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
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肖小 河 介 苏中武 乔传卓
罗泽渊
摘 要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姜黄属植物种类 、分布 、化学成分及药理与临床的研究进展 。
关扭词 姜黄属 药用植物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姜科姜黄属   “    植物具有重要 述了近年来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的新进展 。
的经济价值 , 除药用外 , 还可作调味品 、色素 、  种类和分布
香料 、染料 、化妆品和杀虫剂等 , 常用 中药郁 全世界姜黄属植物约  种 , 主要分布于
金 、荻术和姜黄分别来源于该属 多种植物的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 喜马拉雅海拔    
块根和根茎 。  年代初及 “七五 ”攻关期间 ,  的高山地区亦有分布 。 我国  种 , 产东南
陈毓亨等分别对姜黄属 中药材进行过较系统 至西南部 ,其中药用  种以上 。 见表  。
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在此基础上 , 笔者概
表  我国姜黄属植物种类和分布
序号 植物名称 拉 一学名 地理分布 入药情况
 顶花获术      哪    ,     云南
 白顶姜黄    厉‘ 云南 黄花姜黄   刀口沂刀邵“ 云南
 姜黄        广东 、广西 、台湾 根茎 姜黄
  己。爪  四川 、云南 、西藏 块根 黄丝郁金
 黑褐姜黄         云南 、广西 块根有作郁金用
 极苦姜黄          云南
 印尼羲术    “ ,    六     云南 根茎有作羲术用
 获术      二       广东 、广西 、台湾 根茎 获术
       福建 、 四川 、云南 块根 绿丝郁金
            
 广西获术  ·妙     “·  · ‘  ,  ·  · 广西二南 根茎一桂羲术    ’ 一 ’ 一 ” ‘ ’ 一 一  ” 
 大羲术         广西 、云南 、台湾
 郁金     介     我国东南至西南各省区 主根茎 温荻术  刀 叼       !∀   块根 温郁金
根茎 片姜黄
  郁金                州   四川 根茎 姜黄
块根 黄白丝郁金
  狭叶姜黄         滋    二 广西 黑心姜            广西  绿我术       乙丫口 台湾  细羲术   。     四川姜黄属植物分布广 , 栽培品种多 , 形态变 异大 , 加上部分种类带花果标本不易采到 , 因
,                ,               ,                       ! ,        
·   ·
而该属系统分类与中药材品种鉴定一直令人
棘手 , 不少种类的分类学关系和地位以及名
称均有待进一步澄清和订正 。 如川郁金 
 人     或       叮    、羲术     
     或          或          
  、郁金         或         。 
    或     “   等 。 种内多态性
亦十分明显 , 如根据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成分
的组成 比 , 可将          分为  个化
学型   一  和   一   同样 ,      亦可划
为  个化学型   一  和   一  。 在印度用作
咖哩粉的原植物除      外 , 还有同属 同
组中多种植物 , 并且      已形成了一系
列 的栽培变种〔‘〕。    认为印度产姜黄属
     组 中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可能系种内
变种或变型 。 因此上述有关姜黄属植物种类
数 目的报道值得商榷 。
根据野外调查 、标本核对及栽培观察 , 我
们认为川郁金可能是姜黄      的栽培变
种 , 但本 文暂用 陈秀香先 生 所订 学名  !∀人u a n en si: ;关于羲术和 (温)郁金 , 考虑到现
代物种概念的发展及国内外沿用历史 , 我们
支持童绍全先生的分类学处理 。 有关上述问
题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
2 化学成分
姜黄属植物的根茎和块根主要含挥发油
类和姜黄素类成分 , 此外还有树脂类 、糖类 、
街醇类 、脂肪酸 、多肤类 、生物碱及微量元素 。
2
.
1 挥发油类 :主要为倍半菇类 , 至今已从
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 20 余种成分 〔卜“〕, 见
表 2 。 此外 , 利用 G C 或 G C 一M S 鉴定的成分
尚 有 : a 、 件旅 烯 ( a , 日一 p i n e n e ) 、 茨 烯
(eam phene )、 按 油 素 (eineole ) 、 龙 脑
(borneol) 、松油烯 (terpinene) 、丁香烯 (ear-
ryophyllene)、 赓 子 油 烯 (farnesene ) 、 姜烯
(zingiberene)、芳姜酮(ar一 z i n g i b e r o n e ) 、吠喃
二烯 (furanodione)、姜黄烯 (。u r e u m e n e ) 、 a -
水芹烯 (a一 p h e l l a n d r e n e ) 等 。
不同品种 、产地 、采收期和贮藏期的姜黄
属植物挥发油含量差异 明显 。 C . I On g a 含量
《中草药 》1 9 9 7 年第 28 卷第 2 期
最高 , 根茎和块根分别为 4% 一 8 % 和 1% 一
3 % ;其余种类分别为 1% 一 3 % 和 0.1叼一
0. 5 % 。 c . lo n g a 种植后 7一8 月内含量最高 ,
根茎干后贮藏 12 个月后挥发油损失可高达
27 .5% 。 从入药部位看 ,根茎含量高于块根 。
2
.
2 姜黄素类 (eureum inoids) :为二苯基庚
烃类成分 (diarylheptanoids) , 有酚性和非酚
性之分 。现已分离并鉴定出 20 余个姜黄素类
化合物 〔7 一 12j , 其中姜黄素( I )、去 甲氧基姜
黄素( I )和双去 甲氧基姜黄素(皿 )最为常
见 , 见表 3 。
表 2 从姜黄属植物挥发油中分离
并鉴定出的主要成分
} 化合物名称 ’ 存在植杨.’乡
, 参见表 1 中序号
不同种类 、产地 、采收期和贮藏期姜黄素
类含量差异较大 。 姜黄 C .lon ga 根茎和块根
含量分别为 1% 一 4 % 和 0. 1 % ~ 0.2 % , 其作
种类根茎含量为 0.01 % 一 0. 10 % , 块根均在
0. 005写以下 。 根茎含量远高于块根 。
·
1 1 5
·
姜黄素类成分的分离与含量测定主要采
用 H P L C 。
表 3 姜黄属植物中主要姜黄素类成分
2. 3 其它成分
2· 3 · 1 油树脂 (loeoresin ):为半流体状的混
合提取物 , 既含挥发性芳香成分又含非挥发
性辛辣物质 , 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工业原料 。
2. 3. 2 糖类 :c .zon ga 含阿 拉 伯糖 、 果糖 、
葡萄糖等 。 从中分得 4 种具有网状内皮组织
活性的多糖类成分 ukonan A 一D 〔, 3〕。 近年来
该属植物的脂多糖 (L PS) 及其生物活性颇受
关注 〔“〕 。
2
.
3
.
3 街醇类和脂肪酸 :从 C .lon ga 根茎中
分离到 件谷街醇 、豆 街醇 、单烯酸 、二烯酸及
直链脂肪酸等 。
2. 3. 4 多肤类 :从 c .zon ga 的水溶部分中得
到抗氧化多肤成分—turmerin, 其分子 量·
1 1 6
·
为 5000〔‘5〕。
2. 3
.
5 生物碱 :C .lon ga 和 c .zed oa ri a 均含
微量的甲基毗嗦(tetram ethyprazine)〔‘, 。
3 生物活性
鉴于 80 年代末国际上对 C .zon ga 及其
主要成分姜黄素的药理学研究已有概述 〔‘6〕 ,
笔者着重调研了近 5年来国内外有关姜黄属
植物的生物活性与临床研究报道 〔, ’一 29 , 。
3
.
1 抗肿瘤 :我国侧重挥发油 的抗癌研究 。
榄香烯能直接杀伤癌细胞 , 能诱导 H L 一 60 细
胞程序性死亡 (IC S。 = 2 7 . 5 拜g /m L ) , 现 已开
发成 国家级抗癌新药 。
国外侧重于姜黄素类的抗肿瘤研究 。 现
已发现姜黄素能有效地抑制配体诱导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EG F 一 R ) 酪氨酸磷酸化 、抑制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 表明姜黄素在抗增生性疾病如肿瘤等
方面颇具开发前景 。 同时姜黄素对苯并蓖 、亚
硝胺 、亚硝基肌 、 T P A 等化学诱癌和癌基因
突变致癌具有 良好的防护作用 。 但姜黄素对
肿 瘤坏死因子 (T N F )无诱生作用 。 姜黄素
I 、 I 和 班的细胞毒和抑癌活性比较 , 以 l 为
最强 。
3
.
2 抗炎 :姜黄素对花生四烯酸 (A A )的生
化途径 一环氧酶和 5一脂氧酶具有双重抑制效
果 , 近年还发现对 12一脂氧酶途径亦具有抑
制作用 , 因而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 。最新试
验发现姜黄素能有效地抑制 LP S 诱导人 巨
噬细胞系 M ono.M ac . 6产生 T N F 一 a 并关联
抑制 白细胞介素一 1 ( lL 一 1 ) , 同时还抑制 L P S
诱导的核因子卡巴 B (N F 一 K B ) 活性及 L 92 。成
纤维细胞的 T N F 一 a 生物活性 。 上述结果提
示 :姜黄素是一颇具开发潜力的非 街体类抗
炎药 (N SA ID ) 。
3
.
3 抗氧化:姜黄素 I 、 l 和 l 的抗氧化能
力比较 , 以 皿为最佳 , 三者对脂质过氧化和超
氧 化 的 IC S。分 别 为 20 、 1 4 、 1 1 拌g /m L 及
6· 9 5 、 4 · 2 5 、 1 · 9 0 m g / rn L 。 发现饲喂姜黄素
后小鼠 SO D 酶 、过氧化氢酶和谷肤甘肤过氧
化物 酶 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 19 % 、 19 % 和
, 表 明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通过
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而达到 的 。 从 C .lon ga
根茎分离 并鉴定 出的多肤成分 tu rm eri n 具
有较强 的抗氧化 、抗突变和 D N A 保护等活
性 , 在 183 nm ol /L 下能有效地保护细胞膜和
D N A 免受氧化损害 。 从 C .lon g“ 中分得 的
turm eron ol A 和 B 均能抑制大豆脂氧化酶
(IC S。 = 1 6 和 19 拌m o l/ L ) , 在 200 m g/L 时还
可防止亚油酸 自动氧化 。 姜黄素作为天然优
质的食品抗氧化添加剂 已广泛应用 。
3
.
4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C .xan tho rrh iza 提
取物能降低正常鼠血清甘油三酷和磷脂及肝
胆固醇浓度 , 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 D L )
和脱脂蛋 白的浓度 , 抑制肝脂肪酸合成酶活
性 ,但对磷酸甘 油脱氢酶 (C D H )无影 响 ;能
抑制饲喂高胆固醇 鼠肝胆固醇的升高 , 但对
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无拮抗作用 ;进一步发现
其主要降脂活性成分为 a一姜黄烯而 非姜黄
素类 。 姜黄素能抑制高山被抱霉 几五〕rt ic re l la
a lP i n a 1 5
一 4 的脂肪酸 a一 5 去饱和酶活性(IC S。
一 27 .2 拌m ol / L ) , 还可降低小 鼠微粒体 a一 5
和 a一 6 去饱和酶活性 。 姜黄或姜黄素能有效
地拮抗 因维生素 A 缺乏所致脑微粒体膜
N a+ 一 K + A T P 酶活性下降以及胆 固醇/磷脂
比例的下降 。
3
.
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从 C .z砍ga 中分得
的 ukonan A 一D 均有 明显的增强 网状 内皮
系统 、吞 噬功能诱导碱性磷酸酶和抗补体等
活性 。 从根茎及其伴生菌中获得的 L P S 能有
效地激活巨噬细胞 、调节稳态平衡 。
3
.
6 抗艾 滋病 :新近研究 发现 , 姜 黄 素对
H IV 一 l 整 合酶有抑制作用 (IC S。 = 4 0 拌m o l/
L ) ;对 H IV 一 1 蛋白酶和 H IV 一 2 蛋 白酶的 IC 50
分别为 10 和 25 0 拌m ol / L , 与硼形成络合物
后 , I C S 。可降低约 6 拜m ol / L 。 目前姜黄素正用
于艾滋病临床试验 。
3
.
7 抗蛇毒 :姜黄根茎的非水溶性提取物对
眼镜蛇神经毒素 (S T X )有抑制作用 , 但它与
ST X 并不形 成稳定 的复合物 , 失活的 ST X
仍保持原来的分子量 , 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提
《中草药 》1 9 9 7 年第 28 卷第 2 期
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分子量为 150 00 。另据发
现 , c . l on g a 中的姜黄酮具有 良好的抗蛇毒
作用 , 能中和毒液中的多种毒素作用 。
3
.
8 保肝 :姜黄和姜黄素均能有效地逆转黄
曲霉素诱导的肝损害 。 通过 G O T 和 G P T 测
定证明 , 从 C .lon ga 块根中分得的 p 一香豆阿
魏酞 甲烷和二一 p 一香豆酞 甲烷对四氯化碳和
半乳糖胺诱发的小 鼠和大鼠肝细胞损伤均具
有显著的抗肝毒作用 。 姜黄素能诱导增加转
化系统酶的活性 , 并且其活性成分或代谢产
物的生化过程 可能是经 由转移途径而 实现
的 。
3
.
9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从 C .Zon ga 根茎提
取物衍生而来的物质 tooam phyl 能刺激胰腺
分泌和胆汁溢出 , 并且这种刺激作用至少部
分地由分泌素 (seeretin )而不是由C C K 或胆
碱能途径所介导 。 试验还发现 , c .
lon
g
a 中的
LP S 与源 自C .ze doa ri a 的二氢获二酮及其
衍生物均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 。 泰国已将 C.
lo nga 提取物用于 胃溃疡临床试验并与脂质
抗酸剂进行对照 , 疗效确切 。 《日本药局方》、
《新订和汉药 》等将中药郁金 、羲术和姜黄都
是作为芳香健胃药物而记载的 。 郁金等中药
煎剂能有效地刺激胃酸分泌 、促进胆汁排出 ,
升高血清胰泌素浓度和十二指肠 H C O 歹浓
度 。
3
.
10 光效应作用 :姜黄素在通常情况下杀
菌能力较弱 , 但给予光照射时 , 微摩尔的姜黄
素就能显示出很强的光毒性反应 , 提示 姜黄
素可作为一值得开发的光敏药物 。 考察了姜
黄素的光化学特性和光细胞毒性 , 在适 当的
细胞环境中 ,姜黄素能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
和还原态分子氧 , 对多种需氧细菌具有 杀灭
作用 。
3
.
1 其它作用 :姜黄属植物挥发油和 醇提
物能有效地抗早孕 、抗真菌和杀蝇 , 但近年报
道甚 少 。 从 C .xan tho 护了h iza 分离 并衍 生的
xanthorrh izol 有效地抑 制 细胞 色素 p ;5。活
性 , 延长巴 比妥类诱导的睡眠时间 。 发现 C.
le nga 中的姜黄素类成分有显著的协 同杀线
·
1 1 7
·
虫活性 , 但它们单独使用时无杀线虫作用 。在
印度以 c .lon g a 治疗疥疮 8.4 例 , 3 一15 d 内
治愈率为 97 % 。
3
.
1 2 毒性 :姜黄素小 鼠 19 的 L D 50大于 2 9 /
k g , 以 C .le ng a 醇提物灌喂大鼠观察急性(24
h , 3 9 / k g 体重)和慢性 (go d , 1 0 0 m g / k g ·
d) 毒性 , 均未发生死亡 , 体重 、食欲等一般状
况未见异常 , 血液中 W B C 和 R B C 水平有下
降趋势 , 但未见任何精子毒性 。 肝 、肾、心 、血
管等病理组织学检查 ,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
4 讨论
姜黄属植物活性和应用都很广泛 , 但国
内主要局限于药用方面 。有资料表明 , 姜黄干
燥根茎含蛋 白质 6.3% 、碳水化合物 69 .4% 、
醚 溶 性 脂 肪 5.1% 、 矿 物质 3.5% 、 纤 维
2.6% ;姜黄块根前三者组分含量更高 。 可见
姜黄具有很好的食用和保健价值 。在印度 , 从
姜黄 C .lon ga 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制淀粉可作
食用淀粉 ar ro w ro ot 的替代品 ;提制的油树
脂既含挥发性的芳香成分 , 又含挥发性的辛
辣成分 , 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 医药工业原料
并出口 。 我国对姜黄属植物油树脂的研究与
开发几乎是一个空 白 。
抗癌是姜黄属药用植物的主要活性之
一 , 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 , 但在有效部位和成
分的筛选方面各有侧重 。资料显示 ,挥发油中
活性成分能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 直接杀伤
癌细胞 ;姜黄素类成分对直接致癌因子 、有害
化学物质等突变原诱癌具有抗突变和抑制作
用 ;多糖类成分则能激活巨噬细胞活性 , 调节
系统稳态平衡 , 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因此可以
说 , 荻术 、郁金等中药是 “全方位型 ”的抗癌
剂 。 混合体油树脂可能是一 “全方位型 ”抗癌
有效部位 。 有关姜黄属药用植物各有效成分
的抗癌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 。
近年来姜黄素类成分的化学报道主要集
中于 C . zon ga 和 C .x a nt h臼丫几iz a , 二者根茎
内面深黄色至黄红色 , 姜黄素类含量高 , 开发
价值高 。后者在印尼 、马来西亚和 日本等有栽
培并药用 , 根茎个体大 (0 .5一 1 k g /个 , 鲜重 )
. 118 ·
产量高 , 颇具开发价值 , 我国近年来发现有
c .xanth 口, 丫丙iz a 分布 , 可引种栽培为 中药获
术 、姜黄和郁金的优质药源之一 。
此外 , 中药郁金和羲术均有浙 、川、桂等
道地之分 , 且均属异地异种型多源道地药材 。
如郁金的道地产区和道地 品种分别为 :四川
产 C .lon ga , 浙江产 C .aro m at ica , 广西产 C.
kw an gs ie ns is 。传统上以浙江产温郁金 C .aro-
m at ic a 为首要 , 但现代研究表明四川产黄丝
郁金 C .lon ga 挥发油类和姜黄素类等有效成
分含量最高 , 品质最优 , 并已成为我国出口郁
金的主要品种 。今后几年内 , 全面系统地阐明
上述中药材的“道地性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
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 将是姜黄属生药学研究
的中心之一 。
致谢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陈毓 亨、 中
科院 华南植物所 吴德邻和刘念 、 广西 中医 药
研 究所方鼎及中科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童绍全
等老师对姜黄属植物分类与 中药品种整理提
出宝贵意见 和惠踢有关资料 。
参 考 文 献
1 Craker I E , e t a l . H e r b s , S p i e e s , a n d M e d i e i n a l P l a n t s :
R
e e e n t A d
v a n e e s
i
n
Bo
t a n y
,
H
o r t
i
e u
l
t u r e , a n
d P h
a r
m
a -
e o
l
o g y
.
v
.
3
.
O
r y x P
r e s s ,
1 9 9 4
.
7 0
2 C
o y a l R K
, e t a
l
.
J F
o o
d s
e
i T
e e
h
n o
l
,
1 9 9 3
,
3 0 ( 5 )
:
3 6 2
3 C A 1 9 9 3
,
1 1 9
:
P 8 1 0 2 7
e

P 1 0 2 2 7 8 u

P 1 4 7 8 3 3 n
4 G a J F
, e
t a l
.
C h
e
m P h
a r
m B
u
l l
,
1 9 9 1
,
3 9 ( 4 )
:
8 5 4
5 C A 1 9 9 0
,
1 1 2
:
P 4 2 5 5 9
a
6 M
a s u
d
a
T
, e t a
l
.
C h
e
m L
e t t , 1 9 9 1 ( 9 )
:
1 6 2 5
7 C l
a e s o n
P
, e t a
l
.
P l
a n t a
M
e
d
,
1 9 9 3
,
5 9 ( 5 )
:
4 5 1
8 S
u
k
s a
m
r a r n
A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4
,
3 6 ( 6 )
:
1 5 0 5
9
M
a s u
d
a
T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3
,
3 2 ( 6 )
:
1 5 5 7
1 0 R
e
i
r o
N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3
,
3 3 ( 2 )
:
5 0 4 2
1 1 K i
u e
h F
, e t a l
.
C h
e
m P h
a r
m B
u
l l
,
1 9 9 3
,
4 1 ( 9 )
:
1 6 4 0
1 2 M
a s u
d
a
T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2
,
3 1 ( 1 0 )
:
3 6 4 5
1 3 C
o n
d R
, e t a
l
.
B i
o
l P h
a r
m B
u
l l
,
1 9 9 2
,
1 6 ( 3 )
:
2 3 5
1 4 I
n g
a
w
a
H
, e t a
l
.
C h
e
m P h
a r
m B
u
l l
,
1 9 9 2
,
4 0 ( 4 )
:
9 9 4
1 5 S
r
i n i
v a s L
.
e t a
l
.
A
r e
h B i
o e
h
e
m B i
o p h y
s , 1 9 9 2
,
2 9 2
( 2 )
:
6 1 7
1 6 H
e r
m
a n n
P T
, e t a
l
.
P l
a n t a
M
e
d
,
1 9 9 1
,
5 7 ( 1 )
:
1
1 7 O k
o r u t
l
a
L
.
e t a
l
.
C
a r e
i
n o g e n e s i
s ,
1 9 9 5
,
1 6 ( 8 )
:
1 7 4 1
1 8 H
u a n g H C
, e t a
l
.
C
a n e e r
R
e s ,
1 9 9 4
,
5 5 ( 2 2 )
:
5 8 4 1
1 9 A
z u
i
n e
M A
, e t a
l
.
J E
t h
n o p h
a r
m
a e o
l
,
1 9 9 4
,
4 4 ( 3 )
:
2 1 1
2 0 C h
a n
M M
, e t a
l
.
B i
o e
h
e
m P h
a r
m
a e o
l
,
1 9 9 5
,
4 9 ( 1 1 )
:
, e t a
l
.
C
o i 、e e r I e tt , 1 9 9 5 , 9 4 ( l ) : 7 9
A m m
o n
H P
, e t a
l
.
J E
t
h
n o P h
a r
m
a e o
l
,
1 9 9 3
,
3 8
(
2 一
3):113
R eddy A C , e t a l . F o o d C h e m T o x l e (〕l , 1 9 9 4 , 3 2 ( 3 ) :
2 7 9
Y
a s n
i S
, e t a
l
.
F
o o
d C h
e
m T
o x
i
c o
l
,
1 9 9 4
,
3 2 ( 3 )
:
2 7 3
K
a u
l S
, e t a
l
.
M
o
l C
e
l l B i
o e
h
e
m
,
1 9 9 4
,
1 3 7 ( 2 )
:
1 0 1
2 6
2 7
2 8
2 9
2 4
2 5
S
u i Z
, e t a
l
.
B i
o r g
M
e
d C h
e
m
,
1 9 9 3
,
l ( 6 )
:
4 1 5
F
e r r e i r a l l
,
A
, e t a
l
.
T
o x
i
e o n , 1 9 9 2
,
3 0 ( 1 0 )
:
1 2 1 1
S i
n g h A
, e t a
l
.
C
a n e e r l
一e t t , 1 9 9 5
.
9 6 ( l )
:
8 7
C h ig
n e
l l C F
, e t a
l
.
P h
o t o e
h
e
m P h
o t o
l) i
o
l
,
1 9 9 4
,
5 9
( 3 )
:
2 9 5
( 1 9 9 6

0 6

0 4 收稿
199 6一 1 0 一 0 3 修 回)
何首乌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74) 苏 玮 辛 郭 群
摘 要
作用 。
关键词
综述了近年来何首乌的药理作用概况 ,表明何首乌具有抗衰老 、降血脂以及免疫 、护肝等
何首乌 首乌 药理作用
何首乌为寥科植物何首乌 尸ols g on u m
m “ lt 价~ m T hunb.的块根 。 其炮制方法不
同又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 。 生首乌味苦 、
涩 、性平 , 具有润肠 、解毒和截疟之功 , 用于肠
燥便秘 、痈疽凛病等 。 制首乌味苦 、甘 、涩 , 性
温 , 具有补肝肾、 益精血 、壮筋骨 、乌须发之
效 , 主要用于肝肾精血亏虚 、头 昏 目眩 、须发
早白、腰膝酸软及遗精等证 。近 20 年来 ,关于
何首乌的现代研究甚多 , 尤其是其显著的抗
衰老和抗动脉硬化作用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
视 , 笔者就何首乌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1 抗衰老作用
何首乌能延长二倍体细胞的生长周期 ,
电镜下显示 , 能使细胞发育旺盛〔‘〕 。 能促进细
胞分裂 、增殖 , 延长大鼠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的
传代数 〔2〕 。 延长和提高果蝇 、老龄鹤鹑的平均
生存时间及寿命 〔3 , ‘〕。增加老龄小鼠及青年小
鼠脑和 肝 中蛋 白质的含量和 降低 丙 二 醛
(M D A )含量 , 并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 5一经色
胺 (5 一 H T ) 、 去 甲肾上腺素 (N E )和 多 巴胺
(D A )含量 〔5〕。 能明显提高老龄大鼠外周淋巴
细胞 D N A 损伤的修复能力 〔的 。 何首乌可显
著对抗老龄大 、小鼠心 、肝 、脑 、血等组织中超
氧 化 物歧化酶 (SO D )活性 的降低 , 增加其
SO D 含量 〔, 一” 。 对柴胡和氢化可的松所致的
小鼠血中 SO D 的显著下降亦有明显的对抗
作用 〔的 。 能提高谷胧甘肤过氧化物酶 (G SH -
P X )的含量 〔‘。〕。 降低经脯氨酸含量 , 能缩短
果蝇幼 虫的发育时间 , 延 长成虫的发育时
间〔, , 〕 。 能降低鹤鹑血浆和老龄大鼠心 、肝 、
脑 、血浆中过氧化脂质(L PO )含量〔l2j 。 能显
著抑制 大 、 小 鼠脑和 肝 中单胺氧 化酶 B
(M A O 一 B) 的活性 〔, 3一 ‘5〕 。 对大鼠离体下丘脑 、
桥 脑及全脑 M A O 一 B 活 性有显著抑制 作
用〔‘6 , 。 能 明显延缓老龄小鼠胸腺 、肾上腺的
退化萎缩 , 使重量增加 , 甚至保持年轻时的水
平 〔, , ‘7〕。 能明显提高老龄大鼠下降的胸腺/体
重比值 、胸腺胞浆蛋 白和核 R N A 和 D N A 含
量 、 肝胞浆 蛋 白和 R N A 含 量 , 降低肝 核
D N A 含量〔‘8〕。 何首乌中有效成分之一 的二
. A ddress: Su W ei, H u b e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e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e a , W u h a n
《中草药 》1 9 9 7 年第 28 卷第 2 期 1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