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3-29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菲律宾热带亚热带作物耐热技术合作研究”(编号:2010DFA 33060);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广东-菲律宾热带亚
热带作物耐热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建设”(编号:2010B050300012)。
作者简介:谢 景(1986—),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作物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E-mial:xcxh@qq.com。
通讯作者:李智军(1965—),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E-mial:lizhijun04@aliyun.com。
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谢 景1, 李智军1,2, 卢文佳1,2, 曾 晶1
(1.广东金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510640;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广州510640)
Research Progresses in Plantlet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Microspore-derived Embryoids in Brassicaceae
XIE Jing1,LI Zhijun1,2,LU Wenjia1,2,ZENG Jing1
摘 要:小孢子培养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育种领域中的一项
重要技术。近年来,为提高育种效率,众多学者对小孢子培养
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
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基因型、胚状体形
态、长度及胚龄、基本培养基类型及培养基添加物、琼脂浓度、
低温和弱光处理等方面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的影响,并提出
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芸薹属;小孢子培养;小孢子胚;再生体系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08.057
中图分类号: Q 94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08-0057-04
在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上,Lichter于1982年首
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培养
成功[1]。之后30多年来,这一技术在芸薹属作物中也
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芸薹属作物包括白菜
(B.rapa,AA,2n=20)、甘蓝(B.oleracea,CC,2n=
18)和黑芥(B.nigra,BB,2n=16)3个基本种和芥菜
型油菜(B.juncea,AABB,2n=34)、甘蓝型油菜
(B.napus,AACC,2n=38)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
nata,BBCC,2n=36)3个复合种[2]。利用小孢子培养
技术,能获得双单倍体(DH)植株,可大大节省性状纯
化时间,缩短育种年限,从而提高育种效率,与常规育
种方法相比,优势明显,故而该技术得到广大育种工作
者的认可与关注,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芸薹属作物育
种中。由于很多芸薹属作物,如甘蓝和红菜薹等,小孢
子出胚效率较低,大部分研究者仍致力于提高小孢子
胚的发生频率的研究,而对影响小孢子胚再生成植株
的研究较少[3]。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低是目前影响小
孢子培养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再
生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再
生植株需经过游离小孢子发育成胚状体,胚状体进一
步直接发育为再生植株或者先发育成不定芽、愈伤组
织,再发育成完整再生植株。其中,胚状体能否再生成
完整植株,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学者从影响再生体系
的各种因素,包括基因型、胚状体形态、长度及胚龄、基
本培养基类型、培养基添加物、琼脂浓度、低温和弱光
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陈述,旨在为芸薹属作物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不断
完善提供参考。
2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影响
因素
2.1 基因型
基因型是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不
同芸薹属作物种或是同一种不同品种的的小孢子胚的
再生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在结球甘蓝种的研究中,方
淑桂等比较了双交种和单交种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
发现双交种(平均21.8%)高于单交种(平均18.1%)
20.4%[4]。袁素霞等研究结果表明,包括中甘11在内
的3个基因型的结球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均在
80%左右[5]。曾爱松等通过对10个不同基因型研究,
发现结球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因基因型不同而有
明显差异,其范围为51.0%~92.1%[6]。在羽衣甘蓝
种的研究中,戴希刚等研究了9个基因型对羽衣甘蓝
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其中,基因型为“红鸥”的小
孢子胚植株再生率最高,达到88.6%,而基因型为“白
·75·
综 述  谢 景 等: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珊瑚”的再生率最低,仅为20.0%[7]。在甘蓝型油菜
种的研究中,Mathias R研究了6个冬油菜杂交种,其
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为9.5%~37.5%[8]。刘泽等的
研究结果亦表明,不同基因型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小孢
子胚植株再生率差异很大,最高为61.5%,最低仅为
11.5%[9]。此外,朱家成等对78个不同基因型甘蓝型
油菜材料进行了小孢子培养研究,仅5个获得再生植
株,占供试材料的6.4%[10]。至于小孢子胚植株再生
能力在基因型之间存在如此巨大差异,其具体原因尚
不清楚,可能是与某些关键基因控制相关联。
2.2 胚状体的形态、长度及胚龄
2.2.1 胚状体形态
胚状体形态对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有很
大影响。瞿利英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进行研究发现,
越接近子叶形的小孢子胚状体,转入固体培养基后生
长发育越快,植株再生率越高[11]。这与前人在大白
菜[12-13]、羽衣甘蓝[14]、青花菜[5]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
致。然而事实上,小孢子诱导出的胚状体中有大量的
非子叶形小孢子胚状体,包括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
胚等,尤其是花椰菜,由于小孢子胚发育速度慢,形成
子叶形胚状体的概率非常低,给植株再生造成困难。
笔者认为,如何提高非子叶形小孢子胚状体的再生率
仍有研究价值,可完善小孢子培养技术并应用在育种
上,因此这方面还有待探索。
2.2.2 胚状体长度
胚状体长度对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也有
一定影响。李恂等以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
交F1 代杂种作为材料,发现杂交组合 No.22以2~3
mm长的胚状体的植株再生率最高,为41.3%[15]。罗
玉秀等对春性甘蓝型油菜胚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表明,植株再生率随胚状体长度的增加呈“低-高-低”
的趋势,其中3~4mm长的胚状体的植株再生率最
高,达60.1%[16]。这些结果表明,适当长度的胚状体
利于植株再生,这可能与胚状体的发育迟早或发育程
度有关。
2.2.3 胚 龄
胚龄是指小孢子提取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时
间,也有学者称之为小孢子胚状体在培养基中的滞留
时间。刘凡等在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研究中发现,
14~21d胚龄的小孢子胚状体的植株再生率较高[17]。
付文婷等对大白菜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结果,以21d胚
龄的子叶形小孢子胚状体发育最好,植株再生率最高,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植株再生率显著下降[18]。然而,
王涛涛等对同样是大白菜的研究表明,小孢子胚植株
再生的最适胚龄为20~29d,比前者的适宜胚龄要长,
这可能是因所用基因型或培养温度不同所至[3]。在结
球甘蓝与青花菜上,袁素霞等和冯翠的研究均发现,
25d左右胚龄的小孢子胚状体最有利于这2种芸薹属
作物的植株再生[5,19]。在油菜上,李恂等在研究甘蓝
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时发现,诱导植株再生
最适合的胚龄是27d[15]。在羽衣甘蓝上,戴希刚等研
究显示,不同基因型的小孢子胚再生成植株的最适胚
龄差异较大,如“名古屋-红”以26~30d胚龄小孢子胚
状体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率达73.3%,而“X 18”以
31~35d胚龄的小孢子胚状体的再生率最高,为
70.0%[7]。可见,胚龄是影响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
株再生的又一重要因素,适时地将发育成熟的胚状体
转移至再生培养基上,对提高植株再生率至关重要。
2.3 基本培养基类型
在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中,小孢子
胚培养通常采用 MS和 B5 为基本培养基,如大白
菜[12,18]、白菜型油菜[20]等小孢子胚普遍采用B5 培养
基进行胚培养;甘蓝和青花菜[5-6,14]小孢子胚通常采用
MS培养基和B5 培养基进行胚培养。许多研究对比
了 MS和B5 培养基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的影响效
果,结果不一。如在结球甘蓝和青花菜上,用B5 固体
培养基比用 MS固体培养基可获得明显高的小孢子胚
植株再生率[5-6]。在羽衣甘蓝上,姜凤英等的研究结果
恰好相反,采用 MS培养基的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
(56.25%)远高于采用B5 的再生率(18.75%)[14]。而
戴希刚等用3个基因型羽衣甘蓝进行研究,结果小孢
子胚植株再生率在 MS和B5 培养基之间并无明显差
异,但在 MS和B5 培养基上的植株再生率均明显较
1/2MS和1/2B5 培养基高[7],该结果与王涛涛等[3]
在大白菜、红菜薹及甘蓝上的结果相似。另外,培养形
式对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也极为重要。李恂
等[15]对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F1 代杂种
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胚从
NLN液体培养基转到半固体B5 培养基上培养3d后
再转至固体B5 培养基,比从NLN液体培养基直接转
到固体培养基的培养方式相对较好,可提高小孢子胚
植株再生率,由10.7%提高到20.7%。由于培养基成
分相对复杂,而且培养方式可多样,因此还需要大量的
研究才有可能确定更加适合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
再生的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方式。
2.4 培养基添加物
2.4.1 激 素
在大白菜[18,21-22]、花椰菜[23]及甘蓝[6-7,24]上,在基
·85·
第34卷 第8期 2015年8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8 Aug. 2015
本培养基 MS或B5 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和6-BA
的组合,对小孢子胚的植株再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在不同作物上适宜浓度有所不同。在甘蓝型油菜
上,B5G(B5+0.1mg/L GA3)常作为小孢子胚培养的
固体培养基[25-27],一些研究者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其
他激素与B5G进行了对比,得到比B5G更有利于甘蓝
型油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培养基配方。如,余凤群
等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1mg/L 6-BA比
B5G更利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迅速生长,直接发芽
成苗[28];瞿利英用B5+0.1mg/L 2,4-D+0.1mg/L
6-BA培养基比B5G更利于小孢子胚生长及成苗[11]。
此外,有学者证实添加其他激素也有促进小孢子胚植
株再生的作用。如Rudolf等用 ABA处理,可以提高
甘蓝类蔬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29];张国庆等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与组合的 NAA、BAP和
GA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形胚进行培养,结果添加
2mg/L BAP的植株再生率最高,为72.94%[30]。以
上研究结果表明,要建立高效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在
小孢子胚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激素类物质
是必不可少的。
2.4.2 硝酸银
曾爱松等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
AgNO3 有助于提高结球甘蓝小孢子胚芽诱导率,以
5.0mg/L的 AgNO3 较为合适[6]。冯翠在结球甘蓝
和青花菜中得到相似结果[19]。高素燕等在培养基中
分别添加5.0mg/L或7.0mg/L的 AgNO3,对不结
球小白菜小孢子胚芽诱导有显著效果[31],这与高红亮
等[32]的报道一致。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添加适量的硝
酸银对小孢子胚的植株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4.3 活性炭
韩阳等在大白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研究中发现,
将小孢子子叶形胚转入添加了200mg/L活性炭的
MS培养基上,与不含活性炭培养基相比,大幅度提高
了植株再生率,再生率是对照的2.225倍[13]。姜凤英
等在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的再生研究中发现,培养基中
添加活性炭对子叶形胚植株再生的作用不大,但有利
于鱼雷形小孢子胚再生植株,以添加100mg/L活性
炭的再生率增大最明显[14]。赵前程等以花椰菜小孢
子球型胚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后,胚胎褐化
率、死亡率降低,成活率提高,当活性炭添加量为100
mg/L时,胚胎成活率最高[23]。说明添加活性炭对小
孢子胚植株再生是有利的。
2.5 琼脂浓度
对于B5 培养基,冯翠研究得出,琼脂浓度为0.7%
时,最适合结球甘蓝和青花菜的小孢子胚的萌发和植
株再生[19];而王汉中等报道,通过增加B5 固体培养基
中的琼脂浓度,可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的植株再
生率,琼脂浓度高于1.2%时均可提高再生率,并以
1.5%琼脂浓度的效果较好[26]。但是,大多数研究结
果表明,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的植株再生以1%~
1.25%的琼脂浓度较为适合[5-6,16,20]。对于 MS培养
基,王涛涛等与戴希刚等研究结果表明,1.0%~1.2%
琼脂浓度有利于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的植株再生[3,7]。
2.6 温光处理
2.6.1 低温处理
低温处理对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也有
很大的影响。周伟军等将油菜小孢子胚移入固体再生
培养基后立即进行2℃下处理10d,再在常温(24℃)
光下培养,可以直接、快速再生成苗,植株再生率最高
达62.5%,且再生植株的生长状况与无低温诱导的再
生植株无明显区别[33]。在比较低温处理时间对芸薹
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影响的研究中,大部分学
者[3,7,14,26,28]研究表明,4℃或10℃低温处理10d在提
高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方面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时间处
理。而罗玉秀等、张国庆等对甘蓝型油菜的研究结果
则不同,获得最高小孢子植株再生率的低温处理是
4℃低温处理3~5d和处理14d[16,30],这可能与所用
材料的基因型不同有关。总而言之,低温诱导能有效
地提高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
2.6.2 弱光处理
李浩杰等将生长到鱼雷期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
的培养皿置于25℃弱光下预培养2d,所生长的胚由
淡黄色变为青绿色,再转至 MS固体培养基中进行
12h/12h(昼/夜)光暗交替培养,结果植株再生率较
小孢子从暗培养直接转至 MS光照培养要高[34]。这
可能与弱光改善了胚状体自身供养能力有关。
3 展 望
小孢子培养是获得单倍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
种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小孢子培养技术进
展显著,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是在研究较
为深入的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上也还缺乏一个完善的
再生体系,植株再生率低、重复性差成为小孢子培养技
术广泛推广的制约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提
高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率方面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
究,以建立芸薹属各作物小孢子培养的最适再生体系。
同时,除了探索完善培养技术上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之外,笔者认为,有关小孢子的发育途径及与之相对应
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
·95·
综 述  谢 景 等: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Lichter R.In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 from isolated polen of
Brassica napus[J].Zur Pflanzenphysiol,1982,105:427-434.
[2]Harberd D.J.A contribution to the cyto-taxonomy of Bras-
sica(Cruciferae)and its alies[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72,65(1):1-23.
[3]王涛涛,李汉霞,张俊红,等.芸薹属蔬菜小孢子胚状体再生
成苗及倍性鉴定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6):
561-566.
[4]方淑桂,陈文辉,曾小玲,等.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
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6,33(1):158-160.
[5]袁素霞,刘玉梅,方智远,等.结球甘蓝和青花菜小孢子胚植
株再生[J].植物学报,2010,45(2):226-232.
[6]曾爱松,宋立晓,高兵,等.结球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
的优化[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228-230.
[7]戴希刚,施雪萍,包满珠.羽衣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
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1(7):201-208.
[8]Mathias R.Production of haploids in oilseed rape(Brassica
napus L)by improved microspore culture.7th Intern[C].
Rapeseed Cong.,Poland,1988,158-161.
[9]刘泽,周永明,石淑稳,等.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
能力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2000,26(1):104-109.
[10]朱家成,文雁成,张书芬,等.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
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1(11):4-5.
[11]瞿利英.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发育观察与再生胚培
养体系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2]申书兴,梁会芬,张成合,等.提高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
及植株获得率的几个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22(4):65-68.
[13]韩阳,叶雪凌,冯辉.提高大白菜小孢子植株获得率的研究
[J].园艺学报,2005,32,1 092-1 094.
[14]姜凤英,冯辉,王超楠,等.几种影响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
体成苗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58-60.
[15]李恂,官春云,陈社元,等.油菜小孢子培养和双单倍体育
种研究Ⅱ.影响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胚产量
的因素[J].作物学报,2003,29(5):744-749.
[16]罗玉秀,杜德志,唐国永.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
因素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8(11):84-87.
[17]刘凡,李岩,姚磊,等.培养基水分状况对大白菜小孢子胚
成苗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5(2):131-136.
[18]付文婷,张鲁刚,胥宇建,等.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
植株再生[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3):139-143.
[19]冯翠.结球甘蓝和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0]星晓蓉.白菜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成胚率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因素[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7):94-97,117.
[21]Kim Y.H,Lee S.S.Microspore culture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ssp.pekinensis)and Korean turnip
(B.campestris.ssp.rapa)[J].Korean Soc.Hort.Sci.
1997,38:368-371.
[22]蒋武生,原玉香,张晓伟,等.提高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
导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20(6):34-37.
[23]赵前程,佟志强,蔡荣旗,等.提高花椰菜游离小孢子胚胎
植株再生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07):77-79.
[24]冯辉,郭姝,冯建云,等.菜用羽衣甘蓝的小孢子胚诱导和
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9,36(4):587-592.
[25]刘雪平,刘志文,涂金星,等.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
的几项改进[J].遗传,2003,25(4):433-436.
[26]王汉中,王新发,刘贵华,等.甘蓝型杂交油菜亲本的小孢
子培养技术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1):1-4.
[27]祁永琼,林良斌,董娜,等.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
优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1):6-10.
[28]余凤群,刘后利.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率的
某些因素研究[J].作物学报,1997,23(2):165-168.
[29]Rudolf K,Bohance B,Hansen M.Microspore culture of
white cabbage,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genetic
improvement of non-responsive cultivars and effect of
genome doubling agents[J].Plant Breed,1999,118:
237-241.
[30]张国庆,许玲,周伟军.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诱导胚冷击、干
燥与去子叶处理提高植株再生率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
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
料: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
文集.上海: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4:285-291.
[31]高素燕,侯喜林,李英,等.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
及倍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6):1 091-1 096.
[32]高红亮,李英,宋玉萍,等.不结球白菜离体培养与植株再
生体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963-968.
[33]周伟军,毛碧增,顾宏辉,等.秋水仙碱及热击与低温诱导
对油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2,
28(3):369-373.
[34]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等.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
培养能力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 518-1
521.
·06·
第34卷 第8期 2015年8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8 Aug.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