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蔼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1407·
经过2个冬季其胚才能完成后熟过程n0。。盛晋华等[4]
利用5℃下层积的种子,在1/2MS培养基上培养肉
苁蓉形成了吸器。这些文献的报道和本实验结果相
似:低温贮藏利于完成后熟和提高种子活力。1950年
Vallanceru3在研究黄独脚金Strigahermonthica种子
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关于低温贮藏提高种子活力
的机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巴岩磊,王学先.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口].新疆农业科技,
2002.4(1):13-14.
[3]李天然,许月英。戈建新,等.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Ma)种子的萌发及与寄主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Bunge)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20(3):395.
400.
[4]盛晋华,翟志席,郭玉海.荒漠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
的形态学研究[J].中草药,2004,35(9):1047—1049.
L5jBratcherCB,DoleJM,ColeJC.Stratificationmpr ves
seedgerminationoffivenativewildflowersp cies[J].
Hortscience,1993,28(9):899.901.
[6]VujanovicV,Mar st—ArnaudBD.ThibeaultG.Viability
testingofOrchidseedandthepromotionofc lourationnd
germination[J].AnnBot,2000,86(1):79—86.
[7]许月英,李天然,戈建新,等.寄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Ma)种子活力测定的研究口].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3,24(1):95—103.
[8]颜启传,黄亚军.种子TTC测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2.
[9]朱桂才,姚振,罗春梅.等.李氏禾种子生活力的四唑法
测定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7,4(3):40—41.
[10]苟克俭,任茜.不寻常的植物——肉蓉口].生命世界,
1988(5):12.
[11]VallanceKB.Studyonthegerminationof heseedofStriga
hermonthica[J].AnnBot,1950,14(55):347—363.
野生竹黄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林海萍,黄小渡,毛胜凤,张昕
(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摘 要:目的 对竹黄菌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可为人工培养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调查浙江
省竹黄资源,分析野生竹黄菌寄主竹种、优势寄主与生态环境,测定竹黄鲜质量变化。结果竹黄菌在浙江省大部
分地区都有分布,能在短穗竹、苦竹、早竹与篌竹上寄生,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8.4%、11.26%、10.83%、3.33%,其
中短穗竹为优势寄主,苦竹为寄主新记录。竹黄寄生率最高的生境为海拔100m以内,4、5月份平均气温22~26℃,
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2.5×10‘~4×10‘lx,湿润阴凉溪沟边的短穗竹纯林。从4月初到6月初,野生
竹黄鲜质量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结论竹黄开发潜力诱人,短穗竹上寄生的野生竹黄具有较大的开发利
用价值,5月中旬是竹黄采收的最佳季节。
关键词:竹黄菌;资源;寄主;生态环境;鲜质量变化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9—1407—03
竹黄菌ShiraiabambusicolaP.Henn.是一种
寄生于竹子细嫩枝杆上的子囊菌,其子座竹黄为中
药,能营气卫血,破瘀止痛,恢复组织机能,增强体
质。主要药理作用有镇痛、抗炎、抗菌、抗癌、护肝和
保护心血管口]。竹黄有悠久与广泛的民间应用历史
与基础,在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已较为
成熟,尤其是有效药用成分竹红菌素在临床上的应
用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浓厚兴趣∞]。较高的药用价
值与药用潜力使竹黄在全球日益备受关注[3]。竹黄
仅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与日本,采收期又集中于每年
4~5月,资源极为有限,而目前人工培养技术尚不
成熟,还未能得到含有竹红菌素的人工培养子
座[1“]。本实验通过对竹黄菌生物学性状研究,为人
工培养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I材料与方法
1.1 浙江省竹黄资源调查:4---5月,在浙江省范围
内采用先南后北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并采集标本,
填写调查表,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寄主竹种、寄生
率、生态环境等。竹黄药材经浙江林学院森林病理学
教授张立钦鉴定。
1.2野生竹黄菌寄主竹种与优势寄主的确定:对调
查表寄主竹种一栏所做的记录进行整理与统计,得
出竹黄寄主植物范围。选择竹种不同,但生境基本相
同(均为海拔100m以内、溪沟边谷地、纯林且平均
气温、湿度、光照基本相同)的临安九仙山短穗竹、早
竹、篌竹与玲珑山苦竹林,每一竹林取30株竹子,重
收稿日期:2007—12-05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08C32004)l浙江省森林培育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0524)
作者简介;林海萍(1973一),女,浙江省台州市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Tel:(0571)63732760
Fax:(0571)63740809E—mail:hplin@zjfc.edu.ca ·
万方数据
·1408·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复3次,分别采用直接计数法[5]测定竹黄寄生率及
产量(下同),得出优势寄主。
1.3野生竹黄菌生长的生态环境分析
1.3.1气候条件:测定寄生率较高的短穗竹林里的
温度、湿度、光照强度。
1.3.2立地因素:分别选择溪沟边谷地、阴坡下部、
半阴坡下部、半阳坡下部和阳坡中下部的短穗竹林,
测定竹黄菌的寄生率与产量。
1.3.3竹林类型:分别测定溪沟边谷地的短穗竹纯
林与短穗竹一杂灌混交林竹黄菌的寄生率与产量。
1.4野生竹黄单个质量变化测定:每隔5d随机采
集寄生在临安九仙山短穗竹、早竹、篌竹与玲珑山苦
竹上的样品一次,分别记为Sbl、Sb2、Sb3、Sb4(下
同),每种新鲜竹黄分别取10个,重复3次,用电子天
平称其鲜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竹黄资源分布:实地调查发现,浙江省
大部分地区都有竹黄菌分布,包括杭州地区的富阳、
余杭、临安、建德,台州地区的天台、仙居、三门、黄
岩,丽水地区的丽水、庆元、云和、遂昌、青田、缙云,
温州地区的平阳、泰顺、乐清、瑞安、苍南,湖州地区
的湖洲、德清、安吉,衢州地区的衙县,绍兴地区的绍
兴,舟山地区的舟山、普陀山、定海,宁波地区的奉
化、鄞州,金华地区的兰溪、武义。在这些地区采集到
竹黄标本共142种,分别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
126个。
2.2野生竹黄菌寄主竹种与优势寄主:在浙江省范
围内,竹黄在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Keng)的短
穗竹B.densiflorum(Rendle)Keng、苦竹属
(PleioblastusN kai)的苦竹P.dmaru$(Keng)
Kengf.、刚竹属(PhyllostachysSieb.&Zucc.)的早
竹P.praecoxC.D.ChuetC.S.Chao与篌竹P.
nidulaHaMunro上均能寄生,其中寄生最广泛的是
短穗竹。而赖广辉等[61认为竹黄的寄主植物仅为短
穗竹属植物。
测得在生境基本相同的短穗竹、苦竹、早竹与篌
竹林中,竹黄的寄生率分别为18.47%、11.26%、
10.83%、3.33%,产量分别为93.61、70.54、42.36、
8.72kg/hm2。结果表明,竹黄在短穗竹上的寄生率
与产量都明显高于其他3种竹子,短穗竹为竹黄的
优势寄主。
2.3野生竹黄菌生长的生态环境
2.3.1 气候条件:由表1可见,竹黄菌适合生长的
短穗竹林里,4、5月份平均气温是22---26℃,空气相
裹I短穗竹林中野生竹黄菌生长适合气候条件
Table1 FittingclimateforgrowthofwildS.bambusicola
In口.densiflorumwo ds
测试地点 寄生率/%气温/℃空气相对温度/%光照强度/lx
对湿度为85%~90%,光照强度则在2.5×10‘~
4×104lx。
2.3.2立地因素:由表2可见,竹黄在不同立地因
素短穗竹林中寄生率与产量差异很大,海拔100m
以内湿润阴凉谷地中竹黄的寄生率与产量均最高,
然后以阴坡下部、半阴坡下部、半阳坡下部和阳坡中
下部的次序依次明显降低。
裹2竹黄在不同立地因素短穗竹林中的寄生率与产量
Table2 ParasiticrateandoutputofS.bambusicol
stromainB.densiflo,卫,靠woods
fromdifferentla dform
测试地点 坡向 坡位海拔/m寄生串/% 产:17。
!!星:!里:!
浙江省临安市九仙山 溪沟边 谷地 78 18.47 185.74
明坡下部 92 11.26 93.61
半阴坡下部 92 5.93 33.08
半阳坡下部 92 3.98 22.12
阳坡中下部109 2.54 12.87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 溪沟边 谷地 78 16.髓 153.55
阴坡下部 92 lO.65 79.21
半阴坡下部 92 5.84 39.33
半阳坡下部 92 3.59 19.87
阳坡中下部109 2.26 13.74
因此,适合竹黄菌生长的短穗竹林的立地因素
为位于海拔100m以内的溪沟边谷地,这与竹黄菌
子座的生长需要较大的湿度、适中的温度与适量的
散射光条件一致。
2.3.3竹林类型:由表3可见,同样在溪沟边湿润
处,短穗竹纯林的竹黄寄生率与产量明显高于短穗
竹一杂灌混交林,分别为4.76~5.88倍与8.17~
13.53倍。这可能是因为混交林中的杂灌造成竹黄
菌的孢子在传播过程中的浪费。
2.4野生竹黄单个鲜质量的变化:由图1可见,Sb2
与Sb3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鲜质量的变化较为平
缓,均在5月中旬达到最高值,分别以1.0265g(约
为最初的10倍)和0.6622g(约为最初的7倍),且在
整个5月份基本维持在该水平。而Sb4与Sbl鲜质量
的起伏极显著,从4月中旬开始迅速增大,均在5月
万方数据
中草蒋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表3竹黄在不同类型短穗竹林中的寄生率与产量
Table3 ParasiticrateandoutputofS.bambusicolastromainB.densiflorumw odsofdiffernettypes
中下旬达最高值,分别为4.6808g(约为最初的23
倍)与4.0792g(约为最初的22倍),然后迅速下降。
结合笔者对竹黄中竹红菌素量的研究[7J],5月中旬
为竹黄采收的最佳时机。不同寄主上的竹黄的鲜质
量差异极显著,SB4与SBl的最大鲜质量分别是Sb3
的7倍与6倍多,差异极为显著。
曲
\
嘲
蜓
盐
牛
廿
枢
窭
13期
圈1 不同竹种上寄生的竹黄单个鲜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1EachfreshweightofS.bambusicola
stromaparasitizingatd fferent
bamboosindifferenttimes
3结论
调查表明,竹黄在浙江省范围内广泛分布,但目
前仍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开发潜力较大。
不论从寄主优势、竹黄个体大小,还是竹黄中竹
红菌素的量,短穗竹上寄生的野生竹黄具有较大的
开发利用价值,且短穗竹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杂
竹,生长繁殖能力强,目前尚未开发利用。因此,在采
集野生竹黄与进行野外接种培养可优先考虑短穗竹
为寄主。同时,5月中下旬是竹黄采收的最佳季节。
参考文献:
Ell贾小明,徐晓红,庄百川I,等.药用竹黄菌的生物学研究进
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l147—150.
[23闫雪梅.竹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口].中国新
医药,2004,3(2):50—52.
[3]林海萍.陈声明,陈超龙.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
[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1):77—80.
F4]赵丹,粱宗琦.竹黄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
2005,3(1)I53·57.
[5]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6]赖广辉,傅乐意.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
物资源,2000,19(1)t8- 1.
[7]林海萍,陈虹.叶勇,等.竹黄竹红菌甲索含量测定方
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2)t57—160.
[8]林海萍,季伟强,吴美芳,等.不同来源竹黄中竹红菌甲素
含量比较研究口].中草药,2005,36(s):251—254.
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测定
林绥1,邓思珊1,阙慧卿1,郭舜民1,齐一萍1,樊兆升2
(1.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1}2.美国健康研究所,美国)
摘要:目的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方法药材经95%乙醇回流
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三氯甲烷一甲醇(9t 1)洗脱,洗脱液蒸干后用流动相定容。色谱柱:HypersilBDS色谱柱(250
mm×4.0mm.5伽n)。流动相为乙腈一水(23·77)(雷公藤甲素),乙腈一水(16l84)(雷公藤乙素)。检测波长:220
nm。结果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乙素线性范围均在5~100弘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和
97.3%,RSD<2%(行=9)。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测定。
关键词:雷公藤;雷公藤乙素;雷公藤甲素;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9—1409一03
雷公藤TripterygiumwillfordiiHook.f.系卫
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部位是该植物的根及根
收稿日期:2007—11—12
茎‘1·引。雷公藤药材临床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获得较好的评价,在国内的应
万方数据
野生竹黄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作者: 林海萍, 黄小波, 毛胜凤, 张昕
作者单位: 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9)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8条)
1.贾小明;徐晓红;庄百川 药用竹黄菌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微生物学通报 2006(03)
2.周雪梅 竹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新医药 2004(02)
3.林海萍;陈声明;陈超龙 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期刊论文]-浙江林业科技 2002(01)
4.赵丹;粱宗琦 竹黄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菌物研究 2005(01)
5.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1982
6.赖广辉;傅乐意 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 2000(01)
7.林海萍;陈虹;叶勇 竹黄竹红菌甲索含量测定方法[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02)
8.林海萍;季伟强;吴美芳 不同来源竹黄中竹红菌甲素含量比较研究 2005(S)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黄小波.林海萍 药用菌竹黄的药用价值及资源保护[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
2. 龙正海.严小军.许建安 浙江省竹黄菌资源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5)
3. 李向敏.高健.岳永德.侯成林.LI Xiang-min.GAO Jian.YUE Yong-de.HOU Cheng-lin 竹黄的系统学、生物学及
活性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2009,22(2)
4. 赵丹.梁宗琦.ZHAO Dan.LIANG Zong-qi 竹黄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菌物研究2005,3(1)
5. 林海萍.陈虹.叶勇.吴林森 竹黄竹红菌甲素含量测定方法[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2)
6. 邓丹.张灏 竹黄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1(5)
7. 钟树荣.赵海.李安明.戚天胜 一种尚待开发的中药--竹黄[期刊论文]-中草药2002,33(4)
8. 刘永翔.朱英.黄永会.刘作易.LIU Yong-xiang.ZHU Ying.HUANG Yong-hui.LIU Zuo-yi 竹生真菌及竹黄生物学
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2)
9. 梁晓辉.蔡宇杰.廖祥儒.魏兆媛.LIANG Xiao-hui.CAI Yu-jie.LIAO Xiang-ru.WEI Zhao-yuan 竹黄发酵菌丝与
竹黄子座成分比较分析[期刊论文]-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5)
10. 李加友.李兆兰.焦庆才.张立新 竹黄菌发酵液萃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3,19(3)
引证文献(5条)
1.林海萍.殷红福.黄小波.毛胜凤.刘洪波 不同来源竹黄中多糖量的分析与比较[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9)
2.于建兴.沈洁.陆筑凤.吴芳.李加友 竹黄菌的液体发酵及生物学活性研究[期刊论文]-药物评价研究 2013(1)
3.项小燕 竹黄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10(4)
4.黄小波.林海萍 药用菌竹黄的药用价值及资源保护[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28)
5.陈占利.殷志琦.张健.叶文才.赵守训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11(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090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