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1月 第 18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0, 18(1): 41−45
* 山西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2007031027-2)资助
** 雷逢进(1967~),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西葫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E-mail: sxnky@126.com
史雨刚(1965~), 男,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E-mail: sxnky@126.com
收稿日期: 2009-01-24 接受日期: 2009-04-0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041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史雨刚 1 雷逢进 2** 王曙光 1 王晓民 2
(1.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太谷 030801; 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运城 044000)
摘 要 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栽培的 8个西葫芦品种为试材, 在日光温室中对影响西葫芦株型的 14个形态
指标进行研究, 分析了影响西葫芦株型的主要形态指标, 探讨了西葫芦株型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反
映西葫芦株型的主要指标是株高、茎节长、平均叶面积、功能叶片数和叶片倾角; 通过聚类分析把参试品种
分为两类 4个亚类, 即矮蔓Ⅰ(Ⅰ1和Ⅰ2)和半矮蔓Ⅱ(Ⅱ1和Ⅱ2)。株型对西葫芦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 半矮蔓
品种总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 产量差异主要在生育后期形成。通径分析表明茎节对产量具有较大调节作用,
功能叶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达 1.238 0。在日光温室高产西葫芦育种和栽培中, 要注重构建功能叶片
数达 12片以上、平均叶面积达 700~800 cm2、节间长平均在 3.3 cm左右、上层叶倾角在 45°~66°之间的株型, 以
获得较高产量。
关键词 西葫芦 矮蔓 半矮蔓 株型 产量形成 日光温室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1-0041-05
Plant type of Cucurbita pepo L. in sunlight greenhouse and its
effect on yield formation
SHI Yu-Gang1, LEI Feng-Jin2, WANG Shu-Guang1, WANG Xiao-Min2
(1. College of Agronomy,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
2. Institute of Cotton,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ncheng 044000, China)
Abstract Eight common domestically and foreign cultivated Cucurbita pepo L. cultivar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14 morphological
indexes influencing plant type under sunlight greenhouse. And effects of plant type on yield formation was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orphological indexes influencing plant type are plant height, internode length, average leaf area, functional leaf quan-
tity and leaf angle.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tested cultivar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bush vineⅠand semi-bush vine Ⅱ)
and four sub-groups (Ⅰ1, Ⅰ2, Ⅱ1 and Ⅱ2). Plant type has a more important effect on C. pepo yield formation. Total yields of the
semi-bush vine cultivar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bush vine cultivars and the yield difference mainly forms in the late
growth stage. Path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node leng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yield formation, and the direct effect of function
leaf quantity on yield is the strongest, reaching 1.238 0. In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high yield C. pepo in sunlit greenhous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 type with over 12 functional leaves, average leaf area of 700~800 cm2, average inter-
node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3.3 cm and upper leaf angle of 45°~66°.
Key words Cucurbita pepo L., Bush vine, Semi-bush vine, Plant type, Yield formation, Sunlight greenhouse
(Received Jan. 24, 2009; accepted April 3, 2009)
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
受到温室小气候和品种种性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品
种的株型表现不同, 而株型直接决定着叶片的立体
分布状况、空间利用率及有效叶面积指数等, 从而
决定产量的形成。关于株型, 国内外学者在水稻、
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上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
不同的理想株型模式, 对作物高产品种的选育起到
很大促进作用[1−4]。但西葫芦与玉米、水稻等禾本科
作物不同, 它是连续采收、无限生长的一种瓜类蔬
菜, 其花器官分布在植株的叶腋处, 开花、结瓜时间
4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相互交错,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 加之日光温
室生产特别是北方反季节栽培中, 人为改善光照环
境的能力有限, 容易造成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
的弊端。因此在西葫芦日光温室栽培中, 选用整株
受光态势良好的品种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 [5], 而
目前对西葫芦株型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本试
验试图在日光温室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对不同
基因型西葫芦品种株型的研究, 探讨日光温室西葫
芦株型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为日光温室西葫芦专用
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共选用 8个基因型不同的西葫芦高产品种,
分别是“晋西葫芦 1 号”(代号 S1, 下同)、“京葫 1
号”(S2)、“晶莹 6号”(S3)、“东葫 1号”(S4)、“法
国纤手”(S5)、“东葫 4号”(S6)、“冬玉”(S7)、“早
青一代”(S8)。其中 S1、S4和 S6由山西省农业科学
院棉花研究所提供; S2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
究中心提供; S3由山西省种子公司提供; S5和 S7由
法国太子公司选育、北京生光地公司提供; S8由山西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为我国多数地区的主
栽品种, 本研究以此品种作为产量分析的对照品种。
1.2 田间设计和栽培管理
参试品种于 2008 年 3~6 月在山西农业大学(北
纬 37°25″, 东经 112°25″)日光温室进行, 完全随机
区组排列, 宽窄行种植, 宽行 130 cm, 窄行 70 cm,
株距依据各品种在生产中的适宜密度确定在45~65 cm
范围, 小区面积 10 m2, 3次重复, 有效生育期 110 d。
试验地 0~20 cm土层含全氮 0.91 g·kg−1, 有效
磷 58.23 mg·kg−1, 速效钾 130.53 mg·kg−1, 有机质
12.4 g·kg−1。生育期间采用自然光照, 白天温度控
制在 22~25 ℃, 夜间 15~18 ℃。施肥灌水及病虫害
防治均按日光温室西葫芦高产栽培管理方法进行。
1.3 调查项目
1.3.1 形态指标 出苗后 88 d对每个参试品种每重
复各选取代表性植株 3株, 共 9株, 破坏性取样, 调
查参试品种的株幅(cm), 用活动拐尺和量角器测量
上层叶倾角和中层叶倾角 (叶柄和水平面的夹角 ),
测量植株高度(cm)、茎节长度(分苗期、结瓜初期、
结瓜盛期, cm)、茎粗(cm), 调查植株总叶片数(片)、
功能叶片数 (全叶 1/2 以上变黄为失去光合能力 ,
片), 中层叶叶片长(cm)、叶片宽(cm)、叶柄长(cm)
和平均叶面积(cm2); 茎节长度=茎长 /茎节数。用
LI3100C台式叶面积测定仪测定叶面积。
1.3.2 产量测定 以市场商品瓜大小 350~450 g 为
标准, 收获并记录各重复的产量。
1.3.3 统计分析 采用 SAS8e软件和 Excel2003 进
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光温室中不同西葫芦品种的株型结构
2.1.1 株型特点 参试西葫芦品种植株 14 个形态
指标的调查和方差分析表明(表 1), 除茎粗、总叶片
数, 其余形态指标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其中株高、结瓜初期茎节长、结瓜盛期茎节长、功
能叶片数、上层叶倾角、中层叶倾角、叶柄长、平
均叶面积等 8个形态指标变异系数大于 10%。
2.1.2 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通过上述差异显著
和变异系数超过 10%的 8 个形态指标, 对影响西葫
芦株型结构的形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 2), 按照
累积率大于 85%的原则, 可用前两个主分量说明影
响株型结构的主要形态指标, 其他分量作为观察误
差。主分量 1 包含 67.04%信息, 从构成载荷看, 盛
瓜期茎节长、株高、结瓜初期茎节长均大于 0.4, 对
株型影响最大 , 其次是功能叶片数和平均叶面积 ,
其载荷都大于 0.3; 主分量 2的贡献率为 22.16%, 中
层叶倾角和平均叶面积载荷最大, 分别为 0.548 9和
0.480 3, 其次是上层叶倾角。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西葫芦株型结构的主要形态指标是株高和茎节
长, 其次是平均叶面积和功能叶片数, 第三是叶片
倾角。因此可用株高、茎节长、平均叶面积和功能
叶片数以及叶片倾角反映西葫芦的株型结构。
为更好地揭示不同西葫芦品种株型之间的差异,
以测得的叶倾角最大和最小值为区间 (上层叶在
25°~70°之间, 中层叶在 0~50°之间), 按照每档 15°
将植株划分为松散型、半松散型和紧凑型, 其中上
层叶倾角 25°~40°、中层叶倾角 0~15°归为松散型,
上层叶倾角 41°~55°、中层叶倾角 16°~30°归为半松
散型, 上层叶倾角 56°~70°、中层叶倾角 31°~50°归
为紧凑型。按照第 1 主分量和第 2 主分量所代表的
形态指标对 8 个西葫芦品种进行类平均距离聚类分
析, 聚类结果见表 3。当类平均距离为 0.833 3时, 参
试品种可分为两类, Ⅰ矮蔓(包括 S1、S2、S3、S8)
和Ⅱ半矮蔓(包括 S4、S5、S6、S7), 主要表型差异
是株高和茎节长; 类平均距离为 0.602 0时, 参试品
种可分为 4亚类, Ⅰ1包括品种 S1、S2、S3, 为矮蔓
松散型, Ⅰ2 品种 S8 单独归为一亚类, 属于矮蔓半
松散型; Ⅱ1 包括 S4 和 S6, 为半矮蔓紧凑型, Ⅱ2
包括 S5和 S7, S5属于半矮蔓松散型, S7属于半矮蔓
半松散型。
第 1期 史雨刚等: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43
表 1 不同基因型西葫芦品种的株形特性
Tab.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ucurbita pepo L. cultivars
品种
Cultivar
株高
Plant height
(cm)
苗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seedling (cm)
结瓜初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early fruiting
(cm)
结瓜盛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full fruiting (cm)
茎粗
Stem diame-
ter (cm)
总叶片数
Total leaf
number
功能叶片数
Function leaf
number
S1 84.4eE 0.75bA 1.5cB 1.9dcBC 2.04aA 50.5abA 11.0cdeBCDE
S2 60.4fF 0.66cA 1.2cdB 1.6dC 2.08aA 49.5abA 9.8defgCDE
S3 44.0gG 0.62cA 0.83dB 1.4dC 2.05aA 49.4abA 9.5efgCDE
S4 120.3aA 0.82aA 2.8aA 3.7aA 2.03aA 49.5abA 14.5aA
S5 91.0dD 0.75bA 1.4cB 2.9bcABC 2.13aA 50.2abA 12.0bcABC
S6 100.7cC 0.79aA 2.5bA 3.3bAB 2.10aA 50.1abA 11.8 bcABC
S7 115.5bB 0.80aA 2.5bA 3.5bAB 2.07aA 51.3aA 13.0abAB
S8 57.9fF 0.70bcA 1.2cdB 1.5dC 2.10aA 49.7abA 9.0fgDE
CV (%) 37.4 9.6 44.5 45.1 1.6 1.3 16.8
品种
Cultivar
株幅
Plant diameter
(cm)
上层叶倾角
Upper leaf angle
(°)
中层叶倾角
Middle leaf angle
(°)
叶长
Leaf length
(cm)
叶宽
Leaf width
(cm)
叶柄长
Petiole length
(cm)
平均叶面积
Average leaf area
(cm2)
S1 99.0dB 40.0cC 15.0cBC 36.0cBC 34.0bBC 33.7cC 560.84fF
S2 101.2cdB 39.0cC 4.3dC 34.5cC 33.3bC 29.8dD 605.21eE
S3 113.7aA 34.0cC 7.7dC 38.8abABC 37.1aAB 35.4bcBC 560.61fF
S4 107.3abcAB 66.0aA 39.0aA 40.3aAB 36.5aABC 37.3abAB 710.24dD
S5 111.8abA 36.7cC 11.9cBC 42.3aA 38.8aA 38.6aA 872.78aA
S6 104.3bcdAB 64.2aA 41.2aA 41.2aAB 37.4aAB 35.7bcBC 725.82cC
S7 111.4abA 45.2bB 18.2cC 42.0aA 36.9aAB 36.1bABC 749.03bB
S8 95.0dB 45.0bB 30.7bB 33.7cC 29.5cD 25.4eE 457.62gG
CV (%) 6.8 25.4 48.9 8.9 8.5 12.8 20.3
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在 1%、5%水平上差异显著性, 下同(n=9)。In a column, the valu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capital or smal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1% and 5% level, respectively. The same below (n=9).
表 2 主成分性状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Tab. 2 The eigenvbalue propor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portion of component character
项目
Item
主分量 1
Compo-
nent 1
主分量 2
Compo-
nent 2
主分量 3
Compo-
nent 3
主分量 4
Compo-
nent 4
主分量 5
Compo-
nent 5
主分量 6
Compo-
nent 6
主分量 7
Compo-
nent 7
主分量 8
Compo-
nent 8
特征值 Eigenvalue 5.363 3 1.772 8 0.352 4 0.281 9 0.125 3 0.074 6 0.029 6 0.000 0
贡献率 Proportion ratio 0.670 4 0.221 6 0.044 1 0.035 2 0.015 7 0.009 3 0.003 7 0.000 0
累计贡献率 Accumulation proportion 0.670 4 0.892 0 0.936 1 0.971 3 0.987 0 0.996 3 1.000 0 1.000 0
株高 Plant height 0.411 8 0.002 7 0.254 0 0.360 7 0.131 0 0.490 4 −0.607 4 0.095 9
结瓜初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early fruiting
0.406 8 −0.172 7 0.160 9 0.290 8 0.398 2 −0.222 4 0.323 8 0.617 5
盛瓜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full fruiting
0.421 7 0.073 8 0.180 7 0.220 1 −0.122 5 0.010 5 0.573 5 −0.625 9
功能叶片数 Function leaf number 0.355 1 0.153 6 −0.881 5 −0.010 8 0.251 3 0.032 8 −0.039 4 −0.085 7
上层叶倾角 Upper leaf angle −0.328 3 0.455 3 −0.067 2 0.252 7 0.024 5 0.636 8 0.380 3 0.256 3
中层叶倾角 Middle leaf angle −0.268 0 0.548 9 0.114 7 0.355 2 0.421 3 −0.479 7 −0.182 7 0.215 7
叶柄 Petiole length 0.290 1 0.349 2 0.285 6 −0.731 1 0.290 5 0.105 6 −0.025 2 0.041 8
平均叶面积 Average leaf area 0.311 9 0.480 3 −0.023 9 0.110 4 −0.695 4 −0.249 1 −0.131 0 0.310 6
2.2 日光温室不同株型西葫芦的产量形成
由表 4 可知, 各参试西葫芦品种的总产量较对
照(S8)都有较大提高, 增幅最大的是“东葫 4号”(S6),
达 46.6%。从株型来看, 半矮蔓类西葫芦产量较矮蔓
类高, 其总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 半矮蔓紧凑
型的两个西葫芦品种 S4 和 S6 总产量最高, 这主要
是由于半矮蔓类型节间长, 中下部叶片受光态势良
好 , 平均叶面积大 , 功能叶片数多 , 可制造更多的
光合产物; 矮蔓类西葫芦品种 S1、S2 和 S3 总产量
与对照品种 S8差异显著, 这主要是在节间和上层叶
倾角相近的情况下, 其平均叶面积较大, 植株中层
叶倾角较小, 可以截获更多的太阳辐射, 使其具有光
合作用的功能叶片数较多, 光合能力增强的缘故。
按照株型对品种产量形成进行分析: 从矮蔓和
半矮蔓两类型产量形成看(图 1), 参试西葫芦品种按
每隔 7 d 产量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同期采收半矮蔓
类型较矮蔓类型产量高, 差异显著; 矮蔓类型播种
后 74 d产量达到采收高峰, 除播后 88 d产量稍有回
升, 每 7 d的产量都在逐渐减少; 半矮蔓类型播后 74
d达到采收高峰, 以后每隔 14 d有 1个采收高峰, 产
量曲线呈 W型。可见半矮蔓类型西葫芦总产量较矮
蔓类型高,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生育中后期。
4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从 4亚类产量形成看(图 1), 播种后 74 d西葫芦
产量都达到高峰, Ⅰ1、Ⅱ1和Ⅱ2 3亚类品种产量相
表 3 西葫芦不同株型的形态特征
Tab.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 pepo
plant types
Ⅰ Ⅱ 形态指标
Morphological
index
Ⅰ1
(S1, S2, S3)
Ⅰ2
(S8)
Ⅱ1
(S4, S6)
Ⅱ2
(S5, S7)
平均叶面积
Average leaf
area (cm2)
575.6 457.6 718.0 810.9
上层叶倾角
Upper leaf
angle (°)
34.0~40.0 45.0 66.0~64.2 45.2~36.7
中层叶倾角
Middle leaf
angle (°)
7.7~15.0 30.7 39.0~41.2 18.2~11.9
功能叶片数
Function leaf
number
11.1 9.0 13.2 12.3
株高 Plant
height (cm)
58.4 106.9
结果盛期茎节
长 Internode
length in full
fruiting (cm)
1.6 3.3
差不大, 即前期产量相近, 但都高于Ⅰ2 类型, 差异
显著; Ⅰ1类型在播后 74~81 d产量减幅比较大, 播
后 88 d 稍有回升, 以后逐渐减少, Ⅰ2 类型产量在
74 d达到高峰后, 产量呈逐渐减少趋势。Ⅱ1类型和
Ⅱ2类型产量形成比较相似, 播种后 53~74 d一直增
长, 随后产量呈 W 型变化。一个总的趋势是其后期
产量与Ⅰ1、Ⅰ2的差距加大。
2.3 株型结构主要形态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 用盛瓜期影响株型结构
的 6 个主要形态指标对产量进行通径分析(表 5), 6
个株型指标对产量的决定系数为 0.991 2, 表明 6个指
标是影响日光温室西葫芦产量的主要形态指标。功能
叶片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r=0.912 7**),
且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为 1.238 0; 株高、盛瓜
期茎节长以及平均叶面积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显著
水平, 上层叶倾角和平均叶面积直接作用的绝对值
较大, 说明上层叶片较直立可能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而叶面积过大可能不利于产量的形成。
表 4 参试品种的株型类型与产量
Tab. 4 Plant type and yield of C. pepo cultivars tested
品种
Cultivar
株型
Plant type
总产量
Total yield (kg·667 m−2)
较对照增产
Increasing (%)
S6 半矮蔓紧凑型 Semi-bush compact 5 922.0Aa 46.6
S4 半矮蔓紧凑型 Semi-bush compact 5 785.6Aa 43.2
S5 半矮蔓松散型 Semi-bush incompact 5 546.2Aa 37.3
S7 半矮蔓半松散型 Semi-bush partly incompact 5 473.5ABa 35.5
S1 矮蔓松散型 Bush incompact 4 710.1Bb 16.6
S3 矮蔓松散型 Bush incompact 4 532.3Bb 12.2
S2 矮蔓松散型 Bush incompact 4 330.3Bb 7.2
S8(CK) 矮蔓半松散型 Bush partly incompact 4 039.5Bc 0
图 1 不同株型西葫芦产量的形成过程
Fig. 1 Yield formatin process of C. pepo with different plant types
表 5 盛瓜期主要形态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Tab. 5 Path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to yield formation in full fruiting stage
系数
Coefficient
株高
Plant
height
(cm)
盛瓜期茎节长
Internode length
in full fruiting
(cm)
功能叶片数
Functional leaf
number
上层叶倾角
Upper leaf angle
(°)
中层叶倾角
Middle leaf
angle (°)
平均叶面积
Average leaf
area (cm2)
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 Yield related coefficient 0.728 5* 0.752 8* 0.912 7** 0.312 1 0.253 9 0.709 2*
直接作用 Direct effect 0.290 5 0.365 7 1.238 0 −0.952 3 0.186 3 −0.529 9
决定系数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0.991 2 — — — — —
第 1期 史雨刚等: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45
3 讨论
3.1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结构的主成分分析与聚
类分析
利用结瓜期各参试品种的形态指标, 对现代高
产栽培条件下种植的西葫芦品种株型结构类型的划
分是基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有利于抓住各类
品种产量形成中的主要矛盾。但株型结构是一种复
杂的生态现象, 主要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以及两
者互作的制约。陈凤珍等[6]认为西葫芦株高的狭义
遗传力较高, 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本试验
参试的 8 个西葫芦品种在温室小气候中, 表现出不
同的株型结构。由于环境条件一致, 因此其株型结
构的不同可体现出品种间的遗传差异。通过主成分
分析, 可以了解供试西葫芦品种株型主成分构成因
子及其生物学意义, 为品种的客观评价和品种选育
时亲本的选择提供科学直观的参考依据[7]。本试验主
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主分量 1和主分量 2的累计贡献
率已达 89.2%, 可以较好地反映西葫芦的株型特点。
系统聚类分析既可以揭示品种类群间的遗传差异与
相互关系, 又可以解释类群内品种的遗传相似性[7]。
本试验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参试品种进行系统
聚类, 把参试品种划分为2类4亚类: Ⅰ矮蔓(Ⅰ1, Ⅰ
2)和Ⅱ半矮蔓(Ⅱ1, Ⅱ2)。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皆表明,
影响西葫芦株型的形态指标首先是株高和茎节长 ,
其次是平均叶面积和功能叶片数, 第 3是叶片倾角。
试验中不同株型西葫芦品种茎节的伸长不同 ,
究其遗传机理, Shifriss[8]、Senna[9]认为西葫芦矮蔓性
状是一个不完全显性或显性逆转。除此之外, Selstein
等[10]进一步试验认为可能还存在一些修饰基因, 使
不同品种的茎节伸长有所差异, 从而影响西葫芦的
蔓性。叶片倾角影响叶片的着生姿态、叶层配置及
下部叶片的采光和叶片功能期, 影响叶片的光合作
用, 间接对产量产生影响。
3.2 日光温室不同西葫芦株型结构的产量效应
本试验中半矮蔓类型的西葫芦总产量较矮蔓类
型高,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生育中后期, 通径分析结
果表明茎节对产量具有较大调节作用, 功能叶片数
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为 1.238 0。Stephenson等[11]
研究表明西葫芦发育的果实具有从附近叶片获得同
化物的优势, 从而抑制以后花和果实的形成。Tamas
等[12]、Stephenson 等[11]和 Bangerth[13]认为引起这种
抑制作用是可利用同化物之间的竞争、发育果实所
产生的生长调节剂的优势或者二者共同作用的结
果。对同属的印度南瓜(C. maxima Squash)矮蔓和半
矮蔓杂交种的研究表明, 矮蔓品种膨大的瓜对生长
点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影响新叶的生长[14]。图 1 西
葫芦产量每 7 d 的变化曲线说明, 半矮蔓类型由于
茎节较长, 一方面减缓了果实发育形成的抑制作用,
为连续结果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中后期植株的通
风透光能力较强, 延缓了功能叶片的衰老, 功能叶
片数较多, 可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矮蔓西葫芦在
产量达到采收高峰后, 由于茎节较短, 果实发育形
成的抑制作用较强, 从而影响后续果实的发育, 并
使植株的营养生长开始减弱, 植株较早出现衰老迹
象, 从而影响其生育后期产量的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一方面西葫芦株型与
产量有着密切关系, 日光温室西葫芦生产的合理株
型为半矮蔓紧凑型(Ⅱ1), 其次是半矮蔓(半)松散型
(Ⅱ2), 第三是矮蔓(半)松散型(Ⅰ1, Ⅰ2)。另一方面,
构成西葫芦株型的主要形态指标株高、茎节长、叶面
积、功能叶片数、叶倾角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孤
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决定植株的株
型, 比如茎节的长度影响了株高, 而株高、叶倾角又对
功能叶片数有直接影响, 并最终影响到产量的形成。
因此在日光温室高产西葫芦育种和栽培中, 要
注重构建功能叶片数达 12 片以上、平均叶面积达
700~800 cm2、节间长平均在 3.3 cm左右、上层叶倾
角在 45°~66°之间的株型, 从整体上提高整株的受
光态势, 增强光合能力, 以获得较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陈温福 , 徐正进 , 张文忠 . 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J]. 作物学报, 2001, 27(5): 665−672
[2] 张娟, 崔党群, 范平, 等. 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
素的典范相关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3): 39−44
[3] 孙卓韬 , 董钻 . 大豆株型群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大豆群体冠层的荚粒分布[J]. 大豆科学, 1986, 5(2): 91−99
[4] 鲍巨松 , 薛吉全 . 玉米不同株型群体库源特征的研究 [J].
西北农学报, 1993, 2(3): 51−55
[5] 高士杰 . 作物株型育种研究与进展 [J]. 吉林农业科学 ,
1997(2): 21−24
[6] 陈凤珍, 何启伟, 樊必成, 等. 西葫芦 8 个农艺性状的遗传
效应分析[J]. 园艺学报, 2007, 34(5): 1183−1188
[7] 陶爱芬, 祁建民, 林培青, 等. 红麻优异种质产量和品质性
状主成分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41(9): 2859−2867
[8] Shifriss O. Developmental reversal of dominance in Cucur-
bita pepo L.[J]. Proc Amer Soc Hort Sci, 1947, 50: 330−346
[9] Senna S. W. The physiological genetics of bush and vine
habit in Cucurbita pepo Squash[J]. Proc Amer Soc Hort Sci,
1963, 83: 657−666
[10] Selstein M E, Paris H S, Nerson H. Dominance of bush
growth habit in spaghetti squash (Cucurbita pepo)[J].
Euphytica, 1989, 43: 253−257
[11] Stephenson A G, Sevlin B, Horton J B. The effects of seed
number and prior fruit dominance on the pattern of fruit pro-
duction in Cucurbita pepo (Zucchini: squash)[J]. Annual Botany,
1988, 62: 653−661
[12] Tamas I A, Wallace S H, Ludford P M, et al. Effect of older fruits
on abortion and abscis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younger fruits in
Phaseolus vulgaris L.[J]. Plant Physiology, 1979, 64: 620−622
[13] Bangerth F. Dominance among fruits/sinks and the search for a
correlative signal[J]. Physiologia Plantarum, 1989, 76: 608−614
[14] Zack C S, Loy J B. The effect of light and fruit development
on internode elongation in Cucurbita maxima Squash[J]. Cu-
curbit Genetics Cooperative Report, 1979, 2: 40−41