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and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of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9月 第 18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10, 18(5): 959−964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2A15)资助
** 通讯作者: 翟志席(1953~),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栽培。E-mail: xbzhai@cau.edu.cn
李宁(1981~), 男,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生理。E-mail: ningli21981@163.com
收稿日期: 2009-12-21 接受日期: 2010-04-1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59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
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李 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摘 要 通过播种期和密度两因素耦合试验(3个播期, 各播期下设 3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组合对夏播
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播期(6 月 22 日之前)与适当密度(半紧凑型品种“金
海 5 号”为 6.00~7.50 万株·hm−2, 紧凑型品种“郑单 958”为 6.75~8.25 万株·hm−2)组合的各源库指标表现
较优。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达到 4.88~5.97, 成熟期仍保持在 2.73~4.48; 群体透光率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
别达 21.09%~34.82%和 27.97%~35.29%; 吐丝期穗位叶片 Pn较高, 达 34.4~41.7 μmol(CO2)·m−2·s−1; “金海
5号”6月 15~17日播种、播种密度为 7.50万株·hm−2, “郑单 958”6月 15~17日播种、播种密度为 8.25万
株·hm−2时, 均产量达到最大, 分别为 14 863.50 kg·hm−2和 15 123.30 kg·hm−2。
关键词 播期 密度 夏玉米 源库关系 冠层透光率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5-0959-06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and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of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LI Ning, ZHAI Zhi-Xi, LI Jian-Min, DUAN Liu-Sheng, LI Zhao-Hu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 involving 2 cultivars, and 3 sowing dates and densities was conducted in Lai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08~2009 with the objective of selecting the optimum cultivation pattern.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and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of summer maize population were also analyz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higher sink/source indices under sowing date before June 22 at a density of 6.00×104~
7.50×104·hm−2 (semi-compact variety “Jinhai No. 5”) or 6.75×104~8.25×104·hm−2 (compact variety “Zhengdan 958”). At this rate,
LAI is 4.88~5.97 at silking and 2.73~4.48 at maturity stage, light transmission is 21.09%~34.82% at silking and 27.97%~35.29% at
maturity stage, ear-leaf Pn is 34.4~41.7 μmol(CO2)·m−2·s−1. The optimum yield is 14 863.50 kg·hm−2 for “Jinhai No. 5” sowed at
June 15~17 with 7.50×104·hm−2 density, and 15 123.30 kg·hm−2 for “Zhengdan 958” sowed at June 15~17 with 8.25×104·hm−2
density.
Key words Sowing date, Density, Summer maize,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Yield
(Received Dec. 21, 2009; accepted April 13, 2010)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 密度和播期是影响作物
生产最主要的 2 个栽培因素, 合理的密度与适宜的
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1]。但多数学者仅
限于对密度或播期 1个因子的研究[2−4], 对玉米播期
与密度耦合研究, 尤其是玉米播期与密度耦合对群
体源库关系的影响研究较少。
库源关系是作物生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库源与
玉米产量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5], 玉米源库性状在生
长过程中不断进化适应, 具有较强的源库自我调节
能力(尽管品种间的表现不同)。当源限制时, 通过部
96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分籽粒败育保证剩余部分籽粒充实(尽管粒重略有
减少); 当库限制时 , 发育的籽粒尽可能增加粒重 ,
剩余的光合产物储藏在临时库中。这种调节在源库
关系上就是源和库之间的相互适应, 使库源比接近
适宜范围[6]。关于玉米产量与库源关系国内外作了
大量研究, 库源及其相互关系对产量的作用及相对
重要性看法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主张增源是提高产
量的主要途径 [7−8]; 另一种观点主张扩大库容提高
单产 [9−10]; 也有学者认为单方面强调产量的限制因
素是源或是库都是不全面的, 同时要考虑到运转的
协调 [11−12]。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认识不尽相
同[13−14], 说明不同研究者因试验作物种类、生态条
件、研究方法的差异, 对源、库在产量形成中作用
大小的认识不同。但学者们公认源库平衡是玉米高
产群体的重要特征, 群体处于源库平衡状态时, 群
体源生产效率最高, 产量最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生态大环境发生改变,
传统的播种期不但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造成
光热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调整周年两熟制作物的
播期、播量(密度), 适当推迟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晚
种早收), 延长夏玉米的生育期(早种晚收), 可提高
一年两作区作物田间光热用率, 实现周年产量整体
增加。本文着重介绍了周年试验中夏玉米适宜播期
及密度组合的选择, 通过夏玉米高产评价体系的建
立, 为该地区夏玉米产量的提高及两熟制农田全年
作物高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8 年、2009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山东
莱州金海种业实验场进行。供试土壤为壤土, 肥力
中等, 2008 年 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27.7
g·kg−1, 全氮 1.6 g·kg−1, 速效磷 19.67 mg·kg−1, 速
效钾 172.07 mg·kg−1, 2009年 0~20 cm土层土壤有
机质含量 20.3 g·kg−1, 全氮 1.5 g·kg−1, 速效磷 8.62
mg·kg−1, 速效钾 161.49 mg·kg−1。供试夏玉米品
种为半紧凑型品种“金海 5号”(A1)、紧凑型品种“郑
单 958”(A2), 每个品种均设 3 个播期(2008 年为 6
月 17日、22日、27日, 2009年为 6月 15日、20日、
25日), 每个播期设 3个密度(表 1), 随机区组设计, 3
次重复, 共计 54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 54 m 2 (6 m ×
9 m), 采用等行距(60.0 cm) 方式播种。种肥施三元
复合肥 375 kg·hm−2, 6 叶期追施三元复合肥 525
kg·hm−2, 拔节期喷施玉黄金 300 mL·hm−2, 生育
期灌水 2 次, 其他田间管理按高产田要求进行。玉
米收获期 2008年为 10月 7日、10日、13日, 2009
年为 10月 10日、12日、15日。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在 9 叶展、12 叶展、吐
丝期、灌浆中期(吐丝后 25 d)和成熟期测定。单叶叶
面积=长×宽×系数(系数为 0.75~0.50), LAI=单株叶
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
在吐丝期、灌浆中期(吐丝后 25 d)、成熟期采用
LAI-2000 测定透光率, 测定部位为顶层、穗位层和
底层。透光率=测定层光强/冠层顶层光强×100%。
在上述 3 个时期用美国产 L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
测定仪测定穗位叶 Pn, 每次测定 3 片叶。同时期采
用日本美能达公司产手持式 SPAD-502 型叶绿素计
测定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每次测定 30片叶。
潜在库容量 (g·m−2) = 雌穗花数×收获穗数
(plant·m−2) ×品种潜在粒重(g·grain−1); 库充实度(%)
=籽粒产量(g·m−2)/潜在库容量×100%[15]; 粒叶比
(粒·cm−2)=单株穗粒数/单株绿叶面积[16]。
每小区收获玉米 4 行(每行 4 m), 称所有果穗
总鲜重, 按平均鲜穗重从所收果穗中随机选取 10 穗,

表 1 试验设计
Tab. 1 Experiment design
品种 A
Cultivar
播期(月-日) B
Sowing date (month-day)
密度 C
Density (×104·hm−2)
品种 A
Cultivar
播期(月-日) B
Sowing date (month-day)
密度 C
Density (×104·hm−2)
6.00(C1) 6.75(C1)
7.50(C2) 8.25(C2)
06-17/06-151)
(B1)
9.00(C3)
06-17/06-15
(B1)
9.75(C3)
6.00(C1) 6.75(C1)
7.50(C2) 8.25(C2)
06-22/06-20
(B2)
9.00(C3)
06-22/06-20
(B2)
9.75(C3)
6.00(C1) 6.75(C1)
7.50(C2) 8.25(C2)
金海 5号
Jinhai No. 5
(A1)
06-27/06-25
(B3)
9.00(C3)
郑单 958
Zhengdan 958
(A2)
06-27/06-25
(B3)
9.75(C3)
1) / 前为 2008年播期, / 后为 2009年播期。Before / is sowing date of 2008 and after / is of 2009.
第 5期 李 宁等: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961


测定出籽率和含水率, 计算实际产量(按 14%折算含
水率)。
1.3 数据分析
采用 SAS 8.0软件 GLM (General linear model)
程序和 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组合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叶面积
指数(LAI)的影响
玉米群体叶源量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叶源量既
决定着库的建成, 又参与库的充实[17]。生长中前期
若没有足够的叶源量, 就不能形成高效的光合系统
和较大的潜在籽粒库。由表 2可知: 2个夏玉米品种
在灌浆中期以前, 同一播期内 LAI 表现为随密度的
增加而增大; 成熟期 LAI 为中低密度较高, 高密度
下有所降低。表明高密度下前期群体冠层结构不合
理, 通风透光差, 造成生育后期 LAI下降迅速。同一
密度条件下各处理随播期的推迟 LAI 呈降低趋势。
这是由于播种越晚, 玉米的生育进程越快, 植株变
小, 叶面积系数变小所致。品种间比较, 因“金海 5
号”为保绿性较好的品种, 故其整个生育期均保持
较高的 LAI。
2.2 播期和密度组合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冠层
透光率的影响
玉米冠层透光率同一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而
降低(表 3), 尽管随密度增加群体能够自动调节改善
透光率, 但其调节程度远不及密度增加对透光率的
影响。低中密度处理群体截光率低于高密度处理 ,
但群体截光率在吐丝期仍在 93%以上, 成熟期仍能
保持在 86%以上(“金海 5号”91%以上), 总体表现
较好。同一密度的不同播期间则表现为随着播期的
推迟, 透光率呈降低趋势, 这是由于夏玉米播种期
的推迟, 玉米成熟时间逐渐缩短, 单株死亡叶片数
逐渐减少, 单株叶面积逐渐变大所致。在灌浆期 2
个夏玉米品种的冠层透光率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
上升, 为叶片的 Pn 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 利于籽
粒灌浆。
2.3 播期和密度组合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穗位叶
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对穗位叶片 SPAD值的影响
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反映叶片生理活性变化的重
要指标之一, 与叶片光合机能的大小密切相关。总
体而言, 2个夏玉米品种的穗位叶片 SPAD值在同一
播期内为高密度处理低, 播期间比较则为第 3 播期
的各处理低(图 1)。
2.3.2 对穗位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由图 2可知, 同一播期内穗位叶片的 Pn值表现
为中低密度高于高密度; 随播期的推迟, 穗位叶片
的 Pn 值呈降低趋势, 2 个夏玉米品种不同时期均表
现出此趋势。说明播期推迟, 群体叶源量降低, 导致
穗位叶片 Pn值下降; 而密度较高则造成群体内部光

表 2 不同播期、密度组合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
Tab. 2 Leaf area index (LAI) of two summer maize cultivars sowed in different date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品种
Cultivar
处理
Treatment
9叶展
9-leaf
12叶展
12-leaf
吐丝期
Silking
灌浆中期
Mid-filling
成熟期
Maturity
B1C1 2.33cC 3.80dD 5.05eE 4.58eE 3.94bBC
B1C2 2.79bB 4.57bB 5.87cC 5.03bBC 4.48aA
B1C3 3.07aA 5.17aA 6.86aA 5.25aA 4.62aA
B2C1 1.87fEF 3.82dD 4.88fF 4.17gG 3.57eE
B2C2 2.00eDE 4.52bB 5.94cC 4.77dD 4.00bB
B2C3 2.05deD 5.15aA 6.15bB 5.12bAB 3.75cdCDE
B3C1 1.76fF 3.17eE 4.67gG 4.00hH 3.69cdeCDE
B3C2 2.05deD 3.70dD 5.29dD 4.40fF 3.83bcBCD
金海 5号
Jinhai No. 5
(A1)
B3C3 2.16dD 4.18cC 5.83cC 4.89cCD 3.59deDE
B1C1 2.84dC 5.16dC 5.66cBC 5.05dD 2.94bBC
B1C2 3.36bA 5.97bB 6.26bcABC 5.90bB 2.86bcBC
B1C3 3.53aA 6.51aA 6.98aA 6.13aA 2.84bcBC
B2C1 2.64eD 4.74eD 4.88dDE 4.54fF 2.86bcBC
B2C2 3.09cB 5.17dC 5.97bcBC 5.29cC 2.73cC
B2C3 3.12cB 5.80cB 6.55abAB 5.84bB 2.75cBC
B3C1 1.88hG 3.89gF 4.70dE 4.20gG 3.18aA
B3C2 2.10gF 4.40fE 5.79cBC 4.78eE 2.82bcBC
郑单 958
Zhengdan 958
(A2)
B3C3 2.34fE 4.70eD 6.17bcABC 5.23cC 2.98bAB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 1%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Values within columns followed by dif-
ferent small and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and P=0.01 level, respectively. The same below. n=9.
96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表 3 不同播期和密度组合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冠层透光率
Tab. 3 Light transmission of two summer maize cultivars sowed in different date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
底层透光率 Light transmission of bottom 穗位层透光率 Light transmission of ear layer 品种
Cultivar
处理
Treatment 吐丝期
Silking
灌浆中期
Mid-filling
成熟期
Maturity
吐丝期
Silking
灌浆中期
Mid-filling
成熟期
Maturity
B1C1 6.12aA 7.66aA 8.91aA 28.09aA 30.92aA 31.02aA
B1C2 3.14cB 3.58dDE 4.28dCD 23.55bcBC 26.67bB 30.35aA
B1C3 2.15dC 3.03eEF 3.62eDE 20.28dD 22.16deCD 24.72dCD
B2C1 6.21aA 7.14aA 8.09bAB 25.10bB 26.89bB 29.99aA
B2C2 3.94bB 5.02bB 7.54bB 22.60cCD 24.34cBC 27.97bB
B2C3 1.03eD 2.00fG 3.18eE 10.98fF 16.93fE 22.55eE
B3C1 6.09aA 4.54bcBC 5.09cC 23.01cBC 23.94cdC 26.52cBC
B3C2 3.99bB 4.26cCD 4.71cdC 16.71eE 20.75eD 23.91dDE
金海 5号
Jinhai No. 5
(A1)
B3C3 1.52deCD 2.68eFG 3.03eE 9.68fF 12.80gF 14.11fF
B1C1 4.13aA 7.21aA 13.94aA 34.82aA 35.17aA 35.29aA
B1C2 3.83aAB 5.19bcB 8.06cC 32.54bB 30.33bB 30.13bB
B1C3 2.33cdDE 3.89dC 7.53cdCD 24.23cC 25.58cC 27.36cCD
B2C1 2.16deDE 5.31bB 10.19bB 22.18dCD 29.19bB 34.04aA
B2C2 2.28cdDE 4.87bcB 7.06deCDE 21.09dD 24.46cC 29.38bBC
B2C3 1.62efEF 2.14fE 6.19fE 15.25eE 19.66eE 24.70dE
B3C1 3.18bBC 4.74cB 6.58efDE 15.95eE 22.17dD 26.76cDE
B3C2 2.84bcCD 3.05eD 4.15gF 11.56fF 15.83fF 17.08eF
郑单 958
Zhengdan 958
(A2)
B3C3 1.17fF 1.98fE 2.51hG 9.96fF 12.29gG 15.87eF


图 1 不同播期、密度组合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穗位叶片 SPAD值
Fig. 1 SPAD value of ear layers of two summer maize cultivars sowed in different date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SIL: 吐丝期 Silking; M-FIL: 灌浆中期 Mid-filling; MAT: 成熟期 Maturity. 下同 The same below.


图 2 不同播期、密度组合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穗位叶片净光合速率
Fig. 2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ear leaves of two summer maize cultivars sowed in different date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第 5期 李 宁等: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963


分布不合理、冠层透光差, 灌浆中期以后穗位叶片
Pn 值下降较快, 不利于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
在灌浆中期以前“郑单 958”的穗位叶片 Pn值高于
“金海 5号”, 说明其高产潜力较大; 成熟期“金海
5号”的穗位叶片 Pn值高是因为该品种本身保绿性
较好所致。
2.4 播期和密度组合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库特
性的影响
同一播期内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同一
密度处理下播期间表现为第 1 播期>第 2 播期>第
3播期,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 4)。“郑单 958”
的群体粒数 3 个播期内均为高密度处理的高; 随播
种时间的推迟, 群体粒数降低。“金海 5 号”的群
体粒数各处理间规律不明显。粒重虽然随着播期的
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均出现降低的趋势, 但播种时期
对粒重的影响更明显。粒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各
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但由于提高种植密度所导
致的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幅度远大于粒重下降幅
度, 所以潜在库容量仍表现出高密度处理大于低中
密度处理, 可见在当前生产、管理条件下, 合理增加
玉米种植密度是提高潜在库容量的重要措施。随播
种期的推迟, 2个夏玉米品种的潜在库容呈现下降趋
势。库充实度表现为中低密度处理大于高密度处理,
说明在密植条件下, 进一步提高库充实度是获得高
产的有效措施。同一密度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产量
均以第 1 播期的 3 个处理为高; 同一播期内则为中
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 各处理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金海 5 号”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低密度处理>高
密度处理, 而“郑单 958”则表现为中密度处理>高
密度处理>低密度处理(第 3 播期除外), 说明品种
“郑单 958”比“金海 5号”更耐密植。
3 讨论与结论
在全球气候大环境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
具体生态条件, 趋利避害, 将作物的生育期置于有
利的气候条件中, 播期的选择是关键因素。适宜的
播期是玉米充分利用具体生态环境中有利的光热资
源的条件保障[18], 合理的种植密度则是玉米利用具
体生态环境中的光热资源、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
化群体生理指标的基础, 二者的优化组合, 可使玉
米群体内生理机制得以综合调优, 充分发挥品种的
增产潜势[1]。本试验条件下 2个夏玉米品种均以第 1
播期的产量性状为优, 而同一播期间则为低中密度
处理的各源库指标较好。不同夏玉米品种均有其适
宜的种植密度, “郑单 958”比“金海 5号”更耐密
植。自 1928年 Mason提出“源库学说”后, 在作物
栽培研究中, 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研究中, 常
以源库协调性的好坏来评价产量的高低。在玉米高

表 4 不同播期、密度组合下 2个夏玉米品种的库容能力及产量
Tab. 4 Storage capacity and yield of two summer maize cultivars sowed in different date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品种
Cultivar
处理
Treatment
穗粒数
Grain number
per ear
群体粒数
Total grain
number
(grain·m−2)
百粒重
100-grain
weight
( g )
潜在库容
Potential sink
capacity
(g·m−2 )
库充实度
Full degree of
sink
( % )
产量
Yield
( kg·hm−2 )
B1C1 636.74aA 4 011.46 35.97A 1 604.58 90.20 14 473.35AB
B1C2 614.64aA 4 781.90 35.21AB 1 831.37 81.16 14 863.50A
B1C3 526.68bB 4 682.18 34.24ABC 1 793.18 79.10 14 183.85BC
B2C1 627.12aA 4 182.89 34.79ABC 1 608.80 85.73 13 792.95CD
B2C2 531.00bB 4 131.18 33.05BCD 1 588.91 88.15 14 006.55BC
B2C3 504.68bB 5 046.80 32.48CD 1 996.15 66.85 13 345.20D
B3C1 611.04aA 4 301.72 33.79ABC 1 662.03 75.87 12 610.05E
B3C2 500.78bB 4 081.36 32.64CD 1 576.89 86.06 13 570.50CD
金海 5号
Jinhai No. 5
(A1)
B3C3 478.08bB 4 336.18 30.78D 1 675.34 73.66 12 341.25E
B1C1 616.00aA 4 447.52 34.13A 1 634.65 84.30 13 856.10CD
B1C2 571.34bcAB 4 970.66 33.08AB 1 836.98 82.33 15 123.30A
B1C3 531.00cdBC 5 310.00 32.33ABC 1 962.39 72.86 14 297.70BC
B2C1 601.98abA 4 346.30 33.95A 1 641.93 78.74 12 928.50F
B2C2 475.50efCDE 4 312.78 32.32ABC 1 629.27 89.92 14 650.95AB
B2C3 462.00fgDE 4 449.06 31.01BC 1 680.76 77.34 12 999.30EF
B3C1 508.50deCD 3 671.37 32.67AB 1 560.33 80.16 12 507.15F
B3C2 428.84ghEF 3 495.04 30.86BC 1 485.39 91.53 13 595.85DE
郑单 958
Zhengdan 958
(A2)
B3C3 400.20hF 4 226.11 29.67C 1 670.79 70.32 11 748.90G
9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产栽培中, 增加种植密度,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
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而叶源量和源生产能力是高
产的重要指标[19]。有研究表明, 低密度下扩库是获
得高产的关键; 高密度下增源则为获得高产的有效
途径[8]。还有研究认为, 源和库谁为限制因素根据品
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不同品种有各自的库源关系特
点[15−16]。合理的冠层结构通过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截
获和吸收而影响作物光合特性[16]。高产群体穗位层
透光率可达 25%左右, 截光率在 95%以上[20]。本试
验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播种时期内(6月 22日以前)、
适当高的密度下 (半紧凑型品种“金海 5 号”为
6.00~7.50 万株·hm−2, 紧凑型品种“郑单 958”为
6.75~8.25万株·hm−2), LAI发展动态合理, 冠层透光
率高, 穗位层叶片 Pn较高, 表现出高效冠层的特征;
穗粒数、百粒重、库充实度等产量指标表现优, 群
体产量高, 2品种均在第 1播期中密度处理产量达到
最大, “金海 5号”为 14 863.50 kg·hm−2, “郑单
958”为 15 123.30 kg·hm−2; 同时, 由于 10月中旬
温度下降, 影响玉米籽粒灌浆, 故应在 10 月中上旬
(10月 12日之前)完成夏玉米收获工作, 并进行下茬
冬小麦的播种。因此, 在胶东半岛周年高产体系中,
夏玉米在上述播期、密度组合下群体表现较好, 可
在此基础上调整、设计下茬冬小麦的播期和播量方
案, 进而实现周年持续高效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等.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
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6):
1247−1253
[2] 吕新, 白萍, 张伟, 等. 不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及分析 [J]. 石河子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8, 22(4):
285−288
[3] 乌瑞翔, 刘荣权, 卢翠玲, 等. 地膜玉米的最佳播期及两个
学说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4): 433−438
[4] 赵秀兰. 春小麦灌浆期籽粒沉淀值动态变化及氮磷肥与播
期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4): 640−646
[5] 刘晓冰 , 张秋英 . 试论作物的源库系统[J]. 农业系统科学
与综合研究, 1992, 8(2): 131−134
[6] 孙庆泉, 胡昌浩, 董树亭, 等. 我国玉米品种叶源和籽粒库
等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12:
484−488
[7] 胡昌洪 . 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研究[J]. 作物学
报, 1992, 18(3): 33−36
[8] Andrade F H, Uhart S A. Intercepted radiation at flowing and
kernel number in maize: Shade versus plant density effects[J].
Crop Sci, 1993, 33(3): 482−485
[9] 陆卫平 .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J]. 作
物学报, 1997, 23(6): 725−733
[10] Uhart S A, Andrade F H. Nitrogen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during grain filling in maize under differ-
ent source-sink ratios[J]. Crop Sci, 1995, 35(1): 183−190
[11] 陈国平, 郭景伦, 王忠孝, 等. 玉米库源关系的研究[J]. 玉
米科学, 1998, 6(4): 36−38
[12] 李明 , 李文雄 . 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 [J]. 玉米科学 ,
2006, 14(2): 67−70
[13] 黄智鸿, 申林, 曹洋, 等.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源库关系
的比较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6): 607−611
[14] 李凤海 , 周芳 , 王志斌 . 不同玉米品种最佳密度研究 [J].
种子, 2007, 26(2): 77−80
[15] 杨利华, 张丽华, 杨世丽, 等.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
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6):
139−146
[16] 吕丽华 , 王璞 , 鲁来清 . 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
的源库关系[J]. 玉米科学, 2008, 16(4): 66−71
[17] Mackown E T, van Sanford D A, Zhang N. Wheat vegetative
nitrogen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redialed re-
productive sink strength[J]. Plant Physiol, 1992, 99: 14−21
[18] 李潮海 , 苏新宏 , 谢瑞芝 , 等 .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
产量与气候生态条件关系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1,
34(3): 311−316
[19] 江东岭, 杜雄, 张宁, 等.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
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3): 201−207
[20] 徐克章, 武志海, 王珍. 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和 CO2 分布特
性的初步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3(3): 9−12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欢迎订阅 2011年《大豆科学》
《大豆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大豆专业领域学术性期刊, 也是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和文
摘收录源收录的重点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大豆遗传育种、品种资源、生理生态、耕作栽培、植物保护、营养肥料、
生物技术、食品加工、药用功能及工业用途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研究简报、国内外研究述评、学术活动简
讯和新品种介绍等。主要面向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及
科技种田的农民。
国内外公开发行, 双月刊, 16开本, 每期 180页。国内每期订价: 10.00元, 全年 60.00元, 邮发代号: 14-95。国外
每期订价: 10.00美元(包括邮资), 全年 60美元。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 北京 399信箱。国外代号: Q5587。
本刊热忱欢迎广大科研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刊登广告,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2301030000004。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 368号《大豆科学》编辑部 邮编: 150086
电话: 0451-86668735 网址: www.haasep.cn E-mail: dadoukx@sina.com ddkexu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