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ytocoenological feature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Camellia nitidissima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8(2):183— 190 2008年 3月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韦 霄1,2,蒋运生2,唐 辉2,蒋水元2,李 锋2,曹洪麟i
(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2. 箬 莲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6)
摘 要:据 1 600 m0样方调查,金花茶集中分布的群落中,胸径大于 1 cm的立木植物有 119种,隶属 40科 80
属。其中以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92.5 ,充分说明群落的热带性质。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群
落均为次生林类型,外貌常绿,结构相对较简单,乔木层可分 2~3层,村边林群落高度可达 16~2o m,乔木分 3
层,保护区内群落高度 10 m左右,乔木分2层。群落优势种较明显,粗糠柴、降真香等在各群落均为优势种。群
落单位面积内的种数和个体数 目均较大,少见大径级立木,可见群落处于强烈的进展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多
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均较高,但群落具较低的均匀度,说明群落仍处于演替的中早期,且优势种较明显。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金花茶 ;区系成分;群落特征
中图分 类号 ;Q948.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0—3142(2008)02—0183—08
Phytocoenological feature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Camellia nitidissima
WEI Xiao1 ,JIANG Yun-Sheng2,TANG Hui2,JIANG
Shui—Yuan2,Li Feng2,CAO Hong—Lin
(1_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50,China;2.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lin 5410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in a field of 4 sampled plots with a total 1 600 m0,119 plant species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were more than 1 cm)belonging to 8O families and 40 genera were recorded in the
community of nitidissima.92.5 of these gqnera are tropical,which therefore showed the tro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munity.All of 4 communities located in different altitudes were secondary forest type.They had an evergreen
physiognomy with simple structure.Canopy of trees could usually be distinguished into 2-3 layers.The height of 2 com—
munities near the village was 16—20 m.canopy of arbor could be sorted to be 3 layers,of which there are 2 layers in the
conservation district wi th 10cm in height.Mallotus philippensis and Acronychia pedunculata were domi nant species in
all communiti~ investigated.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and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of C.nitidis—
sima in a unit area.The trees wi th big size-class in al communities investigated were rare.Therefore,these communities
of nitidisima were in a rapid processing of successiorL Otherwise,the diversity index and ecological dominance index
of these communities were higher but the uniformi ty was lower,indicating that these communities were at the succession
of the intial to medium phase wi th marked domi nant species.
Key words: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C.nitidissima;floristic elements;phytocoenological feature
植物群落由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相关联的共存
物种组成,组成群落各物种间的关系决定着群落的
结构特征和群落的动态。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
表现为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和水平的结
收稿日期 :2006—06—09 修 回日期:2006—12-30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015);广西自然科学基金(0575115);广谣科技攻关项目(0718002-3-7);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06]
378))[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jna(3O56OO15):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xi(0575115);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Guang)d(0718002—3-7)jPrOject of West Program for Fatering Personal Abil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作者简介:韦霄(1967-),男 ,广西河池人 ,研究员,博士,从事经济植物引种驯化和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E-mail)weixiao@gxib.cn。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0Hesp0ndence,E—mail:caohl@scbg.ac.c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4 广 西 植 物 28卷
构等(曲仲湘等,1983)。对于群落的命名,我国大多
用优势种为标准 ,但在我国南方一些植被类型中,共
建种相当多,很难分出哪一个是主要的,采用优势种
原则有困难 ,则间或采用生态幅度狭窄、对该类型有
指示或标志作用的种作为划分类型的标准 ,称为标
志种(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0)。本文采用标志
种进行群落的命名 。金花茶的群落学和种群学方面
的研究报道较少(苏宗明,1994),而群落学和种群学
特征是物种保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因此 ,我们在
金花茶分布最广的防城金花茶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及
其周边地区,进行金花茶的群落学和种群学特征的
研究,以期探讨金花茶的群落生态特性 ,为保护和开
发利用这一珍稀树种提供理论依据。
样地概况与调查分析方法
1.1自然环境概况
调查样地位于防城金花茶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核
心区及周边地区,地貌类型为沿海低山丘陵及台地 ,
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样地海拔 10 In,最高样地海拔
450 In,属十万大山兰山支脉的中部山坡 ,各样地具体
情况见表 1。本区地带性气候类型为北热带季风海洋
表 1 金花茶分布区样地概况
ble 1 Stands sit1】ation of C itidissirna distribt】tion area
样地 地点 海拔(nO 坡向 坡度(。) 纬度 经度
No. Location Eleva. Aspect Slope Latitude Longitude
性气候,多年平均气 温 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
温 15℃,极端高温37.8℃,极端低温一1.5℃,最热月
(7月)平均气温 27.9℃,最低月(1月)均温 14.9℃。
≥10℃年活动积温 8 195.8℃,无霜期 360 d以上,年
均降雨量 2 822.7 mm,最高年份可达 3 827.7 mm。
水热充沛,但仍有干湿季之分,每年 5~10月为雨季,
降雨量占全年的 80 ,年均相对湿度较大,即使在 1
月最干燥的季节也在 80 9/6以上,常有大风和 台风。
土壤为花岗岩、砂页岩、泥岩和砾岩发育而成的赤红
壤和砖红壤,土壤垂直分布明显,300 m 以下为赤红
壤和砖红壤,300~800 m为山地红壤(黄付平,2000)。
金花茶生长的土壤酸性较强,pH4.5~5.3。土壤有
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土壤 3.18 ~5.33 9/6,土壤的全
氮、全磷、速效钾、镁含量较高,其它营养元素含量适
中。据《中国植被》的分区,本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北
热带半常绿季雨林 ,组成种类繁多而富于热带性,区
系组成以热带性较强的科、属为主,如大戟科(Eu—
phorbiaceae)、桑科(Mor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
等。在群落结构上,乔木层一般可分 2~3层,高通常
在 25 I1以下,个别高大乔木可超过 35 I1。
1.2调查和分析方法
1.2.1调查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金花茶群落进行
调查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那梭
灰唐山及那山仔、东兴市江平郊东村、防城区防城镇
大王江村等地 ,分别建立 1个 20 in×20 I1的调查
样地,每个样地分成 4个 lO I1×10 I1的样方,对样
地内胸径大于 1 cm的植株进行每木检尺,调查记录
种名、胸径、树高和冠幅等,对丛生植株(低于 1.3 m
有分枝)也每木调查,但在进行多样性及均匀度分析
时仅作 1株计算 。对样地内的灌木、草本和层问植
物仅调查种类和多度,但对处于灌木、草本层的金花
茶幼树幼苗也每木调查其基径、高度和冠幅。
1.2.2重要值分析 重要值(IV)是一个综合指标,
较全面地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用
于定义群落类型的主要依据。计算公式:IV=RA+
RF+RD。式中 RA 为相对密度(样地 内某种的密度
占所有种密度总和的比率),RF为相对频度(某种的
频度占所有种频度总和的比率),RD为相对优势度
(某种的胸高断面之和占所有种胸高断面总和的比率
或某种的冠幅之和 占所有种冠幅总和的比率)。
1.2.3多样性分析 多样性指数常用来测定群落 中
物种的丰富程度及均匀性,是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
综合,计算公式甚多,我们选择以下常用的几个公式
(王伯荪 ,1987;李典谟 ,1987):(1)Shannon—Wiener指
数(S ,表示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SW=3.3219
1
(IgN- 五 1g,z )。式中 N为样地内全部个体总
』 l-⋯l
数 , 为第 i个种的个体数, 为种数。下列各式中的
参数同。(2)Simposn指数(D),亦称生态优势度,表
明群落 的优 势 度 集 中在 少 数种 上 的程 度。D—
N(N一 1)
。 (3)群落均匀度.,,指群落中各个种的
五,z (,z 一 1)
I 1
多度的均匀程度。其大小是通过样地多样性指数 D
与该样地的所有种个体数相同时可能有的最大指数
值 D的比值来度量的,即:J—D/D 。它可表明群落
中物种定量指标的差异程度。虽然 .,和D值没有互
补关系,但两者却是相反的概念。均匀度常用下式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韦霄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185
示:J=D/D 一 N(N 7S一1 林,组成种类以常绿种类占绝对优势,特别是上层乔
木一般为常绿种类,但在于季有些种类会在短时间
表 2 金花茶群落乔木层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Table 2 Thestatisticof theare 一types f re
plants of the C.nitidissima communities
2.1群落的区系分析与组成特征
据统计,4个样地 1 600 m2金花茶集中分布的群
落中,乔木层有维管束植物 119种 ,隶属 4o科 8o属 。
其中以茜草科(5属 16种)、樟科(4属 14种)、大戟科
(5属 13种)等科的种数最多,分别 占总种数 的
13.45 9/6、11.76 9/6和 10.92 ,其次为桃金娘科和梧桐
科,均为2属 5种,占总种数的4.20 ,前 5个科共有
种数53种,占总种数的44.54 ;有 16个科只含 1种
植物,可见组成群落的植物在科级层面表现较为集中,
优势科明显。80个属中,种类较多的为蒲桃属(Syzy—
gium)、山黄皮属(Randia)、榕属等均有 4种,梭罗属
(Revesia)、润楠属(Machilus)、樟属(Cinnamomum)、栲
属(Castanopsis)、杜英属 (Elaeocarpus)、木姜子属(Lit—
sea)等均有 3种,这 9属共有种数 30种,占总种数的
25.21 ,而有54个属仅含 1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在属的层面较分散,说明在群落中没有很优势的属。
据吴征镒(1991)的划分标准,广西防城金花茶群
落的种子植物属可归为 9个分布区类型(表 2)。其中,
属热带分布的有 74属,占总属数的92.5 ,以热带分
布类型占绝对优势。在热带性质分布的属中,以泛热
带分布所 占比例最大,有 21属 ,占总属数的 26.25 ,
该类型在群落乔木层中有 36种399株,重要值合计为
77.38,占总重要值的25.79 ,其中山黄皮属、杜英属、
榕属、红豆属(Ormosia)和朱砂根属(Ardisia)等在群落
中占较重要地位;热带亚洲分布有 19属,占23.75 ,
在群落乔木层中有 24种 364株,重要值合为 68.97,占
22.99 9/6,其中梭罗属、山茶属(Camelia)、银柴属(Apo—
rosa)、水石梓属(Sarcopsperma)等在群落中占较重要地
位;旧世界热带分布有 14属,占总属数的17.5 ,在群
落乔木层中有 21种 595株,重要值合为 79.21 9/6,占
26.40 ,是群落中株数最多,占重要值最大的类型,其
中野桐属(Malotus)、蒲桃属、格木属(Erythrophleum)、
竹节树属(Caralia)等在群落中占较重要地位。属北
温带分布区类型仅有樱桃属(Prunus),东亚及东亚和
北美洲间断分布的各有 2属和 3属。显然,金花茶群
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复杂,热带性质明显。
2.2群落外貌特征
金花茶所处的群落类型多为次生性半常绿季雨
内落叶或明显的换叶,体现季相变化,如调查样地中
出现的大叶臭椒(Zanthoxylum rhetsoides)、大花
第伦桃 、长柄梭罗树 、野漆树 (Rhus succedanea)、山
苍子(Lindera cubeba)、黄牛木 (Cratoscylon ligust—
rinum)、禾串树(Bridelia balansae)等属落叶的种
类,约占群落乔木层总种类的7 。
调查的群落为明显的次生林性质,特别两个村
边林群落受人为干扰明显,两个保护区内的群落也
因时间不长而体现较强的次生性质,群落冠层参差
不齐,常有大树突出林冠之上,如村边林内的长柄梭
罗、大花第伦桃、细刺栲(Castanopsis tonkinensis)等,
保护区群落内的光叶红豆、罗浮栲(Castanopsis 6一
ri)、降真香 、白楸等 ,次层树冠则较密集 ,呈连续状。
群落的层外植物较丰富。如样地 1和样地 3,
常有大型木质藤本缭绕于树冠之上,主要的大型藤
本有刺果藤 (Buettneria aspera)、眼镜豆(Entada
phaseoloides)、风 车藤 (Hiptage benghalensis)、锡
叶藤 (Tetracera asiatica)、藤槐 (Bowringia calli—
carpa)及马钱属(Strychnos)、省藤属(Calamus)、羊
蹄甲属(Bauhinia)、瓜馥 木属 (Fisssistigma)、买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6 广 西 植 物 28卷
藤属(Gnetum)、鸡血藤属(Millettia)等。这两群落
因近沟谷或水边,附生植物也较丰富,树杆上常有石
槲(Dendrobium nobile)、崖 姜蕨 (Ps “ 0 r n“r “
coronans)等附生。
2.3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是体现群落成熟与否的重要标
志,不同地带及同一地带不同成熟度的森林具有不同
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一般地,纬度越低的森林其
垂直结构越复杂,热带森林的乔木层常可分 3~4层,
且各层分界不明显;成熟度高的森林,林内大径个体
相对较多,而次生林以中小径个体为多,且数目较大。
2.3.1群落的一般概况 样地 1地貌为沿海低丘台
地,土壤类型为发育于花岗岩的砖红壤,土层较深厚,
有机质含量中等,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达3.18 9/6。群
落面积约 1 hm ,为村边“风水林”,保护良好,但仍有
一 定的人畜干扰。400 rn 样地范围内,胸径大于 1 cm
乔木种类有 45种 337株。群落乔木层可分 3个亚
层,上层高在 2O iTI以上,但株数少,仅有 2株,分别为
长柄梭罗和格木,突出于林冠之上,冠形开阔;中层高
度 10~20 rn,主要有格木、长柄梭罗、两广梭罗、粗糠
柴、山杜英、光叶红豆、龙眼楠等,有 18种 24株;下层
高3~1o m,种类复杂且株数甚多,有42种 111株,主
要以粗糠柴、黄果厚壳桂、香楠、小盘木、罗伞树等为
主。整个群落重要值最大的是粗糠柴,为35.o5 9/6,并
以株数对其贡献最大,占64.34 ,其次为长柄梭罗
(27.16 )、以优势度对其贡献较大,占82.51 ,是群
落中胸径最大的种群,再者为格木(18.13 9/6),也以优
势度的贡献较大,占8o.92 (表3)。
表 3 样地 1金花茶群落乔木层重要值统计表
Table 3 The important value index of arbor layer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for plot 1
种名
Species
相对 相对 相对 重要
密度 频度 优势度 值
RA RF RD Iv
粗糠柴Mallotus ^ n 扎 22.55 3.96 8.54 35.05
长柄梭椤 Reevesia 0ng p c o “衄 1.78 2.97 22.41 27.16
格木 Erythrophleum fordii 1.48 1.98 14.67 18.13
降真香 Acronychia pedunculata 1.78 3.96 6.30 12.04
小盘木 Microdesmis caseraiaefolia 6.53 3.96 0 89 11.38
香楠Randia canthoides 5.04 3.96 2.25 11.25
二色琼楠 Beilschmiedia intermedia 3.86 3.96 2.60 10.42
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 5.34 2.97 1.51 9.82
罗伞树 Ardisia quinquegona 5.34 3.96 0 48 9.78
山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ls 0 89 1.98 6.33 9.20
群落灌木层高在 1~2 m,盖度约 7o ,以粗糠
柴、小盘木、罗伞树、金花茶、九节、龙船花等为主;草
本植物较少,主要有宽叶苔草(Carg~2 chinensis)、露兜
草(Pandanus austrosinensis)、珍珠茅(Scleria zP )
等,草本层多为乔、灌木的小苗,盖度可达 4o ;群落
藤本植物丰富,大型藤本较多,如藤槐、鸡血藤(Mu—
curia birdwoodiana)、刺果藤 、省藤(Calamus platyac—
anthoides)、鸡 藤 (Calamus compsostachys)、红 叶藤
(Rourea microphyllum)等。
样地 2地貌类型为沿海低丘台地,土壤类型为发
育砂页岩的砖红壤,土层较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表层
土的有机质含量达 5.33 。群落面积约 4 hm2。群
落上层乔木以细刺栲、黧蒴、大花第伦桃等为主,树高
15 ITI左右,树冠突出于林冠之上,郁闭度 0.3左右,
不连续;中下层乔木以粗糠柴、降真香、多花山竹子、
凸脉榕、华杜英、金花茶等为主,树高 5~10 ITI,郁闭
度 0.7左右 ;群落灌层盖度也不大,约为 5O ,以九
节、山小桔(Glycosmis citrifolia)、竹节树、罗伞树、小
罗伞(Ardisia affinis)、狭叶铁树、横经席(Calophyl—
lure membranaceum)、香蒲桃、金花茶等为优势,树高1
~ 2 rn,草本植物较少,主要 有沙皮蕨 (Hemigramma
decurrens)、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宽叶苔草、珍
珠茅、山菅兰(Dianela ensifolia)、蜘蛛抱蛋(Aspi—
distra elatior)等,盖度约为 4O (表 4)。
表 4 样地 2乔木层重要值统计表
Table 4 The important value index of arbor Iayer
in C.nitidisslma community for plot 2
样地 3地貌类型为中山下部,发育母岩为花岗
岩,土层较薄,多露石,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表层土有
机质含量达4.o8 。群落面积较大,是保护区金花茶
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群落呈明显的次生林状态,上
层乔木高lO iTI左右,最高 12 iTI,样地内个体丛生现
象明显,株数和种类是 4个样地中最多的,400 rn 内
胸径大于 1 cm个体有 65种 553株,重要值最大者为
粗糠柴为51.33 9/6,其次为光叶红豆(16.47 ),其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韦霄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187
重要值位于前 1O位的有银柴(12.02 )等(表5)。群
落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多,盖度达 6O ,主要有毛狗骨
柴、九节、粗糠柴、枸骨冬青(1lex cornuta)、罗伞树、横
经席、香楠、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密毛乌口
树(Targnna molissima)、越 南 山 龙 眼 (Helicia CO—
chinchinensis)、锯叶竹节树(Caralia brachiata)、小罗
伞、谷木等。草本植物较少,盖度约 3O ,常见种类有
宽叶苔草、扇叶铁线蕨 (Adiantum flabelululatum)、
露兜草、华山姜、红色新月蕨(Adacopteris rubra)等。
群落层 间植物较丰富,主要有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紫玉盘 (Uvaria macrophyla)、香港瓜馥木
(Fissistigma uonicum)、刺 果 藤 、青 冈 藤 (Celastrus
hindsi)、菝葜(Smilax china)、锡 叶藤、薯蓣 (Di—
oscorea batatas)、山鸡血藤( llettia dielsiana)等。
表 5 样地 3乔木层重要值统计表
Table 5 The important value index of arbor layer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for plot 3
种名
Species
相对 相对 相对 重要
密度 频度 优势度 值
RA RF RD JV
粗糠柴 Mallotus philippensis
光叶红豆 0rmosia glabe7‘rima
银 柴 Aporosa chinensis
鸭脚木 Scheffleva octophylla
三花冬青 Ilex triflora
水石梓 Sarcopsperma laurinum
臀果木 Pygeum topengii
香楠 Randia canthoides
铁榄 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
金花茶 Camellia nitidissima
样地 4是本地区金花茶分布海拔最高的群落类
型,发育母岩为花岗岩,土层较薄,多巨石裸露,表土
层有机 质 含 量 中 等,表层 土 的 有 机 质 含 量 可 达
3.88 。群落面积约 6 hm2。群落呈明显的次生性,
上层乔木树高8 m左右,最高 9 m,400 m2内有胸径
大于 1 cm的乔木 54种 321株,重要值最大的是降真
香,为 55.O3 ,其次为粗糠柴(28.33 ),重要值大于
1O 的共有 7种(表 6)。群落灌木层盖度较大,达
8O ,主要种类有罗伞树、九节、锯叶竹节树 、金花茶、
四蕊南山花、朱砂根、狭叶铁树等。草本较少,盖度
3O 左右,常见有 扇 叶铁线蕨、露 兜草、乌 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仙 茅(Curculigo orchioides)、闭
鞘姜(Costus speciosus)、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i)
等。群落层间植物较少,常见有刺果藤、龙须藤
(Bauhinia championi)、薯蓣、藤槐(Bowringia cali—
carpa)、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青冈藤等。
表 6 样地 4一些乔木层重要值统计
Table 6 The important value index of arbor layer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for plot 4
种名
Species
相对 相对 相对 重要
密度 频度 优势度 值
RA RF RD JV
降真香 Acronychia pedunculata 17.66 3.48 33.89 55.03
粗糠柴 Malotus philippensis 14.58 3.48 10.27 28.33
白楸 M paniculatus 3.08 2.61 10.17 15.86
四蕊南山花 Prismatomeris tetrandra 7.39 3.48 1.37 12.24
锯叶竹节树 Carallia diplopetala 6.37 2.61 2.38 l1.35
华润楠 Machilus chinensis 3.29 2.61 4.95 10.85
金花茶 Camellia nitidissima 5.34 3.48 1.69 10.50
鼠刺 1tea chinensis 3.08 2.61 3.83 9.52
罗伞树 Ardisia quinquegona 3.70 3.48 1.13 8.30
罗浮柿 Diospyros morrisiana 2.87 2.61 2.41 7.89
2.3.2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
具不同的垂直结构特征,同一地带不同演替阶段或
不同生境的植被类型也有不同的垂直结构。一般,
生境条件越优或发育阶段越老的群落,层次结构越
多,群落也越高。
目前,金花茶群落普遍处于次生林阶段,乔木层
结构相对简单,群落高度较矮,2个村边林类型群落
高度在 15 m以上,但最高也仅 24 m,而保护区2个
样地的群落高度一般不超过 10 m,与样地所处北热
带半常绿季雨林顶极群落的层次结构和高度均相差
较大,处于进展演替的中早期阶段。按 5 m一个高
度等级划分,比较不同层次的个体数 目和优势度之
和发现,4个群落植株的个体数目均随高度升高而
减少,并以低于 5 m的个体数占绝对优势,一般占
总株数的 8O 以上。而各层间的个体优势度之和
则呈现不同趋势,一般以 5~10 m层次的优势度较
大。由于金花茶既是阴性植物,又属于灌木生长型
的种类,个体高度一般在 5 m以下,因此 5~10 m
的层次成为金花茶生长繁衍的主要层次(图 1)。
2.3.3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 一般生境越优越成熟
度越高的群落个体数目相对越少,同一地带越次生
的群落个体数目越多。在海南东南部的热带雨林,
400 m。内 3 m 以上的乔木,多在 5O~8O株问,广东
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常在 8O~100株
间,广东乳源八宝山低山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
个体数目较大,曾有 300株以上的记录,而各地的次
生林的个体数目则更大(广东省植物研究所,1976)。
本次调查表明,400 mz的金花茶群落内,胸径大
于 1 cm(近似于树高 3 m以上)的个体数为 321~
553,体现出明显的次生林性质。按 5 cm一个等级划
分胸径级别,比较不同径级的个体数目及优势度之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8 广 西 植 物 28卷
c
80
兰60
40
2o
1 OO
80
屡 60
&4O
2O
O
口 个体 数 f ndi v1 duaf
口 优势 度Domi nance

] .
仟 0 r Iu L 0
厂_]
].f_一I。 n.
千地 4 P lot 4
].一]. .
1 OO
80
60
羞墓40
壶 2O
O
1OO
80
霎 0 60
40
凸_ 2O
O
1 OO
§ 80
冀 60
40
凸_2O
O
1OO
耋 50
0
h≤ 5 5< h≤ 1 0 1 0< h≤ 1 5 1 5< h d≤5 5< d≤ 1O 10图 l 4个样地金花茶群落物种个体数
和优势度按高度等级分配图
Fig.1 Individual number and dominance of
species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base
on the height grade for every plot
(图2)。可见4个样地的个体数目均随径级增大而减
少,小于 5 Clql的个体数一般占样地总株数的 8O 左
右,金花茶一般均处于此径级;但各径级个体的优势
度之和却随着群落不同而差异较大。样地 1因具较
多高大乔木而出现随径级增大优势度之和也增大的
趋势,样地2则各径级的优势度之和差异不大,两个
处于保护区的群落则均体现出5~10 cm径级的优势
较大的特点,表明群落处于强烈的进展演替阶段。
2.4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是反映群落性质的重
要指标。一般 ,纬度越低的森林 ,单位面积内所包含
的种类越多,同一地带的森林,一般是越成熟的森林
单位面积所包含的种类越 多,但也有可能处于演替
中间阶段的森林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比较金花茶
群落邻近区域几个群落类型的组成结构表明,在相
似的调查方式和调查面积条件下,不同地带或不同
演替阶段的群落类型其种类组成和个体数目有较大
差异,金花茶群落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和个体数目,
这与其地处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区域有关和其处于
图2 4个样地金花茶群落物种个体数
和优势度按胸径等级分配图
Fig.2 Individual number and dominance of species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base Oil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for every plot
演替 中问阶段的次生类型有关 (表 7)。
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还常用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
度和群落均匀度来分析,金花茶群落的4个样地均具
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及较低的群落均匀
度,说明群落多样性丰富但优势种仍较明显,群落仍
处于进展演替的中早期。4个群落中,村边林的种类
和个体数目均较少,但仍有较高的多样性和生态优势
度,及相对较高的均匀度,可见村边林的群落结构相
对好于保护区,群落年龄也长于保护区,而两个保护
区内群落的种类和株数均较多,但均匀度相对更低,
可见目前保护区的群落更处于演替早期(表8)。
2.5金花茶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
金花茶具喜荫、喜湿、喜热等特性 ,属典型的林
下植物,对群落类型要求不严格,不局限于某一群系
或群丛中,以随遇种出现,有时局部成优势或共优势
种。调查发现,金花茶主要分布于海拔 500 13.以下
的森林群落中,有时个别个体可分布至海拔 600 m
左右,但数量极少,可见金花茶一般分布于区域植被
垂直带谱的基带内,即分布于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
O ∞ ∞ ∞ ∞ O
co一 LoQo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韦霄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189
地带内。从表 1和表 8可知 ,在 119个乔木树种 中,
4个样地共有 8种,占总种数的6.72 ,且其中的粗
糠柴、降真香、金花茶等为各群落的优势种,3个样
地共有 26种 ,占总株数 21.85 ,2个样地共有 22
种 ,占 18.49 ,可见 ,共有种约 占总种数的 5O ,群
落的组成种类特别是优势种群较一致。
在群落结构方面,样地 1和样地 2位于低海拔村
边林内,受保护时间较长,群落相对较高,乔木层可分
表 7 几个群落类型的组成结构特征
1、able 7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several community types
王铸豪等,1982;2 曹洪麟等,1999;。 彭少麟,1996; 作者调查
表 8 金花茶群落 4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Table 8 Species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lots in C.nitidissima community
2~3层,但单位面积内的种类和个体数均较少,这与
林内具胸径较大的上层植株存在有关。海拔较高的
样地3和样地4则明显为次生林状态,乔木通常1~2
层,树高均在 12 m以下,最大胸径不超过 20 cm,属进
展演替早期阶段,与在保护区成立前受人为破坏严重
直接相关。调查还发现,保护区内海拔 100~300 m
的地段 ,由于多为耕地或坡地 ,植被破坏严重,很难发
现有金花茶群落分布。由此可见,金花茶群落主要分
布于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金花茶种群多出现于
本地带次生性群落中,并处于林下层。
2.6金花茶的种群特征
金花茶是一种生长较慢的灌木至小乔种类 ,分布
于北热带次生性半常绿季雨林内,呈偶见种或随偶
种,当它分布在群落中时,总是成群出现,并呈集群分
布,成为林下层的优势种或次优种,少见单株或少数
几株分布,属耐荫植物,忌直接暴晒于阳光下,否则将
逐渐枯死。因金花茶生长慢,难以准确判断其个体的
年龄,参考曲仲湘(1952)的划分标准,并根据金花茶
的实际生长习性,用立木级结构替代年龄结构的分析
方法:胸径小于 1 cm的按高度分 3级,I为h≤33 cm,
II为 33100 cm,胸径大于 1 cm
的每增加 1 cm 为一级 ,即 IV为 1≤d%2 cm,V为 2
≤d<3 cm,VI为 3≤d%4 cm,ⅥI为 4≤d%5 cm。
1 5

亳s

0

2
2
1

一 . _⋯ ._⋯
图 3 4个样地金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
Fig.3 The age structure of C.nitidissima
community for every plot
可见 4个样地金花茶种群大小结构多呈不规则的纺
锤形,表明该种群属近期稳定增长而远期衰退(图 3)。
其中,样地 3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内金花茶的集中分布
区,7个年龄级均有个体分布,是年龄级最全的群落,
前 3个样地均以 IV级即胸径 1-2 cm 的株数最多,
0 5 0 5 0
∞一∞3 ~>~ c一 ∞一弼3 一>一 c一
、l, 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0 广 西 植 物 28卷
第4样地则以IV和V级株数为多,各群落都以胸径
1~2 C1TI的个体占多数。
3 结论与讨论
(1)根据 1 600 1TI2样方调查 ,在金花茶群中,胸
径大于 1 C1TI的立木的植物共有 119种 ,隶属 40科 80
属。其中以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
92.5 ,充分说明群落的热带性质。(2)调查不同海
拔高度的4个群落均为次生林类型,外貌常绿,结构
相对较简单,乔木层可分 2~3层 ,村边林群落高度达
16~20 ITI,乔木分 3层,保护区内群落高度为 10 ITI左
右,乔木分 2层。群落优势种较明显,粗糠柴、降真香
等在各群落均为优势种。(3)金花茶群落单位面积内
的种数和个体数目均较大,少见大径级立木,可见群
落处于强烈的进展演替阶段。(4)调查的 4个群落的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均较高,群落物种丰富
且个体数目较多,但群落具有较低的均匀度,说明群
落仍处于演替的中早期,且优势种较明显。(5)根据
对4个群落中金花茶种群结构的分析,群落内的金花
茶种群为近期增长而远期衰退类型,并以 1~2 crn胸
径级的金花茶株数最多,是否说明当时的群落条件
最适合金花茶的开花结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这些可能与金花茶的繁殖生态学特性有关,还需提
供更多繁殖生态学的研究证据。如果假设成立,则
将对金花茶 的保护提 出新的群落管理措施。(6)通
过野外调查,目前发现的金花茶均分布于北热带半
常绿季雨林的次生林群落中。这从群落学角度至少
还有两个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一是金花茶是否仅分
布于次生林群落中?二是或者金花茶曾大面积分布
于本地带的原生林群落中,后因原生林遭破坏才使
目前的金花茶群落在区域内呈片断化分布?
参考文献 :
广东植物研究所.1976.广东植被EM].北京:科学出版社,22—29
王伯荪.1987.植物群落学I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铸豪,何道泉,宋绍敦 ,等.1982.鼎湖 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
F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77—141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中国植被EM-I.北京:科 学出版
社:144—145
李典谟.1987.生态的多样性度量[J-I.生态学杂志,6(4):49—52
曲仲湘,文振旺,朱克贵.1952.南京灵谷寺森林现状分析FJ].
植物学报,1(1):18—49
曹洪麟,蔡锡安 ,彭少麟 ,等.1999.鹤 山龙 121村边次生常绿阔叶
林群落分析EJ].热带地理,19(4):
黄付平.2000.防城金花茶林地土壤生化特性的研究EJ].广西
林业科学 ,29(4):178—181
彭少麟,陈章和.1983.广东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FJ].
生态科学,2:99—104
彭少麟,王伯荪.1983.鼎湖山森林群落分析EJ].生态科学,1:
11— 17
彭少麟.1996.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EM].北京:科学出版
社:95—99,312—317
Colwell R K.1 971.On the measurement of niche breadth and o—
verlap[J].Ecology,52(4):567—576
Su ZM(苏宗 明),Huang YQ(黄玉清),Li XK(李先琨).2000.
Studies on the phytocoenological feature of Taxus Chinese var.
mairei community in Yuanbaoshan,Guang~,China(广西元宝山
南方红豆杉群落特征的研究)[J].Guihaia(广西植物),20
(1):1—10
Su ZM(苏宗明).1994.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opulation e—
cology of Camellia sect nitidisima(金花茶组植物种群生态的
初步研究)[J].Cruangxi Sci(广西科学),1(1):31—36
Wu ZY(吴征镒).1991.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EJ].Acta B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增刊Ⅳ:1—139
(上接第 153页 Continue from page 153)
Sheng YP(盛玉萍),Zhou Q(周琼),Lin JZ(林鉴钊),ela1.2002.
Studies of anatomy and microchemistry on seed from high oil
maize varieties 115 and 647(高油玉米 l15、647籽粒解剖学和
显微化学研究)[J].Ouangxi Agric Bid Sci(广西农业生物科
学),21(4):252—254
Wilson D 0,el a1. 1998. Nutritionaly induced changes in endo—
sperm of Sh2 and bt一2 maize kernels grown in filed[J].Seed
,20:176— 186
wu ZK(吴子恺).2004.Brceding for new germplasm of super-
high oil in corn(新型超高油玉米种质的选育)EJ].Acta Agron
Sin(作物学报),30(8):739—744
Yamaguchi J.1999.Characterization of 02 amylase and its deficiency
in various rice culfivars[J].Theor Appl Genet,98:32—38
Yang YF(杨 煜 峰),Cao X(曹 欣),Song wY(宋文英),et a1.
1994.Complementation of ant and aleurone genes in barley(大
麦ant基因对蓝糊粉层基因的互补效应分析)[J].Acta Agric
Zhejiang(浙江农业学报),6(2):90—93
Yue SJ(乐素菊),Zhang B(张璧),Liu HC(刘厚诚),et a1.2003.
Pericarp thickness and kernel f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sweet corn(超甜玉米籽粒果皮厚度及灌浆特性研究)[J] J
South ina Agric Univ(Nat Sci Edi)(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4(3):13—15
Zhong XQ(钟希琼),Tao J(陶均),Li L(李玲).2003.Adjust and
control for the cels routinzation death of Barley aleurone layer
(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J].Chin J Coil Biol
(细胞生物学杂志),25(03):168—17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