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of Pogostemon cablin

石牌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全 文 :图 1 化合物Ⅰ ~ Ⅴ的化学结构式
柱、聚酰胺柱层析 ,分别得到单体化合物Ⅰ ~ Ⅵ 。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 黄色针状结晶 , mp 196℃~ 198℃。
遇 FeCl3醇液不呈色 , HCl-M g反应呈橙黄色 ,锆-柠
檬酸反应呈黄色 ,加酸后黄色褪去。 该化合物的
mp,
1
HNMR和 13 CNM R与文献报道 5-羟基 -4′, 7-
二甲氧基-6, 8-二甲基黄酮一致 [2 ]。
化合物Ⅱ : 黄色针状结晶 , mp 283℃~ 285℃ ,
遇 FeCl3醇液呈绿色 , HCl-M g反应呈橙红色 ,锆-柠
檬酸反应呈黄色 ,加酸后黄色褪去。 该化合物的
mp,
1
HNMR和 13 CNMR与文献报道 4′, 5-二羟基 -
7-甲氧基 -6, 8-二甲基黄酮一致 [3 ]。
化合物Ⅲ : 黄色针状结晶 , mp 313℃~ 314℃ ,
遇 FeCl3醇液呈绿色 , HCl-M g反应呈橙红色 ,锆-柠
檬酸反应呈黄色 ,加酸后黄色不褪去。 说明含 3-
OH。该化合物的 mp、 1HNM R和 13CNMR与文献报
道的槲皮素一致 [4 ]。
化合物Ⅳ : 黄色针状结晶 , mp 275. 5℃~ 277
℃ ,遇 FeCl3醇液呈绿色 , HCl-Mg反应呈橙红色 ,
锆-柠檬酸反应呈黄色 ,加酸后黄色不褪去。 该化合
物的 1 HNMR和 13 CNMR与文献报道的 4′, 3, 5, 7-
四羟基黄酮一致 [5 ]。
化合物Ⅴ : 白色无定形粉末 , mp 270℃~ 273. 5
℃ ( dec) , Liebermann Burcha rd反应阳性。该化合物
的 IR, 1 HNMR和 13 CNMR和文献报道的 3β -羟基-
乌索 -11-烯 -28, 13β-内酯一致 [6 ]。
化合物Ⅵ : 白色结晶性粉末 , mp 265℃~ 267
℃ (dec) ,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该化合物
的 IR, 1HNMR, 13 CNMR和 EIM S与齐墩果酸标准
品一致 ,且 TLC显色行为完全一致。故化合物Ⅵ 鉴
定为齐墩果酸。
参考文献:
[ 1 ] 秦国伟 ,陈政雄 ,王洪诚 ,等 . 大叶桉酚甲的结构和合成 [ J ].
化学学报 , 1981, 39( 1): 83-89.
[ 2]  Got t lieb O R, Leao da Silva M , Maia J G Soares. Ch emist ry
of Brazili an M yrtaceae. Ⅲ . Eucalyptin f rom Eugenia and
Myrcia species [ J] . Ph ytoch emist ry, 1972, 11( 3): 1185-1189.
[3 ]  Hil lis W E, Isoi K. Variation in the ch emical compositi on of
Eucalyptus siderox ylon [ J ] . Ph ytoch emist ry, 1965, 4: 541-
550.
[ 4]  Markham K P, Ternal B, Stanley R, et al . Carbon-13 NM R
studies of fl avonoids Ⅲ [ J ] . Tetrahed ron, 1978, 34: 1389-
1397.
[ 5 ] 龚运淮 .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 Carb on-13核磁共振化学位移
[M ]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
[6 ] 秦国伟 ,徐任生 . 大叶桉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叶桉酚乙和共
它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J] .化学学报 , 1986, 44: 151-156.
石牌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罗集鹏 ,冯毅凡 ,郭晓玲
(广东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4)
摘 要 :目的 分析广州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 ,阐明广东特产药材“石牌藿香”的道地性内涵以及不同采
收期的成分变化。 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结果 从四月和七月采收的茎油中分离鉴定出 62个化合
物 ,占总量的 96. 63% ,主要含广藿香酮 ( 71. 87%和 71. 72% )、广藿香醇 ( 2. 57%和 3. 39% )以及十六烷酸、 d-苦橙
油醇、δ-愈创木烯和反式 -丁香烯等 ;从叶油中分离鉴定出 56个化合物 ,占总量的 91. 03% ,主要含广藿香酮
·29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1999-11-02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中医药局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罗集鹏 ( 1942-) ,男 ,广东兴宁人 ,教授 , 1984. 12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师承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 ,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生药学博士。 1986. 8至今在广东药学院工作 , 1998年以高级研究学者身分赴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研修 ,一直致力于中药材及其制剂的鉴定、有效成分分析和标准化研究。先后在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40多篇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与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 1项。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今是广东省卫生系统“科技兴医五个一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 Tel: ( 020) 34076794
( 16. 69%和 65. 15% )、广藿香醇 ( 18. 95%和 6. 10% )以及反式 -丁香烯、α-愈创木烯、法呢醇、十六烷酸、刺蕊草烯
等。 结论 石牌藿香的茎油和叶油中均以广藿香酮的含量最高 ,与其它产地的明显不同 ;且以七月采收的含量最
高 ,与传统采收期相一致。
关键词: 石牌藿香 ;挥发油成分 ;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4 0299 04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of Pogostemon cablin
LUO Ji-peng , FEN G Yi-fan, GUO Xiao-ling
   ( Guangdong Co lleg e o f Pha rmacy ,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224, China )
Key words: Pogostemon cablin ( Blanco) Benth. ( SHIPAI HUOXIAN G) ; pogostone volati le oil; GC-
M S
  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 in
( Blanco ) 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用芳香化湿中
药 ,有芳香化浊 ,开胃止呕 ,发表解暑功效 ,是著名成
药“藿香正气丸 (水 )”的重要组成药物。 中国药典
( 2000年版 ,一部 )收载“藿香正气水” (口服液 )均取
其挥发油供生产制剂。
广州石牌、棠下等地原是主要产地 ,商品称“石
牌藿香” ,为道地药材 ,传统经验认为其品质最优。50
年代末 ,广东肇庆地区、湛江地区及海南岛 (今海南
省 )相继大量种植广藿香。 经验认为 ,肇庆地区高要
等县产者 (商品称“高要藿香” )与“石牌藿香”品质相
近 ,亦供药用。而湛江地区和海南产者 ,统称“海南藿
香” ,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称百秋李油 Pa tchouli
oil ) ,供出口。 随着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广
州近郊早已无藿香种植 ,现今高要的种植面积也不
足 0. 6667公顷 ,道地药材“石牌藿香”濒临灭绝的境
地。广州市药材公司为挽救优良品种“石牌藿香” ,多
年来坚持种植广藿香 (不足 0. 067公顷 )。近几年来 ,
全国各地使用的广藿香 (包括出口东南亚与台湾者 )
均产自广东湛江地区的吴川、遂溪等县 ,该药材属
“海南藿香”范畴。该类药材虽含油率较高 ,但传统经
验认为其品质较次 ,不供药用。上述两类药材的种植
和采收时间亦有较大的不同: 石牌藿香每年 4月育
苗 , 5月移栽 ,第二年 6~ 7月采收 ;高要和湛江吴
川、遂溪等地则每年 11月育苗 ,翌年 3月移栽 ,同年
11月前后采收。这些差异均可能影响其挥发油成分
和药材质量。此外 ,广藿香在采收、运输、贮存及加工
过程中 ,叶片均容易脱落 ,商品药材常是茎枝 ,叶片
很少。 茎与叶中挥发油成分是否不同 ,亦未见报道。
关于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早期杨赞熹等
曾从“石牌藿香”挥发油分得广藿香酮 ,该成分有较
好的抗真菌作用 [1 ] ,关玲等应用 GC /M S联用技术
分离鉴定了广东湛江地区徐闻产广藿香挥发油中
33个化合物 [2 ] ;张强等亦应用相同方法鉴定成都市
售广藿香挥发油中的 24个化合物 ,含量大于 1%的
有 11个 ,主要为广藿香醇 ( 44. 52% ) ,未检出广藿香
酮 [3 ]。与我们的结果不同 [ 4, 5] ,该实验样品似为广东
湛江地区所产广藿香 ,非道地药材。
为了阐明广藿香药材道地性的内涵 ,发展道地
药材生产 ,保证中药材质量 ,我们系统研究了不同产
地广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及药理作用 [4~ 7 ]。今将“石牌
藿香”茎与叶挥发油成分的 GC-M S分析结果报道
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美国惠普公司 ) , BP1石
英毛细管柱 60 m× 0. 22 mm (非极性 ,相当于
SE30,澳大利亚 SGE公司 )。 石牌藿香于 1998年 4
月和 7月采自广州近郊黄村 , 20℃下经抽湿机强制
抽湿 3 d。
2 方法与结果
2. 1 挥发油的提取: 按中国药典 ( 1995年版 . 一
部 )附录方法提取 ,并计算含油。四月采者 ,叶含油率
约 0. 2% ,茎约 0. 05% ; 7月采者 ,叶含油率约为
0. 4% ,茎约 0. 1% 。
2. 2 气相色谱条件:气化室温度 280℃ ,程序升温:
柱初始温度 60℃ 2℃ /min 160℃ 1℃ /min 230℃
5℃ /min
260℃。
2. 3 质谱条件: 电离方式 EI,电离电压 1 746 mV。
离子温度 178℃。将原油经己烷稀释 10倍 ,无分流
进样 1μL,分析鉴定微量成分 ;采用分流进样分析、
鉴定含量高或分离欠佳的成分 ,分流比 1 /100。各色
谱峰经峰纯度检测 ,并将所的质谱数据由 Wiley 138
质谱数据库检索 ,结果见表 1和表 2。
3 小结和讨论
3. 1 从表 1和表 2可看出 ,石牌藿香无论茎油还是
叶油 ,均以广藿香酮为其主要成分 ,与湛江地区雷州
·30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表 1 石牌藿香茎挥发油成分
序号 化  合  物 相对百分含量 (% )月 7月
1 苯 0. 387 0. 134
2 环己烷 0. 432 0. 347
3 3-甲基己烷 - 0. 044
4 2-乙基呋喃 - 0. 048
5 庚烷 0. 434 0. 628
6 甲苯 0. 029 0. 046
7 己醛 0. 146 0. 273
8 2-己烯醛 0. 031 0. 019
9 5-甲基 -2-己酮 0. 028 0. 086
10 乙苯 - 0. 022
11 1-己醇 - 0. 016
12 1, 3-二甲基苯 0. 003 0. 117
13 2-庚酮 - 0. 026
14 苯甲醛 0. 057 0. 069
15 α-蒎烯 0. 026 0. 403
16 1, 5-辛二烯 -3-醇 0. 034 0. 088
17 7-辛烯 -4-醇 0. 264 0. 336
18 3-辛酮 0. 030 0. 152
19 2-β-蒎烯 0. 064 0. 837
20 2-戊基呋喃 0. 105 0. 693
21 3-辛醇 0. 163 0. 190
* 22 α-松油烯 - 0. 035
* 23 1-甲基 -2-异丙基苯 - 0. 091
* 24 3-辛烯 -2-酮 - 0. 043
* 25 dl-柠檬烯 - 0. 087
* 26 [E ]-2-辛烯醛 0. 042 0. 074
* 27 3, 5-辛二烯 -2-酮 - 0. 032
* 28 γ-松油烯 - 0. 110
* 29 [E ,E ]3, 5-辛二烯 -2-酮 - 0. 041
* 30 α-萜品油烯 - 0. 042
* 31 壬醛 - 0. 030
32 芳樟醇 0. 123 0. 108
* 33 另己苯 -
34 β-广藿香烯 0. 189 0. 329
* 35 十四烷 - 0. 076
36 顺式 -丁香烯 0. 036 0. 186
37 反式 -丁香烯 0. 759 1. 473
38 α-愈创木烯 0. 284 0. 492
39 刺蕊草烯 0. 200 0. 485
* 40 β-芹子烯 0. 112 0. 282
41 α-广藿香烯 0. 122 0. 523
42 酸式叶下珠烯 0. 134 0. 365
43 δ-愈创木烯 0. 593 1. 402
44 十五烷 0. 301 0. 274
45 δ-毕橙茄烯 0. 086 0. 190
46 d-苦登油醇 3. 186 2. 112
47 十六烷 0. 138 0. 128
* 48 烯 - 0. 458
49 广藿香醇 2. 566 3. 388
50 广藿香酮 71. 87 71. 72
51 顺式 -法呢醇 0. 730 0. 616
52 反式 ,反式 -法呢醛 0. 063 0. 537
53 牛儿醇甲酸酯 0. 332 0. 692
54 邻苯二甲酸是丁酯 - 0. 318
* 55 邻苯二酸二 2-甲氧基乙醇酯 - 0. 138
5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0. 133
57 十六烷酸 3. 186 3. 511
58 9, 12-十八烷二烯酸 - 0. 928
* 59 9, 12, 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 0. 094 0. 230
* 60 9-十八烯酸 - 0. 159
61 十八烷酸 - 0. 073
62 [Z , Z ]9, 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 - 0. 196
  * 叶油中不含有的成分
表 2 石牌藿香叶挥发油成分
序号 化  合  物 相对百分含量 (% )月 7月
1 苯 0. 710 0. 027
2 环己烷 0. 857 0. 098
* 3 3-甲基己烷 0. 045 -
* 4 2, 3-二甲基戊烷 0. 023 -
5 3-甲基己烷 0. 047 -
6 庚烷 0. 896 0. 141
7 甲苯 0. 067 -
8 己醛 0. 027 0. 015
9 2-己烯醛 0. 417 0. 112
10 5-甲基 -2-己酮 0. 0517 0. 071
* 11 [ E]-4-己烯 -1-醇 0. 057 -
12 1-己醇 0. 032 -
13 1, 3-二甲苯 0. 055 0. 026
* 14 1, 4-二甲苯 0. 035 -
15 苯甲醛 0. 174 0. 365
16 α-蒎烯 0. 054 -
17 1, 5-辛二烯 -3-醇 0. 113 0. 030
18 7-辛烯 -4-醇 0. 806 0. 330
19 2-β-蒎烯 0. 176 -
20 2-戊基呋喃 0. 091 0. 018
21 3-辛醇 0. 124 0. 036
22 苯乙醛 0. 040 0. 026
23 芳樟醇 0. 411 0. 180
* 24 1-α-松油醇 (萜品醇 ) 0. 041 -
* 25 乙酸壬酯 0. 052 -
* 26 β-广藿香烯 1. 350 0. 589
* 27 β-榄香烯 0. 300 0. 156
28 顺式 -丁香烯 0. 101 0. 186
29 反式 -丁香烯 6. 376 3. 550
30 表 -双环倍半水芹烯 0. 464 -
31 α-愈创木烯 2. 363 1. 385
32 刺蕊划烯 1. 921 1. 122
* 33 α- 草烯 0. 732 0. 525
34 α-广藿香烯 0. 569 0. 883
35 1, 2, 3, 4, 4a, 5, 6, 8a-八氯化萘 0. 162 -
* 36 β-愈创木烯 - 0. 660
37 γ-毕澄茄烯 3. 236 -
38 酸式叶下珠烯 0. 938 -
39 法呢烯 0. 963 -
40 δ-愈创木烯 3. 125 2. 220
41 δ-毕澄茄烯 0. 716 -
42 d-苦登油醇 1. 319 0. 865
43 十六烷 - 0. 265
44 广藿香醇 18. 949 6. 104
45 广藿香酮 16. 686 65. 148
46 顺式 -法呢醇 2. 974 1. 743
47 反式 ,反式 -法呢醛 1. 490 -
48 菲 0. 137 -
49 牛儿醇甲酸酯 0. 616 -
50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0. 130 0. 260
* 5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 152 0. 241
52 十六烷酸 2. 547 1. 729
* 53 新植二烯 1. 274 -
* 54 3, 7, 11, 15-四甲基 -2-十六碳烯 -1-醇 - 1. 226
55 9, 12-十八烷二烯酸 - 0. 390
56 [Z , Z ] 9, 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 - 0. 256
  * 叶油中不含有的成分
·30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等地产者 ,迥然不同 ,后者主要含广藿香醇 ,广藿香
酮含量均较低 [5 ]。因此 ,可以认为该成分是石牌藿香
的特征性成分。是否为其主要有效成分还有待深入
研究。
3. 2 四月采的石牌藿香 (生长期为 12个月 ) ,叶油
中广藿香酮 ( 16. 69% )和广藿香醇 ( 18. 95% )含量均
较低 ;而 7月采者 ,广藿香酮急剧增加 ( 65. 15% )广
藿香醇则减少 ( 6. 10% )。茎挥发油中无论是 4月还
是 7月采收的 ,广藿香酮含量均很高 (分别为
71. 87%和 71. 72% ) ,广藿香醇含量均很低 (分别为
2. 57%和 3. 39% )。因此 ,石牌藿香的挥发油中 ,无
论是广藿香酮含量 ,还是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总量
以及含油率均为 7月采者为高 ,故传统经验认为 6、
7月采收是合理的。茎油和叶油中多种成分相同 ,仅
在含量上有差异。此外 ,石牌藿香与高要藿香略有不
同 ;后者在 4月采收的叶油中 ,广藿香醇含量较高
( 27. 96% ) ,广藿香酮较低 ( 7. 88% ); 7月采者 ,上述
二成分的含量均较高 (分别为 20. 95%和 39. 60% )。
4月采的茎油中 ,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含量分别为
49. 43%和 11. 61% , 7月采者分别为 60. 48%和
5. 77%。 高要藿香即使在传统采收期 ( 11月 ) ,其广
藿香酮含量及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总量仍不及石牌
藿香。上述结果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牌藿香道
地性的内涵。
致谢:本院李显奇参与样品采集和挥发油提取。
参考文献:
[1 ] 杨赞熹 ,谢培山 . 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 ( Pogo-
s tone)的分离与结构测定 [ J ]. 科学通报 , 1977, 22( 7): 318.
[ 2 ] 关 玲 ,▲丽辉 ,徐丽珍 ,等 . 广藿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
国中药杂志 , 1994, 19( 6): 355-356.
[ 3 ] 张 强 ,李章万 ,朱江粤 ,等 . 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 J ].
华西药学杂志 , 1996, 11( 4): 249-250.
[ 4 ] 罗集鹏 ,冯毅凡 ,郭晓玲 ,等 .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 J ]. 中药材 , 1999, 22( 1): 25-27.
[5 ] 冯毅凡 ,郭晓玲 ,罗集鹏 ,等 . 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气相
色谱 /质谱分析 [ J] .中药材 , 1999, 22( 5): 241.
[ 6 ] 陈小夏 ,何 冰 ,李显奇 ,等 . 广藿香胃肠道药理作用 [ J] . 中
药材 , 1998, 21( 9): 462-466.
[7 ] 何 冰 ,陈小勇 ,李显奇 ,等 . 高要和吴川产广藿香对消化系统
的作用比较 [ J] .中药材 , 1999, 22( 4): 201-203.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陈有根 ,余伯阳 ,董 磊 ,周亮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4 0302 03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 1971年从植物黄
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 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
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 ]。 由于青蒿素及其
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
毒的抗疟活性 ,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
性疟有效 ,因此 ,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
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 由于青蒿素的化学
合成 [2, 3 ]步骤繁多、难度较大、得率低、成本高等诸多
因素 ,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 ,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
离青蒿素 ,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
然较高 ,因此 ,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
物技术的方法 ,简化生产步骤 ,提高青蒿素得率 ,来
解决青蒿素原料生产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 青蒿酸
( artemisinic acid,Ⅰ ) [4 ]和青蒿乙素 ( arteannuin B,
Ⅱ ) [ 5]在原植物中均可被转化为青蒿素。我们在提取
分离这二种前体化合物的同时 ,从不同生长期的黄
花蒿中分离得到另外 5个化合物 ,它们是青蒿素
(Ⅲ )、β -谷甾醇 (Ⅳ )、豆甾醇 (Ⅴ )、 2, 4-羟基 -6-甲氧
基苯乙酮 (Ⅵ )和滨蒿内酯 (Ⅶ ) ,其中 ,后二者为首次
从该植物中得到。此外 ,我们在综合多个文献 [ 6~ 8]方
法的基础上 ,对青蒿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
1 仪器、试剂与方法
1. 1 仪器与试剂: 熔点测定用 WL-1显微测定 (未
校正 )。 IR光谱用 N ICOLET Impact 410红外光谱
·30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0-06-12基金项目: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计划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有根 ( 1965-) ,男 ,江西丰城人 ,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 ,获理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 ,任教于江西中医学院 ,从事中药鉴定和生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 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参与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陈皮类专题 , 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人为该专题的主要完成人。 现为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博士研究生 ,师从余伯阳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神农路 1号 ,中国药科大学 F-10信箱。
* 联系人: Tel: 025-331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