和生态适应计划以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网络
等项目。中国科学院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管理
方面具有科学领导地位。中国在生态系统监测及管
理方面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做法和技术可供借鉴 ,
特别是将监测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及国家决策紧密地
结合起来, 直接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的做法, 对世
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可以很容易地在这
些国家推广应用。通过双方的合作, 中国在生态系
统和生物多样性管理方面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可以
更快捷地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因此, 由联合国环境
署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
计划的建立为实现促进全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研究与管理及其与绿色经济的融合, 提供了难得的
契机。
2010年8月 , 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科学院签订
了战略合作与谅解框架协议, 促进双方合作, 以进
一步推动双方实现其在保护、改善和支持包括全球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
的共同目标。该备忘录将加强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
科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中涉及的合作领域
包括构建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IEMP)、开展
环境评估、进行数据和信息管理。中国科学院的
CERN是成立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的发起
国之一。与ILTER发展中国家的成员网络(如南非环
境观测网络, South African Environmental Observa-
tion Network, SAEON)具有广泛而良好的交流, 具
有借鉴国际长期生态监测与试验新理论、新技术和
新方法的渠道, 以及在生态系统监测、全球变化和
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
的途径。
4 结束语
中非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 2009年中非合作论
坛之后 , 中国正在加强与非洲在科技领域上的合
作。在中非提出的合作计划中, 关于生态系统长期、
联网观测研究方面尚属空白, 所以这一合作不仅可
以满足非洲迫切需求, 还可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同时它还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科技示范及学术交流
为一体的项目, 因而特别有意义。
本项目将从 3 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从洲际角
度开展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管理能力的评估, 非洲生
态系统观测网络的布局规划和设计, 建立示范点作
为培训基地。本项目的实施将为 CERN 与非洲生态
系统网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为非洲站点
间的合作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in 2007: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Cabrera D, Mandel J T, Andras J P, et al. What is the crisis?
Defining and prioritizing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prob-
lem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6(9):
469−475
[3] 程杨 , 杨林生 , 李海蓉 .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J]. 地
球科学进展, 2006, 25(2): 46−58
Cheng Y, Yang L S, Li H 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6, 25(2):
46−58
[4]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Resource Surveys
and Remote Sens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Kenya;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Kenya;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Nature’s Benefits in Kenya, An
Atlas of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R]. Washington,
DC and Nairob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7: 24−55
[5] 牛栋 , 黄铁青 , 杨萍 , 等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的建设与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 21(6): 466−471
Niu D, Huang T Q,Yang P, et al.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future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21(6): 466−471
[6] 傅伯杰, 牛栋, 赵士洞.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 回
顾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5): 556−560
Fu B J, Niu D, Zhao S D. Study on global change and terres-
trial ecosystems: History and prospect[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5): 556−560
[7] 牛栋 , 杨萍 , 何洪林 .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信
息化基础设施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LTER信息化
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介绍( )[J]. Ⅰ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2):
201−205
Niu D, Yang P, He H L. An introduction to LTER network
cyberinfrastructure strategic plan ( )[J]. Advances in Earth Ⅰ
第 9期 吴炳方等: 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和管理能力评估 1001


Science, 2008, 23(2): 201−205
[8] Gosz J R. Toward a global understanding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
work[M]//Gosz J R, French C. The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2000 — Perspectives from Par-
ticipating Networks.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cademy
Printers, 2000: 4−5
[9] Parr T W, Lane A M. United Kingdom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M]//Gosz J R, Frencheds C. The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2000 — Perspectives
from Participating Networks.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cademy Printers, 2000: 60−71
[10] 黄铁青 , 牛栋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概况、成
就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8): 895−902
Huang T Q, Niu D.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 Basic information,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8): 895−902
[11] Zhao S D.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
Introduction and progress[J]. Ambio,1999, 28: 636−638
[12] Zhao S D, Wang Q L.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M]//Gosz J R, Frencheds C. The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2000 — Perspectives
from Participating Networks.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cademy Printers, 2000: 14−25


欢迎订阅 2015年《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月刊, 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
期刊、RCCSE 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
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 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
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
告(核心版)》(2013年版)2012年影响因子为 1.068, 农学类期刊排名第 4, 1994种期刊总排名第 11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以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农业建设成果为核心内容, 准确、及时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
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 促进我国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进步, 为我国生
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报道范围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农业、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农田生态系统与农业资源、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环境质量及环境保护、农业有害生物的
综合防治等。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和稳定性, 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 农业
资源及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效益分析, 作物生理生态, 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 作物抗性生理生态, 农业有害生
物防治,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 以及生态
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适于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
业师生, 农业及环境管理工作者和基层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人员阅读与投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刊号 CN13-1315/S, 国际刊号 ISSN1671-3990。月刊, 国际标准大 16
开本, 128页, 每期定价 35元, 全年 420元。邮发代号: 82-973,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者可直接汇款至编辑部补
订(需另加邮资 50.00元/年)。
地址: (050022)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中路 286号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编辑部
电话: (0311) 85818007 传真: (0311) 85815093
网址: http://www.ecoagri.ac.cn E-mail: editor@sjzia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