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growth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 5月 第 19卷 第 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1, 19(3): 574−578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3029)资助
** 通讯作者: 李小坤(1979~), 男,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作物养分管理与土壤肥力方面的研究。E-mail: lixiaokun@mail.hzau.edu.cn
潘福霞(1985~), 女,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作物营养施肥与生态环境。E-mail: eary2007@163.com
收稿日期: 2010-10-23 接受日期: 2011-01-1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574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潘福霞1 李小坤1** 鲁剑巍1 鲁君明2 刘 威1
魏云霞1 耿明建1 曹卫东3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武汉 430070; 2. 湖北省荆州市大同湖管理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荆州 43322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试
验设 7个处理, 播种量为 7.5~52.5 kg·hm−2。试验结果表明, 随播种量增加, 紫云英出苗数显著增加, 单株分枝
数、单株复叶数和单株重均呈下降趋势。紫云英鲜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 播种量为 7.5~30.0 kg·hm−2范
围内增产幅度较大, 而播种量>30.0 kg·hm−2时, 若继续增加播种量则增产幅度减小。紫云英种子产量随播种量
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播种量为 15.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播种量对紫云英养分含量影响较小,
但显著影响养分积累量, C、N、P、K、Ca、Mg、Fe、Mn、Cu、Zn积累量均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紫云英翻
压做绿肥的适宜播种量为 30.0 kg·hm−2, 而若以收获种子为目的则播种量以 15.0 kg·hm−2为宜。
关键词 紫云英 适宜播种量 养分含量 养分积累量 绿肥翻压 种子生产
中图分类号: S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1)03-0574-05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growth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PAN Fu-Xia1, LI Xiao-Kun1, LU Jian-Wei1, LU Jun-Ming2, LIU Wei1,
WEI Yun-Xia1, GENG Ming-Jian1, CAO Wei-Dong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Datonghu Administration District of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3221, China;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the growth, fresh yield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Astragalus sinicus L.). The trial included 7 seeding rate treatments ranging from 7.5 to 52.5 kg·hm−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emerged seedl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However, number of branch and
compound leaf, weight for per pla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Fresh yield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fresh yield under seeding rate of 7.5~30.0 kg·hm−2. Once seeding rate above 30.0 kg·hm−2,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the treatments. Seed yield initi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up to 15.0
kg·hm−2,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Seeding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nutrient content, but greatly
influenced nutrient accumul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 N, P, K, Ca, Mg, Fe, Mn, Cu and Z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It wa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seeding rate was 30.0 kg·hm−2 for green manure turnover, and 15.0
kg·hm−2 for seed production.
Key words Chinese milk vetch, Suitable seeding rate, Nutrient content, Nutrient accumulation, Green manure turnover, Seed
production
(Received Oct. 23, 2010; accepted Jan. 19, 2011)
我国化肥资源短缺 [1−2], 且利用率低损失率大,
进入环境造成污染 [3−4], 长期单施化肥导致土壤腐
殖酸老化[5]。诸多研究表明, 有机无机配施可提高肥
料利用率, 改善土壤生物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活
第 3期 潘福霞等: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575


性部分的比例[6−8]。绿肥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 充分
利用南方大面积冬闲田种植豆科绿肥, 既可减少冬
闲田面积, 又可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增加系统
的养分输入[9], 还能促进后季作物生长[10]。翻压后大
量的 C 及营养元素还田, 对于缓解化肥资源短缺、
提高耕地质量从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紫云英是主要的稻田豆科绿肥[11], 近年来由于
种植技术研究的停滞, 紫云英鲜草产量大幅下降[12],
种质资源非常短缺。明确紫云英的最适播种量, 可
达到高产和节约种子的双重目的。播种量不同导致
群体内小气候因子和土壤微环境发生变化[13], 显著
影响作物产量[14−17], 适宜的密度可最大限度地利用
水、肥、光、热和空间, 从而获得高产[18]。前人研
究仅对紫云英播种量和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19], 而
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养分积累的影响鲜见报道, 因
此对于种植紫云英能否达到“以小肥换大肥”的目的
无法评估。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
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以期为确定紫
云英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播种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试验区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农场(113°45′E,
30°3′N), 地处长江中游北岸,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 年均气温 16.2~16.6 , ℃ 无霜期 250~267 d, 年降
水量 1 100~1 300 mm。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耕
层土壤 pH 6.77, 有机质 34.02 g·kg−1, 全氮 2.27
g·kg−1, 速效磷 17.71 mg·kg−1, 速效钾 245 mg·kg−1,
有效钙 4 142 mg·kg−1, 有效镁 582 mg·kg−1, 有效铁
29.59 mg·kg−1, 有效锰 56.19 mg·kg−1, 有效铜 6.36
mg·kg−1, 有效锌 4.60 mg·kg−1。供试紫云英品种为
“弋江种”, 种子净度为 96%, 发芽率为 81%, 千粒重
为 3.52 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 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
30.0 kg·hm−2、37.5 kg·hm−2、45.0 kg·hm−2 和 52.5
kg·hm−2 7 个播种量处理, 每处理 3 次重复, 小区面
积 20 m2。
将紫云英种子与细沙混匀后撒播, 肥料全部基
施, N、P2O5、K2O用量均为 45 kg·hm−2。生长期视
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人工排灌。
2009年 10月 2日播种, 10月 23日每处理随机
取 3 个 20 cm×20 cm 的样方调查出苗数。盛花期
(2010 年 4 月 3 日)调查其生长状况, 每小区按照 S
型曲线随机取 10株调查各生长指标, 3次重复。2010
年 4月 8日测产, 每处理随机取 3个 2 m2的样方计
重, 同时取 3个 20 cm×20 cm的样方分地上部和根
部(洗净), 测定含水量, 烘干、磨碎后分析养分含量。
2010 年 5 月 14 日收获种子, 随机取 3 个 2 m2的样
方收割装入尼龙网袋, 悬挂晾干后脱粒, 再除去杂
质称种子净重。
1.3 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植物样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碳含量; 样
品经 H2SO4-H2O2消煮, 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 N、P
含量, 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K 含量; 植物样经 HNO3-
HClO4消化,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中、微量元素
含量[20]。
养分积累量=干物质量×养分含量 (1)
数据采用 Excel和 DPS软件处理, 用 Duncan新
复极差法(P<0.05置信水平下)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状况的影响
由表 1 可知, 紫云英出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
增加, 但相邻处理间的增加幅度随播种量增加而减
少。单株分枝数随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 播种量
<22.5 kg·hm−2 时处理间差异较大, 播种量为 22.5~
45.0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若再增大播种量则
单株分枝数显著降低。播种量<15.0 kg·hm−2处理的
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若再增大播种量则各处理
间株高无明显差异。单株复叶数同样有随播种量增
加而减少的趋势, 播种量为 22.5~37.5 kg·hm−2 时各
处理间差异较小。播种量<15.0 kg·hm−2处理的表观
叶面积低于其他处理 , 其他各处理间则无明显差
异。各播种量处理间的茎粗和 SPAD 值均无显著差
异。紫云英单株鲜重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 播种量
<22.5 kg·hm−2 时处理间差异较大, 播种量为 22.5~
37.5 kg·hm−2处理间差异较小, 播种量>37.5 kg·hm−2
时单株重显著降低。
2.2 播种量对紫云英鲜草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紫云英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表 2),
播种量<30.0 kg·hm−2 时增加幅度较大, 处理间差异
均达显著水平, 播种量为 30.0~52.5 kg·hm−2 处理鲜
草产量增加幅度减小,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每千克
种子的产草量(即总产量除以播种量)表现为播种量
15.0 kg·hm−2(1 108 kg·kg−1)>22.5 kg·hm−2(962 kg·kg−1)>
30.0 kg·hm−2(952 kg·kg−1)>7.5 kg·hm−2(890 kg·kg−1)>
37.5 kg·hm−2(815 kg·kg−1)>45.0 kg·hm−2(729 kg·kg−1)>
52.5 kg·hm−2(638 kg·kg−1)。

57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表 1 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出苗及盛花期生长状况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seedling emergency and growth condition in full-bloom stage of Chinese milk vetch
播种量
Seeding rate
(kg·hm−2)
出苗数
Emergency number
(104 plant·hm−2)
单株分枝数
Branches per
plant
株高
Shoot
height (cm)
单株复叶数
Compound
leaves per plant
表观叶面积
Apparent leaf
area (cm2)
茎粗
Stem width
(mm)
SPAD值
SPAD value
单株重
Weight per
plant (g)
7.5 120±4g 7.9±0.6a 31.0±1.8c 38±2a 1.92±0.26b 3.42±0.27a 40.15±2.81a 14.83±0.53a
15.0 323±14f 6.2±0.1b 44.8±3.2b 29±2b 2.00±0.29ab 3.36±0.10a 41.50±1.41a 13.19±1.09b
22.5 497±11e 5.1±0.6bc 52.3±3.8a 24±3bc 2.38±0.23a 3.43±0.25a 41.58±2.45a 12.49±0.91bc
30.0 616±17d 5.0±0.7bc 50.9±1.4a 25±4bc 2.40±0.35a 3.42±0.08a 40.25±1.94a 12.41±1.13bc
37.5 696±23c 4.9±0.9bc 53.3±4.6a 25±2bc 2.49±0.50a 3.40±0.13a 41.21±0.49a 12.16±0.23bc
45.0 761±37b 5.1±0.9bc 50.1±2.4a 23±1c 2.40±0.18a 3.43±0.05a 40.35±1.26a 11.41±0.61c
52.5 815±12a 3.8±0.8c 52.7±4.8a 22±2c 2.39±0.17a 3.23±0.24a 40.28±1.35a 11.31±1.09c
表观叶面积=最大叶长×叶宽,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下同。Apparent leaf area = the maximal leaf length × leaf width.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ame below.

表 2 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鲜草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fresh yield and seed yield of
Chinese milk vetchk kg·hm−2
播种量
Seeding rate
(kg·hm−2)
地上部鲜草量
Fresh yield of shoot
根部鲜重
Fresh yield of root
种子产量
Seed yield
7.5 5 633±230d 1 045±71d 180±18c
15.0 15 500±866c 1 122±28d 277±25a
22.5 20 333±1 527b 1 304±47c 237±13b
30.0 27 250±250a 1 315±27bc 197±10c
37.5 29 117±1 402a 1 453±56b 153±3d
45.0 31 250±1 250a 1 577±38a 148±5d
52.5 31 900±529a 1 593±21a 147±3d

紫云英种子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播种量为 15.0 kg·hm−2 时的种子产量最高。播种量
<15.0 kg·hm−2 时种子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迅速上升; 播
种量为 15.0~37.5 kg·hm−2时种子产量迅速下降, 且处
理间差异显著, 若再增大播种量处理间种子产量差异
减小, 播种量>45.0 kg·hm−2时种子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2.3 播种量对紫云英养分吸收的影响
2.3.1 大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
由表 3 可知, 不同播种量处理的紫云英地上部
C 及 N、P、K 含量无显著差异, C、N、P、K 平均
含量分别为 423.9 g·kg−1、26.5 g·kg−1、4.4 g·kg−1、41.4
g·kg−1。根部 C、N、K 含量较地上部低, 而 P 含量
则显著高于地上部 ; 各处理间养分含量略有差异 ,
无明显规律; C、N、P、K 平均含量分别为 390.7
g·kg−1、17.3 g·kg−1、7.5 g·kg−1、27.5 g·kg−1。
紫云英地上部 C及 N、P、K积累量均随播种量
的增加而增加, 播种量低于 30.0 kg·hm−2的各处理间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若再增大播种量则处理间差异
减小。根部养分积累量同样表现为随播种量增加而
增加。根部 C、N、P、K积累量占总积累量(地上部
与 根 的 养 分 积 累 量 之 和 )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12.2%~28.6% 、 8.9%~22.2% 、 20.4%~41.6% 、
8.7%~23.4%, 且根部养分积累量所占比例随播种量
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
2.3.2 地上部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
紫云英地上部 Ca、Mg、Fe、Mn、Zn含量与播种
量无明显相关性(表 4), 各处理养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1.6 g·kg−1、2.9 g·kg−1、245.5 mg·kg−1、33.8 mg·kg−1、
31.0 mg·kg−1。而 Cu含量则随播种量增加略有上升, 最
高较最低播种量增加 24.2%, 各处理的平均含量为
13.5 mg·kg−1。

表 3 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大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macroelement content and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地上部 Shoot 根 Root 项目
Item
播种量
Seeding rate
(kg·hm−2) C N P K C N P K
7.5 423.9±11.2a 26.3±2.1a 4.3±0.4a 41.4±3.7a 386.8±16.6a 17.3±1.4a 7.3±0.8a 28.5±2.2a
15.0 429.0±13.3a 26.5±2.2a 4.3±0.5a 41.3±2.9a 390.3±1.78a 17.6±1.5a 7.4±0.5a 27.4±3.7b
22.5 424.7±1.5a 26.3±2.8a 4.3±0.5a 41.5±1.3a 391.3±14.1a 16.4±1.2b 7.6±0.4a 29.1±2.3a
30.0 420.4±3.2a 26.7±1.9a 4.6±0.7a 41.3±4.8a 394.5±6.4a 17.5±1.1a 7.5±0.9a 26.6±4.3c
37.5 422.0±8.0a 26.6±2.6a 4.3±0.4a 41.6±1.1a 392.6±8.2a 17.6±1.7a 7.5±1.8a 26.5±3.4c
45.0 425.0±4.1a 26.3±0.4a 4.4±0.2a 41.3±2.0a 387.8±16.2a 17.8±2.1a 7.7±0.7a 26.8±4.4c
养分含量
Nutrient
content
[g·kg−1(DW)]




52.5 422.4±4.0a 26.7±2.6a 4.4±0.5a 41.7±4.5a 391.5±9.7a 16.6±5.1b 7.4±0.4a 27.6±3.7b
7.5 294±9e 18.2±0.6d 3.0±0.2e 28.1±1.58f 117.4±6.6e 5.18±0.32d 2.14±0.10c 8.6±0.3d
15.0 630±15d 38.5±3.2c 6.4±0.5d 60.7±4.31e 121.3±6.3e 5.45±0.61d 2.29±0.30c 8.5±0.3d
22.5 795±11c 49.2±1.7b 8.1±0.3c 77.5±1.56d 142.5±2.9d 5.93±0.12cd 2.76±0.22b 10.2±0.7c
30.0 1 056±69 b 67.1±1.7a 10.9±0.6b 103.3±2.39c 146.4±3.1d 6.53±1.15bc 2.79±0.08b 9.8±0.6c
37.5 1 092±51ab 68.3±9.6a 10.9±0.4b 104.9±2.53bc 155.6±4.6c 6.92±0.36abc 3.00±0.11ab 10.5±0.24bc
45.0 1 143±32ab 70.8±10.2a 11.9±0.8a 110.9±6.46ab 166.4±2.1b 7.64±0.37a 3.31±0.32a 11.1±0.39b
养分积累量
Nutrient
accumulation
(kg·hm−2)




52.5 1 172±123a 73.6±2.1a 12.0±0.7a 115.2±3.73a 175.2±4.3a 7.43±0.36ab 3.31±0.15a 12.4±0.35a

第 3期 潘福霞等: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577


表 4 不同播种量对紫云英地上部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secondary and microelement content and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项目
Item
播种量 Seeding
rate (kg·hm−2)
Ca Mg Fe Mn Cu Zn
g·kg−1 mg·kg−1
7.5 11.83±0.81a 2.99±0.21a 266±25a 34.36±0.25a 12.17±0.61b 31.60±2.08a
15.0 11.60±0.73a 2.94±0.18a 254±17b 34.14±0.29a 12.44±0.37b 30.64±1.79a
22.5 11.49±1.06a 2.85±0.27a 238±10c 33.62±0.16a 12.91±0.86b 31.60±2.27a
30.0 11.24±1.59a 2.92±0.18a 226±21d 33.89±0.80a 13.08±0.54b 30.38±1.53a
37.5 11.73±0.55a 2.95±0.26a 251±27b 33.97±0.88a 14.24±0.31a 31.45±1.76a
45.0 11.52±1.02a 2.94±0.11a 249±19b 33.33±0.94a 14.19±0.67a 30.20±1.84a
养分含量
Nutrient
content









52.5 11.97±1.74a 2.92±0.13a 236±27c 33.44±0.37a 15.12±0.21a 31.24±2.21a
kg·hm−2 g·hm−2
7.5 8.2±0.4f 2.05±0.05e 182±20e 23.8±2.84d 8.5±1.28f 22.5±2.0e
15.0 17.1±0.8e 4.36±0.38d 368±31d 49.3±2.08c 18.4±2.74e 45.2±1.8d
22.5 21.2±1.4d 5.35±0.17c 445±45c 62.9±3.27b 24.1±0.96d 59.0±3.8c
30.0 27.9±2.7c 7.29±0.27b 572±42b 85.2±4.51a 32.9±1.52c 76.8±3.5b
37.5 30.2±1.8bc 7.61±0.24ab 642±34a 87.9±3.30a 36.7±2.46b 80.8±5.0ab
45.0 30.8±1.3ab 7.94±0.21ab 649±24a 89.7±8.53a 37.8±2.40b 80.8±4.1ab
养分积累
Nutrient
accumulation









52.5 33.3±2.1a 8.10±0.25a 650±19a 92.3±2.69a 41.8±0.79a 86.3±5.5a

同大量元素的积累量类似, 中微量元素的积累
量也表现为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 , 播种量<30.0
kg·hm−2时处理间差异较大, 之后再增加播种量处理
间差异减小, 播种量为 52.5 kg·hm−2时各养分积累量
均最高。不同元素养分积累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
的幅度不同, 表现为 Cu>Ca>Mg>Mn>Zn>Fe。
3 讨论
3.1 播种量对紫云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 紫云英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鲜重均随
播种量增加而减少, 与前人研究一致, 密度过高时个
体间相互竞争从而导致植株形态发生相应变化[21−22]。
播种量增加后基本苗数增多, 故总鲜草产量随播种
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播种量处理紫云英根冠比存在
差异, 播种量<22.5 kg·hm−2 时随播种量增加而递减,
若再增加播种量则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与刘殿英等[23]
对小麦根系与播种量关系的研究相反, 可能因为紫
云英为直根系而小麦为须根系, 从而导致两者根冠
比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 紫云英播种量与鲜草产量呈显著
正相关关系 , 由拟合方程 (y=−14.748x2+1 415.9x−
3 969, R2=0.993 9), 可以计算出当播种量为 48
kg·hm−2时 , 紫云英的鲜草产量最高 , 达 30 015
kg·hm−2, 此时每千克种子的产草量为 625 kg·kg−1,
显著低于播种量为 30 kg·hm−2的处理, 若只作为绿
肥翻压则播种量为 30 kg·hm−2时的鲜草产量已经能
够满足需要[9,24]。因此从经济效益考虑, 以播种量为
30 kg·hm−2 为宜; 若以收获种子为目的, 则播种量
以 15 kg·hm−2为宜。
本研究中播种量为 15.0~37.5 kg·hm−2时种子产
量迅速减少, 播种量与种子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王钊等[25]的研究表明, 密度越大, 花荚脱落率越高,
从而导致种子产量降低。本试验紫云英各播种量处
理种子产量均较低, 一方面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
关 , 在紫云英开花结荚期雨水过多 , 结荚较差 , 落
花落荚和种子霉烂导致损失严重。另一方面, 紫云
英开花期长, 种子成熟参差不齐, 且果荚成熟后又
易脱落, 特别是种子小, 在收种、晒干和脱粒的过程
中造成损失。紫云英留种是当前生产上的一个薄弱
环节, 种子供不应求是制约紫云英生产发展的因素
之一, 因此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建立专门的留种
基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
3.2 播种量对鲜草养分吸收及积累量的影响
前人研究表明单株养分含量均随密度增大而减
少[26−27], 而本研究中不同播种量处理间紫云英大、
中、微量元素含量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一方面可
能由于紫云英需肥量较少, 且施肥量和土壤中养分
含量已经能满足其需求, 不存在个体竞争关系; 另
一方面, 由于紫云英自身具有生物固氮功能, 能够
通过生物固氮增加植株的 N含量。
紫云英作为一种绿肥, 最重要的作用是养分还
田, 以小肥换大肥, 其 C及养分积累量尤为重要。本
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还田后可为土壤提供的 C
为 411~1 348 kg·hm−2, 种植紫云英可归还土壤的 C
57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量较大, 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本
试验条件下, 播种量为 22.5~52.5 kg·hm−2 时, 随播
种量增加, 紫云英收入的 N量(紫云英总N积累量与
氮肥投入量之差 )增加也越多 , 增加量为 10~36
kg·hm−2。紫云英 K2O 积累量更高 , 播种量为
15.0~52.5 kg·hm−2时, 随播种量增加, 紫云英收入的
K2O 量(紫云英 K2O 积累量与钾肥投入量之差)也呈
增加趋势, 增加量达 38~108 kg·hm−2。由此可以看出,
当播种量高于 22.5 kg·hm−2时, 紫云英积累的 N、K
量均超过投入量, 尤其是紫云英对 K 的富集能力较
强, 这对于缓解我国钾肥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具有
重要意义。在无微肥施用条件下, 紫云英仍能积累
较多的 Fe、Mn、Cu、Zn, 这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再利
用具有重要意义。
3.3 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目前, 种子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紫云英生产的
主要问题, 现阶段紫云英生产不仅要保证紫云英产
量还要做到节约种子, 因此对紫云英适宜播种量的
研究至关重要。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播种量过
少并不能达到“以小肥换大肥”的目的, 而播种量过
大又会导致单位种子产草量偏低, 因此适宜的播种
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另外, 本研究中紫云英
P2O5 的积累量均低于磷肥的投入量 , 约有 10~33
kg·hm−2的 P2O5未被利用, 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草量
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不同播种量条件下, 施肥量
不同对作物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28], 紫云
英最佳播种量施肥量组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忠辉 , 陈同斌 , 周立祥 . 中国不同区域化肥资源利用特
征与合理配置[J]. 资源科学, 1998, 20(5): 26−31
[2] 马文奇, 张福锁, 张卫锋. 关乎我国资源、环境、粮食安全
和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业[J]. 资源科学, 2005, 27(3): 33−40
[3] 朱兆良 , 孙波 .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 环境
保护, 2008, 394(8): 4−6
[4] 吴建富, 施翔, 肖青亮, 等. 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5): 725−727
[5] 吕家珑, 张一平, 王旭东, 等. 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
作物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4): 569−572
[6] 朱菜红, 董彩霞, 沈其荣, 等. 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
效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16(2): 282−288
[7] 薛峰, 延廷梅, 杨林章, 等.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生物性状影
响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18(6):
1372−1377
[8] 张璐, 张文菊, 徐明岗, 等. 长期施肥对中国 3 种典型农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42(5): 1646−1655
[9] 刘晓冰, 宋春雨, Stephen J. Herbert. 覆盖作物的生态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65−368
[10] 唐海明, 汤文光, 肖小平, 等. 冬季覆盖作物对南方稻田水
稻生理生化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18(6): 1176−1182
[11] 焦彬 , 顾荣申 , 张学上 , 等 . 中国绿肥[M]. 北京 : 农业出
版社, 1986: 291−335
[12] 曾希柏 , 胡学玉 , 胡清秀 . 我国肥料的施用现状及发展趋
势[J]. 科技导报, 2002(8): 36−39
[13] 张磊, 阿不力孜, 马伟, 等. 奇台红豆草牧草和种子生产的
播种量和密度试验[J]. 草原和草坪, 2008, 130(5): 31−35
[14] 凌启鸿 , 苏祖芳 , 张海泉 .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5, 21(4): 463−469
[15] 吕丽华, 陶洪斌, 王璞, 等.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
氮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4): 718−723
[16] Damisch W. Biomass yield—A topical issue in modern wheat
breeding programmers[J]. Plant Breed, 1996, 107: 11−17
[17] 刘建华 , 牛俊义 , 闫志利 . 施肥量和播种密度对陇东优质
冬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17(5): 890−894
[18] 刘开昌, 张秀清, 王庆成, 等. 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
候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4): 489−493
[19] 李莉 , 郁蓉芬 , 方长安 . 紫云英播种密度与鲜草产量关系
的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1985(5): 225−227
[20]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第 3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5: 265−271
[21] 王满莲, 蒋运生, 韦霄, 等.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黄花蒿
生长特性和青蒿素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 187−192
[22] 申丽霞 , 王璞 , 张软斌 .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夏玉米产
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3):
314−319
[23] 刘殿英, 石立岩, 黄炳茹, 等. 栽培措施对冬小麦根系及其
活力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26(5):
51−56
[24] 曾庆利, 龚春华, 徐永士, 等. 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产
量和产值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6): 76−77, 88
[25] 王钊, 张众. 不同播种密度草原 3 号苜蓿生长发育研究[J].
内蒙古草业, 2008, 20(3): 8−10, 17
[26] 娄善伟, 高云光, 郭仁松, 等. 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
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4):
953−958
[27] 陈传永, 侯海鹏, 李强,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
光合特性与碳、氮变化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5):
871−878
[28] 范亚宁 , 李世清 , 李生秀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3): 46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