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药中乌药醚内酯



全 文 :图 1  对照品( A)与样品( B)色谱图
Fig11  Chromatograms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 A)
and samples ( B)
312  流动相的选择 :试验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流动
相 ,如甲醇2011 %磷酸水、乙腈2011 %磷酸水、乙腈2
水、甲醇2水等。结果表明 ,用乙腈201 1 %磷酸水溶 液作流动相 ,基线稳定 ,分离度好 ,峰形对称 ,确定采用乙腈2011 %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313  提取方法的选择 :对冷浸法、热回流法、超声法等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 ,热回流法与超声法提取效率均较高 ,但由于超声法操作简便 ,故选择超声提取法。参考文献 :[ 1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 中国高等植物属检索表 [ M]1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791[ 2 ]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下册) [ M ]1 第 2版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01[ 3 ]  何述敏 , 李 敏 , 吴 众 , 等1 扯根菜的研究进展 [J ]1 中草药 , 2002 , 33 (6) : 51[ 4 ]  张 旭 , 杨 明1 赶黄草有效成分研究 [J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5 , 25 (4) : 461[ 5 ]  赵建勤 , 杨 明 , 赵连三 , 等1 扯根菜及其系统提取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J ]1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2002 ,2 (1) : 5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药中乌药醚内酯
余翠琴 ,陈方亮 3
(台州市中心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 :目的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台乌药中乌药醚内酯。方法  色谱柱为 Symmetry C18柱 (250 mm ×
416 mm ,510μm) ;流动相为乙腈2水 (57 ∶43) ;体积流量 1 mL/ min ;检测波长 235 nm。结果 该方法下乌药醚内酯线
性范围为 01051~2155μg ,平均回收率为 99196 %。结论 本法简便、经济 ,结果准确 ,可用于天台乌药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乌药 ;乌药醚内酯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 :R28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2670 (2009) 0620983202
  乌药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 L i n dera ag2
g regat a (Sims) Kosterm1 的干燥块根 ,《本草纲目》
记载 ,乌药具散寒、补中、顺气、开郁 ,具有增加肠胃
蠕动、兴奋大脑皮层、加速血液循环等功效 ,能上理
脾胃元气 ,下通少阴肾经。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等
地 ,历代医家都评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
元、明时曾作为朝廷贡物 ,历史上著名医家朱丹溪的
养生药补方中常用天台乌药。被誉为“长生不老药”
的天台乌药 ,历史悠久 ,品质超群 ,享誉中外 ,是我国
名贵地道药材之一。乌药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异喹
啉类生物碱、黄酮类及倍半萜类成分[1 ] ,其中最能体
现乌药特征的成分应是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类成
分 ,《中国药典》中以乌药醚内酯为指标性成分对乌
药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 2 ] 。本实验建立简便快
速的 H PL C 法测定乌药中乌药醚内酯。
1  仪器和试剂
111  仪器 : Waters 2695 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
2695 四元梯度泵 ,在线脱气机 ,自动进样器 ,柱温
箱 ,2487 紫外检测器 , Empower 色谱工作站) ; Met2
tler A E200 电子分析天平 ; UV —Vis8500 紫外可见
光分光光度计 ; XW —80A 型旋涡混合器 ; 0412 —1
型台式离心机 ; HS2060 型超声波清洗器。
112  药品与试剂 :乌药产自浙江天台 ,由天台山乌
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经本院中药房主任黄瑞
平副主任药师鉴定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 L1
ag g reg at a ( Sims) Kosterm1 的干燥块根 ;乌药醚
内酯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 15682
200201)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 ;水为双重蒸馏水 ;其
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389·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6 期 2009 年 6 月
3 收稿日期 :2008212203                      
基金项目 :台州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061 KY25)
211  色谱条件 : Symmetry C18 柱 ( 250 mm ×416
mm ,510μm) ;流动相 :乙腈2水 (57 ∶43) ;体积流量
1 mL/ min ;检测波长 :235 nm ;柱温 : 28 ℃;进样量
5μL 。见图 1。
图 1  乌药醚内酯对照品( A)和乌药药材( B) HPLC图
Fig11  HPLC Chromatograms of linderane reference
substance ( A) and Radix Linderae ( B)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乌药醚内酯对照
品 2515 mg 置于 50 mL 量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释
至刻度 ,配成含乌药醚内酯质量浓度为 01510 mg/
mL 的对照品溶液。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乌药药材粉末约 1 g ,精密
称量 ,置于具塞试管中 ,加入正己烷 20 mL ,45 ℃水
浴超声提取 60 min ,取提取液 10 mL 于4 000 r/ min
离心 10 min ,吸取上清液 5 mL 氮气下吹干正己烷 ,
残渣加 5 mL 甲醇溶解 ,抽取溶液适量经孔径为
0145μm 滤纸滤过 ,即得。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 01510 mg/ mL 对
照品溶液 015、110、210、51 0、1010 mL 分别置于 25
mL 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 ,进样测定。以乌
药醚内酯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绘
制标准曲线 ,得回归方程为 A = 10 300 C - 18 900 ,
r = 01999 9 ,线性范围为 1012~510μg/ mL 。
215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 ,按上述色谱条件
连续重复进样 5 次 ,测定峰面积 ,结果乌药醚内酯峰
面积的 RSD 为 0162 %。
216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乌药药材 ,平行制备 5
份供试液 ,按 211 项条件进样 ,结果得乌药醚内酯的
平均质量分数为01184 2 % ,乌药醚内酯质量分数的
RSD 为 1143 %( n = 5) 。
217  稳定性试验 :取乌药粉末 ,制备供试液 ,每隔 8
h 进样一次 ,48 h 内共测 7 次 ,计算得乌药醚内酯的
平均质量分数为01185 0 % ,RSD 为 3108 %( n = 7) 。
2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乌药药材 5 份 ,精密称定 ,分
别加入 01102 mg/ mL 乌药醚内酯对照品溶液 5 mL ,制
备供试品溶液 ,进样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 ,结果乌药醚
内酯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196 % ,RSD 为 2171 %。
219  样品测定 :取 12 批乌药药材粉末约 1 g ,制备
供试品溶液 ,进样测定 ,按外标法根据峰面积代入回
归方程计算质量浓度 ,再计算样品乌药醚内酯的量 ,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批次乌药药材中乌药醚内酯测定结果( n = 3)
Table 1  Determination of linderane in Radix Linderae
from different batches ( n = 3)
批号 乌药醚内酯/ (mg ·g - 1) 批号 乌药醚内酯/ (mg ·g - 1)
071108 11574 080712 11 894
071221 11779 080923 11 903
080130 11750 081107 11 941
080306 11854 081215 11 923
080509 11921 090117 11 843
080623 11908 090221 11 987
3  讨论
通过对乌药醚内酯进行 UV 波长扫描发现 ,在
209 nm 左右有最大吸收 ,随着波长的增加 ,吸光度
逐渐减弱 ,至 260 nm 后紫外吸收极弱 ,但考虑到短
波长对溶剂甲醇和流动相乙腈有干扰 ,根据《中国药
典》2005 年版 ,选择 235 nm 作为检测波长。《中国
药典》中乌药药材提取方法采用乙醚为提取溶剂[2 ] ,
置索氏提取器中提取 4 h ,但考虑到乙醚易燃易爆
且有麻醉性 ,整个提取时间过长 ,通过对比甲醇、乙
腈、醋酸乙酯和正己烷 ,最后确定正己烷对测定干扰
少 ,超声提取能达到要求并且大大缩短提取时间。
确定流动相试验中发现 ,甲醇与水组合其线波动大
于乙腈与水的组合 ,随着乙腈比例的增加 ,乌药醚内
酯的出峰时间逐渐提前 ,但乌药药材的分离度不理
想 ,最后确定以乙腈2水 (57 ∶43) 的流动相可使出峰
时间与分离度达到比较理想的状况。
参考文献 :
[ 1 ]  王军伟 , 阮 冰1 乌药的植化及药理研究概况 [J ]1 浙江中
医杂志 , 2006 , 41 (11) : 6751
[ 2 ]  中国药典 [ S]1 一部1 20051
·489·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6 期 2009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