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pplication of microcalorimetrie analysis to research oi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微量热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10期2005年Io月
微量热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春蔓“2,肖小河”,金城1,王迪2,赵艳玲1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2.锦州医学院,辽宁锦州Igl001)
摘要:针对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微量热分析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认为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
微量热分析有可能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独到而突出的作用,建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表达的中药四性评价、品质鉴
定、药效物质筛选、复方配伍关系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系。可望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t中医药;热动力学;微量热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10—1575—03
Applicationofmicrocalorimetrieanalysisoresearchoi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DAlChun—meil“。X/AOXiao—hel,JINChen91,WANGDi2,ZHAOYah—lin91
(1.30%HospitalofPeople’sLiberationArmy.Beijing100039,China;2.jinzhouMed calCo lege,Jinzhou121001.China)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modynamics;microcalorimetticanalysis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药
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
保健需要,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但中药现代化无论
在理论基础还是方法手段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量热分析方法,可通过微量热仪和特
定的实验方法.定性、定量地刻划不同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
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并将中药内在的药性品质表达为特征
“指纹” 热谱图,并由此衍生一系列热动力学参数和特定
的数学模型。该方法具有实时、在线、灵敏、准确、高教、普遥
性好、经济性好等特点,为阐释中医药理论,探讨中药的作用
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将生物热
动力学和中医药学有机结合,建立有关的实验体系,以热动
力学参数的表达为指标,以中药四性评价及药材品质鉴定、
药效物质筛选、复方配伍关系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给中医
药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潜在机遇。
1中药现代研究现状殛存在伺隧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中药药性一直是中医
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我国和日本学者主要从药性
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在与植物神经
系统和内分泌功能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寒凉药可抑制儿茶酚
胺类合成.痒保交感种经活性t并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功
能有抑制作用;温热药对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功能、代谢功
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o]。不同药性对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有
一定差异,刺激机体代谢,增加体内热量的药物多属于温热
药,减少体内产热的药物多属于寒凉药“J。寒凉药如黄连能
抑制Na+tKLATP酶的活性,相反,温热药能使Na’,K+-
ATP酶的活性回升,并能对抗地塞米松引起的Na+.K+一
ATP酶“耗竭”现象。中药的药性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的量,兴
奋中枢神经的中药多属温热性质,抑制中枢神经的中药多属
寒凉性质。在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有学者主张去甲乌药碱
是多种温热药性的物质基础}无机盐类中药结晶水的存在,
是此类中药产生寒凉药性的重要因素I具有共同药理效应的
一些有效成分均为药性的物质基础。同时发现。中药药性与
铁、锰元素的量有密切关系o]。
在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代中医对中药
药性认识不一致f宴验研究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药理模型,
中药药性的研究是否等同于药物的药理药教实验,中药药性
与微量元素问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支
持依据,药物的来源、成分、作用等背景不一致,如何突现药
性差异?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可被公认的,客观的实验方法和
标准。
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经过
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分
离鉴定了近万个化台物,中药起作用必然有其药效物质基础
即活性成分。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仍不清楚,这应该说是目前中药制荆技术落后、作用机制不
明、质量控制困难的根本原因。
过去传统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优点在于
可以获得大量的单体化合物,进而对这些单体化合物开始药
理蓟效研究。但是在中药分离解析的过程中,各部分的活性
有可能减弱或消失,最后得到的化学单体无法代表原药材的
药效作用川。
目前广泛倡导3个化学层次(药材饮片、有效部位和有
教成分)和4个药理水平(整体、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筛选
鉴鎏是智:眢篓葛蒙嚣学基金资助项目。。。。,。。。。,
譬嘉薷窄争春美tlfln,N”7T--e)I裔0医学)669碱33士0322胁Tel:棚(0100))63669832573326:Email:xiaodll76@sina.com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lo期2005年lo月
中药药效物质,理论上是科学可行的,但经济上和技术上尚
存在较多制约因素。这是因为:从复方到拆方、从药材到有效
部位、从有效部位到有效成分之间的化学分离策略和方法多
种多样,相应地可得到的提取物、化学组分或化学单体也是
千变万化,而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不可能对千变万
化的提取分离物质进行一一的药理话性跟踪试验o]。因此寻
找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中
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同题之一。
1.3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过去一直沿用
化学药的质量控制模式。既采用单一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来
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这种方法含有多种缺点:首先,仅
依靠一二个成分代表一味中药是片面的;其次,含有相同成
分的中药绝非仅此一种,这给鉴定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第三,该成分不一定是主要有效成分,不一定能与中医药理
论的药性和药效相对应,是不尽合理的.不尽科学的。
目前采用的指纹图谱技术(包括高教液相色谱.薄层色
谱、气相色谱等)及联用仪器(如GC—MS、LC—MS、LC—NMR
等)的问世把中药的质量控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目
前的指纹图谱技术只能从量和质(物质)的角度来评价中药,
不能与中药最本质的质量一药效或活性建立一种内在的谱效
关系。
2微量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2.1微量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所有的化学、物理和生
命过程都伴随着热效应,热效应与反应物的变化阃有定量的
相关性“1。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的微量热量计不断涌现,从而
使量热测量从过去的静态到动态成为可能.一门研究热焙变
化动态过程的新兴学科——热动力学由此诞生。热动力学是
根据变化过程的放(吸)热速率研究过程动力学规律的分支
学科。热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命现象以及和生命现象有关
的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则称为生物热动力学。
对于一个生物体系,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同样伴随着热效
应的产生,通过自动量热计连续准确地检测和记录这一变化
过程的热谱曲线,可以得到热功率时间曲线(简称热谱图),
用热动力学的方法对热谱图进行分析,可获得生物体系生长
代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惠。微量热法灵敏度高.能准礴视|『
定缓慢过程的热效应,所以用于生物体系的代谢过程的热量
测定有许多独刊之处。它在测量中不用添加任何试剂.能直
接监测生物体系所固有的代谢过程,不会引入干扰生物体系
正常话动和代谢的因素口]。另外,还可以有目的地加入有关
物质(如中药),以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系代谢的影响。它不需
要制成透明清澈的溶液,可直接测量离体的组织和悬浮液,
特别是在微量热实验之后,对研究对象投有任何破坏,样品
还可以做进~步的分析测试实验研究。尽管生物量热法缺乏
特异性,但研究对象本身有其固有的新陈代谢特异性,所以
用这种非特异的方法可以得到特异性方法所得不到的结
果o】。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热法不仅仅提供热化学数据,而
且成为一种新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工具,无论从热
化学还是从生物学方面来看都在经典领域的基础上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
2.2微量热分析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微量热分析在热化学、药
剂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甑rros等利用微量热法
并结合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土壤中所古微生物的活
性E;沈雪松等运用微量热法研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杆
菌抵制作用的量效关系o”}Yamage等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包括
癌细胞、鼠肝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产热““。
3微量热分析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3.1 在中药活性评价中的应用:应用微量热分析技术测定
大肠杆菌在含不同浓度麦冬的培养基申的谱囝,接指数生长
模型对生长段进行了数学处理,得到不同浓度麦冬作用下大
肠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浓度较小时,麦冬对太肠
杆菌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浓度较大时,麦冬对太肠杆菌生
长代谢有抑制作用o“。应用微量热分析技术测定芦荟提取
液对大肠杆菌的促进代谢作用.从热谱图得到生长速率常
数,从而确定促菌作用的最适宜用药浓度o”;应用微量热分
析技术计算了不同浓度的甘罩渡中大肠杆茸的生长速率常
数,确定了大肠杆菌在甘草掖中的最佳生长浓度和临界生长
浓度“”}应用微量热分析技术研究枸杞中黄酮类化台物清
除氧自由基对小鼠I川,。癌细胞能量代谢的抑制作用.表明枸
杞中黄酮类化合物对多形棱白细胞呼吸爆发的产热峰完全
抑制,对L。虬。细胞的能量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o“。
3.2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t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
药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中药形成、发展与应用舶重要基础,
是联系中医与中药的重要桥粱和纽带,是中医辨证论治、处
方谴药的主要依据。广义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
浮沉、功能主治、配伍禁忌等。狭义的药性指中药具有寒、热、
温、凉4种性气,即中药四性。长期以来,中药药性理论特别
是中药四性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采用微量热分析法,定性、定量地测定不同药性药物与
机体相互作用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药四性的生物热
动力学模型和热谱图.对中药的寒、热、温、凉进行客观的描
述,对中药四性分类进行多类别归属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加
全面认识中药药性作用的特点。研究表明,中药的寒、热、温、
凉药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相对的|生物热动力学可以作为
评价中药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热焙变化等参数可作
为重要的评价客观指标}作用于生命体系的方药,如药材品
种不同,炮制规格不同,或处方配比不同,寒、热、温.凉药性
不同,其生物热谱图及主要热动力学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改
变,特别是热量输出变化即焙变呈现较明显而有规律的变
化,并与传统中医对方药的赋性有映照关系。温热药红参能
使大脑杆菌指数生长期的产热量即焙变增加较显著.寒凉药
西洋参能使大肠杆菌指数生长期的产热量增加较少。不同药
性的药物作用于生命体系,能调控生命体系能量的代谢、转
移和热变化.特别是热焙变化,使机体本身呈现寒、热、温、凉
差异.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这可能是中药药性重
要的作用机制之一.也可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
泻之,损者益之”等中医治法治则的作用机制之一““”。。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0期2005年10月
3.3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分析中的应用:中药复方配伍关
系千变万化.非常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千变万化的复方配伍
变化进行逐个的药理学研究f配伍变化有程度和性质的不
同,不是所有的配伍变化都能反映在药救学指标上,即使中
药复方配伍的功效发生显著变化.但有些功效没有应用成熟
的药理学模型及中医证候模型来表达,大多数中药复方量效
关系不明确,有的甚至就没有量效关系,而且有的中药的药
效学结果本身也比较模糊。因此,在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
时,一开始就立足于药效学试验或以药效学试验为主,不仅
费时耗财,经济上银不合理,而且技术上有很大的制约。
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处方中
各单味药的药效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的药效物质
与机体之间的药理、毒理作用。从本质匕说,无论是药物之间
相互作用,还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都属于化学反应
范畴。而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
化.这些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加
以检测与描述[1⋯。采用生物热动力学方法,定性、定量测定
复方配伍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药复方配伍关
系的生物热力学模型和热谱图,从而实现中药复方配伍变化
的实时、连续、在线、无损、快速、灵敏的检测和分析。
3.4在中药药教物质筛选中的应用:基于生物热动力学表
达的微量热分析的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并且是
一种客观而灵敏的活性评价方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生物
体的生长代谢都伴有能量的转移的热变化,并在一定的闽值
范围内呈现规律性波动.中药的生物活性实质上就是中药药
效物质对生物体生长代谢的干预作用,这种干预作用不可避
免地影响生物体生长代谢的能量转移和产热变化;从化学角
度讲,这种于预作用就是中药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物理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而任何
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变化;无论生物体生长
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和产热的变化,还是化学反应过程
产生的能量和产热的变化,都可以采用燕动力学方法特剐是
微量量热学方法定性,定量地检测,都可以用热动力学理论
加以阐释;根据生物热动力学表达参数和热谱图.监测生物
体正常的生长代谢状况以及药物作用下变化情况,从而确定
不同药物的药效作用及大小,进而鉴别中药真伪优劣}进一
步地,结台化学指纹图谱,可以建立基于“质(物质、化学物质
或药效物质)一能(能量或热量)”谱效关系分析的中药药效物
质高通量筛选方法体系,多快好省地筛选药效物质,辩学准
确地确定主要药教物质或相关药效物质。构建与开发基于
“质一能”谱效关系分析的中药品质评价与药牧物质高通量筛
选方法体系,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不仅
将使长期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中药质量控
制与药效物质研究有望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也将为重新审视
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方法体系一是
可作为中药鉴定的辅助手段,既鉴别中药品种真伪,也可反
映中药的质量优劣;二是可作为评价中药生物括性的间接手
段.从而反映供试药物的生物括性大小;三是可以作为评价
临床疗效的关联手段。
4结语
基于“质一能”谱效关系分析的中药药效物质高通量筛选
方法体系将比现行的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更能具有“生物活
性”,更有利于构建中药“谱效关系”,更直接地“锁定”药效成
分t较现在普遍采用的活性示踪分离中药药救物质的筛选方
式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将更加可行,更有利于发现中药主要药
效物质或相关药效物质。
Referenees:
[】]GaoXM.ChineseMateria胁讲fn(中药学)[M].Beijing:
People
7
8MediealPublishingHouse.2000.
[z]ChengBB.proceedingsinthemodernTeseflrcbonfourprop—
ertiesofTCD[J].LishizhenMed№lFMedRes(时珍国医
国药),2000,11(9):858—859.
[3]GaoX s.TheoryfPropertiesofCfiineseMateriaMedica
<中药药性论)[M].BeijihgjPec-ple’8MedkalPublishing
House,1992
[4]GuoDA.Keyquestionsof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J].Chin11raditHerbDrugs(中草药),
2003,34(Supp[):9
r5]XiaoxH.Aprobeintotheinnovationmmlorationoft⋯di
tionalChinesemedicinea dthemodernizationandiaterna
tLonationallzatLonofChinesemateriamediearJ].ChiHTradit
HerbDrugs(中草药),2003,34(Supp[):64.
[6]LiX,LiuY,QuSS.Mictocalofimetricstudyon hea tion
ofselenomorpholinederivativesoogrowthmetabolismof
Escherichtacoli[J]ChinJ却pfChem(应用化学),2002,
19(7):64547.
[7]ShenxS.LiuY,ZhouCP,eta1.Thermochemical⋯tudi
onthemetabolismofmicroorganismEJ]JWuhanUniv:Nat
Sci(武汉大学学报:自学科学版).2000,46(4):429—432.
[83XiecI—TangHK,QuSS,ela1.MicrocaIorimetricstudy
ofbacterialgrowth[J].ThermochimActs,1988(123):36
_‘9 BarrosN,FeiioS,SimoniJ A.Ef口l,Microcalorimetrie
studyof80meAmazoniansoils仁J].ThemochimActs,1999
(328):99—103.
[】o]ShenXS,LniY,ZboucP,甜a1.Thermoehemiealstudies
onthequanIityantibacte—a1effectrelationshipof fluo。
rquinolones[J].ActsChemSin(化学学报),Z000,58f11){
14631466
111]YamageM.EvansCH-Suppressionofmitngenandanti—
gen—inducedlympboeyteproliferationbylanthanidesrJ].
E£pe㈨“a.1989,45;11zg1131
[12】L【xY,PanXR,WuLC,eta1.Microcalorimetricstudyon
theactionofMaidongaffectingonthegrowthofEsch盯ichia
colt口]JShandongUnivY’raditChinMed(山东Ip医药大
学学报),2001t25(4):307—309.
[i3]£,jxY,CongDJ,YuJT,elaL.Microcalorlmetricstudy。n
theactionofI|uhuiaffectingotherowthofEscherichiacoli
[J].ChinJHealth如6Technol(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1,12(1):44—45
[143I-luangYQ,TanAM.ThestudyonGouqiflavonecoin-
poundeliminateoxygenfreeradicalandinhibitoryeffecton
Lm0calleercellofmice[J].dHogRes(卫生研究),1998,
27(2):109.
r15]YuHM,XiaoXH,LiuTS,eta1.BiothermokinetJestudi s
onfourpropert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Chin,
BasicMedTraditChinMed(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flI):6064.
r16]YuHM.XiaoXH,LiuTS.eta1.Biothermokinetiestudi s
onfourpropert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rn
prisonfpropertiesofShengshaishenndHo gshenby
microc&lorimetry[J].China,ChinM口£盯&led(中国中药杂
志),2002,胛(5):393—396,
[17]XiaoxH.SpeculatingaboutTCMtheory[J].China,Chin
MaterMed(中国中药杂志),2002,27(2):81.
万方数据
微量热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 代春美, 肖小河, 金城, 王迪, 赵艳玲, DAI Chun-mei, XIAO Xiao-he, JIN Cheng
, WANG Di, ZHAO Yan-ling
作者单位: 代春美,DAI Chun-mei(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锦州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肖小河,金城,赵艳玲,XIAO Xiao-he,JIN Cheng,ZHAO Yan-ling(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 王迪,WANG Di(锦州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10)
被引用次数: 6次

参考文献(17条)
1.Gao X M 中药学 2000
2.Cheng B B Proceedings in the modern research on four properties of TCD[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0(09)
3.Gao X S 中药药性论 1992
4.Guo D A Key question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ZK)
5.Xiao X H A probe into the innovation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s 2003(ZK)
6.Li X;Liu Y;Qu S S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n the action of selenomorpholine derivatives on growth
metabolism of Escherichia coli[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2(07)
7.Shen X S;Liu Y;Zhou C P Therm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metabolism of microorganism[期刊论文]-武汉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8.Xie C L;Tang H K;Qu S S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f bacterial growth 1988(123)
9.Barros N;Feijo S;Simoni J A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f some Amazonian soils 1999(328)
10.Shen X S;Liu Y;Zhou C P Therm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quanlity-antibacterial effect relationship
of fluorquinolones[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0(11)
11.Yamage M;Evans C H Suppression of mitogen-and antigen-induce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by
lanthanides[外文期刊] 1989
12.Li X Y;Pan X R;Wu L C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n the action of Maidong affecting on the growth of
Escherichia coli[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4)
13.Li X Y;Cong D J;Yu J T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n the action of Luhui affecting o the growth of
Escherichia coli[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1(01)
14.Huang Y Q;Tan A M The study on Gouqi flavone compound eliminate oxygen free radical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L1210 cancer cell of mice[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1998(02)
15.Yu H M;Xiao X H;Liu T S Biothermokinetic studies on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11)
16.Yu H M;Xiao X H;Liu T S Biothermokinetic studies on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mprison of properties of Shengshaishen and Hongshen by microcalorimetry[期刊论文]-中国中
药杂志 2002(05)
17.Xiao X H Speculating about TCM theory[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2(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代春美.肖小河.胡艳军.孙玉琦.刘义 微量热法对不同产地黄连品质的评价[期刊论文]-中成药2008,30(8)
2. 曹俊岭.李祖伦.付强.肖小河.CAO Jun-ling.LI Zu-lun.FU Qiang.XIAO Xiao-he 人参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肝脏
线粒体影响的微量热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
3. 李月生.夏祥翔.李新怀.吕小婉.李耀会.李小定.Li Yuesheng.Xia Xiangxiang.Li Xinhuai.Lv Xiaowan.Li
Yaohui.Li Xiaoding 微量热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工时刊2007,21(7)
4. 谢修银.王志勇.李霞.张恒.关勇.汪存信 NaN3抑制过氧化氢酶反应的微量热法研究[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2002,48(4)
5. 雷雨.李伟东.李俊松.王洪斌.蔡宝昌 自然铜炮制前后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分析研究[会议论文]-2010
6. 黄玉屏.沈萍.屈松生.刘义 盐生盐杆菌生长过程热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2)
7. 何佶.汤厚宽.刘义.屈松生.He Ji.TANG Hou-kuan.LIU Yi.QU Song-sheng 细菌生长热谱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
文]-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1)
8. 康阿龙.庞来祥.汤迎爽 热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药材2001,24(11)
9. 沈雪松.刘义.赵儒铭.周传佩.屈松生.Shen Xuesong.Liu Yi.Zhao Ruming.Zhou Chuanpei.Qu Songsheng 抗肿
瘤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规律[期刊论文]-中国科学基金2000,14(2)
10. 李曦.刘义.吴军.赵儒铭.屈松生 微量热法研究硒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作用[期刊论文]-物理化学学报
2000,16(6)

引证文献(6条)
1.曹俊岭.李祖伦.肖小河.刘义 3种人参皂苷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生物热力学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 2008(1)
2.程薇薇.刘建利.张宁.李红民.王翠玲.贾敬芬 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7)
3.周福生.赖小平.许仕杰.陈建南.陈冠林 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 2009(2)
4.程丹红.赵艳玲.杨宏博.王伽伯.贾雷.肖小河 微量量热法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丸对肠道菌群生长代谢的影响[期
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
5.张倩.金城.肖小河.武彦舒.鄢丹.尹蓉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质量波动早期预警方法的商建[期刊论文]-中草
药 2009(3)
6.代春美.肖小河.彭成.孙玉琦 中药四性研究概述[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0(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1005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