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雷公藤倍半萜生物碱的分离与结构



全 文 :雷 公 藤 倍 半 菇 生 物 碱 的 分 离 与 结 构
报趁省医学科学研究所 祖州 ,  。。。 
日本星药科大学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林 按 
樱井信于
刘丹红
摘要 从雷公藤根皮中分到种倍半菇生物碱 和  , 根据理化性质和  ,  ,   ,     ,
,     , ‘        和    , ’ 一 ’    了, ‘ 一‘吕    ,  一    等光讲数
据分析 , 鉴定碱 为      , 孩 为        。 枯  为首次从雷公茸中分到 。
关健饲 雷公藤 倍半菇生物碱 雷公蕊定碱       
雷公藤  , 幼  娜 。。 。‘  占。 ,  。。    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 , 临床用其根治
疗免疫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 作者前报〔幻报道从其根皮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异雷公藤春碱
         。 最近我们又从其根皮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个倍半枯生物碱 和  。
为无色柱状结晶 ,       ℃ ,    一          ,    一   
           ,             , 分子式  一  一     计算值          , 紫外
光谱示有       等倍半菇生勿诚的类似吸 次。 红外光谱示有经基     ,       一’ ,
霞基        一’  , 毗吮环     ,     ,     一 ‘  , 苯环      ,     ,      一 , 。
,     显示有 个乙酸基 各    ,     ,     ,    ,     , 各  ,   , 比雷公藤新碱
〔幻少一个乙酸基 , 在低场区有苯环质子信号 乙    ,     ,        ,   一 乙       ‘
 一 乙      , 广 乙       , 明显比雷公藤新碱向低场位移 , 推测 上为苯环 甲
酸基取代 。 ’    还示有 个甲基       ,     ,         , 在乙    ,        处各
显示一个经基吸收 , 重水交换消失 , 其化学位移与类似的 ,。 ,  ‘位上的经 基 数 据 相 似 。
‘ 一‘    谱和‘ 一‘,    谱中   位与  , 泣有个 , 即一   广  广,    位上没有 ,
 , 位上  与  有远程相关 , 说明  位上连接一  和一  。 ‘吕    示有相应的 个淡
基碳 , 个毗咙环上碳及 个苯环上碳及 个季碳等 , 参照测定的’        和   ,
对 的‘     谱作了结构指定。 分析‘ 一 ,      , ’ 一 , 吕    谱中碳 、 氢的归属 ,确定
了 的结构与      以幻的结构与是相同的。
为无色柱状结晶 ,    一   ℃ ,    一     巩         ,    一   
               ,                    , 分子式    ‘ ,     计算值
505 .2523 ) 。 分子量与生物减eu ony m ine〔5〕, p e r i t a s s i n e s A c 6 〕, 雷公藤新碱相同。 U V
示有 I 的类似吸收。 I R 光谱示有经基 ( 356oem 一 ’ ) , 酪基 ( 1743e m 一 ‘ ) 及毗咤环 ( 1550-
156 0 , 7 1 5 e m 一 ‘ ) , ‘H N M R 示有6个 乙酸基 (右1.7 1 , 1 . 8 4 , 2 . 0 4 , 2 . 1 6 , . 2 . 3 2 ) 比 I多了
l个乙酸基 , 而在低场区没有苯环吸收 , 推侧可能是在C :上连接 乙酸基 。 在‘H N M R 还示有4
个甲基 , 其中2个甲基 ( 色1.67 , 1 . 5 5 p p m ) 为单峰 , 另外2个甲基各( 1.07 , 1 . 8 9 ) , ( 1 . 3 5 ,
二 37 ) 呈双峰 , 示为> C H 一C H 3 , 乙4 .86 p p m 示1个经基 , 重水交换消失 。 ’. C N M R 一谱 示 有
相应8个淡基碳 , 5 个毗咤环上的碳 , 4 个季碳 。
比较 I 与雷公藤新碱及euon ym in。中的c :., c : , , C : 。, c l . , 在 I 的‘H 一‘H e o s y 谱 中
.A ddr一: Lin Su云, F u j i a n P r o v i n e i a l I u s t i t u r o o f M e ‘i e a l S c i. n ‘e 二 F u : b 。 。
4 6 8
上氢64.69 pp m 与l. 36 ppm 处甲基有远程相关 , 说明乙1 .36 p p m 处的甲基是连在C :.位 上.
C I.位上氮色2 .45p p m 与乙1 .08 p p m 处甲基有远程相关 , 说明乙l.08 p p m 处甲基是 连 在 C :。位
上 , 说明 I 这部分的结构与。u 。n y m i五。相同 , 而不同于甘公膝新碱 。
比较 I 与雷公藤新碱及 。u o n y m in e 中的毗吮环与大环连接情况 , 在 ‘H N M R 谱中雷公膝
新碱和 euony m in e的毗咤环是一致的 , 即65.70 , 7 . 2 1 , 5 . 1 5 ( 各IH , d d , C : ‘ , 。‘ , ‘ , 一H ) ,
I 也是如此 , 即毗吮环与大环连接在C 。产位与C 。夕位上 。而在 I 中的毗吮环吸收具有明显的 不
同, 在, H 一 , . C e o s y 扣: C 。, 一 C 乃xZ I .48 p p m , C 。, 一H 各7 .38 P P m , C 。产一H 色8 .7o P P m ,
C
一 , 一C
.各一5 2 .s 5 P P m , C : 尹一C 乙15 o .ssp p m , C : 尹一H 色9 .op P m , 而‘H 一 ‘H e o s y 巾 C 一, 一H
与C 。夕一H 有偶合 , 而C :尹一H 没有偶合 , 显然 I 中的大环 与毗陡环连接是在 C :尹和 C ‘尹位 上 。
以上2 个推测在N O E SY 中得到证实 , 在ZD 一N O E S Y 中, C 。, 位H 与C :。位上C H a有远 程
相关 。
在ZD 一 N O E s Y 中 , 石1 .5 5p P m 处C H :与c 犷H 6 4 .7 lp p m 处有远程相关 , 说明各l.55p P m
处甲基 和乃4 .85P P m 处经基是连在C ‘位上 。 C :广H 在各3 .7oP P m 处与6.o4P p m 处与各l .7oP P m
处甲基有远程相关 , 推测各1 .70 p p m 处的甲基是连在C ::位上 。
比较 I 与per it as sin es A 结构 , 参照文献报道的有关数 据 , 推测 I 的结构与per itas s-
1ne s A 的结构相同, 该生物碱为首次从雷公藤根皮中分到 , 同时对 I和 1 的’H , ‘“C N M R
作 了结构的指定。 I 和 I 的化学结构式见图 。
一足心、、、t‘
圈 , 公蕊定喊 ( I )和peritas:ines A ( I ) 的结构
1 仪器和材料
熔点测定用x 4显微熔点测定仪 , 温度计未校正 。 光谱测定用U v 一 3 0 紫外分光光度计 ,
P e r k i n
一E l m e r T E 5 9 9 D 红外光谱仪 , J N M G X 一4 0 0核磁共振仪;JE O L JM R 一S X l o Z 质谱
仪 。 雷公藤根皮采自福建省泰宁县 , 由本所药物一室鉴定 。
2 提取和分离
雷公藤根皮干粉Zok g , 用乙醇提取 , 提取物加水分成沉淀和水溶液。 沉淀干 燥 后 , 用
l% 氨水湿润后 , 用乙醚提取 , 经硅胶分配层析和吸附层析 , 在氯仿一甲醇中重结晶 , 得无色
柱状结晶 , I 为 12om g , I 为96m g 。
3 鉴定
草、: 》1 9 5自一第26 卷第9期 4 5分
雷公藤 定碱 ) : 无色柱状结晶, m p 1 7 5 ~ 1 76 ℃ 。 与 碘 化 秘 钾 呈 阳 性 反应 ,
U v 又三缪nm : 227 (。 5 7 5 0 ) , 2 6 7 ( e 4 5 0 0 ) , i R 、毖牛em 一 z : 5 5 4 0 , 3 4 6 0 , 2 7 4 5 ( b r ) ,
1 6 0 0
,
1 5 8 5
,
1 5 7 0
,
1 5 6 5
,
1 2 4 0
(
b
r
)
,
1 2 3 5
,
1 0 9 8
,
1 0 5 5
,
7 1 5
,
7 1 5
。 ’H N M R ( C D C l
s
)
色p p m : 1 .65 ( s , C : ‘一C H 。 ) , 1 . 7 2 ( s , C ; : 一C H 。 ) , 1 . 5 0 ( s , C l 。一C H : ) , 1 . 8 5 , 1 . 9 5 ,
2
.
1 2
,
2
.
2 7
,
2
.
2 0
( 各3H , s , 5 x C H 3 C O O 一 ) , 5 . 7 5 ( d , J = 3 . 7 H z , C : 一H ) , 5 . 4 9
(
t
,
J
= 3 H
z
,
C
: 一H )
,
5
.
0 5
(
d
,
J
=
2
.
6 H
z
,
C
a 一H )
,
6
.
5 4
(
s ,
C o H )
,
2
.
3 9
(
d
,
J
=
4
.
o H
z
,
C
e 一H )
,
5
.
5 8
(
d d
,
J
二 4 . o H z , J 二 6
. o H z , C 7 一H )
,
5
.
3 9
(
d
,
J
=
6
.
O H
z
-
C
7一H ) , 5
.
3 9
(
d
,
J
=
6
.
o H
z ,
C
s 一 H )
,
4
.
4 0
,
5
.
5 8
(
A B q
,
J
=
z 3
.
2 H
z
,
C
: 1一 H )
,
3
.
7 5
,
5
.
5 1
(
A B q
,
J
=
z Z H
z
,
C
: 。一 H )
,
3
.
o e
(
s ,
C
l s 一O H , 重水交换消失 ) , 5 . 0 8 ( s , C ‘ -
O H , 重水交换消失 ) , 2 . 8 9 , 4 . 0 4 ( m , C l 。一H ) , 2 . 2 3 , 2 . 4 5 ( m , C : 7一H ) , 5 . 6 9 ,
8
.
1 4
,
7
.
2 3
( 各 zH , q , C Z ‘ , 。‘ , ‘ , 一H ) , 5 . 0 7 ( d , J : , , 3 , = 7 . 3 H z , C : , , . 护一H ) ,
‘ . 5 6 ( t
,
J
‘ ,’ , 。, =
7
.
3 H
z
,
J
‘ l, , 。l, =
7
.
s H
z ,
e
‘, 一H )
,
7
.
5 1
(
t
,
J
3 1, , : , = 7
.
3 H z
,
J
s 护 , ‘, = 7
.
3 H z
,
C
3 , , 。/, 一H )
。 ’‘C N M R ( C D C 1
3 + D : o ) p p m
: 7 3
.
2 7 ( d
,
C
:
)
,
6 9
.
3 8
(
d
,
C
:
)
,
; 6
.
9 4
(
d
,
C

)
,
6 9
.
7 9
(
s ,
C

)
,
7 3
,
7 2
(
d
,
C

)
,
5 1
.
,
2
(
d
,
C 小69· 0 2
(
d
,
C
,
)
,
7 0
.
9 3
(
d
,
C
:
)
,
5 2
.
0 2
(
s
,
C

)
,
9 4
.
0 2
(
s
,
C
, 。
)
,
6 0
·
6 2 (
t
,
C
; 1
)
,
2 2
.
9 2
(
q
,
C
, :
)
,
5 4
.
7 6
(
s ,
C
: ,
)
,
2 7
.
5 5
(
q
,
C
l ‘
)
,
6 9
.
5 4
(
t
,
C
, 。
)
,
3 ]
.
8 4
(
t
,
C
: 。
)
,
3 5
.
4 9
(
t
,
C
; ,
)
, 了7 . 5 8 ( s , C ,。 ) , 2 7
.
9 9
(
q
,
C
: 。
)
,
2 7 2
.
6 1
(
s ,
C
Z。
)
,
2 6 7
.
9 7
(
s ,
C
: :
)
,
1 6 4
.
9 3
(
s ,
C
Z :
)
,
1 5 2
.
2 0
(
d
,
C
: ‘
)
,
1 2 0
.
5 5
(
d
,
C
3 ‘
)
,
] 3 7
.
8 2
(
d
,
C
‘ ,
)
,
1 2 5
.
5 3
(
s ,
C
S ‘
)
,
2 6 4
.
6 7
(
S ,
C
。‘
)
,
1 2 5
.
7 9
(
s ,
C
; ,
)
,
1 2 9
.
8 7
(
d
,
C
么,
)
,
1 2 5
.
7 9
(
d
,
C
s ,
)
,
1 3 3
.
8 2
(
d
,
C
4 ,
)
,
1 2 5
.
7 9
(
d
,
C
S I,
)
,
1 2 9
.
5 7
(
d
,
C
o l,
)

(
+
)
一 F A B M s m / z : 8 8 4 , ( + ) 一 F A B M s ( + N a ) m / z : 9 0 6

H R M s
: 8 8 3
.
2 8 9 3 ,
分子式C ‘ : H 4 o N O :。 ( 计算值 853.2554 ) , m / z : 5 5 3 , 8 4 0 , 8 3 9 , 8 2 5 , 8 2 4 , 8 1 2 , 8 1 0 ,
7 9 7
一 7 9 6 , 7 8 0 一 7 6 6 一 7 6 2 , 7 5 2 , 7 1 8 , 7 0 0 , 2 5 0 一 2 3 6 , 1 9 4 一 1 7 6 一 1 6 6 一 1 5 0 一 1 0 6 5 1 0 5

I ( p
e r i t a s s i n e s A )
:
m p 1 1 6 一一 7℃ , 无 色柱状结晶 , 与碘化秘钾 呈阳性 反 应 。
U v 入荟臀 nm : 230 ( e 5500 ) , 2 6 5 ( e 1 5 0 0 ) , I R v 毖票em 一 , : 3 4 0 0 , 1 7 4 3 , 1 6 0 0 , 2 5 8 5
] 5 6 0
, 1 2 0 0
,
1 0 9 5
,
7 1 5
。 ‘H N M R ( C D C l
s
) 乙P P m : 1 .0 8 ( d , J = 7 . o l H z , C , 。一 C H 3) , 1 . 3 6 ( d ,
J = 7
.
3 H
z
,
C
1 7一 C H : )
,
1
.
5 5
(
s ,
C
l : 一 C H 3 )
,
1
.
6 7
(
s ,
C
, ‘一 C H 。 )
,
2
.
7 1
,
1
.
5 4
,
2
.
0 4
,
2
.
1 6
,
2
.
2 1
,
2
.
3 2
( 各3H , s , 6 x C H s C O O 一 ) , 5 . 5 5 ( d , J = 3 . S H z , C l 一H ) , 5 . 2 5
(
t
,
J
=
3 H
z ,
C
: 一H )
,
4
.
7 0
(
d
,
J
=
2
.
6 H
z ,
C
3一H )
,
7
.
0 4
(
s ,
C
S 一 H )
,
2
.
2 5
(
d
,
卜 4.oH z, C 。一H ) , 5 . 5 0 ( d d , J = 4’.oH z , J = 6 . o H z , C 7一 H ) , 5 . 3 7 ( d , J = 6 . o H z ,
C
: 一H )
,
4
.
4 8
,
5
.
1 2
(
A B q
,
J
= 1 3
.
2 H
z ,
C
; : 一H )
,
3
.
7 1
,
6
.
0 4
(
A B q
,
J
=
1 2 H
z
,
C
, 。一H )
,
4
.
5 5
(
s
, 重水交换消失 , C 4 一O H ) , 2 . 4 3 ( q , J = 7 H z , C , 。一H ) , 4 . 7 0 ( q , J = 7 H z ,
C
, 。一H )
,
9
.
0
(
s ,
C
: ‘一H )
,
7
.
3 3
(
d
,
J
=
5
.
1 g H
z
,
C
, 尹 一
H )
,
8
.
7 0
(
d
,
J
= 5
.
1 9 H
z
,
C
。产一H )
。 ’s C N M R ( C D C 1
3 + D : O ) p p tn : 7 3
. 3 4 ( d
,
C
L
)
,
6 8
.
7 3
(
d
,
C
Z
)
,
7 5
.
8 8
(
d
,
C
3
)
,
7 0
.
1 2
(
s
,
C

)
,
7 3
.
7 4
(
d
,
C

)
,
5 0
.
6 0
(
d
,
C

)
,
6 8
.
9 9
(
d
,
C
7
)
,
7 0
.
7 2
(
d
,
C

)
,
5 2 一 7 ( s , C 。 ) , 9 4 . 2 6 ( s , C : 。 ) , 5 9 . 9 5 ( t , C , 1 ) , 2 2 . 7 8 ( q , C l : ) ,
8 4
.
3 0
(
s ,
C
l 。
)
,
1 8
.
4 1
(
q
,
C
l ‘ )
,
7 0
.
6 4
(
t
,
C
, 5
)
,
3 3
.
2 8
(
d
,
C
l 。
)
,
1 2
.
3 4
(
q
,
C
: ,
)
,
4 5
.
6 6
(
d
,
C
, :
)
,
9
.
8 9
(
q
,
C
, 。
)
,
1 7 3
.
5 4
(
s ,
C
Z。
)
,
1 6 7
.
9 4
(
s ,
C
: ,
)
,
1 5 0
.
8 8
( T 转 第453页 )
. 4 60 .
又收获风干种子73 .78 9 。测定鳞茎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 结果表明引种栽培后 , 秦贝 母瞬茎
中生物总碱及西贝素的含量没发生明显变化 ( 表2 ) 。
表2 野生与家种秦贝母鳞茎中生
物碱含l 比较
总生物碱含量(% ) 西贝素含且 ( % )
504‘U”1仙n.内U0n..通”,口。舀叨,二,二,占,止.…0比.n”O
4 小结与讨论
4.1 关于贝母的逆境栽培:秦贝母野生于秦
岭若干支脉一定海拔高度 以上 。 陕西省蓝田
县(王顺 山)22 00 m 、洛南县(草慷山)2 600 m ,
宁陕县2400m 、 户县2400m 均有 出 产(l〕,
凤县紫柏山2000 ~ 24 00m L[!区分 布 较 为 集
中。 秦贝母抗寒而不耐热 , 在海拔 2。。o m 以
贝母鳞茎
野生样品1
野生样品2
栽培样品1
栽培样品2
下由于温度升高 、土壤改变 、降水减少 , 成为生活的逆境 ,所以没有自然分布 , 引种栽培也不宜
用传统方法 。庭院栽培秦贝母是在非适生区采用多种技术措施 , 改善主要生活条件 , 缩小与原
产地的差别而获得成功的 。 采用此法我们栽培大白贝母F .t盯P ai 翻对5 P .Y .L i、 榆 中贝母
F .夕u Z h o n g e o s‘: G . D . Y u e t Y . 5 . Z h o u和伊贝母F .Pall‘d ‘f lo r a s c h re u k其效果
也好 。
4
.
2 关于秦贝母野生变家种: 实施庭院栽培法在种子繁殖 、 鳞茎增长 、 生长发育正 常 和保
持贝母主要化学成分稳定几方面的成功 , 为秦贝母的人工栽培和推广种植打下 了基础 , 提供
了根据和资料。 至于保苗率的提高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同时有必要指出 , 在较原始的类群中 ,
大量结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当多的个体死亡于幼年期 , 只有少数植株能够完成个体发育 ,
生活到成年期 ,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也属常态 。
致谢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陈心启教授和罗毅波先生为本项研究鉴定了植物标本 。
凤县科委张翔 、 马文培 、 贾云 丛同志领导本科研 究协作组工作并参加计划实施 。 凤县.药材公
司李志明 、 辛马平 、 李永旺等同志参加 了野外调查和归圃栽培 , 诚致谢意。
. 参
陈心启. 云南植物研究 . loa 3 , 5 ( ‘ ) : 3 6 ,
李培元. 植物分类学报 , 1 0 6 6 , 5 ( a ) : 2 5 -
崔友文. 西北 植物学报 , l g a 3 , 2 ( 2 ) : 1
张维经 .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 ) , 1 9 8 0 ( 3 ) :
考 文 献
82
孙文基 , 等. 西北植物学报 , 1 9 8 7 , 7 ( 3 、
2 1 3
( 1 9 9 4 一 1 1一0 4 收稿 )
(上接第460页 )
( d , C : 尹 ) , 1 2 5 . 2 7 ( s , C 3 , ) , 1 5 6 . 3 7 ( s , C ‘ 尹 ) , 1 2 1 . 4 8 ( d ,
(
+
)
一 F A B M S ( N a
+ ) m / z : 5 2 8
. 3 ,
(
+
)
一 F A B M S m / z :
2 5 8 6 ( M + ) , 分子式C 3, H ‘7 N 0 , 。 ( 计算值805.2823 ) , M s m / z :
6 8 8
,
2 0 6
,
1 7 8
,
1 0 7

e
s ,
)
,
1 5 2
.
5 5
(
d
,
C
。‘
)
5 0 6 . 3 。 H R M S 5 0 5
.
8 0 5 , 7 9 1
,
7 6 2
一 7 4 6 ,
参 考
i 林 绥 , 等. 药学学报 , 1 0 9 劝, 2 9 ( 8 ) : 6 0 9
2
H i
r o
y
u
k i l
,
e t a l
.
P 五y to e h e m , 1 9 8 3 ,
2 2
( 1 2 )
:
2 8 3 9
a 何直葬, 等 。 化学学报 , 1 9 8 5 , 4 3 ( 6 ) : 5 9 3
4 Y
a
m
a d
a
K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
1 9 7 8
,
3 4 : 1 9 1 5
《 中草药 》19 9 5年第26 卷第9期
文 献
S ugiura K ,
2 7 3 3
J o y K
, e t a l
1 9 9 3
,
5 6 (
6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
1 9 7 1
,
.
J N
a t u r a l P
r o
d u e t s
-
:
9 4 6
(
1 9 9 4
一0 7 一 2 6 收稿 )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