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药的显微鉴别



全 文 :槐花中芦丁含量方法, 以 NaNO 2-Al( NO 3) 3-NaOH
为显色剂,对石淋通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
了测定。结果未见供试品溶液在 500 或 510 nm 处
与对照品有相似吸收峰,显然用该法测定石淋通片
中总黄酮的含量是不妥的。笔者也曾采用上述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对广金钱草原药材进行总黄酮的
含量测定, 实验结果与席先蓉等一致。此外, 还以
vicenin-2为对照品,以 NaNO 2-Al( NO3 ) 3-NaOH 为
显色剂,采用上述方法,对广金钱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进行了测定, 结果仍未见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
500 或 510 nm 处有吸收峰, 该结果亦表明以
NaNO 2-Al( NO 3 ) 3-NaOH 为显色剂的比色法不能
用于广金钱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从实验结果可
知,以广金钱草黄酮中含量较高的成分 v icenin-2为
对照品,采用柱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
的含量,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
3. 2 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选择: 实验中比较了
50% 甲醇, 30% 甲醇, 80% 乙醇超声提取或加热回
流提取样品, 结果以 80% 乙醇超声提取的样品杂
质量少,操作简便。
3. 3 提取时间的确定: 采用 80% 乙醇超声提取样
品,分别测定了不同提取时间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结果在以 60 m in 时总黄酮含量最高。
3. 4 洗脱溶剂和体积的确定: 实验中曾采用甲醇
5%~30%, 乙醇 10%~50% 洗脱,结果以 50% 乙
醇 75 mL 即可洗脱完全。
3. 5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 重现性好, 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广金钱草的质量标准的进一步
提高提供了依据。
References:
[ 1] Ch P (中国药典) [ S ] . 2000 ed. Vol I.
[ 2] Kubo T, Hamada S , Nohara T , et al . Stud y on th e cons-
t itu ents of Desmod ium sty racif olium [ J] . Chem P harm Bul l ,
1989, 37( 8) : 2229-2231.
[ 3] Yang J S , S u Y L, Wang Y L. S tudies on the chem ical con s-
t ituents of Desmodium styr acif ol ium ( Osb eck ) Merr. [ J] .
A cta P harm S in (药学学报) , 1993, 28( 3) : 197-201.
[ 4] Su Y L, Wang Y L, Yang J S . Study on the f lavonoid com-
pounds of slow bell leaf t ick clover (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um ) [ J] . C hin T rad it H er b Dr ugs ( 中草药 ) ,
1993, 24( 7) : 343-344.
[ 5] Wang Z R, Bai X Z, Liu F, et al . S tu dy on the chem ical
compounds of Desmod ium sty racif olium [ J] . J Guang xi Med
Univ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8, 15( 3) : 10-14.
[ 6] Wang Z R, Bai X Z, Qin G X, et al . Ef fect s of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um-triterpenoid ( Ds-t ) and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
um-ar om at ic compound ( Ds-a ) on calcium oxalate renal
s ton es induced in rats [ J ] . Chin J Urol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1991, 12( 1) : 13-16.
[ 7] Hirayama H, Wang Z, Nishi K, et al. Ef fect s of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um-triter penoid on calcium oxalate ren al stones
[ J ] . B rit i J Urol, 1993, 71: 143-147.
[ 8] Gu L Z, Zh ang B X, Nan J H, et al. Studies on the ant i-in-
f lammator y ef fect s of tw o species of L ysimachia christ inae
Hance and De smodium sty racif ol ium ( Osbeck ) Merr. [ J] .
B ull Chin Mater M ed (中药通报) , 1988, 13( 7) : 40-42.
[ 9] Xu S B, Zhong R Y, Xian S Y. T he cardio-cereb rovascular
ef fect s of th e f lavonoids f rom Guangjinqiancao (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um ) [ J] . C hin T rad it H er b Dr ugs ( 中草药 ) ,
1980, 11( 6) : 265-267.
[10] J in J Y, Song L F, Chen Z Z, e t al . A s tu dy of the ext ract
f rom Guangjin qiancao ( Desmod ium styr acif ol ium) on the ef-
fect of b lood f low and vascu lar resis tance in dogs br ain [ J] .
Chin T rad it H er b Drug s (中草药) , 1980, 11( 8) : 362-364.
[11] Sun L L , Xie H X, Sun J Y, et al . Determin at ion of
f lavonoids in F ructus Crataegi by colorimet ry [ J] . Chin T ra-
d it P at Med (中成药) , 2001, 23( 10) : 748-750.
[12] Li H J, Li P. Quant itat ive determinat ion of total f lavon oids
in S emen Z iz iph i Sp inosae by U V spect rophotomet ry [ J ] . J
China Phar m Univ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01, 32( 1) : 73-
74.
[13] Xi X R, Li S X. Analys is on contents of fl avonoids and
polysacch arides in pollen of Typ ha angustif olia L. an d it s dif-
ferent proces sed p roducts [ J] . China J Ch in Mater M ed (中国中药杂志) , 2000, 25( 1) : 25-28.
[14] Wei Q, Wang D M , Ma X H, et al . A study on the measure-
ment of fl avonoids in the leaves of E ucommia ulm oid es [ J] . J
N or thw est S ci-T ech Univ of A g ric and For—N at S ci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29( 5) : 119-123.
[15] Sun P X, Yie L K, Zhang X L, et al . Colorimetr ic determi-
nat ion of the total con tent of the f lavonoids in Ep imed ium
capsules [ J] . J S heny ang P harm Univ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1999, 16( 1) : 68-70.
[16] Guo Y J , Fan L, Wang X Q , et al. Dis cus sion about
NaNO 2-Al( NO 3) 3-NaOH colorimetr y for determ inat ion of to-
tal f lavon oid s [ J ] . Chin J P harm A nal (药物分析杂志) ,
2002, 22( 2) : 97-99.
[17] Xi X R, Zh ang X R, Zh ang H P, et al . Quant itat ive determi-
nat ion of the f lavonoids in Shil intong Pian [ J] . J Guiyang
Coll Trad it Chin Med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1995, 17 ( 3) :
59-60.
乌药的显微鉴别
王旭红,徐珞珊, 秦民坚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乌药来源于樟科 ( Lauraceae) 植物乌药 L in-
dera strychnif olia ( Sieb. et Zucc. ) Vallar 的干燥
块根, 是一应用历史久远的常用中药, 早在《本草拾
遗》中已有记载,陈藏器谓:“乌药生岭南、邕州、容州
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
状似山芍药及乌樟, 根色黑褐。”苏颂谓: “以天台者
·69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
 收稿日期: 2003-09-29
为胜”。主产于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等地。以
浙江台州、金华所产品质最佳, 奉为地道药材,故称
“天台乌药”或“台乌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收录本品[ 1]。乌药功效主要为顺气、散寒、止
痛。用于脘腹胀痛、小便频多、痛经、疝气等。广西有
用同属植物白胶木 L . chunii Merr. 作乌药用。各
地有用同属中根有肥大珠状的作乌药用。另外, 由于
乌药取于植物乌药的块根,而作为灌木的植物生长
相对比较慢, 加之用量增大, 造成药源紧张, 故各地
均有以茎及直根入药的,造成乌药中大量掺杂有乌
药的直根及茎。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笔者做
了乌药的显微鉴定。通过本实验可看出乌药的块根、
直根、茎的组织构造及粉末组成是有区别的,从而为
乌药的鉴别提供依据[ 1, 2]。
1 材料
  实验材料 1999年采自本校药用植物园,经笔者
鉴定为 L . stry chnif ol ia ( Sieb. et Zucc. ) Vallar。
2 方法
  取新鲜材料根、块根、茎,用水合氯醛浸泡, 待软
化后做徒手切片, 或用石蜡包埋法做石蜡切片, 用番
红、固绿双重染色法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取干燥
的根、块根、茎磨粉,制粉末片于显微镜下观察[ 3, 4]。
3 结果
3. 1 药材性状:乌药纺锤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
成连珠状, 大小不等, 长 6~15 cm ,直径 1~3 cm。
表面褐黄色或黄棕色, 具皱纵纹和横生的裂纹。质坚
硬,难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中央色较深, 有明
显放射状纹理(木射线)及环纹(年轮)。气微香, 味微
辛而苦,有清凉感 [ 5, 6]。
3. 2 显微特征
3. 2. 1 块根:  横切面(直径大约 8. 2 mm ) : 木栓
层为 5~8 列细胞, 多为长方形的细胞, 黄褐色, 常
破裂。皮层 7~10 列细胞, 多为椭圆形的薄壁细胞,
其中散有较多的椭圆形的油细胞,内含黄色挥发油。
韧皮部由 6~8 列细胞组成, 韧皮纤维多单个散在,
油细胞稀少。韧皮射线较明显, 呈喇叭口状,细胞切
向延长,排列整齐。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宽阔, 年轮
明显,导管单个散在或两个聚集,导管类圆形或多边
形,导管很稀少;木薄壁细胞较多;木射线不明显,常
1~2 列径向长方形细胞组成, 油细胞少。中央木质
部大部分为纤维 (图 1-A)。 粉末:黄棕色,气香,
味微苦、辛,有清凉感。淀粉粒极多, 单粒居多, 单粒
类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 6~31 m, 脐点点
状、裂缝状、三叉状或人字状;复粒有 2~4个分粒
组成。木纤维多成束或单个存在, 近无色或淡黄色,
直径 12~30 m,壁厚 3~6 m,具单纹孔。韧皮纤
维多, 单个散在,近无色或淡黄色。直径 15~45 m,
胞腔大多狭窄细,孔沟不明显。木射线细胞类方形或
长方形,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导管主要为具缘纹
孔导管,具缘纹孔互列,纹孔口裂隙状。油细胞单个
散在,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长 25~70 m,直径 10~
50 m,内含黄棕色油状物 (图 2-A )。
3. 2. 2 直根:  横切面(直径大约 3 mm) : 木栓层
为 4~7 列细胞, 黄褐色,细胞长方形。皮层由 6~8
列细胞,细胞类圆形,类椭圆形,分布有大量油细胞,
内含黄色挥发油。韧皮部 6~10 列细胞, 韧皮纤维
多单个散在,可见油细胞。木质部所占比例较大, 导
管单个散在或 2 ~4 个聚集; 木纤维较多,且常存于
导管周围,木薄壁细胞较少。木射线不甚明显, 常
1~2 列径向长方形细胞组成,油细胞稀少。中央木
质部大部分为纤维 (图1-B)。 粉末:黄棕色,气香,
味微苦、辛,有清凉感。木纤维常呈束或单个存在, 近
无色或淡黄色, 直径 15~35 m,壁厚 5 m, 具单纹
孔。韧皮纤维多单个散在, 近无色或淡黄色, 直径
15~45 m,壁厚 7~12 m, 细胞大多狭细,孔沟不
明显。木射线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木化,纹孔及孔
沟明显。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 30~70 m,具缘纹孔
互列,纹孔口裂隙状。油细胞单个散在,类圆形或椭
圆形 (图 2-B)。
3. 2. 3 茎:  横切面 (直径大约 3. 1 mm) :木栓层
为 4~5 列细胞,黄褐色,细胞长方形。有的木栓层
外可见残留的表皮细胞, 表皮细胞的外切向壁明显
增厚,且外被角质层; 皮层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 分
布有较多的油细胞, 内饱含黄色分泌物;皮层中还有
由十几个皮层纤维(较宽)和 2~4 个石细胞(较窄)
相间组成的环带。韧皮部 5~7 列细胞组成, 韧皮纤
维常单个存在。木质部中导管单个散在或 2~3 个
聚集,除导管外木质部几乎全为木纤维。木射线明
显,常 1列或 1~2 列径向长方形细胞组成。中央髓
部发达,所占比例较大,有大型的薄壁细胞组成 (图
1-C)。 粉末:黄褐色, 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木纤维,量多,常呈束或单个散在, 近无色或淡黄色,
直径 12~30 m,壁厚 4~6 m,具单纹孔。韧皮纤
维,近无色,常单个存在, 直径 15~30 m, 壁厚 5~
10 m,胞腔狭细,孔沟不明显。木射线细胞类方形
或长方形,纹孔及孔沟明显。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
30~80 m,具缘纹孔较密, 纹孔口裂隙状。油细胞
单个散在,类圆形或椭圆形。石细胞较多,长圆形、方
·69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
形、长方形、不规则形, 直径 30~75 m, 壁厚 10~
20 m,层纹较宽,纹孔明显 (图 2-C)。
4 结果讨论
4. 1 乌药的块根、直根、茎的横切面结构中存在比
较明显的区别。在这些区别中,其木质部中的导管
数、木纤维数差异较为明显, 块根、直根、茎(每 500
m2 )中的导管数分别为 1. 38, 6. 75, 6. 80;木纤维数
分别为 12. 50, 23. 75, 35. 60。除此以外的区别还表
A-块根 B-直根 C-茎
A -r oot tuber B-taproot C-stem
1-木栓层 2-油细胞 3-皮层 4-韧皮部 5-形成层 6-木质部 7-射线 8-年轮 9-机械组织环带 10-髓部
1-cork 2-oi l cel l 3-cortex 4-phloem 5-cambium 6-xylem 7-ray 8-annu al ring 9-annu lus of mech anical t is sue 10-pith
图 1 乌药横切面结构图
Fig. 1 Structural diagram of L. strychnif olia ( cross-section)
A-块根 B-直根 C-茎
A -r oot tuber B-taproot C-stem
1-木纤维 2-韧皮纤维 3-油细胞皮层 4-具缘纹孔导管 5-木射线细胞 6-木栓细胞 7-石细胞 8-淀粉粒
1-wood f iber 2-ph loem f iber 3-oil cel l 4-bordered pit ted ves sel 5-xylem ray cell 6-cork cell 7-s ton e cell 8-s tarch gr anule
图 2 乌药粉末组织图
Fig. 2 Powder tissue diagram of L. strychnif olia ( cross-section)
·69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
现在: 块根较粗, 其横切面直径比较大,且可见明显
的年轮;直根、茎较细, 其横切面直径比较小,且一般
不易见到年轮;茎中皮层中有纤维束和石细胞群共
同组成的环带及中央发达的髓部,而块根、直根中则
无此二结构。
4. 2 三者的粉末主要区别在于:块根中可见极多的
淀粉粒,而直根、茎的粉末则看不到;茎的粉末中可
见较多的石细胞, 而块根、直根中则无石细胞。
  乌药的商品中,常含伪品,而这些伪品常以乌药
的直根和茎为多。通过本实验可知,应用显微鉴别这
一常用、简便的方法,可以很快地鉴别出中药乌药
(块根)与掺杂的乌药的直根及其茎,从而为乌药的
鉴别提供依据。
References:
[ 1] T he Pharmaceut ical In st 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 cience. H istory of Tr adit ional Chinese Medicines (中药志)
[ M ] . Vol2. Beijing: People s Med ical Publ ishin g House,
1993.
[ 2] Wu Z Y. Comp endium of N ew China ( X inhua) H er bal (新
华本草纲要) [ M ] . Vol Ⅲ. Sh angh ai: Shanghai Scient if ic
and Tech nical Publis her s, 1990.
[ 3] Zhou Y. A natomical E xp eriment of P lant Conf or mation (植
物形态解剖实验) [ M ] . Beijin g: Beijing Nor mal University
Publ ish ing House, 1987.
[ 4] Wang Z A . M icrotechnique s of P lant (植物显微技术) [ M ] .
Beijing: China Agricul tu ral Press , 1992.
[ 5] Zhou R B. Iden tif icat ion of conform at ion and tis sue and u l-
t raviolet specturm of L ind era stry chnif ol ia [ J] . J Chin Med
Mater (中药材) , 1997, 20( 12) : 607-610.
[ 6] Ed itorial Board of Chines e Pharmacognosy, Nanjing Pharma-
ceut ical College. Chinese P harmacognosy (中草药学 ) [ M ] .
Vol2. Nanjing: Jiangsu Peop le s Publ ishing House, 1976.
岩白菜驯化栽培研究
李绍平1 ,黎其万1,王金香2
(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2. 云南省丽江市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 云南 丽江 674100)
  岩白菜 B ergenia purpurascens ( Hook. f . et
Thoms ) Engl. 属虎耳草科岩白菜属 ( Berg enia
Moench)植物,是提取岩白菜素的主要野生药用原料。
据调查和资料显示, 全世界岩白菜有 10种, 中国有 7
种[ 1~3]。分布于云南的主要有岩白菜、舌岩白菜[ 4]。近
期发现的还有天全岩白菜和淡红岩白菜(新变种) [ 5]。
近 10年来,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及人为过度采挖,
岩白菜资源濒临枯竭。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笔者开展了野生岩白菜驯化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选用云南丽江县玉龙雪山地区产的岩白
菜的种子和根状茎;驯化栽培选用遮荫度 75%的遮
阳网,作覆盖用的玉米秸秆;肥料用腐熟堆肥和腐殖
质土。
1. 2 方法
1. 2. 1 生长习性调查:选云南玉龙雪山、哈巴雪山、
苍山等地海拔2 900~3 800 m 处, 先后 4次进行野
外调查观察。
1. 2. 2 种子繁殖: 采充分成熟的种子,阴干,用清水浸
种,播于苗床和盆钵内, 观察出苗率和种苗生长情况。
1. 2. 3 扦插繁殖:取岩白菜根状茎, 截至长 10 cm
左右的小段(每段上须分布有潜伏芽) , 创面用 75%
酒精消毒或用草木灰沾涂, 再扦插苗床, 再覆土 3
cm, 保持土壤湿度 50%~60%。
1. 2. 4 驯化栽培:选无污染的有机质含量在 2%~
3%以上的中上肥力土壤,翻地整地分墒,搭建荫棚。
在墒面上开沟, 定植岩白菜根状茎。根状茎是用直接
采集野生岩白菜的根茎, 截至 15 cm 长的小段,按株
行距 30 cm×40 cm 的规格种植,施用熟化堆肥 200
kg / hm
2盖种;墒面上再用玉米秸杆覆盖,保水保温,
减少杂草。
1. 2. 5 岩白菜生长条件设计:为模拟野生岩白菜生
境,进行了岩白菜遮荫度试验和肥料试验。在同等条
件下,设遮荫度 50% , 75%, 85% 3种光照强度试验
和施用堆肥 333. 3 kg/ hm2、腐殖质 333. 3 kg/ hm 2
的肥料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 1 生长习性: 野生岩白菜主要生长在高海拔
2 700~4 200 m 区域,土壤为棕壤或暗棕色森林土,
pH 为 6. 2~6. 7; 主要植被为间有很多杜鹃的针阔
混交林地。岩白菜生长在此种生态环境的阴坡灌丛
下或岩缝中。阴坡、腐殖质层深的生长最为旺盛。地
·69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
 收稿日期: 2003-10-08作者简介:李绍平( 1956—) ,男,云南丽江人,副研究员,从事药用植物资源、驯化、栽培研究工作。T el : ( 0871) 652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