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全 文 :等地产者 ,迥然不同 ,后者主要含广藿香醇 ,广藿香
酮含量均较低 [5 ]。因此 ,可以认为该成分是石牌藿香
的特征性成分。是否为其主要有效成分还有待深入
研究。
3. 2 四月采的石牌藿香 (生长期为 12个月 ) ,叶油
中广藿香酮 ( 16. 69% )和广藿香醇 ( 18. 95% )含量均
较低 ;而 7月采者 ,广藿香酮急剧增加 ( 65. 15% )广
藿香醇则减少 ( 6. 10% )。茎挥发油中无论是 4月还
是 7月采收的 ,广藿香酮含量均很高 (分别为
71. 87%和 71. 72% ) ,广藿香醇含量均很低 (分别为
2. 57%和 3. 39% )。因此 ,石牌藿香的挥发油中 ,无
论是广藿香酮含量 ,还是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总量
以及含油率均为 7月采者为高 ,故传统经验认为 6、
7月采收是合理的。茎油和叶油中多种成分相同 ,仅
在含量上有差异。此外 ,石牌藿香与高要藿香略有不
同 ;后者在 4月采收的叶油中 ,广藿香醇含量较高
( 27. 96% ) ,广藿香酮较低 ( 7. 88% ); 7月采者 ,上述
二成分的含量均较高 (分别为 20. 95%和 39. 60% )。
4月采的茎油中 ,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含量分别为
49. 43%和 11. 61% , 7月采者分别为 60. 48%和
5. 77%。 高要藿香即使在传统采收期 ( 11月 ) ,其广
藿香酮含量及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总量仍不及石牌
藿香。上述结果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牌藿香道
地性的内涵。
致谢:本院李显奇参与样品采集和挥发油提取。
参考文献:
[1 ] 杨赞熹 ,谢培山 . 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 ( Pogo-
s tone)的分离与结构测定 [ J ]. 科学通报 , 1977, 22( 7): 318.
[ 2 ] 关 玲 ,▲丽辉 ,徐丽珍 ,等 . 广藿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
国中药杂志 , 1994, 19( 6): 355-356.
[ 3 ] 张 强 ,李章万 ,朱江粤 ,等 . 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 J ].
华西药学杂志 , 1996, 11( 4): 249-250.
[ 4 ] 罗集鹏 ,冯毅凡 ,郭晓玲 ,等 .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 J ]. 中药材 , 1999, 22( 1): 25-27.
[5 ] 冯毅凡 ,郭晓玲 ,罗集鹏 ,等 . 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气相
色谱 /质谱分析 [ J] .中药材 , 1999, 22( 5): 241.
[ 6 ] 陈小夏 ,何 冰 ,李显奇 ,等 . 广藿香胃肠道药理作用 [ J] . 中
药材 , 1998, 21( 9): 462-466.
[7 ] 何 冰 ,陈小勇 ,李显奇 ,等 . 高要和吴川产广藿香对消化系统
的作用比较 [ J] .中药材 , 1999, 22( 4): 201-203.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陈有根 ,余伯阳 ,董 磊 ,周亮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4 0302 03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 1971年从植物黄
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 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
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 ]。 由于青蒿素及其
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
毒的抗疟活性 ,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
性疟有效 ,因此 ,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
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 由于青蒿素的化学
合成 [2, 3 ]步骤繁多、难度较大、得率低、成本高等诸多
因素 ,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 ,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
离青蒿素 ,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
然较高 ,因此 ,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
物技术的方法 ,简化生产步骤 ,提高青蒿素得率 ,来
解决青蒿素原料生产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 青蒿酸
( artemisinic acid,Ⅰ ) [4 ]和青蒿乙素 ( arteannuin B,
Ⅱ ) [ 5]在原植物中均可被转化为青蒿素。我们在提取
分离这二种前体化合物的同时 ,从不同生长期的黄
花蒿中分离得到另外 5个化合物 ,它们是青蒿素
(Ⅲ )、β -谷甾醇 (Ⅳ )、豆甾醇 (Ⅴ )、 2, 4-羟基 -6-甲氧
基苯乙酮 (Ⅵ )和滨蒿内酯 (Ⅶ ) ,其中 ,后二者为首次
从该植物中得到。此外 ,我们在综合多个文献 [ 6~ 8]方
法的基础上 ,对青蒿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
1 仪器、试剂与方法
1. 1 仪器与试剂: 熔点测定用 WL-1显微测定 (未
校正 )。 IR光谱用 N ICOLET Impact 410红外光谱
·30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0-06-12基金项目: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计划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有根 ( 1965-) ,男 ,江西丰城人 ,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 ,获理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 ,任教于江西中医学院 ,从事中药鉴定和生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 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参与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陈皮类专题 , 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人为该专题的主要完成人。 现为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博士研究生 ,师从余伯阳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神农路 1号 ,中国药科大学 F-10信箱。
* 联系人: Tel: 025-3313080
仪测定 , KBr压片。 1 H谱和 13 CNMR谱用 Varian
X L-500型仪器测定 , CDCl3为溶剂 , TM S为内标。
EI-M S用 Finnigan FTM S-2000型质谱仪测定。
柱层硅胶 ( 100~ 200目 )和薄层硅胶 G均由青
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薄层层析
板用硅胶 G加 0. 3% CMC-Na制备而成。显色剂为
2%香草醛浓硫酸和 2%溴甲酚蓝乙醇溶液。 喷雾
后 ,电吹风加热显色。
青蒿药材分别采于 6月初、 7月中旬和 9月中
旬 (分别称为幼嫩期、旺盛期和花前期 ) ,均采自南京
市郊 ,经作者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 A . annua
L. )。
1. 2 提取与分离: 青蒿酸的提取分离:幼嫩期黄花
蒿叶 1 kg , 10 L丙酮冷浸 3次 ,每次 48 h,过滤后合
并滤液 ,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 ,得浸膏 120 g。
加丙酮 120 mL使溶 ,加柱层硅胶 240 g拌匀 , 70℃
减压挥干丙酮。用石油醚 ( 60℃~ 90℃ )搅拌上柱 ,
用石油醚 ( 60℃~ 90℃ )洗脱至无色 ,旋转薄膜蒸
发仪回收溶剂 ,得浸膏Ⅰ 27 g。将浸膏Ⅰ用 4倍氯仿
溶解 ,用 0. 5% NaOH溶液萃取 3次 ,第一次 200
m L,后二次各 100 mL,合并碱滤 ,浓盐酸调 pH至
1,用氯仿萃取 3次 ,第一次 800 mL,后二次各 400
m L,合并氯仿液 ,无水硫酸钠脱水后 ,经旋转薄膜蒸
发仪回收氯仿 ,得浸膏Ⅱ 12 g。 浸膏Ⅱ用石油醚 ( 60
℃~ 90℃ )溶解后 ,加 18 g柱层硅胶拌样 ,上于装
有 240 g柱层硅胶的层析柱上 ,石油醚 ( 60℃~ 90
℃ )洗脱至无色后 ,石油醚 ( 60℃~ 90℃ ) -乙酸乙酯
( 95∶ 5)洗脱 ,得青蒿酸 ( 1. 92 g )。
其它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同文献 [6 ]。
2 结果与讨论
2. 1 化合物Ⅵ 和Ⅶ 的鉴定:
化合物Ⅵ :黄色针状结晶 ( EtOAc)。 TLC定性
用硅胶 G板 ,石油醚 ( 60℃~ 90℃ ) -丙酮 ( 3∶ 1)展
开 , Rf= 0. 46,硫酸乙醇喷雾 ,显黄色。 mp 196℃~
197℃。 IRcm- 1: 3 340( br, O H) , 1 725( C= O)。 MS
m /z: 182( M
+
) , 167, 152, 124。1 HNM Rδ: 13. 77( 1H,
s, 2-OH与 C= O形成分子内氢键 ) , 5. 92( 1H, d, J
= 2 Hz, H-3) , 5. 82 ( 1H, d, J= 2 Hz, H-5) , 3. 78
( 3H, s, 6-OM e) , 2. 48( 3H, s, M eCO) , 2. 46( 1H, s,
4-OH);
13
CNMRδ: 202. 1 ( C= O ) , 166. 2 ( C-4 ) ,
165. 3( C-6) , 163. 3( C-2) , 104. 5( C-1) , 95. 6( C-3) ,
91. 3( C-5) , 55. 8( 6-OM e) , 32. 4( Ac-Me)。鉴定该化
合物为 2, 4-二羟基 -6-甲氧基苯乙酮 ( 2, 4-dihydrox-
y-6-ethoxyacetophenone)。
化合物Ⅶ : 白色针状结晶 ( EtO Ac)。 T LC定性
用硅胶 G板 ,石油醚 ( 60℃~ 90℃ ) -丙酮 ( 3∶ 1)展
开 , Rf= 0. 40,紫外线 365 nm观察 ,显兰色荧光。mp
144℃~ 145℃。 M S ( m /z): 206( M+ )。 UV: 229,
294, 342。 1HNMRδ: 7. 58( 1H, d, J= 7. 6 Hz, H-3) ,
6. 82 ( 1H, s, H-8) , 6. 80( 1H, s, H-5) , 6. 24( 1H, d, J
= 7. 6 Hz, H-4) , 3. 91( 3H, s, OM e-7) , 3. 87( 3H, s,
M eCO-6)。 与文献 [9 ]一致鉴定为滨蒿内酯 ( esco-
parone)。
2. 2 青蒿酸、青蒿乙素和青蒿素在植物黄花蒿的不
同生长期的累积量不同。 T LC显示 ,幼嫩期植株的
叶中 ,仅见到青蒿酸的斑点 ;旺盛期植株的叶中 ,以
青蒿乙素为主 ,同时 ,可见到青高素斑点 ;花前期植
株的叶中 ,仅见到青蒿素的斑点。
2. 3 在提取分离青蒿酸的过程中 ,曾参照文献 [7, 8 ]
操作 ,但由于蜡质和色素的干扰 ,效果不佳 ,故此重
新设计了提取分离方法。 该方法重现性好。
2. 4 从旺盛期植株的叶中 ,除分得青蒿乙素和青高素
等主要成分外 ,还得到 2, 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和
滨蒿内酯 ,这二种化合物是首次从黄花蒿中分得。
参考文献:
[1 ]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 J ]
.科学通报 , 1977, 22( 3): 142.
[2 ]  Zhou Wei-Sh an. To tal s ynthesis of artean nuin ( Qinghaosu )
and related compounds [ J ]. Pu re& Appl Ch em, 1986, 58( 5):
817-824.
[ 3 ]  Schmid G. , & Hofheinz, W. Total syn th esis of Qingh aosu
[ J ]. J Am Chem Soc, 1983, 105, 624-625.
[ 4 ] 汪 猷 ,谢志强 ,周凤玉 ,等 .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Ⅲ . 青
蒿素和青蒿素 B生物合成中的关键性中间体 -青蒿酸 [ J] . 化
学学报 , 1988, 46: 1152-1153.
[5 ]  Nair, M S R, Basile D V. Bioconv ersion of ar teann uin B to
artemisinin [ J ]. J Nat Prod, 1993, 56( 9): 1559-1566.
[6 ] 田 樱 ,魏振新 ,吴照华 . 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草
药 , 1982, 13( 6): 9-11.
[ 7 ]  Roth R J and Acton. N Isolation of artemisnic acid f rom
Artemisia ann ua [ J] . Planta Med, 1987, 53: 501-502.
[8 ]  Vonwi ller S C, Haynes R K, King G, et al . An Imp roved
meth od for th e i solation of Qinghao ( artemisinc ) acid f rom
Artemisia annua [ J] . Plan ta M ed, 1993, 59: 562-563.
[ 9 ]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5.
·30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