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11期2008年11月· 601·
中药现代化论坛
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赵红玉,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有毒中药一直被认为是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组合体,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有
毒中药包含的两类不同成分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呈现典型的“双面”或“多面”特征,展现药效
成分与毒效成分的角色转换。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有毒中药未来研究的新思路,包括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
中药毒性评价;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i探索药、毒
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
关键词:有毒中药;药效成分;毒效成分;辨证关系;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1—1601—03
Basedondialecticalrel tionshipbetweenactiveandtoxicngredient
todiscussnewresearchthinking
ZHAOHong—yu,ZHOUChun—xiang
(ShanghanandJingui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TheoxicChinesemateriamedicia(CMM)hasbeenconsideredasthecombinationofactive
ingredientsandtoxicngredients.Afterreviewingon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
combinedwith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es,itwasfoundthathetwokindsofingredientshav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theyweremanifestedwith“double—side”or“multi—surface”,evencouldchang
intoeachother.Basedontheaboveunderstanding,thenewresearchme odswereproposedasfollows:
Evaluatingtoxicityof oxicCMMunderthephysiologicalandpathologiealstates;Establishingitsdrug—
natureandtoxicityunderthedifferentpathologicalstates;Focusingondifferentpathologicalstatesto
establishthebestcombinationofactiveandtoxicngredients;Exploringthetrans tionalmechanismofthe
activeandtoxicngredients.
Keywords:toxicCh nesemateriamedica;activeingr dients;toxicingredients;dialectical
relationship;researchthinking
中药之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中药的作用
或偏性;狭义则指中药的作用峻猛强烈,其治疗量与
中毒量十分接近,易产生毒性效应而言。本文讨论的
主要是后者。由于有毒中药的治疗范围及疗效非一
般中药所能替代,因而使其成为医疗过程中不能轻
易舍弃的一类药物。而有毒中药在产生确切治疗作
用同时往往又具有明显毒性,即具有毒、效双重性。
因此,为安全有效地使用该类中药,必须进行更加深
入、全面的研究,亦正缘于此,该类中药成为现今中
医药界研究的热点,2008年更成为国家“973”中医
专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有毒中药研究的主要模式
基于有毒中药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其
具有的上述典型特质,目前研究者在研究中最为关
注的是有毒中药产生药、毒效的效应特征及其对应
的物质基础两个不同方面。尽管对有毒中药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8—05—09
基金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项目(YD-002),三物白敬抗肿瘤过程中细胞免疫正相调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30772767)
作者简介:赵红玉(1981一),女,山东省兖州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伤寒论理法方药a
Tel:13264186316 E.mail:yuputi2007@126.com
-通讯作者周春祥Tel:(025)51997298
万方数据
·1602· 中草焉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11期2008年11月
角度及方法多种多样,但关注点表现得甚为相近,概
括而言,有如下两方面特征:
1.1药效学研究大多基于特定病理状态(模型);这
一研究方向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一定病理模型,对有
毒中药药效开展相应研究,以印证传统理论、揭示作
用机制,并进一步明确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
如攻毒杀虫药蟾酥,本草书籍载其性温,味辛,有毒;
《本草汇言》更详尽描述:“蟾酥,疗疳积,消臌胀,解
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有壅滞诸疾,如积毒、积
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之功也”等不同内
容。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蟾酥及其制剂在治疗多
种癌症方面疗效良好n],另外,蟾酥毒素类成分均有
强心作用。再如关白附性温,味辛、甘,有毒,具祛风
痰、定惊痫、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效
成分关附甲素能显著降低高钙诱发的室速和室颤的
发生率,延迟其发生时间[2]。这类研究从有毒中药药
效特征及其效应物质基础方面做了有益探讨,深化
了中医界对有毒中药科学性的认识。
1.2不良反应研究多建筑在生理状态基础之上:回
顾过往对有毒中药毒效学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是
基于生理状态做出的相关观察,一些研究者并在此
基础上开展了不良反应及其物质基础的相关研究。
如毒蛋白类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中,其毒
理作用是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
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研究证实巴豆、苍耳子、蓖麻
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
甚至惊厥、死亡。相关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毒中
药“毒性”的科学内涵。
2有毒中药药效与毒效成分的辨证关系
从以往开展的有毒中药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无
论是侧重其药效还是毒效研究都人为地将药、毒效
及药、毒效物质基础做了人为割裂,仅仅关注有毒中
药药效成分何其效,毒效成分何其毒,这成为以往有
毒中药研究的主要模式,而忽略了药、毒效效应及其
物质基础之间的辨证统一,更未考虑到有毒中药作
用于健康机体与病态机体存在的药效及毒效学差
异。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对有毒中药的相关认识,对
全面正确地认识有毒中药本质及指导临床应用有毒
中药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是有害的。众所周知,
有毒中药是药效物质与毒效物质的有机组合体,药、
毒效物质可能既存在性质上的简单对立,更存在着
复杂的辨证统一,这也正是中医理论为何早就强调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药以治病,因毒为
能”的原因所在。而事实上,从当前查阅的大量研究
资料可见,有毒中药药效与毒效成分之间确实存在
着复杂的辨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生、病理状态对中药“毒性”反应存在差异:健
康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在质或量上,往往与病理状态
机体的反应不同。如紫花洋地黄的干叶粉洋地黄对
正常人与心衰病人的毒性相差甚大。此外,高晓山
等‘33对生理病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进行了系统研
究,得出了十八反在生理病理不同条件下,毒性的强
度显示不同。如观察甘遂和甘草配伍,在生、病理条
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健康小鼠和家兔上应用
表现毒性增加,且甘草的剂量越大,毒性越强,但对
急性肝损伤家兔,则不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另外,
乌头、白蔹配伍煎剂用于正常家兔,未见毒性明显增
强,但在高血钙病理模型上,两药合用,可引起多数
动物发生心房纤颤[3]。由此可见,不管是单味药还是
中药复方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所表现的毒性强弱确
实存有差异。
2.2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基础不同:有毒
中药在临床上可治疗不同的病证,也可导致不同的
中毒表现,其所含成分复杂是其原因之一,即在不同
的病理状态下发挥药效(毒效)的成分可能不同。如
有毒中药马钱子苦、寒,有大毒,具有通络止痛、散结
消肿的功效,现代可用于面神经瘫痪、呼吸肌麻痹、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现代研
究证明其所含士的宁首先可兴奋脊髓的反射机能,
其次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
高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机能;而其另一成分马钱子
碱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和镇咳祛痰作用[4]。由此可以
看出,同种中药(不同成分)可以治疗不同的病证(症
理状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不同病理情况下
其毒效(药效)成分不同的可能性。
2.3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能发生角色转变:
有毒中药的大多数成分并不是起单一作用的,药、毒
效物质也会根据应用的状态不同而发生角色转换,应
用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动物,特别是寒与热、虚与实
之类互相对立的病理模型,可能显示完全不同的药物
反应,如中药附子在用于寒证时发挥治疗作用,然而
应用于热证时,则产生毒性作用。再如,有学者[s1给不
同病理模型小鼠乌头煎液5g/kg,测定其给药前及给
药后1h的电刺激阈值。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每天ig
0.4g/kg甲状腺粉,续给药4d(甲状腺机能亢进),动
物痛阈值极显著地增加(P
万方数据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11期2008年11月· 603·
痛阈值极显著地降低(P
现镇痛效应;代谢机能低下(近似阳虚)的动物呈现疼
痛敏感的效应。可见,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存
在角色发生转变的可能。
2.4毒效成分成为药效成分发挥效应的辅佐:有毒
中药的药效成分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一定毒效成分
的存在可使其药用发挥更佳。如本教研室在研究三
物白散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发现含巴豆
油为10%时体内外实验效果较含巴豆油5%与20%
组优。现代研究表明,巴豆油为巴豆的主要毒效成
分,具有致癌作用,然而其量为10%时较其量为5%
时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更佳,证明了毒效成分的
存在与药效的发挥有密切关系。
3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药,毒效物质辨证关系的认识,笔者以
为当前对有毒中药的研究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确立全新的研究思路。
3.1 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中药毒性评
价:有毒中药毒效双重性的特点,及其发挥效、毒作
用存在生、病理状态的差异性,对其评价也应建立起
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有毒中药毒性的多项评价标准,
这一评价体系既应体现对有毒中药毒效成分的控
制,亦应注意到毒性中药药效的正常发挥,这样才能
充分体现出中医药学应用毒性中药的特色,这也是
毒性中药评价与标准制定的发展趋势。同时亦要跳
出传统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主及现代医学以理化、病
理组织学改变为主评价的现状,向两者趋同转变,结
合生理病理状态毒性的差异性表达与机体的相关
性,借助实时动态影像等现代方法搭建有毒中药毒
性与药效评价平台。
3.2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古人
将药性和毒性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这里所讲的药
性、毒性是其偏性的两个方面。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
对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
基础日益清晰,对其药、毒性的内涵也应进一步阐明。
基于有毒中药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基础不
同,及二者角色转换的辨证关系存在,不能向先前一
样对有毒中药的药性、毒性内涵应用于任何情况,应
根据病理模型的不同,对其药性、毒性重新定义。
3.3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中
药有别于西药的纯品化学物质,中药的成分复杂,所
含的成分很难全部分析清楚,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制约,进人到人体后作用于多个靶点,其药效
和毒效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
的量来判断,必须对中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就有毒
中药来说,其发挥药效作用与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基
础亦是多种成分组合,鉴于毒效成分有辅佐药效成分
发挥药效的作用,毒效成分或为有效成分增溶剂,或
为药效成分进入体内促其吸收的媒介物质。基于这一
辨证关系,从毒效成分组合中找出促使药效最大发挥
的某种或几种毒效成分,确定药、毒效最佳物质组合
及两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比例,从而对有毒中药进行现
代的配伍和炮制,保留具有最佳组合的药、毒效物质,
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和降低不良反应。
3.4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药、毒效物质
角色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毒
效成分(药效成分)进入体内代谢后转化成药效成分
(毒效成分),如苦杏仁苷口服给药后在体内分解,产
生为一种强烈的细胞毒性物质氢氰酸,可导致死
亡[5]。另一方面,用量的差异带来毒与效的不同,朱
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重镇安神药,在其安全用量
范围内可发挥其药效又不致中毒,然有报道[71应用
大量朱砂而致慢性汞中毒者。因此,需对此两方面进
行深入研究。
3.4.1研究药物代谢过程,分析其代谢机制:药物
代谢过程又称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进入机体后
对药物进行处置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
这一环节可以产生4个方面的结果:①转化为无活
性的物质;②使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
性的代谢产物;③将活性物质转化为其他活性物质;
④产生有毒的物质[8]。对于有毒中药来说,就可能存
在毒效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相互转化。通过对有毒中
药在病理模型体内代谢的研究,能够清楚药物转化
过程,分析其代谢机制,为临床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
足够的理论依据,减少因有毒中药而引起的不必要
的不良反应。
3.4.2建立药效一量与毒效一量的关系曲线:中医界
有谓“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中药用量的讲究,
有毒中药因其安全问题用量更要准确。用量不同,甚
至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效成
分的常山碱量低的常山炮制品抗鼠疟效价低于常山
碱量高的生品,前者用量是后者的3.4~4.4倍¨1。
在建立的病理模型下,运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研
究手段,如长毒、亚毒、急毒试验等,来研究有毒中药
的药效与量及毒效与量的关系,确定两者的关系曲
线,为临床有毒中药安全用量提供客观依据。
(下转第1674页)
万方数据
·1674· 中草焉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11期2008年11月
^
L.● .·^—...一
C
0 5 10 15 20 25 0 5 lO 15 20 25 0 5 10 15 20 25
t/rain
·一黄芩苷
-.baicalin
圈1黄芩苷对照品(A)、抗纤丸(B)和阴性样品(C)的HPLC图谱
Fig.1HPLCChromtogramsofbaicalinreferencesubstance(A),KangxianPills(B),andnegativesample(C)
2.7 精密度试验:取批号20050712样品制备的供 寰1抗纤丸中黄芩苷的测定结果(矗=2)
试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测定,计算得黄芩苷峰面Table1 DeteminationofbaicalininKangxianP lls(一一2)
积的RSD为1.52%.
2.8重现性试验:取批号20050712样品5份,制备
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黄芩苷峰面积,结果黄芩苷的
平均质量分数为2.763mg/g,RSD为1.66%。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批号20050712样
品约0.75g,共计5份,分别精密加入1mg/mL黄芩
苷对照品溶液2.0mL,制备供试品溶液,依法测定
黄芩苷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
99.82%,RSD为1.76%。
2.10样品测定:取2003--2005年生产的30批抗纤
丸样品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
品溶液进样测定峰面积,用外标法计算,结果见表1。
3讨论
实验曾采用甲醇、50%甲醇、70%乙醇对样品进
行提取,结果以用70%乙醇提取的样品杂质少、干扰
小,黄芩苷峰与其他组分峰能达到良好的基线分离。
采用甲醇一水一磷酸、甲醇一水一冰醋酸的不同比例
批号 黄芩苷/(mg·g。1)批号 黄芩苷/(mg·g-i)
20030103 2.197 20040509 2.316
20030108 2.392 20040617 2.487
20030129 2.687 20040818 3.118
20030209 2.254 20041021 2.257
20030226 2.438 20041221 2.168
20030312 2.240 200501122.263
20030428 2.418 200502122.826
200309032.580 200504212.619
200311032.625 200505132.194
2 0311265.309 20050519 2.469
20031219 3.431 20050610 2.364
20040102 2.622 20050712 2.730
20040212 2.628 20050729 2.225
20040302 3.899 20050907 2.776
20040330 4.203 20051008 2.246
进行测定,结果以甲醇一水一磷酸(47:53:0.2)为流
动相进行测定峰形良好,能达到基线分离。
●膏料●膏■睾鼍鬻膏鬻幸幸杀鬻牵鬻幸鬻素睾_坤÷幸素鬻_I*杀_I*毒杀鼻毫●●鬻●蠢★毒●鲁睾膏睾膏膏膏崔睾●囊鼍睾●崔睾鬻**警謦*睾*睾警搴寮毫毒囊鼍素鼍毒鼍鬻_I|÷膏鼍蕾}鬻寨鼍寨鼍鬻●鬻●鼍蠢膏★蠢.-}■
(上接第1603页)
4结语
通过对有毒中药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的探讨,
提出了基于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并
对其毒性重新评价,确定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以
及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新
思路。在明确有毒中药药效、毒效关系及研究思路
后,通过合理的炮制和配伍等方式,使其药效与毒效
的两重性相辅相成,发挥其临床治疗作用的同时降
低其不良反应,以达到临床最大限度地安全有效地
应用有毒中药。
有毒中药研究新思路的提出,将逐步对有毒中
药的相关传统理论作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
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
推动有毒中药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
新篇章。其研究思路及方法或技术可以为推动整个
中药的研究进程起到积极作用,加快中药的现代化、
国际化。
参考文献:
Eli祁公任,陈涛.同名异物中药毒性辨口].江苏中医.
1998,19(1):34—35.
[2]董月丽等.关附甲素对实验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的影响
口].药学学报,1995。30(8):577.
[3]高晓山,陈馥馨,刘源.中药十八反研究[M].北京:中
医古籍出版社,1991.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02.
[5]高晓山.病理生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实验研究的综合报告
[J].中医杂志.1991,1t36—38.
[63胡志祥,肖金莲.含毒中药毒理分析口].时珍国医国药.
1999,10(2):96.
ET]祭幼清.清砂引起慢性汞中毒D].浙江中医杂志,1983
(9):428.
[83屈铭.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J].九江医学,2007,22
(2):48—52.
[9]杜贵友,方文贤.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万方数据
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作者: 赵红玉, 周春祥, ZHAO Hong-yu, ZHOU Chun-xiang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46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11)
被引用次数: 4次
参考文献(9条)
1.祁公任;陈涛 同名异物中药毒性辨 1998(01)
2.董月丽 关附甲素对实验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的影响 1995(08)
3.高晓山;陈馥馨;刘源 中药十八反研究 1991
4.高学敏 中药学 2002
5.高晓山 病理生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实验研究的综合报告 1991(01)
6.胡志祥;肖金莲 含毒中药毒理分析[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1999(02)
7.祭幼清 清砂引起慢性汞中毒 1983(09)
8.屈铭 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期刊论文]-九江医学 2007(02)
9.杜贵友;方文贤 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王学峰.朱思佳.WANG Xuefeng.ZHU Sijia 有毒中药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12(3)
2. 彭成.王昌恩.林娜 有毒中药毒效相关性基础研究的意义与实践[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1)
3. 程晓卫.吴立明.Cheng Xiaowei.Wu Liming 毒性中药的致毒原因及减毒应用[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09,24(1)
4. 马利华 浅析有毒中药及毒副作用[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4,15(6)
5. 白晓菊.赵燕.BAI Xiao-ju.ZHAO Yan 对加强有毒中药研究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药物警戒2010,07(11)
6. 刘树民.罗明媚.李玉洁 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3)
7. 张国燕.张洋.尚军.ZHANG Guo-yan.ZHANG Yang.SHANG Jun 有毒中药与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期刊论文]-青海民
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5)
8. 吴凤花.黄明华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4)
引证文献(4条)
1.沈锦华 试议中药之毒[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22)
2.谭勇.李健.吕诚.何小鹃.姜淼.吕爱平 有毒中药对证控毒科学内涵的现代诠释[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0)
3.叶美玲.朱思佳 毒性中药研究进展略述[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9(11)
4.高月.马增春.张伯礼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安全性关注及再评价意义[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2(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11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