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9月 第 20卷 第 9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 2012, 20(9): 1230−1235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7049)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专项(200701)资助
** 通讯作者: 康振生(1957—), 男, 教授, 主要从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的细胞学和分子细胞学研究。E-mail: kangzs@nwsuaf.edu.cn
韩青梅(1968—), 女,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关系的细胞学研究。E-mail: hanqm9@163.com
收稿日期: 2011-11-03 接受日期: 2012-05-10
DOI: 10.3724/SP.J.1011.2012.01230
苯并噻二唑(BTH)诱导小麦对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韩青梅 刘 巍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摘 要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为了明确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 BTH)对小麦条锈
病的诱导抗性作用, 分别以 BTH 处理后的苗期和成株期小麦为试验材料, 诱发接种小麦条锈菌后调查小麦的
发病情况及防治效果。温室苗期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不同浓度 BTH处理后, 小麦抗锈性明显提高, 病
情指数降低 29.69~49.77, 防治效果可高达 90%左右, 不同浓度处理之间有一定差异, 但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
著; BTH诱导的最佳浓度为 0.3 mmol·L−1, BTH喷雾处理后 6~7 d小麦诱导抗锈性表达最强, 诱导抗性的持久
期在 15 d以上。田间成株期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处理诱导的小麦抗锈性无明显差异, 浓度为 0.3 mmol·L−1
的 BTH诱导处理小区小麦的产量最高, 千粒重最重, 为 42.21 g, 增产最高达 19.3%。小麦在分蘖期、拔节前
期和分蘖期+拔节前期喷施 BTH, 都能诱导小麦抗条锈性增强, 病情指数显著降低, 防治效果分别为 43.07%、
47.43%和 50.01%, 增产 13.4%~16.9%。综上所述, BTH可以诱导小麦产生抗锈性, 对小麦条锈病防治起到积极
作用。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苯并噻二唑 诱导抗性 生育期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9-1230-06
Determination of BTH-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Puccinia striiformis
HAN Qing-Mei, LIU Wei, WEI Guo-Rong, HUANG Li-Li, KANG Zhen-She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Stress Biology in Arid Areas;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 is one of the most damaging wheat plant diseases across the
globe. Exploration of resistant cultivars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 and preferred control methods of stripe rust diseases. Whea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fungi could easily be lost due to rapid virulent variations in Pst races. Benzothiadiazole (BTH), a novel and
powerful elicitor, could induce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in plants. So far no report has focused on BTH-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fungi at maturity growth stage. Hence in this study, wheat cultivars of “Huixianhong” seedlings and “97148”
mature plants were pre-treated with BTH and inoculated with Pst race CYR23. Disease index and control efficiencies evaluations
indicated improvements in wheat resistance to Pst and induction of SAR by BTH. In “Huixianhong” wheat seedlings, resistance to
Ps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stripe rust disease index reduced by 29.69~49.77. Meanwhile stripe rust disease control efficiency in
“Huixianhong” wheat seedlings after BTH treatment reached 90%. Optimum concentration and time interval of BTH pre-treatment
tests also showed that 0.3 mmol·L−1 of BTH concentration and 6~7 days intervals between BTH treatment and Pst inoculation were
the best. Furthermore, BTH-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Pst was noted to last at least 15 days after Pst inoculation. Mature “97148”
wheat cultivar spray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1~1.0 mmol·L−1) of BTH showed nominal fluctuations in disease index, but
with much stronger wheat resistance to Pst. Meanwhile grain yield of 0.3 mmol·L−1 BTH-treated plants reached 675.32 kg·667m−2,
which was 19.3%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BTH sprayed at different wheat growth stages (e.g., tillering,
pre-jointing and tillering/pre-jointing)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BTH-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Ps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however, BTH treatment impacted disease index of Pst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at each different growth stage. Due to
stronger seedling assays, BTH-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Pst in mature plants lasted at least 60 days. In conclusion therefore, the
第 9期 韩青梅等: 苯并噻二唑(BTH)诱导小麦对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1231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BTH induced whea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fungi at both seedling and maturity stages. This finding was
significant in controlling stripe rust disease of wheat and other field crops.
Key words Wheat, Puccinia striiformis, Benzothiadiazole, Induced resistance, Growth stage, Disease index, Control effect
(Received Nov. 3, 2011; accepted May 10, 2012)
植物诱导抗病性(induced resistance)是指外界因
子诱导后, 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有害病原菌的抗性现
象。诱导抗病性又可分为局部抗病性(local induced
resistance)和系统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前者是指诱发物处理或病原菌侵染后植物被
处理或侵染部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多种病原菌侵
染的抗性增强现象, 而后者是指在局部诱导后非诱
导部位也产生抗性增强的现象。其中, SAR因持效期
长、抗病谱广等倍受重视。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
的重要病害。应用抗病品种和提高寄主植物抗病性
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常用的途径。实践证明, 应用
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既经济有效、节省投资 ,
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由于锈菌生理小种变异
频繁及新毒性小种的不断出现, 品种抗锈性很容易
丧失 [1], 所以提高寄主植物自身的抗性来抵抗锈菌
侵染是重要途径之一。1975年 Johnson和 Allen[2]初
次报道了接种小麦条锈病菌无毒小种可以使条锈菌
毒性小种延迟产孢且产孢量下降。Calonnec 等[3]也
指出诱发接种后 2 d 挑战接种, 可降低小麦条锈菌
的侵染率, 病斑面积减小, 但对产孢量无影响。肖悦
岩等 [4]先用小麦条锈菌非亲和小种接种, 然后在接
种后不同时期用亲和性小种挑战接种, 结果发现有
些组合抗病性增强, 而有些组合抗病性减弱, 诱发
的是局部抗病性, 在诱发接种后 1~2 d 抗性表达最
强。1991年有研究应用植物低聚糖处理大田生长的
小麦, 使之由高感变为中感, 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抗
条锈性[5]。
苯并噻二唑 (benzothiadiazole, BTH), 商品名
BION, 为原汽巴−嘉基公司开发的第 1 个商品化植
物抗病诱导剂, 能诱导多种作物对真菌、细菌和病
毒病害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6−12], 且对植物本身
毒性极低。例如, BTH可诱发水稻产生诱导抗病性,
至少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等病害有效[13−14],
且水稻苗期用BTH诱发处理产生的诱导抗病性对生
长后期穗瘟病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性[13]。在小麦
上 BTH诱导的抗性可显著抵抗叶枯菌、叶锈菌和白
粉菌, 但 BTH是否能诱导小麦抵抗条锈菌的侵染危
害目前鲜见报道。探索新型化合物 BTH诱导小麦抗
条锈病的研究无论是对于研究植物诱导抗病性, 还
是对于研究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都具有深远意义。 本
试验以 BTH(benzothiadiazole)作为化学诱导剂 , 研
究其诱导小麦对小麦条锈病产生的抗性作用, 为小
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辉县红”(感病)和“97148”(感
病),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提供。
供试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为当前
田间流行小种 CYR32,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
病理研究所提供。在感病小麦品种“铭贤 169”上繁
殖备用。
供试诱导剂: 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 BTH),
商品名 Bion™, 德国诺华作物保护公司 (Novartis
Crop Protection, Inc. Germany)生产。
1.2 温室试验
1.2.1 BTH施用最佳浓度测定
将小麦品种“辉县红”的种子播种于装有沃土的
小花盆里, 每盆播 20 粒种子。待幼苗长至约 2 叶 1
心期时(即麦苗第 2片真叶长出 1/2时)均匀喷施 BTH
药液, 使叶面全部湿润不致滴液为准, 以清水喷雾
处理为对照。BTH 的浓度设为: 0.1 mmol·L−1、0.2
mmol·L−1、0.3 mmol·L−1、0.4 mmol·L−1、0.6 mmol·L−1
和 1.2 mmol·L−1。施药后 5 d接种小麦条锈菌 CYR32,
12 ℃保湿 24 h, 然后置温度 15~20 , ℃ 光强为 8 000~
10 000 lx, 16 h光周期的温室中培养。15 d后调查小
麦条锈病的反应型、发病率(%)和严重度(%)。每个
处理 3 盆, 试验重复 3 次。发病率为发病叶片数占
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 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面积与叶片
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 用分级法表示, 设 1%、5%、
10%、20%、40%、60%、80%和 100%共 8级。叶片
未发病, 记为“0”; 虽然已发病, 但严重度低于 1%,
记为“t”(微量)。目测估计严重度, 计算平均严重度。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免疫型(0), 叶上不产生
任何可见的症状; 近免疫型(0;), 叶上产生小型枯死
斑, 不产生夏孢子堆; 高度抗病型(1), 叶上产生枯
死条点或条斑, 夏孢子堆很小, 数目很少; 中度抗
病型(2), 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 较少, 其周围叶
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中度感病型(3), 夏孢子堆较
123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大、较多, 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高度感病型
(4), 夏孢子堆大而多, 周围不褪绿。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
调查总病叶数; 苗期小麦病情指数=病叶率×病叶平
均严重度×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
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2.2 BTH 处理小麦诱导抗锈性表达的最佳时间
测定
待麦苗第 1叶完全展平时, 用 1.2.1试验获得的
最佳浓度 BTH 药液对小麦进行均匀喷雾, 分别在
BTH药液喷雾后 2 d、3 d、4 d、5 d、6 d、7 d、10 d
和 15 d接种小麦条锈菌, 保湿培养方法同 1.2.1, 对
于不同处理, 分别在接种后 12 d调查条锈病发病情
况(同 1.2.1), 每处理 3 盆, 试验重复 3 次。初步确
定 BTH诱导小麦抗锈性表达的最佳时间。
1.3 田间试验
试验地点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 试
验时间为 2005 年小麦生长季 , 供试小麦品种为
“97148”, 诱发品种为“辉县红”。
1.3.1 不同浓度 BTH对小麦抗锈性的诱导作用
设BTH浓度分别为 0.1 mmol·L−1、0.3 mmol·L−1、
0.5 mmol·L−1、0.7 mmol·L−1和 1.0 mmol·L−1共 5个
处理, 以清水为对照,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 6 m2,
每处理 3 次重复, 共 18 个小区。用“辉县红”做诱发
行, 3 月 22 日诱发行接种小麦条锈菌 CYR32。3 月
23日用 BTH喷雾处理。在小麦拔节后期 4月 20日
开始调查病害的发病情况。具体调查方法: 调查时
每个小区随机取 3 点(每点 30 株, 共 90 株, 每株调
查旗叶和倒一叶的严重度), 计算出病情指数。成株
期小麦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级病叶数)/(总调查
叶片数×最高级数)]×100。小麦成熟后小区单独收
获、单独脱粒并考种测定千粒重和产量。
1.3.2 不同生育期喷施 BTH 对小麦抗锈性的诱导
作用
设小麦分蘖期(3月 23日)、拔节期(4月 5日)、
分蘖期+拔节期施用浓度为 0.3 mmol·L−1的 BTH 3种
处理, 以喷清水作对照, 每处理重复 3次, 小区面积
6 m2, 随机区组排列, 3月 22日接种诱发行。接种后
1个月(4月 22日)开始调查病害的发生情况, 调查方
法同 1.3.1, 然后每隔 7 d调查 1次, 直到小麦成熟。
小麦成熟时单独收获、单独脱粒并考种测产。
1.4 数据处理
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组
统计, 采用SAS软件的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
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TH诱导小麦苗期抗条锈病的浓度
用不同浓度的 BTH喷雾处理 2叶 1心期小麦幼
苗, 结果发现, 经 BTH 处理后的麦苗叶片上出现褪
绿斑后, 很快形成枯死斑, 并且麦苗的发病程度随
药剂浓度变化而变化。表 1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 BTH
喷雾处理均可使小麦对条锈病产生一定抗性。当
BTH 浓度为 0.1 mmol·L−1时, 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和防治效果与对照以及其他浓度处理植株均有明显
差异。BTH浓度范围在 0.2~1.2 mmol·L−1时, 不同处
理间有差异, 但与对照植株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根据反应型、普遍率和平均严重度等综合评价指标,
初步推测 BTH 处理后诱导抗性表达的最佳浓度为
0.3 mmol·L−1。在试验中还发现 BTH 不但使第 1 叶
产生抗锈性, 也可以使未处理的第 2 叶和第 3 叶表
现出一定抗锈性。
2.2 BTH处理小麦诱导抗锈性表达的最佳时间
BTH药液喷雾后 2 d、3 d、4 d、5 d、6 d、7 d、
10 d和 15 d分别接种小麦条锈菌, 分别在接种 12 d
后调查条锈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表 2), 经 BTH
处理后, 不同时间诱发接种小麦条锈菌的植株与对
照植株相比, 抗锈性均明显增强。从防治效果和反
应型上, 在 BTH喷雾诱导后第 6~7 d小麦诱导抗锈
性表达最强, 防治效果高达 93%以上, 反应型为 1−2。
表 1 不同浓度 BTH诱导苗期小麦“辉县红”抗条锈病的效果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BTH on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f “Huixianhong” wheat seedling
BTH浓度
Concentration of BTH (mmol·L−1)
反应型
Type of reaction
发病率
Percentage of disease (%)
平均严重度
Average severity (%)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
0 (CK) 3−4 78.85a 68.60a 54.09a —
0.1 2−3 59.19b 41.22b 24.40b 54.89
0.2 1−2 52.54c 14.52d 7.63c 85.90
0.3 1−2 31.72e 13.62d 4.32c 92.01
0.4 1−2 34.07de 14.13d 4.81c 91.10
0.6 2−3 39.88d 16.28d 6.49c 88.00
1.2 2−3 48.33c 21.02c 10.16c 81.22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 05)。下同。Valu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第 9期 韩青梅等: 苯并噻二唑(BTH)诱导小麦对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1233
喷药后 15 d 时, 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为 4.85, 防治
效果为 91.41%, 与对照相比仍具有明显差异, 说明
BTH 诱导小麦的抗锈性可以持续到 15 d 以上。综
合反应型、发病率、平均严重度、病情指数以及防
治效果等指标结果发现, 喷施浓度为 0.3 mmol·L−1的
BTH 6~7 d 后 , 诱导抗性表达最强 , 病情指数为
3.59~3.77, 防治效果高达 93.22%~93.59%。
2.3 田间喷施不同浓度的 BTH 对小麦抗锈性的诱
导作用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 BTH处理之
间对小麦抗锈性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 但与未处
理对照相比, 不论旗叶还是倒一叶在不同调查时期,
不同叶位的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对照。虽然灌浆后
期(5月 24日)调查, BTH处理的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
急速上升, 特别是旗叶, 病情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
著, 但后期发病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
的BTH处理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未处理对
照, 差异极显著。浓度为 0.3 mmol·L−1 BTH诱导处
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重, 为 42.21 g, 产量最高达 675.32
kg·667m−2, 增产 19.3%(表 3), 这一结果与温室试验
中筛选最佳 BTH诱导浓度结果相符。因此, 在后续
的不同生育期诱导处理试验中, 选用 BTH处理浓度
为 0.3 mmol·L−1。由此可见, BTH对小麦具有明显的
诱导抗锈性, 处理后可推迟病害的发生。
2.4 不同生育期田间喷施 BTH 对小麦抗锈性的诱
导作用
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植株经 BTH诱导处理后, 其
病情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 , 但在同一生育期中 ,
BTH处理后植株的病情指数与对照植株差异显著。
5 月 24 日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盛期调查, 分蘖期、拔
节前期和分蘖期+拔节前期 3 个时期诱导处理的小
麦倒一叶病情指数分别为 28.693、26.497 和 25.195,
防治效果分别为 43.07%、47.43%和 50.01%(表 4)。从
产量性状上分析, BTH诱导处理后小麦的千粒重明显
高于对照, 产量较对照增产 13.4%~16.9%。可见, BTH
诱导田间成株期小麦, 抗锈性明显增强, 提高了小麦
产量。试验还发现 BTH 诱导的小麦抗锈性的持效期
较长, 5月 24日最后一次调查发病情况的时间与 3月
23日初次喷药的时间间隔达到了 62 d, 说明 BTH诱
导的小麦抗锈性的持效期可以达到 60 d以上。
表 2 BTH处理后不同间隔天数接种条锈菌对小麦“辉县红”抗病性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al time between BTH induction and challenge inoculation of P. striiformis in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f “Huixianhong” wheat seedling
反应型
Type of reaction
发病率
Percentage of disease (%)
平均严重度
Average severity (%)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间隔时间
Interval time
(d) CK BTH处理
BTH treatment
CK BTH处理
BTH treatment
CK BTH处理
BTH treatment
CK BTH处理
BTH treatment
BTH处理
BTH treatment
2 3−4 3 76.23 38.69 83.15 29.69 63.39 11.49 81.88
3 3−4 2−3 83.30 38.88 62.35 29.65 51.94 11.53 77.80
4 3−4 2−3 83.00 32.67 60.51 16.45 50.22 5.37 89.30
5 3−4 1−2 79.48 35.42 62.83 12.08 49.94 4.28 91.43
6 3−4 1−2 81.08 30.73 65.28 11.68 52.93 3.59 93.22
7 3−4 1−2 78.23 29.85 75.19 12.63 58.82 3.77 93.59
10 3−4 2 96.33 37.93 84.15 21.11 81.06 8.01 90.12
15 3−4 1−2 89.00 31.80 63.46 15.25 56.48 4.85 91.41
表 3 不同浓度 BTH处理对不同叶位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小麦“97148”产量以及千粒重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BTH concentrations on disease index, 1000-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of different leaf position of
“97148” wheat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5月 6日 May 6th 5月 12日 May 12th 5月 18日 May18th 5月 24日 May 24th BTH浓度
BTH
concentration
(mmol·L−1)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g)
产量
Grain yield
(kg·667m−2)
增产率
Yield-
increasing
rate (%)
0 (CK) 1.193a 1.987a 4.481a 4.417a 21.461a 16.933a 57.452a 40.641a 40.09b 565.89b —
0.1 0.591ab 0.685ab 1.909b 1.556b 11.042b 10.437b 41.295b 24.400b 41.69a 662.16a 17.0
0.3 0.109b 0.254b 0.926b 0.930b 12.659b 9.418b 46.159ab 23.932b 42.21a 675.32a 19.3
0.5 0.105b 0.187b 0.925b 0.907b 10.502b 8.189b 45.408ab 21.780b 41.93a 639.07a 12.9
0.7 0.018b 0.057b 0.556b 0.958b 9.963b 9.651b 37.845b 20.617b 42.12a 653.40a 15.5
1.0 0.026b 0.046b 0.414b 0.828b 9.338b 9.298b 43.554ab 27.263b 41.75a 672.25a 18.8
123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表 4 不同生育期 BTH处理后对“97148”小麦不同叶位的病情指数以及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BTH treatmen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disease index of different leaf, 1000-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97148”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5月 6日 May 6th 5月 12日 May 12th 5月 18日 May 18th 5月 24日 May 24th处理时期
Treated time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旗叶
Arrow
leaf
倒一叶
Top first
leaf
防治
效果
Control
effect
(%)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g)
产量
Grain yield
(kg·667m−2)
增产率
Yield-
increasing
rate (%)
对照 Control 2.238a 2.396a 3.803a 3.074a 26.06a 17.75a 60.867a 50.402a — 39.97b 555.50b —
分蘖期 Tillering 0.002b 0.018b 0.447b 0.500b 5.808b 4.024b 42.205b 28.693b 43.07 41.33a 630.18ab 13.4
拔节前期
Former elongation
0.028ab 0.057b 0.915b 0.773ab 7.985b 5.88b 39.066b 26.497b 47.43 42.08a 649.03a 16.8
分蘖期+拔节前期
Tillering and
former elongation
0.009b 0.013b 0.218b 0.402b 4.205b 4.54b 38.832b 25.195b 50.01 41.73a 649.46a 16.9
3 讨论与结论
20世纪 60年代初, Ross[15]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时提
出了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的概念, 由此产生了对植物抗病诱导剂或激活
剂的研究。这些诱导剂对病菌本身并不产生毒杀作
用, 而是诱导植物体产生抗病性 [16]。目前, 我国对
BTH 诱导效果在果蔬类作物中研究较多, 小麦中研
究较少。王阳等[17 ]研究表明, BTH可以诱导小麦抗
锈性产生, 但在田间试验中还未得到证实。
本研究结合温室苗期试验和田间成株期试验 ,
结果表明, BTH 可诱导小麦苗期和成株期抗锈性的
表达, 使小麦抗条锈性明显增强。BTH 最佳的诱导
浓度为 0.3 mmol·L−1, 在 BTH喷雾处理后第 6~7 d小
麦诱导抗锈性表达最强, 随后虽然诱导抗性逐渐减
弱但诱导抗性效果可持续 60 d以上。经 BTH处理后
的小麦, 不仅病情指数有所降低, 其产量也会明显
增加。
温室试验中, 不同稀释浓度的 BTH诱导效果无
明显差异, 但结合各项评价指标, 确定 0.3 mmol·L−1
为最佳诱导浓度, 这一结果与陈荣丽等[18]BION 诱
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的研究结果相符。诱导抗性表
达最强的BTH喷雾处理和诱发接种条锈菌的时间间
隔为 6~7 d, 这与黄雪玲等[19]BTH 诱发小麦对白粉
病的抗性研究结果相似。BTH处理 2 d后就开始有
比较明显的诱导效果, 而且这种诱导效果可持续到
60 d 以上, 再一次验证了与其他作物研究结果的相
似性[2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以及小麦不
同生育期喷施 BTH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是
由于田间成株期小麦诱导抗性易受温度、光照、水
分、病菌侵染时间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但与对照
相比差异极显著, 发病较轻, 产量也有所提高。BTH
诱导抗锈性产生可能与参与调控抗性的基因表达相
关, 但需要进一步证实。同时, 本试验还发现 BTH
的系统诱抗性, 说明在小麦植株体内存在一系列复
杂的信号转导过程。
BTH具有抗性谱广、持效期长和系统抗性等特
点, 被作为新兴的诱抗剂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
阔前景。但是 BTH诱导机理及抗病机制, 对植物是
否有毒害作用, 相对研究较少。今后进一步解决这
些问题, 对新型诱抗剂的研制、开发及生产应用有
重大推动作用。
致谢 感谢所有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老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 康振生, 李振岐. 洛夫林 10 常温致病新菌系的发现[J]. 西
北农学院学报, 1984(4): 18–28
[2] Johnson R, Allen D J. Induced resistance to rust diseases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the resistance of multiline varieties[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975, 80(3): 359–363
[3] Calonnec A, Goyeau H, de Vallavieille-Pope C. Effects of
induced resistance on infection efficiency and sporulation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on seedlings in varietal mixtures and on
field epidemics in pure sta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96, 102(8): 733–741
[4] 肖悦岩, 武丽芬, 王卓然, 等. 小麦条锈病菌非亲和性小种
诱发小麦抗锈性研究 [J]. 植物病理学报 , 2003, 33(3):
254–260
[5] 李振崎 , 康振生 . 我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C]//21
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集. 北京: 中国农学会, 2001
[6] Friedrich L, Lawton K, Ruess W, et al. A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 induces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in tobacco[J].
The Plant Journal, 1996, 10(1): 61–70
[7] Abo-Elyousr K A M, Hashem M, Ali E H. Integrated control
of cotton root rot disease by mixing fungal biocontrol agents
and resistance inducers[J]. Crop Protection, 2009, 28(4):
295–301
[8] Bovie C, Ongena M, Thonart P, et al. Cloning and expression
第 9期 韩青梅等: 苯并噻二唑(BTH)诱导小麦对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1235
analysis of cDNAs corresponding to genes activated in cu-
cumber showing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after BTH
treatment[J]. BMC Plant Biology, 2004, 4: 15
[9] Gorlach J, Volrath S, Knauf-Beiter G, et al. Benzothiadiazole,
a novel class of inducers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ac-
tivates gene express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wheat[J].
The Plant Cell, 1996, 8(4): 629–643
[10] Morris S W, Vernooij B, Titatarn S, et al. Induced resistance
responses in maize[J]. Mol Plant-Microbe Interact, 1998,
11(7): 643–658
[11] Cole D L. The efficacy of acibenzolar-S-methyl, an inducer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against bacterial and fungal
diseases of tobacco[J]. Crop Protection, 1999, 18(4): 267–273
[12] Godard J F, Ziadi S, Monot C, et al. Benzothiadiazole (BTH)
induces resistance in cauliflower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to downy mildew of crucifers caused by Peronospora para-
sitica[J]. Crop Protection, 1999, 18(6): 397–405
[13] 葛秀春, 宋凤鸣, 郑重, 等. BTH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系统
获得抗性[J].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11(6): 311–314
[14] 宋凤鸣, 葛秀春, 郑重, 等.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白叶枯
病的系统获得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323–326
[15] Ross A 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induced by localized
virus infections in plants[J]. Virology, 1961, 14(3): 340–358
[16] 董汉松. 植物诱导抗病性原理和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95
[17] 王阳, 王大浩. BTH和 INA诱导小麦抗条锈病性的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8): 5–8
[18] 陈荣丽, 刘太国, 黄云, 等. BION 诱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
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3(2): 122–126
[19] 黄雪玲 , 黄丽丽 , 康振生 , 等 . BTH 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
性的诱导作用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5, 3(8): 78–80
[20] 王文娟, 赵建庄, 魏朝俊, 等. 苯并噻二唑(BTH)对苹果抗
斑点落叶病的诱导[J]. 果树学报, 2008, 25(3): 362–366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欢迎订阅 2013年《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农
业综合性学术刊物, 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办刊宗旨是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战略、方针、道路及我国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问题,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我国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它是国内惟一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内容, 以自然科学为主, 兼融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学术
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注重以宏观和综合为主, 宏观战略与微观技术相结合, 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刊登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基础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
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研究简报等。内容包括: 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生物工程、
信息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循环农业、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机械化、高新技术应用、资源利用与保
护、国外农业等。
《农业现代化研究》从 1992 年起一直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
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 CABI文摘库、Agrindex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曾先后被评为中国
科学院优秀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和优秀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为双月刊, 逢单月出版。每册 8个印张 128页, 大 16开国际版本, 每册定价 12.00元。向国内外公
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42−46, 全国各地报刊发行局(所)均可订阅; 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负责发行, 代号:
BM6665。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院校师生、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
编辑部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 1071 号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邮编: 410125; 联系电话:
0731-84615231; E-mail: nyxdhyj@is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