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鹿蹄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全 文 :鹿蹄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 院新疆化学研究所 (乌鲁木齐 8 3 0 0 1 1 )
中国科学院自然 资源综合考察委 员会
吉腾飞 . 沙也夫 巴 杭 多力坤 王红梅
张宏志
摘 要 综述 了近年来鹿蹄草属植物化 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的进展 , 认为 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有
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
关键词 鹿蹄草 属 昔类 抗 血小板聚集
鹿蹄草为鹿蹄草科 灼ro lac ea ‘鹿蹄草属
巧ro la L . 植物 , 在传统 中医药 中普遍认为大
多具有清热止 咳 、抑 菌消炎 、去风湿 、强筋骨
等功效 。 近年来发现鹿蹄草对心血管类疾病
有较 明显疗效 。 该科植物在全球有 29 属 70
多种 , 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带和寒带 , 我国有 7
属 3 6 种 , 其 中鹿蹄草属植物在我国有 27 种 ,
分布于各省区 〔‘〕。 鹿蹄草的记载最早见于《滇
南本草》, 鹿蹄草的别名鹿安茶 、紫背金牛草 、
冬绿 和鹿 寿草 等〔2〕 , 又称鹿含草 、鹿衔 草 、破
血丹等 , 民间用于治疗 吐血 〔3〕、 风湿麻痹 、腰
膝无力 、月经过多 、久劳咳嗽等疾病〔1〕。
鹿蹄 草科植 物属 于合瓣 花亚纲 杜鹃花
目 , 根据药用植物的化学分类学 , 该科植物与
杜鹃花科 应含 有相类 似的次生代谢物 , 即相
似的化学成分 以〕 , 所 以也应含有 黄酮类 化合
物 , 笔者 曾对新疆红花鹿蹄草进行了总黄酮
昔含量的测定 , 其含量为 4 . 4 64 % 。
研究 表明 , 鹿蹄草属植物 中含有高熊果
昔 (h o m o a r b u t in ) 、 异 高 熊 果 昔 、 梅 笠 草 素
(e him a p hillin )
、鹿 蹄草 素 (甲基氢醒 ) 、榭皮
素 、乌索酸 、苦杏仁酶 、挥发油 、苦味质及糕质
等 〔, , 5〕 , 普 通 鹿 蹄 草 中 还 含 有 水 晶 兰 昔
(m o n o t r o p e in )
。 日本鹿蹄草 P刁口户o n ic a 的
叶 中含 有 鹿蹄 草 亭 (p iro lat in )和 车前 兰 昔
(a s p e r u lo s id e )
、齐墩果酸等成分 〔3 , 。
近年来 , 在鹿蹄草化学成分 的研究 中 , 得
到 了多种新化合物 , 进行了活性测试 , 为开发
利用鹿蹄草药源提供了依据 。 现就近年来鹿
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
1 化学成分
用 乙 醇 处 理 鹿 蹄 草 尸 . rot “nt ifo li a L
s s p
.
: hi ne ns i : 全草粗 粉 , 分 离出一种强荧 光
物 质 , 重结晶纯化后 , 由 M S 、 IR 、 N M R 和元
素分析以及双照射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 为 N -
苯基 一 2 一蔡 胺 , 经药理 实验 发 现该 化合 物对
P 38
。淋巴 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 且为首次从
鹿 蹄 草 科 植 物 中分 到 〔5 〕。 对 新 鲜 鹿 蹄 草
尸 . : al li a n th a 乙酸 乙醋提取部分进行柱层析
分离 , 得到 1 种化合物 , 命名为经基 肾叶鹿蹄
草昔 (h yd r o lr e n ifo lin ) 〔6〕(图 1 ) 。
国内对鹿蹄草的研究多停 留在分离提取
和结构鉴定等初期工作上 , 很少更加深人地
进行药理活性方面的工作 , 所 以研究工作很
难转化产生社会 、经济效益 。
H 必H
0 H
图 1 轻甚肾叶鹿蹄草普的结构
国外对鹿 蹄草 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加拿
大 、 日本 、韩国和前苏联等 国家 , 其中加拿大
是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来确定植物的亲缘关
系 , 很明显具有化学分类学意义 。
1 9 9 2 年 , 日本在对 圆叶鹿蹄草 尸 . ro tu n -
d ifo li
a 、 红花鹿蹄 草 P . in e a rn a ta 、 日本 鹿蹄
A d d r e s s
:
Ji T e n g fe i
,
X in jia n g In s tit u t e o f Che m is t r y
,
C hin e s e A e a d em y o f S e ie n e e s
,
W u lu m u q i
.
1 5 4
-
草和其它鹿蹄草科植物 的研究 中 , 分离得到
2 种蔡醒 和蔡满酮衍生物 , 经过药理活性测
试 , 发现蔡酿衍 生物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 〔7〕。
2 药理研究
国内多数是对鹿蹄草制剂和提取部位进
行药 理试验 , 结果表 明 , 鹿蹄草具有强心 、降
压 、 扩张血管等 作用 , 小剂量可增 加冠 脉流
量 , 近年来鹿蹄草制剂除临床应用抗炎外 , 对
冠心病患者还可改善症状〔7〕。 有文献表明鹿
蹄草 中的主要成分 2 1- 0 一没食子酞基金丝桃
昔 ( 2 1- 0 一 g alla o g l一hy p e r in )具 有很 强 的揉质
活 性 〔8〕 。 在国外 , 鹿蹄草属植物常用作强壮
剂 、镇静 药 、类 风湿关节 炎的止痛 药和止 血
药 。 生药 常 用 于蛇 、 虫和 狗 等 咬伤 的解 毒
剂〔7〕。
鹿蹄草 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 溶
血性链球菌 、肺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 、福 氏痢
疾杆 菌 、 伤寒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广谱 的抑
菌活 性 , 已证 明鹿 蹄 草素 为抑 菌 的活 性成
分 〔3〕 。 也有研究表明鹿蹄草浸剂可使心律不
整恢复正常 , 而且使血管显著扩张 〔2〕 。
日本的研究者利用活性测试指导鹿蹄草
中抗 血小板活化和 强心活性 成分 的提 取分
离 , 对 氯 仿 和正 丁 醇 提取 部位进行了研究 ,
得到了 2 种活性化合物 : 梅笠草素 ( c hi m a -
p h ilin )和夹竹桃麻素 (a e e to v a n illo n )〔, 〕, 利用
花生四烯酸作诱导剂 , 检验这两种化合 物的
抑制活性 , 同时与阿司匹林作对照 , 结果梅笠
草素和夹竹桃麻素分别为阿司匹林 的 10 倍
与 4 倍 , 而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抗炎 、治疗哮
喘 、抗 休 克和缺 血 等方 面显 示 了极 好 的疗
效 〔9〕 。
药理试验表明 , 梅笠草 素 、 2 一经甲基苯醒
和 7 一经 甲基蔡酿具有强心作用 , 同时梅笠草
素抑制血小板 聚集 的效果远优于阿 司匹林 ;
梅笠草素为鹿蹄草抗菌消炎的主要 成分 , 这
一活性的明显应用是临床上对心动过缓和心
力衰竭等症状 的改善和缓解 。 鉴于梅笠草素
为鹿蹄草亚科植物所特有 的次生代谢物 , 对
该化合物在鹿蹄草植物 中的含量分布和积累
动态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 利
用小鼠感染模型进行鹿蹄草素抗菌活性的研
究 , 发现梅笠草素的抗 菌活性介于青霉素与
抗菌素 B BK S 之间 〔]0j 。 利用鹿茶菜诱导和 乙
醇诱导模型 , 从鹿蹄草的 甲醇提取物 中得到
抗炎和止痛 的活性成分 , 为熊果酸和 梅笠草
素〔‘1〕 。 在对 鹿蹄草的胞毒活性进行研究时 ,
用 Ps 8 8淋 巴 白细胞检测发现梅笠草素可抑制
杂交母 鼠体内的肿瘤生长 〔, 2〕 。
通过药理活性测试确定了鹿蹄草中抗菌
消炎 的活 性 成 分 主要 为 1 , 4一蔡 醒类 化 合
物〔‘3〕 , 而醒类化合物 由于其既易氧化又易还
原的活泼 的电化学性质 , 与其活性之 间的联
系很值得研究 。
在鹿蹄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 , 有人认为
不存在熊果昔 , 应用高熊果昔作为鹿蹄草人
药的依据 〔“〕。 H eg na ue 通过研究熊果昔在各
种植物 中的不同分布和生源关系 , 认为熊果
昔只存在于 7 种植物中 , 更进一步的研究表
明 , 类似熊果昔 的更复杂的化合物仅限于鹿
蹄草亚科植物 中才有 , 所 以在天然产物的研
究中 , 应 当从植物化学分类学的角度人手 , 使
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 。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药材公 司编 . 中国中药资源 志要 . 北京 : 科学 出版
社 , 1 9 9 4 : 8 8 1
2 《全 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 组 . 全 国中草药 汇编 . 上册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19 86 : 71 9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编 . 中药志 .
第 四 册 . 北 京 :人 民 卫生出版社 , 1 9 3 : 6 25
4 周荣汉 . 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
版社 , 1 9 8 5 : 2 6 8
5 王西发 , 等 . 中草药 , 1 9 8 8 , 1 9 (l ) : 8
6 王军宪 , 等 . 植物学报 , 1 9 9 4 , 3 6 (1 1 ) : 8 9 5
7 K a g a w a K
, e t a l
·
Ch e m p h a r m B u ll
,
1 9 9 2
, 4 0 (乓) : 20 83
8 李星海 , 等 . 中国中药杂 志 , 19 9 4 , 1 9 (2 ) : 1 0 3
9 胡 明昌 . 中国药学杂 志 , 19 9 4 , 2 9 (6 ) : 3 6 6
1 0 CA
,
1 9 9 7
,
1 2 6
: 1 8 0 8 8 6 P
1 1 CA
,
1 9 8 6
,
1 0 4
:
1 0 2 1 7 0 P
1 2 CA
, 1 9 9 6 , 1 2 5
: 5 5 7 m
1 3 C A
,
1 9 8 2
,
9 7
:
8 9 0 6 2 v
1 4 王军宪 , 等 . 中国 中药杂志 , 1 9 9 5 , 2 0 (6 ) : 3 2 7
(1 9 9 8
一 0 8

2 3 收稿 )
《中草药 》19 9 9 年第 3 0 卷第 2 期 。 1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