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kinds of arbor dominant species in Napahai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全 文 :  Guihaia  May 2016ꎬ 36(5):515-522
http: / / journal.gxzw.gxib.cn
http: / / www.guihaia-journal.com
DOI: 10.11931 / guihaia.gxzw201511005
张曦ꎬ栗忠飞ꎬ赵慧丽ꎬ等.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J]. 广西植物ꎬ 2016ꎬ 36(5):515-522
ZHANG Xꎬ LI ZFꎬ ZHAO HLꎬ et al.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kinds of arbor dominant species in Napahai [J]. Guihaiaꎬ
2016ꎬ 36(5):515-522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张  曦1ꎬ 栗忠飞1ꎬ2∗ꎬ 赵慧丽1ꎬ 李  璇1ꎬ 马旭晨1
( 1. 西南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ꎬ 昆明 650224ꎻ 2. 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ꎬ 昆明 650224 )
摘  要: 为了解纳帕海流域高山环境中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ꎬ运用 LI ̄6400
便携式光合测定仪ꎬ分别测定了香格里拉纳帕海流域 5 种优势乔木树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
分利用效率(WUE)等主要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ꎬ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ꎮ 结果表明:(1)
所测定的 5种优势树种中ꎬ除川滇高山栎以外ꎬ其他 4个树种的 Pn均呈双峰型ꎻ5种树种 Pn峰值大小依次为
云杉>高山松>山楂>清溪杨>川滇高山栎ꎬ分别为 21.58、21.57、15.21、14.18、11.87 μmol􀅰m ̄2􀅰s ̄1ꎮ (2)树种气
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在一天之内都呈现出早晚低、中午高的规律ꎬ胞间 CO2浓度(Ci)与 Pn基本呈相反
趋势ꎮ (3)树种 WUE和 LUE日均值与 Pn值表现出基本一致的顺序特征ꎬ云杉和高山松相对较高ꎬWUE 分别
为 3.27和 5.82 mmol􀅰m ̄2􀅰s ̄1ꎬLUE 分别为 4.42%和 2.99%ꎬ川滇高山栎最低ꎬ仅为 0.92 mmol􀅰m ̄2􀅰s ̄1和
0.74%ꎮ (4)树种 Pn对 PAR和 Gs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响应特征ꎮ 该区域树种的 Pn最大值高于低海拔区域的
同类树种ꎻ区域内针叶树种的WUE和 LUE显著大于阔叶树种ꎬ对高山区域内相对较高的辐射环境具有更高效
的适应策略ꎻ当地环湖面山上种植的大面积云杉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具有高效的现实意义ꎮ
关键词: 光合速率ꎬ 日变化ꎬ 优势树种ꎬ 纳帕海
中图分类号: Q9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42(2016)05 ̄0515 ̄08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kinds of arbor dominant species in Napahai
ZHANG Xi1ꎬ LI Zhong ̄Fei1ꎬ2∗ꎬ ZHAO Hui ̄Li1ꎬ LI Xuan1ꎬ MA Xu ̄Chen1
(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ꎬ Kunming 650224ꎬ Chinaꎻ
2. National Stations for Forest Ecosystem in Yuxiꎬ Kunming 650224ꎬ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sponse to environmen ̄
tal factors of arbor dominant species in alpine environment of Napahaiꎬuse LI ̄6400 portable photosynthesis measuring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s of diurnal change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and the physiologicalꎬ transpiration
rate (Tr) and water using efficiency (WUE) and analyzed ecological factors of the 5 dominant species in Napahai. And
compar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otosynthesis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5 dominant tree speciesꎬ daily variation of Pn of the species showed bimodal type
except for Quercus aquifolioides. The level of peak value of Pn was: Picea asperata> Pinus densata> Crataegus pinnatifi ̄
da> Populus rotundifolia>Quercus aquifolioides. The numbers of Pn were 21.583 3ꎬ21.566 7ꎬ15.208 3ꎬ14.1833 and
收稿日期: 2015 ̄11 ̄04    修回日期: 2016 ̄01 ̄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122)ꎻ云南省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建设项目[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360122)ꎻ Key Disciplines (Ecology) Project of Yunnan]ꎮ
作者简介: 张曦(1990 ̄)ꎬ女ꎬ河南新乡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生态学ꎬ(E ̄mail)362073051@ qq.comꎮ
∗通讯作者: 栗忠飞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学ꎬ(E ̄mail)lizhongfei@ sohu.comꎮ
11.866 7 μmol􀅰m ̄2􀅰s ̄1 . (2) Tr and Gs of the species were higher in the noon and lower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ꎬ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AR. Ci was instead point to the trend of Pn. (3) The average of WUE and LUE were consist ̄
ent with the Pn. Picea asperata and Pinus densata were relatively higher. The numbers of WUE were 3.27 and 5.82
mmol􀅰m ̄2􀅰s ̄1ꎻ the numbers of LUE were 4.42% and 2.99%. Quercus aquifolioides was the lowestꎬ only 0.92 mmol􀅰
m ̄2􀅰s ̄1and 0.74%. (4) Pn of the species had significant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PAR and Gs. WUE of conife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broad leaved tree speciesꎻ it was more efficient to the alpine environment strategy. Planting
large area of Picea asperata in the mountains around the lake has effici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ional vegeta ̄
tion restoration.
Key words: photosynthesis rateꎬ diurnal variationꎬ dominant speciesꎬ Napahai
    植物光合作用对碳的同化积累过程是生态系统
净第一性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曾烨等ꎬ2012)ꎮ 不同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ꎬ植物光合速率有着显著的
差异(管铭等ꎬ2014)ꎮ 高山地区的植物因其生态环
境具有日温差大、低气压、强日辐射等特殊性ꎬ光合
作用特点及其对植物生产力形成过程的影响与低纬
度植物存在较大差异(王玉萍等ꎬ2013)ꎮ 目前已有
在高山、高海拔区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ꎬ
例如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山植物(师生波等ꎬ2006)、
西藏川滇高山栎(索郎拉措等ꎬ2014ꎻ刘敏和方江
平ꎬ2008)、滇西北亚高山云杉和冷杉(刘文耀等ꎬ
1991)等方面的研究ꎮ 郭连旺等(1995)研究表明高
山植物由于受低温低气压等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ꎬ
加之强辐射下植物时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光抑制现
象ꎬ因此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偏低ꎮ 刘贞琦(1993)
研究表明高原植物光合作用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上
升ꎬ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叶绿素含量
都有增大的趋势ꎮ
纳帕海流域位于全球 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
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重要地带ꎬ属于我国西南
纵向岭谷区ꎬ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
走廊(吴绍洪等ꎬ2005)ꎮ 北与青藏高原相连ꎬ为浅
水沼泽与周围的森林植被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ꎬ是
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田昆ꎬ2004)ꎮ 区域地处高原高
海拔地带ꎬ气候特征上偏中高山多雨带ꎬ常年多云ꎬ
对植物的光合速率产生重要的影响ꎮ 区域内沿海拔
梯度形成的多种植被交汇与过渡ꎬ但集中在湿地周
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植被的自然分布产生
了不可逆转的影响ꎬ进一步加剧了植被群落的不稳
定性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ꎮ 然而ꎬ针对该区域内主
要森林群落优势物种ꎬ开展对区域碳源 /汇功能具有
重要影响作用的光合速率特征研究ꎬ目前还鲜有报
道ꎮ 本研究针对纳帕海流域内主要森林类型的 5 种
优势树种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学
指标的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ꎬ分析其对环境因子的
响应规律ꎬ以期深入揭示高山区域优势群落类型关
键物种的 C 积累过程ꎬ为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生产
力和生物量估算以及揭示区域碳源 /汇功能的变化
规律等ꎬ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ꎮ
1  研究区概况
纳帕海流域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
里拉县ꎬ在香格里拉县城城西北部ꎬ距县城 8 km 左
右ꎬ地理位置为 99°37′ ~ 99°40′ Eꎬ27°49′ ~ 27°55′
Nꎮ 发源于四周山地的纳赤河、奶子河等河流汇入
坝区的低洼地ꎬ再经坝区北部的喀斯特溶蚀落水洞
汇入金沙江干流(段志成ꎬ1997ꎻ杨学光ꎬ2006)ꎬ流
域内海拔变化于 3 261~ 4 462 mꎮ 该区域属寒温带
高原季风气候区西部型季风气候ꎬ同时叠加了海拔
高度与高原地貌作用ꎬ具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ꎬ年均
温度 5.4 ℃ꎬ最冷月平均温度为-3.8 ℃ꎬ最热月平均
温度为 13.2 ℃ꎬ极端低温-25.4 ℃ꎬ极端高温 24.5
℃ꎮ 年平均降水量 828 mmꎬ径流量 390 mmꎬ年平均
产水量 2.5×108 m3(唐明艳和杨永兴ꎬ2013)ꎮ
在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背景下ꎬ纳帕海
流域发育了以积水洼地、湿草甸、沼泽、河流等为主
并具明显季节性变化的高寒湿地(赵魁义ꎬ1999)ꎮ
该区内土壤有棕壤、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ꎬ森林
植被垂直分布明显ꎬ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出现:高
山灌丛草甸>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湿性常绿
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半湿性常绿阔叶林>河谷灌丛
(田昆ꎬ2004)ꎮ 在各森林群落中ꎬ主要乔木优势物
种有高山松(Pinus densata)、云杉(Picea asperata)、
清溪杨 (Populus rotundifolia)、山楂 (Crataegus pin ̄
natifida)、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等ꎬ在
615 广  西  植  物                                  36卷
高山灌丛群落中ꎬ以高山柏(Sabina squamata)为优
势(魏江州等ꎬ2011)ꎮ
2  研究方法
2.1 树种的选择
在纳帕海环湖周边的面山上ꎬ海拔约 3 300 mꎬ
自然分布的群落主要是高山松群落以及山楂、清溪
杨、川滇高山栎等为优势的阔叶林群落ꎮ 在自然植
被受到破坏的面山上ꎬ大面积人工种植了云杉幼树ꎬ
树龄在 5~7 a之间ꎮ 本研究测定地点位于纳帕海流
域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内ꎮ 在植物园中ꎬ选取针叶
树种高山松、云杉ꎬ和阔叶树种清溪杨、山楂、川滇高
山栎作为光合速率测定树种ꎬ各树种所处海拔及生
境条件基本相同ꎬ树种基本生长情况见表 1ꎮ 所选
树种基本代表了当前纳帕海环湖周边面山上植被分
布的真实状况ꎮ
表 1  纳帕海流域 5种森林优势树种基本情况
Table 1  Fundamental state of 5 dominant
species of forest in Napahai
树种
Species
树龄
Tree age
(a)
胸径
DBH
(cm)
高度
Height
(m)
成年树或
幼树
Mature or
sapling
高山松
Pinus densata
云杉
Picea asperata
清溪杨
Populus rotundifolia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quifolioides
10~15
5~7
6~9
6~9
6~9
15~20
6~10
10~13
10~13
6~10
5~10
1.5~2
4~5
3~4
1.5~2
成年
Mature
幼树
Sapling
成年
Mature
成年
Mature
成年
Mature
2.2 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产 LI ̄6400 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ꎬ连
接标准叶室进行测定ꎮ 于 2015 年 8 月 1-20 日之
间ꎬ选择相对晴好的天气ꎬ从早晨 7:00 到晚上20:00
进行观测ꎬ每个树种测定 1 dꎬ每隔 1 h 测量 1 次ꎮ
测定时ꎬ对清溪杨、山楂、云杉、高山松和川滇高山栎
5种树种ꎬ在群落中选择树龄相似的 2 棵植株ꎬ选择
生长在中部并向阳部位的 2 片新生成熟叶片ꎬ每次
测量记录 3组稳定数据ꎬ并同步记录叶片的叶面光
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胞间 CO2浓度(Ci)等参数ꎬ并计算
光能利用效率 ( LUE = Pn / PAR)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 =Pn / Tr)ꎮ
2.3 数据处理方法
用 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 5种树种光合生
理生态参数日变化进行分析ꎻ用 Spss14.0 软件对不
同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
能利用效率进行差异性分析ꎬ对各树种的净光合速
率与各相关因子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ꎮ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因子及树种光合速率特征参数及的日变化
3.1.1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   图 1 和图 2 分别为 5
种树种 8月份观测当日大气温度及相对湿度日变化
情况ꎮ 气温早晚较低ꎬ一天中最高温基本出现在
11:00-16:00ꎬ温度变化范围大致在 15~33 ℃间ꎻ相
对湿度与气温基本呈相反点趋势ꎬ早晚较大ꎮ 由于
香格里拉 8月正处于雨季ꎬ相对湿度较大ꎬ变化范围
在 20%~80%之间ꎮ
图 1  8月份观测日气温日变化
Fig. 1  Diur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3.1.2 净光合速率(Pn)   5种优势树种的 Pn日变化
规律如图 3所示ꎮ 各树种 Pn的变化趋势与 PAR 基
本一致ꎮ 除川滇高山栎以外ꎬ其他四种的的 Pn 日
变化曲线呈双峰型ꎮ 各物种的 Pn 第一峰值出现的
时间从 10:00 - 13:00 不等ꎬ第二峰值从 13:00 -
16:00不等ꎬ阔叶树种的相对早于针叶树种ꎮ 云杉、
高山松、清溪杨、山楂、川滇高山栎 5 种树种的最大
Pn值分别为 21. 583 3、21. 5667、15. 2083、14. 1833、
11.8667 μmol􀅰m ̄2􀅰s ̄1ꎮ 总体上ꎬ针叶树种的 Pn值
7155期                  张曦等: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图 2  8月份观测日相对湿度日变化
Fig. 2  Diurnal varia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August
显著大于阔叶树种ꎮ
3.1.3 蒸腾速率(Tr)   5 种优势树种的 Tr 日变化如
图 4 所示ꎮ 5 种树种的 Tr 在一天之内都呈现出早
晚较低ꎬ中午升高的规律ꎮ 云杉、高山松和山楂的
Tr日变化都呈双峰型ꎬ第一峰值出现在 12:00 -
13:00之间ꎬ第二峰值出现时间从 14:00-16:00 不
等ꎬ清溪杨和川滇高山栎的 Tr 为单峰型ꎬ峰值分别
出现在 11:00 和 14:00ꎮ 云杉、高山松、清溪杨、山
楂、川滇高山栎 5 种树种的最大 Tr 值分别为 5.82、
3.86、4.99、4.08、6.37 mmol􀅰m ̄2􀅰s ̄1ꎮ
3.1.4 气孔导度(Gs)   纳帕海流域 5 种优势树种 Gs
日变化如图 5所示ꎬ呈现出早晚较低ꎬ中午升高的规
律ꎮ 云杉 Gs日变化呈双峰型ꎬ峰值出现在 12:00和
图 3  5种树种净光合速率及 PAR的日变化特征
Fig. 3  Diurnal changes of Pn and PAR in leaves of 5 species
14:00时ꎬ分别为 0.23 和 0.27 mol􀅰m ̄2􀅰s ̄1ꎮ 高山
松、清溪杨、山楂和川滇高山栎的 Gs 日变化均为单
峰型ꎬ高山松和清溪杨 Gs在 12:00时达到一天最大
值ꎬ分别为 0.23 和 0.22 mol􀅰m ̄2􀅰s ̄1ꎻ山楂 Gs 在
11:00时达到最大值 0.26 mol􀅰m ̄2􀅰s ̄1ꎻ川滇高山
栎 Gs日变化较为平缓ꎬ在 14:00时达到一天内最大
值(0.19 mol􀅰m ̄2􀅰s ̄1)ꎬ与其他 4 种乔木树种相比
相对较小ꎮ
3.1.5 胞间 CO2浓度(Ci)   纳帕海流域 5 种优势树
种 Ci日变化如图 6 所示ꎬ变化趋势基本与 Pn 呈相
反点趋势ꎬ大致呈 U型ꎮ 早晨和傍晚较高中午时段
较高ꎬ从 7:00开始下降ꎬ呈略微波动状变化ꎬ最小值
基本都出现在 13:00-14:00 之间ꎬ从 15:00 开始逐
渐升高ꎮ 在光强和气温相对较高的午间前后ꎬ云杉
和清溪杨的 Ci 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ꎮ 5 种树种的
Ci变化范围为 184.00~451.58 μmol􀅰mol ̄1ꎮ
815 广  西  植  物                                  36卷
图 4  5种树种蒸腾速率日变化
Fig. 4  Diurnal changes in of Tr of 5 species
图 5  5种树种气孔导度日变化
Fig. 5  Diurnal changes of Gs of 5 species
图 6  5种树种胞间 CO2浓度日变化
Fig. 6  Diurnal changes in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of 5 species
3.2 Pn、Tr、WUE和 LUE的日均值比较
表 2 结果表明ꎬ5 种优势树种中ꎬ高山松 Pn 和
WUE的平均值最大ꎬ且与另外 4 种树种具有显著差
异(P<0.05)ꎻ川滇高山栎的 Tr 最大ꎬWUE 和 LUE
均为最小ꎬ与其他 4 种乔木树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ꎮ 针叶树种云杉和高山松的 WUE 和 LUE
均大于其他 3 种阔叶树种ꎮ 5 种树种的 WUE 依次
为高山松>云杉>山楂>清溪杨>川滇高山栎ꎬLUE 为
云杉>高山松>清溪杨>山楂>川滇高山栎ꎮ 由于一
天之内 Pn及 Tr早晚变化范围较大ꎬ因此各指标的
标准差相对较大ꎮ
表 2  5种树种的 Pn、Tr、WUE、LUE日均值及差异性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daily mea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nꎬ Trꎬ WUE and LUE of 5 species
树种
Species
Pn
(μmol􀅰
m ̄2􀅰s ̄1)
Tr
(mmol􀅰
m ̄2􀅰s ̄1)
WUE
(mmol􀅰
m ̄2􀅰s ̄1)
LUE
(%)
云杉
Picea asperata
高山松
Pinus densata
清溪杨
Populus rotundifolia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quifolioides
7.48±
8.44 bc
12.52±
5.50 a
8.42±
3.44 b
7.95±
3.95 b
3.83±
3.27 c
2.75±
1.56 bc
2.35±
1.01 c
3.30±
0.25 b
2.91±
0.71 bc
4.61±
1.17 a
3.27±
2.54 b
5.82±
1.91 a
2.77±
0.78 b
2.99±
0.97 b
0.92±
0.44 c
4.42±
1.16 a
2.99±
1.36 b
1.94±
0.45 c
1.63±
0.45 c
0.74±
0.33 d
  注: 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ꎻ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ꎮ
  Note: Means ± SEꎻ Different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
3.3 树种 Pn与其他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表 3结果表明ꎬPAR 和 Gs 与 5 种树种的 Pn 均
成极显著正相关ꎬCi 与 5 种优势树种的 Pn 均成显
著负相关ꎬTr 与 Pn 的相关性较为显著ꎬRH 对于除
川滇高山栎之外的 4 种树种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
关ꎬ山楂和川滇高山栎的 Pn 与气温没有表现出显
著相关的特征ꎮ
4  讨论
4.1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刘敏和方江平(2008)对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
山栎的研究表明ꎬ其叶片出现明显的“午睡”现象ꎬ
而索郎拉措等(2014)对西藏川滇高山栎的研究表
明ꎬ川滇高山栎的 Pn 日变化呈现单峰型ꎬ仅在 6 月
的中午 14:00 时出现“午休”现象ꎮ 本研究中ꎬ川滇
高山栎 Pn与后者一致ꎬ表现为单峰型特征ꎬ可见同
一物种的 Pn在不同的环境及季节中会出现差异ꎬ 体
9155期                  张曦等: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表 3  5种树种 Pn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n and other factors for 5 species
因子
Factor
树种
Species PAR Gs Ci Tr Ta RH
Pn
清溪杨
Populus rotundifolia
0.950∗∗ 0.719∗∗ -0.827∗∗ 0.756∗∗ 0.710∗∗ -0.817∗∗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0.938∗∗ 0.834∗∗ -0.898∗∗ 0.650∗ 0.101 -0.917∗∗
云杉
Picea asperata
0.958∗∗ 0.927∗∗ -0.917∗∗ 0.752∗∗ 0.672∗∗ -0.754∗∗
高山松
Pinus densata
0.823∗∗ 0.808∗∗ -0.884∗∗ 0.883∗∗ 0.676∗∗ -0.922∗∗
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quifolioides
0.837∗∗ 0.915∗∗ -0.869∗∗ 0.847∗∗ 0.349 -0.292
  注: ∗∗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ꎬ∗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ꎮ
  Note: ∗∗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1 level (double sides)ꎬ ∗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5 level (double sides) .
现出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ꎮ 刘文耀等
(1991)对滇西北亚高山林地云杉ꎬ高健等(2000)和
普罗等(2014)对长江滩地杨树和西藏川藏杨ꎬ赵淑
兰等(1993)对吉林山楂的 Pn 值的研究与本研究结
果基本一致ꎬ均表现为双峰型特征ꎮ 本研究中ꎬ清溪
杨和山楂双峰型特征并不显著ꎬ有学者认为ꎬ有些高
山植物由于具有较低光补偿点和较高光饱和点ꎬ使
其能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ꎬ因此高光强并没
有使其出现低海拔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师生波
等ꎬ2006)ꎮ 这一现象体现出树木对强光照环境的
适应特征ꎮ 同时也存在一种可能ꎬ由于测量时期恰
逢雨季ꎬ因此生长期间较低的气温和较充足的水分
供应可能是清溪杨和山楂的光合作用无明显“午
休”现象的主要促成因素(卢存福和贲桂英ꎬ1995)ꎮ
本研究中ꎬ云杉 Pn 最大值明显高于臧润国等
(2009)对新疆天山中部树龄 10 a 左右的云杉研究
的结果(9.74 μmol􀅰m ̄2􀅰s ̄1)ꎮ 山楂的 Pn 最大值
同样高于杨晓玲等(2008)对河北山楂的研究ꎮ 清
溪杨 Pn最大值高于高健等(2000)对长江流域杨树
(8.84 μmol􀅰m ̄2􀅰s ̄1)的研究ꎬ与同生长于高原地
区的川藏杨(16. 62 μmol􀅰m ̄2􀅰s ̄1)较为一致(罗普
等ꎬ2014)ꎮ 川滇高山栎 Pn 最大值与索郎拉措等
(2014)对西藏川滇高山栎的研究基本一致(12.08
μmol􀅰m ̄2􀅰s ̄1)ꎮ 纳帕海流域海拔较高ꎬ大气 CO2
分压低ꎬ理论上植物光合性能应该降低ꎬ但研究结果
表明树种的光合速率总体上高于平原区域ꎮ 刘贞琦
(1993)发现ꎬ高原植物光合作用会随着海拔高度的
上升ꎬ净光合速率有增大的趋势ꎬ高山植物单位面积
固碳效率高于低海拔地区植物ꎮ 这可能有多方面的
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海拔升高ꎬCO2扩散率增加ꎬ补
偿了 CO2分压低的不足ꎻ另一方面是单位面积氮含
量在高海拔地区有所增加ꎬ氮含量与蛋白质的含量
呈明显正相关ꎬ而这些蛋白质大多参与了光合作用
过程(Sparks & Ehleringerhꎬ1997)ꎬ再次ꎬ上述提到
的高原或高海拔区域内相对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ꎬ
也对树种所表现出的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特性起到
了关键的促进作用ꎮ
针叶树种云杉和阔叶树种清溪杨与山楂的 Pn
峰值出现的时间ꎬ以及午间降低程度均有不同ꎬ表明
受环境因子的抑制程度各不相同ꎬ不同树种光合作
用对自然环境因子的响应也存在差异(邵永昌等ꎬ
2015)ꎮ 本研究中ꎬ针叶树种 Pn 的最大值及日均值
都显著大于阔叶树种ꎬ一定程度上表明区域内针叶
树种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潜力以及对高山光环境的
适应ꎬ这与区域内高山松及云杉植被群落占据主导
优势的自然分布特征相一致ꎮ
本研究发现ꎬ5 种树种的 Pn 值与 PAR 的变化
过程具有显著的一致性ꎮ 研究区域内受云量的限
制ꎬPAR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ꎬ其直接导致各树种
Pn出现相应的波动ꎬ相应的其 Gs、Ci 也随之出现一
致的变化规律ꎮ 可见ꎬ高山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对植
物的光合速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ꎮ
4.2 WUE、LUE日均值比较
植物 Pn的日均值可以反映植物光合能力的大
小ꎬTr的日均值大小表现的是植物生长时的水分损
耗ꎬ WUE 是由植物的 Pn和 Tr 两方面决定的ꎬ即消
耗单位重量的水ꎬ植物所固定的 CO2量(Fischer et
alꎬ 1978)ꎬWUE 的大小可以反映植物对逆境适应能
025 广  西  植  物                                  36卷
力的强弱ꎮ 本研究结果显示ꎬ云杉和高山松这两种
针叶树种的 WUE均高于另外 3种阔叶树种ꎬ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了区域内这两种针叶树种在水分利用效
率上高于阔叶树种的适应特征ꎮ
LUE 反映了植物对光强的利用能力ꎬ通过植物
叶片光合组织固定的碳量表现出来 (崔晓勇等ꎬ
2000)ꎮ 本研究中ꎬ云杉的 LUE 日均值显著大于其
他 4种树种ꎬ表明云杉单位叶面积能够固定更多的
碳ꎬ对光合辐射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ꎬ刘文耀等
(1991)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ꎮ 云杉相对
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ꎬ有助于其光合速率的提升ꎬ进
而促进了其生物量的积累速率ꎬ因此ꎬ研究区域内大
面积人工种植的云杉树对当地植被的恢复具有显著
的现实意义ꎮ
4.3 光合速率与相关因子关系
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ꎬPn 的日
变化受 PAR、Ta、Gs、Tr、Ci、RH 等多种因子的影响ꎮ
植物生长过程是对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响应过
程ꎮ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ꎬ一定条件下ꎬ光强、气温
越高越有利于气孔的开张ꎬ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
速率也相应增大(金则新和柯世省ꎬ2004ꎻ黄丽等ꎬ
2012)ꎬ但当光强达到中午期间过度的辐射会导致
植物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邵永昌等ꎬ2015)ꎬ本
研究中各树种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类似的特征ꎮ 山
楂与川滇高山栎的净光合速率与气温没有表现出明
显的相关性ꎬ这可能是因为高山植物超强的抗寒能
力使其具有较低的光合最适温度及光合临界温度ꎮ
James et al(19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ꎬ尽管高山地
区气温很低ꎬ但生长季气温变化不是影响植物光合
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ꎮ
PAR 会引起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ꎬ进而间接影
响植物的光合速率ꎬ如光强通过引起温度、湿度的改
变ꎬ从而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ꎮ 此外ꎬ植物自身
的生理特征ꎬ诸如 Gs、Ci等的变化ꎬ在本研究中均表
现出与 Pn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ꎮ 然而ꎬGs、Ci 等因
素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ꎬ进而影
响物种的光合速率ꎬ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ꎮ
5  结论
(1)各树种 Pn变化特征存在差异ꎬ对环境因子
的适应特征也不同ꎬ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具有相对
更高的光合速率ꎻ物种 Pn 与其他高山环境下类似
研究基本一致ꎬ但明显高于其他低海拔区域的同类
树种ꎮ (2)针叶树种的 WUE、LUE 总体上均显著高
于阔叶树种ꎬ其对高山环境中的光照及水分资源具
有更高的利用效率ꎬ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对高山环境
更为高效的适应策略ꎮ 因此ꎬ当地在环湖面山上大
面积种植的云杉树ꎬ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具有显著的
现实意义ꎮ (3)高山环境中相对低的温度是植物生
长的关键限制因子ꎬ本研究中没有呈现出类似的特
征ꎬ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ꎮ
参考文献:
CUI XYꎬ DU ZCꎬ WANG YFꎬ 2000.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emi ̄arid sandy grassland community in inner Mongolia
[J]. Chin J Plant Ecol ꎬ24(5):541-546. [崔晓勇ꎬ杜占池ꎬ王
艳芬ꎬ2000.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沙地植物群落光合特征的
动态研究 [J]. 植物生态学报ꎬ24(5):541-546.]
DUAN ZCꎬ 1997. Annals of Zhongdian County [M]. Kunming:The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of Yunnan: 527-546. [段志成ꎬ
1997. 中甸县志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527-546.]
Fischer RAꎬ Turner NCꎬ 1978. Plant productivity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J]. Ann Rev Plant Physiolꎬ 29:227-317.
GAO Jꎬ Wu ZMꎬ PENG ZHꎬ 2000. A study on th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hotosynthesis for poplar tree on beach lan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J]. For Resꎬ 13(2): 147-152. [高
健ꎬ吴泽民ꎬ彭镇华ꎬ2000. 滩地杨树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的研
究 [J]. 林业科学研究ꎬ13(2): 147-152.]
GUAN Mꎬ JIN ZXꎬ WANG Qꎬ et alꎬ 2014. Response of photosyn ̄
thesis traits of dominant plant species to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in the area of Qiandao Lake [ J]. Chin J
Appl Ecolꎬ 25(6):1 615- 1 622. [管铭ꎬ金则新ꎬ王强ꎬ等ꎬ
2014.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
应 [J]. 应用生态学ꎬ25(6):1 615-1 622.]
GUO LWꎬ SHEN YKꎬ XU DQꎬ et alꎬ 1995. Characteristic and
photo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some alpine meadow plant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65-72. [郭连旺ꎬ沈允钢ꎬ许大
全ꎬ等ꎬ1995. 高山草甸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光抑制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65-72.]
HUANG Lꎬ TAN FLꎬ WU QCꎬ et alꎬ 2012. A study on the diurnal
change of photosynthesis of three kinds of mangrove plants at
Zhangjiang Estuary [J]. J Fujian For Sci Technolꎬ 39(2): 28-
34. [黄丽ꎬ谭芳林ꎬ吴秋城ꎬ等ꎬ2012. 福建漳江口 3种红树植物
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研究 [J]. 福建林业科技ꎬ39(2):28-34.]
JIN ZXꎬ KE SXꎬ 2004.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leaves of Rhododendron fortunei [J]. Bull of Bot Resꎬ 24(4):
447-452. [金则新ꎬ柯世省ꎬ2004. 云锦杜鹃叶片光合作用日
变化特征 [J]. 植物研究ꎬ24(4):447-452.]
JAMES Jꎬ GRACE Jꎬ HOAD S.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Pinus
sylvestris at its altitudinal limit in Scotland [ J]. J Ecolꎬ1994ꎬ
82:297-306.
LIU Mꎬ FANG JPꎬ 2008. Response of Quercus aquifoliodes net pho ̄
tosynthetic rat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ibet [ J]. Res Soil
Water Conservꎬ 15(3):263-265. [刘敏ꎬ方江平ꎬ2008. 西藏川
滇高山栎净光合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J]. 水土保持研
究ꎬ 15(3):263-265.]
LIU WYꎬ LAI SDꎬ LIAO JGꎬ 1991. Preliminary research subalpine
spruce and fir photosynthesis [J]. Bot Yunnan ICAꎬ (4): 425-
1255期                  张曦等: 纳帕海流域五种优势乔木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431. [刘文耀ꎬ赖世登ꎬ廖俊国ꎬ1991. 滇西北亚高山云杉和冷
杉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ꎬ (4):425-431.]
LIU ZQꎬ 1993. Photosynthesis and productivity of plateau plants
[J]. Guizhou Sciꎬ 11(2):1-6. [刘贞琦ꎬ1993. 高原植物的光
合作用与生产力 [J]. 贵州科学ꎬ11(2):1-6.]
LU CFꎬ BEN GYꎬ 1995.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at
high altitudes [J]. Chin Bull Botꎬ 12(2):55-42. [卢存福ꎬ贲
桂英. 1995. 高海拔地区植物的光合特性 [J]. 植物学通报ꎬ
12(2):55-42.]
PU Lꎬ BIAN BJDꎬ PU BDZꎬ et alꎬ 2014. Valuation on photosyn ̄
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oxygen release of two kinds of poplar in
Tibet [J]. Cent S For Invent Planꎬ 33(2):56-59. [普罗ꎬ边巴
多吉ꎬ普布顿珠ꎬ等ꎬ2014. 西藏两种杨树光合特性及其释氧
价值评估 [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ꎬ33(2):56-59.]
SHAO YCꎬ LI JJꎬ FU DFꎬ et alꎬ 2015. Photosynthetic and transpi ̄
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 deciduous broad ̄leaver trees in
summer in Shanghai [J]. J NW For Univꎬ 30(4):30-38. [邵
永昌ꎬ李娟娟ꎬ付达夫ꎬ等ꎬ2015. 上海地区 8种落叶阔叶树夏
季光合蒸腾特性研究 [J]. 西北林学院学报ꎬ30(4):30-38.]
SHI SBꎬ LI HMꎬ WANG XYꎬ et alꎬ 2006.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hotosynthetic in typical alpine plants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J]. J Plant Ecolꎬ 30(1):40-46. [师生波ꎬ李惠梅ꎬ王
学英ꎬ等ꎬ2006. 青藏高原几种典型高山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J]. 植物生态学报ꎬ 30(1)40-46.]
SPARKS JPꎬ EHLERINGERH JRꎬ1997. Leaf carbon isotope dis ̄
crimination and nitrogen content of riparian trees along an eleva ̄
tional gradient [J]. Oecolꎬ109:362-367.
SUO LLCꎬ YANG XLꎬ NI Zꎬ et alꎬ 2014.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 ̄
istics of Quercus aquifolioides [J]. For Sci Technolꎬ 39(3):28-
30. [索郎拉措ꎬ杨小林ꎬ尼珍ꎬ等ꎬ2014. 川滇高山栎的光合作
用特征 [J]. 林业科技ꎬ39(3):28-30.]
TANG MYꎬ YANG YXꎬ 2013. Analysi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degra ̄
d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human disturbance in
lakeside wetlandꎬ Napahai [J]. Acta Ecol Sinꎬ 33(20): 6 681-
6 693. [唐明艳ꎬ杨永兴ꎬ2013.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湖滨湿
地植被及土壤退化特征 [J]. 生态学报ꎬ 33(20):6 681-6 693.]
TIAN Kꎬ 2004.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soil degradation in Napa ̄
hai wetland on Yunnan Plateau [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0-11. [田昆ꎬ2004. 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
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 [D]. 北京:中国科学研究院:10-11.]
WANG YPꎬ GAO HHꎬ LIU YSꎬ et alꎬ 2013. Adaptation
mechanisms of alpine plants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against ad ̄
verse stress [J]. Chin J Appl Ecolꎬ 24(7): 2 049-2 055. [王
玉萍ꎬ高会会ꎬ刘悦善ꎬ等ꎬ2013. 高山植物光合机构耐受胁迫
的适应机制 [J]. 应用生态学ꎬ 24(7): 2 049-2 055.]
WEI JZꎬ ZHAO YHꎬ LAI JDꎬ et alꎬ 2011.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analysis of plant community in catchments
mountain of plateau wetland Napahai [J]. Mod Agric Sci Techn ̄
olꎬ(3):231-236. [魏江州ꎬ赵一鹤ꎬ赖建东ꎬ等ꎬ2011. 高原湿
地纳帕海汇水面山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分析 [J]. 现
代农业科技ꎬ(3):231-236.]
WU SHꎬ DAI EFꎬ HE DMꎬ 2005. Major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for the Longitudinal
Range ̄Gorge Region (LRGR) in southwestern China [J]. Prog
Geogrꎬ 24(1):31-40. [吴绍洪ꎬ戴尔阜ꎬ何大明ꎬ2005. 我国
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J]. 地理科学进
展ꎬ24(1):31-40.]
YANG XLꎬ YANG Qꎬ GUO SHꎬ et alꎬ 2008. Diurnal changes of
photosynthesis and some correlative factors between Changkou
and Mianzha [J]. Nonw For Resꎬ 26(3):20-23. [杨晓玲ꎬ杨
晴ꎬ郭守华ꎬ等ꎬ2008. 敞口山楂与面楂光合作用及其相关因
子的日变化 [J]. 经济林研究ꎬ 26(3):20-23.]
YANG XGꎬ 2006. Annals of Shangri ̄la forestry [M]. Kunming: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of Yunnan: 65-112. [杨学光ꎬ
2006. 香格里拉县林业志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65
-112.]
ZANG RGꎬ LIU Hꎬ ZHANG XPꎬ et alꎬ 2009. Photosynthetic char ̄
acteristics of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in a natural dta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ianshan
mountains [J]. Sci Sil Sinꎬ 45(5): 60-68. [臧润国ꎬ刘华ꎬ张
新平ꎬ等ꎬ2009. 天山中部天然林分中不同龄级天山云杉光合
特性 [J]. 林业科学ꎬ45(5):60-68.]
ZENG Yꎬ XUE XNꎬ Si HQꎬ et alꎬ 2012. Light intensity and CO2
response curves of Coptis chinensis leaves from different lines
[J]. Hunan Agric Sciꎬ 19: 37-40ꎬ 43. [曾烨ꎬ薛翔楠ꎬ司海
倩ꎬ等ꎬ2012. 不同品系黄连叶片光强和 CO2响应曲线的研究
[J]. 湖南农业科学ꎬ 19:37-40ꎬ43.]
ZHAO KYꎬ 1999. Chinese swamp annal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594-595. [赵魁义ꎬ1999. 中国沼泽志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594-595.]
ZHAO SLꎬ SUN XZꎬ WANG Mꎬ 1993. Hawthorn research of photo ̄
synthesi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field [J]. Spec Wild Econ
Anim Plant Resꎬ ( 4): 17 - 18. [赵淑兰ꎬ孙宪忠ꎬ王铭ꎬ
1993. 田间条件下山楂光合作用的研究 [J]. 特产研究ꎬ(4):
17-18.]
􀤜􀤜􀤜􀤜􀤜􀤜􀤜􀤜􀤜􀤜􀤜􀤜􀤜􀤜􀤜􀤜􀤜􀤜􀤜􀤜􀤜􀤜􀤜􀤜􀤜􀤜􀤜􀤜􀤜􀤜􀤜􀤜􀤜􀤜􀤜􀤜􀤜􀤜􀤜􀤜􀤜􀤜􀤜􀤜􀤜􀤜􀤜
( 上接第 547页 Continue from page 547 )
YUE Hꎬ 2012. Study on the repair mechanism of arbuscular mycor ̄
rhizal fungi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
[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56-
58. [ 岳辉ꎬ 2012. 采煤沉陷区受损根系菌根修复机理及其生
态效应研究 [D].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56-58.]
ZHAO RZꎬ GUO Wꎬ BI Nꎬ et alꎬ 2015.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ffect the growthꎬ nutrient uptake and water status of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two types of coal mine spoils under
drought stress [J]. Appl Soil Ecolꎬ 88(9): 41-49.
ZHAO RXꎬ GUO Wꎬ FU RYꎬ et alꎬ 2013.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l mine spoil bank [ J]. Environ Sciꎬ 34 (11): 4 447 -
4 454. [赵仁鑫ꎬ 郭伟ꎬ 付瑞英ꎬ 等ꎬ 2013. 丛枝菌根真菌在
不同类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J]. 环境科学ꎬ 34
(11): 4 447-4 454.]
ZHAO Xꎬ SONG RQꎬ YAN XFꎬ 2009.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 ̄
zal fungal inoculation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Camptotheca
acuminata seedlings [ J]. Chin J Plant Ecolꎬ 33 ( 4): 783 -
790. [赵昕ꎬ宋瑞清ꎬ阎秀峰ꎬ 2009. 接种 AM真菌对喜树幼苗
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J]. 植物生态学报ꎬ 33(4): 783-790.]
ZHU XCꎬ SONG FBꎬ XU HWꎬ 2010. Arbuscular mycorrhizae im ̄
proves low temperature stress in maize via alterations in host wa ̄
ter status and photosynthesis [ J] . Plant Soilꎬ 331(1 / 2): 129
-137.
225 广  西  植  物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