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phagnum from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9(2):208— 211 2009年 3月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王 晓宇,熊源新
(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对采 自贵州各地的 15O余份泥炭藓属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发现其中的拟狭叶泥炭藓和吕宋泥炭藓为
贵州首次发现,至此,贵州有泥炭藓属植物 18种 1亚种和 1变种。列人中国红色名录中的多纹泥炭藓在贵州
的分布除原记录安顺地区外 ,这次研究还发现在贵州的麻江和雷公坪 2个地方亦有分布。
关键词 :泥炭藓属 ;物种多样性 ;新记录种 ;贵州
中图分类号:Q949.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0—3l42(2009)02-0208—04
A study 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phagnum
from Guizhou Province,China
Ⅵ NG Xiao—Yu,XIONG Yuan-Xing
(College of Li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After identification of more than 1 50 Sphagnum species colected from various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species of S.cuspidatulum C.M uel1.and the species of S.1uzonense Warnst. have been found for the first.
Thus,there are 18 species,1 subspecies,1 variety of Sphagnum in Guizhou.The research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multifibrosum which was embodied into China Species Red List has reached Majing and
Leigongping of Guizhou except the former area of Anshun.
Key words:Sphagnum;species diversity;new record species;Guizhou
泥炭藓科仅泥炭藓属 (Sphagnum)1属。本属
植物约3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生长于酸性沼
泽及湿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及西南高原地区。
已知中国有本属植物 48种(黎兴江等,2002)。
贵州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文条件差异较大,
地貌多为喀斯特山地 ,切割较深 ,起伏较大 ,小环境
十分复杂。泥炭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在贵州泥炭
藓一般长在沼泽潮湿地、湿润的针叶林下、杜鹃灌丛、
沟边湿地及土坡或岩壁上;此外 ,草甸、竹林下和溪边
的潮湿环境中亦有分布,常混生有禾本科(Gramine—
ae)、堇菜科(Viol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灯心草
科(Juncaceae)、菊科(Compositae)、伞形科(Umbelif—
erae)和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等植物。
在本研究之前,曾报道贵州泥炭藓植物有 l6种
1亚种和 1变种(熊源新,l999),即:拟尖叶泥炭藓
(Sphagnum“c z 0 )、尖叶泥炭藓 (S.capil—
lifolium)、狭 叶泥 炭藓 (S.cuspidatum)、长叶泥炭
藓 (S.falcatulum)、白齿泥炭 藓 (S.girgensohnii)
(图版 I)、暖 地 泥 炭藓 (S.junghuhnianum var.
junghuhnianum)、暖地泥炭藓拟柔叶变种 (S.jun—
ghuhnianum var.pseudomolle)、加 萨 泥 炭藓 (S.
khasianum)、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多纹
泥炭藓 (S.multifibrosum)、秃叶泥 炭藓 (S.obtu—
siusculum)、卵 叶 泥炭 藓 (S.ovatum)、泥炭 藓 (S.
palustre ssp.palustre)、泥炭藓密枝亚种(S.palus—
tre ssp.pseudoymbifolium)、羽枝泥炭藓(S.sub—
nitens)、广舌泥炭藓(S.russowii)、粗叶泥炭藓(S.
squarrosum)和偏叶泥炭藓(S.subsecundum)。
收稿 日期:2007—10—25 修回日期 :2008—08—25
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黔科合J字[2006]2024号)[Supported by Natural~ience Foundation of Guizhou Pro~nce(2006)2024]
作者简介:王晓宇(1970一),男 ,贵州织金人,副教授,从事苔藓植物学的研究,(E-mail)gzuwangxiaoyn@163.tom
2期 王晓宇等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209
本次对采自贵州各地的 15O余份泥炭藓属植物
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从 中发现采 自梵净 山国家
级 自然保 护区的拟狭叶泥炭藓 (Sphagnum cuspi—
datulum)和采 自贵州平坝县 的 吕宋泥炭藓 (S.1u—
zonense)为贵州首次记录。至今为止,贵州有泥炭藓
属植物记录达 18种 l亚种和 1变种 ,占全国泥炭藓
植物种数的 37.5%。现将贵州新 记录泥炭藓的描
述如下。
新记录种形态描述
1.1拟狭叶泥炭藓 (图版 I)
Sphagnum cuspidatulum C.Mol1.,Linnaea
38:549,l874;Chen et Lee(Li),Aeta Phytotax.
Sin.5(3):l89,T.45.1956.Gao Chien,Flora Bryo—
phytarun Sinicorum.1:1O一12,1994;Li Xingjiang,
Flora Yunnanica.18:l0,2002.
植物体密集丛生,呈淡绿白色,高 1o~15 cm。
茎粗壮,皮部具 2~3层无色细胞,细胞狭长与中轴
细胞分界不明显。茎叶呈广舌形 ,或三角形 ,长 1.1
~ 1.4 mm,叶基阔1.3~1.5 mm,先端圆钝,顶部边
缘有消蚀现象,两侧具狭分化边;无色细胞较短宽,
无螺纹 ,中上部个别细胞具分隔,腹面常具大形 中央
孔。每枝丛具 4~6枝,有 2~3强枝,枝端渐细,往
往弓形下垂 。枝叶整齐 5列 ,呈卵状披针形 ,长 1.7
~ 2.1 mm,阔 0.7~0.9 mm,先端渐尖 ,边 内卷 ,具
狭分化边 ;无色细胞密 被螺纹 ,腹 面具多 数大形角
孔 ,背面具小形厚边角孔 ,基部有 时亦具大形角孔;
绿色细胞在叶片横切面观呈三角形 ,偏于叶片背面,
腹面几乎全为大形无色细胞所包被 。
产地:梵净山九龙池,生长于海拔 2 300 m的杜
鹃花林剑竹林 下 ;标 本采 集号 :F0408536、F一3l14,
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植物标本室,标本室号:B.m.
009734。
分布:中国云南、四川、西藏高原、黑龙江和内蒙
古的大、小兴安岭,及其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印
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1.2吕宋泥炭藓 (图版 I)
Sphagnum luzonens~Warnst.,Bot.Centralb1.
76:388.1898;W arnst.,Sphagn.Univ.397,f.34,
l9ll;Chen et Lee (I i),Acta phytotax.Sin.5(3):
195.1956.Gao Chien,Flora Bryophytarun sinico—
rum.1:23,l994;I i Xingjiang,Flora Yunnanica.
18:18,2002.
植物体较短小 ,高 3~5 cm,疏丛生,呈黄色,茎
皮部具单层无色大细胞 ,中轴细胞橙红色。茎叶基
部较狭 ,呈卵状三角形 ,边缘内卷,略呈兜形;长 1.3
~ 1.5 mm,叶基阔 0.8~1.0 mm,先端圆钝 ,顶部边
缘有消蚀呈不规则齿状 ,两侧具狭分化边 ;无色细胞
虫形 ,全部密被螺纹 ,且 背腹 面均具对孔,背面具小
形厚边对孔。每枝丛具 3枝,2强枝 ,长约 1.2 cm,
枝叶呈卵状披针形 ,长 1.5~1.8 mm,阔 0.7~1.0
mm,先端呈兜形 ,边略 内卷 ,具狭分化边 ;无色细胞
背腹面密被螺纹,背面密被成列对孔,腹面稀具对
孔,背面具小形厚边角孑L;绿色细胞在叶片横切面观
呈狭椭圆形至狭长梯形 ,偏于叶片背面 ,亦有少数于
腹面裸露。
产地:平坝县;标本采集号:PB10625a,标本保
存于贵州大学植物标本室,标本室号:B.m.002。
分布:中国云南维西,及其泰国、越南菲律宾。
2 讨论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录,贵州共有泥炭藓植物 16
种、l亚种和 1变种(熊源新 ,1999)。除羽枝泥炭藓
和暖地泥炭藓拟柔叶变种外,其他种类在本次研究
中均已观察到,同时,首次发现贵州有拟狭叶泥炭藓
和吕宋泥炭藓的分布(图 1)。至此,贵州泥炭藓属
植物种类达 18种 l亚种和 1变种。
图 l 地理分布图
Fig.1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map
因环境的破坏和上世纪的大量开发利用,贵州泥炭
藓湿地在某些地方仅零星残存,甚至从当地消失。
本次调查得知,贵州的泥炭藓属植物多样性比较集
210 广 西 植 物 29卷
图版 I l一10.拟狭叶泥炭藓 1.植株;2-3.枝叶;4.茎叶;5.茎叶中部边缘细胞(腹面观);6.枝叶中部细胞(背面观);7.枝叶中部细胞(腹面
观);8.枝叶横切面;9.主茎部分横切面;10.茎横切面 (绘图标本:梵净九龙池 F0408536)。11—19.白齿泥炭藓 l1.植株;12.茎叶;13—14.枝
叶;15.枝叶中部细胞(腹面观);16.枝叶中部细胞(背面观);17.茎叶肩部(中上部)边缘细胞(腹面观);18.茎叶基部边缘细胞;19.枝叶横切
面 (绘图标本:梵净山F850522a)。
Plate I 1-10.Sphagnum cuspidatulum C.Muel1. 1.plants;2-3.branch leaf;4.stem leaf;5.1ower cels of stem leaf at margin,inner surface;6.
median cels of branch leaf,outer sutrace;7.median cels of branch leaf,inner surface;8.cross section of branch leaf;9.cross section of stem;10.
CROSS section 0f stem (Cartography specimen:F0448536).11—19.Sphagnum girgensohnii Russ. 11.plants~12.stem leaf;13—14.branch leaf;15.
median cels of branch leaf,inner surface;16.me出an cels of branch leaf,outer surface;17.upper cels of stem leaf,outer surface;18.basal cels of
stem leaf at margins;19.cross section of branch leaf(Cartography specimen:F850522a).
中的地方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达 12个种,但
分布都比较零散,已知贵州最大的泥炭藓湿地位于雷
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雷公坪(海拔 l 800 m),主要是泥炭
藓,其次是多纹泥炭藓,但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近年
来,由于该湿地的泥炭藓被大量的开采外,远远超过泥
炭藓自然生长的速度,种群数量逐年减少;水渠的修
2期 王晓宇等 :贵州泥炭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21l
图版 Ⅱ 吕宋泥炭藓 1.植株;2-3.茎叶;4-5.枝叶;6.茎叶中部细胞(腹面观);7.茎叶基部边缘细胞(腹面观);8.茎叶先端细胞(背面
观);9.枝叶中部细胞(腹面观);10.枝叶中部细胞(背面观);11.枝叶先端细胞(腹面观);12.枝叶横切面;13.主茎部分横切面 (绘图标本:平
坝 PB10625a)。
Plate JL 1-10.Sphagnum luzonense Warnst.;1.Plants 2-3.stem leaf~4—5.branch leaf;6.median cels of stem leaf,inner surface;7
. basal cells of
stem leaf at margins,inner surface;8.upper cels of stem leaf,outer surface;9.median cels of branch leaf,inner surface;10
. median cells of branch
leaf,outer surface;11.apical cells of branc leaf,inner surface 12.CROSS section of branch leaf;13
. CROSS section Of stem (Cartography specimen:
PB10625a).
建,引走湿地中的水,造成湿地水位下降,箭竹(Sina—
rundinaria ssp.)及其它陆生草本植物逐渐侵占泥炭藓
植物的生存空间,湿地逐步向草本植物群落演替。
研究中的多纹泥炭藓为中国特有种,已知分布
于福建、黑龙江、云南、西藏和贵州(图 1)。本种已
列人中国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种 VU(Cao等,
2006)。本种在贵州的分布除原记录的安顺地区(平
(下转第 253页 Continue on page 253)
2期 张曼等:苦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及种子生活力演进 253
种子的发育从合子到成熟期根据其质量及水分
含量可划分为 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膨大阶段,
伴随着养分和水分的快速吸收,种子体积快速增大,
水分含量迅速增加,其干质量和鲜质量也同时增加;
第二阶段为干物质积累阶段,种子水分含量开始下
降 ,但其干物质含量继续增加直至最大值 ;第三阶段
为脱水阶段 ,种子干物质含量不再增加,其水分含量
由于组织脱水而逐渐下降 (Probert& Hay,2000)。
翠中翠苦瓜种子发育过程中,按其质量及水 分含量
只可划分为 2个阶段 ,且基本与 以上的第 l及第 2
阶段相符,并没有出现第 3阶段的种子干物质含量
不再增加的情况,其原因估计是 与种子发育 的温度
有关,低温使成熟种子未达到饱满状态,此方面仍需
进一步研究。花后第 l4天至第 26天,翠中翠苦瓜
种子生活力迅速提高,花后第 22天至第 26天种子
生活力基本稳定 。
综上所述,对于本试验的参试品种翠中翠苦瓜,
花后第 22天至第 24天为适宜的商品瓜采收期,同
时其种子具有较好的生活力 ,但此种子未成熟,干物
质含量较低 ,且假种衣未完全转色变软 ,种子不易清
洗干净 ,花后第 26天 ,即果 实充 分成熟 时为适宜的
种子收获期 。当然 ,不同的栽培环境 、不同的贮藏要
求及不同的苦瓜品种,商品瓜及种子的适宜采收期
不尽相同;本试验从苦瓜果实开花后第 14天开始取
样,因此对开花到花后第 14天过程中的果实发育变
化缺乏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86.水果 、蔬菜维生素 C含量测
定法 :543.G l95—86附录 A
田纪春 ,赵世杰.2004.蒽酮法测定总可溶性糖[-M]//~I3琦.植
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 ,1ll一1l2
李建武.1994.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74—716
Liu ZG(刘政 国),Long MH(龙明华),Qin RY(秦荣耀),el a1.
2005.Studies on genetic variation,correlation and path analysis
in bitter gourd(Momordica charantia)(苦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
传变异 、相关和通径 分析)[J].Ouihaia(广西 植物),25(5):
426——430
Probert I ,Hay FR.2000.Keeping seeds alive~C]//Black M,
Bewley JD(eds).Seed Technology and Its Biological Basis.Boca
raton:CRC Press,375— 410
The 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ISTA).2003.Inter—
national Rules for Seed Testing[M].CH-Switzerland:Bassers—
dorf
Sun HY(孙海燕 ),Tong FD(童 富淡),Hu JS(胡家 恕),et a1.
2006.Studies on the water-soluble protein composition in seeds
of Monmrdica charantia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苦瓜
种子发育过程中水溶性蛋白组分的研究)[J].J Zhejiang
己 而(浙江大学学报),32(2):134—138
Xu HX(许红心),Ni JJ(倪坚军).2001.Reviews of pharmaceuti-
cal research in bitermelon(苦瓜的药用研究概况)[J].J Zhe—
jiang Coll TCM(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5(4):73—75
Zhang BZ(张炳桢),Peng YL(彭艳丽),Li L(李亮).2006.Mod—
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biter melon(苦瓜 的现代研 究进展)
[J].Foodand Drug(食品与药品),8(04):26—30
Zhang YC(张玉灿),Zhang WG(张伟光),Huang XG(黄贤贵),et
a1.2005.The regulars of expanding and dry materials distribu—
tion of balsam pears(苦瓜果实膨大与干物质的分配规律)[J].
Fujian J Agric& (福建农业学报)2O(增刊):iO9一ll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接第 21l页 Continue from page 211)
坝、关岭、普定)以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贵州麻江(标本
采集号:MJOI6O9)和雷公坪(标本采集号:L060188) 参考文献 :
两个地区亦有分布。 高谦.1994.泥炭藓科.中国苔藓志(第l卷)[M].北京:科学
泥炭藓湿地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带 出版千士
来的许多问题,虫口夕卜贸部门对泥炭藓的收 I起当 黎
北京
NK

,

~

XN

藓科-云南植物 。 m l
地农民大量采集,以及环境污染、农田开垦和生物入 熊源新.1999.贵州藓类植物研究回顾[J].山地农业生物学
侵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泥炭藓湿地受到严重的破坏。 报,18(6):431-440
为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湿地保护 c 2
L
00
6
6.
,9
C
9
h
(
i
1
n
)
a

ca 譬0d 山口l
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的建设。保护好泥炭藓湿地不 Gao C,Li XJ,Cao T,以 1
. 2001.Sphag 。 [M]//Li XJ,Si
仅对维护泥炭藓属植物多样性极为重要,而且对维护 He.Mos Flora of China.Vo1.1.Beijing:Science.Press,3-49
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