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木香中色酮类化合物的形成



全 文 :    续表 1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6, 10, 14-三甲基 -2-十五烷醇 16. 4 亚油酸乙酯 0. 69
壬 酸 0. 31 1, 2-苯二甲酸双 ( 2-甲基丙基 )酯 0. 91
1-十一碳烯 0. 19 9, 12, 15-十八 (碳 )三烯酸 (Z ,Z ,Z ) -甲酯 0. 34
( Z ) -3-十四碳烯 0. 21 1-十八 (碳 )烯 0. 87
α-红没药醇 0. 38 9, 12, 15-十八 (碳 )三烯酸乙酯 0. 24
十六 (烷 )酸甲酯 4. 71 植醇 1. 26
十六 (烷 )酸乙酯 2. 54 苯甲酸苄酯 0. 70
癸 酸 0. 36 ( Z , Z ) -9, 12-十八 (碳 )二烯酸 0. 09
异植醇 1. 14 十四 (烷 )酸 2. 61
( E ) -3-二十碳烯 0. 56 菲 0. 27
二十三 (碳 )烷 2. 39 2-羟基 -苯甲酸苯甲酯 0. 12
( E ,E ) -3, 7, 11-三甲基 -2, 6, 10-十二碳三烯 -3-醇 0. 77 十五 (烷 )酸 0. 43
1-十六 (烷 )醇 0. 42 14-十五 (碳 )烯酸 0. 09
二十 (碳 )烷 0. 89 十六 (烷 )酸 21. 52
9-十八 (碳 )烯酸甲酯 0. 19 十八 (烷 )酸 0. 89
十八 (烷 )酸乙酯 0. 06 油 酸 1. 50
十二 (烷 )酸 2. 29 ( Z , Z ) -9, 12-十八 (碳 )二烯酸 0. 79
( Z , Z )-9, 12-十八 (碳 )二烯酸 0. 53 9, 12, 15-十八 (碳 )三烯醛 0. 22
2. 2 从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分析来看 ,
其主要成分为醇、酮、酸、酯类化合物 ,亦有少量烃类
化合物。 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棕榈酸 palmitic
acid,占挥发油总量的 21. 52% ,其次是 6, 10, 14-三
甲 基 -2-十 五 烷 酮 6, 10, 14-trimethy1-2-
pentadecanone,占挥发油总量的 16. 40%。
2. 3 我们对西南地区金银花另一主流商品细毡毛
忍冬 L . similis Hemsl. 的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也
进行了分析 ,其中棕榈酸含量为 29. 27%。 此外 ,据
报道 [ 5 ] ,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中棕榈酸含量一般在
25%以上。这表明 ,棕榈酸在灰毡毛忍冬、细毡毛忍
冬、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中含量都很高 ,达 20%以
上。
参 考 文 献
1 徐炳声 .药学学报 , 1979, 14( 1): 23
2 徐国钧 .南京药学院学报 , 1979, ( 1): 82
3 吴元鎏 ,方洪钜 . 化学学报 , 1980, 38( 6): 573
4 吉 力 ,潘炯光 ,徐植灵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15( 11): 40
5 张 玲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94, 25( 3): 184
( 1999-08-02收稿 )
白木香中色酮类化合物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  戚树源  林立东 胡厚才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是我国生产沉香的唯一植物
资源。 沉香是我国、日本、印度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的
传统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 沉香是由于白木香木材
组织受伤或感染真菌后形成的。 1976年 ,华南植物
研究所发现黄绿墨耳真菌感染白木香木材伤口后能
加速沉香的形成 [1 ]。在沉香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成分 ,
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色酮类化合物。沉香的品质主要
由这两类化合物决定。本文采用 HPLC法检测色酮
类化合物 ,探讨白木香受真菌感染后 ,色酮类化合物
的形成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色酮类化合物在白木香
中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评价沉香药材的
品质提供一种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白木香树木 Aquilaria sinensis栽培于华南植物
研究所内 ,树龄 15年。 黄绿墨耳真菌 ( Menanotus
f lavolives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储藏室
提供。
材料处理: 健康白木香 ( 6株 )树干距地面 50 cm
·65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9期
戚树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 ,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次生物质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植物一级代谢与二级代谢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植物次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等研究。 一直承担国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近年主要从事中药沉香的形成机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960474)。
处每隔 30 cm锯约 0. 5 cm宽、 1 /3直径深的口 ,喷
洒黄绿墨耳真菌培养液后 ,以塑料薄膜包扎 ,每隔一
个月切下产生的棕红色反应带的木材组织约厚 1
cm。
材料粉碎 ,用乙醇提取多次 ,减压浓缩乙醇后 ,
加入 5%氢氧化钠溶液皂化 ,再加入乙醚萃取 ,乙醚
相浓缩后称重备用 ,此为中性部分。
色谱条件: HPLC用 Beckman 421型色谱仪 ;
柱: ALT EX ult rasil-ODS ( 5μm, 4. 6 mm× 250
mm);检测: ALTEX 156型折光检测仪 ;流动相:甲
醇 -水 ( 7∶ 3) ;流速: 0. 8 m L /min。
线性关系: 配制沉香色酮化合物: 6, 7-二甲基 -
2-( 2-苯乙基 )色酮 (Ⅰ )、 6-甲氧基 -2-[2-( 4′-甲氧基 )
苯乙基 ]色酮 (Ⅱ )的标准甲醇溶液 1. 6, 3. 2, 4. 8,
6. 2, 8. 0 mg /m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 ,每次进样
均为 9μL,记录峰高 ,以浓度为横坐标 (X ) ,峰高为
纵坐标 ( Y ) ,进行线性回归 ,重复 3次。 结果表明 ,
Ⅰ 、Ⅱ在此范围内峰高与样品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Ⅰ 和Ⅱ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Ⅰ : Y= 20. 769 X+ 3. 010  r= 0. 999 6
Ⅱ : Y= 17. 544 X - 6. 410  r= 0. 995 4
样品测定: 将中性部分加入 3 mL甲醇 ,放置冰
箱过夜 ,上清液供 HPLC分析用。每次进样 9μL,记
录峰高。
2 结果与讨论
白本香在感染真菌后、产生的沉香色酮类化合
物含量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 1,图 1。
在白木香形成的沉香中 ,共分离到 9个色酮类
化合物 ,它们的化学结构相似 ,其中 6, 7-二甲基 -2-
( 2-苯乙基 )色酮 (Ⅰ )、 6-甲氧基 -2-[2-( 4′-甲氧基 )
苯乙基 ]色酮 (Ⅱ )含量较高 [2, 3 ] ,本实验用这两个化
合物作为标准来测定。
  从图中可见 ,白木香在真菌感染后 ,开始形成色
酮类化合物 ,并随时间不断增加。从第 3个月开始 ,
表 1 白本香感染黄绿墨耳真菌后沉香色酮类
化合物的含量
时间
(月 )
木材干
重 ( g)
浸膏重
( g)
中性部
分 (g )
Ⅰ Ⅱ
绝对含
量 ( mg)
相对含
量 (% )
绝对含
量 ( mg)
相对含
量 (% )
1 60. 2 1. 05 0. 11 5. 70 9. 50× 10- 5 2. 30 3. 8 0× 10- 5
2 74. 2 2. 03 0. 21 8. 88 1. 20× 10- 4 3. 51 4. 7 0× 10- 5
3 88 2. 1 0. 3 9. 39 1. 07× 10- 4 3. 45 3. 9 0× 10- 5
4 130 4. 4 0. 4 24. 60 1. 89× 10- 4 6. 24 4. 8× 10- 5
5 140 6. 47 0. 54 28. 5 2. 00× 10- 4 7. 68 5. 5× 10- 5
   a-Ⅰ 的绝对含量 ( mg)  b-Ⅱ的绝对含量 ( mg)
c-Ⅰ 的相对含量 (% )  d-Ⅱ的相对含量 (% )
图 1 白木香感染黄绿墨耳真菌后沉香色酮类化
合物的含量
色酮的含量显著增加 ,沉香中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
含量也呈增加趋势 ,但不明显。前文 [4 ]曾报道没香中
苄基丙酮及其在黄绿墨耳真菌中的生物转化并提出
与色酮类化合物形成的关系。以 HPLC法测定沉香
中色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可为沉香色酮类化合物的形
成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评价沉香药材的品质提
供了一种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 植物学报 , 1976, 18( 4): 287
2 杨峻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8, 10( 1): 99
3 林立东 ,戚树源 . 中草药 , 2000, 31( 2): 89
4 戚树源 ,林立东 ,叶勤法 . 生物工程学报 , 199814( 4): 464
( 1999-09-08收稿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 2001年征订启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 ,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份学术性杂志 ,标准刊号 ISSN
1003- 9783, CN44- 1247,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始终坚持以《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为依据的办刊宗旨 ,宣传和报道了中药新药和临床药理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 ,为中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部门提供有关药品法规和技术开发的情报信息 ,是中药新药开发和中药临床药理研究的核
心刊物。 主要栏目有:论坛、专家笔谈、临床研究、药效及毒理学研究、质量分析研究、工艺研究、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新药介
绍、新技术与新方法、讲座、学术探讨、综述、论著摘要、国外药事、药政通讯、简讯等。
本刊为双月刊 ,全年 6期 ,逢单月 25日出版 ;每册定价 7元 ,全年 42元 ,从 2001年元月起委托广东省报刊发行局发行 ,邮
发代号 46- 210,敬请读者在各当地邮局订阅本刊。
·65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