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lsholtzia bodinieri

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全 文 :· 中草药 第 卷第 期 年 月
·
化学成分
·
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陈 日来 ’ , 周春香 , 陈海云 ‘
深圳市福 田 区梅林医院 , 广东 深圳 昆明同持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 云南 昆明
云南民族学院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云南 昆明
摘 要 目的 研究凤尾茶 人 占 的化学成分 。 方法 利用 一 和 柱色
谱进行分离和纯化 , 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
。 结果 从凤尾茶水提液中分离得到 个化合物 , 分别鉴
定为 , 一二 甲基 一 一经基 一 , 一辛二烯酸 一 一 一月一 一葡萄毗喃糖昔 工

圣草素 一 一卜 一葡萄毗喃糖昔

木犀草素
一 。一 一 一葡萄毗喃糖昔 、 山奈酚 一 一芦丁糖昔
、 芦丁 。 结论 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得到 , 其中 工为新化合物 , 命名为东紫苏昔

关键词 凤尾茶 东紫苏昔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 , 一 , 一 ,
, , 乙 , ,
,
·
, , ,
一 ·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件 一 , 一 一件 一 ,
一 一 ,
,

唇 形 科 香蕾属 植 物 约
种 , 其 中云南就有 多种 , 资源十分丰富 , 多数品种
均可人药 , 为传统常用 中药 。 凤尾茶为香蕾属植物
东紫苏 占 的全草 , 又名凉茶 、 山


香茶 , 味甘苦微辛 , 性平 , 发散解表 、 理气和 胃 。 治
外感风寒 、 消化不 良川 , 滇南各地少数民族作为 日常
茶饮广泛应用 。据本草考证 , 香蕾属植物最早记载为
药食兼用 , 后在应用 中各有侧重而 出现药食功能分
离 。 凤尾茶是 目前该属植物唯一保留食用功能的品
种川 。 凤尾茶食用功能的保留与其本身的性质和云
南省特有 的区域环境和 民族生活 习性有必然 的联
系 。 当地居民多以狗 肉 、 羊 肉 、 牛肉等腥燥食物为主 ,
利用凤尾茶甘苦微辛而去腥燥之功 , 达到和 胃消食
之效 , 从而促进 了凤尾茶作为茶饮在云南地 区的广
泛应用 。 对凤尾茶的研究仅限于挥发油测定和生药
鉴定 ’, 〕。 为深入开发和综合利用凤尾茶 , 本实验研
究报道其水溶性成分结构 。 经 即 一 柱
色谱分离 , 从凤尾茶中分离出了 个化合物 , 分别鉴
定为 , 一二 甲基 一 一轻基 一 , 一辛二烯酸一 一 一件 一葡
萄 毗 喃糖昔 、 圣 草素 一 一件 一葡萄 毗喃糖 昔
亚 、 木犀草素 一 一件 一葡萄毗喃糖昔 、 山奈
酚 一 一芦丁糖昔 、 芦丁 , 其 中化合物 为
新化合物 , 命名为东紫苏昔 。
仪器与材料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陈 日来 , 男 , 华西医书
通讯作者
中草药 第 卷第 期 年 月 · ·
熔点用显微 熔点测定仪测定 光谱
用 一 仪以 甲醇为溶剂测定 用
一 质谱仪测定 用
一 超导核磁共振仪测定 , 以 为 内标 。
色谱填料为瑞 士 公 司产
和 日本三菱化学公司产 一
拼 薄层色谱用硅胶板为青 岛海洋化工厂生
产 。植物样品采 自云南省弥勒县 , 经云南 白药集团博
士后工作站邓德 山博士鉴定 为唇形科植物东紫苏
动抢 , 模式标本存于 中国科学 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
提取与分离
凤尾茶植物全草 , 粉碎 , 水煎煮 , 每次用
水 , 共煮两次 , 每次 。 合并水煮液 , 放置过夜 ,
滤过 , 滤液用正丁醇萃取 次 , 每次用正丁醇 。
合并正丁醇萃取液 , 减压 回收溶剂 , 得浸膏 。 浸
膏 用 适 量 水 混 悬 , 滤 过 , 滤 液 上 印 一
柱 , 分别以水 、 甲醇 、 甲醇 、 甲醇为流动
相洗脱 , 收集合并相同馏份 , 得 、 和 馏份 。 馏
份用 甲醇洗脱经 柱反复色谱分离 , 得
化合物 。 馏份 中出现黄色沉淀 , 滤过 , 用适量 甲
醇溶解 , 放置 , 析 出粒状结晶 , 得化合物 迢 馏份中
滤液用 甲醇洗脱 , 经 一 柱 色谱
分离 , 所得馏份浓缩至小体积 , 放置 , 出现黄色粉状
沉淀 , 滤过 , 得化合物 。 馏份用 柱色谱
分离 , 、 、 甲醇各 依次洗脱 , 得两
馏份 , 分别浓缩至小体积 , 放置 , 均出现黄色沉淀 , 分
别得化合物 、

结构鉴定
化 合 物 白色 粉 末 , ℃ 分 解
入黔 一 「 一 〕一

‘ 一 谱 图上 , 除一个葡 萄 毗 喃糖基 的信 号 外
, , , , , , 还有 个碳
信号 。 因此 , 可能为一单赌昔 。 ‘ 一 ‘ 一 谱图
上 , 一 与 己 一 、 一 有相关
点 一 与 一 、 一 有 相
关 点 , 因 而 表 明 一 与 一 份 、 一
相连 , 而 一 帖 与 一 相 连 。
图谱 信号 表 明 一 与 一 临 、 一
、 一 、 一 、 一 份 有相关点 , 而 一
与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有相关
点 , 因此推测 的昔元部分可能为 , 一二 甲基 一 一经
基 一 , 一辛二烯酸 。 另外 , 一 与 一 、 一 、
一 有 相 关 点 , 说 明 一 与 一 相 连 而 一
与 一 、 一 、 一 有相关点 , 表明 一 与 一
相连 。 这些信息进一步证实对 昔元的推断 。
信号还表 明 , 一 与 一 ‘ 合 、 一 ‘ 占 与
一 有相关点 , 说明葡萄糖基连在 一 上 。 因此 ,
的结构确定为 , 一二 甲基 一 一经基 一 , 一辛二烯酸 一
一件 一 葡萄毗喃糖昔 ,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件。一 , 命 名
为东紫苏昔
。 化合物 的化学结构式见
图 , ‘ 一 光谱数据见表 , ‘ 一 光谱数据
见表 。
一 一
,
,
, 代

·
表 化合物

东紫苏普的化学结构
的 ’ 一 光谱数据 , ,
’ 一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工巴」
,
右︺
表 化合物

·
, , 一
· “
的 一 光谱数据 , ,
, ,

,


,

产 ,
上,翻口
︸匀内匕一了
化合物 黄色粒状结 晶 , 一
〔 一 〕一 。 根据其 ‘ 一 、 ‘ 一 数据 的推
测及文献 对照 , 确定为圣草素 一 一 一 一葡萄毗喃
糖昔 一 一件 一 。
化合物 黄色粉状 , 一 「 一
〕一 。 根据其‘ 一 、‘℃一 数据 的推测及与
文献 对照 , 确定为木犀草素 一 一日一 一葡萄毗喃糖
昔 一 一俘一 一 。
化合物 黄色粉末 , 一 一
〕一 。 根据其 ’ 一 、 ’ 一 数据的推测及与
文 献川 对 照 , 确 定 为 山 奈 酚 一 。一芦 丁 糖 昔
· · 中草药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一 一 。
化合物 黄色粉末 , 一 〔 一
丁 。 根据其 ’ 一 、 ‘ , 一 数据及与文献〔〕
对照 , 确定为芦丁

致谢 云 南 白 药集 团博士后 工作站 邓德 山 博士
鉴定植物样品 中国科 学院 上 海有机化 学研 究所黄
悦博士帮助检索相关文献

,
〕 £ 口 中药
材 , , 一
仁 〕 众 即 改
仁 」

〔 」


几介 中药大辞典 〕
,
,
〔 」 七 北 京 中医 ,

召夕 〕 艺二 材‘ 北京
中医学院学报 , , 一
·
〔〕
几介 尸 “ 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
,
了祝户 〔〕 梦 中草
药 , , 一
, , 一
。 〕 , ,
密蒙花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韩 澎‘ , 崔亚君 , 郭洪祝“ , 果德安 ,
北京大学药学院 ,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北京
摘 要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揭示 中药密蒙花药理活性物质基础 , 研究发现活性成分 , 对中药密蒙花的化学成分及其
活性进行系统 的研究 。 方法 经过正相
、 反相硅胶柱 , 即 一 , 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反复分离 。 利用各种波
谱数据分析鉴定了 个化合物的结构 , 并有针对性地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 了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测试和 以
拓扑异构酶 为靶点 的抑菌活性筛选
。 结果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中 , 黄酮及其昔类 个 , 分别是 芹菜素 ,
、 蒙花昔 , 、 皿 芹菜素一 一 一芸香糖昔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升爵 一
和 木犀草素一 一 一葡萄糖昔 , 一 一 一件 一 苯 乙醇昔 个 , 分别是 毛蕊花昔 ,
, 即洋丁香昔 ,

异洋 丁香昔 ,
、 一 乙 、 姗 一 衣
狂 肠 三菇皂昔 个
, 分别是 仪 密蒙花昔 , 、 密蒙花昔 , 、
。 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班
、 皿 、 砚 具有较强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 , 抑制率均高于 阳性对照懈皮素 、 皿
、 、 ”和
对 拓扑异构酶 均有不 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在与环丙沙星相同质量浓度下 , 产生类似的抑制效


结论 个化合物 中 , 化合物 班 , 珊 一

, 姗 一 、 和 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以及本种植物 中分离得到 。 首次 以
拓扑异构酶 为靶点对密蒙花 中的流份及单体化合物进行 了抑菌活性筛选测试和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测
试 , 考察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关键词 密蒙花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拓扑异构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 , 一 , 一 ‘ , 一
, , 一 , ,
, ,
化 ,
,
,
, 一 , 一
, , ,
收稿 日期 一 一
墓金项 目 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 一 一
作者简介 韩 澎 , 女 , 硕士 , 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 。
二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