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echniq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Ural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in Saline-alkali Soil

盐碱地甘草栽培技术



全 文 :在山地和平地通过对直播 、沿沟立栽 、顺
沟 ’}毛栽 3 种黄茂栽培技术的 比较 , 顺沟平栽
是栽培黄 茂方法 中最优的一种 , 单产实数平
地达 一 2 6k g / m Z , 山地达 O· 9 6 k g / m , , 同时根
长 、根粗 、根重较其它 2 种栽培方法的茂有显
著或极 显著 增 加 , 投 入 产 出 比平地为 1 ,
12
·
94
, 山地为 1 , 9 . 95 , 是一种科学 、 合理 、
经济效益 明显 , 适合于 山地和平地栽培黄蔑
的优 良技术 。
(1 9 9 4

1 0

1 8 收稿 )
S t u d ie s o n F u r r o w Fla t P la n tin g C u ltiv a tio n T e e h n iq u e s o f M o n g o lia n MIIk v e te h
(A s tra g a lu s m o n g h o licu s )
B a i X ia o lin g
,
W
a n g Ju m in g
,
W
e i l
,
in
, e t a l
I考y e o m p o r in g th r e e e一」ltiv a tio n t e e h n iq u e s o f A s z ra g a lu s m o ”g ho lie u s , 1. e . d ir e e t s e ed in g , fu r r o w e r ee t
; ) I:
、n tir. g a n 〔I f: I r r o w f! a t p la n tin g
,
it w a s fo u n d th a t fu r r o w fla t p la n tin g 15 t he o p tim u m te e h n iq u e
.
It s yie ld o n
p l: 1 ; : g r o , : n d w a s 1
.
2 6 k g / m
Z a n d 0
.
9 6 k g / m
Z o n m o u n t a in o u s a r e a
.
R o o t o f th e p la n t w a s lo n g e r
, th ie ke r a n d
l。〔

: 、v 、c r tll a n th a t p r o d t, e e d by o th e r e u ltiv a tio n te e hn iq u e s
.
It s in p u t /
o u tp u t r a t io w a s l
,
1 2
.
9 4 o n p la in
g r o : , n d o n d l
,
9
·
9 5 o n n 、o u n t a in o u s a r e a
.
T he r e fo r e
,
it e a n b e e o n s id e r e d a s a s e ie n tifie a lly j
u st ifia b le
, e eo -
rl(〕t丁、i〔叽 1ly b 、·n e fie ia l t e e h n iq u e fo r the e u ltiv a tio n o f 月 . m o n g h o li‘ u s o n bo th p la in g r o u n d a n d m o u n t a in o u s r e -
9 lo n 只 ·
盐碱地甘草栽培技术
山东省滨州地区医药公司 (2 5 6 6 16 ) 田茂忠 带 李风岭 孙子亮 陈恒华”
摘 要 报道了盐碱地种植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种植甘草的盐碱地类型及甘草在盐碱地上
的种植方法 、管理措施 、收获加工等项技术 , 为盐碱地栽培甘草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盐碱地 甘草 栽培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 以根及根
状茎入药 ,其产销量居大宗药材 的首位 , 然而
我国甘草商品生产历年来仅靠 采挖野生资
源 , 年年掘根 , 又不注意保护野生资源 , 致使
植物种群退化 , 产量锐减 , 质量下降 , 药用趋
于紧缺 , 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 目前各地开
始 了人工栽培研究 。但在栽培过程 中 , 由于甘
草生产周期长 (一般种植后 3 年才能收刨 ) ,
在农田种植与粮棉争 田的矛盾 日益突出 , 因
而制约 了在农 田大面积的发展 。 为了广开药
源 , 我们从 1 9 8 9 年以来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
地上进行了栽培试验 , 获得成功 , 并大面积的
进行了推广种植 , 收到 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现将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
1 生物学特性
1
.
1 种子 : 甘草种子较小 , 千粒重 1 2 . 19 , 正
常成熟的种子为灰绿色 , 扁椭圆形 , 饱满坚
硬 , 表面光滑 , 自然出苗率较低不足 20 % , 播
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 才能提高出苗率 。
1
.
2 物候期 :甘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栽培 , 4
月中旬 (气温 15 ℃左右 )芽萌动返青 , 当气温
在 25 一 30 ℃时 生长最 快 , 35 ℃以上 生长缓
A d d r e s s
:
T ia n M
a o z h o n g
,
S h a n d o n g B in z ho u D is t r ie t M
e d ie a l C o m p a n y
,
B in z h o u
山东省药材公司
《f}1 草药 资19 9 6 年第 2 7 卷第 3 期 · 1 7 5 .
慢 , 秋后当气温在 15 ℃以下时 ( 一般在 10 月
5 日后 ) , 叶片开始变黄 , 由下往上脱落 , 1 月
中旬植株叶片全部落完 , 翌年春继续发芽生
长 。 栽培后第 1 年不开花 , 第 2 年部分开花 ,
3 年生甘草大量开花 结籽 , 现蕾期 5 月初 , 6
月初 为盛花期 , 7 月初进入果期 , 8 月初种子
成熟 。
2 土壤与耕作
甘草根系发达 , 适应性较强 , 耐寒 , 耐痔
薄 , 耐旱 。 在盐碱地上种植宜选择土层深厚 、
地 下水位低 、 含盐量在 。. 4 % 以 下的盐碱土
壤 。 含盐量超过 。. 4 %以上的盐碱地 , 由于土
壤中盐分含量 高 , 幼苗 不宜成活 , 故 不能种
植 。播前先将选好的地整平 , 每亩撒施土杂肥
或圈肥 0 . 8一 1 万千克 , 然后深耕 2 0一 3 Oe m ,
整细耙平筑畦条播 。 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播
前可先浇水 ,保证出苗率 。
3 播前种子处理
甘草种子 由于种皮蜡 质硬实 , 自然出苗
率低 ,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的方
法宜采用增温复浸法或碾米法为宜 。 增温复
浸法 : 即将种子放入 60 ℃的温水 中浸泡 6 一
8h
, 此时大部分种子吸水饱满 (占 2 /3 ) , 与未
吸水 的种子 (未浸开 的硬 实种子 )分离成 二
层 , 未浸开的种子在下 , 浸开的种子 在上 , 但
不浮水面 , 可随倒水将浸开的种子漂出 , 反复
几次直至把浸开的种子全部漂出待用 。 再将
未浸开的种子放入 1 0 C 开水中浸 2 一 3s , 捞
出 , 立即放入凉水 中 , 使种皮受到冷热刺激 ,
尔后再放入 60 ℃的温水 中浸泡 2 一 4h , 此时
种子 已处理好 , 与漂出的种子合在一起 , 用清
水冲洗掉粘液 , 即可做播种用种 ;碾米法 : 即
将甘草种子放入到碾盘 _匕厚 3c m , 随碾随翻
动种子 。碾时要勤注意甘草种子种皮的变化 ,
当碾到种皮呈现绿 白色时即可 , 然后将碾过
的种子放入 40 C 的温水中浸泡 2 一 4h 捞出
用清水冲洗掉粘液 , 即可做为播种用种 。采用
这两种方法处理的甘草种子播后出苗率由自
然出苗率不足 20 %提高到 85 %一 90 %以上 。
4 播种期 、播种量及播种方法
·
1 7 6
·
黄河三角洲地 区盐碱地栽培甘草 以春 、
秋两季播种 为宜 , 春播在 4 月下旬 (气温 15
一 2 0 ℃ )播后 1 5d 出齐苗 ,秋插在 8 月上中旬
(气温 25 ‘C左右 ) , 播后 7 ~ 8d 出齐苗 , 但最
晚不超过 8 月底 , 否则苗小不能越冬 。在起好
的畦 内(畦宽 1 0 一 1 2 0c m ) , 以单腿楼播和开
浅沟顺沟撒种为宜 , 播深 1一 Zc m , 播种行距
以 2 5 一 3 0c m 为宜 , 此法播种一般用 种 量
3
.
7 59 / m
, 。 出苗后当苗高 1 0c m 时 , 按株距 8
一 10 c m 定苗 。 过密甘草生长仍拥挤 ,遇风易
倒伏 , 影响产量 , 过稀单位面积株少 , 也影响
产量 。
5 田间管理
5
.
1 中耕除草 : 经常中耕除草可以疏松耕作
层 . 有加速淋盐和 防止返盐的作用 。甘草在种
植后的第 1 年只生长主根而不生长横向的根
茎 , 则需勤中耕除草 , 2 年生以后近地面横向
生长的根茎增多 , 田间己封垄 , 一般不再中耕
除草 , 如田间有杂草可及时拔除 。
5
.
2 追施肥料 :追施肥料可直接为甘草生长
提供营养 ,增强抗盐碱的能力 , 第 1 年在施足
基肥的基础上可不追肥 , 第 2 年春天在芽萌
动前可追施部分有机肥 , 以棉饼和圈肥为宜 ,
第 3 年可雨季追施少量速效肥 , 一般追施磷
酸二胺 1 5 9 / m Z , 以加速甘草的生长 。
5
.
3 浇水 : 甘草的抗旱能力较强 , 生长期 间
一般不浇水 , 苗期如旱 可适当浇水 , 以促使幼
苗生长 。
5. 4 防治虫害 : 地下害虫主要有蟠蛤 、蟒嘈
危害幼苗 , 防治方法可用鼓 皮 0 . 7 59 / m Z , 喷
3 9 1 1
,
0. 1 59 /耐 , 结合播种施入地内 , 效果较
好 。 地上害虫主要有蚜虫 、叶蝉 、红蜘蛛等危
害叶片 , 防治方法可用乐果 (40 % ) 1 0 0 倍液
喷洒效果较好 , 或用 20 %的三氯杀瞒矾 8 0
倍液喷杀防治红蜘蛛效果较好 。
6 收获加工
甘草在盐碱地上种植 3 年生株高达 90
一 z l oe m , 根 长 7 0 一 soe m , 根 粗 1 . 6 一
1
.
gc m
, 已符合药用标准 , 因此 3 年生甘草即
可收刨 , 产量达 5 60 一 9 0 09 / m 艺。 收刨的时期
以 秋末 (地 l二部植株叶片落 完至封 冻 前)为 开晾晒 , 晒干后捆把置阴凉干燥处备用 。
宜 . 将收刨的甘 峨去净残 笑 ‘按 条草和毛草分 (1 9 9 4 一 0 9一 2 6 收稿 )
T e e h n iq u e fo r th e C “l‘iv a tio n o f U r a l l·ie o r ie e (G ly cy r r h iz a u ra le n sis )in Sa lin 卜 a lk a li 5 0 11

l

: 。n g 入l a o z h o n g , L i F e n g lin g , S u n Z 一lia n g , e t al
13 , o g e n le e h a r a e t。 ; : s , , 〔
、、 f〔)r th o g r o w th o f G ly 卿r r h iz a u ra le n sis in s a lin e 一a lk a li 5 0 11 w a s r e p o r t ed . T y p e s
()f 、 a 11 n 。 一a lk a li 5 0 一1 s u l t a blo fo r t he g r o w th o f G
.
u
ra l
e n sis
, a n d te e hn iq u e o f e u lt iv a tio n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p r o
-
e e s s ln g o f G
. “r a le刀、 ; , 11飞 s a lin e 一a lk a li 5 0 11 w e r e d is e u s s e d
.
T hu s it p r o v id e s a ba s is fo r t he g r o w th o f G
.
u
ra l
e n -
s ; 5 In s a lin e
一 a lk a li 5 0 11
.
三岛柴胡的鉴定
天津市中药制药学校 (3 0 0 4 0 0) 杨汝 丰 寮 张 凯 李桂兰
摘 要 三岛柴胡狭义是指生 长在日本的本洲 、四国 、九洲及朝鲜的柴胡 。 本文对其原植物 、药材
性状 、显微组织及粉末显微特征等作 了鉴定 。
关键词 三岛柴胡 横切面 皂贰
三岛柴胡 , 是近几年 日本将籽种交由河
北省邯郸地区种植 , 按 日本 的要求管理 、加工
后 , 返 回 日本作柴胡用 , 定名为三岛柴胡 B *
Pl 似ru m fa lc a tu m L . 。 据徐国钧教授主编的
《生药学 》(第一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 98 7. 2 9 4 )为 日本从我 国购得的商品而定名
为 “三 岛柴胡 ” 。 而 和我国产的柴胡 B . : h i-
ne n si
、 D C
. 相 同 , 本 文对 其 原 植物 、药 材性
状 、 显微组织及粉末显微特征等作一鉴定 , 供
有关方面参考 。
1 三岛柴胡的鉴定
1
.
1 来源 : 系伞形科植物三岛柴胡 B uP Zeu -
ru m fa lca tu m l
才 . 的干燥根 。
1
.
2 原 植物 特 征 : 草 本 , 茎 直 立 , 高 40 一
IO0c m
, 坚 而 细 , 显 绿 色 , 中部 以 上 分 枝 呈
“之 ”字形弯曲 , 全株无毛 , 叶线形或广卵形 ,
全缘 , 先端和基部逐渐弯细 , 先端 多成狭尖 ,
无柄 , 互生 。 根 生叶有长柄 。 平行叶脉 5一 7
条 。 8 一 10 月开黄花 , 枝端开多数小形复伞形
花 序 , 每伞形花序 5 一 10 朵组成 , 小总苞 5
片 , 披针形 , 端尖 , 长 sm m , 中部向内弯曲 , 黄
色 , 雄蕊 5 , 子房下位 , 果实双悬果 , 椭圆形 ,
长约 3 m m , 无毛 。
1
.
3 性状特征 :根条较细顺 , 呈圆锥形 , 去芦
头 , 表面显深黄棕色 , 长 10 一 1 3c m 。上端直径
3 一 6 m m , 下端 2一 3 m m , 主根上显细支根叉
痕 , 纵纹顺直 , 较密 , 并见黄白色细根痕 。皮孔
呈浅棕色或棕黄色 , 圆点状 。 质地坚韧 ,折断
面显较强的纤维性 。 根头横切面 3 一 6 m m , 外
栓皮深棕黄色 , 皮部显浅棕色 , 有的外沿稍带
绿色 , 形成层环纹 明显 , 木质部呈黄色 , 约占
8 5 %左右 。 少数带根茎 的中心显浅黄 白色点
(髓 部)o 气特异略有香气 , 味清香微带甘苦
(图 1 ) 。
图 1 药材根

A d d r e s s
:
Y a n g R u fe n g
,
T ia n jin M
u n ie ip a l S e ho o l o f M
a t e r ia M
e die a Ph a r m a e e u tie a ls
,
T ia n ji
n
《中草药 》l” 6 年第 27 卷第 3 期 · 1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